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姓的化姓演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化姓的化姓演变,第1张

化氏继化狐、化益之后,化益的族人因化益代禹位未果之故遭启迫害流徙,终夏一代,大多藏匿深山僻壤或改作他姓,因年湮代远,远离政治舞台,故家族式微,史籍鲜有记载,化姓做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几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故此无法周详阐明南北朝之前的化氏家族历史演变过程,致使有人臆断化氏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姓氏,且想当然的认为化姓来自于华姓或花姓。实际上,化姓的几个同音姓氏“化、花、华、滑、画、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姓氏来源,虽然或因为躲避灾难,或因为羡慕名门大族依傍豪门,或因为讹传而存在着一种相互转换的可能,但绝对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的转换。这样的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更常见的却是“化姓”改作了“华姓”和“花姓”,近现代社会中尤其突出,故一直有“华”、“花”和“化”一家之说。

1、南北朝时期(420——589)浙江杭州化姓先祖。南北朝时有化氏被梁武帝于552年册封为“东林郡君”宋朝地方志《淳熙严州图经》(陈公亮修、刘文富纂,卷二·历代沿革二·建德县·祠庙)记载严州建德县境内(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有一座“宁顺庙”,庙里有个“化氏神妃”,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下旨建庙,册封化氏为“东林郡君”,南唐主李璟封化氏为“保宁夫人”,宋朝末年加封化氏为“保宁协顺夫人”。历朝历代封化氏一家为神的原因是化氏一家曾经在梁武帝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帮助过梁武帝的部队,并在后世数百年中多次显灵保佑地方平安。神人显灵之说虽不可采信,但这段资料足以说明南北朝时期的浙江杭州有化氏家族的存在。

2、唐朝时期(618——907)江西九江化姓先祖。《中华江南陈氏源流总谱》记载其江南始祖“ 叔明公……避隋乱隐居福建南平……18 世 伉公(青长子),字世高(又字世全),治家法声扬江州宗枝益繁,聚族三千余口,由此始也,官尚书,…… 20 世 绍公(沂长子),配化氏生二子:佗、卓”。这段资料说明陈姓先祖陈绍生活在唐末,娶妻化氏,这是江西九江(江州)在唐末有化氏家族。

3、宋、金、元朝时期(960——1368)甘肃宁夏化氏始迁祖化开民。化开民,北宋初期德顺军人,生于1010年前后。甘肃静宁县《化氏历代家谱》有一段记载:“远祖化公讳开民,宋庆历间屯田德顺军,……嗣后历代先祖或读书者断续不常,或兵燹后迁徙无定,以故世代失传。”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年启用,1048年停止,共使用了八年。而德顺军成立于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其治所在今宁夏隆德县。由此可见,远祖化公讳开民是1043年之后在固原、隆德县一带屯种的兵户,子孙在宋、金、元时期因战乱频仍,迁徙无定,当是由固原、隆德县为中心向周边渐次辐射出去的。今之甘肃景泰、永登、静宁、会宁、定西、陇西、通渭、秦安、清水、临泽,宁夏隆德、固原、彭阳、海原、贺兰等地化姓应该都是化开民的后裔。

4、宋朝时期(960——1279)广东丰顺化姓先祖。福建上杭李氏客家族谱记载其始祖李火德六世孙念二郎居住广东丰顺一带,妣化氏。李火德生于宋代天禧2年(公元1018年),其六世孙当也生活在宋朝,可见宋朝时的广东一带也有化氏一族。

5、明朝世宗(1507---1566)年间,山西朔州王化庄化氏族人避乱东迁安徽、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据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化庄化氏高祖化大公(1498—1571)碑(康熙12年立)铭文: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高祖化大公祖居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区王化庄,避乱携族人迁山东枣庄,后迁颍淮之滨。安徽省六安、金寨、大别山区、阜阳、淮北、砀山、蚌埠、滁州、马鞍山、当涂等地化氏据祖上说均来自山东枣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化庄孜化氏一派族谱:和瑞承先、润德道心、文凤玉维、振树春士、其昌泽兴、少子庆典、圣传立宪、章宏成祥、明善君建、乃民正宗、茂培继信、俊秀本启、修志宜贞、绍嘉兰芳、清若延绪、家国永保。现在辈分中以“树”、“春”、“士”和“其”字辈份的化氏居多,半岗镇化氏人口近千人。

