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后人么 现在大概分布在什么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范仲淹有后人么 现在大概分布在什么地方,第1张

从范氏定姓始祖范武子第一世起至37世范隋(任处州府丽水县丞始迁苏州吴县为始祖)38世梦龄公——39世赞时公为温州永嘉场大塘下村范氏族系第一世祖——2世范墉公——3世仲淹公——4世纯仁公——5世正国公——6世直南公(号寅孙)官平阳县丞,生子三,长曰思敬、次曰思灿、三曰思柔,长子思敬随父居平阳,后迁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迁祖,繁衍至今。据永强范氏宗谱统计人口7000余众。次子灿居瑞安周村,三子柔居瑞安阁巷。

长子思敬随父居平阳,后迁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迁祖,繁衍至今。据永强范氏宗谱统计人口7000余众。

范氏QQ群 1713525

范家大院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御营镇,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德阳市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由范仲淹的第20代子孙范养源在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携家人来川,几经转折从川东至川西,艰难创业后才在罗江御营镇买下田产,落户响石板修建范家大院。

几百年来,范氏后裔一直在这里过着士绅书香门第的生活,家族成员也代代人才辈出,如今在德阳地区的直属后裔就有一千多人16个分支。每年的春分是家族成员聚会的日子,今年春分已是第23次聚会了。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亲情的浓烈。

范家大院占地约3500平方米,石木结构,功能齐全,无论是排水系统和防卫都是最完整的。由耳龙门、中龙门、正房、厢房、中堂房、享堂构成。大院坐西向东、背靠范家大山,植被良好。院左右侧为民居,大院映衬于茂竹修林之中。院前为农田,视野宽阔,前800米左右有自北向南的黄河水。

这边也有几千人

范氏QQ群 1713525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公元 4 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 18 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

  范氏这一显族著姓,在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及全省各地,不过,居住最多的是新竹县。在台湾范姓为台湾的第四十八大姓。在明清之际迁台最早的一个叫范文华的人,他在明末永历年间最先移台开基于现在的台南盐水镇旧营里。清康熙六十年 ( 公元 1662 年 ) 有叫范光儒的人从广东移到台湾下水港定居等等。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境内外其他范氏支派

范仲淹的后裔,一千余年来已发展成难以精确统计、散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范围内的庞大族群。其主要原因除战争避乱以外,往往是担任官职后全家迁往新的地区,落户生根。这里介绍自范仲淹以来,从苏州迁往全国各地、蔓衍成族的概况,使各地范氏后裔,也许能循此线索寻找到苏州祖根:

(一)江苏 

1 、金陵:三世侍郎房范正图,在北宋钦宗时任官于颍昌,金兵南侵,全家撤往金陵;又七世大夫房范士观,南宋宁宗时从嘉定迁往金陵;廿二世右丞房范章德携子徵仁等迁江宁三山街袖子湾。

2 、丹阳:十八世忠宣房范可陛在明万历年间迁丹阳县,二十三世孙范徵洋为丹阳邑令,是为丹阳支。

3 、嘉定、太仓、崇明:十七世支使房范善言(范友德之子)迁嘉定集庆寺前,其后裔又迁太仓、崇明。

4 、吴江:十四世忠宣房范彦修入赘吴江丁经历家,其孙善德、善高留吴江。

5 、常熟:十一世支使房范叔渊在元末张士诚踞平江时迁往常熟之钓渚,成支。

6 、淮扬地区:八世右丞房范宗禄在宋代末年随亲戚经商,遂迁居高邮;十九世郎中房范弥芷在康熙初迁泰兴县;二十三世儒林房范徵祥,埋名经商于淮扬一带;在如皋亦有忠宣房裔孙迁此。

