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时该如何编写人物传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修家谱时该如何编写人物传记?,第1张

1、首先明确其标准以及范围

由于家族迁徙等原因,编写人物传记基本不考虑人物籍贯与其所处地域的问题。只要是本族之人,都能够为其立传。

2、确定人物传记的格式

人物传记的格式也没有定型。在家谱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记样式,有通讯式、文学式、鉴定式、履历式等。根据历代家谱中的经验,对于那些拥有感人事迹,材料真实详尽,符合立传标准的已故族人,适合使用纪传史书体以全面描述记录其生平事迹。

3、人物传的实际撰写要点

人物传要根据真实性、时代性、文学性的特性,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传主个性化的性格特征。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思想意义。

4、如何给编写好的人物传排序及分类?

由于家谱留传年代久远,所以家谱中的人物非常多,这也导致了人物传的多种多样:有历朝历代的名人、为国捐躯的烈士、英勇正义的模范、各行各业的标杆等。

欣逢盛世,修谱热兴,我毗陵庄氏理应闻风而起。

邦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族有谱,自古人所共知。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厚德载物,重生报本,寻根归宗,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姓氏谱系生动地辐射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强光,寻根认祖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世纪之交,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回到中国故土寻根祭祖归宗,正是中国文化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我庄氏为楚庄王后裔,受姓已有2600年之九。《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代表端严肃静的文字,而已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族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我毗陵庄氏秀九公一脉源于安徽凤阳蒙城,为庄子后裔,后迁徙镇江。宋哲宗元佑年间,先祖邦一公自镇江迁徙至金坛县观庄。元末至正年间,我毗陵庄氏始祖秀九公自金坛徙居武进佘宅桥北横堰村。秀九生子名林。林生二子,长子名斌,为郡城庄氏始分祖,后裔遍及常州城内、嘉泽周围及全国各地;次子名敬,为淹城庄氏始祖,后裔散居武进淹城,湖塘,丫河,白荡,船坊,新沟等地。

秀九公四世孙庄襗字鹤溪,中明弘治九年丙辰科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参政,授承德郎。再传至第八世庄起元和庄廷臣同祖兄弟,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双双考中进士,分别徙居常州郡城西门织机坊和东门马山阜,人称“西庄”和“东庄”,从此家声大振,一发而不可收,累世科甲,门庭煊赫,从万历年间第八世到光绪年间第二十世284年间,代代甲乙榜上有名,共出状元1名(庄培因,第十二世),榜眼一名(庄存与,第十二世),传胪一名(庄应会,第九世),进士43名,举人84名,贡生49名。

我庄氏子弟宦迹遍布天下,上至朝廷,下至县令,因为官清廉,功绩卓著,颇受百姓拥戴,朝廷宠幸。许多地方建有庄公祠,郡城建有庄氏三贤祠,西内直街(今西瀛里)建有“世科第”牌坊和“兄弟翰林”牌坊。以“表庄氏科名之盛,为一代观瞻之情”。

我庄氏家族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不少子弟热衷收藏图书,研究学问,绘画篆刻,著书立说。据不完全统计,自明至清,有著作传世者有90人之多,遗有著作近400部。第十二世庄存与的今文经学,精研“公羊”,阐幽发微,提倡改革,最终导致戊戌变法的产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庄氏家族还热衷于办学,常州田家炳中学的前身芳晖中学,觅渡桥小学的前身冠英小学堂都为庄氏所创。中共早期***瞿秋白即为庄氏姻亲,祖母庄氏为星聚堂庄士全(第十七世)之女。瞿早年寄居星聚堂,从舅父庄怡亭读私塾,从堂长庄鼎彝读冠英小学堂。

我庄氏现代名人中有中科院兄弟院士庄逢甘、庄逢辰以及著名书画家庄久达等族中贤达。

我庄氏故居有芳晖堂,济美堂,星聚堂,维祺堂和状元第。

我庄氏定居农村的族人亦是耕读传家,知书识礼友睦邻里,受人尊重。

正如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所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我庄氏先辈开创如此辉煌的业绩,我庄氏后人理应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我庄氏先辈修谱甚勤,郡城庄氏族谱自顺治至于民国二十三年已经七修,淹城庄氏族谱自嘉庆至于民国二十五年亦已六修。然而至今七十年矣,中间惨遭“文革”浩劫,谱牒几遭灭顶之灾,后人已不知三代之上姓名事迹,更不知源自何处,来自何方,犹如天外来客。如不及时缵修,我毗陵庄氏传承千年之谱系,必将有中断之虞!为此,我们于2002年既已投入旧谱整理工作。目前已经收集了全部旧谱,并全部输入电脑,计100余万字符数。随后,我们即将开张后裔寻找、资金筹集、新谱续修工作,希望获得全体庄氏后裔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为此,我们呼吁,我毗陵庄氏全体族人,立即行动起来,将自己家庭的世系和资料整理出来,送交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争做奉献,帮助我们将庄氏族谱续修下去,使我庄氏血脉绳绳不绝,绵延下去,天长地久,永显于世。随时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

