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的向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向的向氏族谱,第1张

宁乡大沩向氏

始祖敏中公,六世士璧公,任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府,葬平江。夫人吴氏,携子避居北直宛平县韩家堡。九世大佐公,元季携子元音、侄元章迁居宁乡三都一区好婆塘。清乾隆53年(1788)始修族谱,咸丰8年(1858)续修,光绪33年(1907)三修,1937年四修,2004年五修。派语:传系宗子许,士公之大元,友能成孝道,至立可祚孔,尊世文源发,祥瑞贤哲隆,家声本楚宦,勋业肇开封,礼法修明定,熙朝正佐清,英才承诏锡,华国启云孙。

宁乡罗家山向氏

始祖文皋公,南宋由江西迁湖南邵阳县。始迁祖大德公于清康熙初年转迁宁乡罗家山。1926年与同邑七都大济支合修支谱。

明铺名臣堂向氏

始祖敏中公派下图系

向敏中字常之,生于后汉乾佑二年(949)己酉岁十月十六日亥时。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官谏议大夫拜吏部尚书右丞相进左仆射玉清宫昭应官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1)庚申岁二月望七日薨,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追封燕王,史赞云:性端厚恺悌多智知人善处剧繁时以重德目之。初娶梁氏,生于后周广顺元年(951)辛亥岁,卒宋咸平6年(1003)癸卯岁,封郑越国大夫人;再娶张氏,生于后周显德2年(955)乙卯岁,卒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岁三月初三日,封秦国大夫人;三娶宋氏,生于宋建隆3年(962)壬戌岁,卒乾兴元年(1022)壬戌岁二月初六,封荆夏国国大夫人;四娶王氏,生于后周显德2年(955)乙卯岁,卒康定元年(1040)庚辰岁三月十六日。封周唐国大夫人。子五,传正,传亮,传式,传师,传范。

第1世:敏中三男 传亮 生于北宋开宝八年(974)甲戌岁,任驾部员外郎,卒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丁丑岁,享年63岁,追封周王。娶周氏,赠郑国夫人,俱葬开封府。生二子:向综、向经。向絟。

第2世:传亮次男向经字审礼,生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辛酉岁,任明州观察使,进定国军留守,赠侍中,卒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甲寅岁,终年53岁,敕葬开封府。谥康懿,封吴王,娶王氏,赠安国夫人。生二子:宗回、宗良。生女妙英,册立钦圣皇后

第3世:向经次男 宗良 字景弼,号寿山,生于宋庆历七年(1047)丁亥岁,官秀州刺使,宁海军节度使,封永嘉郡王。卒于政和二年(1112)壬辰岁,终年65岁,赠太保,娶吕氏,赠封赵国太夫人。生三子:子韶、子志、子率。再娶鲁氏,赠封越国太夫人。俱葬开封府。生二子:子沅、子锭。

第4世:宗良长男 子韶 字和卿,号景峰。生于宋熙宁五年(1072)壬子岁。任东京转运副使,知淮宁府,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岁,时年56岁,金兵陷城,举家遇难尽节,立庙淮宁,赠通议大夫,谥忠毅。娶李氏俱旌议太君,再娶戴氏,携幼子避难。

第5世:子韶子 向鸿 字宇仪,赐通议大夫,生于宣和4年(1123)癸卯岁二月十五日亥时,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岁,父守淮宁,城陷不屈,举家尽节,惟公六岁逃难,历吉水、豫章、茶岭,迁居湖广兴国州棋盘大原,以天年终,葬大柘园坐北向南。娶丁氏 生绍兴2年(1132)壬子岁八月十三日,葬合夫莹,子五,善一、善二、善三、善四、善五。世系详后。赞曰:嗟嗟我祖名藏天府避乱隐居吴来楚垂裕后昆克神祖武万亿及秭受天之佑。

第6世:鸿公后裔--长子善一--长子庚三--长子荣四--长子德六--长子庆四--次子千七--长子国宝--次子世章--之子儒一--长子隆一--次子相二--次子通六--次子才伟--长子永生--长子(言+布)

第21世:(言+布)公长子秉嘉 字天申 号北峰,生于嘉靖辛卯年(1531)第22世派下 :良--甫--日--应-- 正--太--光--明--贤 --先--志--能--恢--守 --前--功--可--建--成 --长--期--临--典--礼--定--克--振--家--声

