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都有哪些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达斡尔族都有哪些姓氏?,第1张

在金、元、明、清初那么悠久的历史岁月里,他们在黑龙江北岸和精奇里江两岸辽阔土地上,建立过许多村屯和木城。达斡尔人对于所建的这些村屯和木城,大都以自己的哈拉和莫昆命名。如多金城,就是用敖拉哈拉(敖、单、多、杜、杨、阎氏族)的多金莫昆(多姓)命的名;著名于世的雅克萨城,就是用敖拉哈拉(敖、单、多、杜、杨、阎氏族)的雅尔兹莫昆(杨、阎姓)命的名;郭贝勒屯和郭贝勒阿彦,就是用郭贝勒哈拉(郭氏族郭姓)命的名;阿萨津城,就是用鄂嫩哈拉(鄂、敖、吴氏族)的阿谢金莫昆(鄂姓)命的名;铎陈城,就是用托莫哈拉(陶、乔氏族)的图钦莫昆(陶姓)命的名,额苏里城,就是用鄂斯尔哈拉(何、鄂、杜氏族)命的名;阿里岱屯,就是用阿尔丹哈拉(安、阿、德、金氏族)命的名;额尔土屯,就是用鄂尔特哈拉(鄂、于氏族)命的名;莫日迪齐城,就是用莫尔登哈拉(莫、孟、苍氏族)命的名;博阔尔(素称博和里)城,就是用鄂嫩哈拉(鄂、吴、敖氏族)的博阔尔浅莫昆(鄂姓)命的名;德都勒屯,就是用德都勒哈拉(德氏族)命的名,噶尔达孙屯,就是用德都勒哈拉(德氏族)的噶勒达斯莫昆(德姓)命的名;克殷屯,就是用克音哈拉(何氏族)命的名;吴鲁苏屯,就是用乌力斯哈拉(吴氏族)命的名;吴兰屯,就是用托莫哈拉(陶、乔氏族)的瓦韧莫昆(乔姓)命的名;布丁屯,就是用博格特哈拉(卜氏族)的布敦千莫昆(卜姓)命的名;色布克屯,就是用金奇里哈拉(金氏族)的泽布克莫昆(金姓)命的名;沃哷屯,就是用沃热哈拉(沃、张氏族)命的名;乌鲁苏屯,也叫瑚尔汉乌鲁苏穆丹城,就是用乌力斯哈拉(吴氏族)所属的库尔堪莫昆(吴姓)命的名;乌尔堪屯(也称乌喇喀屯),就是用苏都尔哈拉(苏氏族)的乌尔科莫昆(苏姓)命的名;都孙屯,就是用德都勒哈拉(德氏族)的都松莫昆(德姓)命的名;固农屯,就是用托莫哈拉(陶、乔氏族)的古隆莫昆(陶姓)命的名;海伦屯,就是用鄂尔特哈拉(鄂、于氏族)的海楞莫昆(鄂姓)命的名;浑秦屯,就是用鄂嫩哈拉(鄂、敖、吴)氏族的坤奇莫昆命的名;榆尔根屯,就是用郭贝勒哈拉(郭)氏族的鄂尔根千莫昆命的名。

还有不少是以哈拉、莫昆之名命名了周围的山川河流。如用鄂嫩哈拉命名了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鄂嫩河。由此可知,鄂嫩河流域肯定是鄂嫩哈拉的原籍。用托木哈拉命名了精奇里江下游东岸支流——托木河。由此可知,托木河流域肯定是托木哈拉的原籍。用苏都尔哈拉命名了苏都里河,可见苏都里河流域肯定是苏都尔哈拉的原籍。用金克尔哈拉命名了精奇里江,可见精奇里江的一段肯定是金克尔哈拉的原籍。

金克尔哈拉不仅以哈拉命名了江名,而且以其色布克莫昆名命名了精奇里江、西林木迪河汇流处的泽布奇峰;苏都尔哈拉乌尔科莫昆不但以莫昆名命名了乌尔坎屯,而且命名了精奇里江上游支流——乌尔坎河。

