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的钟氏家谱
江苏靖江钟氏字辈: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隆祥瑞。
山东临沂钟氏字辈:方起士相右继成。
山东滕州钟氏字辈:文武世家,以汝继承,懋昭令德,永延昌明。思本赣源,安康相传,志坚道盛,立建新业。(祖籍江西赣州南康)
四川邑中钟氏原字辈: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续字辈: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再续字辈: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四川内江钟氏字辈: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四川隆昌钟氏字辈:文世绍思,子德庆光辉,正是其才,建华立国定邦家。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四川某支钟氏字辈: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四川另一支钟氏原字辈: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续字辈: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湖南长沙钟氏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益阳钟氏原字辈: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续字辈: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再续字辈: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湖南平江钟氏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醴陵钟氏字辈: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为善培根本,敦书道义崇。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钟氏字辈: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学优昭世训,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湖北利川钟氏字辈:金崇贵铭钟,音良邦华秀,宣应英彦仕,声传万世昌,仁和承景象,义顺兆家祥,懋德昭庭训,怀猷觐国光。
湖北某支钟氏原字辈: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续字辈: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江西宁都钟氏原字辈: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续字辈: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再续字辈: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江西兴国钟氏字辈: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江西靖安钟氏字辈: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江西瑞金钟氏原字辈: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续字辈: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再续字辈: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字辈: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朖。伦克尚尊亲,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国成世泰,邦奠朝熙。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广东鮜溪高陵祠钟氏字辈:凑捷明其用,逢时显科名。冶传思广启,衍庆善君臣。祖德双纯武,通族和顺长。恩荣宜锦秀,百代记书章。
辽宁与黑龙江支系:代表人物钟洪远
安徽舒城钟氏字辈:修子常吉庆,诵德玉金林。代表人物:钟咏三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刊载于《图书馆论坛》第24卷第1期(2004年第一期增刊)
--------------------------------------------------------------------------------------------
古小彬百谱斋珍藏族谱文献目录
1 江西宁都宁都新安古氏三修房谱 一册、线装 古奇洋主修 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残本。
2 广西贺县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乾隆年间手抄本,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3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抄本复印。
4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族谱首二卷 二册、线装 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年)梅右文堂活字版复印本。
5 四川宁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兴祥重抄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夹邑临泰祥自造版复印本。
6 重庆荣昌盘龙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宗九编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复印本。
7 广东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硕元修撰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抄本复印本。
8 四川三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咸丰年间刊本复印,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9 陕西宜川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线装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后裔历次手抄增续复印本。
10 四川璧山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册、平装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抄本 1994年复印。
11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续修族谱首卷、三卷 二册、平装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龙邑梅友文堂木活字版复印本。
12 四川合江古氏家乘(部分) 一册、平装 古文田编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手抄本复印本。
13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抄本复印本。
14 广西荔浦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5 海南屯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6 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7 重庆荣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良翰编修 清末手抄本复印本。
18 广西鹿寨广西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末手抄本,近代增续复印。
19 重庆永川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忠良编 民国二年(1913年)刻印本复印本。
20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贵三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1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昌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2 海南儋州钟氏族谱 一册、平装 钟显扬、钟毓兰撰书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复印。
23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 十六册、线装 古善愚、古骚生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复印本。
24 江西南康古氏四修族谱 存一册、平装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复印本。
25 重庆江津新安世系(部分) 一册、平装 古贤香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本复印本。
26 广东连县古氏年庚谱 一册、平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手抄本复印本。
27 四川金堂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民国时期抄本复印本。
28 四川隆昌五坡场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复印本。
29 安徽繁昌繁昌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石印本复印本。
30 广东封开古家宗族谱 一册 复印本。
31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59年手抄本复印本。
32 台湾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焕谟、古贵训等编 1972年印刷本。
33 台湾台北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精装 古焕谟编 1982年印刷本。
34 印度尼西亚古氏宗谱简录 一册、平装 古梯云整理 1982年手抄本复印。
35 广东蕉岭古氏新安堂族谱 一册、平装 古超桂编 1985年油印本。
36 四川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富田编 1985年抄本复印本。
