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承表的主要流派传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太极拳传承表的主要流派传承,第1张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有人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编,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陈氏太极的另外一个分支是:中国温县南冷架太极拳

学太极,到温县,尽人皆知。温县太极拳系“陈家沟,南冷架及赵堡架”三个支脉。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蕴含的中国太极传统哲学文化的深奥,古风浓郁,架式的纯正内家拳。南冷架一直为嫡传功夫,在第四代嫡传南冷太极功夫大师,秦毅风的改良修正了古传太极的繁杂,使南冷太极更加突出实战的作用。南冷太极,发劲呼呼生风,招招有法,式式严谨,气血贯通,刚柔并济,堪称太极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韵味,遥接高风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严格按照古法走经络,行气血,调五脏,促代谢,鼓荡真气,强筋壮骨。对敌实战搏击,则攻防兼并,长于“四两拨千斤”,周身劲气,劲若缠丝,绵绵不绝,认真习练2--3年,功力渐深,犹如“临深渊履薄冰而气定神闲,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体会。 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上述 8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8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八卦太极拳有两类:一为赵堡大架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赵增福师父所公开的,该拳架系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张彦。张彦在山东广收门徒,使太极拳拳艺代代相传,传至山东聊城的马永胜先生。马永胜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最为古老、最为实用的赵堡太极拳创立八卦太极拳,传拳王怀德老先生,王怀德师爷传拳赵增福师父。

由于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按:干(开门)西北;离(景门)南;坎(休门)北;兑(惊门)西;震(伤门)东;巽(杜门)东南;艮(生门)东北;坤(死门)西南,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其拳架招势,又取上五禽;下五兽。上五禽:凤;鹤;鹰;燕;雀。下五兽:龙;虎;狮;马;猴。该拳架盘炼起来,颇为壮观。

赵增福师父传授的八卦太极拳有上中下三盘,九十八实战法。

另一种被称为“八卦太极拳”的情况是:当年杨禄禅与八卦拳(掌)祖师董海川;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切磋技艺。董海川发现三种拳艺虽练功方法不同,然则理为一贯,萌生了取太极拳之长,弥补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编了一套走直趟的类似于太极拳的练功方法,传给了程廷华;刘德宽等弟子。 忽雷太极拳是从赵堡太极衍生过来,在理论当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书籍<灵台易象志>(一说:<灵台仪像志>),受到书中,三角,杠杆等力学原理影响,在清朝中期诞生,发展于清朝末期

正式名称是 方圆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该太极演练时所发出之声音犹如忽如雷咋,是骨头间的摩擦声而已

忽雷太极是所有太极最强的一种,击败无数拳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击败当今西洋所认为最厉害拳种-咏春

宗师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别的忽领(灵)劲,这是其他太极不及的原因

方圆活步架属内家拳,刚拳系 (除杨式以外其他太极都是刚拳系)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养生太极拳内外兼修。内练意气劲力,运太极阴阳;外练拳势招式,显气势神态。通俗说法:形体力量和精神气质同时锻炼。

养生太极拳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功法。符合中西医学科学原理,具有神奇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

养生太极拳理精法密,练形、意、松、息、气、劲、神,由浅入深,逐阶进修,层次修炼,真修实证。按层次功阶进修,功夫深浅,各有功效。练一式得一式,练成一阶进一阶。进门学习,学一式练一式,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以迅速显效。

养生太极拳练拳练气和静功练气,动静相修,得气快、显效迅速。功法有聚气养气——练丹田气,意气升降——气通任督,升降开合——行气通经。这是疗疾健身和功夫性锻炼的太极修炼基础功夫。

意气合力

养生太极拳,练拳、松、息、气合一意,练到意力足,气力自生。气力用于内以运气血,是为阴阳自和之能力——疗疾健身的功力。气力用于外以运身手,是为拳势招式之劲力——技击应用的功力。 简化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20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 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 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 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 一之意。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之中。

它“重内而不重外,重神而不重形,重本而不重末,首讲壮内,练人之精、气、神,养丹田,强内劲”,打法多直行直进,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也是最快。

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也打,打也走。形意拳在我国武林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形意拳的起源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中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另一说为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所创。其实,姬际可与岳飞存在着渊源关系,当年姬际可在终南山获得《岳武穆拳经》据此潜心演练才卓然自成一家的。

姬际可,字龙凤或龙峰,生于明代万历末年,卒于清代康熙中期。自创形意拳后,便离开终南山,物色传人。但是沿途所遇,皆为庸俗之辈。到苏常一带访友,巧遇王辅臣父子,承他父子另眼看待,其子耀龙尚能刻苦用功,于是传其心意拳。

转眼5年过去,姬际可又向西南而行,至秋浦遇曹继武,很是看中他的品德和天赋,于是教授其心意拳法,这一教就是12年,曹抚其心意拳技方成。

曹继武所著《拳论·十法摘要》中也有相同记载:余从学姬氏,以接姬氏之传,得其甚详,就其论而释之,定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于世,聊以训子弟云尔。

后来,曹继武又将心意拳传于戴龙邦,戴龙邦奉师命返回山西,途经洛阳时,撰写了《心意六合拳序》。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戴龙邦的心意拳只传于子侄内亲,所以心意门人有“戴氏始祖为戴龙邦,拳仅传于其子文量、文勋”之说。

