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姓什么
东方朔姓“东方”。
东方,汉族的传统复姓之一。以地为氏。伏羲氏“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遂以东方为氏,但已无从查考。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后代以东方为姓,奉其为始祖。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另传山东陵县东北)人,字曼倩。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曾以辞赋谏武帝戒奢侈,又陈农战强国之策,然终不为用。辞赋以《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较为有名。《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皆为托名于他的作品。后世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但多非信史。
东方朔的妻子有很多,一年娶一个老婆,东方朔活了60岁,老婆换了40多个。
《史记》中记载:“(东方朔)取**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意思是说,东方朔好色,每次娶了媳妇,一年期满后,便付分手费打发掉,然后再娶。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他都花在换老婆这事上了。
东方朔深得汉武帝宠幸,经常赏赐不断。对于汉武帝的赏赐,东方朔也和常人不一样。换一般人,肯定就是买房置地挣家业。但东方朔却把那些赏赐,全拿来娶长安城里的漂亮小姑娘,并且年年送旧迎新做新郎。
扩展资料:
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一千石的太中大夫,在“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朝,东方朔未能立下青史书名的政治功绩,然其以近侍的身份与汉武帝君臣相伴多年,亦对汉武帝的行为举措做出了一定影响。
东方朔利用其接近汉武帝的机会,察言观色,一有机会便直言切谏。在修上林苑之事上谏武帝戒奢恤民,在昭平君杀人之事上谏武帝公正执法,在主人翁事件上谏武帝矫枉风化。诸如此等,不一而足。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东方朔
东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十二。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
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
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
4、据《东野志》记载:复姓东野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 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叫渔,封地东鲁(即现在的山东)的东野(即现在的曲阜),渔有一子,就以东野为姓,叫东野田。当时,就在曲阜修建了较为宏伟的周公庙,由于渔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就经常登上周公庙前的一块巨石向都城凝望,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往父石。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朝中的东野一姓的官员被奸臣所陷,500余门被灭,只有老大携家谱逃往东瀛,改姓为东,隐名改姓直至鲁国灭亡许多年,后代才携家谱迁往晋(现在的山西);因各种原因,后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携《东野志》落户到河南寝丘(现在的河南省沈丘县),一直以东为姓,繁衍生息与此。
5、满族、蒙古族、藏族有东姓。
据史籍《路史》记载,远古时炎帝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
7、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耳目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8、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陈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国君世为妫姓。建国君主陈胡公是舜帝后裔,本名妫满,据胙土命氏的之惯,称陈公满、陈满,字少汤。
9、源于姬姓,出自张氏,是汉朝重臣东方朔的后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东方朔,是西汉王朝时期著名人物,本姓张,其父名叫张夷,但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逝世,东方朔由其兄嫂代母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月望在朔,所以其伯父为他取名叫东方朔。
10、源于简改姓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汉朝时期,复姓中有著名的东宫氏、东郭氏、东门氏、东阕氏、东野氏、东田氏、东陵氏、东蒙氏、东莱氏、东邱氏、东乡氏、东里氏、东关氏、东闾氏等,皆是从古代沿袭的复姓。
11、出自张姓,避祸,改为东姓。
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贤明,曾修兴济减河(天津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等好事,而其两兄弟却仗皇亲一贯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将其问斩。1547年前后,子孙四处逃跑,四个方向便演化为后来东、南、西、北四个姓氏,东姓由此而来。
12、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东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东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东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位门阀。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而他的部落的发展最为迅速,生产方式最先进,伏羲的部落在华夏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绩,他的后代中就以东为姓,借以纪念他在东方部落的贡献。而在先帝舜时,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为东不识(或东不訾),他的后代都用东为姓。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堂号
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有
朔任其子为郎,又为
侍谒者,常持节出使。
原文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
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
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於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
污。数赐缣帛,檐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取**於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
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
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
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
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
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
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摘自《史记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翻译
汉武帝时,齐地有个人叫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刚好抬得起来。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阅时,便在那里划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武帝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屡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未有过不高兴的。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他专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再娶一个。皇上所赏赐的钱财完全用在女人身上。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疯子”。武帝听到了说:“假如东方朔当官行事没有这些荒唐行为,你们哪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做郎官,又升为侍中的谒者,常常衔命奉使,公出办事。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在朝廷里隐居的人。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爬在地上唱道:“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所谓金马门,就是宦者衙署的门,大门旁边有铜马,所以叫做“金马门”。
没有背叛武帝刘男的历史原型是淮南王独女刘陵,历史上刘陵与东方朔没有任何关系
《史记》一篇叫《滑稽列传》里有记载。下面是其中关于东方朔一部分内容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
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
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於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