37 四川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平装 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1986年油印本。
38 四川隆昌(周兴)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86年手抄本复印本。
39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平装 古广麟编 1988年油印本。
40 广东惠东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维华、古簪寰编 1988年抄本复印本。
41 广东梅州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平装 古敬仁编 1989年抄本复印本。
42 广东梅州古田上村伯公凹下古氏源流概述 一册、平装 古天芳整理 1989年刊本。
43 中国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剑锋编 1990年印刷本复印本。
44 陕西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平装 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1990年印刷本。
45 广东梅州嘉应古氏源流考 一册、平装 古勇辉编 1990年铅印本。
46 广东高州古氏高州房世系图八卷 八册、线装 古应天1986年编 1991年油印本。
47 重庆垫江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光辉等编 1991年电脑打印本。
48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1992年手抄本。
49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彬编 1992年手抄本复印本。
50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1992年编 电脑打印本。
51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93年编 油印本。
52 广东高州高州古氏宗支概览 一册、平装 古元编 1993年抄本。
53 台湾新竹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1993年印刷本。
54 台湾台中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子隆编 1994年印刷本。
55 重庆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铭声编 1994年印刷本。
56 江西安远古氏宗谱 二册、线装 古清沅主编 1994年印刷本复印本。
57 江西安远江西定南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线装 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1994年胶印本复印本。
58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赖氏族谱 一册、精装 赖国松主编 1994年印刷本。
59 江西瑞金福建宁化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册、线装 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0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古氏族谱六卷首卷 一册、精装 古均桃、古英杰编 1995年铅印本。
61 广西钦州续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秀礼编 1995年打印本。
62 重庆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大志、古大田编 1995年印刷本。
63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精装 古娘渊编 1995年印刷本。
64 广东五华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富光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5 广东连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问松编 1996年铅印本。
66 广东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演凡主编 1996年印刷本。
67 广东汕头达濠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增强编 1996年抄本影印本。
68 广东五华文葵镇藕塘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汉中主编 1996年铅印本复印本。
69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刘氏族谱 一册、平装 刘添元主编 1996年印刷本。
70 江西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精装 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1996年印刷本。
71 江西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启运主编 1996年电脑打印本。
72 广西宾阳新安堂历代世系宗支图 一册、平装 古展流编 1996年稿本。
73 广西昭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锡猷等编 1996年手抄本。
74 中国大陆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 一册、平装 古小彬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5 台湾中坜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7年印刷本。
76 江西兴国古氏族谱上、下册 二册、精装 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7 江西会昌梅州古氏族谱江西会昌咸宁户 一册、平装 古红光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78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荣、古世喜主编 1997年印刷本复印本。
79 四川甘洛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新民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0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简明)古氏支谱 一册、平装 古迪生、古海华编 1997年印刷本。
81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暨狮子浪口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增富、古添贤等主编 1997年印刷本。
82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邓世华修撰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3 广东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1997年铅印本。
84 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世怀编 1997年抄本。
85 广东五华五华县梅林镇梅南乡洋塘里上寨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启良编 1997年抄本。
86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苏记1997年抄本复印本。
87 四川隆昌古氏珂瑛支系族谱 一册、平装 1997年手抄本复印本。
88 广西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文辉、古国奎编 1997年印刷本。
89 广西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雄编 1998年手抄本。
90 广西贺州古氏宗历 一册、平装 古正民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成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焕贵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2 广东兴宁广西荔浦古氏谱系 一册、平装 古启森、古尚隆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3 广东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万年编 1998年稿本。
94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概况 一册、线装 古乃裕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95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平装 古广麟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6 广东番禺古氏系统表 一册、平装 古树华编 1998年手抄本。
97 江西寻乌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显道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8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精装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99 江西寻乌晨光镇塘背村古氏必振公房谱 一册、精装 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1998年印刷本。
100 江西寻乌赣南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明丰编 1998年稿本。
101 江西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菁华编 1998年印刷本。
102 台湾桃园古氏今英公派下谱系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103 台湾苗栗苗栗县古氏宗亲会会刊上下集 一册、精装 古奠基主编 1998年印刷本。
104 河南濮阳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1998年追远堂电脑打印本。
105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烈编 1998年稿本。
