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4收藏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第1张

太极拳创始人是谁的说法很多,张三丰只是传说中之一。

但其实,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众多历朝历代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而成的。

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的拳术和导引中引用了。

到了明代,武术家们处于增进健康的目的,才将这些拳法和导引术加以糅合而编制成太极拳。其中以陈玉廷、王宗岳贡献最大。

陈玉廷先祖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扩展资料:

创始起源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太极拳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是中国武术史的重大事件。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源流观。

 太极拳的源流观

 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唐豪投枪,说:“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创造的。”从此,一场太极拳源流之争在武术界掀起。1959年,唐豪殁,顾留馨继承唐豪观点。在1964年,顾以唐豪、顾留馨名义出版《太极拳研究》一书,肯定了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并批判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为“仙佛附会”之封建迷信。在这以后,《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拳械录》和《中国武术名人辞典》,以及体育院校教科书《中国武术史》,都以唐、顾之说为定论,似乎太极拳源流问题已经解决。然而在民间,许多武术家、武术理论家、武术史研究家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包括港台和海外的太极拳爱好者,对此提出否定意见,连续发表文章批驳唐、顾的论点。然而,对这些意见,中国武术权威界却视而不闻,无动于衷,顽固地坚持唐、顾之说为定论,在国内外有极大影响的大部头著作,如上所述,设专条肯定“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太极拳的真正源流被污染。似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已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成“定论”,其势之不可挡,已不可扭转。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武当》挺身而出,利用《武当》这块阵地,组织了一大批太极拳界的专家、教授、学者,对太极拳源流进行了严肃认真深入的考证。这是一个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战役。战役是从1993年《武当》第2期打响的。《武当》为此发表了《编者按》,现今录之如下:

 “新时期,中华民族之瑰宝,传统文化之精华——武当内家拳法,面临着自身不断发展和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要求,其自身理论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自本期开始,将在‘武当论谭’栏目相继发表有关武当内家拳法各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性文章。本期首先刊出于志钧先生的《〈陈氏家乘〉质疑——与〈论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个新说法〉作者商榷》。本刊欢迎海内外各门派武学同仁、专家学者参与研讨,踊跃投稿,各抒己见。”

 此后,《武当》连续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数十万言,从历史、理论、拳法、史料、资料(包含陈家沟陈氏家谱、家乘、拳械谱)全面考证,证明太极拳不是陈王廷创造的,唐豪、顾留馨所提出的三个证据(陈氏家乘〈长短句〉的一句话“闷来时造拳”;陈氏家谱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陈家沟两仪堂和文修堂拳械谱〈拳经总歌〉)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被批驳的体无完肤。这个战役一直延续到1997年9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出版《中国武术史》,历时四年半,总算告一阶段。在该书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第一次改变过去坚持“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立场。我们指出,尽管改变是非常不彻底的,但能迈出这一步却是很不容易的,值得欢迎。然而,太极拳源流事关重大,我们必须把这一改变的前前后后说个清楚,以使今后太极拳源流的讨论能更健康地进行。本文将告诉人们,以前是如何坚持“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的。1997年《中国武术史》的改变在哪里这一改变的不彻底又在何处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三个问题。

 太极拳的源流观一、以前是如何坚持“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释说:“1、太极拳创始于清朝初年;2、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6、陈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协会审定)中的〈太极拳•源流〉说:“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是陈王廷。陈文武兼备,谙熟黄老之学,他在练武实践中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术和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及中医经络学说理论,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博采众家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创编了太极拳、器械及对练套路。后人以陈姓冠以此拳,称陈式太极拳。”

 《中国武术大辞典》〈太极拳〉条有云:“关于此拳的起源,大致有五种说法:①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传。②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③明初十四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④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⑤据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说。”

 〈陈式太极拳〉条下说:“太极拳流派之一。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王廷〉条说:“(-1719)字奏廷,温县人。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后考为文、武庠生。文武兼优”,“在山东成名手”。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经颠险,受过恩赐。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于鱼水,盘桓于山川;忙时耕田,闲时“造拳”……。“陈王廷所造拳法,即今陈式太极拳的雏形。此拳是以陈式祖籍山西洪洞旧传的拳艺与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吸收和借鉴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方法创编而成。此外,陈王廷始传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术,不用载防护衣帽,就可练习徒手搏击和持枪戳革的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贡献。遗有《拳经总歌》、《拳势总歌》等拳技论著和《遗词》一首。”

