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身世是怎样的?曹操祖宗是曹氏还是夏侯氏?
要想知道曹操的身世,就要从他父亲曹嵩下手。曹嵩一般被认为是曹参的后人,但《三国志》中又记载曹嵩原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后来曹嵩被曹腾收养以后,才改为曹姓。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曹参和曹嵩并没有基因关系,所以曹嵩并不是曹参的后人,而且和夏侯氏的基因也不同,所以曹嵩原本也不姓夏侯,那曹操的身世之谜究竟是怎样的呢?从目前已知的线索来看,还不好确定。
曹操家境如何?说到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曹操家境优越。从曹操一生的传奇来看,他俨然是精英阶层奋斗成功的典型代表。曹操的祖父曹腾,乃是朝中颇有权势的宦官阶层;而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曾官拜太尉。在这样的环境下,曹操自幼便于袁绍、张邈等人相交,是个名副其实的贵族子弟。因而年少时期的曹操,也曾鲜衣怒马,肆意妄为。
曹操的祖父曹腾,乃是东汉中后期颇有影响力的宦官。据《后汉书曹腾传》记载: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曹腾是一个宦官,他并没有生育能力。而且曹腾还有着自己的一份家业和爵位。按照以往惯例,即便他是太监出身,他也有理由找到一个养子来继承自己的封爵。
在此情形之下,曹腾安排人从老家谯县领养了曹嵩,后者又生下曹操。那么曹操原本的祖宗又是谁呢?相信不少人都知道答案,曹操本姓夏侯。但是奇怪的是,在最权威的《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关于曹操家世的记载,皆是不明确的。《三国志武帝纪》这么记载道: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陈寿给出的解释是,曹操其实是西汉开国名臣曹参的后人。
显然,这是站不住跟脚的。因此陈寿在后面只能补充道: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说,陈寿并未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曹操的祖宗到底是何姓氏。不过可以有这么几点原因,可以证明曹操本姓确实为夏侯。
首先,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之时,曾提到过: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当然,裴松之也并不是没有经过考证的。一方面,曹操最信赖的武将,便是夏侯惇。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曹操生性多疑,甚至有睡梦中杀人的传闻。但是唯一一个能随意执剑出入曹操寝宫的,却只有夏侯惇一人。
纵观夏侯惇一生,他虽然经常打败仗,但从地位和官职上来看,夏侯惇是名副其实的曹魏第一武将,官拜前将军。《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在曹操起兵之后,同和曹氏在沛国的夏侯惇、夏侯渊便举家族之力,前来投奔,这份关系也是一般人都比不了的。
因而陈寿在为曹氏宗亲做传之时,也将夏侯氏放入其中,并称为诸夏侯曹。可见陈寿在内心,也是默认曹操出生于夏侯氏的,只是出于对史料的严谨态度,这才没有写下来。那么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原委不成?
分析史料不难发现,原来造成曹操家世疑云的罪魁祸首,正是曹操本人。首先,曹操放出了一个烟雾弹。按照古人传统惯例,同姓一般是不会轻易联姻的。但是曹操却将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下嫁给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而曹操的亲侄女,也被其嫁给了夏侯渊之子夏侯衡。三代以内的结亲,在当时人看来,是违背人伦的事情。但是曹操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与夏侯氏故意分割开来。因而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之时,才不敢做出准确论断。
其次,曹操虽然不喜欢世家大族的那一套手段,但他却又不得不依靠家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曹操曾为自己的出身,寻了一个高档的身份。在其主持的《曹氏家传》中,曹操说他自己的祖先,乃是周文王之子振铎,因受封于曹地,故而为曹姓。此外,《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
这样一来,虽然有一部分人都不相信曹操的这一套说辞,乃是在曹操暗中授意之下,许多不明就里的百姓,竟然真的相信了曹氏乃帝王后裔。而曹操真实的身份,也就这样慢慢隐藏在了迷雾之中。
总体来看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曹魏中后期的政治生态和曹操时代大相径庭,寒门出生的五子良将后人无法在世家大族主导的时代中立足。