106 重庆丰都重庆市丰都县理明乡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乾勇编 1998年打印本。
107 重庆奉节重庆市奉节县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平装 古恒昭编 1999年手抄本。
108 陕西延安延安地区古重义支系吊线谱 一册、平装 古玢整理 1999年稿本。
109 江西宁都古氏全规公派下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兵编 1999年稿本。
110 江西崇义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性科等编 1999年稿本。
11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克赞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承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2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仁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伦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3 广西贺州古氏31世瑜新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民、古海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4 广东梅州宋进士古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5 广东五华宋进士古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6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新尧主修 2000年印刷本。
117 江西遂川南迁二十六世声亮公裔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以志编 2000年印刷本。
118 广东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19 台湾中坜古氏源流系统图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20 中国古氏史志(第一卷) 一册、精装 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2000年刊印本。
121 中国台湾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精装 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0年印刷本。
122 贵州桐梓重庆綦江古氏谱系 一册 古小彬 2000年手抄本。
123 台湾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长锦编 2000年印刷本。
124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5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6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金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7 江西瑞金古青淦家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1年印刷本。
128 广西荔浦南方古氏宗族移居情况 一册、平装 古世雄编 2001年电脑打印本。
129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 第二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2年印刷本。
130 湖南岳阳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朝阳主编 2002年印刷本。
131 北京朝阳北皋古氏族志 一册、平装 古庆辅编 2003年电脑打印本。
132 广东五华文葵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赐金(换新)主编 2003年2月印刷本。
133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第三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3年9月印刷本。
134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添水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5 四川三台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6 四川新都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7 台湾新竹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4年2月印刷本。
138 广东蕉岭蕉岭县黄土老古屋族谱 一册、精装 古政明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39 四川隆昌柿梓湾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昭平整理 2004年电脑打印本。
140 四川宁南云南巧家川滇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代贵、古代和主编 2004年12月印刷本。
141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革公系) 五册、精装 古国檀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42 四川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新民主编 2005年5月印刷本。
143 广西贵港广西柳州古氏族谱 一册、简装 古倩如编 2005年9月电脑打印本。
144 海南儋州李氏宗族吊线谱 一册、平装 李芳编 2006年稿本。
145 中国台湾新安堂古氏谱系(上册) 一册、平装 古焕球编 2006年印刷本。
146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声淦主编 2006年印刷本。
147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兆亮总编 2007年印刷本。
148 海南儋州廖氏族谱 一册、平装 电脑打印本。
149 重庆綦江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财全主编 2007年7月印刷本。
150 广东高州石兰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积进、古海兴主修,古小彬、古军喜主编 2007年12月电脑打印本。
151 中国新安堂古氏大宗谱 一册、精装 古焕球、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2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家湘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3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六修族谱 三册、精装 古建林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4 中国古氏史志·第二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古昭平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5 中国古氏史志·第三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6 中国古氏史志·第四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7
钟在百家姓中排名56位!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先秦时期的钟姓人,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的以后一百年内,颍川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中心,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人,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绍兴的,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当过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中称他为“岭南酋(qiu)帅”,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国也有人姓钟。唐初光州人陈政、钟德兴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来有些人又徙居海外。明帝时钟太傅,书法博取众长,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所撰《诗品》,在文学上有重有地位。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推荐于 2020-12-26
四月情感课堂
资深占卜咨询师
塔罗分析已回答6843人问题
请问谁知道姓《钟》在百家姓里面的排名是多少? 专家在线解答问题
直播中
孩子爱看手机,不和人沟通怎么办
请问谁知道姓《钟》在百家姓里面的排名是多少?
发现媳妇出轨了怎么办
谢谢老师,我回家就跟他说
说的很准,感恩
感谢老师指点
咨询后心情好多了~
老师很耐心的回答问题
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
老师说的很准
主播老师人很好
推荐大家来看
解决了我的问题,很感谢
非常感谢老师
心情很抑郁怎么办
回答真的不错
挺专业的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老师回答真的不错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来小红书App,看2021新年姓氏头像
值得一看的新年相关信息推荐
新春特辑_新年精致年味,2021新年姓氏头像集合尽在小红书App~新春给大家拜个早年~
本月495061人下载
咨询
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广告
请问谁知道姓《钟》在百家姓里面的排名是多少?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篮球大图 正在咨询一个旅游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怀恩家谱APP:专业家谱编修软件
电脑端,手机端皆可编修,支持多人编修,导出打印电子档,专业系统,操作简易,高级别安全以及隐私系统!编修家谱,寻根问祖,宗亲交流!
