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积极建祠堂修家谱,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祠堂。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我们经常说没有家教,一个家族的家族文化传承对后代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一个中国人,你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你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因为那是你的祖先,你的来源,人不可忘本。常怀祖先创下基业之艰辛,常勉后代子孙砥砺前行。
村民家中发现距今200年完整家谱,我这样看待流传已久的族谱。
一、村民家中发现距今200年完整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许多族谱无法保存,这是一种遗憾。邢台市襄都区豫让桥街道办事处界家屯的王建国和媒体进行了联系。他说,他家里保存着乾隆时期的一套完整的族谱,记载着王家从山西迁到邢台的整个过程。
王先生说,家谱是他父亲的珍藏,他以前也没有太过关注,但现在有时间了,他觉得有必要继续写下去。
二、可能是假家谱在古时候,几乎每一位开国皇帝都会编造自己的血统,让自己的家族和曾经的皇帝、将军们有牵连,而有些名流更是乐此不疲。比如刘邦,他是山东的一个布衣人,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
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谱匠”,专门修假家谱,编造家谱,每一位先祖都是帝王将相,甚至还有历代的封号、封号、名人传记等等,如果不仔细研究的话,很难分辨真假。假家谱传到民间后,每隔几十年就会进行一次认真的修复,到了今天,已经很难分辨真假了。
造成家谱内容失真的主要原因是编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在编者的构成上,没有专门的组织来培训和甄别家谱,也没有严谨的考据。
谱员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谱质量和家谱内容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而家族族谱,以前只会在家族中流传,不会有外人插手,也不会进行审查,只要得到族人的同意,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传承下来的族谱就很难分辨真假了。
再加上后人修改族谱,也就是让这种错误继续下去。
崛起、繁荣,还谈不上。但肯定会形成浓厚的传承氛围。过去一百年里,由于经历过长时间的兵荒马乱和频繁的改朝换代,经历过简化字推广和“破四旧”运动,经历过改革开放时代变迁,续谱中断,祠堂被拆,家谱被焚,人员流动,传统宗族社会不在。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家谱也叫族谱,祖谱,宗谱,是同姓宗族里记载本族事务,重要事迹的资料文档。在家谱上所登记的姓名是谱名。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本家族的来源和迁徙的轨迹,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与繁衍,婚姻和文化,还有族规和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每一个家族祖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
之前看电视剧《破冰行动》里有这么一片段,林耀东对所谓的“犯错”的林家人采取的制裁就是从族谱中除名,并且剥夺进入祠堂的权利,也不得在祠堂中拥有牌位。可想而知,族谱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过去的东西,是生生世世刻在人们心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孙猴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而是由父母孕育而成。因此每个人降生,必然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也就是说自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血脉传承的结果,而每个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亘古长存的家族大树上萌发出的一缕新枝而已。如果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了。
自从有了姓氏,人便有了家族观念,相对应的也就有了相关的文字记述,而有了延续不断的记录,就有了文化精神方面的传递。即便到了百年之后,人们互不相识,但翻开家谱,依然可以相互辨识,从而成为一家人,这种血缘和情感的凝聚力,是任何工具和人为都做不到的。
也许有人觉得社会变了,信息发达了,修谱没必要了,修谱又不能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但一个家族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将家谱作为精神文化传承。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活得很普通,无需入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人即使活上百年,相对于历史而言都很短暂,就如李白说的一样,都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尤其对人生而言,倏忽而逝。对于他人你的生命轻若鸿毛,但是对亲人便非同一般了。在家谱里,即便一个人再普通他也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留下名字,甚至可以为后代留下珍贵的信息。一个人的一生即使在平凡中度过,旦他的后人却不一定如此,到了抚今追昔之际,所有的平淡也就都意味着不平凡。
代沟,是思想远近的跨度。
晚饭后,打视频问候爷爷,聊起最近大爹要立家谱的事,我力挺,表达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爷爷皱眉说麻烦,祖上是有家谱的,在我们的大本营。说他闲的没事干,还花钱捞不着好,挨家挨户跑着要资料,啧啧。
我们村19户人家,先前从另一个大队迁过来的,所以家谱在那。三代人过去了,我们村人越来越多,却渐渐大多远走他乡,村子里只有老人。第三代的孩子们都跟父母去了大城市,村子变成了老家。有些年轻人过年会将老人接到大城市过年,小孩子回到老家不出门,连邻居都不认识。
在我们小时候,村子里大事小事今天有人说,明天全村人都知道了。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们站在大门口扯嗓子一喊,各回各家去吃饭。邻居家伙伴蹲在门外面木头上端着碗吃饭,看见的娃儿们也端着自家的饭过去跟人家边吃边聊,吃饭都是热热闹闹。周末写作业,三五个伙伴们带着作业到一家去,把饭桌抬出来,摆在门道里阴凉的地方,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题。父母只管孩子吃饱穿暖,黄昏的时候孩子们在场上跳皮筋,打沙包,玩到天黑看不见,恋恋不舍各回各家去睡觉。
