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姓的智姓大事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智姓的智姓大事记,第1张

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三十八年)晋武公灭翼后,原黯(智庄子祖父)任武公大夫。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三十九年)晋武公灭荀国,其地赐给大夫原黯,原黯别为荀黯,也称荀息。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荀息献计假道伐虢,晋国灭掉虢国、虞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病危,任命荀息为太傅,辅佐年幼的奚齐,荀息亡于骊姬之乱。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城濮之战后,晋国称霸,晋文公临朝受贺,论功行赏,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智庄子之兄)为大夫。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荀林父担任晋国执政,荀首也顺势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智罃也在下军服役,参加了当年的晋楚邲之战,智罃被俘。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八年)智庄子佐中军。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十二年)智武子在楚国被困九年后得以回国,被立为智氏家族宗主继承人。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十七年)智庄子逝世,智武子继任下军佐。

公元前566年(晋悼公七年)智武子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国政,智氏立氏,智悼子诞生,智朔英年早逝。

公元前560年(晋悼公十三年)智武子卒,智朔早亡,智悼子年幼不得卿位。

公元前548年(晋平公十年)智悼子成年,佐下军,复入六卿。

公元前533年(晋平公二十五年)智悼子早亡,未成年的智文子入六卿,佐下军。

公元前501年(晋定公十一年)智文子升任中军元帅,执政晋国。

公元前497年(晋定公十五年)智文子率领赵氏、魏氏、韩氏平定中行氏、范氏叛乱,晋国此后由四卿执政。

公元前493年(晋定公十九年)智文子卒,智宣子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483年 (晋定公二十九年)智宣子卒,智伯瑶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三十七年)智襄子升任中军元帅,执政晋国。

公元前455年(晋出公二十年)智襄子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晋出公二十二年)三月丙戌日(农历三月二十三)魏、韩临阵倒戈,联合赵击败智氏,智襄子战败身亡,智氏遭灭族之灾。

公元前452年(秦厉共公二十五年)晋国大夫智开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公元前448年(秦厉共公二十九年)晋国大夫智宽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公元1132年(宋金壬子年)智果后裔从山西榆次县迁徙河北元氏县北范村。四代后,智进又迁徙到元氏县北岩村。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朝首次科举,北岩智审中进士,加封蒙阴县丞,后升任翰林院编修。智审始建北岩家谱,追尊智进为始祖。

四、卿族之争

赵氏一族的故事颇具戏剧色彩,其实在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像赵氏这样的异氏卿族为数众多。其中曾经显赫一时,对晋国乃至当时诸侯格局产生过影响的就有十几家之多,主要包括:

1、狐氏,姬姓,出身狄族,后为晋国公族。代表人物狐毛,是晋文公的舅舅,文公称霸诸侯时,狐毛与赵衰并为最主要的核心臣僚。

2、先氏,姬姓,出于晋国宗室分支。代表人物先轸,文公、襄公时期的主要将领,“城濮之战”、“崤之战”的中军主将。

3、郤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晋厉公(景公之子,景公死后即位)时,郤氏三卿五大夫,一度把持晋国国政。

4、胥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胥臣曾经追随晋文公周游列国,后来成为文公称霸诸侯的重要臣属,胥氏由此成为晋国重要的卿族。

5、栾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庄姬之乱”中与郤氏同为屠杀赵氏的核心。

6、范氏,祁姓,先为士氏,后士氏的一支为范氏。范氏中的一支后来发展成为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祖先。

7、中行氏、智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先为荀氏,后荀氏的一支发展为中行氏,另一支发展为智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历代的重要臣属。

8、魏氏,姬姓,出于周公族。魏犨是晋文公时期著名武将。后魏氏与韩氏、赵氏瓜分晋国,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9、韩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韩厥一代韩氏崛起,韩氏逐步跻身于晋国上层,后代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士氏、范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还有赵氏,这十几家异氏卿族连续几代,甚至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并左右着春秋时代列国关系、政局走向。同时,他们之间也为了权利、恩仇,不断的互相火拼、厮杀。至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厉公死后悼公即位,悼公死后平公即位)时,这十几家异氏卿族中,只剩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赵氏这六家把持晋国国政。

前面提到过赵盾的堂弟赵穿,迎娶了晋襄公的女儿,在赵盾掌权时被封在邯郸,“邯郸赵氏”从此成为一支重要赵氏分家。“庄姬之乱”时赵氏本家被灭门,而“邯郸赵氏”未受到波及,实力得以保存,也成为是当时晋国诸卿中的一股重要势力。到了春秋后期晋定公时,赵氏本家家长赵鞅(赵武的孙子,后人称赵简子)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怒杀了“邯郸赵氏”的家长赵午(赵穿的曾孙),由此引发了赵氏本家与分家间的一场内斗。晋国的其他卿族趁赵氏内讧参与进来以图谋赵氏,而齐国、郑国甚至周王室也纷纷介入以图谋晋国,由是引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血战。血战过后,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退出晋国政治舞台。晋国六卿经此兼并,变成了晋国四卿。