湘乡琥珀向氏

始迁祖庚八公,原兄弟八人,元明鼎革之际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分徙长沙、宁乡、湘潭、衡山、溆浦等处。庚八卜居湘乡琥珀大屋冲。一传为友华,再传分通肃、礼、义、贤、谅,肃房无传,衍为四房。清乾隆60年(1795)、嘉庆21年(1816)纂修族谱未果,道光间各房分修,光绪3年(1877)合修,1912、2003年续修。旧班:友通文子允,彦伯再朝廷,仁正定元良,福嘉世代昌。续班:立纪承先远,敦伦裕后长,尊亲隆孝让,树德显明扬。

湘潭大屋湾向氏

始祖北宋敏中公,传至十二世祖元贤公,于明永乐4年(1406)携次子有铭由善化迁此。清光绪34年(1908)五修族谱。

湘潭白沙洲向氏

始迁祖永春公,字长青,号荣发,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因壬申岁兵灾,明永乐2年(1404)迁居湘潭白沙洲。三派衍为富、禄二房,六派衍为材、炳、高、虎四房。明万历间始修族谱,清雍正4年(1726)续修,乾隆、嘉庆、咸丰间纂有草谱,同治3年(1864)五修,光绪34年(1908)六修,乾隆50年(1785)建宗祠于白沙洲。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2500人,分布于醴陵、长沙、浏阳等处。名派:(自十二派始)正应新昭盛,宗泽世熙隆,德茂功修建,家声裕后丰。

茶陵白沙江向氏

始祖敏中公为宋左仆射,五世孙尧庆公,于靖康之乱后自金陵隐迹茶陵叶坪,又五传至寿卿公生四子:文祥居攸县白茅洲;文荣徙湖北潜江白莲塘;文信徙衡山白莲寺;文贵,字富新,号凌云,文林郎,明洪武2年(1369)徙居茶陵白沙江海堂。清乾隆60年(1795)建宗祠于罗堂。清初始修族谱,乾隆4年(1739)、嘉庆12年(1807)、咸丰4年(1854)、光绪17年(1891)、2000年续修。至1948年,有人口800人。派语:尧盛让君秀,卿文法以道,永玺处体能,汝学高鸣远,承宗必显荣,继业恒昌泰,孝友思前绪,诗书裕后人,钦遵忠厚训,谨守圣贤箴,甲第连开日,家声大有亨。

衡东白莲向氏

始祖敏中公,宋真宗时官太尉,谥文简。五代孙尧卿,宋南渡时自金陵迁居江西永新,后徙湖南茶陵叶坪,后越五代至受卿,生四子:文祥迁攸县白茅洲;文荣迁湖北潜江白莲塘;文贵迁茶陵白沙江;第三子文信,明洪武时迁衡山白莲坊。清康熙25年(1686)始修族谱,雍正4年(1726)、乾隆44年(1779)、嘉庆20年(1815)、道光26年(1846)、光绪4年(1878)、宣统2年(1910)、1940年、2002年续修。1940年八修时有男丁7810人,女口6328人。2003年九修时,有男丁12400人,女口12184人。班行:(自十一世始)嗣世鸿文显,纶恩大典荣,贤才修德业,诗礼振声名。本族名人向燊,字乐谷,民国初官陇南观察使、湖南省财政厅长。向德,民国间发明煤气车,解放后曾任长沙市副市长、省政协副主席。

平江、湘阴向氏

始祖敏中公,字常之,宋太平兴国5年(980)进士,赠太尉,谥文简。五世孙许虔,字诚一,号笃轩,守洪州,有惠政,卒于官,其从子士衡、士龙、士雄、士渊由洪州洗马市扶梓迁居平江,葬公于邑西下东山铁门槛。士衡,字开云,居石轧头黄金坪;士龙,字见田,居张古塘;士雄,字飞仙,居湖源西山;士渊,字学海,居湘阴白果洞。宗祠设在平江伍市,建于清乾隆51年(1786)。族人分布于平江长江源、石洞、大头岭、桥墩,湘阴向家洞、三合庙,长沙霞凝、麻林桥、源头洞等地。至1948年,男女共12400余人。族谱始修于乾隆54年(1789),道光5年(1825)续修,咸丰7年(1857)三修,光绪10年(1884)四修,1914年五修。旧派: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永载显名扬。续派:贻裕源先德,文光曜楚云,增修逢万寿,福泽庆长延。