住在黑龙江北岸时,达斡尔人的好多木城取自酋长名,如多金城、阿萨金城、铎陈城、额苏里城、莫日迪齐城、托古勒津城、博和里城、乌鲁苏穆丹城、拉卜凯城、希日基尼城、桂古达尔城等等。驰名中外的雅克萨城,也叫阿(e音)尔巴西城,是从拉卜凯的侄子阿尔巴西继任此城酋长得名。

清廷征服索伦部之役结束后,为了稳定黑龙江北至外兴安岭这偌大地区的统治地位,除了采取一些安抚的政策措施外,还在行政管理上,按达斡尔族的哈拉莫昆和居住特点,编了一些牛录——佐,并册封拉卜凯、达萨乌勒、桂古达尔、宝恩布来、托勒嘎、道布图勒、别布尔、都希、乌莫迪、巴尔达齐等酋长为牛录章京——佐领,赏赐朝服,让他们管理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和精奇里江流域的达斡尔人。

顺治七年初,以哈巴罗夫为首的沙俄远征队再次侵临黑龙江上游。这时,住在黑龙江上游北岸地区的拉卜凯集团,同石勒喀河下游至牛满河之间的达萨乌勒、桂古达尔、宝恩布来、托拉嘎、道布图勒、巴尔达奇等集团一样,为了抗击沙俄,逐一由原来的经济、宗姓的氏族部落组织,发展成为多宗姓、反侵略的地区联盟。拉卜凯集团的主体,由沃热氏族和乌里斯氏族两大宗姓人组成,酋长为拉卜凯。他常驻在以他侄儿阿尔巴西(Erbaasi)名字的命名的阿尔巴西城,即雅克萨城。

鄂嫩氏族同乌里斯和沃热氏族驻地相接,婚姻互通,宗支交织,鄂嫩氏族的首领齐帕,就是拉卜凯的女婿,因此,在抗俄当紧的年代,以齐帕为首的鄂嫩氏族,也加入了以拉卜凯为酋长的反侵略地区联盟。

从年顺治元年起,达斡尔人根据清廷坚壁清野的战略部署,陆续从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流域迁居嫩江流域。

清廷把选迁来的达斡尔人编为杜博浅(鄂嫩哈拉祖先之名)、孟尔丁(莫尔登哈拉之名)、讷莫尔(嫩江支流之名)三个扎兰(连一级军事组织),连同五个“阿巴”和齐齐哈尔周围的六十多个屯子,统属设在齐齐哈尔大屯的达斡尔总管衙门管辖;稍后又将乌木台(郭)、齐帕(鄂)、岳库达等三个人的族众编为三个佐。康熙七年,又编为十一个佐,任命达力呼等十一人为佐领(牛录章京)。

齐齐哈尔地区的一部分达斡尔人迁来较晚,从顺治五年起陆续迁来建屯,直属达斡尔总管衙门管。

清廷在设立墨尔根副都统、布特哈副都统,管辖墨尔根、布特哈两个地区达斡尔人的同时,也设立了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人。

总之,达斡尔人迁居嫩江流域之初,分哈拉莫昆建村时,并没混杂或很少混杂异姓人。可是已经改变了哈拉、莫昆命名的传统习惯,很少用哈拉莫昆起村名。

下面就是各哈拉莫昆迁嫩江流域后所建的屯名:

鄂嫩哈拉建了开阔、霍日里、博库尔浅、宜斯尔、博斯呼浅、都尔本浅、齐尔莫勒登、索伯尔汉、浑阔、特尔莫、耶斯依格日、挂尔巴达尔、长岗子、水哈拉、色特尔、嘎查等屯。后来从上述屯分化新建的屯有:花马台、博尔齐、提古拉、特莫呼珠、开阔浅、阿音浅、达嘎沁、南营东、红火地房子、哈日努格、三家子等屯。

敖勒哈拉建了依斯坎、多金、哈列尔图、拉力浅、奎力浅、东多格浅、果尼、西多格浅、登特克、库热浅、阿尔拉、拉格气、杜恩达阿纳格、莫勒克、莽格图、玛格勒堤、塔格日、额尔门沁、哈拉台阿那格、音沁、库日库勒等屯。后来从这些屯分化建的新屯有:拉力浅托尔苏、多西浅、都希浅、华尔沁、哈雅都日本、西必奇、都西根、敖立格日、扎布刻格日、三间房、六间房、布尔金、多布台、木古拉尔特等屯。