我毗陵庄氏的全体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寒,同为庄王世泽,皆是秀九血脉,让我们上不负祖宗,下不愧子孙,立即行动起来吧!

祝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兴旺发达

愿毗陵庄氏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分别介绍各人的名字还有号或别名,父讳是什么,行次是什么,什么年代,职业,任过何职何官,有何成就,享年多少岁、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我感觉你说的就是“行述”或“行状”。

1谓生平概略、履历。《封氏闻见记·石志》:“素族无名策,故以纪行述耳,遂相祖习。” 2即行状。 清 刘大櫆 《渔溪巴君墓志铭》:“我死,慎勿丐名流作传及妄为行述,以贻有识之非笑。”《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说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准叫作什么。” 巴金 《家》三七:“〔 觉慧 〕把附印在后面的三叔起稿、四叔手写的祖父的‘行述’,翻了两下。”

3行状,汉朝称“状”,元代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唐代李翱曾为韩愈写过行状,但他在〈百官行状奏〉写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状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赴英州乞舟行状〉、〈袁中郎行状〉、〈司马温公行状〉等,另有“逸事状”只

关于赛典赤 · 赡思丁身世事迹的碑志谱牒 马 经 : “赛典赤赡思丁, 元史载 一名乌马儿, 人, 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 犹华言贵族也。 ” 太祖西征, 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 命入宿卫, 从征伐, 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 从这一段记 就可以知道更详细的情 载可知赛典赤·赡思丁的身世和入华情况。结合其他史志和谱牒的记载, 况。但由于其他史志和谱牒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悖误 , 引出了许多疑点和争议, 进而使人对史 志家谱中记载的许多事情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存在着包括正史在内 的史志记载有来源于家谱族牒的成分 , 致使人们的怀疑从谱牒扩大到了正史 。 怎么看待谱牒中的 悖误, 关乎到了正史的真实性, 不能不引起注意。 一 对于赛典赤生平事迹的基本情况 , 迄今为止学界比较通行介绍的是 : 赛典赤 · 赡思丁 ( 1211 ~ 1279 ) , 为 的后裔, 祖籍中亚布哈拉( 今乌兹别克斯坦) 。1219 年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 赛典赤率领 1000 多人马, 带着礼物去迎接, 成吉思汗把他们编入自己身边的宿卫军中 , 随同蒙古 军队一道征战。

1224 年西征结束后跟随成吉思汗返回蒙古, 第二年从征西夏。1229 年太宗窝阔 台继位后, 授赛典赤丰、 靖、 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之职, 为三州总管, 并兼管三州民政。 之后因累有 才华卓著, 在定宗贵由、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三朝, 先后任过许多军政要职。 如担任太原、 政绩, 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为二路总管; 燕京路断事官, 主管财政和刑狱; 燕京路总管, 全面负责燕京军民 政务; 采访使, 负责调查地方官政绩优劣; 中书省平章政事, 参与执掌全国的军国重政, 兼掌财政; 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 总掌辖区军政事务; 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总管全省军政大 事。在任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 功绩尤为卓著, 死后备受朝野赞颂, 历代祭祀, 千秋缅怀。 悖误和疑点主要出自谱牒或与谱牒同源的志传中 , 关于二十六世祖所非尔入华至赛典赤附元 这一段。 《赛平章德政 对赛典赤生平及其生活在元代的子孙后裔事迹 , 除史籍文献的记载外, 在赵子元 , 《祭咸阳王忠惠公文》 , 《咸阳王庙铭 》 , 碑》 安南王 王臣 明太祖《御制祭咸阳王忠惠赛公文暨诗一 , 《敕赐元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祭文暨诗一首 》 , , 首》 明成祖 范承勋《新建报功祠碑记 》 孙人龙 《元咸阳王忠惠公抚滇绩序》 , 《增建咸阳王陵前亭后堂记 》 , , 蒋伊 袁文揆《咸阳王墓志铭 》 袁嘉谷 《重修咸阳王陵记 》 , 《马氏家乘 》 ( 巍山) ,《咸阳家乘 》 ( 大理)赛典赤·赡思丁简介, 《赛氏总族牒 》 ( 赛氏自序谱牒, 赛 《赛典赤家谱 》 ( 昆明) , 《郑氏家谱首 氏族谱序一, 赛氏族谱序二, 赛氏族谱说, 赛氏谱牒。

