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会放过郭氏三兄弟?他是什么用意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当上皇帝后多疑的性格。而其登基后颁布的各种政策也是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待在他手底下的大臣更是诚惶诚恐,生怕因为一点小事就遭致杀头之祸,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的三兄弟,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躲过了朱元璋的陷阱。
大哥叫郭兴,其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士,他的足智多谋也受到了朱元璋的青睐,在元末也是投入到了郭子兴的麾下大展风采,后来也是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自己的阅历让他非常了解朱元璋的脾性,所以在取得一定的战功之后,也是选择了过自己低调的生活,像这种远离君王视线的决策可以通过郭兴的晚年生活证明还是有非常大的远见。
二哥郭英则是里面的成就最大,为官最高的一个,以他的身份郭英也已经觉察到了朱元璋会带给自己的威胁,虽然自己已经加官进候,但是这身荣耀对他来讲并不是那么得光芒万丈,反而让他感觉十分的沉重。
当朱元璋再次提出加官于他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危险正在逐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便表示因我原本就只是一介草民而已,就是因为得到了君王的赏识,才能够如如今这样的成就,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君王过多的赏赐呢
由于这份他的自知之明,让朱元璋看到郭英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威胁,于是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让他得以安享晚年。
而三弟郭德成是三兄弟里面中做官做到最小的一个,并不是说他的能力并不是多么出众,而是他的心思并不在此。而他原本也可以过上非常圆满的生活,但是由于和朱元璋喝醉酒之后将自己置于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为了保全性命他才不得已出家当起了和尚。
虽然当时只是和朱元璋的一句戏言,但是从朱元璋一贯的作风可以看得出来,郭德成出家当和尚这种看似是非常过激的行为,实则是保全了他的性命。
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其实当在好领导的手下工作的时候,确实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当你的功劳大过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功高盖主的是顾虑,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一味的张扬去说发挥自己最大的功劳,而是要懂得审时度势,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三兄弟的独善其身就已经证明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有知识有才干这么重要,其实有的时候学会为人处事才能够是在社会上生存的法则之一,或许我们不会让自己的才能百分百的发挥,让他得到应有的展现,但是有的时候过分的表现自己则会带来杀身之祸。
或许有人觉得读历史是一件非常没有必要的事情,因为他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那么的痴迷于历史故事,也必然有他的道理。因为就算是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可以以祖先切身的经历去警惕我们后代人什么事情该做,什么话该说,这才是读历史所留给我们真正的智慧的宝典。
所谓“外戚”,就是指皇帝母亲或妃嫔的亲戚!
严格意义上来说,徐达并非外戚,因为他的长女徐氏嫁给朱棣时,朱棣还不是皇帝。
明代的外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催的存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鉴于前代外戚之祸,对于外戚的防范很是严密,除开国之初,需要与功臣联姻,来稳固大明天下,继而出现外戚掌握军权的情况外,自朱棣之后,在朱元璋所定的“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的祖制下,就甚少再出现外戚掌军权的情况,哪怕是皇后的亲戚,无论有才与否,也都只能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爵爷!没有任何的权力,只有一个虚爵和虚衔。
比如明孝宗皇后张氏,她的父亲张峦本是一个颇有才能的官员,如无意外,他最不济也能成为地方上的一个要员,但是在他的女儿做了皇后之后,他的仕途也就只能是提前宣布结束,虽被授予寿宁侯爵,及特进光禄大夫衔,但是全为虚衔,是空有地位却无实权。
终明一代,能以外戚身份掌握军权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且多集中在明代初期,中后期几乎再也没出现。
