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们为什么祭祖?
一、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习俗而流传至今。清明祭祖本来源于寒食节祭祖,因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相近,所以将两者合二为一,也将寒食节祭祖的习俗保留下来,这就是清明节祭祖的原因。 二、清明节简介: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清明节风俗有读诵祖训、描碑文、上坟添土、放“清明顶”、插彩旗、跪拜祖先。
1、读诵祖训
海南人清明祭祖,在很多小市县,都有诵祖训族规的习惯。海南人很重视一个家族的兴旺继承。对逝去的长辈十分缅怀与悼念。在祭祀时候,小孩子会跟着长辈读那些家谱传承下的规矩。
2、描碑文
祭祀前,先给墓碑上的碑文用红笔描红,这样墓碑上的文字就焕然一新,表示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也铭记碑文里的家谱传承。
3、上坟添土
每年清明扫墓,都要把坟墓两边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给坟墓添土,让坟墓壮大,有添土添丁,子孙人丁兴旺的寓意。
4、放“清明顶”
给祖坟添土后,会在坟顶上放“清明顶”,即在坟顶上放两块带草皮的土块,寓意给先人的房子翻新了。
5、插彩旗
在海南西部一些市县,扫墓有插彩旗的风俗习惯。挺特别习俗的,彩旗通常是节日庆祝的方式之一,他们却把这个用在了祭祖上,把彩旗插在坟墓顶端,听老一辈人介绍,这是在为祖上“披霞戴冠”。逝去的人会感到光彩。
6、跪拜祖先
海南很多地方依然延续着“男尊女卑”的习俗,在清明节祭祖时,一般都是男丁从大到小一字排开一起跪拜祖先,女人家站在两旁不能跪拜。
谒陵扫墓、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遵循“慎终追远”的古训,每当祭祀节日来临时,都会把家谱家规、遗像灵位等供于家中或亲往墓地,摆好香炉供品,焚香叩拜,祈愿先祖安息永固,福佑后辈幸福安康。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我们供奉给祖先的食物,源于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现多称之为拜饭或供(贡)饭。这是中国人在祭祀活动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也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过去,国人祭祖拜饭尤为隆重,鱼肉碗菜,水陆杂陈,色香味形均备,祭拜过后,众人分而食之,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quickmeal(快餐)自80年代传入中国,很快就风靡一时,迅速成为社会生活的时尚。它不仅改变了国人的餐桌,连同老祖宗的“供桌”也发生了变化。
三牲祭品变成了切块熟食,佳酿香茗变成了碳酸饮料,时令蔬果变成了果脯蜜饯,黍稷肴馔变成了糕点罐头。更有甚者,以一堂塑料或折纸摆件,便完成了整场仪式过程。
简单了、便捷了,亲情却也淡了……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而礼之精髓,在于亲力亲为。
谨慎地办理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可以使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曾子谓之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按照民间的观念,祖先和神祇一样,是需要我们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我们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祭祀活动通常由三个要件构成,分别是礼义、礼文、礼器。
礼义指的是祭祀活动的宗旨、目的和意义。
礼文指的是祭祀活动的程序、文书和音乐。
礼器指的是祭祀活动的祭器、祭品和祭服。
祭祀现场布置图
祭祀流程参考
1、祭祀场所布置:根据祭祀方案,结合参与人数和场所空间,对祭祀场地进行布置;
2、仪式准备:检查礼文、礼器是否齐全,确保参与人员着装符合仪轨;
3、人员就位:司仪、襄仪就位,礼仪人员就位,祭奠人员就位;
4、仪式开始:按确定的时间举行仪式;
5、敬香、三献礼:由主祭者上香,供奉祭品;
5、恭读祭文:主祭者恭读祭文;
6、讲礼颂唱:响班、赞班颂唱挽歌、孝经;
7、祭拜礼:全体人员行祭拜礼;
8、祈愿礼:主祭者行祈愿礼;
9、仪式礼成:仪式圆满礼成。
神主列位
“清明节气”在公历每年的4月4-6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5°,《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后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食单