石屏) , ( 南京 ), 《沙氏宗谱》 ( 大理 ), 《郑和家谱》 ( 玉溪) , 《故马公墓志铭》 ( 昆阳 ) , 序》 李至刚 夏光南《郑 ( 昆阳 ), 《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永阶墓志铭 》 ( 河西, 《合氏 和太公墓志铭跋》 今通海, 纳家营) , 429 第二届 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河西, 《赡思丁公茔碑总序 》 ( 昆明) , 宗谱》 今通海) , 马注 任士林《平章政事赛典赤荣禄公世美之 》 , 《重修清净寺碑记》 ( 西安 ), 《非幻庵香火圣象记 》 ( 南京 ) , ( 南京 ) , 碑 李昭祥《龙江船厂志 》 傅 《甸百亩合揆进士墓志》 ( 峨山 ), 《甸百亩村代香书馆碑记 》 ( 峨山) , 《大白邑 寺功德碑 》 为宁 ① ( 峨山 ), 《下回村 寺碑记》 ( 通海) , 《滇南 总掌教马公墓志 》 马安礼 等历代碑传谱牒文献 中也有记载, 可补史志之不足, 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赛典赤·赡思丁的功绩, 从史籍及历代碑传文献记载可知其既显于生前, 更著于死后。 尤其 《重修咸阳王陵记》 是在云南的建树和声望, 至今无出其右者。

民国 6 年袁嘉谷撰书 对赛典赤功绩 : “历庄蹻开滇以后二千年迄于今日 , 的评价是 滇之声名文物与中州同彪炳者, 谁之功欤? 曰: 唯元 ” : “心滇之心, ” 咸阳王之功。 对其治滇经验的总结是 事滇之事。 这是迄今为止对赛典赤治滇事迹 最好的总结评价, 其深长意味, 恐非明白开滇两千年来之历史真谛者所能省悟 , 实可让后人品味无 穷。这应是历代缅怀追思绵绵不绝, 续续不断的情理所在。 二 关于赛典赤先世后裔的研究, 是随着后人对赛典赤族系后裔在治国安民以及民族、 宗教、 航 海、 外交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和影响的不断发现及认识而受到重视的 。虽然历史上早已有人不断关 注, 近代以来更不断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 , 但皆因史籍文献缺乏记载, 历代的研究几起几 《马哈只碑 》 , 落, 进展不大。1911 年袁嘉谷发现昆阳 经详细考证, 在所著《滇绎》 和《卧雪堂文集 》 里著文发表, 揭开了郑和家世之谜, 人们由此方知郑和原姓马名和, 云南昆阳人, , 曾祖父拜 祖父和父亲都曾到 教圣地麦加朝觐 , 称哈只, 兄马文铭, 另有姊妹 4 人。1936 年, 李鸿 颜, 祥、 袁嘉谷、 李士厚发现郑和家谱, 经李士厚潜心研究, 写成了《郑和家谱考释 》 一书出版,使人们 进一步知道郑和以其兄文铭之子立嫡为嗣赛典赤·赡思丁简介, 取名郑赐, 其后子孙繁衍至十七代, 在云南和南京等地 家谱里抄录的明成祖的两件敕书为史传里没有的珍贵史料 。1983 年, 李士厚根据新收 都有支系, 《郑氏家谱首序》 《马氏家乘 》 《赛典赤家谱 》 《赛氏总族牒 》 集到的 抄件和 等几种谱牒材料, 作综合 《南京郑氏家藏北京民族文化宫新发现郑和家谱首序》 《三保太监郑和对我国的贡献 考证, 撰写了 》 《从新发现的赛典赤家谱中进一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 《郑氏家

