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麦的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姓麦的名人,第1张

姓麦的名人有麦彝宪、麦松威、麦劲东、麦康森、麦必达等。1、麦彝宪(1876-1912):字培生,教名麦笃臣,南雄城牛筋街人。隋宿国公、右屯位大将军麦铁杖之后,清道光举人麦烈芳之孙。2、麦松威:结构化学家。男,1936年生于香港,祖籍鹤山。1960年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

姓麦的名人有麦彝宪、麦松威、麦劲东、麦康森、麦必达等。

1、麦彝宪(1876-1912):字培生,教名麦笃臣,南雄城牛筋街人。隋宿国公、右屯位大将军麦铁杖之后,清道光举人麦烈芳之孙,辛亥革命烈士。彝宪少年学业精进,十八岁入庠(秀才)。

2、麦松威:结构化学家。男,1936年生于香港,祖籍鹤山。1960年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196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晶体学系美国太空总署项目副研究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化学系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

3、麦劲东(1904~1966):字锦同,海口长流镇美德村人。-民党陆军少将。1930年秋,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毕业后被选派进陆军教导队军官班深造,结业后任陆军教导第一师第二团排长。

4、麦康森(1958100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广东省化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1995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鲍学会理事和国际鱼类营养学术委员会委员。

5、麦必达:黄阁村麦姓始祖。南宋咸淳九年(1273),中原汉人南雄珠玑巷麦必达兄弟5人携眷南迁黄阁定居,是为麦氏黄阁始迁祖,也是南迁黄阁的开山鼻祖。

排名第625。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只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_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麦氏在老百家姓排名第625位,系出成汤姓子氏。麦姓广布岭南及海外,麦氏是一个古老姓氏,麦氏是岭南望族,麦姓人口到底有多少,历来为麦氏宗亲所关注。现今全国使用的姓氏1436个,王、李、张居前三位,麦氏居141位,在鲁、季、覃、毕姓之后,耿、舒、尚、聂、庄姓之前,占全国人口009629%。1996年全国1224亿人折算,麦氏总人口为118万(不含港澳台及海外)。

扩展资料:

百家姓的历史

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参考资料:

-麦氏

参考资料:-百家姓排名

麦姓在华人社会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姓氏,宋版《百家姓》里没有将其列入。麦姓人口集中分布在广东番禺、东莞、 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其子孙相传姓麦,称为麦氏。麦铁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

一、姓氏源流

谷(Gǔ 谷)姓源出有四:

1 以国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2、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与赵、秦同一个源流。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伯益,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被周王封于秦谷(今甘肃省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的湖北省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3、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郤姓,后去掉邑旁改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会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

② 据《唐书》所载,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谷。

③ 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伯益。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省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三、历史名人

谷 永:长安人,西汉大臣。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

谷 利:三国吴人。原为孙权左右给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公元214年孙权被张辽围困,拼死突围而出,而必经之桥已被毁坏,谷利使权持鞍缓控,并从后力鞭其坐骑,马受惊而一跃过桥。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

谷 郎: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谷 浑: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

谷 洪:谷浑孙,北魏大臣。曾为文成帝的经学老师。文成帝即位后,累官至尚书,赐爵荥阳公。生性贪婪,攫取千金,仍不满足,后被献文帝斩杀。

谷 楷:谷浑曾孙,北魏将领。初任奉车都尉,因捕获叛乱头子法庆而升为城门校尉。眇一目,性残暴,时人称其为瞎虎。

谷 倚:魏郡(今河北临漳)人,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词著名,与富嘉谟、吴少微并称“北京三杰”。谷子敬:应天府南京(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学者。本为元朝旧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经》,通医道,口才健利。尤工乐府,有《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唐代大臣、经学家。太宗贞观年间曾任国子博士,后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其博览群书,尤谙经学,是当时学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

谷崇义:谷那律孙,谷倚相子,唐代将领。唐玄宗时出任幽州大将,以雄壮果敢著称,后升左金吾卫大将军。

谷大用:明朝宦官。正德时与刘瑾等并称八虎,他居第二。刘瑾掌司礼监,他提督西厂,分遣官校远出侦事,诬籍民产甚多。后因刘瑾被杀,他辞去西厂之职。正德六年,因镇压霸州的刘六、刘七起义有功,而权势益张。后被弹劾,并籍没其家产。

谷景通:顺天府房山(今属北京)人,明代官吏。任阳城知县期间,廉洁贞介,为政纪律严明,后因事杖责小吏,为上峰所扼制,愤忧而卒,民皆惜之。

谷应泰: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清初官吏、史学家。顺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督学政佥事。曾招揽文人助其写成《明史纪事本末》,因所据资料准确,又未遇文字狱之害,故有一定价值。另有《筑益堂集》。

谷际岐:云南赵州人,清代官吏。乾隆进士,曾参与校对《四库全书》,官至礼部给事中,为官有直声。乞归后,主讲扬州孝廉堂垂十年。

谷士恒:吴县人,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钮枢弟子,他的特长是画仕女,他所画的仕女衣袖飘飘,栩栩如生。他的弟弟谷士芳画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样,很有名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郡上谷。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2、堂号

恩威堂:汉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这个地方发生叛乱,谷郎于是率军征讨,恩威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于是谷郎被拜为九真太守(在今的安南河内一带)。

此外,谷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经库堂”、“上谷堂”、“筑益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经库堂出自唐代谷那律,因其精于经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世人亦称明经库,后人遂以经库为堂号。

2、谷姓得姓较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谷姓与米、麦姓均为粮食名,但其源起与粮食无关,而与地名有关。

麦氏起姓说

「麦」字,从「来」不从「夹」,从「夂」不从「夕」。来象其实,夂象其根。(夂音止,夕音系)

麦氏在华人社会里属稀有姓氏,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许多的姓氏介绍书籍中,也没有将麦姓列入。有的书籍,即使有介绍,也只是简单两三句话而已。对於现今想要寻根追远的麦氏子孙来说,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参考的资料,相当稀少。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史册及祖谱资料的搜集,兹将麦氏起源介绍说明如下:

(一)、源於麦丘---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麦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为桓公祝寿。齐桓公赐封地「麦丘」与老人,老人的后裔就跟从封地「麦丘」为氏。后来随著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从复姓成为单姓。

(二)、源於韩姓---西汉初立,韩信因功高震主,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因渡河幸免於难者,而异韩为何。有因躲入麦田幸免於难者,而异韩为麦。故民间传说,韩何麦同宗。

(三)、源於麦侯---西元前一一六年,汉武帝封景帝后裔刘昌为麦侯,地属琅琊。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四)、去匊为麦---西晋有麴�丞相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人,因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去匊为麦,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

(五)、源於何姓---隋朝时,铁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长子饶丰,号铁杖,次子饶瑞。铁杖因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答说:「愿能日食斗麦足矣!」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将军。铁杖之弟饶瑞仍姓何。

以上五种说法,来自史册及麦氏古族谱,由於年代已久,无从考据,提供参考

台湾高雄 麦汉鸣 2005218

(六)、户政强改---台湾屏东县雾台乡鲁凯族人士,因其有语言,但无文字1945年台湾光复初期,因

户口政策的关系,原住民姓氏均被改为汉人姓氏,其中有一部份人被改姓氏为"麦"虽然最近

几年,台湾政府已经立法同意原住民可以改回原来姓氏,但多数的"麦"姓原住民,仍未改回原

姓麦的名人

姓麦的名人有麦彝宪、麦松威、麦劲东、麦康森、麦必达等。1、麦彝宪(1876-1912):字培生,教名麦笃臣,南雄城牛筋街人。隋宿国公、右屯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