供菜(9品):酱香狮子头、汽锅鸡、炖牛肉、手把羊肉、红烧鱼、香菇焖春笋、香椿鸡蛋、香芹豆干、手撕包菜
汤羹(2品):决明菊花粥、芙蓉银耳羹
主食(2品):糯香乌米饭、蒸馍
点心(2品):艾叶青团、香酥馓子
清明祭祖仪式
(1)人员就位
司仪:内外肃静,行敬香礼。襄仪者就位——
襄仪:襄仪就位。
司仪:檀木凝香,沁心悠长;清明祭祖,萤火辉煌;双手供奉,祖德贤良。请某某某上前,敬香——(根据人员数量重复)
司仪:请就位。(根据人员数量重复)
司仪:众祭者就位——
襄仪:众祭者就位。
司仪:时值公元某某年清明,挚友亲朋共祭亲人,此地乃是礼法之场,亲友缅怀之所,务必庄重肃静,故祭者必尽其哀,演礼者宜诚其意,执事者各司其事,勿嬉笑喧哗,扰乱礼仪之规。
(2)仪式开始
司仪:全体肃立,某氏一族,清明祭祖大典现在开始,默哀——
司仪:默哀毕。
(3)行三献礼
司仪:逝者已矣,生者永悼,音容随远,难忘亲恩。挚友亲朋,报本情殷。谨循旧典,献祭恭伸。请全体肃立,行三献礼——
司仪:主祭者,初献佳酿——
司仪:玉杯佳酿,琥珀之光。五谷精华,馥郁醇香。净手而酌,报恩祖芳。灵若有知,来格来尝——
司仪:挚友亲朋,请双手合十,一拜,起——,初献礼成——
司仪:主祭者,亚献蔬果——
司仪:四季自然,时令果蔬。天地精华,可纳可出。谨摘慎取,恭敬堂屋。灵若有知,来格来尝——
司仪:挚友亲朋,请双手合十,再拜,起——,亚献礼成——
司仪:主祭者,三献明粢——
司仪:先辈劳作,粟黍富足。子孙家业,此为源头。谨献粮米,唯敬是图。灵若有知,来格来尝
司仪:挚友亲朋,请双手合十,三拜,起——,三献礼成——
(4)诵读祭文
司仪:炳炳烺烺,沈博绝丽。翰墨为礼,以报亲恩。祈灵有知,鉴此微忱——
司仪:请主祭者,某某某,恭读祭文;
(5)祭拜礼
司仪:挚友亲朋,请全体肃立,行三叩首礼,一叩首,起——,再叩首,起——,三叩首,起——,礼成——
(6)祈愿礼
司仪:请全体家属双手合十,行祈愿礼——
司仪:我等亲眷,以礼为拜。麻布素衣,衷于内外。天有感召,惠我族门。祈我先祖,恩泽后代:幸福安康,相亲相爱;杰于大众,不寻常态。祈愿礼成——
(7)仪式礼成
司仪:某氏一族,清明祭祖大典圆满礼成,祝福众亲友礼法有本,事业兴旺,满门清吉,万世荣昌。
襄仪:满门清吉,万世荣昌。
司仪:请各位挚友亲朋上前自由祭奠。
祭文
祭神祇文
辰逢百六,节近重三。后生晚辈因修岁祀于亲人之墓,敢昭告于众护佑神明曰:惟兹窀穸,仰赖神功,朝夕保佑,祀典宜崇。谨具酒馔,聊表微衷。惟神鉴之,永奠厥封。
尚飨。
清明祭文
维公元二〇某某年某某清明,后生晚辈谨备香花蔬果,肴馔佳酿于列祖列宗之灵前曰:韶光流易,已届分烟,桐花初放,柳絮将棉,追念先德,倍觉怆然,礼重报本,祭祀宜虔。谨具牲醴,荐诸豆笾。恭伸祭告,佐以短篇。
尚飨。
小贴士:
祭祀节日参考
1、重要祭祀节日
(1)清明节:农历清明节气;
(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4)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5)寒衣节:农历十月一日;
(6)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期间。
2、家庭祭祀节日
(1)作七:逝者去世后每七天做一次祭奠,民间通常在逝者去世后的第7、21、35、49日的时候举行祭奠仪式,俗称“头七、三七、五七、七七”;
(2)六旬:逝者去世后的第60日;
(3)百日:逝者去世后的第100日;
(4)祭日:又称周年,指在逝者去世的日期进行祭奠;
(5)冥诞:又称冥寿,指在逝者出生的日期进行祭奠。
祭祀注意事项
1、家庭祭祀节日宜于当日举行,重要祭祀节日可于前7日内举行;
2、神祇与先祖共祭,应先祭祀神祇再祭祀先祖,不宜同时祭祀;
3、参与祭祀人员须着素服,化淡妆,不宜佩戴饰品,仪式期间静心止语,不得随意走动或高声喧哗;
4、祭品种类宜根据逝者生前喜好、信仰确定,数量以阳数(奇数)为好;
5、祭祀者要注意长幼顺序,一般由家中辈分高、年龄长者作为主祭;
6、祭祀仪式结束后,供品要撤下并分发给众人,不宜长期摆放于供台上直至变质。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人会选择在清明前后扫墓祭祖,表达对祖先的缅怀。那么清明节的这种习俗又是起源于何时呢?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古代北方中原地区在初春季节气候干燥,容易引发火灾。所以上古时期的人们就在这段时间中举行祭祀活动,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在“禁火”期内人们只能吃冷食、生食,所以便有了“寒食节”。
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不惜“割股奉君”,帮晋国公子重耳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后来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深山。晋文公明知介子推不愿出仕,但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报恩。由于不知介子推究竟隐藏在深山何处,于是下令烧山想借此将其逼出,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因此,“寒食节”又和纪念介子推联系到了一起。
