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裸析方六岳诗歌《月夜忆家》,不少于1000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求文档: 裸析方六岳诗歌《月夜忆家》,不少于1000字。,第1张

清末民初无为州城(今无为县城无城镇)人方澍,字六岳。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亦有传后成长于无城南园)少有才名。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方六岳怀着一腔爱国之情,发愤读书,力志报国。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举人,名震乡里。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后外放浙江盐政大使。仅一年即辞职,后从教,在紫蓬山(今属肥西县)坐塾。民国后任中学教员。善能文,尤工诗。攀着直插天耸的银屏万级石阶,迎着青色的天空,面对远处无为城西南隅的芝山,北对万里无垠的巢湖。由龙兴寺地藏殿想到青阳九华山之金地(西方,我国五行之说中,西方属金)藏,进而感到此佛教之地生来赋有的智慧和业缘,应为礼种“优昙”(梵语,无花果树一种,意为瑞应或瑞花。见《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修慧业之地。于是兴然撰联:“万磴耸空青,面芝阜,背巢湖,天插银瓶横北斗;九华浮远翠,礼优厚,修慧业,佛居金地比南山。又由此而感故国已去,国体变更,尘寰沧桑、六道轮回,复撰联:问故国、几经沧桑,扰扰尘寰,尽消受、一龛灯火;叹众生、无边苦恼,纷纷来去,最分明、六道轮回。”

途经白湖时,晚清后桐城派诗人方六岳有《白湖即兴》诗云:“长湖逐浪白鹭鸣,渔翁撒网网清明;岸上农妇镰金谷,一湖春秋一耕耘。”寄托了诗人对清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方澎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刻苦砒砺,博览群书。除了学习传统文化外,他还刻苦研究西洋学术文化,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推崇学以致用。且喜读西欧文学作品,以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历史掌故。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方六岳还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南北贤达。与《三字经》注家李丹叔、两湖名家《书目答问》著者张之洞、陆兰孙以及《廿四史演义》和《幼学琼林》等书作者蔡东藩等,交往甚契,时常把酒论国是,鸿雁递家常。 晚年积极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始终与进步人士保持接触。1913年3月中旬,客寓安庆期间,曾与陈独秀、方伦叔、徐铁华等,时集“饮酒阁”长歌赋酬,纵论国计民生。当时无为县有方六岳、卢乐山、程幼伊、卢秋浦和李从龙等,号“芝山五子”,经常聚首唱和,切磋诗艺,增进学识与友谊,声名传于省内外。

方六岳曾在清末本城塾师汤左廷门下受业。在老芝城景福寺中有汤左廷所撰楹联:“结成香国因缘,几世从修,还本来面目;参破禅林法界,一尘不染,现真个头陀”。(注:香国乃佛国名。据《维摩诘经》载,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方家世代书香,方后高谨遵祖训,有儒雅之风,又宅心仁厚,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在右派难友中广受尊敬。方后高 (1933年生于无为县)谈及曾祖方六岳,为清末孝廉,名诗人。当时清朝名将聂士成在山海关下修一茅亭,欲求一副能与山海关匹配的楹联,方六岳得知后,即撰“题山海关聂军门士城新筑茅亭联”:“乘三军讲武余闲,莳杂花数本,种寒菜满畦,天末唱刀环,九塞澄清靖桴鼓;是万里长城尽处,坐辽海高峰,问秦时明月,樽前语羌笛,一亭春好占榆关。”同乡重臣李鸿章曾来山海关,嘱随从幕僚,各拟一联以进,均不惬意。忽见方六岳联,喜甚,尤为赏识,乃赠以三百金。李鸿章听说作者是无为人,更有同乡之感,于是一回京即派专人礼聘方六岳至其府邸担任其长子李伯行的塾师。六岳后人每津津乐道其事,知不虚妄也。此联一出,即传遍天下读书人。被名报人严独鹤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名联。儒生方六岳被李鸿章誉为“皖城狂生”。方六岳在李府教书几年,因看不惯京中恶习,坚辞教职;又因李鸿章爱才心切,荐官浙江盐务史,亦不习惯官场迎来送往,终负笈归里,择地无城绣溪西畔,建寓所兼塾馆名“绣溪草堂”,自号“绣溪遗叟”。

