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鹤堂和于思洋的辈分怎么分,是叫师哥呢,还是叫弟弟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孟鹤堂和于思洋的辈分怎么分,是叫师哥呢,还是叫弟弟呢?,第1张

相声界关于辈分的事情,其实最主要还是看当事人怎么看,你把辈分当命,那就处处用辈分说事儿。如果你心里觉得辈分一文不值,那爱乍得乍得。

我个人认为应该叫“师哥”。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孟鹤堂能和于思洋结缘是从相声开始,而相声的门规是很严,入门早的就是师哥,入门迟的就是师弟。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孟鹤堂的年纪比于思洋大,又是于谦的义子,理应叫于思洋弟弟,没错,在很多场合,他是应该叫于思洋“弟弟”,那是就亲情关系而论,不是在正经的相声行规里面。

在郭德纲现在记名的徒弟里,“云”字辈里徒弟仅有13个,于思洋就是其中之一,而孟鹤堂是“鹤”字辈的徒弟,比“云”字辈低,就这而论,梦鹤堂得叫于思洋师哥,这看似有点怪怪的,其实在相声门里,这是很普遍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叫十来岁的孩子师哥也是常有之事,所以说,我们得认可,这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怪现象。

而孟鹤堂跟于思洋的关系,比相声门里论辈分还要复杂,因为于思洋只是名义上的相声门里人,也就郭德纲跟于谦两人商务合作,把彼此子女互相拜师,于思洋拜郭德纲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根本没有自由表达的意志,这跟指腹为婚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于思洋的相声辈分,算是现代社会中重现的封建场景。

于思洋现在排在德云家谱云字科第四位,孟鹤堂排在鹤字科十二位。按理说孟鹤堂应该喊于思洋师哥,毕竟于思洋比自己早拜师三年,就像张鹤伦也喊张云雷师哥一样。

但孟鹤堂1988年生人,于思洋2006年生人,两人差了18岁,而且孟鹤堂又是于谦干儿子,而且跟于谦关系比跟郭德纲还近,那于思洋跟他就是同辈。

郭麒麟是2011年退学加入德云社的。按时间来算,应该是云鹤九宵中的“鹤”字科的徒弟了。但郭德纲从来也没想过给他一个字。这是因为,相声门里有个规矩。子女可以跟随父辈学艺,但是拜师就必须得重新找一个辈分合适的师父才行。

相声行当流传下来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收自己的子女为弟子,侯宝林大师的公子就拜在常氏相声门下,所以尽管郭德纲在相声艺术上有超高的造诣,郭麒麟还是拜了于谦为师父。

由于德云社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按“云鹤九霄”排的的字,就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少班主郭麒麟也应该按照这个辈分排字。

郭麒麟迟早继承德云社,现在给他安辈分就是给他加障碍

郭麒麟是郭德纲的亲儿子少班主,而冯照洋是郭德纲的干儿子。冯阔洋在德云社相声年轻一辈中捧哏的功夫绝对是前几名,郭麒麟虽然拜在于谦门下其实还是跟着自己的父亲郭德纲学相声。

郭麒麟迟早继承德云社,现在给他安辈分就是给他加障碍。有辈分以后做点啥事,别人拿辈分压你,没办法啊。所以,所以郭麒麟就没按辈分排名,以后好管理。

于谦是一个非常低调,淡泊名利的人。尽管他很有名气,但他并不喜欢广招徒弟,一来懒得教,二来不想招惹是非,只是有选择性的收了几个徒弟。

郭麒麟在郭德纲徒弟心目中的位置是非常高的

于谦的徒弟有郭德纲的两个儿子郭麒麟和郭汾阳、冯照洋、吴京和谢楠的儿子无所谓,还有李斯明。于谦的徒弟本来就没几个,又没有按照辈分划分,郭麒麟当然也没有排名,他是在郭德纲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徒弟之外的。

郭麒麟在郭德纲徒弟心目中的位置是非常高的,他们都很照顾他。在一次节目中,郭麒麟曾说过,他在德云社感受不到别人的不好。他是德云社少班主,那些徒弟不管对别人如何,对他是好的。

郭麒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称比自己高一辈的长辈为“您”

于是郭麒麟拜了于谦,因为于谦收下的徒弟拢共也只有郭麒麟、冯照洋、李思明。于谦自己又是个不在意规矩的,所以在于谦这一辈,和于谦的徒弟基本上对于辈分无感,但尊师重道不可丢,郭麒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称比自己高一辈的长辈为“您”。