莫尔登哈拉建了大库木尔、博和图莫尔登、宜卧奇、舍卧尔、尼尔基、开塔拉、孟尔丁、阿尔哈昌、浑阔、达瓦笫、罕迈迪等屯。后来,从上列屯子分化建的新屯有:库如勒奇、小库木尔、西瓦尔图、乌尔科莫尔丁、托苏呼孟尔丁、会图孟尔丁、小孟尔丁、西倭尔托尔苏、坤必尔台、雅普奇、小孟尔丁、大孟尔丁、西倭尔托尔苏、坤必尔台、雅普奇、大孟庄、红火地房子等屯。

郭贝勒哈拉建了洪果尔津、满那、莫热、塔文浅、哈力、大博尔克、昂提、杜尔本沁、色力克、达瓦第、特尔莫等屯。后来,从上列屯分化建的新屯有:斡多胡台、那音、孔果、满乃博尔克、霍洛尔丹、乌尔西格、阔奇、南营西屯等。

苏都尔哈拉建了乌木科、霍勒托辉、查哈阳、比台、额依勒尔、绰尔嘎勒等屯。后来,从这些屯分化建的新屯有:甘南县的楚尔嘎拉、沃勒奇、呼珠乌尔科等屯。

金克日哈拉建了嘎布喀、梅斯勒、德日莫呼尔、岗恩、色力克、莫古尔等屯。后来,从这些屯分化建的新屯有:甘南县梅斯勒、嘎树哈等屯。

讷迪哈拉建了唯一的哈力浅屯。

吴然哈拉建了西拉金、博荣等屯。后来分化新建的屯有:萨玛街、额尔根沁、库木尔西拉金等屯。

吴然哈拉建了西拉金、博荣等屯。后来分化新建的屯有:萨玛街、额尔根沁、库木尔西拉金等屯。

沃热哈拉建了博荣、东西拉金、西西拉金、西达嘎沁、音沁、哈拉台阿那格、呼兰额尔格等屯。后来,从上列屯分化新建的屯有:萨哈锦、敏特格、两间房、烧锅、小北屯、海雅、全和台、海格、哈日红格日、万仙红格日、双岗子等屯。

德都勒哈拉建了温察尔、阿彦、德都勒、音沁等屯。后来,从上列屯分化新建的屯有:两间房屯(又名杜拉斯尔特屯)。

索多尔哈拉建了唯一的阔奇屯。

杜拉尔哈拉建了杜拉色尔、索勒果尔、托密沁等屯。

博拉木哈拉建了唯一的汗古尔河屯。

乌力斯哈拉建了托木沁、霍依热格日,米勒特格日、斡诺日图、随宫、塔文浅、绰尔格勒、色力克、库莫等屯。后来,从上列屯分化新建的屯有:坤都沁、长岗子、李家地房子、哈什台、王家地房子、胜利、阿拉尔、敖宝、文固达等屯。

托木哈拉建了萨恩达干、斡诺日图、音沁、雅尔赛等屯。后来从上列屯分化新建的屯有:岗子、李家地房、哈什台、哈尔博尔托等屯。

胡尔拉斯哈拉建了哈拉、哈罗尔特等屯。后来分化新建的有:哈拉地房子、霍尔台等屯。

鄂斯尔哈拉建了哈拉、齐齐哈尔、哈罗尔特、哈日、塔格日等屯。后来分化新建的屯有:哈拉地房子、额莫勒堤、霍尔台、西哈雅、东哈雅、绰克义格日等屯。

鄂尔特哈拉建了奈门沁、霍勒登该等屯。后来分化新建的屯有:奈门沁哈雅屯。

毕力杨哈拉建了齐齐哈尔屯。后来分化新建的有:西哈雅、东哈雅、绰克义格日等屯。

克音哈拉建了巴尔奇哈屯。后来分化新建的是善宝屯。

阿尔丹哈拉建了拉格奇、莫古尔、哈木吉格、哈柱、岗根、三间房等屯。

卜克图哈拉建了挂尔本达瓦、西哈雅等屯。

达斡尔人建屯总的特点是:从拉哈镇以下的嫩江流域各屯,由单一哈拉莫昆组成的较少,两个以上哈拉莫昆组成的较多。

达斡尔人除在嫩江流域建了许多村屯外,还受清廷征调,先后去瑗珲、呼伦贝尔、呼兰、新疆等地驻防,建了许多村屯。

从达斡尔人的哈拉大部分与山岭、河流名称相同情况看,“哈拉”一词有可能是达斡尔语“哈力”的变音。

“哈力”是达斡尔语“山谷”之意。凡是大、小江河,其上中游尤其支流,都要流经山谷地带。因此,座落在同一山谷的同一氏族、同一血缘(一个莫昆或几个莫昆)的人们,也就同属于一个祖先,一个根子,也就组成同哈拉。

