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维是明朝的大臣,以死殉国后,清兵见其遗体为何会痛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张国维是明朝的大臣,以死殉国后,清兵见其遗体为何会痛哭?,第1张

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国力空虚,百姓怨声载道,外有女真强敌,内有闯王之乱。清军入关后,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投降,张国维是少有的忠臣,誓死不降的事迹也被后世永为流传。

1644年,崇祯皇帝一命呜呼,时任巡抚的张国维不做任何考虑,二话不说就去支持当时的鲁王朱以海。后遭到部将叛乱,张国维不得不退守今天的浙江东阳。然而好景不长,顺治进驻北京,多尔衮奉命挥师南下,到处制造屠城惨案,其中一支部队直逼东阳。

张国维面对这种情形,本想拼死一搏,但是清军的前锋到达陷坑岭下,他知道明朝大势已去,救国无望,为了保住东阳百姓的性命,留下遗书投湖自尽。他死后,遗体被打捞上来,按照遗书的要求,东阳县令把他抬到县衙大堂端坐如活人。

不久以后,清军骑兵到达,当他们看到张国维端坐于大厅,面色如生的时候,忍不住失声痛哭,纷纷对这位英雄人物行以跪拜之礼。正是因为张国维的大义凛然,东阳百姓才得以安然无恙。

张国维是明朝的大臣,他以死殉国后,清军看见他的遗体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并且跪拜他呢?原来清军的骑兵中大多数是山东济宁人,当年曾得到张国维在济宁的施粥才得以活命,此时见到早年的救命恩人,却已是天人永隔,于是纷纷下跪礼拜。

以文庙为核心,附设传授儒学的县学,形成庙、学结合的体制,崇儒、尊贤、重教有机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但是20世纪末陆续刊行的方志对文庙、学宫的记述较少,故而特撰此文,以期新一轮修志时能加以重视。

黉门,学宫之门,借指学宫。东阳民间将文庙、学宫所在统称黉门。东阳黉门,在庙、学结合的基础上,又附设“辉映楼”等文化设施,它是东阳人修身、问学的代表性场所,其悠久的人文素质教育传统,绵延千年,影响深远。而且东阳黉门建筑,宏大、静穆、典雅,其选址、布局,形神兼备,匠意独具,文化脉络清晰,其构建和装饰尤见百工技艺之乡的特色 。 一、文庙的初创

文庙是由官方饬建的崇祀孔子的场所,又称孔庙,夫子庙。东阳文庙始建于何时?清道光《东阳县志》载:“宋淳化五年,杨尹移戴叔伦碑,内载太原王昌图创夫子庙于县廨前,而不详其事”。杨尹是北宋淳化五年(994)到任的东阳县令,上任伊始就将“荒郊迥立,蔓草半侵,苦雨摧残,畏日销铄”的《去思碑》移置于太原王昌图建的夫子庙之右。

《去思碑》为纪念戴叔伦在东阳县令任上业绩而建。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唐代著名诗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四年(783),戴叔伦以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衔任东阳县令。《去思碑》建于唐兴元元年(784),即戴叔伦离任的翌年。清道光《东阳县志》录有《陆长源去思颂》全文,此文不仅记述了戴叔伦在东阳县令任上“饰崇文庙,教阐虞庠”的事实,而且盛赞了戴令在东阳兴学、尊知、重教的业绩,其中文庙在他任上经历了“饰崇”即整治装饰的事实说得明明白白。根据清道光《东阳县志》对东阳文庙的记述有两点似已明确:第一,唐中叶,在戴叔伦任东阳县令前东阳已有文庙;第二,王昌图所创的文庙在县廨之前,是为一直沿袭的县治东南一百七十九步的旧址,而唐代戴令所整治装饰的文庙和庠序为另有其址,其规模也不如现存的黉门旧址大 。

二、文庙的形制

东阳文庙的形制以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庙遗存为依据。它遵循地方文庙布局的基本规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由前至后沿中轴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庙门(大成门)、大成殿等建筑,唯崇圣祠置于大成殿左侧。

照壁照壁也称“万仞宫墙”,形制高大,上书“仰之弥高”四个大字。

棂星门东阳文庙棂星门作冲天牌楼式,五间六柱。

棂星门至照壁之间为广场,今“黉门广场”即原黉门广场的改扩建。

泮池泮池为半圆形水池,圆弧向外。东阳文庙泮池纳南来之文秀水入池,跨池有南北向小桥一座。文秀水引城南勒马峰茶院坑水经长生塘入城,于文庙前九曲入泮池。

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东阳文庙大成殿遵常制,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台上,踏道为垂带台阶,南面三阶。此外有东西两庑、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孝子祠。