那么,寒食节和纪念介子推又跟清明节扫墓祭祖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彼此之间关系不大。后世之所以将清明节同寒食节以及纪念介子推联系到一起,主要是因为日期上接近(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清朝历法改革后正式定为清明节前一日),至于具体祭祀活动内容则没什么相关。
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真正源头其实要从汉末至南北朝这段时期的家族墓葬开始说起。
东汉晚期,家族成员埋入同个墓地的做法开始在精英阶层中盛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家族墓葬的方式成为主流。原本人们扫墓祭祖往往是发生在三代之间,即儿子给父母扫墓或孙子给祖父母扫墓,但隔了更多辈的子孙后代则不会给祖先扫墓。
家族墓葬出现后,那些原本没什么联系的远亲也会因为共同祖先的缘故参与扫墓祭祖。这种活动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家族凝聚力。在南北朝这种战乱不断的年代中,家族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扫墓祭祖被赋予了更多现实意义,所以逐渐发展成为连接亲缘纽带的仪式。这种仪式一般发生在冬至过后的第105天左右,即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所以清明节扫墓祭祖渐渐演变为习俗,亲属们到四代或五代以前的祖先坟地扫墓祭祖成了很常见的现象。
从唐朝早期开始,家族成员会在寒食节和清明节前后齐聚祖先墓前扫墓、祭祖,并享受盛宴。那些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因此重新获得结识的机会。这样就有可能形成规模更大、更有自觉意识的家族,使家族成员能够一起行动,或是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朝廷也鼓励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因此将寒食、清明列为法定节假日。唐代的假期从四日至五日不等,宋代更是将假期延长到了七日。
综上所述,清明节扫墓祭祖源头出自汉末至南北朝的家族墓葬,到了唐朝时期演变为正式节日,其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加强,后来成为了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习俗文化的小常识:祭祖、扫墓、编修家谱。
根据祖传习俗,清明节这一天,同姓同宗的族人,聚集在宗祠里,由族长主持会议商议这几件大事。族长一般由辈份高的族人或在家族中有名望的人担任。
清明节在宗祠里召开的会议名叫“清明会”。这一天,本族男女老少齐聚宗祠。有的姓氏宗族人口太多,宗祠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口。在封建时期还因此产生了一些具有争议的规定:只让男性族人参加。
清明会的内容及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处理或研究决定族内事宜,商讨家谱编修等宗族大事。
清明会是宗族的最高权威组织,会在每年这一天处理族内违反族规的族人,表扬那些对家族或社会有贡献的族人。清明会对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维护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创造和谐生存环境,有积极的意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中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中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全国各地地位上升,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清明节的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便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天象进入清明节气。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以上内容参考 -清明节
上坟 或路口祭祀都行
上坟不用画圈 但地址必须写 否则收不到!!
其他都是小钱 烧元宝就行 这个是大钱 用现成的-----送钱表文
元宝 晚上 过5点可以烧了 在十字路口 画圈 西南方向开口 中间画“X” 先烧地址----就是送钱表文 复印就行
后烧元宝 可以加些冥币 十几亿 那种 地址不要写活人名字 写亲属寄 就行 已故先人(过世人名字和农历生日) 最后的日期 年月日---写当天烧元宝的农历日期
清明节我们为什么祭祖?
本文2023-12-01 14:06: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