广告2021-03-11
谁知道“钟”姓的由来?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几?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 关于钟姓形成的时间及原因,古人的谱牒学家说法不一。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建,又钟子期与伯乐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应为接)亦单姓钟氏。”这里所说的“宋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他有曾孙叫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的却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春秋时楚国有郧公钟仪,大夫钟键,还有善于听琴、与善鼓琴的伯乐结为知音的钟子期。秦末有伊卢(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西南)人钟离昧,为项羽将,其第二子接,开始居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为避仇,省“离”单姓钟氏。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晋三却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伯州犁奔楚”。这说明在州奔楚之前楚国早已有钟氏。因此;宋人邓名世《古今氏书辨证》说:“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今宜曰:钟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但是,钟仪的先人“食邑”在何地?邓名世没说,古籍也没有记载,所以,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认为钟氏“当是以官为氏”。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官名钟师,掌击钟奏乐。如按张澍所说,则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期乐宫官钟师后代。 如上所述,行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以后数百年间,颍州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繁衍中心,这里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所以,许多姓氏书均说钟氏望出颍川(郡治在今河南许昌市东),钟氏族人大都以“颖川”为堂号。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在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徙达千余人,其7世孙钟雅,西晋末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东晋元帝时为丞相记室参军,后官至御史中丞。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载,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姓,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浙江绍兴者。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屿子钟宠为临海令,避候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岭南,指五岭以南,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钟氏。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莲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居至台湾,后有些人又徙居海外。 三国时,魏有大臣、书法家钟繇,颍川长社人,文帝时任廷尉,明帝时任太傅,故人称“钟太傅”;其书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之子钟会,官至司徒,为司马昭重要谋士、博学,长于名家之学。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颍州长社人,历仕齐、梁二朝,所撰《诗品》,品评自汉至梁100多个诗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位置。唐代有睿宗时宰相、书法家钟绍京、系钟繇10世孙。南宋初年有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钟相,队伍发展至数十万,曾被推为楚王。元初有循州(今广东龙川)畲族人钟明亮,曾率众万余人起义,历时2年;元代还有戏曲家钟嗣成。明代有文学家钟惺。清道光年间有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首领钟人杰,曾称钟勤王。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由此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7赞·7,793浏览2021-01-13
在百家姓中,姓钟的排名第几?
百家姓歌里排149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按人数排的话是56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43赞·3,984浏览2016-08-02
百家姓排行中钟姓排第几位
钟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 钟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国姓氏群体,尊钟烈为得姓始祖。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 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位列第56位,属于大姓系列,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等省区。
扩展资料:
16赞·5,815浏览2019-08-03
请问谁知道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2014年6月,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出炉, “王李张刘”居前。“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2010年全国前20位姓氏人口数 (单位:万人) 排序 姓氏 人口数 占总人口百分比 1 王 9468 710% 2 李 9276 696% 3 张 8550 642% 4 刘 6882 516% 5 陈 5673 426% 6 杨 3960 297% 7 黄 2876 216% 8 赵 2702 203% 9 周 2506 188% 10 吴 2376 178% 11 徐 1902 143% 12 孙 1859 139% 13 马 1788 134% 14 胡 1551 116% 15 朱 1517 114% 16 郭 1455 109% 17 何 1405 105% 18 罗 1338 100% 19 高 1298 097% 20 林 1280 096%[1]
参考资料:
22浏览
请问谁知道《戚》这个姓在百家姓上排名多少啊?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楮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应是三十三名,目前按人数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 发展和演变: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东海,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望。
4赞·130浏览2021-02-08
看视频领金币,超全全国百家姓排名教程,下载快手极速版马上学!