桃源青云向氏

明初自江西南昌徙桃源县北青云乡向家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莫溪、莫林、浯溪、漆河等地。宗祠在向家坪。族谱创修于1941年。

桃源大里坪向氏

始迁祖五郎公,元末自江西吉安泰和迁湖南桃源县西大里坪。至1948年,已传23代,全族人口2000余人,分布于善溪、绿萝坪、向家坪等地及武陵龙湾渡、龙阳五路湖、辰溪羽溪泊等处。宗祠一在八公桥,一在白麟洲。清雍正13年(1735)创修墨谱,光绪8年(1882)、光绪32年(1906)、宣统元年(1909)、1936年续修。

桃源太平庵向氏

始迁祖万春公,明初自江西丰城徙居桃源县北莫林村向家冈。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余人,分布于大田、九溪、漆河、温泉、三阳等处。清咸丰12年(1862)建宗祠于太平庵。族谱创修于道光12年(1832),1914年续修。

石门二都乡花小坪村靖安隘土百户向氏

始祖祥公,明洪武2年(1369)封为武德将军、土官正百户。

石门竹溪向氏

清康熙时自沅陵迁石门。

桑植向氏

元末蛮酋向仲山,以讨鹅梯有功,授宣慰司职,拥有上下桑植之地。后嗣分布在凉水口、廖家村、上洞街、新街、官地坪等地。

桑植竹叶坪向氏

始迁祖元友、元凤二公,清康熙中叶自湖北鹤峰红土坪岸门泉迁桑植竹叶坪康三峪。民国年间与旧土司裔合谱。

益阳向氏

远祖世居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及智公迁居荆州,数传至洪德公,原居荆州府当阳县石马头,生天圣,字燕容,明长沙潭王太傅,见言事见忏,谢职隐居益阳七里向家堤,为迁益始祖。又一支贤暹公,明时自溆浦迁益阳舒塘。清道光16年(1836)二支始合修宗谱,称三修,光绪4年(1878)四修,1917年五修。贤暹公房派语:述延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洪德公房派语:名贤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

益阳宋家村向氏

始迁祖大发公,元泰定帝时自四川成都避乱迁此。后裔居岳家桥向家湾。

新化河思乡西陂溪向氏

始祖宗彦公,南宋绍兴年间自江西南昌丰城县铁树观栗村向家巷迁居湖南沅陵莲花池。传十一代至文皋公迁居溆浦栗村麻阳水,其孙必才公于元末随父希庸公由溆浦麻阳水迁居新化石马二都大陂塘(今河思乡西陂溪)。必才生宗宪,宗宪生文质、文彬、文贵。质、彬居大陂塘,文贵居安化城北小石桥。谱一修于明嘉靖45年(1566),清康熙51年(1712)二修,嘉庆18年(1813)三修,道光26年(1846)四修,同治13年(1874)五修,1930年六修,1990年七修。旧班:文纯恭如,震贤子仁,希必宗质。质房续班:景秉元显,廷胜大国,立兴加富贵。彬房续班:景秉元承,一世经大国,立兴加富贵。贵房续班:景崇琼守,承维大日国,安凝忠生治。1930年六修班次:惟品修宜笃,仪容在克庄,平康咸迪吉,开济业其昌。溆浦麻阳水向氏班次:维善乃为宝,行义由立身,孝友施家政,济美蔚云礽。

邵阳向氏

始迁祖梅桓公,清朝时自江西迁邵南红石梅溪村。

邵阳新建乡向氏

传为当地土籍,约150人,居铁甲塘村,源流无考。

洞口向氏

谱称始祖文皋公,南宋时由江西南昌新建任辰阳太守,以治蛮夷。子纯公,字居仁,迁居溆浦胡铛溪,生七子,浚、哲、文、英居莲花池,敏、明、行仍居胡铛溪。明公生如松、如梧。如梧卜居寨头岩,生通江。通江居安江阳坡坳蒋家坪,生子思。子思生银仲,银仲生庆荣,元季明初迁居武冈会龙山,今属洞口。清嘉庆19年(1814)创修族谱,道光24年(1844)续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宣统元年(1909)四修,1948年五修。班次:庆行子德思,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云,礽迪传书章,乾垣生瑞彩,坤运启祯祥,祖赐勋名大,家承绪业长,银台隆仕籍,绅宦守辰阳,恪绍伦音训,贻谋定炽昌。

