2017中国十大最罕见姓氏?
落下、火、暴、闪、黑、老、毒、丑、乙、难。
1、落下姓
“落下”亦作洛下姓,是中国非常罕见的复姓。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他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
2、火姓
火姓出自远古时期发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现在姓“火”的主要来自于回族。
燧人氏约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燧人氏的后裔中有世袭为掌火的官者,后来分衍有火师氏、西火氏、北火氏等,多简化为单姓火氏。
3、暴姓
暴姓出自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当时周天子名下有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其中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建立了暴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称为暴辛公。春秋时暴国并入郑国,其国民以原国名为姓,称暴姓。
4、闪姓
现在姓“闪”的人多属于回族。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长,据《赛典赤家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的,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王,自言原姓闪,赐姓王。”(《回教民族说》
5、黑姓
源于突厥族,出自汉唐之际突厥族突骑施部黑氏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源于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但是它在先秦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相传,那个时候,楚王的一个儿子受命在楚地开荒,当时他每天都在太阳底下劳作,胳膊就被晒黑了。周王很感动,就赐给他一个姓氏叫黑肱氏,表示对他的表彰。黑肱氏这个姓以后就简称为“黑”,于是就有了这个黑姓。
6、老姓
老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皇帝,关于这个姓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更改汉姓而来,“萨克达”的满语本身就有“苍老”之意,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
7、毒姓
这个姓氏据说来源于一个唐朝的故事。唐代有个宰相,名叫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预谋夺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就据“窦”谐音,“赐”其及后代姓“毒”!
8、丑姓
源于风姓,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因女娲之名也叫女丑,因此华族后裔中有以“丑”为姓氏者,称丑氏。
9、乙姓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缔造者商汤,字天乙,号成汤。其后代子孙便取其字为姓氏,称乙氏。在成汤的后世支庶子孙按顺序排行,还有取顺序编号为姓氏者,长门称壹氏,简文为一氏。
10、难姓
难姓的源流比较单一,出自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古鲜卑语"吐难",原为"吐难",是古人对一种禽类动物的称呼。
由于古鲜卑族该部族人崇尚该鸟,便把部族名称起为"吐难",并将该鸟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后成为姓氏,简笔为"吐难"或"土难"。
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源流一黄氏源于嬴姓和姚姓,
黄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黄姓祖先之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从夏朝2148年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经历1500年的古老黄国被楚国所吞并。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黄改其他姓氏黄改丑氏、胡姓、旷氏、邝氏、况氏、李氏、卢氏、潘氏、汤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吴氏、余姓、周氏、张氏。