五子良将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因其五人传记被陈寿合为一传,并在末尾评述其“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遂被后人称为五子良将。
这五人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是除“诸夏侯曹”集团外,曹操最信赖的将领。而他们之所以能被曹操重用,除其出色的军事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寒门出身。
五子良将
如张辽和徐晃“少为郡吏”,于禁和徐晃在黄巾之乱时应征入伍,乐进则是曹操在陈留起兵时的“帐下吏”,皆非世家大族。而曹操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由于其“宦竖”后人的身份,长期被士族所讥讽厌恶,曹操因此和世家大族难以相融。
再加上当时的士族长于经学,短于军事,曹操要想在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必须将眼光投向寒门子弟,于是曹操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拔乐进、于禁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奴之内”,从寒门子弟中选拔人才为己所用,借以压制世家大族势力。
曹操
这便是五子良将能够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不过随着曹操基本统一北方,长于治国从政、掌握舆论的世家大族地位在逐渐提高。特别是在曹丕篡汉建立曹魏时,华歆、王朗、司马懿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曹魏建立后,世家大族的崛起已是大势所趋。如曹丕以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曹睿以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世家大族已经和诸夏侯曹集团各占半壁江山,难觅寒门子弟的身影。
而此时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的五子良将都“垂垂老矣”,面对“诸夏侯曹”和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垄断,他们已经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后人安排一个好的职位。而司马懿架空曹魏后,这些跟着曹操出生入死的寒门子弟后人更是成为压制对象,难有出头之日。如张辽之子张虎,卒于偏将军之任。徐晃、张郃之子甚至连军职都没有。于禁因晚节不保,就无需多言了。
唯一例外的是乐进之子乐綝,他于曹魏末年出任扬州刺史,是五子良将后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而乐綝之所以混的这么好,是因为他和已经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氏关系紧密。当时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意欲反派司马昭,乐綝不从,被诸葛诞所杀。诸葛诞被平定后,乐綝被追赠卫尉,泽被后人。
司马懿
再看后来许褚之子许仪被钟会所斩杀,可见被曹操重用的寒门子弟后人在曹魏中后期已经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势了,五子良将的后人没有什么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
曹操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枭雄一般的人物,不仅计谋过人,还有非凡的胆识。而且曹操的麾下有无数的奇人异士,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辅佐,曹操才能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劲的一方。但是曹操手下有一个叫做夏侯淳的,文武方面都不是很突出,但是却成为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其原因就是夏家与曹家是宗亲关系,而且夏侯淳曾经救过曹操,所以曹操感恩重视夏侯淳。
一、宗亲关系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曹操的家世,但是从裴松之的注解当中可以得出,夏家跟曹家关系匪浅,而且曹操的父亲跟夏侯淳的父亲是亲生兄弟。关于这一点陈寿也曾经做过暗示,就是他将曹操跟夏侯淳放在一起做列传,被称为诸夏侯曹,而且将夏家放在曹家之前,可以说夏家是曹家的堂兄是确认无误的了。因为亲戚关系,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夏侯淳是相当信任的,不同于其他将领。