6、明朝时期(1368——1644)河南洛阳偃师化氏始迁祖 化嵩,元末明初人,生于1340年前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山化乡化碧村《化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定鼎,河南地旷人稀,迁移民以实之,吾祖奉召来偃,于城东5里许化碧处卜宅而居。”先祖化嵩是在明朝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桐(或说山西小张桥)迁移而来,至今已是640多年历史,二十多代裔孙。化碧村(简称化村)现有化氏子孙188户863人,山化村化姓是由化碧村析出,化姓人口200。化碧村还保存有化氏祠堂、石碑。河南省新野、禹州、临颍纣城、卢氏、南阳、孟津县横水镇等地化姓大多是化嵩的后裔。

7、明朝时期(1368——1644)甘肃景泰化氏始迁祖 化盘,字标善,行二,生于1500年前后。原籍固原卫人,一说静宁州人,或为化开民后裔。据甘肃景泰《化氏家谱》残卷记载,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十月初九日公率全家种地应帮军役(即参加兵户,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军名虎都巴才户,因军功,爵封武骑尉。后因军事需要,全家随军屯种戍守迁居靖北大芦塘城(今景泰县芦阳镇旧城),因之为甘肃景泰化氏始祖,安人苏氏。化盘祖有子三人,化海、化湖、化河。化海、化湖后人或在原籍。今之景泰化姓全部是二世祖化河后代,其子孙繁衍生息近五百年,今有十三世至十八世裔孙六代千余人口。子孙忠勇可嘉,多以军人效国。景泰县化姓以芦阳镇的大芦塘(东关村、城关村)、小芦塘(西关村、响水村)、席滩村、条山村,喜泉镇的三塘村、兴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区较为集中,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化姓渐聚居于新县城一条山镇。

永登县秦川镇小横路、华家井等地化姓与景泰县化姓同为一祖,其地先祖或为景泰化氏先祖化盘之三弟,或为化盘之次子,后不知于何年改为“华姓”。 沿甘肃河西走廊至新疆温泉县、乌鲁木齐一带化姓多来自甘肃景泰县及静宁县。

8、明朝时期(1368——1644)甘肃静宁、会宁始迁祖。静宁县、会宁县化姓是同一先祖,远祖化开民为宋代德顺军人,宋之德顺军即明代固原卫辖区。今静宁始祖名讳失考,明万历年间自固原卫到静宁后居住雷阳镇之西北乡化家沟及化家岔,为平凉府静宁州岷州卫上伍头寨头甲。始祖有子二人,长子二世祖避难州城,有子三人:化九序(1620——1659)、化九埏(1622——1686)、化九洲(1625——1699),世居县城南关(原有三座化家堡子)、四河乡化家湾等地。次子二世祖仍居住化家沟,后人有渐次迁居一道山梁相隔的会宁县杨集乡刘咀村、兵湾、杨化家等地,因之为会宁化姓先祖。今两地化氏子孙俱各繁衍兴旺,人口约有500。

张掖临泽化姓来自静宁,甘州区也有十余户化姓,据说有来自山西的。

9、明朝时期(1368——1644)韩国化姓始迁祖化燮,明朝援朝将领,韩国化氏始迁祖。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化燮以中军之职参战,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化燮以晋阳为本贯定居。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化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化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化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今韩国晋阳、罗州等地有化姓人口2000左右。《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化云龙后代。化云龙在《明史》中写作“华云龙”,其它著作中也有写作“化云龙”的。

10、明朝时期(1368——1644)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化姓始迁祖化龙刚,蒙古族,明朝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寿83。37岁时领养侄子化司明。后代于清康熙年间迁居辽宁清源县大边沟村。道光7年,化子臣、化子立带其侄化天德到北京张坊居住。化天德官至内务府制造司总管,后获罪满门抄斩,逃亡南京北安(岸)华西村,9年后回到北京门头沟,宣统2年回张坊。化天德生9子,被抓2子,张坊1子、门头沟1子,其余5子不详。今北京房山区张坊镇、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有数十户化姓,派名:兆玉文廷凤,国振永希风,有宝增守绍,连仲正生荣。