源流二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源流三源于嬴姓,出自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子孙的封地黄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氏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陆终始祖之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氏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氏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 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源流四出自他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源流五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朝末期“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故而蒲氏回族人将“黄”字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氏。 黄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源流六源于官位,出自远上古伏羲大帝下属之官黄龙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传说中上古伏羲大帝所设置的官名,为中官。传说,在伏羲为帝时,天上有瑞龙出现,因此伏羲以龙名任命属下官称。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师者,长也,以龙纪其长官,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百官各隶其部,以中官为首。” 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子孙建黄国。源流七源于官位,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黄云,是传说远古黄帝所设置的官名,为中官。传说,在黄帝受命时,天上有瑞云出现,因此黄帝以云名任命属下官称。在史籍《集解》中记载:“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子孙建黄国。源流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满族吴扎拉氏,满语为Wudala Hala,新满洲部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1]得姓始祖伯益、陆终、黄渊、黄歇、黄香、吴全三、丁铸、巫双瑞、陆坚、范洽等
一、满洲八大姓氏应该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
1、佟佳氏
清朝灭亡之后,佟佳氏大都改名佟佳氏改为佟、童、仝等姓。
2、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人口众多,为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也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瓜尔佳氏涌现出许多显贵家族,最出名的就是辅政大臣鳌拜,他的全名为瓜尔佳·鳌拜。清亡后,瓜尔佳大多改为了关姓。另外,石、鲍、郭、果、苏、叶等姓,也有一部分来自瓜尔佳。
3、马佳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最后改为马姓。满族姓氏。马佳氏后改姓“马”“麻”等。清初大学士图海、康熙帝荣妃、道光时礼部尚书升寅等为该姓著名人物。
4、索绰罗氏
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经数次迁徒,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并入建州女真。清朝灭亡之后,改名石姓,也有改为曹姓。
5、齐佳氏
这个姓氏虽然在八大姓氏中人数不多,但是却是非常显贵的姓氏。清朝灭亡后,齐佳氏基本上都改名齐姓。
6、富察氏。
这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初起源于富尔哈河名(在吉林省珲春一带)后演变为氏族姓,最后改为富、傅等姓。
7、纳喇氏(即那拉氏)
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有时候也称为纳兰氏。晚清掌权者慈禧太后,就是那拉氏,对于她大家都很熟悉。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基本改为了“那”和“南”两个姓。
8、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灭亡后,钮祜禄氏绝大多数改姓氏为“郎”。
二、少数民族
1、回族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
2、白族:杨姓是白族的贵族姓氏,也是白族第一大姓。
3、傣族:刀姓是以前的贵族后代。
zhong123113 | 我的消息(0/0) | 百度首页 | 百度空间 | 退出 喀左之窗喀左综合信息大全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蒙古姓氏源流2007-04-26 15:31喀喇沁蒙古族今天大多都采用汉姓,多数人往往并不知道,其实我们这些汉姓都是从蒙古姓氏改过来的,大约一百年前的事情吧。而且,一般都不是乱改的,往往都是取得蒙古姓氏的首音,比如乌梁海氏改为乌氏,博尔只斤氏改为鲍氏,包氏,宝氏等。下摘录部分喀喇沁蒙古姓氏,希望更多的同胞找回自己的蒙古姓氏。