二、救命恩人曹操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是奸的象征,但是他也是非常知晓感恩的人。谁对他有恩他能念叨一生。一般来说,虽然曹家跟夏家是宗亲关系,但是因为隔的比较远,所以两家的交往并不密切。但是因为后来夏侯淳给曹操顶罪,这才让曹操真正接纳夏家的人。尤其是夏侯淳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后丢失眼睛,让曹操感念他的鞠躬尽瘁,所以对夏侯淳就更加信任礼待。而且夏侯淳也没有让曹操失望,即使失去眼睛也依然镇守曹操的军营后方,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三、过命交情曹操一直都是一位慧眼识珠的英雄人物,而他之所以会信任夏侯淳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夏侯淳对曹操的忠心,让曹操感动不已。后世的人也对他俩的情谊传出很多佳华,例如将夏侯淳眼睛弄瞎的高顺,后来被曹操杀死。
众所周知,在曹魏势力后期的政治斗争当中,主要是曹氏宗亲势力和司马氏族的斗争。双方就兵权等重要的事情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最后以司马氏族大权在握而告终。在高平陵之变后,曹家究竟还有没有夺回政权的机会?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说一说高平陵之变魏明驾崩之前,将太子曹芳托孤给两位重臣,也就是在高平陵之变当中斗法这两位。其一是曹爽,另一位是司马懿。托孤之后,一开始曹爽尚且能以礼相待司马懿,后来就干脆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并且独断专行,搞的朝廷里的文武百官怨声载道。在高平陵之变之前,曹爽,曹芳两兄弟因为亲切的关系。一人把控政权,一人把控军权,成功排挤了司马懿, 据《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记载:及爽秉政,乃复进叙,引为心腹。
也就是说在高平陵之变前,曹氏宗亲的实力要远远强于司马氏族。可是因为高平陵之变当中,司马懿果断趁着曹爽曹芳二人不在帝都洛阳,伙同其他大臣控制了洛阳,最后逼迫两兄弟投降,自此以后曹魏大权尽落司马家。
其次分析高平陵政变之后,曹家还有没有机会翻盘。第一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宗亲已经式微。当时曹氏宗亲势力当中,曹爽遭到族诛,而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也被杀害。自此曹爽宗亲势力遭到了惨痛打击,骨干成员被一网打尽。其中不乏大将军,大司农等高官。
在我看来其实曹爽在早些时候假若采取范桓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兴许曹家还能有一战之力。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曹爽面对范桓的谏言,居然说出来:“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这样的话,可见其懦弱无能,也难怪最后身首异处。
其实除了大将军曹爽以外,还有一位宗亲势力的代表,那就是讨蜀护军夏侯霸。 据《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记载:霸,正始中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素为曹爽所厚。
夏侯家本与曹家亲如一家,而夏侯霸也一向与曹爽交好,是曹魏宗亲的重要势力之一。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夏侯霸驻军陇西,独领一军。但是在得知司马家发动政变以后,他不敢率军与司马懿为敌。但是也害怕遭到加害,居然独自叛国逃亡蜀汉。
按我看来,其实当时夏侯霸率军入关中勤王,则还有着一线生机。当时司马懿控制的曹魏政权并不稳定。假如与陇西的军队交战未必能够取胜,可是夏侯霸当时早已经被吓破了胆。独自一人逃亡蜀汉,不由得让人感叹不已,想当年夏侯渊,夏侯惇都是当时数得上的猛将。可谁知道夏侯家的后辈居然是这样的鼠辈,真是让人无奈。
第二,就是司马氏族的权柄在握了。司马懿当时杀死大将军曹爽,吓得讨蜀护军夏侯霸远逃蜀国。可以说清算了几乎所有的曹魏宗亲,只留下一个曹芳当皇帝。当时司马家相当于世家的领导者,而众所周知的是曹魏势力的发展与世家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权柄彪悍,掌握了关中军权。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联密谋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师率军征讨,最后王凌自尽。而曹芳也被废立,司马家的权柄可见一斑。
其实司马家得势与早年曹丕对于宗亲的打压和曹爽把持朝政时候的昏庸有着联系的。曹丕为了拉拢世家大族,搞出来了一个九九中正制,使得高位为官者无寒门子弟,导致世家大族尾大不掉。而曹爽掌握权柄时的昏庸举动,也使得世家大族支持司马懿。《资治通鉴》记载:“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从现在来看,曹爽当时动了世家大族的蛋糕,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失败了。