“浮翠山房”过去就在县城西南隅,绣溪公园南侧,是方澍的故居和塾馆。原建筑今部分犹存,但已成民宅。有花厅、学屋、屋室,皆有方澍自写楹联。花厅联“浮云苍狗,譬时局以翻澜,泡影幻乾坤,我自忘机羡鱼鸟;翠黛妆螺,衔远山兮半角,绣溪好风月,天开美景赛蓬瀛。”意说,白云苍狗时局乱,翻滚波澜虚幻机,泡影无情俗浮尘,自鸣忘扰赏虫鱼。忘却计较巧诈心,自甘恬淡无争与。青绿翠黛芝山影,螺形山峦蓬瀛徐。因为花厅住室走廊微小,有狭长而低的坐卧用具。花厅一壶酒,高歌引长啸,方澍不免花厅自鸣联“半榻隐城闉,每从杯酒余闲,数世界名流,我辈是如何人物;一庭好花月,且喜尘氛不到,尽草庐歌啸,此间有无限风光。”

花厅的侧边就是方澍教授学生之处,即塾馆,楹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倒樽前。”长江上游,从四川奉节县至湖北宜昌市一线,重岩叠嶂,无地非峡,就其中最险者三处,称为“三峡”。三峡所指,历来说法不一,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矍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方澍性情好癖,闲云野鹤,特立独行,吟诗作对之孤鸿世外人。遂自联云“此地独少佳趣,但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便是天然诗料;先生果何许人,有世外孤鸿,云中野鹤,也能状以癖情。”

方澍的居室有他自写楹联“学仲蔚、小隐蓬蒿,任他蛮触纷争,好将蠹简作田,管城作耒;缅陶潜、高居栗里,听彼风尘扰攘,只得裁花为服,剪叶为冠。”明代俞允文,字仲蔚,年十五,作《马鞍山赋》,长老异之。嘉靖中为诸生,年未四十,即弃举子业,专力于诗文书法,著有《仲蔚集》。晋代大诗人陶潜,字渊明曾居住在今江西九江市的南陶村西之“栗里”。《庄子·则阳》中有“蛮触纷争”典,指由于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管城”是笔的别称,亦作“管城子”,曲出韩愈《毛颖传》。“耒”为原始的翻土工具,形如木叉。风埃昏暗世污浊,归野陶潜避纷尘。不为细小引争端,隐学仲蔚诗书宁。后来,在浮翠山房的厅堂里,悬挂有清末无为才子丁菊痴挽山房主人方澍联“忆公跌宕少年扬,长揖傲王侯,豪气博、台海榆关以外;惟我独深文字感,骚坛失诗伯,吟魂恋、芝山绣水之间。”(《挽方公六岳联》)方澍曾在台岛及渝关一带做过官。榆关一在河南中牟县南,一指山海关。行为跌宕无检束,诗坛诗伯领骚坛。后王鹤天也有联“一代诗名侪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

塾馆开学后,本县、邻县青少年慕名投其名下的络绎不绝。方六岳治学严谨,注重学术、品德与气节的教育,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故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中尤以后被胡适称为创办中国白话报的“开山老祖”的李辛白天资最为聪颖,勤奋好学,因而特别受到方六岳的钟爱。一日,方六岳将自己的旧作《绣溪歌》抄给学生阅读:“澄波起夕阳,一碧风波荡;毂纹细细生,水禽没浅浪。划然双镜平,小桥通溪涨;挥手送斜阳,坐邀明月上。月光倒水长,玉蟾才一丈;溪边老圊家,开门对溪望。”李辛白拜读之余,深受感染和启发,遂作《呈六岳师》一首:“轻烟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画不如。添取草船环翠阁,人间哪必有西湖。”方六岳看后十分欣赏,定为范诗,叫学生传诵。

戴扶青(1908年生于无为)少年时得宗祠资助,曾在县城晚清举人方六岳门下读书,学成后在当地办乡学。

原“清代无为州衙”(民国元年,即一九一二年始改县。原址在二府地,即原大江**防火墙和老城中心菜市场一带。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旋即在十字街东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在的无为饭店东部即为原址。)曾有方澍撰赠新任知州章维藩之联:“地重米襄阳,至今绣水清泠,如见冰心映秋月;家邻包孝肃,共此巢湖灌注,须教铁面带春风。”米芾是襄阳(湖北襄樊市)人,故世称“米襄阳”。米公祠现国中只有两座,另一座在米芾故乡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宋代米公祠及宝晋斋中所藏,早已俱毁。现存建筑是清代在原址六亩田畔重修的。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在祠内建成图书馆,由县劝学所(相当于教育局)所长方澍兼任馆长。一九四九年后图书馆有扩大,后米公祠即在图书馆大院内。近年米公祠又加修缮扩建。一九八一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3年,乡人公推方六岳因为桑梓文化教育效劳之力,就任劝学所所长,不久组织参观团往江浙观摩,次年在无为首设图书馆为民众服务。