据史料记载和达斡尔族现实情况看,达斡尔族至少从明清以来就有过二十一个哈拉,即:达斡尔、金克尔、阿尔丹、克音、鄂尔特、胡勒达斯、卜古特、索多尔、讷迪、吴然、毕力央、苏都尔、敖拉、鄂斯尔、莫尔登、沃热、德都勒、托木、郭贝勒、乌力斯、鄂嫩。

现在,除了以族为氏的达斡尔哈拉荡然无存外,其余二十个哈拉皆完整存在。

1732年,清王朝为加强额尔古纳河一线的边防力量,从布特哈地区遴选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50佐3000兵丁并令其携带家眷,迁至呼伦贝尔编成左、右两翼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朝廷任命清将达巴哈为左翼总管,管辖正白、正蓝、镶黄、镶白4旗;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总管,管辖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同年夏初,由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奉命带领戍边官兵抵进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河与伊敏河汇流处附近驻防,左翼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亦称“南屯”);右翼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西南军用飞机场)。

左翼四旗在额尔古纳河通往俄国道路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伊敏河东、锡尼河北、大兴安岭西、北至额尔古纳河。右翼四旗在哈拉哈河喀尔喀蒙古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呼伦湖之间地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进驻呼伦贝尔之始,就划分驻牧区域,安营扎寨,布防戍边,大兴产业,奋勇效力,为开拓和保卫边疆呼伦贝尔打下了坚实基础。

1742年,随着北部边境战事趋缓,清廷将索伦八旗的达斡尔人遣回布特哈地区时,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先祖奎苏二人由于任职为军中笔帖式未能获准迁回故里,与其家眷留居于呼伦贝尔。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胡日吉托海(今巴彦托海)建成了呼和庙,该庙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场所。呼和庙不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而且还开展行医治病、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发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1802年(嘉庆七年)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1803年,居住在哈日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西山松林)东南图库连诺尔地区的范察布后裔倭克精额与奎苏后裔泰庆阿迁至“胡吉日托海”(今巴彦托海)定居。此后达斡尔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热浅、鄂嫩氏博斯呼浅、鄂温克族敖拉氏白亚格尔人等先后迁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民族聚居的屯落。

日伪时期(1932年)废止索伦八旗制,设索伦左、右翼、额鲁特、布里亚特等四个旗。1933年合并各旗成立索伦旗,胡日吉托海编为苏木。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改称南屯人民公社,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当年居住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达斡尔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和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地的达斡尔人陆续迁到巴彦托海。197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巴彦托海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巴彦托海镇。如今巴彦托海镇已经发展成为多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现代化城镇。

清代驻守于呼伦贝尔边陲的“索伦八旗”兵以善于骑射、骁勇强悍而威名远扬,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列强入侵,保卫边疆,奠定中国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国时期,巴彦托海人在争取民族平等,反抗军阀统治,抗日救国等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国***的领导下,巴彦托海人民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又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创造了辉煌成就。

富饶的河湾——巴彦托海于1802年形成屯落至今,只有208年的历史。虽然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创造了足以让世人震撼的辉煌。崇高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文化,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巴彦托海人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1732年,清王朝为加强额尔古纳河一线的边防力量,从布特哈地区遴选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50佐3000兵丁并令其携带家眷,迁至呼伦贝尔编成左、右两翼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朝廷任命清将达巴哈为左翼总管,管辖正白、正蓝、镶黄、镶白4旗;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总管,管辖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同年夏初,由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奉命带领戍边官兵抵进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河与伊敏河汇流处附近驻防,左翼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亦称“南屯”);右翼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西南军用飞机场)。