11、明朝时期(1368——1644)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乡刘家台村化姓始迁祖化秋,明朝人,家谱记载“化秋,打鱼来到此地”,今已繁衍生息十六七代,约500化氏子孙,老坟有石碑记载。本地化氏解放前多有外出到湖南、天津、张家口、内蒙古等地的。

12、明朝时期(1368——1644)山东省莒南县化家庙子始迁祖化元、化芳等兄弟三人,据传说是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后)由江苏省东海县迁移至山东莒南县岭泉镇化家庙子村。1996年左右立祖坟,祖坟从村后(村北)迁至村南,在鸡龙河北80米,祖坟面南背北,主要由三座主坟构成。今莒南县岭泉镇化家庙子村、薛家墩后村,县城以西的十字路镇化家白龙汪村,东南团林镇李家团子村、北泉子四村、化家村,县城以北的北园镇虎园村均有化姓子孙聚居。以岭泉镇化家庙子村最为集中,化姓人口近千。

13、清朝时期(1644——1911)河南濮阳化家庄始迁祖化同福(1662——1731),原籍江苏省砀山县化家楼村(今属安徽省砀山县)。本系豪门世族,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遭变故背乡离井,迁居于濮阳东南寺台村,是年二十二岁。据《江苏砀山化氏家谱》记载,“携有私蓄,数十年置良田一十六顷,遂称富甲焉。”雍正八年(1730年),在寺台村前里许,酌度东西之大道,南北之通衢,安宅建屋,启村名曰化家庄,是为河南濮阳化家庄始祖。后世子孙繁衍兴旺,俊才辈出。今其地化姓村庄有六个:文留镇化庄村,王称固乡化庄村,柳屯镇化庄村,子岸乡化寨村、东化寨村、西化寨村。王称固乡石木头村、李拐村,传至二十多代, 1000多化姓。文留镇化庄村有1100人。

百家姓有姓从的。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南召县、平舆县、许昌市,河北省玉田县、遵化市、枣强县,安徽省的芜湖市繁昌县、芜湖县、郎溪县、泾县、庐江县、宿州市、灵璧县、砀山县、定远县、霍邱县、凤台县、阜阳市,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等。

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其中,山东无棣县、天津市的回族从姓和山东文登之丛姓为同祖同宗,和汉族从姓没有任何关系。

扩展资料

从姓名人:

1,从一

本名从一彪,明太平府繁昌人,明洪武十七年三月恩赐诰命一道钦除清浪卫世袭指挥佥事封武略将军,洪武三十一年调除安陆卫指挥佥事,子从德,孙从忠皆世袭安陆卫指挥同知。

2,从贞

从忠之子,从一之曾孙,明代安陆人,祖籍太平府繁昌县人,宣德八年袭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州中谣曰指挥从贞运粮惜军,骑的骡马,跟的家人,虽三尺童子皆知颂之。

3,从龙

从贞之子,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己酉乡试中以举人任麻哈州,后升任河南怀庆府知府,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姓

海在满族八旗中是镶蓝旗的姓氏,海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海拉苏氏、萨克达氏、海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喀尔诺特氏(蒙古族)等。

海姓,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海姓是卫灵公的大臣海春的后代,他指海为姓,望族出于薛郡。秦汉之后,族人都集中于薛郡。中国南方的闽、粤一带,也有很多海氏的族人,多民族且分布极广。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八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七十二位门阀,人口约四万八千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左右。

有历史记载的海氏始祖,是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大臣海春,得姓的历史至少在两千五百年以上,是我国的众多古老姓氏之一。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海氏是卫灵公的大夫春的后代,他指海为名,称海春,其后代即称海氏。

秦、汉之后,该支海氏族人都集中于薛郡一带,因此望族出薛郡。目前在南方的闽、粤一带,有不少该支海氏分播的族人,分布极广。

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开封市、邓州市、平顶山市湛河区、周口市沈丘县、南阳市西峡县、许昌市、濮阳市、南阳市方城县、南阳市淅川县、洛阳市、信阳市固始县。

湖南省的张家界市、临湘市,贵州省的毕节市、织金县,江苏省的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山西省大同市,山西省怀仁县。山东省的临清市、菏泽市东明县。四川省的成都市,陕西省的咸阳市,辽宁省的营口市、阜新市,河北省的大厂回族自治县、唐山市。

云南省的昆明市通海县、宣威市、丽江市、曲靖市陆良县、玉溪市江川县,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台湾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同心县、固原市彭阳县,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的文昌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鹿寨等地,均有海氏族人分布。