喀喇沁旗:(校注蒙古纪闻)
博罕岱氏-------------------------(今姓杨)
莽努特氏-------------------------(今姓何)
齐默特氏--------------------------(今姓陈)
札哈齐特氏————————————(今姓于)
新楚特氏—————————————(今姓章)
额勒图特氏————————————(今姓白)
博鲁特氏——————————(今姓陈,也有姓李)
哈尔努特氏———————————(今姓韩)
札拉楚特氏———————————(今姓陶姓秦)
兀良哈氏————————————(今姓乌)
博尔吉锦氏———————————(今姓鲍)
高姓蒙古人源流
鲍玺的《蒙古姓氏》中,列出了三个蒙古姓氏改汉姓为高氏,分别为郭尔罗斯(汉姓:高,郭,何);翁牛特(汉姓:高,包,敖);温德日格庆(汉姓:高)。
郭尔罗斯为蒙古科尔沁万户属部之一,今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前旗)与黑龙江肇源县(郭尔罗斯后旗)为郭尔罗斯部落的主要聚居区,散居各地的郭尔罗斯人以部落名为姓氏,部分改汉姓为高氏,郭氏,何氏。
郭尔罗斯或作豁罗剌思,与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两部落同源,同属蒙古迭尔列勤部落。相传三部始祖与天女相爱结合,并生有三子。此事激起天庭大怒,三子被下令自天庭扔下人间,天母不忍,以金器相托降入人间,此三子即为郭尔罗斯,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三部落的祖先。 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郭尔罗斯部成为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属民,构成科尔沁万户的一支。
翁牛特部落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的属民,主要分布于仅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散居各地的翁牛特人以部落名为姓氏,部分改汉姓为高氏,包氏,敖氏。
翁牛特部落的驻牧地最初在今兴安盟绰尔河流域,临部因其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的属民,故称之为“王古兀特因亦日根”,译为诸王之部众。王古兀特为翁牛特的异译。翁牛特,兀良哈(乌梁海),兀济叶特组成山阳万户,明人称之为兀良哈三卫,构成了北元蒙古汗国的三大势力之一,兀良哈三卫与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卫拉特)三足鼎立。蒙古达延汗时代,东蒙古复兴。其后,东蒙古各大万户(如察哈尔万户与喀喇沁万户)东迁并吞并了兀良哈三卫。另外,东蒙古内部还曾有过一支强大的翁牛特部落,也为哈赤温的属民。驻牧地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在其首领毛里海太师的统治之下曾经相当强大,与当时称霸蒙古的喀喇沁万户博来太师战事不断。毛里海太师最终打败了博来太师,雄居蒙古政坛。但好景不长,科尔沁人刺杀了毛里海太师,其后翁牛特部落也渐渐衰落而不为人知了。
温德日格庆,只知道他为察哈尔的一个分支,具体的源流不详。今辽西地区曾为察哈尔八旗的主要驻牧地,后来察哈尔首领布尔尼反清起义失败,察哈尔八旗被迁往今锡林浩特与乌兰察布一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察哈尔人留在辽西,并成为喀喇沁(喀左),土默特(朝阳)或蒙古贞(阜新)的一支。
海姓蒙古族祖源
(一)海其德氏与海拉图特(海勒图特)氏
鲍玺《蒙古姓氏》在奈曼氏一节中,列出了几个“奈曼氏的友邻部落姓氏”,可以归入奈曼的分支属部,其中包括海其德氏与海拉图特氏,其后裔取蒙古姓氏首音海为汉姓。
奈曼即蒙古草原草原上的昔日大族乃蛮部落,对蒙古民族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察哈尔万户八大部落含乃蛮一部,他们是今通辽奈曼人的远祖;喀喇沁万户的乌梁海先民所属千户也有大量的奈曼属民。乃蛮同时也是今天中亚各突厥系民族的主要祖源之一,如中国的哈萨克族就主要为乃蛮部落的后裔。乃蛮部落的历史资料丰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更多信息。
海其德氏与海拉图特(海勒图特)氏两个姓氏更具体的源流,鲍玺没作解释
,我暂时也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
(二)海拉苏氏
鲍玺《蒙古姓氏》:“海拉苏氏即榆树,由于榆树茂密成为地名,久居这里的人又根据这一地名形成为海拉苏氏”,具体的发源地与祖源还没有线索。海拉苏氏还有取俞姓的,对应海拉苏氏的汉译榆树。
(三)海那赫氏
鲍玺《蒙古姓氏》仅注明“来自遥远的北方”,其他信息暂无。后裔也有取毕氏的,毕为北的谐音。
(四)海塔德氏(黑丹斯氏,赫塔达氏)
海塔德即Hitad,蒙古语形式的契丹。契丹为古代蒙古草原东部地区最庞大的游牧民族之一,元代契丹民族解体,蒙古草原上的契丹牧民大量汇入蒙古民族。蒙古汗国建国初期有十余个契丹千户。
张姓蒙古族源流
鲍氏《蒙古姓氏》列出了两个张姓蒙古族的祖姓,其一为卫拉特氏(斡亦如德氏,厄鲁特氏,斡亦毛都氏);其二为扎兰努德氏.