灭掉范氏和中行氏以后,晋国原有的六卿格局变成了四卿并立,尤以智氏最强。智伯瑶做晋国执政时,借助势力不断压迫赵、魏、韩三家。此时赵鞅已经去世,赵氏由他的儿子赵无恤(赵襄子)执掌。赵无恤抵不住智伯瑶的压榨,终于与智氏展开决战。经历“晋阳之战”的血战,赵、魏、韩三家终于共同将智氏消灭,智氏原有的势力被三家瓜分。晋国国内持续近二百年的异氏卿族之争最后终于只剩下三家了。后来赵、魏、韩三家终于将晋国瓜分殆尽并成为新的诸侯,晋国也就此灭亡。“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史记与元杂剧

前面讲述的,就是主要依据《左传》记述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前因后果。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演绎。司马迁隐去了庄姬**、诬告、卿族相争的情节,将赵氏灭门归于屠岸氏这个豪门所为,之后又加入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程婴是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是赵氏的好友。两人在屠岸贾架空晋景公,屠杀赵氏的过程中,决意保护赵氏遗孤——赵武。公孙杵臼问程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赴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于是坚定的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去赴死吧。”两人在韩厥的掩护下将赵武接走。在屠岸贾封锁全城查找赵武时,由程婴出首告发,在牺牲掉公孙杵臼和一个假赵武后,掩护了程婴暗中保护、抚养真正的赵武。后来赵武长大后,赵氏得以平反,屠岸贾也被诛杀,程婴却以自杀来履行当年对好友公孙杵臼取义的承诺。

元代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在演绎这个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是依照《史记》版本改编的,又进一步加入了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以替代赵武受死的情节。《史记》和元杂剧的描写,相较史实也许更增加了人们对呼唤正直、歌颂忠义的情结吧。

六、赵氏涅槃

其实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都是赵氏家族凤凰涅槃的重生历程。正如众多历史故事相同的发展规则,赵氏有此一难,既是偶然,又有其必然的因素。如“夏日之日”一般的赵盾,手段强硬,霸气又不知收敛。正可谓“谦受益,满招损”。赵盾执政期间,权力遮天,引发怨恨,又出现弑君事件。原本各卿族间是互相制衡的平衡局面,但赵氏却一支独大,自然是引人注目,纵使没有“庄姬之乱”的发生,赵氏也早晚会遭到其他豪族的清算。好在天不亡赵氏,“赵氏孤儿”一案过后,赵氏又低谷中走出,逐步恢复了元气。这才有了二百多年战国七雄中赵国的风采。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自称是春秋战国赵氏的后裔,“赵”也成为大宋朝的国姓,位列《百家姓》之首。“赵氏孤儿”的故事,也成为绚烂的中华历史中璀璨的一笔。

春秋末年,晋国国君大权旁落。国家大权掌握到了六家大夫手里。这六家分别是韩氏、魏氏、赵氏、范氏、智氏、中行氏,史称“六卿”。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只剩下韩、魏、赵、智四家。其中智氏的实力最强大。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三家分晋,要从两条线说起,一晋国为何被分,二周王为何要封。

从晋献公屠杀公族,到晋文公扶植异姓,晋国历史说白了就是晋公室的自灭史,卿大夫的崛起史。晋有六卿: 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其中范氏、中行氏在争斗中首先被灭。剩余四卿,智氏势力最大。

这时,四卿的明争暗斗已经进入白热化,选择什么样的继承人非常关键。

智襄子(智伯),长子,非常贤能却不仁: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赵襄子,不是长子,也因贤能继位: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可见,智氏、赵氏选择继承人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是否有能力,可以带领自己的家族杀出重围,活到最后,至于仁与不仁倒是在其次。故司马光在此处评论智伯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不甚恰当,智伯之亡,实为才不足而骄也!

四卿相争,以智氏与赵氏,最为激烈。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宴请韩魏两家,唯独没请赵家,可见此时已经准备向赵氏动手。戏弄韩康子,一是试探,二是施威。“难将由我”可以看出智伯的狂妄。

智伯的政策很明显:各个击破,称霸晋国。韩魏的想法则是坐收渔利,静观其变。

兼并要找理由,于是智伯以晋公室的名义要地盘

请地于韩康子—又求地于魏桓子—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韩、魏两家随便给块地,但赵氏你必须拿出指定的蔡、皋狼,针对性非常明显。韩魏与地,赵不与,智伯率领韩魏兵杀来。

赵襄子逃到赋税最轻的晋阳,与民死守城池。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 知道攻城代价太大,韩魏又不会真上,自己打又伤亡太大,于是选择了水攻。但智伯忽略了两点,一是赵襄子的臣民拥护,民与上同意也!反观自己这边三家人众但心不齐;二是水攻耽误时间太长,久则生变!