现在,立家谱多有意义,叶落归根,有不变的魂。若干年后我们再回首,我们认祖归宗,缅怀祖先,后辈们有一份家谱,是珍藏的记忆也是无价的亲情。立家谱,全村一个人都不少,远至外嫁女子,近至赘婿旁氏,细至学历血型,工程量不小,但是听爷爷说他的收集工作也不差一二了。我们都积极发了照片学历各种信息,期待一本现代版详尽的本氏家谱,幸矣。
一个家族的家风,往往会影响家族成员的日常品行和气质,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家风家规的继承和发扬,以至于造成现在许多家庭根本就没有家风和家规。
我国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中有一些好的传统,在现代一些年轻人的身上几乎就看不到了如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善待他人、重礼谦让、勤俭持家、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清白做人等等,我们看到的却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缺乏自理自立、缺乏自信和勇敢等缺点的孩子,这些缺点也同样在一些家长身上得以体现,以至于有些家长在无理取闹的时候,还不如一个孩子。
如今无家风,无家规,无底线的三无家庭,可以说到处都是。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浑身到处都是毛病,当家长无法正确引导时,这些孩子往往就会危害亲人或者是危害他人。
如何建设好家风呢?
《颜氏家训》被称为家训之祖,历经千年而不佚,反复刊印,经久不衰,对后世影响极大,书中告诫我们,一个家庭,教育子女,坚持这三个家风原则,孩子一定越来越有出息!
一、 宽严相济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母在子女面前有威严而又能关怀爱抚他们,子女就会对父母敬畏、谨慎而孝顺。
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现代散文家 梁实秋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梁实秋宠爱子女,但是不代表他会溺爱子女。若是子女任性,做了什么有违家教的事情,他就会严厉惩罚。
梁实秋善于辞令,居家过日子也常常妙语如珠。儿女们每天晚上都要凑到他的卧室里缠着他讲故事。
一天,梁实秋正在午睡。大女儿文茜一个人在楼下客厅里描红模子练字。她低头看到墨很黑,抬头看墙很白,于是就在墙上涂了一个黑十字玩。
正当她欣赏“杰作”时,梁实秋睡醒看到涂黑的墙,勃然大怒,打了女儿几杖,并让她罚跪。
文茜吓哭了,哭了半天也没人理她,直到跪地沉沉睡去。后来,还是外婆替她把黑十字刮去,此事才作罢。
这次惩罚让文茜记忆深刻,她表示自己一辈子始终不敢在墙上题“××到此一游”的墨迹,甚至看到别人乱涂,也会下意识地想到父亲的竹手杖。
二、 切忌放纵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捶挞至死而无威。”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才开始去加以制止,此时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
伟大的政治家 刘少奇 便是子女眼中的严师。
1951年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大女儿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准备转为正式党员。得知此事的刘少奇,郑重地给学校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明确反对,表示女儿生活作风与思想政治上没有达到党员标准,不应给予转正。
1954年,刘少奇的次子刘允若被派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因与同学关相处不融洽,从而提出要转系,甚至调换学校的要求。针对儿子暴露出的思想问题,刘少奇连写 4 封长信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
刘少奇以严格的家风要求子女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成为了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孟母三迁深刻反映了这个道理,跟着什么人学什么样,在什么环境就会受什么影响。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
钟南山 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医学专家,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医学伟人,钟南山正是收到父亲的影响,开启了医学启蒙。
父亲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在没有科研经费的前提下,自己自掏腰包买了三四百只小白鼠,并且养在家里搞实验。
经过几番的煎熬与努力,钟世藩首次使用了胎鼠作为分离病毒的工具,还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
每天帮着父亲喂养小白鼠的钟南山,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实验的每个步骤和论证,都要讲究实事求是。正是父亲这种尽责的精神,让钟南山在医学领域上,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搞科研。
这三个家风原则和例子,反映了好的家风对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家风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传统家谱家风等都需要谱写成册才能得以保存,供子孙后代学习。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快捷和简单的方式去记录属于自己的优秀家风。
@ 脉 丁 - 智能家谱 是一个以家谱家风为核心的手机智能家谱,一个可以创建家谱和记录属于自己家风的软件,我们可以在上面使用文字、照片、视频来记录自己家的家风家训,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传承,形成自己独特的家文化。
我们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形成的自家独特优秀家风文化,将穿越历史云烟,依旧日久弥新,绵延不绝。
现在农村积极建祠堂修家谱,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
本文2023-12-01 08:14: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