(一)
卫拉特为蒙古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部族群,相关资料较多,这里不再重复。喀喇沁的卫拉特氏族为西北迁来的从军落籍户。众所周知,团结在蒙古准格尔汗国的卫拉特人民同满清帝国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卫拉特人民为保卫家园而付出了惨重的牺牲,随着准格尔汗国悲剧性的覆灭,大量卫拉特百姓惨遭屠杀,满清皇帝将其幸存者调往蒙古各地落户以绝卫拉特东山再起之路。这也便是蒙古各地卫拉特家族的来历。卫拉特氏改汉姓为林氏,因卫拉特为林木中百姓之故,也有改汉姓为刘氏和张氏,但原因不详。
(二)
札兰努德氏的来历,请参见《蒙古姓氏》的解释:“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清廷对归顺的诸部蒙古该部为旗。旗内男丁150为一个苏木,五个苏木之上再设一个官员叫札兰。札兰伪满洲语,含层次,关节之意,是旗内中层官员的意思。札兰汉译为参领,是旗扎萨克的派出官员,对各苏木的军事活动由督察指挥权。札兰的地位较为显赫,有的后人取这一官名为姓氏。”
白姓蒙古族源流
(一)塔塔尔氏
塔塔尔(Tatar)之名最早见于突厥石碑,称为三十姓或九姓塔塔尔,与九姓乌古斯一样,是突厥汗国的主要属民之一。一般认为,塔塔尔(Tatar)是支突厥化程度较深的原蒙古部落,该部落的起源不详,但很可能是柔然汗国的遗民或远亲。
成吉思汗之前的塔塔尔(Tatar)是蒙古草原东部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波斯《史集》记载,他们当时共有七万户,人数为东蒙草原之最。“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已经]是大部分[蒙古]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以其]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而出类拔萃]”。塔塔尔(Tatar)曾为外族对东蒙地区所有操蒙古语部落的泛称,甚至直至蒙古崛起,蒙古民族仍被很多外族,如中国、阿拉伯、俄罗斯,泛称为塔塔尔(鞑靼)。
塔塔尔部落曾遍布整个东蒙草原,但最主要的驻牧地在捕鱼儿-那兀儿(Buir-nauur,今呼伦贝尔盟贝尔湖)。“声誉昭著、各有军队和君长的塔塔儿部落,有下列六个:秃秃黑里兀惕(Tutukliut)--塔塔儿、阿勒赤(Alji)-塔塔儿、察罕(Chagan)-塔塔儿、奎因(Kuin)-塔塔儿、帖烈惕(Tarat)-塔塔儿、布鲁灰(Burqui)-塔塔儿。”
成吉思汗建国后,塔塔尔部落在战争中损失较重,但仍分有若干塔塔尔千户。后世察哈尔万户八大部之一的Tsagan Tatar, 即源自于塔塔尔的察罕-塔塔尔部落。北元末期察哈尔万户解体,Tsagan Tatar部落也随之消失,后裔以部落名为姓氏,散居蒙古各部,今有部分后裔取戴、谭、白、王等为汉姓。戴氏与谭氏应取的是塔塔尔的首音;白氏可能是Tsagan Tatar的后裔。王氏的由来目前还不能解释。
(二)巴雅兀特氏
巴雅兀特氏在不同时期还曾译作“伯岳吾”、“摆悦”、“巴雅特”等。
成吉思汗时代的巴雅兀特部落分为两支:一支为者台-巴雅兀特,得名于色楞格河的支流者台河(今西伯利亚吉达河),者台-巴雅兀特为森林中的狩猎者。另一支为客赫邻-巴雅兀特,驻牧地靠近布尔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为迭尔列勤蒙古部落的一支,他们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是者台-巴雅兀特在草原上的分支。
北元蒙古汗国时代,至少两个蒙古万户中含有巴雅兀特部落,其中包括土默特万户和哈拉哈万户(南部五部之一)。后来,巴雅兀特部落的建制逐渐在战争中消失,巴雅兀特后裔以部落名为姓氏,散居蒙古各部落,部分后裔改汉姓为白氏、富氏。白氏应取的是巴雅兀特的首音;富氏可能是因为巴雅兀特为伯颜的变化形式,译为富有。