值得一看的百家姓相关信息推荐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免费测名_姓名测试平台
值得一看的姓名起名相关信息推荐
cmfzybwltop广告
正在加载
评论
28
下一条回答
一,秦始皇陵
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关于其它皇陵资料很不好找的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盘古氏 上古时期 盘古 南海 纯系传说,具体情况无考
伏羲氏 原始社会 太昊陵 河南淮阳 湖北襄阳等 传说之陵
女娲氏 原始社会 女娲陵 山东济宁 山西赵城等地 传说之陵
炎帝神农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32世纪) 炎帝陵 湖南酃县 传说之陵
黄帝有熊氏或轩辕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6世纪) 黄帝陵 陕西黄陵县,山东 甘肃 河南 河北等地 传说中黄帝陵很多,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会 少昊陵 山东曲阜 传说之陵
颛顼高阳氏 原始社会 颛顼陵 河北高阳 传说之陵
帝喾高辛氏 原始社会 帝喾陵 河南滑县 陕西 阳等地 传说之陵
帝尧陶唐氏 原始社会 尧陵 山西临汾,山东东平等地 传说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会 舜陵 湖南宁远县 传说之陵
大禹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2世纪) 禹陵 浙江绍兴 传说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后启杀益自立,天下为私,进入了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共传了十六帝。仅有个别帝陵有一些传说的记载,大都不可考。由于夏代的历史情况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仅将各帝名称列表于手,以供参考。
帝号及
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后启 (约前2095--前2086年) 无考
太康 (约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县 传说之陵
仲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相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少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杼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槐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芒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泄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不降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扃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甲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皋 奴隶社会 孔皋陵 河南洛宁县 传说之陵
后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履癸(桀)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纪初,商汤(成汤)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约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历时约六四五年,传位三十帝,殷代情况已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其后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有所发现
注:商代的贴不上~后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阳
西周王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武王发 七年 武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成王诵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康王钊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满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陕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陕西咸阳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厉王胡 三十七年 厉王陵
周宣王静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宫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春秋)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阳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阳
周庄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阳
周厘王胡齐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阳
周惠王阆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阳
周襄王郑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阳
周顷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阳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阳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阳
周简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阳
周灵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阳
周景王贵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阳 王后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战国)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阳
周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阳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阳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阳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阳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阳
周安王骄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阳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阳
周显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阳
周慎靓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阳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陕西凤翔
秦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陕西临潼 发现兵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陕西临潼北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西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年 长陵 陕西咸阳市窑店
汉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阳市韩家湾 惠孝张皇后
汉高后吕雉 前187--前180 吕后陵 咸阳长陵东
汉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东郊 孝文窦皇后
汉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年 阳陵 咸阳市张家湾 孝景王皇后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 茂陵 兴平县南位 李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阳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后
汉宣帝刘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长安县东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后
汉元帝刘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阳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后
汉成帝刘骜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汉哀帝刘欣 前6--前1年 义陵 咸阳市周陵东
汉平帝刘 公元1--5年 康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孺子婴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阳王刘玄 23--25年
东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光武帝刘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阴皇后
明帝刘庄 58--75年 显节陵 河南洛阳 马皇后
章帝刘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阳 窦皇后
和帝刘肇 89--105年 慎(顺)陵 河南洛阳 熹皇后
殇帝刘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阳
安帝刘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阳 阎皇后
顺帝刘保 126--144年 宪陵 河南洛阳 梁皇后
冲帝刘炳 145年 怀陵 河南洛阳
质帝刘缵 146年 静陵 河南洛阳
桓帝刘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阳 郑皇后
灵帝刘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阳 何皇后 王皇后
少帝刘辩 189年
献帝刘协 190--220年 禅陵 河南修武 曹皇
三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后甘氏 穆皇后吴氏
蜀后主刘禅 223--264年 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 后追封 高陵 河北临漳 武宣卞皇后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阳陵 河南洛阳 文德郭皇后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后
高贵乡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阳
魏元帝曹奂 261--265年
吴武烈帝孙坚 后追封 吴陵 江苏丹阳 吴夫人
吴大帝孙权 222--252年 蒋 陵 江苏南京 步皇后 潘夫人
