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崔"应该算得上是最为显贵的姓氏之一了。现在人提到崔姓,尤其在东北地区,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你是朝鲜族吗?"的确,在朝鲜族为数不多的几个辨识度极高的姓氏当中,"崔"姓是其中一个。
崔姓出身:姜太公嫡孙,齐丁公四子
实际上,崔姓出自姜姓,而姜姓可以直接追溯到炎帝。确切的历史记载是,《新唐书》、《通志》等都说,当年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周朝成立后,被分封在今山东沿海一带建立齐国。周成王时,姜太公的儿子齐丁公本来要传位于嫡子季子(排行老四),但季子却让国于庶子叔乙(排行老三),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叔乙继位后,将弟弟季子封于崔地(今山东邹平一带),此后,季子的后人便长居这里,并以地名"崔"为氏,从而发展出今天的崔姓。
第一个"名人"崔杼:我是受害者!
崔姓在我国典籍中出现的也比较早,但是出名的由头却有点……(狗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一个著名典故《崔杼弑其君》。齐国大夫崔杼(季子之后,崔氏在齐国一直身居卿大夫的高位)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齐庄公之后,利用自己的权势新立了齐景公。史官在史书上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杀之;换了前任史官的弟弟来,依然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怒杀之;再换了另一个弟弟来,依然从"崔杼弑其君"开始写起,崔杼终于慑于史官的正义与无畏,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作罢。
崔杼弑其君
以上是这个典故的后半部分。人们常常以此来称赞史官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敬业精神"和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正义感,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但这个典故的前半部分就少有人知了。崔杼作为齐国大夫,已是大权在握、富贵加身了,为什么还要做出弑君这等明摆着要被史官记一笔的"傻事"呢?
原来,齐庄公不但跟崔杼的妻子相好,常常去崔杼家里约会,而且还公开侮辱崔杼,明知是崔杼的帽子,却把它赐给别人。崔杼忍无可忍,终于趁齐庄公与妻子再次在自己家里约会时"闭门捉客",而且拒绝齐庄公"饶命"的请求。在齐庄公准备**逃走时,令其中箭坠地而亡。看吧,崔杼是不是也挺憋屈的。同样是干坏事,明明是庄公不对在先,我被逼报复在后,他倒是一死了之了,凭什么我就得在史书上"遗臭"几千年?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唐帝国的荣耀里,有崔姓的身影
言归正传。崔杼在齐国独揽朝政多年后失势,崔姓转入鲁国继续为卿大夫。进入汉代,世袭了父亲"东莱侯"爵位的崔业,与弟弟崔中牟分别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和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定居。经过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唐初,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这两个郡望与陇西李氏(今甘肃东南)、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和北京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荥阳)以及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宗",是当时社会上最为显耀的世家大族。
显耀到什么程度呢?仅仅在婚嫁方面,连当朝宰相、皇家子女想要与这五家结亲都未必能成功!"娶五姓女"成为了和"进士及第"、"修国史"相并列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文官奋斗目标之一。
女皇武则天上台以后,为了打压这些豪门大族的势力,曾规定五姓七望之间不得相互通婚。结果消息一出,不但激起了这些家族之间"突击结婚"的"浪潮",而且他们竟然以"皇帝不准我们通婚"为光荣!(唐代五姓七家的通婚情况,也是当今史学的一个课题。)
崔姓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能够位列五姓七望之首,在婚姻市场上炙手可热,那是前代先人们积累的结果。唐代崔姓人最令人称道的,大概就是向"学霸"家族的成功转型了。南开大学夏炎教授曾经做过一组统计,在有唐一代,仅仅清河崔氏一脉,入朝为官的就有287人,其中有确切的入仕途径记载的是84人。在这84人当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唐朝"公务员"队伍的有68人。唐朝近300年历史(289年),共出了15位姓崔的宰相!
从唐高宗李治开始的唐朝皇帝们,为打击山东的旧族势力,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改良了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的科举制度,本想通过科举制度,杀一杀山东大家族的威风,顺便为"公务员"队伍吸收点新鲜血液,结果人家完全是一副"水来土掩"的架势,孩子们根本不怕考!