(三)察哈尔氏
(四)白如德氏(白如大氏)
(五)尼出古德氏
(六)敖汉氏
(七)固兀日氏
(八)俄勒特德氏
(九)巴林氏
付姓蒙古族源流
(一)呼和绍布氏
目前仅查到一个蒙古姓氏对应付姓,即呼和绍布氏,为蒙古语的хєхєє(Hohoo) шувуу(Shuvuu),Hohoo为杜鹃,Shuvuu为鸟。付姓应取的Shuvuu的尾音Vuu
蒙古人中取动物植物名子作为姓氏的相当普遍,可能付姓蒙古族的祖先与杜鹃鸟有着不解的渊源吧,但我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解释。不知付姓蒙古族朋友能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呼和绍布氏也有改和姓的,应取得是Hohoo的尾音Hoo
(一)毛忽来氏(木华黎氏)
毛忽来氏本为先祖扎剌亦尔部木华黎将军子孙,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古语形式。
相传,蒙古右翼万户长、享有太师国王称谓的木华黎将军,领扎剌亦尔等蒙古大军攻大金辽河地区时,伤员众多,在蒙古大军主力班师北返后,伤员便留守于土获真河(老哈河)驻牧。这些留守的蒙古士兵便是今天,牟、何、李三姓蒙古族的祖先,他们分别取得是毛(牟)忽(何)来(李)的首音、中音、尾音。今老哈河、希拉木伦河、西辽河地区喀喇沁蒙古人之中,李姓蒙古族分布很广。
(二)李莫斯日(Limser)--- 李
(三)嘎查古德(Gachagud)--- 李、甘
后两个李姓蒙古族的祖源不详。
(一)海其德氏与海拉图特(海勒图特)氏
鲍玺《蒙古姓氏》在奈曼氏一节中,列出了几个“奈曼氏的友邻部落姓氏”,可以归入奈曼的分支属部,其中包括海其德氏与海拉图特氏,其后裔取蒙古姓氏首音海为汉姓。
奈曼即蒙古草原草原上的昔日大族乃蛮部落,对蒙古民族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察哈尔万户八大部落含乃蛮一部,他们是今通辽奈曼人的远祖;喀喇沁万户的乌梁海先民所属千户也有大量的奈曼属民。乃蛮同时也是今天中亚各突厥系民族的主要祖源之一,如中国的哈萨克族就主要为乃蛮部落的后裔。乃蛮部落的历史资料丰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更多信息。
海其德氏与海拉图特(海勒图特)氏两个姓氏更具体的源流,鲍玺没作解释 ,我暂时也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
(二)海拉苏氏
鲍玺《蒙古姓氏》:“海拉苏氏即榆树,由于榆树茂密成为地名,久居这里的人又根据这一地名形成为海拉苏氏”,具体的发源地与祖源还没有线索。海拉苏氏还有取俞姓的,对应海拉苏氏的汉译榆树。
(三)海那赫氏
鲍玺《蒙古姓氏》仅注明“来自遥远的北方”,其他信息暂无。后裔也有取毕氏的,毕为北的谐音。
(四)海塔德氏(黑丹斯氏,赫塔达氏)
海塔德即Hitad,蒙古语形式的契丹。契丹为古代蒙古草原东部地区最庞大的游牧民族之一,元代契丹民族解体,蒙古草原上的契丹牧民大量汇入蒙古民族。蒙古汗国建国初期有十余个契丹千户。
(五)海拉图特氏
海姓蒙古族源流,一些朋友提供的信息,有关海拉图特氏的源流。
关于海拉图特(hailtud)-----蒙古真(mongoljin,今阜新蒙古族)人中这个姓氏的人很多的。
具听说蒙古镇旗"海"姓(海拉图特氏)祖先有一代是哥儿俩,分家时哥哥要了陶镐(锅),弟弟要了海里陶镐(小锅),后哥哥的后裔演变成"陶镐图特"氏家族(现简化成锅姓或郭姓),弟弟后裔演化成"海里陶镐图特"氏(现简化成海姓)。因此现在的蒙古镇旗“郭”姓和“海”姓有可能是一家。
何姓蒙古族源流
(一)克列亦特氏
起源于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的漠北大族,其后裔以克列亦特为姓氏,近代有改为和氏、何氏两类汉姓。另,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落最初的名字也是克列亦特,应主要为克列亦特演化而来。