7 、宜兴:八世范宗禄后裔从高邮迁来。

(二)浙江 

1 、湖州:南宋绍兴中期( 1146 前后),驾部房范秦卿迁湖州飞英寺前陈判官巷;又十世右丞房范绍彦从绍兴迁湖州西百桥;后有廿三世支使房范徵宪偕弟徵贤迁居湖州。

2 、嘉兴:宋南渡后,郎中房范公达(历官淮西转运使、朝议大夫)迁居嘉兴之崇德。有一孙范拱卜迁返无锡堰桥镇。

3 、绍兴:八世右丞房范宗尧,宋理宗时( 1225—1264 ),迁绍兴会稽九节坊。后裔有迁上虞玉带桥,也有迁返苏州府城让檐街的。

4 、义乌:廿一世监簿房范仪厚迁义乌县。

5 、宁波:二世范纯恪在宋哲宗元祐中( 1087—1094 )任浙江明州推官,举家迁往,四世孙范公晖后回苏州,子范良能卒于明州(宁波);又十世右丞房范绍章从绍兴迁鄞县。 6 、婺州:宋代儒林房范直忱迁来定居。

7 、兰溪:十一世范叔肇从湖南汀潭迁居兰溪之院坞。 8 、苍南县:祖先范宾桥,因避海盗,偕弟宾山从福州府城西的秦宁县范家山迁苍南县马站镇凤尾山村定居。生九子,其中除二子仍居秦宁外,其余分别移往温州、莆田、霞浦、福鼎甚至海外,也有迁返苏州、福州的。到 1997 年,苍南县已有范姓二千余户,其字辈为 20 字: “ 宾华宜子日,邦大仲全庆,君恒则叔兴,德立永昌盛。 ” 从第二世华蓉至今,已传十六世。

9 、汤溪县:祖先范大奎,清代封为大夫,在汤溪县厚大乡(现并入金华)建有大夫第,乡人俗称 “ 十间楼 ” ,前后各五间,中两旁有厢房,前有庭园,大门四间,内进墙门上石匾,刻 “ 文正家风 ” 四字,四周有琴、棋、书剑细致图案。宗亲范学伟参加抗战,胜利后奉派台湾并定居。

10 、温州:四世忠宣房范直南(寅孙公),宋绍兴十七年( 1147 ),官之平阳县丞,后隐居于世,生子三,其长子思敬于宋乾道二年( 1166 )后, 来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祖,次子思灿居瑞安周村,三子思柔居瑞安阁巷。

(三)安徽 

1 、休宁:范履冰被杀害后,其子范冬芬避于此。

2 、泾县:三世侍郎房范正兴,在南宋绍兴( 1131—1162 )时迁居泾县。部份后裔迁南陵。又十四世忠宣房范彦英在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任徽州府照磨,举家从湖南辰州迁徽地。

3 、和州:十二世监簿房范元鼎,于洪武中携子迁和州。

4 、砀山:十七世右丞房范善安、善君在明嘉靖间率元孙范云伯迁徐州,再迁芒砀东十二里汇聚庄定居成支。云伯生三子:汝梅(迁范庄)、汝盐(迁范集)、汝贵(迁范花园),自此后裔散布在芒砀的丰县、虞城各地约 30 余处。现在砀山县高岩区葛集镇有范氏子孙。三十世范子瞻,在民国年间曾续修家谱。

5 、涡阳:在皖、豫交界处。该县的新兴镇范庄,有东、西范家村,均为范氏后裔。据 85 岁的范玉斋口述,祖上字辈排列为 “ 大学金水心,玉广成士顺 ” 。现前五辈已不存。全族分为范玉斋、范玉田、范成章三大院。

(四)江西 

1 、丰城:唐范履冰被杀后,第三子冬昌避居此。

2 、临川:三世忠宣房范正国,在北宋靖康之变中,扈从孟太后到江西临川,其孙范公康与侄范良恭迁临川之河田。

3 、乐平:范正国曾孙范良傥迁饶州乐平县。传七世到范岳,洪武中任县丞,因失火罪戌辽东沈阳中卫,后遇赦返。留子范孝文留居沈阳,成支。

(五)山东 曹州:十四世支使房范昌衍在明英宗时( 1457—1464 )随父迁往。

(六)福建 范姓进入福建,当早在唐代,到宋代,七世监簿房范芰,任闽广道,告老后居福建。此外有:

