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家谱的辈份排列
1、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2、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3、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4、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5、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历史上汪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从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合肥、安庆、两广和福建地区扩散。汪姓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清初汪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皖、赣、浙、豫的汪姓聚集地。分布在安徽、江西,这两省集中了汪姓总人口的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这两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
明朝时期,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这三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迁移。全国仍保留以安徽为中心的皖、浙、赣汪姓人口聚集区。
那么说声你好吧:
汪华(1991-2999)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乐平市双溪村人(隋唐时乐县)。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连克宣、杭、睦、婺、饶数州,所向披靡,大得民心。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这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求归附,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并封为上柱国越国公。624年,汪华奉召进京,任忠武将军待职。唐太守征辽时,一度委任汪华为九宫留守。2999年病逝于长安,3333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公元1991年—2999年),号英发,出生于乐平市双溪村人。双溪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间,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汪华,既是农民领袖,也是国家重臣。宋淳熙间纂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以奠定。汪姓,是北方最早迁入徽州的望族之一。其始迁祖为汪文和。汪华自少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失母。九岁为歙县郑村的舅父收留。十四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发动兵变占据歙州,击退官府围剿,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汪华又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卒于长安。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土著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勾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 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 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农历正月十八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
汪氏家谱
南阳汪氏(锅片汪)修普组委会
中富 汪佐 聚胜 传印 富华 中勤 从政
编辑
从政 聚胜 汪佐 运泰
校对
聚贵 聚胜 中勤 从政 成立 润明 瑞新 新立 喜党 玉平 德方
汪氏始祖----汪满
汪满源出姬姓,为春秋时鲁成公庶子,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与汪,人称汪侯,遂以为氏。
传及黑肱,生子兆祥。手握福瑞,受封颍川,食采汪地。万代始祖,首表像图,辉煌牒普。原吾汪氏,发迹轩辕,如木之源,文王造周,姬旦兴鲁,伯禽袭爵,成为鼻祖。
目录
一 序
二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三 1。编辑委员会。2新野汪堤理事会成员。3。唐河祈仪汪庄理事会成员。4。唐河张店理事会成员。
四凡例。
五字派。
六族训。
七世系图。
八世系表
九史海漫步
十.后记。
序
本支《南阳汪氏》始迁祖洪,系越国公华之后(系七十三世),明洪武武年间,与长兄贤,狄兄书为避乱,自徽州(现黄山市徽州区)西出。途中,三人商议,若逃一处无异则好,若有不测,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保一脉,一处死不如各自逃生,商定,无一为记,将随带一锅一分为三,各带一片,后人以此为记,故本支俗称“锅片汪”。
始迁祖洪墓碑载:“贤散湖广书隐陕西,洪散河南”。洪到河南省新野县汪堤后,几百年来,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无族谱以统之,造成世代不明,宗支不分,春秋交替,汪氏族人,子又生子,孙又生孙,茫无记述,途人相识,不知何门其祖何伟,其祖母何氏,姑氏和门,岂不贻笑大方。
世人皆知,族人祖孙众多,皆祖先一人遗传,由子孙向上追朔,初之为兄弟,由兄弟而上朔为一人之身,由一人分而置于途人,吾族谱已到不得不续了。
族谱续后,凡我后裔,见其谱者,宜思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而荣宗。勤奋劳作,为吾族症辉,为社会效力。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起源”。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秦秋时的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周公姬旦,(周武王姬发之弟)为汪氏肇祖,因“周”地为其采邑,所以世人称姬旦为周公。周文王驾崩后,周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百废待兴,周公姬没有到曲埠就任,留相王室,辅佐武王,于是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受封,建都曲埠(今山东泰山之南)。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592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颍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氏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铨`锜,皆有令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是第四世汪锜。《礼记`擅弓篇》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484年)齐国伐鲁,鲁与齐师战于朗,汪琦在朗之战中死去。按当时鲁国的礼仪制度规定,为国家而战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藏。汪琦当时尚未成年,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殓,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殓(指为国牺牲)对待呢!”于是以成年人之礼将其敛葬。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字国辅,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屡建战功,受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壑县金奇,毛公甘及黔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黔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郡。