东阳乡贤祠在庙门西侧。奉祀自梁刘昆、申屠狄,唐厉文才以来的历代乡贤数十人。乡贤的祭祀,属广义的祖先崇拜,没有宗亲血缘关系的理念,极具地域人文内涵。名宦祠在乡贤祠右。奉祀着唐邑令戴叔伦,宋邑令鲍安上,教谕舒璧,训导彭如翱等一批为东阳作出贡献的官员。孝子祠在名宦祠右。奉祀着汉斯敦,晋许孜等一批孝子。东阳人文传承中,“孝敬”颇具特色,孝,一直是东阳立德之本,存世的“斯孝”、“孝德”、“孝顺”、“怀德”等地名都记载着以孝立德的人文传承 。

三、文庙的奉祀

文庙主祀孔子,随从享祭者多数为孔子的学生,或与孔子同时代并与孔子有交往的儒家代表人物。

随从享祭都是各朝代依照奏请然后由朝廷下诏而定的,到清末,随从享祭者有“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之分。

入庙奉祀等级森严,但神像的置放场所和表现形式历朝有变化。到清末东阳文庙入祀者全以“神牌”的形式奉祀于大成殿内,东西两庑已成学舍 。 一、学宫的创建

清道光《东阳县志》载,“宋皇祐元年(1049)知县鲍安上始建学宫”。但是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下诏“明设考课,各使励精,琢玉成器,庶其非远。州县及乡里,并令置学”。宋末元初的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就明确记述“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唐大历十二年(777),东阳升为望县,作为望县的东阳在尊孔崇儒大兴教育的唐代建文庙、修学宫是必然之举。唐建中元年(780)——四年(783)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期内,东阳县学已名闻郡国,其讲颂之声闻于里巷,而且已形成文庙与学宫结合的体制。然而自戴令离任的783年至庆历四年(1044)诏令州、县皆立学,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东阳史籍中多言庙而不及学。至庆历八年(1048)未见有县学在原有学宫的基础上动工修葺扩建的记载 。

二、学宫的形制

清道光《东阳县志》“知县鲍安上始建学宫”的记述,究其内容实为鲍安上在修葺扩建文庙的基础上增设学舍。宋《毛维瞻记》对此有明确的记述,“夫子庙隳落卑隘,反不及细民之舍,老屋数十椽上露星日……且患旧址迫狭,遂辟东南官圃以广之……”。但可以承认,鲍安上修文庙建学宫在选定地址,扩大规模,完善庙、学结合的建筑格局等方面是有“始建”之政绩的。

本文所说的学宫格局是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废县学时的格局为依据的,但从传承的角度说,又不能脱离宋知县鲍安上所始建的格局:

凡屋巍然,中崇者曰殿,内塑先圣及十哲之像,安焉,又绘七十二子于两壁……殿之阴延而袤者曰讲堂,度可布数十席……殿东西设两庑,庑下有室曰斋,以舍学者,……左右前后庖廥垣囿无不称备……

这段引自《毛维瞻记》所记述的庙、学结合格局在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虽陆续有所毁坏修葺,但基本格局一直没变。

明伦堂位于大成殿正北,鲍令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扩建,时称“讲堂”,后经多次改建重建,然其址未变。

尊经阁(即藏书阁)位于明伦堂正北,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毁于明崇祯间,现存的尊经阁为清嘉庆六年(1801)重建。

教谕宅在明伦堂东。

训导宅在明伦堂西。

辉璧楼在棂星门东,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改建学宫大门时始建,为学宫正门的门楼。

斋宿所在庙门外东。

园林庙学园林的构造点滴散见于有关文字中,唯文庙古柏在道光县志中立目记载:“凡数本,并列泮池左右,水天相照,文采尤觉蔚然。” 辉映楼及坊表

辉映楼位于教谕宅东园。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邑人胡嘉猷建。辉映楼有如稷下学宫,是东阳文人学士讲会聚议的场所。辉映楼“平揖南山,旁顾双岘,缭以画水,夹乎儒宫”,给邑之名流及文人学士提供“辉映斯楼”的处所,有效的促进了文教的兴盛。南宋绍定三年(1230)重建辉映楼,元代陈樵作《辉映楼赋》,其中如“飞阁中起,虹采相宣,则有群书漆版,汗简华缄”,“琢桂为户,文锦楹兮,名翚引翼,翠螭腾兮”等句,极言东阳百工技艺之乡建筑的特色 。