1 、清溪:范仲淹之孙范祖禹任北宋谏议大夫,从苏州移居建宁府清溪县。

2 、上杭:范仲淹第七世孙范滋文的第十子范远冈,因父亲赴汀州府任,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往汀州上杭南湖村。

3 、汀宁:六世监簿房范衍(礼部尚书)迁汀宁滑石村。

4 、闽中:二十世监簿房范兴霍之子范仪皋娶妻福建人,遂住闽中。

5 、沙县:忠宣房后裔范荣贻现在沙县城关。

(七)北京及河北 

1 、北京:十二世监簿房范元大,洪武初戌北京玉门卫。两子随往。

2 、保定:十七世忠宣房范可立、可言从吴江县迁往;廿一世监簿房范仪俨,娶妻保定人,遂居此( 3 )。

(八)湖南

  1 、湘潭:四世忠宣房范直清,绍兴中迁湘潭县(后裔中有范和甫,迁返如皋和上海);七世忠宣房范士峻迁湘潭(后裔范叔肇迁浙江兰溪)。

2 、湘阴:四世右丞房范直谅,建炎中迁湘阴。

3 、隆回:八世监簿房范天贡于元代大德三年( 1299 )任湖南宝庆知府,与三弟天贵(湖南隆回县令)告老落户于此成支。

4 、辰州:十一世忠宣房范叔裕在洪武中戍湖南辰州,成支。十四世孙彦英,弘治时任职徽州,举家迁往。

(九)广东 

1 、潮州:元兵南下,原在福建上杭县的七世孙范滋文之第十子范远冈之后裔始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乡,奉远冈为始祖。

2 、大埔: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潮州海阳县支后裔到大埔开荒落户,也奉范远冈为始祖。

3 、长乐:十三世范法胜(范敬盛之次子)迁长乐县。

4 、陆丰:十三世范法澄(范敬盛之四子,号公义)于元末明初从潮州避居广东陆丰县吉康都崘岭乡黄护寨(今广东陆河县水唇镇),成支奉为始祖。范法澄生五子,第三子刘保移居同乡的田心坝,遂分成二支。现陆丰县仍有仲淹祠。

(十)辽宁 

1 、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2 、辽东:十二世郎中房范子渊遣戍辽东,子孙散布该处。

(三)安徽 

1 、休宁:范履冰被杀害后,其子范冬芬避于此。

2 、泾县:三世侍郎房范正兴,在南宋绍兴( 1131—1162 )时迁居泾县。部份后裔迁南陵。又十四世忠宣房范彦英在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任徽州府照磨,举家从湖南辰州迁徽地。

3 、和州:十二世监簿房范元鼎,于洪武中携子迁和州。

4 、砀山:十七世右丞房范善安、善君在明嘉靖间率元孙范云伯迁徐州,再迁芒砀东十二里汇聚庄定居成支。云伯生三子:汝梅(迁范庄)、汝盐(迁范集)、汝贵(迁范花园),自此后裔散布在芒砀的丰县、虞城各地约 30 余处。现在砀山县高岩区葛集镇有范氏子孙。三十世范子瞻,在民国年间曾续修家谱。

5 、涡阳:在皖、豫交界处。该县的新兴镇范庄,有东、西范家村,均为范氏后裔。据 85 岁的范玉斋口述,祖上字辈排列为 “ 大学金水心,玉广成士顺 ” 。现前五辈已不存。全族分为范玉斋、范玉田、范成章三大院。