郭兴
宁妃郭氏(朱元璋妃嫔)兄长,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朱元璋起义时,郭兴就跟随其左右,为其南征北战,战功卓越。至正十七年,曾跟随徐达围攻常州,七个月不解战甲,终攻克常州;至正二十三年,潘阳湖之战,初朱元璋的水军船只因大多都是小船,而陈友谅的水军多是大船,且两者实力悬殊,所以是连战连败,此时郭兴向朱元璋建议火攻,继而帮助朱元璋击溃陈友谅水军。
洪武元年,郭兴奉命率军镇守潼关,镇守潼关期间,郭兴接连击溃攻打潼关的北元军队。洪武四年,郭兴独自领军攻伐蜀地,攻克汉州、成都;洪武六年,郭兴随徐达镇守北平,而后同陈德一道在答剌海口击败元军。
郭英
宁妃郭氏(朱元璋妃嫔)兄弟,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朱元璋起义后,郭英与郭兴同日投靠他,初为朱元璋的宿卫,贴身保护其安全。史书说郭英身长七尺,擅长骑射,且勇猛无比,潘阳湖之战时,郭英身负重伤,但始终是死战不退,在他的英勇带领下,朱元璋麾下的将士是越战越勇,最终在泾江口大败陈友谅。
郭英不但有勇,还有谋。通州之战,郭英用诈败之计,引元军出城,而后设伏兵将其击败,最终攻克通州。此战,郭英斩首数千余人,生擒元孛罗梁王;太原之战,常遇春军与王保保军陷入焦着状态时,郭英建议常遇春夜袭王保保,之后郭英率领十几个骑兵潜入王保保营帐,以火炮为信号,常遇春引伏兵最终大败王保保。
张辅
昭懿贵妃张氏(朱棣妃嫔)兄弟,明初名将。
张辅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率军灭亡安南(越南)胡朝,占领安南,置交趾布政司,让明廷得以对这片土地实施直接的管辖。自唐朝灭亡后,独立达四百余年的安南再次被中原王朝收入版图。之后,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交趾内部曾三次发生动乱,每次都由张辅以总兵官的身份率军平定交趾之乱,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
张軏
昭懿贵妃张氏(朱棣妃嫔)兄弟。
张軏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领兵平定西南土司之乱。正统十三年(1448年),张軏先是以副总兵身份跟随总兵宫聚出征麓川土司思任发,不久平定麓川之乱。后胜利还师至荆州时,贵州苗族之乱又起,英宗遂又任命张軏率兵讨伐贵州苗族叛乱,不久又平之。
除以上四位外,终明一代,就几乎再也没有既掌军权又有战绩的外戚名将,至于徐达、张玉等这些死后其家族才为外戚家族的,其自然不算外戚名将。
父亲生前与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人郭子兴(又名郭兴)是好朋友,临终前将马秀英托付给郭子兴抚养。郭子兴像抚养自己子女一样把马秀英拉扯大了,郭氏麾下朱元璋有胆有识,甚得其器重,于是,便把马秀英嫁给了他喜爱的朱元璋。
宁妃郭氏是明朝朱元璋时期很重要的一位妃子,宁妃郭氏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看相人郭山甫,据说当时郭山甫看到了朱元璋以后,就觉得朱元璋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所以便让自己的儿子跟随朱元璋,而女儿则是嫁给了朱元璋,后来成为了朱元璋后宫中的宁妃。
首先,根据历史记载来看,宁妃郭氏遇到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当时宁妃郭氏的父亲郭山甫,是当地出了名的看相者,据说郭山甫看人的面相是非常准确的,而当时的朱元璋也的确默默无闻,而郭山甫看到朱元璋以后,便告诉自己的孩子说:“这个人看起来非常富贵,未来一定是能够成大事的人,你们要好好对待他。”而后,郭山甫便让自己的儿子郭兴跟随了朱元璋,而女儿则是嫁给了朱元璋当老婆。
其次,朱元璋成功建立了明朝以后,便让宁妃郭氏当了自己的妃嫔,而皇后则是给朱元璋生了好几个儿子的马皇后,而宁妃郭氏仅仅只有一个儿子,还是排行第十的儿子,所以宁妃郭氏在后宫中的地位其实并不能名列前茅,至少要排在马皇后和淑妃的后面,马皇后死后便是淑妃统管后宫,直到淑妃去世以后,朱元璋才让宁妃郭氏当了后宫的主人,而宁妃郭氏统管后宫以后的待遇,跟皇后是差不多的。
最后,对于郭山甫看面相这件事情,其实历史上一直是存有疑虑的,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自称是天子,都觉得自己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所以很多皇帝都会编造一些假的消息,来让自己获得权力的事情更加能服众,那么郭山甫给朱元璋看面相的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其他人编造的。