坊表棂星门前学前巷由东至西有石坊三:状元坊,为厉仲祥、周师锐、杜幼节、俞葵、俞仲鳌立;会魁坊,为张国维立;解元坊,为卢楷立。黉门建筑的修葺鼎新

黉门建筑历千年,其间虽有摧剥隳落,然总是在不断修葺鼎新中以美轮美奂面世。美轮美奂的黉门展现给我们的是东阳文化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协奏曲,是在“礼门义路”的追逐中官民合力共勉的接力运动。凡有所作为的父母官都不以“公帑财诎”为借口,而以兴学明伦,尊知育才为己任,尽心谋划,与民共济,完成黉门修葺鼎新的任务。明成化三年(1467)知县房骥任上重建明伦堂,“搜公帑之所存,仅得白金二十两” (清道光《东阳县志》),仅二十两银子是无法完成明伦堂的重建任务的,于是房令就与邑内俊彦张维正、赵孟实、卢孟涵等共谋举事,于是就有由赵孟实、卢孟涵为主于成化三年、九年、十六年三度大修黉门的史实。综观东阳衙署官员,化政维熙、履位循良、为民称颂、去思情笃者也不在少数。如唐代戴叔伦,宋代鲍安上、王袂,元代郭瑛、任谦,明代房骥、缪樗、王遵、赵善政,清代潘士璜、胡启甲、马天爵、许传一等,他们都在黉门“名宦祠”内占有一席。其中明万历四年(1576)在任的知县赵善政,慨叹廪膳生学额有限(20名),遂捐出自己的正常薪给,在南门外创建复初书院,并认为养士应有田地给养,又倡置学田(清道光《东阳县志》、《金淛学田记》)。其后,如清顺治六年(1649)在任知县潘士璜,倡修学宫,并捐出薪俸白银六十两,康熙十七年在任的知县胡启甲捐出薪俸重修文庙等,都在兴学重教中留下政迹 。

千年黉门,载入史册的大修就有四十余次,参与其事的主要角色是邑内人士,主要为三种人:一是有知有识之士,以邑庠生,太学生居多;二是笃于义行的俊彦、富民,如卢宅人卢孟涵,巍山人赵孟实在主修黉门的同时还两次修建义乌东江桥和玉山夹溪桥;三是望族人士居多,他们或子承父业,或祖孙几代义举相传。清康乾期间城内南门王氏王道源、王楷、王炜侹、王正谊祖孙四代主修黉门,其中太学生王炜侹和太学生王正谊父子独资修黉门是黉门史上最大的一次修葺鼎新。这次大修预算是白银五百两,工程历时三年,实际耗资一千一百两。另如明嘉庆年间邑人张太需、张文定父子,明隆庆二至三年赵祖绾等都大手笔参与黉门的修葺。他们在黉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

 ●卷五

○张国维

张国维,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壬戌进士,除翻禺令。以卓异入为刑科给事中,升太常少卿。崇祯七年甲戌,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甫受事而流寇犯安庆,参将唐某受贼绐,全军覆没。时国维方壮年,报至,头发一夜顿白。亲督兵至安庆,见道官史可法,异其才,具疏请益设安庆巡抚,即以可法任之。诸所任寄咸得人。抚吴八年,贼不敢犯境。升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山东饥,米石八两,而三吴石三两,以应天所属河工银,尽籴米输济宁,每石水脚加五钱,得羡米倍赢。遂设粥厂十余所,使官督赈,全活百万计。贼李青山众数万,杀逐官吏,国维讨平之,献俘于朝。荫一子,世锦衣千户。

十五年壬午冬,大清兵破蓟州,南略山东、青、兖,诸府皆陷,德王、鲁王遇害。命推可任本兵者,举国维、星驰赴京受事,总督赵光�,战于罗山,大败,亡二万余人。周延儒视师,匿不以闻。是时,兵科员缺,国维题龚鼎孳等六人。蒋拱宸恨不与,及为御史,弹国维。谓:“西协地六百里,而国维设防止五百里。”疏七上,明年二月,与延儒俱放归。