污。数赐缣帛,檐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取**於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
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
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
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
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
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
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
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
不可胜数。著於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
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
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
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
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
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於
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
於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於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
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
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锺于宫,
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
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於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
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上观许由,下
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
何疑於余哉!”於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合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
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
臣乃言。”诏曰:“可。”已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
臣朔乃言。”诏曰:“可。”於是朔乃肯言,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
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
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
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此之谓也。
(现代文翻译):
汉武帝时,齐地有个人叫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刚好抬得起来。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阅时,便在那里划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武帝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屡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未有过不高兴的。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他专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再娶一个。皇上所赏赐的钱财完全用在女人身上。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疯子”。武帝听到了说:“假如东方朔当官行事没有这些荒唐行为,你们哪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做郎官,又升为侍中的谒者,常常衔命奉使,公出办事。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在朝廷里隐居的人。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爬在地上唱道:“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所谓金马门,就是宦者衙署的门,大门旁边有铜马,所以叫做“金马门”。
当时正值朝廷召集学宫里的博士先生们参与议事,大家一同诘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偶然遇到大国的君主,就能居于卿相的地位,恩泽留传后世。现在您老先生研究先王治国御臣的方术,仰慕圣人立身处世的道理,熟习《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不能一一例举。又有文章著作,自以为天下无双,就可以称是见多识广、聪敏才辩了。可是您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事奉圣明的皇帝,旷日持久,累积长达数十年,官衔不过是个侍郎,职位不过是个卫士,看来您还有不够检点的行为吧?这是什么原因呢?”东方朔说:“这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完全了解的。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是另一个时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张仪、苏秦的时代,周朝十分衰败,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用武力征伐夺取权势,用军事手段相互侵犯,天下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势力不相上下,得到士人的就强大,失掉士人的就灭亡,所以对士人言听计从,使士人身居高位,恩译留传后代,子孙长享荣华。如今不是这样。圣明的皇帝在上执掌朝政,恩泽遍及天下,诸侯归顺服从,威势震慑四方,将四海之外的疆土连接成像坐席那样的一片乐土,比倒放的盘盂还要安稳,天下统一,融为一体,凡有所举动,都如同在手掌中转动一下那样轻而易举。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当今因天下广大,士民众多,竭尽精力,奔走游说,就如辐条凑集到车毂一样,竞相集中到京城里向朝庭献计献策的人,数也数不清。尽管竭力仰慕道义,仍不免被衣食所困,有的竟连进身的门路也找不到。假使张仪、苏秦和我同生在当今时代,他们连一个掌管旧制旧例等故事的小官都得不到,怎么敢期望做常侍郎呢?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即使有圣人,也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才华;君臣上下和睦同心,即使有贤人,也没有地方建立他的功业。’所以说,时代不同,事情也就随之而有所变化。尽管如此,怎么可以不努力去修养自身呢?《诗》说:‘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面。’‘鹤在遥远的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如果能够修养自身,还担忧什么不能获得荣耀!齐太公亲身实行仁义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行他的主张,封在齐国,其思想影响留传七百年而不断绝。这就是士人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敢停止的原因。如今世上的隐士,一时虽然不被任用,却能超然自立,孑然独处,远观许由,近看接舆,智谋如同范蠡,忠诚可比伍子胥,天下和平,修身自持,而却寡朋少侣,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你们为什么对我有疑虑呢?”于是那些先生们一声不响,无话回答了。
建章宫后阁的双重栏杆中,有一只动物跑出来,它的形状像麋鹿。消息传到宫中,武帝亲自到那里观看。问身边群臣中熟悉事物而又通晓经学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下诏叫东方朔来看。东方朔说:“我知道这个东西,请赐给我美酒好饭让我饱餐一顿,我才说。”武帝说:“可以。”吃过酒饭,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说:“可以。”于是东方朔才肯说道:“这是叫驺牙的动物。远方当有前来投诚的事,因而驺牙便先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大小相等而没有大牙,所以叫它驺牙。”后来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武帝于是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
到了晚年。东方朔临终时,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如今回过头来看东方朔,仅仅是善于言谈吗?”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果然病死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国现存的复姓:
1欧阳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马6东方7独孤8南宫9.万俟10闻人11夏侯12诸葛13尉迟14公羊15赫连16澹台17皇甫18宗政19濮阳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孙24慕容25仲孙26钟离27长孙28宇文29司徒30鲜于31司空32闾丘33子车34亓官35司寇36巫马37公西38颛孙39壤驷40公良41漆雕42乐正43宰父44谷梁45拓跋46夹谷47轩辕48令狐49段干50百里51呼延52东郭53南门54羊舌55微生56公户57公玉58公仪59梁丘60公仲61公上62公门63公山64公坚65左丘66公伯67西门68公祖69第五70公乘71贯丘72公皙73南荣74东里75东宫76仲长77子书78子桑79即墨80达奚81褚师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壤驷,来源不可考。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秦国人。