心意拳向形意拳衍化过程中相当关键的一步,是戴氏后人戴文雄收异姓李老农为徒,于是李老农也成为我国武林中承上启下的一派宗师。

李老农,又称“洛能”。1836年,李洛能变卖家产,别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山西祁县小韩村,投师戴家学习心意拳。

李洛能这段经历又非常曲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历经周折后,戴文雄正式收李洛能为徒;另一种说法,李洛能到祁县时,方知戴龙邦早已谢世30年,李洛能访知戴龙邦妻侄郭维汉也是戴家拳传人,于是租地卖菜投师学艺。

李洛能在祁县小韩村学艺10年,直至1849年他47岁时,受太谷富绅孟悖如礼聘才离开祁县来到太谷,充任孟悖的护院。

孟悖虽是富绅,但却精通史籍,学识渊博,对李洛能的武艺和武德十分钦佩。而且他将原本有些芜杂的心意拳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归纳,对后来形意拳的发展影响较大。

李洛能正是在孟悖的启发下,对心意拳的拳名提出了质疑,认为“心意拳”的“心”、“意”本属一理,均成思于内;而“形”,即“肢体”应属外。拳法本应是内与外的结合,用心意与肢体两方面的统一来表现才合适。于是,应该以“形”取代“心”,取名为“形意拳”。

李洛能所创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五行”、“十二形”。“五行”,即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躜拳似闪属水、炮拳似炮属火、横拳似弹属土。

“十二形”则取12种动物搏击之式,分别为龙、虎、猴、马、鼋、鸡、鹞、燕、蛇、鹰、驼、熊诸形。

由于李洛能生前加入了太谷镖行,事务繁杂,而且年老后又回归了故里,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详细阐明形意拳理。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他的开门弟子车二肩上。

车二,生于1833年,1856年正式拜李洛能为师时,孟悖为其取名永宏,字毅斋。当时车毅斋跟李洛能学到了四十二形、三拳、三棍、五趟闸式的功法。

车毅斋不仅得到了李洛能的亲传,而且李洛能还将他托付戴文雄栽培,因而车毅斋终能够集形意拳之大成。戴文雄临终时,将他重新修订的《心意六合拳谱》传给了车毅斋。

车毅斋在研究《心意六合拳谱》时,也发觉老师李洛能所说“将‘心’改为‘形’”确实是有道理的。

据此,他在孟悖的帮助下,对老心意拳又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在领会先师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从强身健体、搏击格斗的需要出发,对旧拳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形成了完善的形意拳法。

车毅斋从理论上阐明了“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的拳理;练法上,坚持“内意外形并重,养气练气并重,搏击防御并重”;内容上,对十二形进行了精简,只取各形的一个独特拳法;技击上,由过去的“快攻直取”发展为“快打猛攻,乱而取之”,“引进落空,智而取之”两种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车毅斋在拳法上,把传统的五行相克拳改为拳掌互变,大大丰富了技法。

在此基础上,车毅斋与师弟贺永亨、李广亨及弟子李复祯一道,先后创编了五花炮、九拳、五踩六锤、十二连锤、连环手、挨身炮、九套环、劈锤、十六把9个对练套路;创编了六枪点子、对扎枪、对劈刀等器械对练套路;创新了拘马拼、阴阳把、狮吞手、迂回步、倒插步、带步等一些独特手法和步法,并改“少林弹腿”为“形意弹腿”。

车毅斋为使拳法名称符合“形意拳”之名,以象形方法命名了许多动作。如奎星式,以乌龙倒取水名之,顺步横拳叫“乌龙翻江”,崩拳十字踢叫“龙虎相交”等,充分体现了以“形”代“心”的特点。

1888年,车毅斋在天津以形意剑术击败了日本武士板山太郎,声名大震,被清代朝廷授予“花翎五品军功”,太谷县志收纂,门人弟子立碑纪念,极大地促进了形意拳的传播。

至此,由李洛能创基、车毅斋完善的形意拳正式成为完整的系统拳种,在武林中享誉一方。

此后,形意拳与各门各派广为接触、交流,据说神刀李存义、大刀王五、杜心武等都曾慕名前往山西造访。为使形意门人代代有谱可稽,李存义还同李复祯等人研究,确定以“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排列辈次,促进了形意拳事业的发展。

形意拳宗师车毅斋

2004年11月14日,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在太谷县成立,是形意拳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组织,旨在更好地推动形意拳在全世界的交流,使这一传统拳术发扬光大。国际形意拳道联盟秘书长称,形意拳正在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地广泛开展,仅在太谷县有两万人常年练习形意拳。此外,形意拳在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也开展得十分活跃 。

2008年6月10日,济南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杨遵利作为代表提出申请的济南形意拳,被列入济南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08年12月,太谷县教育局正式把形意拳列入当地中小学课程,由当地车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杨凡生编写教案,太谷县已将胡家庄学校和明星小学作为试点进行尝试 。

2009年4月24日,形意拳被列入第二批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9月27日,济南形意拳被列入第二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太谷县申报的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1年,形意拳走进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太极拳传承表的主要流派传承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