黔阳秀州向氏

始祖文皋公,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由江西吉安府宦游辰州,任太守,退居沅陵莲花池,生纯公,纯公生恭浚、哲、文、明、焕、敏、礼,恭敏由溆浦迁居黔阳滩头岩山脚,生二子,长子如梓由滩头迁居安江斗字街,又生五子,湖、海、汉、江、济,第五子通济居秀州,今属洪阳。清光绪是9年(1893)创建宗祠。道光16年(1836)一修族谱,光绪21年(1895)二修,1936年三修,1994年四修。字派:纯恭如通列基勤德通光仕思汝文万必方子正朝邦永世嘉泰昌宏贤克维先泽宗。

黔阳沙湾向氏

始迁祖通海公,字明甫,因兄弟分居而自沅陵迁居黔阳县沙湾乡在头。族人多分布在黔阳县各乡及龙山县镇南坝以及湖北来凤县黄茅坪等地。至1948年,男女丁口万余人。宗祠在沙湾乡在头。

永顺下榔保腊葱洞向氏

元时向孛烁为洞民总管,子世贵,明洪武3年(1370)为长官。

永顺驴迟洞向氏

元时向达迪,为洞民总管。

溆浦向氏

始祖文皋公,原籍江西新建县,南宋孝宗隆兴年间任辰阳太守,因蒙古兵祸,不得归,遂卜筑沅陵狗子潭。子纯公,宋端平中登科甲,为大理寺评事,自沅陵徙溆浦湖铛溪,子孙蕃衍,远则徙居川、黔、粤,近则散居武冈、新化、安化、邵阳等地。自六世始分为浚、清、伯、礼四房。清光绪间建总祠于溆浦。1938年四房合修通谱。各房班次不一,自二十一代起改订新班:派衍从中宪,厚荫延祚长,积德绳乃绪,作善发其祥。孝弟垂彝训,礼义合伦常,同敦亲睦念,左师泽流芳。

麻阳向氏

先祖属江西赵州府乌雅县(瑞金)大田坪左右池塘,明建文2年(1400),自伏波开辟辰河一带,移居辰州府莲花池四方井居住。明永乐元年(1403)大房官正二子君保、君佑移居麻阳三家村;二房官员三子移居黔阳;三房官清二子移居芷江、泸溪;四房官义留居老屋。移居麻阳向姓祖公第五代裔孙分别迁往本县各地和云南、贵州、四川等处。清乾隆34年(1769)修谱议定三家村老字派:官君亚(单)有宋朝祖大正胜可春。嘉庆5年(1800)续议:聪明俊秀,宽裕宏昌,尧舜性德,商周忠良,姬公福善,宣盛祯祥,金枝时茂,玉叶添香,仁义绍述,礼智清纲。

新晃向氏

该族为侗族。自称先祖文皋公,原籍江西泰和,继徙丰城县。南宋乾道2年(1166)官辰州太守,后迁溆浦马底坪,因蒙古出兵而返迁江西,至纯公又迁溆浦,生七子,分居沅陵、黔阳、永顺等地。传六世至元亨公,徙居贵州铜仁,继迁晃州百姓寨。子孙分布于洞坡、伞寨、岑朗、丈溪、步头降等地。

会同向氏

始迁祖德世公,宋时自江西吉安徙居会同。

龙山向氏

该族为苗族,由辰州莲花池经若修、老寨、四川斑竹柯迁龙山,族人分布于蹬上、捞田、庆口

壮族大概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广泛沿用汉姓。而族谱以及碑刻所记载都是假的。

例如:

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1、满族

满语称姓氏为“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主要有:爱新觉罗、瓜尔佳、钮钴禄、舒穆禄、纳兰、董鄂、马佳等。

2、蒙古族

包氏、云氏、巴姓、乌(吴)姓、陶姓、巴姓等。

3、回族

马、沙、喇、哈、沐氏、达氏、郑氏等。

4、藏族

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朱氏(柱氏)等。

5、瑶族

盘、沈、包、房、李、邓、周、赵、胡氏等。

扩展资料:

满族姓氏的来源 一个民族的姓氏,原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符号,或者说是这个民族中一个家庭系统的符号。满族姓氏即是构成满族某家族血缘团体的符号。姓氏在满语中称"哈拉",家族称"穆昆"。