公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称为公良氏。
拓跋,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后,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时年仅五岁,23岁开始亲政。亲政后,他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推动鲜卑族汉化。并严惩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
族融合。
夹谷,历史上少数民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音近词 “夹谷”。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宰父,来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钟离源出于嬴姓。周朝时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钟离国。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灭掉,国人就称为钟离氏。
钟离春,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相貌极丑,的岁还没嫁出去。后自请见齐宣王,向齐宣王陈述齐国之危难,宣王认为有理,采纳了她的意见,并立她为王后。
宇文,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有一次打猎时拾到一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的字样。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名号,于是就自称“字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字,称君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间,禁止佛道两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问国家纳税服役;还多次下诏释免奴婢杂户,制定惩治贪污条例,并统一权衡度量,北周因而国力大增。后将齐灭掉,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长孙,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就赐嵩为“长孙”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目己的姓氏。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戴了一顶。鲜卑人见他这模样,都叫他“步摇”。在当地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摇”后来就讹传成“慕容”。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东晋时,慕容正式成为姓氏。
鲜于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称箕子。箕子十分贤明,他劝纣王实行仁政。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关了起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来,还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国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为姓氏,称为鲜于氏。
鲜于枢,元朝书法家、诗人,大都人。他能诗文,精于楷、行、草书,尤其以草书闻名。他善于悬腕作书,笔力劲健,有《渔父词》、《透光古镜歌》等墨迹。
闾丘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此外,春秋时邾国有地名闾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太叔有两个来源。春秋时,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称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无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将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联合曾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见情况紧急,赶紧令人点起烽火向各路诸侯求援。可是,幽王从前为了逗乐褒姒,玩过几次“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因此这次烽火燃起,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逗乐,都没去搭理他。没有各路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杀死了。申侯等人佣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今陕西合阳县东).申侯小儿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称为申屠氏。
申屠嘉,西汉大臣,梁人。他为人廉直,早年追随刘邦,汉文帝时任丞相。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极受文帝宠幸,行为倨傲,申屠嘉准备诛杀邓通,后文帝亲自说情,方才作罢。
公孙,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的剑器浑脱。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极赞公孙大娘的剑舞惊心动魄,雄妙神奇;又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韵,草书写得更加绝妙了。
仲孙,参见孟姓。
轩辕,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称为万俟氏。
万俟占,南宋奸臣,开封阳武人。他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并编造假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后又与秦桧争权,被罢黜。秦桧死后,他重任宰相,继续推行投降政策。
司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帝少吴时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死后,他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后因得罪了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奋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3000多年的历史,语言生动,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是史传文学的典范。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守旧派的领袖。他编撰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历史,以供统治者借鉴。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上官氏。
上官仪,唐朝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的作品,风格婉媚工整,适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人称“上官体”。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这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欧阳,参见欧姓。
欧阳询,唐朝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学王羲之父子,风俗劲险刻厉,在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水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曾与人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诸葛,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怕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称为诸葛氏。另外,西汉初年,汉文帝封陈胜起义军大将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葛婴的子孙后来也以诸葛为姓氏。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协助刘备联孙抗曹,占领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禅继位后,他主持一国军政,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北伐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在军中。在民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名词。
闻人,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与孔子同时讲学,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因此在鲁国被称为”闻人”,即名气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称为闻人氏。
东方,西汉汉武帝时,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相传东方朔本姓张,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名叫东方朔。东方朔为人机智诙谐,敢于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见往往能切中时弊,因而汉武帝比较信任他。民间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故事很多。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东方”这一姓氏沿续下来。
赫连,原为匈奴族姓氏。汉代匈奴单于因为娶汉朝宗室女为妻,其子孙后来就改姓刘。西晋时,匈奴单于子孙赫连氏。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