无城西门内有个“刘园”联:“垂柳碧胡鬖鬖,庭院日长消宿酒;曲桥红艳艳,园林春去惜余花。”(鬖鬖下垂貌,行吟扶手杖。杯酒醉心绿,隔夜犹酒意。)为方澍所撰,是刘体乾的公馆和花园,通称“刘家花园”。刘体乾,是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之侄,曾任海关道,雄于资财,当时称“西刘”,与其叔“东刘”,并称无城“二刘”。园于抗日战争中废毁,原址今为县汽车运输公司所在地。 1926年,北伐军团长陆学文来无为拜方澍为师,住西门留园,后得上峰密令,将前清四川总督刘秉璋在无为刘公馆家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千余册,命士兵用大布袋捆装,劫往上海。消息付出,无为地方人士一致要求方澍出面打电报追还原物。不久陆学文复电,允许作为私人礼物归还。方澍遂派高子钦去上海领回,陈列于县图书馆之内。

1926年3月,方澍七十寿辰,由王鹤天、李辛白领头发起为方公祝寿。李辛白此时任北京大学出版总主任,特地从景德镇定购寿碗一千只作为寿礼。该碗底部打一“寿”字,外面印有李辛白书的“古稀大庆”四字,下署“民国乙丑年年小阳日蟺绣溪夫子七十千秋赠品——受业李辛白敬献。”寿诞那天,本县、邻县及远道而来的祝寿学生四十多人,宴罢都赠给寿碗作纪念。

方澍寿诞前夕,方府根据民风土俗办了五桌“暖寿”酒。开席前,方澍端坐上方,诸学生行了叩拜托。礼毕,李辛白临时提议王鹤天(1879—1943,早年名活天,后名鹤天,字汝通。祖居无为城里,父鼎臣,执教塾馆,为人刚毅正直,素为邻里称颂。王鹤天幼时随父破蒙,颖悟过人。青少年时代立雪于古文学大师方六岳门下,受到方公道德学问的良好熏陶,奠定了学识和品格上的优良基础)献寿联。王鹤天略一沉吟,即脱口而出一联《祝六岳七十大寿联》:“一代诗名齐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1930年1月,方六岳不慎感受风寒,病生逝世,终年74岁。此后,李辛白经常前往草堂看望老师遗属。李辛白曾作《过先师绣溪草堂》诗:“绣溪溪畔柳丝丝,人去堂空燕子知。一路斜阳半城水,白头谁与话儿时?”

无为米公祠“拜石亭”即为晚清浙江盐运使,甲科举人方六岳手书,尔今亭虽不存而亭匾尚在。(注:米芾知无为军期间(900多年前),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勤于书法,酷爱赏石。米芾离任去世后,后人为纪念米公,于米公军邸的米芾的书房“宝晋斋”故处建造“米公祠”,将“石丈”立于“墨池”南侧。徽宗南渡,“米公祠”毁于兵燹,“石丈”没于土中。时至清朝嘉庆年间,朱君麟将“石丈”移至公廨(官署),并建“拜石亭”一座。三字。)

清代庐江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李太白酒楼联语》:

昔登太白酒楼,见一联云:“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叹其运化之妙,云云。语见嘉兴吴澹川明经文溥《南野堂笔记》中。声木谨案:此联不特语妙,实亦阅历有得之言。无为常曙东茂才师必森告予云:“光绪某年,同邑方六岳孝廉澍,偕友人七八人,应江南乡试,阻风采石。燕子矶上有一寺,中有一楼,专供奉唐李太白神位。孝廉偕友人登山入寺,放言高论,又平日自负诗篇书法皆佳,自携笔砚往题。适寺中有新垩之壁,题诗其上,墨渖淋漓,字大如拳。诗后复有记,谓千载后必有知音者。寺僧心虽甚恶之,然无如之何也。不意正笔飞墨舞之际,忽一老僧自后出,睥其诗字,笑谓之曰:‘方先生自谓诗佳,无人能识,我想太白先生在上,必能识得先生诗也。’孝廉闻之怫然。同人皆谓无故受僧人揶揄,共为不平,终亦无如之何也。”云云。乃知太白酒楼一联,真不为无见,诚唤醒痴人之妙谛也。