诗圣杜甫广为传布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崔九",就是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的崔涤,"九"指排行第九;他的哥哥崔湜,是同朝的中书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崔姓的地位。至少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人们,崔九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用的是同样的乐师,也就是诗的主人公——李龟年。一直到唐朝后期,唐文宗还在感慨,李家二百年天子,竟不如那些崔卢郑王!
宋代以后,崔姓的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历史上的崔姓名人,也大多以学者身份出现,很难说不受唐代"学霸基因"的影响。当今,崔姓在百家姓中位于第58位,也不时有公众人物出现。但总得来说,与唐代时崔姓的影响相比,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喜欢看韩剧,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剧中韩国人的姓大多为李、金、朴,不仅影视作品,现实中的韩国人姓氏也是如此。
在说为什么韩国人大多姓李、金、朴前,我们先说“朝鲜族”,韩国主要民族为韩民族,朝鲜称朝鲜民族,与我国的朝鲜族其实一家人,是同一个“朝鲜民族”。
韩国与朝鲜两国家本是一家,都叫朝鲜,“朝鲜”由“来国在东方,先沐朝日之光,故名曰朝(ZHAO)鲜”而来,明太祖朱元璋所取。
从明朝开始,朝鲜便是中国的归属国,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结束,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后因二战,朝鲜分裂成“朝鲜”、“韩国”两个国家。
我国的朝鲜族大约从十七世纪末迁移,逐渐成为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为什么韩国人的姓氏大多为李、金、朴?朝鲜族姓氏文化源于什么?有什么特点?
朝鲜族朴、昔、金三姓,早在《三国史记》则有记载(1145年),源于泰初神话的卵生之说。
朴姓由来
“朝鲜族遗民分居山谷之间,……高墟村村长,望杨山麓,萝井傍林间,有马跪而嘶,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剖之,有婴儿出焉……辰人谓瓠为朴,以初大卵为瓠,故以朴姓为姓”
昔姓的由来
“初,其国王取女国王女为妻,有娠七年,乃生大卵……此儿不知姓氏,初椟来时,有鹊飞鸣而随之,宜省鹊字,以昔为氏”
金姓由来
“王使人取椟开之,有小男孩在其中,姿容奇伟,上喜谓左右曰‘此岂非天遗我以令胤呼’乃收养之。及长,聪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共出于金椟,姓金氏”
最初,朝鲜族的姓只存在仕官贵族,高丽国太祖王建建立统一高丽国(936年),以政令形式规定,平民百姓才开始使用姓。
朝鲜族姓和名的排序和汉族一样,有单姓,也有复姓(如南宫),姓在前,名在后,朝鲜族大约有一百多个姓,其中金、李、崔、朴、郑为最多。所以我们追韩剧的时候,那些角色人物大多是这些姓。
朝鲜族在8世纪前是没有姓的,只有名,直到与唐朝交往密切,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才逐渐有了姓,从上面我们说的朝鲜族金、李、崔、朴、郑姓最多,与汉族的姓氏一致。
如汉民族,朝鲜族子女继承父姓,不从母,也有尊卑长幼的称呼,可见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之深。
说完朝鲜族的“姓”,不可避免说“名”,朝鲜族取名也是十分有意思,重字率高,比如女生大多为贤、爱、顺、淑等字。
传统的朝鲜族取名,出生时有乳名,上学时有学名,起名时,长辈会根据小孩不同的性格以及对于孩子未来美好的希冀。
比如女孩取名,符合女生文静、贤惠、优雅等性格,所以名字多有贤、爱、顺、淑等字,参考李英爱、全智贤、宋慧乔等一众明星……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扩展资料: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参考资料:
崔姓在韩国地位很高,是韩国大姓之一。
崔氏是韩国非常有名的姓氏,崔氏占据韩国人口47%,大约在二百四十万左右。很多韩国人姓崔,一种说法还是与唐朝有关。崔姓在我国历史上是大姓,不仅是人口多,“江湖”地位也较高。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崔姓是著名的士族大姓,分为两支,就是大名鼎鼎的博陵崔和清河崔,出了很多名臣,尤其是在北朝。
到了唐初,虽然国姓是李,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崔姓的地位更高一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让大臣高士廉编写《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就把崔姓放在第一位,这引起了李世民的愤怒。