(四)江西 

1 、丰城:唐范履冰被杀后,第三子冬昌避居此。

2 、临川:三世忠宣房范正国,在北宋靖康之变中,扈从孟太后到江西临川,其孙范公康与侄范良恭迁临川之河田。

3 、乐平:范正国曾孙范良傥迁饶州乐平县。传七世到范岳,洪武中任县丞,因失火罪戌辽东沈阳中卫,后遇赦返。留子范孝文留居沈阳,成支。

(五)山东 曹州:十四世支使房范昌衍在明英宗时( 1457—1464 )随父迁往。

(六)福建 范姓进入福建,当早在唐代,到宋代,七世监簿房范芰,任闽广道,告老后居福建。此外有:

1 、清溪:范仲淹之孙范祖禹任北宋谏议大夫,从苏州移居建宁府清溪县。

2 、上杭:范仲淹第七世孙范滋文的第十子范远冈,因父亲赴汀州府任,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往汀州上杭南湖村。

3 、汀宁:六世监簿房范衍(礼部尚书)迁汀宁滑石村。

4 、闽中:二十世监簿房范兴霍之子范仪皋娶妻福建人,遂住闽中。

5 、沙县:忠宣房后裔范荣贻现在沙县城关。

(七)北京及河北 

1 、北京:十二世监簿房范元大,洪武初戌北京玉门卫。两子随往。

2 、保定:十七世忠宣房范可立、可言从吴江县迁往;廿一世监簿房范仪俨,娶妻保定人,遂居此( 3 )。

(八)湖南

  1 、湘潭:四世忠宣房范直清,绍兴中迁湘潭县(后裔中有范和甫,迁返如皋和上海);七世忠宣房范士峻迁湘潭(后裔范叔肇迁浙江兰溪)。

2 、湘阴:四世右丞房范直谅,建炎中迁湘阴。

3 、隆回:八世监簿房范天贡于元代大德三年( 1299 )任湖南宝庆知府,与三弟天贵(湖南隆回县令)告老落户于此成支。

4 、辰州:十一世忠宣房范叔裕在洪武中戍湖南辰州,成支。十四世孙彦英,弘治时任职徽州,举家迁往。

(九)广东 

1 、潮州:元兵南下,原在福建上杭县的七世孙范滋文之第十子范远冈之后裔始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乡,奉远冈为始祖。

2 、大埔: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潮州海阳县支后裔到大埔开荒落户,也奉范远冈为始祖。

3 、长乐:十三世范法胜(范敬盛之次子)迁长乐县。

4 、陆丰:十三世范法澄(范敬盛之四子,号公义)于元末明初从潮州避居广东陆丰县吉康都崘岭乡黄护寨(今广东陆河县水唇镇),成支奉为始祖。范法澄生五子,第三子刘保移居同乡的田心坝,遂分成二支。现陆丰县仍有仲淹祠。

(十)辽宁 

1 、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2 、辽东:十二世郎中房范子渊遣戍辽东,子孙散布该处。

范氏QQ群 1713525

  去年4月17日,本报曾在11版刊登过一篇名为《一代名臣范仲淹生于正定》的报道。今年3月26日,范仲淹嫡传35世孙、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范祥科携儿子、儿媳再次来到正定县高平村寻根认祖,并进一步证实:范仲淹生于正定县高平村,其母谢氏亦为高平村人,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正定大佛寺里……这使范仲淹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范仲淹35代嫡孙其人其事

  范祥科,原籍我省南宫市宋都水村,1952年生,曾当过兵,转业后到唐海县工作。2002年提前退休后,奔走各地从事范仲淹思想研究及范氏宗亲活动,任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范祥科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范仲淹母亲谢氏夫人(谢观音)1045年诞辰。谢观音是在高平村出生的,26岁时在高平村生下了范仲淹,并将其抚育成千古名臣,堪称一位伟大的母亲。”