十一月,追论罗山事,被逮。舟过吴门,士民号哭塞枫桥,大声前问孰为锦衣卫官校船者。国维恐有变,解缆急去,众乃散。诏狱拟辟,山东、南直百姓,叩阙讼冤,遂以原官募兵浙直。

行十日,都城陷,国维星夜抵浙,图举勤王,得精兵三千,至镇江。会福王立,乃朝留都,欲与史可法合兵北出。以国维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协理戎政。马士英议不合,乞假归葬祖母。

乙酉五月,南都破,郑遵谦起兵绍兴,国维至台州,迎鲁王。晋少傅,建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归集东阳兵,守钱塘,屯长河头。首参马士英十大罪,大英惧,不敢入朝。时绍兴富家以助饷受累,国维不忍,用东阳世产邻富家者,与原券计值,令出甲士,具衣械,程日给粮,总抵价若干,以土著之家,养不逃之兵,富人得产,而军兴得兵食,人情大欢。

福建诏至,加国维东阁大学士,辅鲁王监国。延臣多欲开读,国维曰:“唐王提兵北伐,老臣当效死前驱,若止一丸封岭作天子,空以官爵隳散浙东将士心,大敌逼江,旦晚欲渡,臣不敢奉诏。”手敕七至,竟不发。国维深堑坚垒,沿江多置木城,激厉将士,为取杭州计。而方国安不同心腹,郑遵谦等义兵又多乌合,是以不能成功。

丙戌六月廿八月,大清兵渡江,诸营皆溃,国维归东阳,守陷坑岭。六月,贝勒入闽,过东阳,将抵陷坑。国维请东阳令吴琪滋至,曰:“国维今日死,天气方炎,恐腐烂不可辨识,将谓吾逃,贻祸此地,故特相邀,令君视吾死耳。”吴令涕泣。国维殊容暇,取素缯书:《负国》、《念母》、《诫子》三诗,又留诗赠故人,冠带北面稽首。谓仆曰:“吾大臣死王事,礼也。兵将在东阳者,因我及难,可舁尸诣门一谢之。对太夫人勿言我死,言遁去。坐我中堂,俟官来见,始可殓耳。”遂赴水死,年五十二。骑围宅,见尸坐厅事如生,或叩头痛哭,问之,则多济宁人,饥年食其粥以活者。夜,有兵数十人,挟妇女宿其殡园,见堂皇灯炬,国维白髯绛袍,南面,刀戟列侍,兵大呼,遂不见。亟起,叩头柩前,避去。

桂王立,谥文忠。长子世凤,挂平鲁将军印,封武康伯,不受。次子世鹏,官尚宝司卿。世凤被杀。张存仁自闽归,百姓数万遮马前,请世鹏命。存仁曰:“吾少时即耳若父为人。”遂释之。

论曰:唐鲁之议,以南禀闽朔,而不解兵为正。盖当其时,受兵者鲁,鲁一撤兵,即钱塘不守,仙霞尚安蔽乎?昔人论南北之势,守江不如守淮。闽之有浙,犹江之有淮也。若楚蜀江粤,皆藉唐王名号。维留土无二王,鲁王自当退居重耳之位,诸臣共图狐赵之勋,大邦维屏,三百年宗盟,不正有赖乎斯日欤?故郑遵谦之拜疏迎驾,陈函辉之请杀金堡,或激或诡,二者均蔽。独张国维适老臣谋国之体,石匮书所载,似亦未之审也。

  东阳江

  三国吴鼎元年(266)置东阳郡,江以郡名,从东阳流经义乌、金华至马公滩入兰溪之水,统称东阳江,全长198公里,为钱塘江三大源流之一。

  在东阳境内:

  东阳江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龙葱坞尖与岩坞尖之间的谷地(海拔929米),在磐安县境内长31公里。在东门乡新城村入境后称中江,东门至横锦段称锦溪。横锦至上陈,纳仙门溪称练溪。练溪流经歌山称歌溪;折而西行,经楼西宅、象溪滩、西宅到�卢,称定安溪。到县城北称东阳江。于吴宁镇前村出境入义乌。东阳江在境内俗称北江,长57公里,集雨面积112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20余条。改造后河床宽度,歌山段65米,河头段140米,出境处160米。横锦水库以下河道坡降138%,多年平均流量277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74亿立方米。清康《新修东阳县志》:“长老为言,前此�卢,中踞平阜,其阜直绕邑城之后。今自�卢下已合为一,不知始于何时。”宋宝�《东阳县志·尤�序》:“先君(按:尤�,宋庆元二至五年邑令)去后数年,东阳大水,北溪交合,山川形胜转移。”录之备考。