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早年学儒,中年因患风痹疾,便开始钻研医学,写下《甲乙经》。该书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
尉迟,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为尉迟氏。
尉迟恭,唐朝初年大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他积极参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取了帝位。后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公羊氏。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撰旧题(春秋公羊传),专门阐释《春秋》,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最初仅是口头流传,到汉初才成书。
澹台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据说澹台灭明相貌极丑,但品行却十分端正。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氏。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和女婿,鲁国人(另一说为齐国人),相传懂得鸟语。
宗政,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濮阳为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称为濮阳氏。
淳于,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淳于堤萦,西汉名医淳于意之女。临淄人。汉文帝时,淳于意因罪即将下狱受刑,淳于堤萦上书给文帝,说为了不让父亲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赎父刑。文帝很受感动。不久就下令废除肉刑。
单于,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诗人,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他擅长写五言律诗,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颛孙,周朝时,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
颛孙师,即子张,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名弟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即子贡,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
巫马,周朝时设有“巫马”这一官职,掌管病马的治疗和休养等事。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礼仪而著称。
漆雕氏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另外春秋时期的鲁国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开。漆雕氏后来大多简称为漆氏。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就是东郭氏。
南门,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此外,负责看守南门的官员的后代也有称为南门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东晋时,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并以呼延为姓氏。
呼延赞,北宋名将,并州太原人。他虽然立了不少战功,却从不以功劳要求升迁。还常说自己元以报国,愿意死在杀敌战场上以报效国家。他平生仰慕尉迟恭,自称“小尉迟”。
东门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他的后代称为东门氏。
西门本为地名。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称为西门氏
在湖北黄石市铁山区龙衢湾入口处,有座始建于明代成化年初的古牌楼,当地人称据东方朔牌楼。据当地的《陆氏家谱索引》记载,东方朔牌楼古时只有石坊,石坊有三门,正中门楣正面额书“上古仙踪”,背书“岁星瑞桃”,两边门楣正背面各额书一至今尚少人认识的古楚文字。宋真宗时这青石坊曾维修过一次,元末红巾军与元军激战时被毁,那四个古楚文字,明代重修时被描存在陆氏宗祠之中。 明永乐末年,龙衢居士岁贡士陆凤翥首倡重修并亲笔临摹陆柬之手迹,重书“上古仙踪”和“岁星瑞桃”。明代成化年间,村民在此基础上,重修建了一座两丈高的青石牌坊,名曰“上古仙踪”,以纪念西汉大学士东方朔。 青石坊耸立在东方山西麓、走马寨的登山古道上,石坊四周古木参天,溪流清澈,水流悠悠。遗憾的是,这珍贵的石坊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做了碉堡,陆凤翥临摹的陆柬手迹,被几个陆姓农民收藏,在“文革”“破四旧” 时被砸碎铺了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铁山区人民政府重新修缮了这座东方朔牌楼。
1欧阳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马6东方7独孤8南宫9.万俟10闻人11夏侯12诸葛13尉迟14公羊15赫连16澹台17皇甫18宗政19濮阳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孙24慕容25仲孙26钟离27长孙28宇文29司徒30鲜于31司空32闾丘33子车34亓官35司寇36巫马37公西38颛孙39壤驷40公良41漆雕42乐正43宰父44谷梁45拓跋46夹谷47轩辕48令狐49段干50百里51呼延52东郭53南门54羊舌55微生56公户57公玉58公仪59梁丘60公仲61公上62公门63公山64公坚65左丘66公伯67西门68公祖69第五70公乘71贯丘72公皙73南荣74东里75东宫76仲长77子书78子桑79即墨80达奚81褚师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壤驷,来源不可考。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秦国人。
公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称为公良氏。
拓跋,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后,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时年仅五岁,23岁开始亲政。亲政后,他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推动鲜卑族汉化。并严惩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夹谷,历史上少数民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音近词 “夹谷”。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宰父,来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钟离源出于嬴姓。周朝时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钟离国。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灭掉,国人就称为钟离氏。
钟离春,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相貌极丑,的岁还没嫁出去。后自请见齐宣王,向齐宣王陈述齐国之危难,宣王认为有理,采纳了她的意见,并立她为王后。
宇文,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有一次打猎时拾到一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的字样。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名号,于是就自称“字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字,称君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间,禁止佛道两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问国家纳税服役;还多次下诏释免奴婢杂户,制定惩治贪污条例,并统一权衡度量,北周因而国力大增。后将齐灭掉,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长孙,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就赐嵩为“长孙”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目己的姓氏。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戴了一顶。鲜卑人见他这模样,都叫他“步摇”。在当地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摇”后来就讹传成“慕容”。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东晋时,慕容正式成为姓氏。
鲜于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称箕子。箕子十分贤明,他劝纣王实行仁政。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关了起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来,还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国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为姓氏,称为鲜于氏。
鲜于枢,元朝书法家、诗人,大都人。他能诗文,精于楷、行、草书,尤其以草书闻名。他善于悬腕作书,笔力劲健,有《渔父词》、《透光古镜歌》等墨迹。