德云社现在在相声界的名声越来越大,招收学员也是常有之事,以每两年为一个阶段,招收学员,能留下来的都是佼佼者。小岳岳岳云鹏也招收了自己的徒弟,郭德纲的徒弟已经到“龙”字科。

郭麒麟不参与德云社的辈分排名就更有利

好在郭麒麟和郭德纲的很多徒弟比如岳云鹏和张云雷,很小的时候就有过接触,彼此并不生分。而在郭麒麟放弃学业进入德云社说相声之后,他们的关系也就更好了。这与郭麒麟少班主的特殊身份有关,更和他招人喜欢的性格有关。

对于郭麒麟来说,他在德云社是超然的存在,一方面是郭德纲儿子,另外又是于谦徒弟,辈分可以跟岳云鹏,张云雷,栾云平他们几个对标。为了消除这些障碍,便于将来更好的管理以及德云社更好的发展,郭麒麟不参与德云社的辈分排名就更有利。

家族

吴澄家族,作为枝繁叶茂的崇仁昊氏的一个支脉,在宋元时期理学兴盛的年代,专治理学,崇尚教育,以授徒为荣,成就了吴澄、吴当两位理学大师,从而成为与元朝政权相始终的绵延百年的名门望族。

(一)家族渊源

据《江西通志稿·氏族略》记载,宋明以来,江西吴姓空前发展,到近代在大部分县市中吴姓都是当地的大姓巨族。其中最著名的宗族有鄱阳吴氏、贵溪吴氏、临川吴氏、南丰吴氏、乐平吴氏、分宁吴氏、永丰吴氏、南昌吴氏、崇仁吴氏、高安吴氏等。在崇仁吴姓中,北宋吴山甫家族最为兴盛,吴山甫进士及第,官居龙岩县令,至南宋其后裔中有吴尚、吴曾、吴镒、吴从龙、吴坚、吴泰等十五人同中进士。但吴澄家族在崇仁吴氏中属于哪一支派,其家族的渊源如何,都缺少记载。不过,在《元史》中吴澄、吴当祖孙都有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说明吴澄家族不失为崇仁吴姓中的名门。

(二)理学大师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

1.少年才俊

吴澄三岁时就以超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当地小有名气,五岁时他一天能学会一千多字。吴澄不仅聪明,而且又异常刻苦勤奋,他常常不知疲倦地彻夜读书,其母担心他太刻苦用功会影响身体正常发育,便限量给他夜里读书用的油灯,以迫使他在油尽灯灭后早点睡觉。吴澄理解母亲的用心,为舒解母亲的担忧,就早一点睡下,等到母亲睡熟后,再悄悄地起床,继续点灯诵读。他一遍又一遍地将白天所学内容反复复习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吴澄九岁时,就参加了乡学里的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吴澄十几岁时,就已经十分精通儒家经传,特别用力研究前代圣贤大师的学问。二十岁时,他便以继承弘扬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上古以伏羲黄帝为始,尧舜弘扬之,禹汤利用之,周文王、武王、周公传承之;中古之道统,以孔子为始,颜回、曾参弘扬之,子思利用之,孟子传承之;近古的道统,以周敦颐为始,程颐、张载弘扬光大之,朱熹集成之。而当今传承道统的人正应是我吴澄。吴澄以他的聪睿和勤奋刻苦实践了自己的志向,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已自成一家。但是,他的学说却不为垂危没落的南宋当权者所赏识。近三十岁时,他曾参加过会试,可惜名落孙山。此后,蒙古军即开始了全面的灭宋战争,战火烧遍了江南。吴澄躲避战火,潜心于他的学问,其学说更加完善和成熟,其声名也远近传播开来。

2.淡泊名利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掳走恭帝和谢、全二太后,但张世杰、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即帝位,是为端宗,继续抗元斗争,各地小股的农民反元起义此起彼伏,江南社会还没有安定下来。这时,元政府派到江南的官员、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郑松就把吴澄安置在一个叫布水谷的地方,让他安心著书立说。吴澄在布水谷著书颇丰,除《孝经章句》外,还认真校订了《易》、《书》、《诗》、《春秋》、《仪礼》以及《大戴礼》、《小戴礼》等书。