明朝初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诞生,此书对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描述的非常详细, “赤壁之战”的篇幅,占了整本《三国演义》的八分之一。罗贯中生在元朝末年,他为何能把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写得如此详细呢除了他借鉴了大量的史料外,还因为罗贯中离另一场水上战争比较近,这场战争就是鄱阳湖之战。曾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或许曾亲身经历过鄱阳湖之战,所以把这场战争的许多场面,直接写在了赤壁之战的故事里,但这只是假说,并没有史料依据。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元朝末年,决战双方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双方共投入兵力80万,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在1100年前,周瑜凭借“赤壁之战”,让曹操元气大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朱元璋也凭借“鄱阳湖之战”,成功逆袭为中原第一霸主,为建立明朝打下了基础。而鄱阳湖之战的胜利,离不开一位名将的建议,这位名将,就是郭兴。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后起之秀,但却成为一方枭雄。在朱元璋占领集庆(南京)之后,势力迅速发展,身在长江中游的陈友谅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威胁,便沿江而下,打算在南京灭掉朱元璋,没想到最后在龙湾被朱元璋伏击,陈友谅大败而逃。
三年后,朱元璋正在安丰和张士诚作战,陈友谅趁机要夺取洪都。洪都,也就是现在的南昌,陈友谅认为,他率领60万大军,轻易就能攻下洪都。然后以洪都为据点,逐步向东蚕食。但没想到的是,洪都守将朱文正(朱元璋之侄)是个防守天才,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守住了85天。没拿下洪都,陈友谅的大军筋疲力尽,而此时朱元璋率领20万大军倾巢而来,陈友谅为了避其锋芒,选择到洪都东北的鄱阳湖休整,朱元璋的大军来到鄱阳湖,双方展开决战。
朱元璋的兵力只有陈友谅的三分之一,船只体量较小,大多都是渔船。陈友谅是专门打造的双层战船,居高临下,交战之初朱元璋吃尽了苦头。刘伯温给朱元璋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打持久战。朱元璋派人将鄱阳湖周围四县的粮食全部夺走,陈友谅很快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朱元璋人少,反而成了优势。陈友谅兵多粮少,不得不急于和朱元璋决战。
陈友谅缺粮,为了击败朱元璋,陈友谅将大船用铁链连成一排,整整齐齐地向朱元璋冲击。朱元璋连吃败仗,在康郎山之战中,折了十多位将领,朱元璋被还差点被张定边活捉。为了应敌,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寻求良谋。朱元璋问:“贼人三倍于吾,舟高势猛,该如何破敌,诸位可有良策”众位将领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沉默。此时,从人群外围传来一个响亮声音——用火攻!这个喊话的人,名叫郭兴。《明史·卷一百三十一》:
战于鄱阳,陈友谅连巨舰以进,我师屡却,(郭)兴献计以火攻之,友谅死。
最终,朱元璋采取了郭兴的建议,用大量火船冲击陈友谅的舰队,再加上老天帮忙,决战当天风急天干,陈友谅成了第二个曹操,大败而归。陈友谅在撤退的途中,朱元璋一方乱箭齐发,一只利箭从陈友谅的眼睛射穿头颅,陈友谅当场毙命,其部下纷纷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凭借此战,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枭雄,此后5年,朱元璋灭张士诚、降方国珍,北伐元朝,无人能挡,建立巍巍明朝。
朱元璋从一位义军的后起之秀,一跃变成明朝开国皇帝,其人生的转折点就是鄱阳湖之战。此战胜利之后,朱元璋在中原地区再无敌手,此后吞并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就成了时间问题。所以说,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朝,和郭兴的“用火攻”三个字有直接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郭兴为巩昌侯。郭氏一族成为明朝最富贵的家族之一,郭兴、郭英(郭兴弟)、郭宁妃(郭兴妹),都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郭兴也成为了明朝初年的绝对的功臣。
明朝时期,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景帝朱祁钰在去世时都会惨无人道德寻找妃子作为陪葬,而在这个时间段内,不但皇帝行为如此残暴,就连亲王大臣也是如此行径,在一时间形成风气,令人“谈虎色变”,使得无辜的生命遭受陪葬的悲惨命运以及和众人分离的凄惨事实。
提到皇帝朱高炽的妃子,除了他的结发妻子张氏,也就是后人尊称熟知的张氏皇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就是悲惨遭到殉葬收场的宠妃郭妃,并不被后人所知道了解。
但是郭氏为朱高炽育有三子,并且两人情真意切,宠妃郭氏深受朱高炽宠爱,并且郭氏家族兴旺强大,但为何郭氏会落得为朱高炽殉葬这样凄惨下场呢
一、朱高炽与郭氏
朱高炽为明仁宗,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洪熙是他的年号。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炽受封为燕王世子,他的妻子张氏便被封为燕世子妃。
朱棣夺取皇位成功以后,朱高炽于1404年凭借过人的才能和优良的品德在一众继承者们中脱颖而出,顺利被立为太子,妻子张氏也被封为皇太子妃。朱高炽封了太子,后宫需要招纳新人侍奉,因此,郭氏作为妃子入宫侍奉,成为后来朱高炽后宫不能不诉说的一个人物。