世界最长家谱,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迄今已历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自康熙甲子年后规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谓小修,即将三十年内孔裔的生死变迁分别填造成册作为大修的底册,亦即为大修做准备。清代康熙、乾隆甲子年(即公元1684、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后,孔氏族谱命名为《孔子世家谱》。它最后一次大修是民国十七年,在曲阜孔府组成了以七十六代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的修谱筹备处,着手全国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谱工作,历时七年,完成了现存的从孔子至七十六代近两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谱档案。家族谱是古代谱牒的一种,它记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况,对于研究家族,特别是人物、礼俗等均有重要意义。如《孔子世家谱》中的孔子年谱、孔子姓源考等对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和生平事迹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孔子世家谱》共分为四集。一集,以孔子为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兴祖)为卷二,孔氏六十户则自大宗次第为60卷,每户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几册),共为62卷;二集则自孔仁玉以后流寓共为34卷,列入除六十户中兴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则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为十卷,每卷人数多少不等,列入中兴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则自上代失考者共为二卷,总共108卷。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孔子身后,单传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渐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传至第四十一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袭爵。十八年后,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书后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诛,孔仁玉得以中兴孔族,后世尊之为中兴祖。孔末后裔从此被称为“伪孔”,不得入谱。北宋末年,第四十七代孔端友于高宗建炎三年,随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谓之南宗。其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封衍圣公,谓之北宗。实际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长支后裔,但后来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间也曾有南宗、北宗为正宗地位之争,直到明代弘治年间才由皇帝决定承认北宗为正宗。故合散为聚汇为一谱。

孔氏中兴祖孔仁玉的后裔原分为二十派,传到第五十五代时(明代洪武年间),因子孙繁衍日多,散居各地,于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为六十户,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其中原来的长支为大宗户,属孔族内嫡系后裔。其余各支为小宗户,后者各有其名,如临沂户、孟村户、道沟户等。从此以后,由历代皇帝先后钦定了按照行辈取名用字的序,从“希”字起孔家姓名为三字,中间字相同,其后一代一字,十分明确。先后字辈次序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其他姓氏也有行辈用字,但唯有孔、孟、颜、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国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为严格,孔子后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经更改,则不得入谱。所以,凡属孔姓,只要用行辈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几代子孙。这些孔裔与孔子的血缘关系应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以长子长孙做为主干的中心,其他支派才产生了相对的远近。

又据《孔子世家谱》记载,现在的孔子嫡系近支,指的是曲阜十二府内的孔裔,俗称“府门头的”,在这些府里,衍圣公是长房长子长孙,称为大宗。其他各府当然也有各自的长房长子长孙,称为小宗,也是该府的承袭人。如孔德成就属大宗户内第七十六代的大宗。大宗户与大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衍圣公府是六十户之首的大宗户。衍圣公是整个孔族的大宗,大宗有领导管辖本族的责任,即《礼记》所谓的收族除了上述的宗法组织外,他们收族的重要法门是修宗谱。通过修宗谱,达到“收宗合族”和“详老系、联疏亲、厚伦谊、严昌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另外,按照宗法制度,修孔子家谱时,有六种人不准入谱,即义子、赘婿、再醮带来之子,流入僧道者,干犯、流入下贱者。

孔氏每次修谱时,为使谱系完整严格并能按时完成,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组织机构。首先在修谱前下发条规,以公元1774年修谱为例,就有34条之多;除了条规,孔氏家族还以衍圣公府的名义颁布修谱凡例、榜示、告示、祝文、誓词等;修谱时要“开馆”、“祭祖”、分发格册,严防冒认。为使重修的家谱不出差错,在收回旧谱上一份不漏,如旧谱损坏或丢失,都必向族长报实禀明叩乞。说明原因。旧谱交回时,都由家庭族长印领。另外在入谱上,还有一系列条规,为入家谱,必须写好呈请,恳准后方可入谱。在入谱上,如出现立嗣争继,冒宗乱真等问题,一律严加查办。修谱时,设立的组织机构有:鉴定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誉录、暂刊、收发、供应等。

由此可见,《孔子世家谱》所反映出来的孔族世系,既久远又复杂,枝繁叶茂,同出一源,绵延二千五百余年,但又十分细致严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的工作有益的启示,对待所存的历史财富,不能只满足于保存,而要“身在宝山识清宝”。在此,我们把《孔子世家谱》概括地介绍给大家,以期为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研究我国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宗法制度等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修家谱时该如何编写人物传记?

1、首先明确其标准以及范围由于家族迁徙等原因,编写人物传记基本不考虑人物籍贯与其所处地域的问题。只要是本族之人,都能够为其立传。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