在无为季氏宗谱《先大父云亭公行略二十世》涉及“邑中孝廉方君六岳”:

大父云亭公,讳光义,即焕。柳塘公次子也。幼勤学,不荒于嬉,乡先辈无不以大器目之。成童后,丁母艰兼遭兵燹,遂弃举子业,佐曾祖治家务,先意承志,族党以孝称。公昆仲三人,伯大父早世,与季大父同居,友于甚笃。析爨时,房产器具悉听自择。有卜式风。公自有恨书未成,严庭训。虽避乱他方,寄身檐下,犹携吾先考口授之,先考始获早年入泮。同治初,我族续修家乘,众推曾祖为总理,公代其劳三年蒇厥事。曾祖去世,公克继前徽,凡修祠宇、挑祖茔、厘祭产、散学费诸端,非止任劳任怨,且解私囊,至今口碑载道。其于整家规和邻里排解纷难,犹其浅焉者也。公性朴实,喜勤俭,不爱繁华。先居州城之东隅,后恐家人染市井习,移居故里,村名“课芸荘”。基五亩许。周围土墙竹园,树木业杂,开塘养鱼,耕田治食。草屋数十间,名其左曰:“小月当书屋”,右曰“耕读草堂”,邑中孝廉方君六岳屡过其庐,额之曰:“修然尘壒”。公暇时,好植名花修竹。每当盛开时,集名流赏花醉月,博奕行吟,极一时风雅之盛,而与齐瀛仙、翟梅溪、沈冶台、汤左廷诸前辈往来最蜜。皆题公之怡景园,玉照图诗。甚伙客去后,课诸孙读。于鳌及长,兄承尤殷,黎明呼而起,卽授读。亦自手不释卷,至夜静无倦色。鳌辈偶惰,率领游戏园中,以舒其志。并谈古典,使之乐闻。其教法之善有如此。公性好施与,岳父于公彬故后,祧孙敬谦。贫不能娶,公赠币焉。岳母郑年老无依,公迎养之,及殁葬于宅之东阜。长姊适谢,老而贫,公给薪米,具棺木养生送死,至老弗哀,其高谊又如此。公有知人之鉴好善恶,恶虽未形于色。而里中子弟每因公之喜怒,勉为良善。公之懿行,鳌诚难道其万一。谨卽所知述之简末。

孙男嗣熬谨述

方六岳氏还拜撰并书《无为季氏三房分之大房分家谱序》与《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

《季氏谱序》:惟孝格天,感鬼神,开金石,召风雷,其大者。史传所纪,亘古为昭。其次,和雍翔洽于一家,厚德蒸被于一乡一邑。嘉祥懿美远贻予子孙,以无疆之休而可以保世滋大,况幽光爵而愈久其发扬,众愈奇发而为金章紫绶。八驺凄戟昡赫,庸俗人之耳,目一时而已。所以报仁孝者犹浅,必有文章才隽。魁垒之士,问世之英,拔出一时,或台或丘,或先或后,传令名光宗族文苑艺林,觥觥不朽以彼易,此孰得孰失?与吾濡季氏系出鲁季友,姬姓之後。旧谱所云:始出齐鲁,宦游中州,历汉唐迄宋,有图南公者为宋刺史,随高宗南渡,过金陵,止全椒,过濡须。刘氏欲起义,旅规复汴京,招致刺史合谋进取,既至刘氏败,遂留。吾濡须土,田广袤而腴沃,风气质良,人民朴厚,有终老之志。故以图南公为濡须始始迁祖,自是厥后,亦叶代兴,枝条畅茂。数传而后有元礼、子成、庭椿三孝子相继而出,又数传而尾孙、叔房二诗人接踵而生。至前清而大正、岩山诸公,众以三孝子名世,或称三孝子、二才子,先后六孝子纪之志,垂祀之郡、县、乡,贤言者啧啧欢羡,以于议吁盛矣,伟矣。自图南至于今,阅七八百年,其中云礽代嬗,瓜衍椒联,推吾濡巨族。盖族大则人众,人众则居散,居散则情离,而欲疏者亲之,离者合之,此欧、苏诸君子所为,兢兢究心于谱学也。古者氏族,掌于官天府版,籍稽民数而已,生卒年月不繁焉。宋以后谱学始大发明,贤人君子得以伸区区敬之心者,重赖有此季氏谱,盈篇累箧,几于等身。其先世厘为三分,力易施工。亦易蒇三分告成,汇为全牒。分者以别支,全者以合脉,法至善也。夫世风凉薄,兄弟阋墙,操戈同室矣。且抑闻季氏八世同居,其和睦祥善之气,温蔼敦厚之谊,流风余韵,延及子孙。所以孝子才人一门,竞垂文章,润色辉映。千秋信乎,“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吾知始迁之图南公阴德,酝酿非偶然者,故卿相可以代兴,孝子才人不可以世及。观于季氏,为之欢美不置矣。顷渐东老友携旧谱末征序于余,余系其族人士踊跃,激劝勤始勤终,因述其概略如此。