  东阳江主要支流:

  八达溪 又名东溪,源于磐安县九和乡合时岩,全长35公里,集雨面积128平方公里,境内长16公里,落差430米,平均坡降126%,集天公坑、图塘坑、天秀坑、岭下坑等溪流经八达入横锦水库,为水库主要集水支流。年平均流量3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22亿立方米。

  双溪 源于上村乡白棕岩,长5公里。先自南向西北,到上徐宅折向西南,过西入横锦水库。

  仙门溪 源于东门乡天山,向西北而行,经水下坑、白水口至塘头折向北,经前溪、湖沿、下潘入东阳江,长152公里。

  坪头坑 源于歌山乡坪头山背,经象山、和德到楼村头入东阳江,长5公里

  徐恬坑 源于天鹅尖,经李宅、徐恬在王庭弄入东阳江,长7公里。

  东岳坑 古称艘水坑,源于青台山,过堂鹤、荷庄,在单良村附近入干流,长75公里。

  白溪 源于东白山蒸底尖(海拔950米)南侧山谷,流域面积327平方公里,主流长40公里,东方红水库以下河道平均坡降323‰。 是东阳江在境内最大支流。河流向南过西恒至白溪,集阿溪、潦溪折向东进入东方红水库。出水库过溪口、蔡宅、厦 程里到白溪头纳乌竹溪、�沙溪,到上陈塘,鹤毛尖坑注入,经白坦、吴良、夏溪潭,在泗庭芳有鹤岩坑注入,至曲塘纳石马坑水入东阳江。白溪主要支流有9条:

  阿溪,源于东白山尖,长84公里,集雨面积764平方公里,在白溪村入东方红水库。

  潦溪,源于大潦村以上山地,集夏岩、仙子岭水,与阿溪汇合入东方红水库,长62公里。

  尖峰坑,源于尖峰尖西侧,流经沈良在任宅注入白溪,长66公里。

  大岭龙坑,源出岭南,流经上湾、象岗、下卜宅、斯村入白溪,长76公里。

  乌竹溪,源于鹭鸶岭,长172公里,集雨面积5165平方公里。经罗店、乌竹岭下,在尚武宅接纳半坑水过古渊头入白溪。

  �沙溪,源于上村乡长寿岭,长20公里,集雨面积6046平方公里。自东南向西北,经石桥、麻车岭、秀石坑,在谷岱纳上村坑水,在林口纳佐村坑水,过王宅、巍山入白溪。谷岱以上称秀石坑,谷岱与王宅之间称王宅溪,过王宅称�沙溪。

  鹤毛尖坑,源于鹤毛尖,流经史家庄、方联、怀鲁、学士宅,到上陈塘入白溪,长89公里。

  鹤岩坑,源出乃更堂附近山谷,过梧塘、樟村、枫树下、应家至泗庭芳入白溪,长87公里。

  石马坑,源于罗山孝姆岭,过石马、渌石口、张麻车到曲塘入白溪,长13 4公里,集雨面积2899平方公里。

  桐坑 源于爬篮岩,经桐坑、葛塘,过界上虞入东阳江,长92公里。

  盘溪 源于诸暨灵岩山,长11公里,经楼里、犁山、仓前、瞿村,过西兆庄、陈店、枣园入东阳江。

  锦溪 源于上卢乡馒头山,经后溪 、杨溪、上卢、下卢、金店入东阳江,长7公里。

  泗渡溪 源于南午岭,向东南经寿塔,槐堂纳东岘峰南水、官清岭水,至勤裕折向北,在更楼下纳杨坞坑、白火上水,经雅溪、前山、西河等村,到下陈后入东阳江,长154公里。

  周店坑 源出东山头附近,经周店、王峰、蟾院,在城北大桥附近入东阳江,长9公里。

  雅溪 出自笔架山、东岘峰间,经卢宅入东阳江,长5公里。

  吴宁溪 分两支。碧山坑,源于南午岭北侧,长7公里。经大寺下,过叱驭桥。岘峰坑,源于西岘峰,长6公里,经祥庄,过乘驷桥。两水在南河头汇合入东阳江。

  锦坟坑 自义乌入境经湖田西南入干流。

  榔坑 源于大山,自北向南过冰塘、甘溪入浪坑口水库。出库后经青山头、上王,至治澄入东阳江,长143公里。支流浪坑,源于伯叶,自北向南流经杨树蓬、浪坑坞入浪坑口水库,长78公里。