其实在我看来,曹魏势力的中坚力量就是世家大族。他们掌握了为官的路径,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兵权。曹丕在早年其实看出来了这一苗头,但是因为他突然病重,无法以怀柔手段慢慢处理。只能把曹爽等宗亲势力推上前台,以此来对抗世家大族的势力。但是为时已晚,对于最后宗亲势力的覆灭,曹丕也有着一定的责任。
在魏晋史中,夏侯家族有着明显的转型过程。曹操时期,夏侯二字堪为宗室,这一时期的诸夏侯,身上有着明显的曹氏烙印,是曹操最为倚重信任的嫡系;曹操之后,尤其曹丕设九品中正制后,夏侯家族开始由宗室向门阀转型,通过联姻与各大家族、包括司马氏结成了密切的关系网,家族兴衰荣誉逐渐成为了影响诸夏侯决定的首要考因素,这个时候,皇帝姓曹还是姓司马,已经不在他们主要考虑范围之中。
曹操直系亲属养祖父:曹腾养祖母:吴氏(曹腾之“对食”妻子)父: 曹嵩母: 邹氏(一说为丁氏)妻妾丁夫人,曹操原配夫人,无子女。卞夫人,曹操继配夫人,武宣卞皇后。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刘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昂、曹铄二子。环夫人,曹操之妾,生曹冲、曹据、曹宇三子。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林、曹衮二子。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玹、曹峻二子。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矩。陈 妾,曹操之妾,生曹干。王昭仪,曹操之妾,曹干养母。孙 姬,曹操之妾,生曹上、曹彪、曹勤三子。李 姬,曹操之妾,生曹乘、曹整、曹京三子。周 姬,曹操之妾,生曹均。刘 姬,曹操之妾,生曹棘。宋 姬,曹操之妾,生曹徽。赵 姬,曹操之妾,生曹茂。子曹丕,魏文帝。曹彰,任城王。曹植,陈王。曹熊,东平王。曹昂,丰愍王曹铄,相殇王曹冲,邓哀王。曹据,彭城王。曹宇,燕王。曹林,沛王。曹衮,中山王。曹玹,怀王。曹峻,陈留王。曹矩,范阳闵王。曹干,赵王。曹上,临邑殇公子。曹彪,楚王。曹勤,刚殇公子。曹乘,谷城殇公子。曹整,戴公曹京,灵殇公子。曹均,安公曹棘,广宗殇公子。曹徽,东平王。曹茂,乐陵王。继子何晏、秦朗女曹节,汉献帝皇后。曹宪,汉献帝贵人。曹华,汉献帝贵人。安阳公主,名不详,荀恽之妻。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楙之妻。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亲族《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记载八位曹氏和夏侯氏之曹操亲族,此八人均为曹操所重用。夏侯惇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从弟。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从子。曹仁字子孝,曹操从弟。曹洪字子廉,曹操从弟。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曹休字文烈,曹操从子。曹真字子丹,曹操养子。刘备长辈祖父,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刘弘,东汉末年官吏。叔父,刘子敬(字子敬,名不详)。叔父,刘元起(字元起,名不详)。配偶1甘夫人封号为昭烈皇后,地方志中说她名“梅”。沛人,刘备的爱妾,贤内助,刘禅的生母。也是当时有名的美人。曾于长坂坡被困,幸得赵云解救。据说刘备命中克妻,他在老家曾“数丧嫡室”。刘备起兵后,于沛城娶甘氏为夫人。后来,甘夫人随刘备到荆州,生了刘禅。208年,曹操进攻荆州,刘备抛却妻小突围。糜夫人为了他人能逃出去,自己投井自尽。赵云保护着幼主刘禅和甘夫人,杀出重围,才使刘备心爱的女人和当时唯一的儿子幸免于难。后病死,谥皇思夫人,后再追谥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2糜夫人糜竺的妹妹,刘备在徐州落难时,糜竺将她嫁给刘备。生卒年不详。3孙夫人孙权的妹妹,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古典戏曲中则言她名孙尚香或者孙安。曾与刘备结成政治婚姻。刘备入蜀后两人离异,孙权接她回到东吴。生卒年不详。4穆皇后吴氏吴夙之女,吴懿的妹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住长乐宫。生刘永,刘理二子。延熙八年(公元245年)病死,与刘备合葬。子女刘备长子是谁已史无可考,但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刘禅出生之前曾先后多次有被吕布、曹操虏走妻儿的记载。且刘备至少有两个女儿,在长坂之战时被曹操虏走。 1刘封,刘备养子。本姓寇。后因不援助关羽而令关羽被吕蒙擒杀,刘备将他问罪,赐死。2刘禅,刘备之子。甘夫人所生,后登上皇位,成为蜀后主。蜀灭亡后,被封为安乐公。3刘永,刘备次子。先为鲁王,后封为甘陵王。