 《中国武术人名辞典》〈陈王廷〉条称:“(1600-1680)亦陈王廷,字奏廷(庭)。河南温县人。陈氏第九世孙。”……晚年隐居,“忙时耕田,闲时造拳”。“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依据《易经》阴阳之理,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吸收和借鉴《拳经三十二势》,创造了太极拳械,成为当今陈式太极拳的雏形。其中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108势及刀、枪、剑、棍、锏、钩、梢、杆等太极十八般兵器,尤其是‘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具有独特风格,并创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的源流观二、1997年9月出版的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改变的有关段落。

 第250页有“《王征南墓志铭》最早提出了张三丰创内家拳的说法。其文云:内家拳“盖为之误——笔者盘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后来《宁波府志》又重叙张三丰创内家拳说:“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言起于宋之张三丰”,“……《明史方伎传》等也提到过张三丰,但说他是明时辽东人,没有提到他会武术。……张三丰是明代道教重要人物,一些道教典籍提到他‘善剑’,但语焉不详。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这与唐、顾的说法相比较,有了下述几点重要的改变。

 第一,唐、顾是把张三丰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联系起来批判的;而《中国武术史》在这里并没有提及陈王廷。

 第二,唐、顾攻击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是统治阶级士大夫和御用文人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把学术讨论扣上政治帽子。而《中国武术史》并没有把学术讨论拉扯到政治问题上。

 第三,唐、顾完全否定张三丰,而《中国武术史》认为,“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第295页说:“咸、同年间,杨露禅设教北京,传授太极拳技,讲授太极拳理。杨氏技法,得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十四世陈长兴。据唐豪、顾留馨考证,陈氏拳械创自明末、清初陈家沟九世陈王廷。陈氏拳械,历代传承,不乏名手。但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待考。”

 这段文字与前面的“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械”(《中国武术名人辞典》、“太极拳……创编人是陈王廷”)(《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相比较,明显地把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改为“陈氏拳械”,取消了“太极拳”三个字,并明确指出“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待考”。这就是说,把陈王廷与“太极拳”脱钩,这是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对太极拳源流观点的重大修改。但是,我们指出,这一修改虽然是重大的,然而是很不彻底的,它仍然没有完全尊重历史。

 太极拳的源流观三、改变的不彻底在何处

 《中国武术史》第318至319页中说:“关于太极拳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陈王廷所编拳套七路,另有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手法。”

 这段文字,前后含糊其辞,转弯抹角地影射“太极拳”,不尊重历史和以唐顾为史十分严重。文中说:“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那么,我们问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是不是“太极拳”文中没有说明是什么拳。此含糊之一也。又说:“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此处的“陈氏拳技”又没有说是什么“拳技”。此含糊之二。又说“这些拳械在陈家沟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又没有说“这些拳械”是不是“太极拳械”。此含糊之三。

 不尊重历史和以唐顾为史就更为严重。

 文中说,“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这不符合历史。其一,赵堡太极拳有自己的传承系统,就不是陈家沟的拳法,打拳风格也完全不同于陈氏拳法。其二,民初有袁世凯的文书名宋书铭者,太极拳的水平极高,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等与之推手,也奔腾于宋的腕下。宋书铭的太极拳也并非出自陈氏。其三,《道藏》中有道家的太极拳,也不是出自陈氏。至于名字不叫太极拳的“太极拳”就更多了。反之,陈氏太极拳倒很像八极拳。20世纪五十年代初,笔者首次看到陈发科的弟子演练的拳,我就当成“八极拳”了。因为,躲脚震足、滚缠肘靠、钩挂戳踢、抖弹发力,都与八极拳相同。

 文中说,“据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唐豪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早年学点六合拳,后去日本学点刺枪术。他的发迹,不是因为研究中国武术史,而是“考证”太极拳源流,首先发难,提出“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批判张三丰是“神仙附会”。这是他的资本。事实上,唐豪是西方拳击和日本刺枪术的崇拜者,他看不起中国武术,甚至也看不起太极拳,包含陈氏太极拳。我们说这些话都是有证据的,请看:

 1、唐豪于1935年,《太极拳根源》中写道:“西洋拳斗,不甚讲势,亦不以胜负为愧为奇,使戚氏(指威继光)生乎今世而及见此艺,必将引之为理想中的拳法。”