  巧溪 自屏山北行经骆村、荷石塘、十里头,后上田入干流,长55公里。

  渔溪 源于义乌里兆村山谷,自北向南过坑塘、锦坊、湖田、西范入东阳江,长5公里。

  昆溪 源出双岩尖,经义乌南山坑,在宅后园入境,过下昆溪、傅店,至银田畈入东阳江,长11公里。

  洪塘溪 发源于大岭尖北侧山谷,过后保、王凡,在洪塘村附近出境入义乌,在佛堂镇下游入东阳江。长13公里。

  南江

  又称画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西南仰槽尖附近山谷,境内长72公里,集雨面积952平方公里。南江水库以上河道坡降86%,水库以下河道坡降133‰。多年平均流量236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45亿立方米。主流在徐宅乡长庚村入境后入南江水库。出水库经西堆、清潭、至湖溪镇名湖溪。经上田、夏溪滩、半傍山,纳屏岩山水至荆浦村,名荆溪。过横店经方家、夏源、后大路、马坊、下园畈,名延弯。纳柽溪经泉府、南马、安恬纳磁窑溪始名画溪。经黄田畈、王坎头至南岸向西出境入义乌,在佛堂镇北汇入东阳江。改造后河道宽度,湖溪段60米,横店段100米,南马段110米,黄田畈段125米,南段130米。

  南江主要支流:

  柏树里坑 源于东、磐界山镜岩岭,长73公里,经东坑、柏里, 在殿下入南江水库。

  木衢桥坑 源于紫坑岭,过瑶村、昌街,在木衢桥接纳瑶村水经雅坑、北楼、王潭、沈坎头入南江,长155公里。

  小溪 源于后山坞过西城、后山店、笠昂山,在桥南入南江,长75公里。

  杨坑 源于炉坞,经南上湖、半傍山入南江,长67公里。

  绕溪 源于秀溪岭,北流经绕溪、金良、横祥,在横店入南江,长85公里。

  苦竹坑 源于甘竹岭,经下湖严、四合、光田、夏源,在樟庄入南江,长7公里。

  官桥坑 源于坞岩山,流经东山、下朱、忠信堂、北宅、官桥入南江,长8公里。

  柽溪 南江最大支流,长31公里,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源出三联乡破岗岭,发源地海拔550米。流经七秩塘、马宅,在张塘纳下瑶水,经下陈、前马,到马墅纳大路溪,过后马、千祥、云头、金村,在红阳纳源于永康的殿下溪,过东湖、防军、沙城头,在新龙入南江。洋坑水库以下河道坡降60‰。多年平均流量47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1亿立方米。主要支流:

  大路溪,源于东厥岭北,经银山、郭坎集沈岭坑水,至大路纳林甘坑水,至下山纳年初龙坑水,过三联,在马墅入柽溪,长9公里。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立方米/秒。

  秀溪,源于秀溪岭,至下东陈入柽溪,长9公里。

  殿下坑,源于永康县,全长17公里,境内长2公里,在红阳村入柽溪。

  马山坑,源于木棉田,经新塘头、水口在防军入柽溪,长6公里。

  枫坑 源出永康县吕南宅,在礼村入境,经葛府,在古城入南江,境内长4 3公里。

  干溪坑 源于东阳、永康交界的黄岩山,长65公里,经葛府入南江。

  横溪 源自永康金坑,过林村、天鹅经大元、绕川,在横溪纳长川水入南江,长153公里。

  磁窑溪 源发官清岭南,从梅塘经高瑶山、月塘、大联镇、方店、下湖头入南江,长12公里。

  西溪 源自坞峰,经西溪口、泉村、西山入南江,长62公里。

  南溪 源发三杯岭,经鳌溪、下杨坞、纳上朱、石盆、安儒水,过麻车、杨梅院,纳泽溪水,在王坎头入南江,长127公里。

  竹溪 源发双岩尖东侧,流经里山水库、道院、后溪干、在黄山屋汇入南江,长76公里。

  (http://wwwdongyanggovcn/dongyang/dyshiqing/shizhineirongjspInfoId=5046)

