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胡氏宗祠姓名族谱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有人知道胡氏宗祠姓名族谱吗,第1张

胡姓的由来 [ 录入者:南山 | 时间:2006-10-22 16:34:07 | 作者:网络资料 | 来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姓的由来 http://blogsinacomcn/u/4a730b36010005ww 网络查询资料,仅供读者参考 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三。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周时分封国被灭。其后国君子孙以国为姓,是为河南、安徽间胡氏。3、据《楚国先贤传》、《魏书"官氏志》、《周书"李远志》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少数民族改姓说,如楚时胡广,南北朝时纥骨氏等均改为胡姓。 得姓始祖 陈胡公。远古时代,舜当天子之前,尧将其两女嫁给舜,让其居于妫河边,从此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长女嫁与舜帝的后代妫满为妻,封于陈,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在陈地建国为陈。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以其谥号为姓者,称为胡姓。陈胡公亦被后人尊为胡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胡姓最初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源于今河南淮阳,另一个发源于今安徽阜阳。此两支胡姓经过不断的繁衍与融合形成了当今胡姓遍布于天下的盛况。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居多,约占全国胡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郡望堂号 胡姓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1、安定郡,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2、新蔡郡,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县);3、淮阳郡,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4、吉州,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堂号:“乐善”、“思贻”、“安定”、“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敦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新蔡”等。 宗族特征 1、胡姓族人在历史上播迁较早,曾在各地出现大量名人。2、胡姓族人编写家谱较早,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堂号。3、各支胡姓宗族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麦田胡氏族谱》,江西泰和胡氏一支辈份派语:“鉴彦通文,德重政大,仲福正昌,志玉庆炳,宗秀才贤,洪华荣受,增兴上国,必上醇禧,端垂永久,企汉文云。”宗支派语:“文云福祖,嗣志丹廷,永绍继续,世正善成。”寿支派语:“文云福廷,仕子清彦,世尚向秉,其三善成。”珍支派语:“文云福祖,添楚召义,廷厅敦公,明正善成。”昊支派语:“文云福俊益,思通文友冕,玉则光其贤,士民多显达,翼之学有本,安国才自超。”又民国二十五年,麦田胡氏合修宗谱,其通派辈份派语为:“德泽敷南国,鸿章锡远方,谦恭崇厚道,仁孝振纲常,治谋原笃,缵绪克隆昌,勋业怀先代,钟祥保祚长。” 名人精粹 胡广: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东汉时著名大臣,曾在安帝时举孝廉,策试后被定天下第一,曾仕汉六朝,历任司徒、太尉、太傅等职。胡奋:安定临泾人,三国时期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仕曹魏、西晋等朝,历任校尉、刺史、将军等职。胡太后:安定临泾人,北魏时宣武帝妃,后成为太后,信佛教,曾大肆兴建寺、塔、石窟等。胡僧: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县)人,南北朝官至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胡瑰: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五代时后唐著名画家,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而线条却生动有神。胡瑗: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被称为“安定先生”,北宋初的学者、教育家,曾官至太常博士。胡安国: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著名贤臣,终生忧国忧民,官至宝文阁直学士。他以自身正直无私、直言敢谏而在当时为众人所称颂。胡三省:南宋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著名的爱国史学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曾历经三十年为《资治通鉴》作注,倾注其炽热的爱国深情。胡震享:明浙江海盐人,文学家,家多藏书,一生中搜集了众多诗文资料,著有《唐音统鉴》,为清代修《全唐诗》的蓝本。胡惟庸:今安徽定远人,为明初丞相,后因结党营私被明太祖赐死,自此以后,明废除丞相,取消中书省,一切权力均归皇帝一人。胡渭:浙江德清人,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曾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其所著《禹贡锥指》,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胡雪岩: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时期著名商人,其在满清时期从事各种经营,并因有功于朝廷被封官,被称之为“红顶商人”。胡适:安徽绩溪人,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是现代著名学者,在哲学、史学上也有重大成就与影响。胡耀邦:湖南省浏阳县人,中共党员,早年参加革命斗争,历任中国***重要职务,直至中共中央总书记,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不朽功勋。 请问胡姓的由来_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87931html 胡氏始祖―――胡公满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时所立之国楚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胡姓的由来(雅虎知识堂)分类:剑胆琴心 http://xuewutottibokeecom/viewdiary11110487html 胡姓:以谥为氏 胡姓为当今中国第13大姓,占总人口的131%。 关于胡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说法均与陈地有关:一是以陈胡公谥号为氏;二是以国为氏,春秋有胡国,子爵,其地在陈国附近,是附庸于陈国的一个小国。 古代姓氏学著作认为,以谥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林宝所依据的是出于汉代的《世本》一书,《世本》中对胡姓来源的解释是:"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妫满为什么得了一个"胡公"的谥号?或者说,"胡"字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美好意义? 关于妫满谥号"胡公"的由来,我们从周代的谥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 但是,是谁最先以胡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费踏 13省,遍寻资料,历千辛万苦,从民间浩翰的家谱史料中,做出结论,认为陈国最后一个国君陈胡公20世孙陈闵公亡国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牖避难,其中陈衍,生子二:长子名琏、次子名玙。琏以国为氏,姓陈;玙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玙生澄,于是有胡氏一系。