左翼四旗在额尔古纳河通往俄国道路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伊敏河东、锡尼河北、大兴安岭西、北至额尔古纳河。右翼四旗在哈拉哈河喀尔喀蒙古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呼伦湖之间地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进驻呼伦贝尔之始,就划分驻牧区域,安营扎寨,布防戍边,大兴产业,奋勇效力,为开拓和保卫边疆呼伦贝尔打下了坚实基础。

1742年,随着北部边境战事趋缓,清廷将索伦八旗的达斡尔人遣回布特哈地区时,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先祖奎苏二人由于任职为军中笔帖式未能获准迁回故里,与其家眷留居于呼伦贝尔。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胡日吉托海(今巴彦托海)建成了呼和庙,该庙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场所。呼和庙不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而且还开展行医治病、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发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1802年(嘉庆七年)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1803年,居住在哈日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西山松林)东南图库连诺尔地区的范察布后裔倭克精额与奎苏后裔泰庆阿迁至“胡吉日托海”(今巴彦托海)定居。此后达斡尔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热浅、鄂嫩氏博斯呼浅、鄂温克族敖拉氏白亚格尔人等先后迁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民族聚居的屯落。

日伪时期(1932年)废止索伦八旗制,设索伦左、右翼、额鲁特、布里亚特等四个旗。1933年合并各旗成立索伦旗,胡日吉托海编为苏木。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改称南屯人民公社,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当年居住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达斡尔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和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地的达斡尔人陆续迁到巴彦托海。197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巴彦托海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巴彦托海镇。如今巴彦托海镇已经发展成为多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现代化城镇。

清代驻守于呼伦贝尔边陲的“索伦八旗”兵以善于骑射、骁勇强悍而威名远扬,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列强入侵,保卫边疆,奠定中国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国时期,巴彦托海人在争取民族平等,反抗军阀统治,抗日救国等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国***的领导下,巴彦托海人民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又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创造了辉煌成就。

富饶的河湾——巴彦托海于1802年形成屯落至今,只有208年的历史。虽然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创造了足以让世人震撼的辉煌。崇高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文化,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巴彦托海人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嘎查奶牛小区初具规模,入住小区牧户114户,投入52万元加强小区道路建设,实现了路成网、树成行、人工草地错落有致。2006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23万头(只),其中牛2560头(包括高产奶牛1600头),羊21万只。牧民砖瓦房拥有率达100%,嘎查已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助,上学还有资助。44名老人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的补助,近几年嘎查累计出资286万元,扶持嘎查子弟大学生25名。嘎查牧民全部参加了牧区合作医疗,嘎查现有卫生室一个,有专职医护人员一人。

生产发展,生态良好。草原生态明显好转,植被提高20%以上,草原建设面积占到草场面积的90%,饲草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养殖规模控制在3万只羊单位,牲畜出栏率达60%,母畜比重达60%以上。在2008年旗庆前,实现嘎查畜牧业生产的全部微机化管理。 乡风文明,秩序良好。加强文明通道建设,使牧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实现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和谐。2008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全面接管呼伦贝尔新城区物业。

村容整治,管理民主。根据牧区特点,在提倡集中居住前提下,科学规划布局,加强道路路网建设,注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8年确保牧民公寓投入使用,逐步实现新牧区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分离。

  姓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专名词语,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是我们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过来并将传承自己的子孙的血缘象征。在 达斡尔族文化 中,传统姓氏有“哈勒”、“莫昆”两个姓氏,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姓氏吗?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一下吧。

  哈拉

达斡尔族父系氏族组织的统称,“哈拉”之上冠以不同的哈拉的名称,称为各哈拉的全称,如敖拉哈拉、鄂嫩哈拉、莫日登哈拉等。自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达斡尔分布在黑龙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今俄境布力亚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广大地域里。

 鄂嫩哈拉

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鄂嫩河流域,故名“鄂嫩”哈拉。原分为都博浅、阿协金、昆吉等三个莫昆。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南迁后,都博浅莫昆的族众停留于嫩江上游两岸,阿协金、昆吉俩莫昆族众分布于嫩江中游俩岸地区。

 分布于嫩江上游的都博浅的莫昆,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其始祖额穆盖的独生子图尔嘎里育有7个儿子,他们分别建立开阔、博库尔浅、霍日里、伊斯尔、博斯呼浅、都尔本浅、齐尔莫勒登等7个屯落,形成7个新的莫昆,《大清历朝实录》所录“阿撒津”城。即阿协金莫昆故地。