前清光绪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澍六岳氏拜撰并书 民国丁已年十月吉日

《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人生末季,其上者以机智干谋致通显,次亦勤奋能事博名誉。阜室家乡党称之,官司信任之,远近无间言,是即庸中佼佼者矣。下焉者,德薄能鲜,疲恭自败,而不能令不受命。悠悠忽忽,既无志以求自立,复无片长末技以瞻其身。呜呼!是天下之敝人而已矣。季子藻元,幼从巡警教练所毕业。前清宣统元年,任本县警务公所廵长,三年升充本所稽查兼全县灾民户口调查员。是年十一月,递升本县一区巡官。民国元年,改充城区区员,二年升充一区区长。嗣于五年一月,经李巡按使依新官制,改委县警佐咨部注册,兼办城区分驻所事务。而民国元年,于一区廵官差内,曾办本县沿江永成堤等处抢险工程。事竣,派驻黄雒河防缉帮匪,获要匪有功。四年一月,于城区区长差内,经本县各公团以办事得力胪列成绩陈县,转详内务部,核给二等三级警察奖章。是年,县委查屠宰税得力,又由县详前廵按使,核给三等奖章。查办事竣,即充屠宰税征收委员,今仍兼斯差。五年四月,本县组织警备队,委充队长。八月撤消,仍供原差。七年一月一日,县委兼代警备队长。以上历有成劳,遇事敢为无少退,葸乡父老称其勤。能上下和辑,远近无怨谤。况生际乱世,人情万变,处置相安,桑梓平悦。吁!亦难矣。时正年力富强,力兴未艾,立名誉,长室家,吾未易测其所至也,今其族谱将蒇事,余为赘言,因胪序其事。赞曰:繄造物之造万物兮,以人为最灵。人有巧拙灵蠢兮,斯富贵贫贱之分形。渭清生而机警兮,能同座而无忤。短小而精悍兮,乡党悦其善处。金跃冶而称良兮,锥处囊而脱出。纯钩之剑,不可以苴履;跅驰之马,无衔勒之善术。惟中材自绳以就范兮,斯无施而不可。御军士而无谶哗兮,足以克敝而致果。藩虎兕而阱蛟螭兮,纵横进退之权其在我。卜他年拥牙璋而专闻兮,壮军容如荼火。父老希望有成兮,谓掺券其如左。

前清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树六岳氏撰

濡须,今安徽巢湖市无为县之区域也。经数次多方寻根问祖,于当地宗亲处寻刘氏光裕堂露字号族谱一份,此谱于民国十年六修,全卷分24册。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方六岳)所书。

在邢容钦遗著《无为旧闻琐话》有《秋浦文章六岳诗》:

清末孝谦方六岳、卢秋浦,名士也。六岳讽咏诗什,喷玉唾珠;秋浦洒翰陈叙,奋藻摛英,俱称于时。故有“秋浦文章六岳诗”之誉。六岳诗集未梓行,而民间传抄甚多。据方时生君云,县图书馆藏有抄本。方时生君,六岳之孙也。陡沟小学许谋成校长有家藏抄本之说,惜未亲睹。余亦曾有手抄残本,字迹粗劣,不知何人所抄,已毁于“文革”中。《无为古今对联》有方六岳《挽儿媳双亡联》:“孀媳昔无依,三载孤灯怜只影;亡儿今有泮,一轮明月照双魂。”《题陈氏书房联》:“东井星常聚;南洲榻尚悬。”

清末民初的无为著名诗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诗选》(二卷)和《岭南吟稿》(四卷)。