吴会稽王孙亮 253--258年
吴景帝孙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当涂 朱夫人
吴末帝孙皓 265--280年 河南洛阳 滕夫人
西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高祖(晋世祖追崇) 宣帝 司马懿 河南洛阳
晋世宗(晋世祖追崇) 景帝 司马师 河南洛阳
晋太祖(晋世祖追崇) 文帝 司马昭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年 峻阳陵 河南洛阳 武元杨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 291--306年 太阳陵 河南洛阳
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年 河南洛阳
晋愍帝司马邺 314--316年 河南洛阳
东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元帝司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苏南京 元敬虞皇后
晋明帝司马绍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苏南京 明穆庾皇后
晋成帝司马衍 327--342年 兴平陵 江苏南京 成恭杜皇后
晋康帝司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苏南京 康献褚皇后
晋穆帝司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苏南京 穆章何皇后
晋哀帝司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苏南京 哀靖王皇后
晋废帝司马奕 366--371年 吴陵 江苏吴县 孝庾皇后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苏南京 简文顺王皇后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苏南京 孝武定王皇后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苏南京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年 冲平陵 江苏南京 恭思褚皇后
隋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况
隋文献帝杨坚 581--604年 太陵 陕西武功 文皇后独孤氏
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 炀帝陵 江苏扬州
唐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唐太祖李虎 后追封 永康陵 三原县陵前
唐世祖李昺 后追封 兴宁陵 咸阳市窑店东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 献陵 三原县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礼泉县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县梁山
武则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县梁山 夫妇合葬
唐中宗李显 684(710)--712年 定陵 兴平县龙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挢陵 蒲城县丰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县金粟山
唐肃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礼泉县武将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县檀山
唐德宗李适 780--805年 崇陵 泾阳县嵯峨山
唐顺宗李诵 805年 丰陵 富平县金瓮山
唐宪宗李纯 806--820年 景陵 蒲城县金炽山
唐穆宗李恒 821--824年 光陵 蒲城县尧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县陵前柴家窑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县徐木桃沟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贞陵 泾阳县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简陵 富平县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县鸡子堆
唐昭宗李晔 889--904年 温陵 河南洛阳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东荷泽
让皇帝李宪 惠陵 蒲城县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后杨氏(武则天之母) 顺陵 咸阳市底张韩家村
五代十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后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阳 元贞皇后张氏
后梁末帝朱友贞 913--923年 河南洛阳 次妃郭氏
后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阳
后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 935--936年 河南洛阳
后晋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显陵 河南洛阳
后晋出帝石重贵 943--946年
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后汉隐帝刘承佑 949--950年 颖陵 河南开封
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开封
后周世宗柴荣 955--959年 庆陵 河南郑州
后周恭帝柴宗训 960--961年 顺陵 河南郑州
吴杨渥 907--908年 绍陵
吴杨隆演 909--919年 肃陵
吴杨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顺德皇后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后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阳 太后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后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顺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后钟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阳
南汉刘隐 907--911年 德陵
南汉刘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汉刘玢 942年
南汉刘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巩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8陵,分布在巩义市(洛阳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
(二)南宋帝陵:浙江绍兴
南宋共有九个皇帝,除后三帝立于危难之中,仓皇间无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个葬在绍兴,他们是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眘)永阜陵、光宗(赵敦)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称“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长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陵: 朱佑元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囱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陵: 朱载垢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钧翊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陵: 朱由检 宗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东陵 至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原来是公园(清福陵)
皇太极在沈阳的北陵 皇姑区泰山路原来也是公园(清昭陵)
顺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温州市永宁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庆的陵墓 位于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清慕陵)
咸丰的陵墓 位于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东南(清惠陵)
光绪的陵墓 泰陵东5公里 (清崇陵)
宣统就是溥仪 没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宝山
备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除成汤葬于山西万荣县境内(后于元朝沉入黄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阳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陕西长安户县附近 ,自咸阳至西安周围。
东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阳附近。
秦:陕西临潼附近。
西汉:陕西咸阳西汉王陵群。
东汉:除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外,其余集中在河南洛阳东汉王陵群。
三国:蜀昭烈帝刘备 —— 四川成都 蜀后主刘禅——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阳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贵乡公曹髦——河南洛阳
吴武烈帝孙坚——江苏丹阳 吴大帝孙权——江苏南京
吴景帝孙休——安徽当涂 吴末帝孙皓——河南洛阳
西晋:河南洛阳
东晋:江苏南京
五胡十六国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于江苏丹阳,北朝多葬于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
隋:隋文献帝杨坚——陕西武功 隋炀帝杨广——江苏扬州
唐:分葬于陕西境内。
五代:河南开封洛阳附近
十国:多不可考,在当时各国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巩义(洛阳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绍兴 七陵
辽:因其习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内蒙巴林左旗内。
金:北京房山,后为河南登封
元:因其习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为江苏南京,世祖后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于辽宁沈阳附近,福临后葬于于河北遵化及河北易县清东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区(包括洛阳 巩义 登封 郑州 开封等地)
2关中地区(包括西安 咸阳 等地)
3江南地区(包括南京 丹阳 绍兴等地)
4燕山地区(包括北京 遵化 易县等地)
5河东地区(包括安阳 临漳等地)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钟的钟氏家谱
本文2023-12-01 08:44: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