 自民国初年后阿协金莫昆简称“鄂”姓,昆吉莫昆简称“敖”或“吴”姓。今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霍恩阔(洪河)屯系鄂嫩哈拉的宗屯,后有该屯分立出来的前多布台等屯。清康熙二十三年调500名达斡尔兵在额苏里地区屯垦,后留驻瑷珲,其后裔成瑷珲达斡尔人。乾隆二十八年自布特哈调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以鄂嫩、敖拉哈拉为主力。

 莫日登哈拉

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乌鲁苏穆丹地区,即奥列斯莫日登的地区附近,故名“莫日登”哈拉。民国时简称苍、莫、孟等单字姓。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岸南迁嫩江流域时,大部分留嫩江上游俩岸。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布特哈莫日登哈拉族众仍保持聚族而居、哈拉外婚、缮修族谱等哈拉的传统,后以单字“孟”为姓。

 齐齐哈尔地区莫日登哈拉族众,聚居在现富拉尔基区的罕伯岱屯,后有一部分族众散居于其他的屯落。清雍正十年建呼伦贝尔八旗时,从布特哈地区调730名达斡尔官兵呼伦贝尔屯垦,因当地气候寒冷,不宜农耕,大部分达斡尔于乾隆初年返回原籍,惟在当地任官职留在呼伦贝尔,其后裔成为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民国二十年海拉尔地区的92户达斡尔人中,有莫日登哈拉人22户。乾隆年间赴新疆永戍伊犁等地的达斡尔中,有莫日登哈拉西布奇莫昆成员。

 敖拉哈拉

达斡尔族人人口中繁衍最多的哈拉。17世纪中叶以前因分布于黑龙江北岸历史名镇雅克萨以北、以东山区为名“敖拉哈拉”(达斡尔语称山为“敖拉”)。分为敖拉、多金、雅尔斯、克尔哲等莫昆。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岸南迁嫩江流域时,一部分族众定居于嫩江上游两岸,另一部分迁至嫩江中游齐齐哈尔地区。

 分布于嫩江上游布特哈地区的敖拉哈拉族众,系该哈拉始祖呼力尔肯的9个儿子的后代。民国初年后以“敖”为姓。20世纪30年代,分布于齐齐哈尔地区的敖拉哈拉族众,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自民国初年后将各莫昆姓氏简化为汉字单姓,“敖”“多”“杨”“阎”“单”等,额尔门沁、莽格吐、敖乃格日、扎布哈、雅尔塞等屯,是齐齐哈尔地区敖拉哈拉人聚居的古老屯落,自清末以后,以额尔门沁屯为核心,一批田间劳作的的临时住所----地房子,相继发展为屯落。

 清康熙二十三年调500名达斡尔兵在额苏里地区屯垦,后留驻瑷珲,其后裔成瑷珲达斡尔人的先祖。至民国八年后裔在瑷珲地区294户,其中敖拉哈拉的有51户。清雍正十年建呼伦贝尔八旗时,从布特哈地区调730名达斡尔官兵呼伦贝尔屯垦,因当地气候寒冷,不宜农耕,大部分达斡尔于乾隆初年返回原籍,惟在当地任官职留在呼伦贝尔,其后裔成为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民国二十年,92户海拉尔达斡尔人中,有敖拉哈拉32户。

至20世纪初,达斡尔族中还保留着氏族组织残余。他们分敖拉、鄂嫩、孟尔登、郭贝勒、讷迪、沃热、吴然、乌力斯、德都勒、索多尔、金奇里、苏都尔、阿尔丹、胡尔拉斯、何音、毕力扬、陶木、何斯尔、鄂尔特、卜克图20个哈拉(即氏族)。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

克音:近代,达斡尔族克音氏汉姓为单姓何。

克音氏Kei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本达斡尔族著姓,世居黑龙江克音、济沁,后冠汉字姓何、秦。

达斡尔族都有哪些姓氏?

在金、元、明、清初那么悠久的历史岁月里,他们在黑龙江北岸和精奇里江两岸辽阔土地上,建立过许多村屯和木城。达斡尔人对于所建的这些村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