至元二十四年(1288),元朝廷派南人出身的侍御史程颐夫带着皇帝的诏令到江南访求贤才。程颐夫十分推崇吴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就把他推荐到大都,朝廷给了他相应的官职。但是元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国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南人地位最低,不受政府信任。吴澄作为南人在政府任职,委屈不平之事司空见惯,故没过多久,他就不愿忍受屈辱而以母亲年高有病需要自己留在身边照顾为由辞职回去了。这时元政府在京城设立了国子监学校,为了让学生掌握理学,根据程颐夫的建议,又派官员到吴澄家抄录了他的著作作为国子监学生的教材,这是十分荣耀之事,极大地提高了吴澄的知名度和其家族的威望。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吴澄离开家门外出游学。他到了龙兴府(今江西南昌市),该府的按察司经历郝文久闻吴澄大名,听说吴澄到来,亲自到其寓所拜访,邀请他到郡学里讲学。吴澄在郡学讲学时,郝文天天都去听课,并把吴澄与学生们的问答都记录下来,将其整理成几千言的本子,雌

后来这个本子就成了郡学学生诵读的经典。

大名府清河县(河北今县)名士、元江西行省掾元明善天资聪睿,过目成诵,受过系统教育,诸经都有师法,尤其擅长写文章,他个人也以能著述自豪,对于《春秋》经的研究有独到之处,是知名的学者。因未曾与吴澄有过交往接触,所以对社会上所传吴澄的学问,颇不以为然。吴澄到了龙兴府,给两位学者提供了当面探讨学问的机会。两人会见时,元明善向吴澄探问有关易经、诗经、春秋经的本旨要义,吴澄都一一给以阐述,元明善听后觉得眼界大开,对诸经的认识思路更加开阔了,理解更加深刻了,他十分感叹地说:"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就像到了大海深处探宝一样,奥妙无穷,收益无穷"。从此他自认学问不及吴澄,心甘情愿地拜吴澄为师,恭恭敬敬地行弟子之礼,以为吴澄的学生而自豪。元朝开国功臣董文炳之子董士选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元世祖北征时,董士选曾受命与太子一起监国,此时任江西行省左丞,他也早就听说过吴澄,吴澄到龙兴府后,他把吴澄请到自已家中,待以上宾之礼,宴请吴澄时,亲自为吴澄把盏敬酒,请吴澄教授自己的弟子,他对人说:"吴先生,天下士也。"后来,董士选调到朝廷任职,他竭力向朝廷推荐吴澄的德才,吴澄被朝廷授予应奉翰林之职,官府催促吴澄赶快赴任,但吴澄不欲为官,而董士选的一片深情又难以推却,故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去赴任。由于其职位空缺已久,等到吴澄到大都上任之时,朝廷已另选他人,吴澄听说后,当天就折返南归。不久,朝廷又授吴澄江西儒学副提举之职,吴澄任职三个月后,又以身体有病不适宜为由辞职。