闾丘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此外,春秋时邾国有地名闾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太叔有两个来源。春秋时,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称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无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将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联合曾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见情况紧急,赶紧令人点起烽火向各路诸侯求援。可是,幽王从前为了逗乐褒姒,玩过几次“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因此这次烽火燃起,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逗乐,都没去搭理他。没有各路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杀死了。申侯等人佣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今陕西合阳县东).申侯小儿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称为申屠氏。
申屠嘉,西汉大臣,梁人。他为人廉直,早年追随刘邦,汉文帝时任丞相。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极受文帝宠幸,行为倨傲,申屠嘉准备诛杀邓通,后文帝亲自说情,方才作罢。
公孙,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的剑器浑脱。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极赞公孙大娘的剑舞惊心动魄,雄妙神奇;又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韵,草书写得更加绝妙了。
仲孙,参见孟姓。
轩辕,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称为万俟氏。
万俟占,南宋奸臣,开封阳武人。他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并编造假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后又与秦桧争权,被罢黜。秦桧死后,他重任宰相,继续推行投降政策。
司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帝少吴时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死后,他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后因得罪了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奋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3000多年的历史,语言生动,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是史传文学的典范。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守旧派的领袖。他编撰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历史,以供统治者借鉴。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上官氏。
上官仪,唐朝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的作品,风格婉媚工整,适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人称“上官体”。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这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欧阳,参见欧姓。
欧阳询,唐朝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学王羲之父子,风俗劲险刻厉,在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水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曾与人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诸葛,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怕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称为诸葛氏。另外,西汉初年,汉文帝封陈胜起义军大将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葛婴的子孙后来也以诸葛为姓氏。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协助刘备联孙抗曹,占领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禅继位后,他主持一国军政,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北伐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在军中。在民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名词。
闻人,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与孔子同时讲学,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因此在鲁国被称为”闻人”,即名气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称为闻人氏。
东方,西汉汉武帝时,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相传东方朔本姓张,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名叫东方朔。东方朔为人机智诙谐,敢于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见往往能切中时弊,因而汉武帝比较信任他。民间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故事很多。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东方”这一姓氏沿续下来。
赫连,原为匈奴族姓氏。汉代匈奴单于因为娶汉朝宗室女为妻,其子孙后来就改姓刘。西晋时,匈奴单于子孙赫连氏。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
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早年学儒,中年因患风痹疾,便开始钻研医学,写下《甲乙经》。该书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
尉迟,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为尉迟氏。
尉迟恭,唐朝初年大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他积极参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取了帝位。后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公羊氏。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撰旧题(春秋公羊传),专门阐释《春秋》,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最初仅是口头流传,到汉初才成书。
澹台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据说澹台灭明相貌极丑,但品行却十分端正。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氏。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和女婿,鲁国人(另一说为齐国人),相传懂得鸟语。
宗政,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濮阳为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称为濮阳氏。
淳于,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淳于堤萦,西汉名医淳于意之女。临淄人。汉文帝时,淳于意因罪即将下狱受刑,淳于堤萦上书给文帝,说为了不让父亲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赎父刑。文帝很受感动。不久就下令废除肉刑。
单于,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诗人,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他擅长写五言律诗,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颛孙,周朝时,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
颛孙师,即子张,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名弟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即子贡,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
巫马,周朝时设有“巫马”这一官职,掌管病马的治疗和休养等事。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礼仪而著称。
漆雕氏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另外春秋时期的鲁国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开。漆雕氏后来大多简称为漆氏。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就是东郭氏。
南门,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此外,负责看守南门的官员的后代也有称为南门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东晋时,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并以呼延为姓氏。
呼延赞,北宋名将,并州太原人。他虽然立了不少战功,却从不以功劳要求升迁。还常说自己元以报国,愿意死在杀敌战场上以报效国家。他平生仰慕尉迟恭,自称“小尉迟”。
东门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他的后代称为东门氏。
西门本为地名。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称为西门氏。
西门豹,战国时
东方朔姓什么
本文2023-12-01 13:44: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