治所始新。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新安江上游,祈门等地,与浙江,江西二省交界,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壑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改壑州为徽州,辖壑县,黔县蝥源,绩溪,休宁,祈门六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至此新安郡汪氏江南祖籍。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干扰,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生育繁衍,成了新安郡望族。移家于壑县。南齐时,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汪叔举四传而越国公华。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弟汪铁佛一道,于岁末一举定了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等地动乱,甲十万兵,威震江南,建吴国称王号,乃奉隋。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主动向唐朝称臣,武德四年,被唐朝调祖授予壑州刺史,封越国公,二品,总管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六州诸军事。汪铁佛封开国公。越国公华,地位尊荣无比,又拥有实际的兵权,威名震天下,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稳若磐石。汪华生有九子,九个儿子长大以后,汪华让儿子们在壑州境内迁徙散居,各自谋生,其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浙江等地,也有迁往
中原的,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壑州徙河间。”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宋元年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少数迁徙至湖北,湖南地区。主要聚居地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明清时期,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居住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除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江苏,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人的足迹。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迁徙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族人迁徙繁衍情况。
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很快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负有声望的大,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人口众多。
汪氏字派
云 忠 呈 祥 瑞 恩 泽 培 德 惠 岚 桂 增 金 玉 松 梅 耀 辉 理 伦 铭 浩 华 修 善 道 业 升
鹏 举 达 世 昌 琰 钧 葆 通
注:
(八十九)十七世为云字派
(九十 )十八世为忠字派
(九十一)十九世为呈字派
(九十二)二十世为祥字派
(九十三)二十一世为瑞字派
(九十四)二十二世为恩字派
以下依次顺延。
族训
立志创业 修身养性
夫之志,当存高远。不论能力大小,必以事业为重,做事要有决心,恒心,耐心,对人要有诚心,热心,爱心。当惜时如金,勿蹉跎岁月。富贵不损其志,贫贱不移其节。常存礼仪廉耻之心;勿为酒色财气所累。远离赌场,毒品,**音像;勿交奸邪,盗骗,凶恶之徒。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尊,自信,自律,自重。
忠字仁爱 勤俭治家
人之品德,贵在忠孝节义。时时学习技能,立志报效国家;常常饮水思源,诚心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爱护妇幼;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创业,兴家之准则。贫穷时尤需艰苦奋斗,富贵后仍葆勤俭美德。事业成于忧患,败于安乐。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族人务必长存忧患意识,不断开拓进取,方可永世繁衍。
诚信待人 谦和处世
处世待人,以不欺为要,忠诚守信。乃人际交往之根本;理解,宽容,是健康心理之表现。肯吃亏,常吃亏,才能得到他人尊重;你谦让,我谦让,方可迎来社会祥和。坚持正义,爱憎分明。民族英雄齐仰之;民族败类共讨之。豁达大度,不计私怨。内部矛盾,以和为贵,捐弃嫌,惜其事。方正坦诚做人,圆和谦恭处世。
培德育才 教子有方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根据儿童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家庭及学校,父母亦老师,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处处垂范。学孟母三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效岳母刺字,教孩子自幼树立报国之志。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孝。对孩子要培德育才,寓教于乐,时时鼓励,循循诱导,勿宠之,勿纵之,勿吓之,勿弃之,勿以物质诱惑之,勿以暴力迫之。教子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沟通无限,理解万岁。培养节俭品德,历练吃苦精神。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毅力的有用人才。
上述训诫,我辈族人宜慎思之,行之
世系总图
七十三世 七十四世 七十五世 七十六世 七十七世 七十八世 七十九世
始迁祖 二世祖 三世祖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一风
兴龙
淇 付龙
宝山
见龙 宗佛 有兰
起龙
海 应龙
跃龙
寅 云 胜龙 有秫
济 成龙 宗训 有才
继俊洪
洪
连 洧
滨
字国辅,又字英发。徽州歙县(今属绩溪县)汪村人。汪华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舅家中长大,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十四岁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高僧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又被罗玄秘密授予玄学《奇门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称6甲48党,曾经是伏羲女娲的道场之一,历史上有几代高僧按照奇门设计了整个地区为一个九宫八卦阵),精通了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等帝王之术,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宣州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自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拱卫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故又被称为”忠烈王“。652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州歙县(今黄山歙县)东山营的云岚山。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沟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汪姓家谱的辈份排列
本文2023-12-01 14:34: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