  在义乌境内:

  东阳江干流自廿三里乡何宅东南进入县境后,曾名乌伤溪、义乌溪、东江。旱季水流量不大,汛期流量大增。由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缓流平稳,建国前经常洪水泛滥,河床南北摆动。沿江农民视之为“烂肚肠”,有“十年江南,十年江北”的农谚。1922年夏(民国11年壬戌六月),东阳江洪水猛涨,今桥东乡梅湖村以东江堤弯道处被冲坍;平畴乡树金村和塔山乡钟村被毁。1942年夏洪水时,佛堂镇旗竿脚村全毁,遗址今为溪滩田。建国以来,上游及各支流多建山塘水库,化水害为水利。

  东阳江干流自何宅向西北流5公里,于东方红桥北岸。有华溪自东北流入。华溪,曾名廿三里溪、前溪,今名取花木掩映之意。源于华溪乡西岳朝天洞,南会上平滩来水后入王大坑水库;又往南,汇合鲍寺、外屠诸境之水流经华溪村,又合左岸自金鸡山来水,经廿三里往西流,至东方红桥下(旧称石棋渡)入东阳江。全长148公里,流域面积为278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东方红桥又西北流2公里,至下骆宅乡白岸头村南,有后溪自东北流入。后溪,因经廿三里村后,故名。又名镜溪、瑞云溪。有二源:一出跨头岗,名东溪;一出白毛山,名西溪。流经杨家、李塘、泉塘、王店、下娄,沿途合洞溪(源出祝公岩)、葛溪诸水,于白岸头村南流人东阳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276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白岸头村向西南流25公里,至抱湖塘东南,有六都溪自北流入。至抱湖塘西南,有东青溪自北流人。六都溪,以主要流域为旧缙云乡六都地方,故名;源出巧溪乡府君山及联合乡门前山,流经新厅、西山下、尚经、东岗山、九如堂、傅宅、北下朱,于抱湖塘东南人东阳江。全长约15公里,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东青溪,北源出五古山,流至东青村,与源出天井山朱高尖的西源汇合,经立塘、徐界岭至下西陶,有源出黄百山的鳞溪来汇;至溪前村南,有东陶溪来汇;经宗宅、清塘下、寺后盛、西旺,至抱湖塘西南入东阳江。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