——镶蓝旗

——满族姓氏

——海姓

义渠王“翟骊”读作“zhái lí”。

翟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古时该姓在北方读作“dí”,在南方读作“zhái”,不过如今都读作“zhái”。

这个 翟姓在古时还有一个含义,通“狄”表示北方的游牧民族 ,然而翟骊在芈月传中就是一位西北部少数民族狄戎的首领。

而“骊”字也有多个意思,一种含义喻指纯色的黑马;也可以代表黑色的龙,比如骊珠;还有并列的意思,例如骊架四鹿。

但是并不是说义渠国大部分都姓翟,那个时候中原人好多都没有姓氏,狄戎的义渠就更不可能有,只有头领和王族才有姓氏,大多数人就只有名字,还有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的。

义渠国指在今甘肃、陕西和宁夏一带,从远古起就活动着许多名称各异的游牧民族。

据《后汉书·西羌列传》概述:“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

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於是渭首有狄獠圭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

”这些众多的戎、狄族,在春秋时期,尚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常以游牧为生。

起源

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

原居宁夏固原草原(见《中国上古史演义》)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

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与居住在北豳地(今宁县一带)的商属先周部落(姬姓)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

戎、狄人数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先周部落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

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

义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夺,互相征战,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

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即猃狁),迫使狄人放弃北豳远移蒙古草原。

武乙三十年,季历又伐义渠戎,“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

西周王朝建立后,从穆王到宣王,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时战时和,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王料民于大原”,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即今庆阳、固原地区),五戎之中唯义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沛草丰,宜耕宜牧,义渠戎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杂居,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在生活风俗上逐步与周族同化,发展成为区别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

发展

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的犬戎(即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

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

在此之前,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今宁县城西北50里处的焦村乡西沟村)。

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

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在今盐池)、鸟氏戎(在今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

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

秦占义渠戎

西周以后,建国于渭水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长期和邻邦的戎、狄不断发生战争。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救助和护驾有功,平王封他为诸侯,赐地岐山,并赋予征讨西方戎、狄之全权。

到了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等将相,打败了晋国,被中原诸国一直视为戎、狄的秦国声威大振。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采用从戎人那里招来的大臣由余的计策,攻伐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野心勃发,时刻想“问鼎中原”,但当时晋国的势力也很雄厚,象座大山一样阻挡着秦国东进的道路。

于是,秦国就想先廓清自己西北的地域,便把进攻矛头转向义渠。

公元前444年,秦伐义渠,“执其君以归”。

义渠战败后,吸取教训,厉兵秣马,通过14年时间的养精蓄锐,于公元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倾全力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不但收复了过去的失地,而且把疆域扩大到20万平方公里。

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

此后数十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

公元前331年,秦趁义渠国发生内乱之机,秦惠王遣庶长操兵平定,义渠臣服于秦。

但是,义渠国仍然明服暗不服,经常偷袭秦国。

公元前327年,秦又伐义渠,将其郁郅城(今庆城)夺去,义渠失败,再次向秦称臣。

公元前318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背叛秦国,朝贡于魏。

魏公孙衍动员赵、韩、燕、楚四国与魏联合攻秦。

大战当前,秦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拉拢义渠,义渠拒之,并趁势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帛之下。

”这一重创,减缓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不得不把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义渠国。

公元前314年,秦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25座城池,使义渠国疆域大大缩小,实力锐减。

灭亡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

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

义渠国大败后,也想与秦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

义渠王就利用昭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

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久留于秦,并长期与其 。

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在该旧地置北地、陇西。

北地郡治义渠县。

社会评价

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前272)达500年之久。

古义渠的历史充分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和斗争,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推进了民族融和的步伐。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同心县的海拔在多少米2、同心县十大旅游景点3、宁夏吴忠同心县经济特点4、同心县属于哪个省份5、宁夏同心县适合种谷子吗6、同心县属于哪个市同心县的海拔在多少米