赵襄子 明白,自己的唯一出路就是联合韩魏,使其反水。故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韩魏 也当然明白,如果智伯没有太大伤亡就灭掉赵氏,跟前边计划的智赵两败俱伤完全不一样,赵氏亡了下面就是韩魏,唇亡齿寒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所以决定反水!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早就知道韩魏有反意,第二天却把这些话告诉韩魏,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智伯不是轻信于韩魏,而是此时也只能出卖家臣以安韩魏之心,但为时已晚。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

智伯之亡,非才胜德也,才不足而骄,不识兵法而兴兵,终亡矣。

三家灭智50年后,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周王室的威严在此全面丧失,礼制崩塌。

其实周威烈王本来就是篡位夺权的受益人,看到曾经权盛一时的晋公室比自己还弱名存实亡,扶持更有实力赵魏韩也在情理之中。加上周威烈王自己年迈多病,就算自己不封三卿也会逼下一代周王册封,或者另立新王(周威烈王的王位是其父篡位所得),周威烈王为自己着想也会分封。

分封赵魏韩第二年,周威烈王崩。

晋国曾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后来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因为打败楚国而正式崛起,成为当时一霸。不过春秋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没有哪个诸侯国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此后晋国也是同样开始步入衰落,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等晋静公被杀后,晋国就算是彻底灭亡了。为什么曾为天下一霸的晋国最后会落得一个被瓜分的局面呢?这其中就跟晋国当时发布的一项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改革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权力最大,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

三军六卿由跟随他流亡的卿族大臣担任,将佐来自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六卿职位并非固定,一旦有去世空缺,根据才能和次序递补。六卿对外出战掌握军队,对内也管理内政,这项制度也就流传下来。

按照春秋时期世袭制度,卿大夫官职世代可以接替,卿大夫听命于国君,管理国家;对外时,六卿团结一致,共策共力,尊王攘夷,抵御四夷入侵,维护周室王朝,捍卫华夏文明。

曾任六卿的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六族姬姓源出于国君,但是血缘已经出五服;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属于周朝公族,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也就是掌握晋国内政和对外征战的核心家族都是都是客卿。

周代分封制,王子王孙,公子公孙都拥有很大权力,晋国继承制度却与众不同。

晋献公在位时,担心国内公子公孙势力太大,几乎夜不能寐。大臣士蒍献计策,离间群公子,8年时间将公族屠杀干净。

晋献公有贾女、齐姜、狐季姬和小戎子姐妹等后妃,生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等公子。前672年,即晋献公五年,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

在骊姬影响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夷吾逃到别国。重耳后来虽然继位,但是父亲诡诸的做法也影响到了他。

从此以后,晋国历代公子只能流亡其他诸侯。而掌握内政和军事的六卿却世代传承,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晋国国君和周天子一样成了傀儡。晋桓公二十年(前369),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玘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

智果(生卒年月不详),智氏,名果,智文子之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果,智氏六世祖。因别族于太史而为辅氏,才得以保全,这便是延续到现 在的辅氏。

智氏宗主——智宣子荀申召集族人,选举智氏家族的接班人。

荀申已经有了好的人选,那就是次子荀瑶,这时智氏的族人智果表示反对:“智瑶不如智宵!”荀申反驳:“智宵面相凶狠。”

智果解释:“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瑶是狠在内心,智瑶有五大优点:不如立智宵比较好。智瑶,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此五贤别人无法能比,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

荀申听不进去,仍然固执己见,立荀瑶为嗣卿。忠言逆耳的荀果已经预感到智氏危亡的来临,在智伯(智瑶)攻打赵襄子的时候,智果在军营外看到赵襄子的使者张猛谈趾高气扬,就劝智伯杀了韩魏两家的宗主,智伯不听,后又见到韩魏国君脸色不对,又一次劝谏,无功而返,已知智伯必败无疑,智氏必招灭族,就带领着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晋国太史那注册,改智氏为辅氏,表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因此建立辅氏家族。后来张猛谈知道了智果改姓的事情,为防止联合韩魏两家的事迹败露,当晚韩赵魏三家大败智氏,活捉了智伯,智伯后被赵襄子所杀。 智(zhì)氏,出于荀氏。源自晋国公族、荀氏始祖荀息。

荀息,本姓原氏,名黯,字息。晋武公灭荀国,将荀国旧地赏赐给原氏黯为邑,原氏黯别为荀氏,史称荀叔。荀息生荀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晋文公以荀林父为中行将,是为中行桓子,其后称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是为程文子,其后为晋国程氏;逝敖生幼子荀首,晋成公封其于智,是为智庄子,其后称智氏。