  东阳江于流自东青溪流入处向西流约25公里,到义驾山,有洪溪自北流入,又有鲇溪自南流入。洪溪,源出黄百山,流经幸福水库、红旗水库、井头(原名井畴),至义驾山北入东阳江。全长约85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鲇溪,传说溪中多鲇鱼,故名;源于茶叶尖,流经南山水库,经山口、宗塘、鲇溪诸村入东阳江。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义驾山再往西南流,经东江桥、中江桥(旧名广益桥,1984年公路桥竣工时取今名),约35公里,至距县城南1公里的月岩(其形如月,故名;旧时设放生池,水深鱼多),有城南河自东北流入。城南河,东源出岭头店,经泮塘水库、大塘下、三里塘。从稠城镇中心穿出;西源出稠山,经曹道、下山头、石桥头,从城西绣湖穿出。两流于县城西南汇合,至月岩下入东阳江。全长83公里,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月岩又西南流约4公里,到桥头王南,有杨村溪自北流入。杨村溪,源于五峰山,经万村、上连树、留雅、杨村、下门,于桥头王入东阳江。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桥头王又西南流约1公里,至井头山东北,有香溪自北流入。香溪,旧志作会善溪。源出香山岭,经毛店桥头,合香山寺南诸山来水,往东南流经双溪、龙回、后深塘、羊角山,折向西南流,于井头山东北入东阳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403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井头山南流25公里到江湾东南,有中溪从东流入。中溪(原名石溪,旧志:侯官主簿傅光龙种梅居溪上,曾改名梅溪),源于青岩山,经上麻车,合源出下金村的涧水往西,经青岩傅南,至下麻车,合源出长蛇的涧水往西,流入利民水库,再合天公山来水;出水库后,经马村、徐村、后园、供店,折往西北,于江湾东南入东阳江。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江湾南流1公里,到中央村南,有(东阳)南江从东南流入。于是水量大增。南江,为东阳江最大支流,又名洋滩江、画溪(旧志:“两岸群山萦连,景色如画”),源于磐安方山及永康东岭脚,经南马、王坎头,于本县塔山乡画坞坑入境;往西偏北流,经王坞坑至坑口,纳八岭坑之水,经石壁,到殿后,有挂网山之水流入;再往北,过严岩山下,折西至王店,北有山庙殿尖来水、南有乌猪尖来水流入;过云黄山东麓折西北流,过湖演、奕岩头、苗店。经前流后,折向西南,至中央村南入东阳江。本县境内长约133公里。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中央村往南,过和溪,经堂楼下、义乌糖厂、杨宅、佛堂,约55公里,到季村北,有吴溪自东南流入。吴溪,源出古寺山,往东流,合大枫坑之水,再往北流,合小枫坑之水汇成枫坑水库。出水库往北合石屋坑之水至山盆,合声闻溪、盘溪诸水后名丹溪(相传南齐时,临海太守朱明嫁女给王姓,完婚之日,轿马相连,披红戴玉,极其华丽,映红溪水,故名)。丹溪往北流至赤岸西南,合深坞坑、盆塘经柏峰水库之东溪水后,名光明溪。光明溪流至溪西,有从畚斗坑来的乔溪水流入,往北经光明村到双溪口,有剡溪从东流入,始称吴溪(剡溪,源于东阳大岭头,经王凡、洪塘入县境,往西北经雅治街、麻车塘,折往西流,过剡溪村,到双溪口入吴溪)。吴溪再往西北流,过吴溪叶,折西,过鲁雅(又名路下),于季村西北入东阳江。全长25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1632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季村往西南流,约2公里,到舟墟北,有环溪从东流入。环溪,一名潜溪,源出八宝山上陈岭,往东经平望、下端,至新屋,受阳酒泉之水,折往北流,经上、下八石,流入蜀墅塘;出,经田心折向西北,经上毛陈往西,于舟墟北入东阳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235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舟墟又西流2公里,至盛村南,有铜溪自北流入。铜溪,又名梅溪、五云溪,源出大峰山,往东流经里京,折向南流,至各登桥,合分水塘之水再往南,经黄山坞口(旧志称:“沿溪地势盘旋,林木荫翳,景为最胜”),于平桥村南流入长堰水库;出水库往南,经夏演、流荷村,过石塔、铜山岩(溪因岩名),于义亭北纳深塘水库来水,再经翁村、下庄,于盛村南入东阳江。全长约245公里,流域面积664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盛村再往西南流,约7公里,到上低田南,有缸窑河从东北流入。缸窑河,源出苦竹塘(吴晗故里)南的苦山,往南流经王莲塘、车路、王东山,经缸窑折向西南,于上低田南入东阳江。全长约125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上低田向西流出县界,约2公里,至金华月潭村,东有航慈溪从北流入,西南有葛溪从东流入。航慈溪,源出本县黄山乡鹅毛尖,往东南流经黄山村东,于雅童村北汇大峰山来水,往南经横塘,于后矮村南流入岩口水库,是为东溪。合乔里何溪、溪华溪、斯何溪出水库往南,经上溪往西南,经吴店,于斯村合西溪(又名临溪。旧志称东溪、西溪为双溪。西溪,源于义乌、金华界上的龙头背,往南流经仇宅、萧皇塘、溪口、山头下,于斯村入东溪)水后,名航慈溪。再南流经畈田朱、陇头朱入金华县境,往西南流,约3公里,于月潭东入东阳江。全溪长约315公里,县境内流长约288公里,流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葛溪,源于倍磊乡龙里坑,往北流经葛仙公尖(溪因山名)东的花园口,折向西流,经金华让何街、范村,于月潭西南入东阳江。

  (http://ywgovcn/websystem/aboutnsf/doclink/503E1C3DE392EEAB48256D48002410D7opendocument)

南明

中国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弘光政权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隆武政权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政权建立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鲁王监国清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中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永历政权顺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但永历朝政腐败,统兵将帅专横跋扈,朝廷中宦官专权,朋比为奸,内讧激烈。顺治十五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3路进攻贵州,年底进入云南。大西军精锐损失殆尽。十六年正月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十八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同年十二月永历帝被俘。次年四月与其子等被吴三桂缢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张国维是明朝的大臣,以死殉国后,清兵见其遗体为何会痛哭?

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国力空虚,百姓怨声载道,外有女真强敌,内有闯王之乱。清军入关后,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投降,张国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