克列亦特氏有若干分支:只儿斤(克列亦特王族部落)、董和亦特、撒哈亦特、土伯夷(史集作土别兀特)、阿拉伯特(史集作阿勒巴特)、查干克列亦特、巴嘎克列亦特、哈日克列亦特、亦克克列亦特(摘自<<蒙古姓氏>>)。
(二)郭尔罗斯氏
又作豁罗剌思、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为尼伦-迭尔列勤蒙古部落之一,弘吉剌特部落的属支,其后裔以郭尔罗斯为姓氏,后有改汉姓为郭氏、高氏、何氏。另,科尔沁万户含一郭尔罗斯部落。
(三)夏日高勒氏
《蒙古姓氏》中指提到这个姓氏起源于青海,主要分布于察哈尔。后有改汉姓为夏氏、黄氏、何氏。
(四)克什克腾氏
克什克腾译为护卫军,由蒙古大汗的近卫亲军演化而来,为察哈尔万户的组成部落之一。散居各地的克什克腾后裔以此为姓氏,后有改汉姓为和氏、何氏。另有两个分支:达勒达楚特、乐席日(摘自<<蒙古姓氏>>)。
(五)毛忽来氏(木华黎)
毛忽来氏本为先祖扎剌亦尔部木华黎将军子孙,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古语形式。 相传,蒙古右翼万户长、享有太师国王称谓的木华黎将军,领扎剌亦尔等蒙古大军攻大金辽河地区时,伤员众多,在蒙古大军主力班师北返后,伤员便留守于土获真河(老哈河)驻牧。这些留守的蒙古士兵便是今天,牟、何、李三姓蒙古族的祖先,他们分别取得是毛(牟)忽(何)来(李)的首音、中音、尾音。今老哈河、希拉木伦河、西辽河地区喀喇沁蒙古人之中,李姓蒙古族分布很广。
(六)忙忽特
尼伦-迭尔列勤蒙古部落之一,其后裔以忙忽特为姓氏,近代有改汉姓为何氏、贺氏、马氏、鄂氏、乌氏。
季姓蒙古族源流
首贴:我是赤峰的蒙古族,汉族姓氏是季听爷爷说我们老家在巴林旗,爷爷的爷爷是通事,请教一下季氏蒙古族的源流,谢谢
---
回复:你好,目前只查到季姓蒙古族的一支源流,为扎剌亦尔氏(Jalair)。扎剌亦尔为漠北地区的大族,分支众多,著名蒙古将军木华黎国王即出自此部。后世有改汉姓赵氏、季氏。另,科尔沁万户的属部扎赉特(Jalaid);外哈拉哈七部的扎剌亦尔部均为此部后裔;鄂尔多斯万户守卫成吉思汗灵帐的达尔哈特人中,有一部分专门守卫成吉思汗神旄的"苏鲁德达尔哈特",也自称是木华黎的后裔。此外,扎剌亦尔在中亚突厥语系诸民族中也有广泛的分布。
巴林为内哈拉哈五部之一,与外哈拉哈七部(今蒙古国主体民众)同属古代哈拉哈万户,内哈拉哈五部南迁之时可能有不少扎剌亦尔部落的民众加入进来;另一方面,元代木华黎将军统领的扎剌亦尔等五投下部众也驻守在锡剌木仑河流域,也很可能是他们的后裔。具体情况最好对照一下家族其他方面的传说。
关于通事,前段时间与朋友讨论过,佟姓蒙古族祖姓为通事那尔,祖先为翻译。
王姓蒙古族源流
(一)敖勒高努德 --- 王、敖、赵
Olkhonud是成吉思汗母亲所出的部落,为弘吉拉特部落的一个分支,后世有改汉姓王氏、敖氏、赵氏。敖氏取的Olkhonud首音,王、赵则不知从何而来了。
(二)汪古惕 --- 汪、王
Onggud是漠南大部汪古,原为信仰景教的突厥语部落.成吉思汗建国后,分有4个千户.后世是有改汉姓王氏、汪氏,均取的Onggud首音。
(三)塔塔尔 --- 戴、谭、白、王
Tatar是历史悠久的古代部族,突厥汗国时代即活跃于蒙古草原上,后在与成吉思汗的战争中损失较大,但作为蒙古最大的部落之一还是后裔众多,察哈尔万户之一的Tsagan Tatar既是此部演化而来,散居各地的后裔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世有改汉姓戴、谭、白、王等。戴、谭取的Tatar首音;白取的是Tsagan的译意;王氏不知如何而来。
(四)宁嘎德 --- 王、宁
Ninggud这个部落之名,与大兴安岭地区的某个盛产雉鸡的山脉,当地的一些家族狩猎雉鸡,获得美丽的羽毛作为妇人或武士的装饰,久而久之,形成了Ninggud这个新的氏族。后世因带华丽羽毛装饰的人必是贵族,因此改汉姓为王氏。宁为Ninggud的首音。