在唐朝,崔姓依然是第一流的高门大姓,半岛上很多人来唐朝学习,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改姓崔。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崔氏也成了半岛上的大姓。
韩国第一大姓
韩国姓氏中人口最多的无疑是金姓,占了全国人口约五分之一。有一个说法,韩国金姓多与我国历史上的金朝有关系,就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那个大金国,灭掉北宋,与南宋划淮河、秦岭对峙。
金朝曾征服半岛王国,半岛王国为了讨好金朝,愿意用金朝的国姓“完颜”。金朝皇帝说这个不太方便吧,不如就用我们的国号为姓氏吧。于是乎,半岛上姓金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百家姓分别为: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後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对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
崔字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写好看的关键在于保持字形的平衡和稳定。崔字书写建议如下:
1、确定中心点:崔字的中心点是山字,因此要确保山字的位置在崔字的正中央。可以先用铅笔或钢笔轻轻地画出中心线,然后按照中心线进行书写。注意比例:崔字的上下部分比例要协调。一般来说,上部分的字要稍微宽一些,而下部分的字要稍微窄一些。
2、笔画清晰:崔字的笔画要清晰明了,不要过于繁琐或简化。特别是山字的三横,要长短适中,间距均匀,不要写得太平或太斜。重心稳定:崔字的重心要稳定,不要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可以通过调整上下部分的位置和大小来达到重心稳定的效果。
3、字体整洁:在书写崔字时,要注意保持字体的整洁和美观。笔画要连贯、流畅,不要出现过多的停顿或抖动。同时,也要注意字形的规范,不要随意改变字的结构或比例。多加练习:要想写好崔字,需要多加练习。可以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多写多练。
崔字相关解释
1、崔Cuī是一个汉字,是一个姓氏,属于中国百家姓之一。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位。崔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崔国,据史书记载,崔氏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其始祖是姜子牙的孙子齐丁公。
2、齐丁公的后代中有一位叫做崔季子的人,他被封为崔国国君,因此其后代以崔为姓。除了源于崔国之外,崔姓还有其他来源。例如,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崔卢李郑四姓改姓崔,这也是崔姓的一个重要来源。
3、崔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如唐代文学家崔颢、崔曙、崔国辅等;宋代画家崔白等。此外,崔姓在朝鲜和韩国也有很多名人,如朝鲜第一位王朝朝鲜李氏王朝的开国功臣崔莹等。
赵排第一是因为百家姓成书在宋朝,宋朝皇上姓赵,自然要把自己的姓排在第一,其余的应该是按音韵排列的,不过复姓还是排在后面,因为姓复姓的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像慕容、拓拔、耶律等。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扩展资料
《百家姓》有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几千年来,中国人姓氏分布的特点十分突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姓氏之中,形成了大姓、常见姓氏、罕见姓氏、稀有姓氏之分。
崔字写法:竖、竖折、竖、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崔姓,中华姓氏之一,也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说文解字注
(崔)大高也。齐风。南山崔崔。传曰。崔崔、高大也。此云大高。未知孰是。嵬下曰。山石崔嵬。高而不平也。亦卽毛传之土山戴石曰崔嵬也。从山。隹声。声字铉无。今补。胙回切。十五部。按小徐无此篆。大徐此篆在部末。非其次。玉篇亦本无崔字。於部末补之。疑许葢本无此。庄子。山林之畏隹。隹卽今之崔也。但人部有催、手部有摧、则山部当有崔矣。
康熙字典
《广韵》昨回切《集韵》《韵会》徂回切《正韵》遵绥切,𠀤音摧。《说文》高大也。《广韵》崔嵬也。《诗·齐风》南山崔崔。《注》高大貌。《何晏·景福殿赋》高甍崔嵬。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仓回切,音催。齐邑名。济南东朝阳县有崔城。
又姓。《广韵》齐丁公之子,食采於崔,因以为氏。《集韵》或作㠑磪崒𨻵隹。
"崔"姓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本文2023-12-01 14:59: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