同心县的海拔在多少米

同心县的海拔在630米

宁夏同心县 30分

同心县位于宁夏 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东与盐池县、甘肃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中卫市海原县毗连,西与中卫市中宁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地貌型别主要有山脉、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垣地等五种,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均属六盘山系。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君。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县,当时名平远,驻下马关,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 1914年平远县改名为镇戎县,划归甘肃省宁夏道(朔方道),1918年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1929年,宁夏道自甘肃省分出,建立宁夏省,豫旺县属宁夏省。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后在豫旺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改建为豫海县 自治 ,驻王家团庄。豫海县辖地是豫旺和海原东部的 聚居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 自治 。时过不久红 移,马鸿逵部恢复了 豫旺县,将驻地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亦称半个城),并改豫旺县名为同心县。1940年,宁夏省将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划归盐池县。

1954年3月,宁夏省建立了河东 自治区,同心县归其管辖。同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河东 自治区属甘肃省管辖。1955年5月,河东 自治区改称吴忠 自治州。1958年宁夏 自治区成立,同心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组建银南地区,同心县归属宁夏 自治区银南地区。

1936年红军解放同心,废除了旧的区、乡、联保、保、甲制,实行区、乡制。当时豫海县共辖14个区。1937年 同心县政权恢复,又实行区、乡、保、甲制,后又撤销区,改为乡、保、甲制。 同心县解放前,全县辖13个乡42保。第一乡驻同心城,辖4保;第二乡驻丁家二沟,辖3保;第三乡驻喊叫水,辖2保;第四乡驻周家段头,辖3保;第五乡驻河草沟,辖3保;第六乡驻王家团庄,辖2保;第七乡驻麻圪瘩,辖3保;第八乡驻倒墩子,辖3保;第九乡驻吊堡子,辖2保;第十乡驻豫旺城,辖5保;第十一乡驻马家高庄,辖5保;第十二乡驻沈家湾,辖3保;第十三乡驻镇家岔,辖4保。

1949年,宁夏解放,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复归同心县。全县建置为6个区24个乡86个村。

1950年,调整为7个区31乡。第一区驻同心城,辖城关、湾断头、丁家二沟、麻圪瘩、丁家塘、李家山等6个乡;第二区驻喊叫水,辖下流水、上油房庄、五丰台、马家河湾等4个乡;第三区原驻关口湾,后迁新庄集,辖吴家堡、新庄集、徐冰水、马断头、耍艺山等5个乡;第四区驻韦州,辖徐家河湾等4个乡;第五区驻下马关,辖下马关、刘家滩、红城水、田家老庄等4个乡;第六区驻豫旺,辖豫旺、邱家渠、马家南湾、杜家滩等4个乡;第七区驻王家团庄,辖王家团庄、黄草岭、虎家红湾、苏家岭等4个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县在原7个区的基础上组建了跃进、喊叫水、金铜、星火、下马关、豫旺、巨集伟等7个人民公

宁夏罗山海拔

中国吴忠市同心县罗山

海拔: 2108米

中国宁夏 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罗山

海拔: 1601米

同心县属于宁夏哪个地级市

属于宁夏吴忠市!县人民 住所地豫海镇,邮政编码:751300 程式码:640324 电话区号:0953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自南向北由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276mm,且偿空分布极不平衡,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9月三个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并多以暴雨、冰雹等灾害形式出现,利用率低。

宁夏同心县姓马的汉族祖籍是哪儿

同心县位于宁夏 自治区中南部, 隶属吴忠市管辖。地理东与盐池县、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地貌型别主要有山脉、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垣地等五种,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均属六盘山系。

宁夏 自治区简介

宁夏 自治区简介:

宁夏 自治区简称宁,下辖5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1个县、7个县级市辖区、1个县级移民开发区、94个乡、93 个镇、40个街道办事处。省会是银川市。

一、地理位置

宁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型别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04 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00 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为敖包圪_,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 个市县,境内流程397 公里。

二、地理概貌

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等市县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中卫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固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5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三、地理特点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型别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

贵州同心县属于哪个区

位于宁夏吴忠市

同心县位于宁夏 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东与盐池县、甘肃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中卫市海原县毗连,西与中卫市中宁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

宁夏省有些什么河流、水域 20分

黄河,其他都算是黄河的支流。

只有固原不在黄河主干流,其他4市都沿河分布。

重要支流

泾河,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有两个源头,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县大弯镇。两河在甘肃平凉八里桥附近汇合后折向东南,流经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于长武县亭口附近先后纳马莲河、蒲河、黑河等支流,形成辐射状水系,再流经彬县、永寿、淳化,在泾阳县张家山界入关中平原,在陕西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清水河,位于宁夏 自治区南部,黄河支流。古代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开城乡境内的黑刺沟脑,长303公里。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

苦水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又名山水河。位于宁夏 自治区东部。源自甘肃省环县沙坡子沟脑,向北流入自治区境,经宁夏盐池县、同心县和吴忠市境,至灵武市新华桥汇入黄河。长224千米,宽100~200米,流域面积5 218平方千米,宁夏境内4 942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 550万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350公斤/立方米。苦水分布广。结冰期从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建有中小型水库。有甜水河、小河、石沟驿沟等主要支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省有多少市县?