与刘禅宠臣黄皓不和,被刘禅疏远。后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4刘理,刘备三子。先为梁王,后封为安平王。早卒,谥为悼王。有二女于刘备南逃至长坂时被曹将曹纯所俘。孙1刘林,刘封之子,为牙门将,咸熙元年(264年)被迁徙至河东。2刘璿,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3刘瑶,刘禅二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4刘琮,刘禅三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5刘瓒,刘禅四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6刘谌,刘禅五子,北地王,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被刘禅逐出宫,蜀亡后自杀。7刘恂,刘禅六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8刘璩,刘禅七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9刘胤,刘理长子,封为哀王。十九岁卒。10刘辑,刘理次子,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侯。11刘晨,刘永之子,刘玄生父。曾孙1刘承,刘备曾孙,刘理之孙,刘胤之子,封为殇王,二十岁卒。2刘玄,刘永之孙,蜀亡后投降,避过永嘉之乱,居于四川成都。 孙权 祖先:孙武、孙膑祖父:孙钟父:孙坚(155—192)母:吴氏(吴夫人,?—202) 叔父:孙静嫡兄弟:孙策、孙翊、孙匡、孙朗堂兄弟:孙瑜、孙皎、孙奂、孙暠、孙谦妹:孙尚香(孙夫人)嫔妃:谢氏、徐氏(养孙登)、步夫人(名练师,生孙鲁班、孙鲁育)、王氏(生孙和)、王氏(生孙休)、潘皇后(生孙亮)仲姬 (生孙奋)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女:孙鲁班、孙氏、孙鲁育孙:孙皓、孙德、孙希、孙璠、孙英、孙基、孙壹侄辈:孙绰、孙超、孙恭侄孙:孙峻、孙綝 诸葛亮不太了解,我对曹操比较关心,所以曹操的多。 司马懿祖父司马俊父亲司马防妻子张春华儿子司马师 晋景帝,张皇后生,夫人夏侯氏、吴氏、羊氏司马昭 晋文帝,张皇后生,夫人王氏司马干 平原王,张皇后生司马亮 汝南王,伏夫人生司马伷 琅邪王,伏夫人生,夫人诸葛氏。司马京 清惠亭侯,伏夫人生司马骏 扶风王,伏夫人生司马肜 梁王,张夫人生司马伦 赵王,柏夫人生孙子司马炎、司马攸、司马繇、司马粹、司马祐、司马宗、司马羕、司马觐、司马澹、司马畅、司马歆等。
魏国开国元勋夏侯惇的一生,并不像很多其他战将一样名扬战场,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可他却自始至终都占据着曹魏第一大将的地位,这一定让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我们也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夏侯惇真的没有本事,他也不可能一直占着这个位置。那么,夏侯惇究竟有什么其他人比不了的地方?
夏侯惇一生似乎并没有像样的战功,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被吕布的部将高顺打败,广为人知的也就是那个拔矢啖睛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也基本可以确定是虚构成分居多。但是,夏侯惇却始终都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将,无人能够替代。曹操自称将军,夏侯惇官职司马;曹操征伐徐州,夏侯惇在后方留守;曹操自为大将军征讨河北,夏侯惇为大将军后拒;曹操征讨孙权,自己回来后让夏侯惇留下都督二十六军;作为魏王,能任命的最高军职前将军就封的是夏侯惇。不仅如此,还是在曹操掌握皇帝之前,夏侯惇就被封为乡侯,曹操还经常和他同车出入,让他出入自己的卧室,和他结为儿女亲家等等。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一无自己的成名战役,二无斩将夺旗英名的将军,为什么始终占据着曹魏集团第一大将之位呢?
是最早协助曹操起兵之人曹操在中平六年(189年)因为反董卓起兵,用的是自己的家财,因此,这支队伍的基本骨干就是曹操的子弟兵。曹家和夏侯家是世代姻亲,也就是说,这两个家族在政治上是密不可分的,颇有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所以,这个所谓的子弟兵,指的就是曹氏子弟和夏侯氏子弟,这也就是《三国志》作者把这类将领放在一卷当中来写的原因,通称之为诸夏侯曹。
毫无疑问,夏侯惇是夏侯家族的家族长,所以在介绍像夏侯渊这样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时,也要说他是夏侯惇的族弟。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这支诸夏侯曹的子弟兵,等于是夏侯惇和他一起拉起来的队伍。因为以袁绍为盟主的队伍不思进取,曹操曾经单独率军进攻董卓军,又因为兵少,曹操的军队被打败,是夏侯惇和曹操一起到扬州去募兵,也能证明夏侯惇是曹家军的创建者之一。所以说,一支军队的创建者,是不能仅仅以军功来考虑安排他的职位的。