元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是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订的一部与现代公历相同,但比现代公历早三百年的历法《授时历》,参与协助、支持郭守敬完成这一巨大科技成就的国子祭酒的许衡十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他主持国子监教学,力荐吴澄到国子监任职。元武宗至大元年(1803),吴澄被召到京城任国子监丞。吴澄对这份差使十分满意,天刚蒙蒙亮,他就在讲堂上点起蜡烛,开始了一天的讲学,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接受吴澄的面授。吴澄因人施教,释疑解难,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学习,一直到太阳西斜天黑下来时,吴澄才从讲堂回到寝室。晚上,吴澄也得不到一点清闲,不远千里带着经书来登门求教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吴澄依据他们每个人的学识和理解能力,反复地启发诱导他们,耐心地为他们解释疑难,务使他们真正懂得经文的深刻内涵,直到下半夜,吴澄才上床休息。这时期,吴澄不分寒暑秋冬,昼夜相接,精神振奋,诲人不倦地从事他心爱的教学工作。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吴澄升任国子司业。他依照程颐的《学校奏疏》、胡安国的《六学教法》、朱熹的《学校贡举私议》制定了国子监教学的基本纲要四条:一是教授经学;二是教授行实,即用经学教导学生做人;三是教授文艺,让学生学会写文章;四是教授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即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遗憾的是,这四条纲要没有能在国子监推行下去。吴澄曾对一些学者说"朱熹的学问主要是探求'道',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陆九渊的学问主要探求人的社会道德,求学问而不讲做人的道德,必然偏执于言语的推敲及表述文章枝节的问题,故做学问,必先做人,这样才算学到了真正的东西,真正有了学问"。吴澄的这番议$-2-,使一些人认为他是属于陆九渊学派的,这与许衡尊奉朱熹的初衷是不一致的。但是,这些人也说不清朱子、陆子的学问究竟有什么不同。由于学术上的分歧,吴澄当即辞职回乡,国子监中很多尊崇吴澄的学生,来不及向主管报告,就随同吴澄一起到南方去了。朝廷得知吴澄辞职后,又授予他集贤直学士,委任为奉议大夫,吴澄接到任命后,就乘驿马走驿道到京城赴任,走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时,旧病发作,只得就地休养,所以没有能到京城上任。元英宗即位后,特别破格提拔吴澄为翰林学士,进官太中大夫。英宗曾下令征集擅长书法的人,以黄金粉为泥汁抄写佛教的《藏经》,书成后元英宗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石别苏木)派左丞速速携带诏书让吴澄为该书写序。吴澄不愿意为非自己尊奉的佛教经书写序,就委婉地推辞了。他说皇上写经为民乞福,是"盛举"之事,接着又指出让他写序若为了追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佛教的轮回报应说,佛教学者们都不宣扬,真正善行高尚之人,与日月同光,而道德低劣之辈,则与沙虫同类。对此,有的佛教徒附会为这是为佛追献所得到的灵验,这只能迷惑世人。我朝大元开国以来,已有多次写经追荐之事,若追荐能灵验,就不是佛的灵验,是无佛;若追荐不灵验,就是佛也没有灵验,是诬佛。所以,写序撰写追荐之辞,不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恕臣暂时不写,等皇上还驾大都后再汇报此事吧!由于元英宗重视儒学,起用蒙古儒者拜仁为相,推行了一些宽松的政治政策,引起蒙古贵族守旧势力的不满,因此让吴澄写序事不久,在元英宗返回大都途经南坡店时,遭遇被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的余党铁失、也先贴木儿等发动的叛乱,被刺杀身亡,故吴澄为金字《藏经》写序的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件事表现了吴澄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政治上坦率正直的可贵品质,值得后代知识分子学习和效法。

元泰定帝元年(1324),元朝廷开设讲授儒家经典的讲席,吴澄与开国功臣张弘范之子、平章政事张硅、国子祭酒原是首任官。吴澄的学问,取得了官认可的正统地位。

早在英宗至治末年,曾诏令大臣修建皇族的太庙,朝臣们只见到现实的庙堂大厅中分有不同的房间供奉相应的神主,于是就仿照这种庙制,修建了一个有十三个房间的大庙堂。由于还没有来得及将先祖皇帝的神位迎入庙中,英宗皇帝就被叛臣铁失等弑杀,朝廷主持皇陵太庙的官员,对太庙昭穆制度的排列顺序不明白,就召集大臣学者集体讨论,吴澄指出天子七庙,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按规定次序排列,依照古制,以庙为宫,各神主之庙自为宫殿,其排列就像当今的中书六部衙门一样,国家的政府衙门仿照金、宋的旧制设置,皇族的太庙怎么能不按古制排列呢但是,朝廷主持太庙的官员,急于将各先帝神主迁入庙中,就未听吴澄所论的昭穆古制,而是按照简捷便利的传统习俗将各神主安置了。吴澄对此极为不满,终日心中不悦,隐然有归乡之意。此时,朝廷下令修撰《英宗实录》,让吴澄全面主持这4件事,吴澄不好推辞,暂时未提归乡之事。几个月后,《英宗实录》修成,还没有来得及书上报朝廷,吴澄就称病闭门不出了。中书左丞许师敬奉皇帝旨意,到国史院为修撰《英宗实录》的人赐宴庆功,吴澄身为首功之人,也不得不应邀出席,宴席上许师敬一再向吴澄表明朝廷挽留他在京为官的意思,但吴澄去意已决,所以宴席散后,吴澄就不辞而别,出城到了码头坐上运河南下的船只回家乡去了。中书省听说后,立即派使臣顺驿道追赶,但为时已晚,于是中书省奏明泰定帝说:"吴澄是国家著名的大儒,对朝廷的功劳丰厚,现在他以年老辞官回乡,我们不忍心-N-让他重新劳作了,朝廷应该对他有所褒奖。"泰定帝接受了中书省的建议,诏令吴澄为赞善大夫,赐给他金织文绮两件,钱钞五千贯。