《友声吟集》十六期发表了他《濡湏诗选》中的两首诗:“东风吹雨复吹晴,一路梅花马上迎。向晚波光吞远树,隔江山色压孤城。高楼见月思儿女,异地逢人亦弟兄。一片归心流水急,乍闻乡语便关情。”(《钢城道中》)“故人家在水云乡,风景萧然天一方。远近山悬浓淡碧,早迟稻吐浅深黄。农夫荷笠歌秋雨,牧子垂鞭唱夕阳。向晚独行村落外,凉烟淡月助诗狂。”(《过故人庄》)。

在《岭南吟稿》中有《啖荔枝》:“增城挂绿世所奇,禀精受气维震离(2)。时方落实置监守,达官乃为口腹私(3)。一颗价值千铜钱(4),同心之合五色丝。我正客粤况难得,过此以往谁复知(5)。居湖五月荔枝熟,捆载而来西山陲(6)。牟尼光摇露沆瀣,琼瑶弹缀风离披(7)。红云吞吐齿激激,赪虬大小珠垒垒(8)。单裹玉肤薄罗滑,香凝冰骨星球垂。初似贫人望属餍,粗粝一饱甘如饴(9)。郡中佳植细品次,获此便足他何为(10)。扶荔宫中长荆棘(11),百株迁地同枯萎。守吏坐株且数十,视人如草良可嗤。厥后纷纷传驿堠(12),红尘飞骑争走驰。杨家妃子一展笑,道旁暍死悲枕尸。不详之木此为最(14),贾害何异倾城姿(15)。即今铁艘驶江海,一日千里贡玉墀(16)。犹言远物不足宝,嗜好淡泊真忘饥。东坡愿作岭南人,我亦北望归迟迟。

注释

(1)方澍:清末人,著有《岭南吟稿》。

(2)震离:均八卦名,震象雷,离象火。两句意思:增城挂绿是世间珍稀品,因为它禀受南方炎热气候之故。

(3)两句说,当果实可以摘采时,便有人监守着,这是达官贵人为自己的口福私利。

(4)千铜钱:一千枚铜钱,当时相当一两银子的价值。

(5)两句说:当时我正在广东作客,难以得到挂绿,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谁知能否再有机会得到呢?

(6)两句说:在潮州五月间正好荔枝成熟,在西山那边载有许多荔枝。

(7)牟尼光、琼瑶弹:俱荔枝名。琼瑶弹小如弹丸而无核,有梅花香,出程乡(今梅县)山中。露沆瀣:《楚辞屈原远游》:“含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注引《陵阳子》:“冬饮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8)红云:指荔枝。吞吐齿激激,描写人们吃荔枝的情景。赪虬:赤色的龙。指荔枝。

(9)餍:满足,粗粝:粗米。两句意思:好似贫穷的人,有粗米饭吃便满足了。

(10)郡中:一郡之中。这两句的意思:品尝潮州佳品已满足了,何必追求其他。

(11)扶荔宫:评注见岭南荔枝词(三)

(12)厥后:以后。全句:以后各朝代纷纷使用驿站,斥堠,驰马飞奔运送荔枝。

(13)这两句的意思:杨贵妃一笑,不知多少人暴死于路旁。

(14)不祥之木:这里指荔枝。作者未能认识上述悲剧系统治阶级贪婪所引起的,反而怪责荔枝,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15)贾害:自招灾祸。这句的意思同上句一样,认为倾城姿是自招灾祸。

(16)铁艘:指现代轮船。玉墀:玉石台阶。这里指皇帝宫殿。

(17)北望归迟迟:向北遥望家乡,迟迟不愿归、暗示对荔枝的留恋。

附《岭南荔枝词(三)》(谭莹)(1):扶荔宫中扶荔生(2),武皇移种自多情(3)。奇花异果原难得,扶竹扶桑枉并名(4)。注释(2)《三辅黄图》:“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偶一株稍茂,然终无果实”。(3)武皇:汉武帝。(4)《丹铅总录》:“此荔生日,扶荔者亦若扶竹扶桑云。”荔枝的珍奇美味,引起汉代帝皇的喜爱,汉武帝浩费大量人力物力移植于长安,终无结果。这首诗对此加以讽刺。

因为冉有和季路知道他们老师孔子会反对这件事,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有所行动,所以急于告诉他,看他怎么处理。具体细节如下:

一、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

求文档: 裸析方六岳诗歌《月夜忆家》,不少于1000字。

清末民初无为州城(今无为县城无城镇)人方澍,字六岳。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亦有传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