(五)囊嘉 --- 王、南
Nanggid是源于汉语“南家”,是蒙古对汉族的称呼,一些汉族改蒙籍后以次为姓氏,后世又改汉姓为南、王。南为Nanggid首音,王据说因为Nanggid与Ninggud读音接近,而随了他们的姓氏。
(六)斡鲁徳 --- 王、单
《蒙古姓氏》上未作解释,读音上类似厄鲁特,但不知是否有联系。
赵姓蒙古族源流
(一)敖勒高努德 --- 王、敖、赵
Olkhonud是成吉思汗母亲所出的部落,为弘吉拉特部落的一个分支。敖氏取的Olkhonud首音,王、赵则不知从何而来了。
(二)赖哈图特 --- 赖、赵
laihatud目前没有起源的线索。
(三)扎剌亦尔 --- 赵、季
Jalair是漠北强部之一,木华黎将军出自此部。
(四)召蒙岱 --- 赵
据说姓氏起源于蒙古国境内的一个地名昭莫多,其他不详。
(五)嘎树努特 --- 赵
起源不详。
韩姓蒙古族源流
(一)哈日努特 --- 韩、哈
Harnud字面上含有黑的意思,起源复杂。弘吉剌特有一支Harnud,因其目黑。克列特也有一支因为肤色黝黑。但Harnud的源流应当不仅此两支。
(二)喀喇沁 --- 韩、乌
Harchin字面上也含有黑的意思,得名因善制黑马奶乳,为钦察之后;也有说法认为起源于乌古斯的Kharacin部。
(三)杭锦 --- 康、韩
Hanggin为中亚大族康里之后。鄂尔多斯有此一部,今有杭锦旗。土默特也有Hanggin一部。
吴姓蒙古族源流
(一)兀良哈(乌梁海) --- 乌 吴 于 魏
Urianghai是古老的蒙古部族, 大将军者勒篾,速布台源于此部历史上有兀良哈万户与朵颜吴良哈等强部
(二)兀济叶特 --- 武 吴
Ujiyed起源于兀者, 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王国被称为兀济叶特乌鲁斯; 吴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为兀济叶特; 内喀尔喀五部含兀济叶特一部
(三)兀亦桑 --- 周 魏 吴
Uisanggud起源于巴林部围剿吴三桂叛乱时自汉地带回的一批人
(四)塔布囊 --- 吴 乌
Tabunang蒙古语驸马之译 历史上有塔布囊称谓的家族很多, 比如兀良哈 吴姓似乎为兀良哈
穆姓蒙古族源流
(一)木斯沁 --- 穆
Musichin为职业姓氏, 祖先为制作弓箭杆的工匠, 后演化为姓氏
(二)篾尔乞特 --- 穆
Merkit为漠北大族, 分支众多 元朝权臣博颜与名相脱脱即源于此部 后世蒙古贞部为篾尔乞特后裔
类别:民族文化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354) | 评论 (1) 上一篇:喀喇沁情歌 下一篇:喀喇沁左旗乌梁海氏家谱 最近读者:
古国后裔
网友评论:1 网友:古国 2007-07-23 14:59 请问
汉姓习,以前有蒙古姓
是什么阁下知道吗?
发表评论:姓 名: zhong123113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内 容:
验证码: 请输入下图中的四位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看不清
©2007 Baidu
「元」源出
元(Yuán)姓源出有五: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
得姓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此外,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家族名人
元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2017中国十大最罕见姓氏?
本文2023-12-01 16:44: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