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颜氏家谱,字辈
73-锡 74-振 75-承 76-景
77-世 78-廷 79-秉 80-培、
81-克、82-建、83-永、84-沛、
85-昭、86-启、87-裕、88-显、
89-兆、(90-守 90-肇)91-庆、92-宏、93-祚、
94-应、95-毓、96-国、97-良
98-惟、99-思、100-一、101-本、
102-继、103-起、104-有、105-常
颜氏家世两支 皆为黄帝后裔
关于颜氏的辉煌家世,《姓纂》以及《通志》等书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颛顼帝的儿子叫作称,称的儿子叫作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和吴回两个儿子,都先后担任过帝喾的火正,也就是所谓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个儿子,依序为樊、惠连、篯、来言、安、季连,而到了周武王兴师灭纣广封诸侯之时,就把老五安的一个叫作挟的后裔,封在邾地,亦即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的地方,最初是鲁国的附庸之国,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由于夷父的字为颜,《公羊传》就称他为颜公,所以夷父的子孙也自此以“王父字为氏”而姓颜了。
不过,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颜氏还有另外的一支。该书是这样说的:“出琅琊,本自鲁伯禽,支庶有食采于颜邑者,因而著族。”
这一支颜氏,始祖是伯禽,而伯禽是周初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儿子,由于周公被周天子留在京城辅佐王室,就把他的长子伯禽封在鲁国,地位尊贵而荣耀。因此,这一支颜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功在传统文化的周公,乃至圣君周文王,其家世背景,同样的光辉异常。
如上所述,颜姓有两支不同的来源,一支是源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支是源自周公的儿子伯禽,可是,如果再往上推溯,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姓姬,而周文王一家人也是黄帝的姬姓后代,则算来算去,两支颜氏的得姓方式与时地尽管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根本都是同一血缘的黄帝后裔。两支颜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全都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怪不得在先秦时期出人头地的颜姓人士,不是当时的鲁国人,就是齐国人。
先秦时期的颜氏名人,有如天上隐约闪耀星辰,虽然距离得那么远,但千百年来光华依然,其中最大最亮最受人仰慕的一颗星星,恐怕要算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了。颜回生前,一再受到孔子的赞扬,死后,更受到亿万人的敬仰,尊他为儒家思想的典范,从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颜回的后代,跟孔子的后代一样,也是排行一定,所以追溯起来脉络分明,这一点,当然也是他们比其他姓氏幸运的地方。
颜氏族谱廷字辈是第78代
明代61世宗祖颜鋐制定颂行的60-90世共30字。
61-公、62-重、63-从、64-嗣、
65-胤、66-伯、67-光、68-绍、
69-懋、70-崇、71-怀、72-士、
73-锡、74-振、75-承、76-景、
77-世、78-廷、79-秉、80-培、
81-克、82-建、83-永、84-沛、
85-昭、86-启、87-裕、88-显、
8/9-兆、90-守
一、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第五十六代开始,起始在明朝:
1、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2、明末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 皇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3、颜回(复圣),曾子(宗圣)的后裔也是按此排辈。
关于颜氏家谱,字辈
本文2023-12-01 12:35: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