夏侯惇一生掌军,他的功勋大多都是不显露的曹操初起兵,夏侯惇经常作为裨将,跟随曹操征伐,考虑到曹操当时兵力少,夏侯惇这个裨将,应该就是这支军队的副司令。后来曹操自封为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司马,为他日常管理军队和根据他的命令调动部署军队,而其他的人最高职务只能是别部司马。
后来随着地盘的扩大、军队的增多以及曹操职务的提高,曹操军事行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样一来,曹操颇有点儿顾前顾不了后的状况,但这时候,曹操和夏侯惇总是在一前一后出现,即曹操在前,夏侯惇在后,反之亦然。如曹操征徐州的陶谦,夏侯惇留守;吕布部将高顺进攻刘备,曹操因为刚刚征讨张绣回到许都,就派遣夏侯惇前去救援;曹操征河北袁氏,夏侯惇为后拒;曹操征讨孙权,他自己回来后,留下夏侯惇驻军居巢,都督前线的二十六支军队。
在曹操的后期,曹魏主要的用兵方向有三个,即东南的扬州,南部的荆州和西部的关中,而在这三个方向,又以东南方向对付孙权的进攻为最重,而守卫这个方向的恰恰是夏侯惇。有一个疑惑,曹操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而恰恰是这次战役,夏侯惇并没有出现!这次战争,前后两线都关系着曹魏的生死存亡。
官渡前线军事上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后方若有人借助天子的名义发难也会要了曹氏政权的命。夏侯惇早先为陈留、济阴太守,后来为河南尹,我们只能认为,曹操在统管全局的情况下,着重负责前线军事,而镇守后方明面上是荀彧,暗中却是那个没有出现的夏侯惇。
对曹氏忠诚夏侯家虽然在政治上与曹家休戚与共,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还是有自己的不同表现的,夏侯惇死后被谥号为忠侯,正是说明他对曹操的忠心。《魏书》记载了一件事,说曹操被封为魏王后,诸将都得到了魏国的官职,只有夏侯惇还是汉官。夏侯惇于是上书,坚决要求自己不当汉官当魏官。曹操觉得魏只是一个王国,所能给予夏侯惇的官职不能很高,这样会委屈了夏侯惇。而夏侯惇一再地坚持请求,曹操这才任命他为前将军。
此事充分说明了夏侯惇对于曹氏的忠诚,因为他要当汉官,随便一个职务,都要比这个前将军要高很多,但那样一来,他和曹家则很有可能渐行渐远。正是有了这份忠诚,魏文帝曹丕还是在继承王位时,就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曹丕的这种做法,应该是两个用意,一是给夏侯惇一种褒奖;二是他向天下发出了一种政治信号,他要代汉另立。
夏侯惇清俭不贪封建社会,一个人的人品官德,往往会从是不是贪财看出,所谓贪得无厌,就是说贪官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所谓的贪腐,是说一个人一旦成为贪官,最终一定是会烂掉的。夏侯惇身为魏国高官,性情清俭,有了钱财总会分给他人,这应该也是曹操看重他的原因所在吧!
总之,夏侯惇对于曹魏的贡献并不是账面上那点儿东西,而是和曹操一起有定天下之功,这样的功劳远不是一两次战斗可以比拟的。对于这一点,当时的人应该比现在的人看得更清楚,所以夏侯惇始终处于第一大将之位,当时并没有人不服。
夏侯家将指三国时期一直跟随曹操的夏侯家族,他们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曹魏忠心耿耿,是三国的名将家族。
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因为左眼被吕布手下曹性射伤,所以被人称为“盲夏侯“。
扩展资料:
曹氏、夏侯氏都是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但是曹氏自曹腾以来,门第兴盛,多在朝廷和郡县做大官。由于曹腾深受大将军梁冀和汉桓帝信任,养子曹嵩做过太尉;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儿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另一个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
反观夏侯氏,虽然家大业大,但毕竟祖上没人做过官,只算得一方土著地主,不列宦籍(官员单独列一个户口册)。为了求得势力的发展,夏侯氏逐渐向曹氏靠拢。
曹氏虽然是依靠曹腾当宦官发迹,但是在士大夫中口碑不错,在家乡也不骄横。因此夏侯氏开始向曹氏靠拢,夏侯敦和夏侯渊这两个同族兄弟(夏侯渊为夏侯敦族弟,则他们至少不是同一个祖父)都看中了在士大夫口中颇有声誉的曹操。
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次子夏侯茂,这样曹操与夏侯敦成了儿女亲家,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也和曹氏有姻亲关系。
-夏侯家将
曹操的身世是怎样的?曹操祖宗是曹氏还是夏侯氏?
本文2023-12-01 09:12: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