  范祥科向村民和笔者介绍了与范仲淹的嫡传关系:“我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嫡传。范仲淹第九世孙范国兴曾任平江府团练副使,随文天祥抗元。文天祥被害后,范国兴率部护尸南归,途经河北南宫时,突患重病,只得就地医治。后几经周折,范国兴举家定居在南宫市宋都水村,务农为生,至今已历724年。我现在是范氏的第35代嫡孙。”

  高平村里话“高平”

  范祥科整理了大批关于正定的资料,包括范仲淹的生平、其父范墉的生平、其母谢氏的生平等资料。

  范祥科向我们介绍了高平村与范仲淹的关系,他称,范仲淹的许多文章的落款经常用到“高平”的字样;同僚也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范仲淹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等,可以说范仲淹与“高平”有着很多渊源。范祥科认为,此“高平”就是正定县曲阳桥乡的高平村。

  据范祥科考证,与范家有关的以“高平”命名的地方历史上曾有七处:宁夏固原县,史称“高平郡”,是范姓祖籍;山西高平市是范仲淹续妻曹氏家乡;山东昌邑县,西晋时曾称“高平郡”,范姓祖先曾避难于此;山东邹平县,古称“高平县”,范仲淹继父朱文翰曾在这里为官;江苏苏州市“高平里”,是范仲淹父亲范墉出生地;河北正定曲阳桥乡高平村是范仲淹母子出生地;河南伊川县“高平陵”,是范仲淹母子墓地。但经逐一排查、考证,范祥科认为,以上七处以“高平”命名地,不是与范仲淹无太大关系,就是其伤心之处,只有正定高平村曾留有这样的史料:范仲淹曾致信调任真定府为官的好友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他自报家门并表达了对自己出生地的怀念之情,可见在范仲淹心目中的占有一定地位的“高平”就是——— 范仲淹母子共同出生地、范仲淹父母结婚地——— 河北正定高平村。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哪里?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广为人知,但是这个典故究竟发生在哪里?历来就有争论,一说是在河南,另一说是在山东。范祥科认为,“这一典故应该发生在正定大佛寺。”

  范祥科称,在他们这支范氏后裔中广为流传着一种说法。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父亲范墉曾率成德军3000名士兵对正定城内大佛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大悲阁进行修缮(20年前宋太祖修建)。当年七月十五日,范墉将怀孕的谢氏夫人接来跪在观音菩萨像前问卜。墉问:“夫人腹中是儿是女?”佛(主持)答:“奇儿一位做高官。”墉问:“高官可否到宰相?”佛答:“否。”墉问:“不能为相治国,做个良医为民疗痛?”佛答:“还是当官保朝吧。”并送两句话:“修观音菩萨阁观音菩萨送子,生在娘生之处;建摩尼殿,释迦牟尼收儿,死在爹死之所。”

  而且有关历史资料亦证明和应验了以上的那个传说。范仲淹正是于公元989年在大佛寺维修观音菩萨阁时生在高平村,与母亲谢氏夫人生于同一村。公元1052年,大佛寺建摩尼殿时范仲淹死于徐州,与父亲死在一地。

  正定县“文庙”里正在筹建“范仲淹纪念馆”,范祥科参观后表示,“范仲淹的‘忧乐观’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有义务用其思想教育后人。”

起源演变

范,在汉族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中是一种草,产范草的地方也称为范。

小篆中范的字型是从草、从水。范姓是蛇图腾,以蛇为氏族族徽,由表木、水、蛇组成。是巳,为蛇图腾,丫”是表木,“十”是“四方”,代表四时。汜人居范邑,也以地为姓。

范氏部分起源于河南 范县 东南高码头乡老范庄村。

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 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扩展资料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往上可追源到黄帝轩辕氏及少典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 51 位,约有 468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 75%,约 678 万。

参考资料:

-范姓

范仲淹有后人么 现在大概分布在什么地方

从范氏定姓始祖范武子第一世起至37世范隋(任处州府丽水县丞始迁苏州吴县为始祖)38世梦龄公——39世赞时公为温州永嘉场大塘下村范氏族系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