吴澄身体瘦弱,其貌不扬,穿不起来宽大的衣服,但是当他拱手正坐讲课的时候,则精神饱满,气宇轩昂;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则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吴澄知识渊博,德行高尚,所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辞官回乡,所经州县士大夫们都成群结队地去欢迎他,热情邀请他到本郡县讲学。他在山中办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其中不少人学有所成,如明朝洪武四年(1371)首次开科考试,作为主考官之一的鲍恂即是吴澄的弟子。在教学之余,稍有空闲,吴澄就以著书为业,终其一生,他都手不释卷地探求着新的知识。

吴澄对于《易经》、《春秋经》、《礼记》都有专门的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专著。他的研究心得,破除了先儒们穿凿附会的痼疾,阐述了经书自身蕴藏的精深意旨,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凡他所叙述的经传之义,都分门别类,立条记载,使其内容精当,寓意深远,自成一家之言,而且阅读简捷,叙述自然。同时吴澄还写了《学基》、《学通》两篇论文,告诉人们学习的根本是什么,以及怎样掌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他的这些见解,大多来源于邵雍的学问。此外,吴澄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等。吴澄的著述是十分广阔丰厚的。

当初,吴澄居住在几间简陋的茅草房中,因此程钜夫给其居所题名为"草庐",所以,后学者都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1330),朝廷认,为吴澄年事已高,特别任命他的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在其身边侍奉他。

天历四年六月,吴澄得了重病,不久去世,终年八十五岁。吴澄死后,朝廷赠其官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其为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作为一代理学大师,同当时著名的学者都有密切的交往,他不仅同在朝为官的程钜夫、元明善、董士选等人友善,还同一批不走仕途,终身执教做学问的学者关系密切,如同当时的教育家孙辙关系就特别好。孙辙对老子、庄子颇有研究,教诲"辞温气和,闻者莫不油然感悟。"吴澄为其文集作序说"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可见他们相知之深。对另一位教育家杨开先,吴澄为其讲义所做的题后跋中高度评价了他不遗余力弘扬经学的精神,特别对他所创设的"讲义教学方法","明白谆後,无滞辞,无昧意",并说"说经不得已而用此法,若是者,余其可概也夫"。对长安经学家黄译(字楚望),吴澄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自己平生所见明经士,未有能及黄译者,他对人说"能言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楚望真其人乎!"总之,吴澄作为一代受人敬仰的学者和学人表率,他博大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德行,与朝廷内外学者的密切交往,为国人所共慕。崇仁吴氏由于出了一代理学大师吴澄,宗族地位大大提高,从而成为有元一代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

(三)家学传人吴当

吴澄的博学多闻为家族带来了荣光,也为子孙的仕途开辟了道路,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吴文,官至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次子吴京,官至翰林国史院典籍官,两个儿子步入仕途,巩固了崇仁吴氏家族的地位。但崇仁吴氏家族赖以立世的理学,却不是由吴澄的儿子而是由其孙子吴当继承的。吴当(1296~1361)字

伯尚,是吴文的儿子。吴当自幼接受家学的熏陶,又聪明敏锐,接受知识快,理解能力强,所以知识功底扎实。长大以后,在祖父的教诲下,吴当精通了诸子百家和经史学问。其后,吴当陪同祖父吴澄到京城,朝廷特补授他为国子生。在京城,吴当的学问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知识面更加广阔。吴澄开馆授业,在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向吴澄求学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最终是师从吴当完成其学业的。

元帝至正五年(1345),吴当以父吴文的官阶门荫授职万亿四库照磨,尚未上任,就有朝臣推荐他改任国子助教。吴当教授学生,讲解的内容大大超过了一般学者,同时他又严格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国子监的学生们都喜欢跟他学习。吴当在任国子助教时,正赶上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国的国史,吴当亦被征调参加了三史的编纂工作,三史修成后,吴当被升任为翰林修撰。此后数十年间,他的仕途一帆顷:至正七年(1347)国子博士、八年监丞、十年司业、十一年翰林待制、十二年礼部员外郎、十三年监察御史、国子司业、十四年礼部郎中、十五年翰林直学士。