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 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市:五区三县

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

嘉峪关市

金昌市:一区一县

金川区、永昌县。

白银市:二区三县

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二区五县

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 自治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

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

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酒泉市:一区二市四县

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

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

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合水县、宁 县、庆城县、镇原县、环 县。

定西市:一区六县

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漳 县、渭源县、岷 县、临洮县。

陇南市:一区八县

武都区、成 县、两当县、徽 县、西和县、礼 县、康 县、文 县、宕昌县。

临夏 自治州:一市七县

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合作市、舟曲县、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

(摘自2007年甘肃年鉴)

青海共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6个民族自治州,即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县30个,民族自治县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级行委3个。乡(镇)396个,其中乡201个,民族乡28个,镇137个,街道办事处30个。

宁夏省

银川 石嘴山 吴忠 固原

中卫 兴庆区 金凤区 西夏区

灵武市 永宁县 贺兰县 大武口

惠农区 平罗县 青铜峡 同心县

盐池县 原州区 西吉县 泾源县

隆德县 彭阳县 中宁县 海原县

红寺堡

盐池县太阳山海拔多高

盐池县没有太阳山,吴忠有个太阳山开发区,吴忠市同心县有个太白山。

同心县十大旅游景点

同心县十大旅游景点 :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红军西征纪念园坐落在宁夏中部的同心县县城南郊,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同心清真大寺,康济寺塔,罗山自然保护区,预旺古城,红城水谷城址,沙嘴古城址,寺口子,沙坡头,同心县博物馆。

宁夏吴忠同心县经济特点

以农业工业为主。

同心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中心位置约在北纬36°58′48″,东经105°54′24″,总面积443334平方千米。同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1]2021年末,同心县户籍人口387657人。[7]截至2021年10月,同心县辖7个镇、4个乡。[9]县人民政府驻豫海镇。[10]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心县直属自治区。[8]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3月,同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同心县属于哪个省份

同心县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于吴忠市管辖。地理东与盐池县、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

总面积7264平方公里,总人口320801万人(2020年)。地貌类型主要有山脉、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垣地等五种,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均属六盘山系。温带大陆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同心县

2019年0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3月,同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3月,同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

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郡。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

宁夏同心县适合种谷子吗

适合。宁夏同心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干燥的气候,而谷子也属于耐干旱和需要阳光长时间照射的一种农作物,所以是非常适合这里的气候的,也是非常适合在这里种植的。

同心县属于哪个市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东与甘肃省庆阳市盐池县、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接壤,西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接壤,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接壤。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240-2625米。这是一个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有五种:山地、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斜坡等。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有罗山、米波、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瑶山等。,都属于六盘山系。

清代武状元名单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赞同0| 评论 2012-10-17 20:38 天道潜形

| 三级 代武状元名单

武科会试之后,没有“进土题名碑”及“馆选录”之类传世,官私史籍对这方面的记载也极少。不过一代抡才大典,文武并重,也不应完全忽略。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汪道诚

类 别:武状元 朝 代:清

曾用名:无 生卒年:1783~1865

字:勉旃 号:砺轩

籍贯(古称):饶州乐平乐境乡里汪村 籍贯(今称):江西乐平市

及第时间(中历):清嘉庆十四年 及第时间(西历):1809

科 别:己巳恩科 名 次:武进士第一人

授 官:云南鹤丽镇任总兵官 谥 号:勤果

著 作:著有《六合长矛阵》,《拾枪演炮图说》等。

这应该就是了。

化姓的化姓演变

化氏继化狐、化益之后,化益的族人因化益代禹位未果之故遭启迫害流徙,终夏一代,大多藏匿深山僻壤或改作他姓,因年湮代远,远离政治舞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