郭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之孙女,郭英一家在明太祖洪武年检深受重视、达官显贵,郭兴、郭英都是候王爷,妹妹郭宁妃同时也是朱元璋的宠妃之一,由此可见,郭氏家族在明朝廷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朱高炽的宠妃郭氏家族势力强大,出身名门望族,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并且知书达理、惹人怜爱,深受朱高炽的宠爱,在后宫服侍时,为皇帝生接连生育了三个儿子,有八子朱瞻垲、九子朱瞻垍、还有十子朱瞻埏。
郭氏接连生育三个儿子,加上家族势力也强大,再加上其自身年轻貌美,出落大方可人,使得朱高炽对郭氏宠爱有加,两人也恩爱长久,郭氏的宠爱在后宫也是数一数二的。
二、郭氏与张皇后
郭氏与张皇后同为朱高炽的妃嫔,并且双方都与朱高炽育有儿子,因此他们俩平日里的关系肯定的非常紧张和谨慎的。张皇后是指挥使张麒的女儿,论家族势力,张皇后和郭氏根本没有可比性。
古代后宫嫔间的斗争都一点也不逊色于前朝的王位继承相争,后宫的争斗同时牵扯着前朝的家族,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以后的生存环境,如果是让自己的对家得到最终的胜利成为下一个太后,自己的生活还有自己孩子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因此就需要铆足劲去为孩子争取王位继承的权利,为自己寻找更好的出路。为自己的日后的安定富足的生活还有自己孩子的处境做好充足的打算和准备。
郭氏家境殷实,自幼接受地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也是非能与寻常人家相比的。因此心高气傲的她也想坐坐太子妃的宝座,同时加上三个皇子的加持辅助,还有朱高炽的宠爱,她的势力和野心也就更加的强大了。
两个女人的斗争,以及两方皇子的斗争都在暗中进行着,由于朱高炽当时健在,张和郭不好撕破脸,但谁想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在公元一四二七年七月十八日在北征返京中突然病逝,随即下诏由朱高炽继位,太子妃张氏成为张皇后,掌管后宫事宜。
朱高炽继位,郭氏被封成为贵妃,但是还是跟皇后之位有着遥远的距离。并且,朱高炽也在文中写到郭氏,赞美她柔顺恭敬、端庄静齐,腹有诗书气自华,品德高尚,因此封为贵妃。
三、朱高炽突然病逝
从朱高炽的文字中难掩朱高炽对郭氏的宠爱,并且非比寻常,但是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就突然猝死。沉浸在皇帝宠爱中的郭贵妃还没等到哄皇帝废后就先送心爱的皇帝逝去,出人意料,令人唏嘘。
朱高炽殡天后,按照明朝的陪葬制度,需要五位妃子进行殉葬,而郭妃作为名单的第一位,也是殉葬名单中最具有家族背景和势力的妃子,位高权重,还有三个孩子,剩余的四位陪葬妃嫔都没有子女,非常符合明代的陪葬制度。
郭氏家境显赫,家庭殷实,还有三个已故的皇帝的爱子,明代有规定,生儿育女者可以免去陪葬,家族在朝廷上有赫赫战功这可以免去陪葬,按理说不应该被选进陪葬的名单中。
加上皇帝朱高炽是突然猝死,因此没有时间立下遗照,由于事发突然,朝廷也不会准备这些相关事宜,因此不是朱高炽决定让郭氏陪葬的,背后的操纵者一定不想让郭氏活着,必定除之而后快。
所以,最有可能下令让郭氏陪葬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后张氏。张皇后在已故的皇帝朱高炽去世之后升了位份,因为宠妃郭氏接连育有三个儿子,并且家境背景雄厚,三个儿子在已故的皇帝在世时分别被封为滕王、梁王、卫王,对张皇后的地位有所威胁。
但对于这三个皇子来说,母亲宠冠六宫,父亲对自己青眼有加,自己母亲的母家也在前朝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以后自己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日后成为皇位继承者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皇后张氏看来,这三个孩子都是郭氏日后的辅助人物,而且已故的皇帝朱高炽在世时郭氏一直与皇后张氏争宠,郭氏的儿子都被封为亲王,有了封号和奖赏。并且朱高炽对郭氏家族也有依仗,因此三个儿子今后的生活必定十分优渥。
其中一个儿子朱瞻垍先帝在世时,先帝对其宠爱无比,得到的赏赐是其他皇子的两倍之余。都是阻碍皇后张氏飞黄腾达的绊脚石,因此除掉郭氏就是皇后张氏最先开始的一步。
宠妃郭氏虽然家境显赫,育有受人宠爱的三个皇子,同时皇帝对她也宠冠六宫,但是在已故的皇帝去世之后,在张皇后的谋划之下,依然逃离不了殉葬去世的皇帝朱高炽的命运。
由此可见,明朝的殉葬制度十分严格,但是也有人趁人之危,利用自己的权势使得自己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后宫争斗也在这件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皇后做法令人心惊胆战,宠妃郭氏的殉葬结果也让人唏嘘怜悯,其中的一位皇子也在不满二十岁时去世,丧母丧父的痛苦也在三位皇子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阴影,也让后来的人对郭氏的下场感到悲哀和痛心。
朱元璋为什么会放过郭氏三兄弟?他是什么用意
本文2023-12-01 15:33: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