荀林父、荀骓、荀首为同一祖父,具有血缘关系,晋国的中行氏、程氏、智氏皆出于原黯(荀息)一宗,荀氏别族,三姓同源。 始 祖 智庄子 智 首 史称荀首,子智罃

二世祖 智武子智罃[yīng] 史称荀罃,子智朔

三世祖 智朔(早逝、无谥号) 史称荀朔,子智盈

四世祖 智悼子 智盈 史称荀盈,子智跞

五世祖 智文子 智跞[luò] 史称荀跞,子智申、智果、智徐吾

六世祖 智宣子 智申 史称荀申,子智宵、智瑶

六世祖 智徐吾 春秋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春秋晋国大夫,因家族继承人的人选的问题,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智申长子,子智国

七世祖 智襄子 智瑶 史称智伯瑶,子智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投水自尽。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八世祖 智宽 公元前448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六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智氏、魏氏、赵氏、韩氏四家赶走中行氏和范氏,瓜分了两家的土地。

六家名义上是晋国的公卿,土地名义上也是晋国的,四家瓜分两家的土地。

晋国国君晋出公联合外部的齐国、鲁国来讨伐四卿。四卿把晋出公大百赶跑了,晋出公子啊逃亡齐国路上死了。

智氏族长智伯立晋哀公为国君。

从此智氏的权利越来越大,想要直接吞并其他三家。

智氏族长智瑶以国君的名义向三家讨要土地。希望三家各献出土地给国君,其实就是给他自己。这就是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家中实力最差的韩氏,韩氏家主韩虎觉得不拿出土地的话,怕智瑶找借口攻打他,拿出来呢又白吃亏。

他和家臣段规商量,段规说:智瑶这个人喜欢占便宜,性情又刚愎自用,如果拒绝了,他一定会攻打我们,如果给了,他尝到甜头后,会去找其他人要。我们直接给他,别人不给,就会发生战争,我们可以静观其变。

于是韩虎把一个一万户的城市送给智瑶。

智瑶向魏氏要土地。魏氏家主魏驹很生气打算拒绝。魏氏家臣人章说:要给智瑶,给了智瑶,智瑶会更加觉得自己厉害、聪明,会更加不可一世。一旦不可一世后,必然轻敌。而我们几家被迫害的,才有可能联合起来对付他。正如上天要灭完一个人,一定会让他疯狂。

于是魏氏给割让一个一万人城市给智瑶。

智瑶向赵氏赵无恤索要土地,结果赵无恤不给。

智氏联合魏氏、韩氏攻打赵氏。

赵氏被打到退回赵氏大本营晋阳。三家围攻晋阳,四面包围,然后掘开汾水,水淹晋阳。赵氏苦苦支撑。

赵无恤派出使臣张孟谈半夜出城会见韩虎、魏驹。

张孟谈说:两位,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赵氏灭完后就轮到你们两家了

最后魏氏和韩式决定联合赵氏攻打智氏,三家约定好日期。

在约定日期的时候,赵氏攻打智氏,反决堤防,水灌智氏军营,智氏军营大乱,韩式和魏氏也出兵。赵无恤抓住智瑶后,直接斩杀。三家灭亡智氏,瓜分智氏的土地、人口。

晋国变成三家把持,后面三家把晋国所有土地都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

晋国为什么被瓜分,主要有一下原因:

1、军政制度

晋文公时,晋国力膨胀,为更好的在中原争霸,改革军政制度

晋文公时期把原来晋国的二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后增设新上军和新下军,为五军。

晋襄公时改设置三军,每一军设将、佐,这就是著名的六卿制度。

三军可以轮番对敌国发起战争,而且不影响农业,确实是晋国强盛的一个原因

六卿把军政一起抓,马上治军,马下管民。

权利过大,缺乏制衡,造成后期,晋国由十几家公卿把持朝政。

2、分封制度

周 朝的分封世袭禄位制度,晋国对对有功之人进行分封土地。

晋国崛起是在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文公继位后,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一战而霸中原;

晋襄公时期,晋军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景公时,在邲之战中败给了楚国,后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

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其中有功的人何其多,有功必赏,也造成了晋国后期的各家权利过大。

3、中央缺少监管和武力支撑

晋国六卿制度,让地方拥有高度自治,确实在对外战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中央缺乏军队和对地方的管控。

让公卿竞争争取上位是没错的,但是缺乏对公卿的约束,最后晋宗室只能变成傀儡。

智姓的智姓大事记

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三十八年)晋武公灭翼后,原黯(智庄子祖父)任武公大夫。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三十九年)晋武公灭荀国,其地赐给大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