 2、同书云:“使戚氏而生乎今日,决不将那些不合时宜花法虚套的武艺,尊为救国的良图。使戚氏而生为今日中国之大将,决不将十九路军抗日大刀,满足地以为曾经杀胜过敌人而自豪。”

 3、唐豪在同书中批刊在1928年张之江创立的中央国术馆,说:“生于三百年后(指距威继光)的今人,识不足以知因变,明不足以察实虚,糜人民的脂膏,设广大的馆舍,集江湖食之徒,演古所吐弃之物,曰:是救亡之良图也!不知此真将亡的现象,吾复何言!”

 4、同书,唐豪引用吴志青《六路短拳》自序中提到美国体育专家麦克乐对中国武艺的批判说:“西人每视我国武术为一种花法,即一种装饰动作之运动;谓体育,则不按生理之次序;讲实用,则为一种配合而成的假式击打术。非若欧美之武术,均系对击而无单练,其攻击防御之法,至为周密巧妙云。”唐豪说:“麦克乐就他所见到的花法套数,下那样一个极正确的批判,当然要为一般依靠这类玩意来安身立命的拳师们所不服。”

 唐豪的这些话完全证明,他是一个崇拜西方拳击五体投地的人,认为中国武术是“吐弃之物”。把这样一个人捧为“中国武术史家”和“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的奠基人”(见《中国武术大辞典》唐豪条)是错误的。他实际是个民族虚无主义者,这可由上面列举的他的言论中得到明证。

 《中国武术史》在这段文字中说,陈王廷编了“拳套七路”、“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这种说法,来自唐豪、顾留馨信口开河的主观之见,是不尊重历史的妄言之说。所谓“拳套七路”,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1992年第2版)第4页写道:“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为了核实,我们找到徐震编著的《太极拳考信录》,附有陈家沟陈氏两仪堂和文修堂《陈氏拳械谱》旧抄本的全部内容。两个旧抄本含五套捶(拳),这就是被唐顾称谓的“太极拳五路”。我们指出,这两个抄本的五套,两仪堂本称“拳”,文修堂称“捶”,都没有“太极拳”的称谓;同时也没有署姓名,“陈王廷”三字,两本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唐顾说“陈王廷造太极拳五路”纯属主观臆造。陈沟旧抄本称二套为“炮捶”,也不称太极拳。两仪堂本有“太极拳”。注,一名头套拳,一名十三势,即十三折,亦即十三摺也。也没有署名。值得注意的是,四套歌诀标题为“四套——此名红拳”(文修堂本)及“小四套,亦名红拳”(两仪堂本);歌诀内容有“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这明确指出,四套拳是“红拳”、“太祖拳”。这两套拳都是少林拳而非太极拳。

 “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陈氏拳械谱》旧抄本中是没有的,更无陈王廷创造的记载。纯属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信口开河的胡诌。

 《拳经总歌》无作者名,内容有“迎风接步红炮捶”,明确是红拳和炮捶。

 《拳势总歌》也无作者名,内有“探马拳太祖留传”,显系太祖拳。也不是一百零八势,是一百三十三势,大部分是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势”和《纪效新书》中的枪法、棍法等内容。也无太极长拳字样。

 由上看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对太极拳源流问题,改变了“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立场,是值得欢迎的。然而这一改变是模棱两可的,随时都可以倒退回去。因为他们肯定“陈氏拳械”是陈王廷“创造”的,同时说“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尚待考”。这里既没说“陈氏拳械”不是太极拳械,也没说太极拳不是从“陈王廷”开始的。所以,修改是迫于近年来民间的太极拳专家、学者、传人发表大量批驳“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的论文之压力,有充足的史料,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提出有力的证据,不得不修改的。因此,不能认为是修正。他们的根本错误是“以唐顾为史”,并不认真直接研究史料,至今仍奉唐顾为中国武术史家,形成崇拜,把他们信口开河的胡诌视为史料。因此,这一场在二十世纪中国武术史上全球性的空前大辩论,仍将继续下去。对此,我们信心十足,必将把太极拳源流的真实情况告诉全世界的太极拳爱好者,还古人一个公道。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创始人是谁的说法很多,张三丰只是传说中之一。但其实,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众多历朝历代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