这时,南方反元的农民起义军已持续了五年的时间,元朝统治岌岌可危,因此有大臣推荐吴当,认为他世居江西,了解江西的民情,而且吴当的才能又完全可以担任政务官。于是元顺帝下诏授予吴当江西肃政廉访使,同江西行省参政:尔赤、兵部尚书黄昭共同招降搜捕江西诸郡县的起义农民。同时,朝廷还授权他们可根据情况便宜行事,给予吴当等极大的行动自主权。吴当到任后认为,元朝官军不足以镇压农民起义军,为此他招募了一批民兵,率领他们由浙江进入福建,再由福建转入江西,因为此时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已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故吴当只能绕道福建转入江西。

吴当到了江西建昌(治所今江西南城县)地界,依赖其家祖孙三代的信誉和威望,招降了新城(今属衡阳)的农民起义军孙塔部,并利用孙塔部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李三部,打通了进入江西腹地的道路。在此情况下吴当下令三路元军攻打南丰县(江西今县),南丰农民起义军首领郑天瑞败走,另一名义军首领郑原兵败自杀,南丰城为吴当军占领。至正十六年(1356)吴当调集所部检校章迪的军队与兵部尚书黄昭的军队夹攻抚州,又乘胜收复了崇仁、宜黄二县。由此,建昌、抚州二郡基本上为元军重新控制。元朝廷派往江西总兵抚州、建昌军事的参知政事朵歹,率元官军与农民起义军对峙多年,不仅没有取得什么战功,反而不断丢城失地,连吃败仗。而吴当刚人江西就屡屡奏捷,本来就看不起南人的这位蒙古贵族朵歹吴当的功劳大生嫉恨。竞置濒临危亡的元政府于不顾,向吴当大泄私愤,他在吴当是南人,南人不宜掌兵权上大做文章,散步流言蜚语,造谣诬陷吴当、黄昭与农民起义军勾通。元顺帝不明真相,又从根本上不信任南人,于是就下诏解除了吴当、黄昭的兵权,任命吴当为抚州路总管,黄昭为临江路总管,负责供应亿平章火你赤军的军需。火你赤无故诛杀了吴当的属从官范谆和章迪,吴当的部属将士愤慨不平,欲讨回公道,渐成烈火之势,吴当赶紧劝谕大家说:"上边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让大家忍气吞声顺从火你赤算了,不料此时火你赤又上疏朝廷,诬陷吴当、黄昭,说他们二人"难任牧民",不久就有朝廷的圣旨下来,罢免了吴当和黄昭的总管之职,将二人贬为庶民。至正十八年(1359),火你赤军由瑞州(今江西高安县)回到龙兴,吴当、黄昭同时随军,他们二人惧怕有杀身之祸,不敢去见火你赤。正在为难之际,情况发生了转机,原来吴当、黄昭二人的立功状,是自广东由海路送往京城大都的,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久没有送到。而朵歹、火你赤的公文却由陆路先送到了朝廷,所以朝廷先是下令责备吴当、黄昭,后又将二人贬官免职,等到朝廷见到了吴当、黄昭二人的立功状后,才知道是朵歹、火你赤有意诬陷,于是朝廷下诏,拜吴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黄昭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朝廷的任命还没有送到二人手上,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已经攻陷了江西诸郡。火你赤的元军弃城不顾,望风而逃。吴当戴上黄帽子,穿上道士的服装,闭门不出,每天以写书为事。陈有谅派使臣征召吴当,吴当卧床不起,绝食不从,表示要以死效忠元朝。陈有谅的使臣无奈,只得让人连人带床抬到船上,强行把吴当送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吴当在江州被农民军拘留了一年,仍然不愿为农民军出力,终被释放。此后,吴当隐居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吉水(江西公县)之间的谷坪山中,著书立说。至正二十年,吴当因病重不治而亡,享年六十五岁。

吴当著有《周礼綦言》、《学言藁》。不过,吴当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将其祖父吴澄的著述整理成书,使其流传于世,吴当整理吴澄的著述流传至今的有《吴文正公集》一百卷和《草庐精语》等。

吴澄家族与元朝政权相始终,是绵延一百多年的名门望族,吴澄在哲学上的贡献,更使其家族百世流芳。

吴澄家族的后裔史载阙如。

孟鹤堂和于思洋的辈分怎么分,是叫师哥呢,还是叫弟弟呢?

相声界关于辈分的事情,其实最主要还是看当事人怎么看,你把辈分当命,那就处处用辈分说事儿。如果你心里觉得辈分一文不值,那爱乍得乍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