蒙古族姓氏,20世纪以来中国蒙古族逐渐取汉译姓氏,蒙古国则于1997年制定了“取姓法”,规定蒙古国民要选取历史人物或祖先的名号作为姓氏。

回族姓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

一般的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以取名。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名字前面,以显示地位和官位。如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

参考资料:

-满族姓氏-蒙古族姓氏-回族姓氏-藏族姓氏-瑶族

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跟汉族是正常通婚的,只要符合国家《婚姻法》要求就行。

一、 结婚登记条件

1、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自主把握)。

2、结婚年龄: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

3、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

4、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自主提示)。

二、结婚登记提交的证件

1、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一代二代均可)。

2、本人无配偶。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可当场拍照)。

三、结婚登记的程序

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2、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或按指印。

4、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

四、结婚登记的时限、收费标准

1、登记时限:证件材料齐全,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2、收费标准:国内结婚登记每对9元加及其他相关费用。

韦氏一族分支众多,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他们和江苏,广东的韦氏应属同宗。

经广西韦氏分部多年搜集、浏览、选辑有关史书、志书和姓氏通书、族谱等资料表明,广西韦氏有两支。第一支,也是最早最大的一支,即夏朝始祖元哲裔孙,秦、汉、唐、宋等朝从北方和中原大批南来,开发广西,繁衍后代,如今苗孙遍布八布桂东南西北中各市县。

史书、志书、族谱凡写有“士著”者,还应上朔至战国,春秋、西周、商朝,骆越、西瓯族从黄河下游游牧到岭南(广西)定居的韦氏。第二支,汉朝韩信儿子韩滢,因父被害而改韦氵营,密送南海,某朝始,其子孙西移,如今分居八桂一些市县。

扩展资料

韦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韦氏家谱》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韦氏家谱》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韦氏家谱》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韦姓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的朱元璋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

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当时朱元璋与马氏夫妇膝下无子,就认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沐英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童年。

年少从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沐英随军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辞辛劳。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年仅十八岁的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先是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江西上饶)。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属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恢复沐姓,并命他移师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征战天下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给予全权派往关陕,体察民情,布施皇上恩惠。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

洪武十年(1377年)农历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去世,沐英率领军队返回,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世袭凭证。

洪武十一年(1378年)农历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擒获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经过流沙,用了七天到达距敌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从后面偷袭敌人,两路左右夹击沐英简介,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元朝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及其全部。

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独当一面,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俘虏知院李宣及部众。

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元朝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前去抵御。沐英等人率领士兵冒着雾前进,迅速到达曲靖。

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朝军队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对自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几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朝军队趁机渡江。

沐英让勇猛会游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后与达里麻的军队展开大战。达里麻大败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都放还故乡,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后面有点苍山,前面有洱海,号称天险。

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段世聚众守在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沐英、蓝玉派遣王弼进攻上关,沐英、蓝玉亲自率兵进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队人马攀援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作为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在他的后面跟随。段世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沐英闻讯悲伤过度而咳血。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的儿子),昆明城中缺粮,多数士兵生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稳定了局势。

镇守云南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酋长作乱,沐英将其征讨降服。并趁机平定普定、广南诸蛮,打通田州粮道。洪武十九年(1386年)农历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耕。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蛮族,并奉诏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垒,留下军队屯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蛮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大竹筒,筒中装设标枪,锐气十足。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都督冯诚率领前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即将开战,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于是乘风大呼,炮弩齐发,象都掉头而跑。昔剌亦是蛮寇枭将,他殊死而战,左军稍有退却。沐英登高望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首级砍来。左帅见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惧,奋力大呼而突入阵中。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蛮贼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思伦发逃走,诸蛮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会合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息越州酋长阿资及广西阿赤部。

沐英命令军队边防守边种田,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沐英简介,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沐英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

因病去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季,沐英去京师朝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赐宴沐英,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朱元璋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沐英返回云南后,在景东再败麓川,思伦发乞降,进贡土产。阿资又反叛,沐英率军将其击败。云南全部平定,沐英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通过翻译辗转前来进贡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向的向氏族谱

宁乡大沩向氏始祖敏中公,六世士璧公,任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府,葬平江。夫人吴氏,携子避居北直宛平县韩家堡。九世大佐公,元季携子元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