此为一说。但从胡公妫满到其21世孙玙,其间相距六百余年,若以胡公谥号为氏,当在胡公孙辈三、四代之间,不一定会延续到21世。有的胡氏族谱上说,胡氏始于陈胡公长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长子名犀侯,为申公,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继兄即位,为相公。此又为一说。 对胡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胡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一带,与郑国相邻,与陈国不远。一为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与陈国相邻,这个胡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是陈国的一个附庸国。《左传》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这里的胡国和沈国,都是附庸于陈国的子国。陈国后期国力衰弱,自顾不遐,胡国先为吴国所掠,后亡于楚国。归姓胡国亡国后,后人分为两支,一为胡姓,一为归姓。 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 胡氏家谱源流甚早,现有确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谱。朱熹有《胡氏族谱序》存于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妫 啻 迨溃 屑湫蛘涯拢 鹗杵荩 蛄魉菰矗 杀敬镏Γ 髌滓源 覆煌 疽病: 献铀锛檀四茏哉裼谑保 蛩蛊字 糜猓 梢皇兰扒�蚴溃 闪恳病br>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华林五宗中,胡魁长子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一门进士,盛极一时。胡珰后裔后来有迁到湖南、湖北、云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迁至湖南的有一支居于浏阳中和乡,这里为罗霄山余脉,有一小山岭,名叫"西岭",西岭山脚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来就有胡姓人居住,经400年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岭胡氏"。到当代,西岭胡氏则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据其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陈胡公妫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 130余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代,著名学者汪藻就曾这样说过:"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 绩溪是徽州的六县之一,今为安徽绩溪县。"绩溪胡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为当地闻姓望族。绩溪胡氏著名的家族有三支,即"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人称"绩溪三胡"。 "明经胡氏"系由李姓改为胡姓者,是近代名人胡适和胡光墉(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族。 "金紫胡氏",其始祖为宋代名臣、学者胡舜陟(1083—1143),他因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人把"金紫"作为其家族的称呼,称"金紫胡氏 "。金紫胡氏自家居绩溪后,聚族而居,世代为学,过着耕读与世宦相结合的生活。胡舜陟之子胡仔也是宋代大学者。据史载,宋、明、清三朝中,金紫胡氏共有 154种著作问世,著作多以解经为主,故有"经解世家"之称。 "尚书胡氏",其始祖可追溯到东晋时的胡焱。胡焱本是山东青州人,东晋时任骑常待官职,奉命镇守新安郡的歙县,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览华阳镇(今绩溪县城),到了龙川(今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看到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便在龙川之口的荆林里占卦,大吉大利,于是举族从青州迁居于此,从此龙川村开始发展,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龙川胡氏宗谱序》记载:"我徽州固多世家,而华阳(即今绩溪)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无出其右者。"龙川胡氏的兴盛在元明之际,其家族在此间考中进士的接连不断。据统计,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余名,龙川村有典籍记载的就有11名,是有名的"进士村"。明代成化年后,龙川胡氏出了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龙川胡氏达到鼎盛期,因此被人称作"尚书胡氏"。 "尚书胡氏"到近代则以经商而著名于世。当时因徽州山区地少,粮食奇缺,生存不易,大部分人一到成年就去外地做生意,穷则思变,于是逼出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 《广韵》中说,陈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因以胡非为氏。 另外,源于妫姓的还有胡毋氏,又作胡母氏,《广韵》、《姓氏急就篇》、《姓解》、《通志·氏族略》均载:齐宣王母弟封母乡,因战国齐国王室为田氏,本是妫姓陈氏后裔,所以齐宣王母弟远本陈胡公,近取母邑,为胡母氏。

参考资料:

http://wwwhszqwcomcn/pic/bencandyphpfid=17&id=510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祠堂是每个家族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以此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当家里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到祠堂里去,但是如今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祠堂的传统,那么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呢?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1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家族尚不多,便置祠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祠堂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司--掌伦纪;

--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干--助宗长办具体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比较严密齐全。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

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里是祖先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显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或宗主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维护和巩固家族权利和地位。

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神殿,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书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

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日祭土地神,祭奉显祖;

三月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祭奉祖先

九月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属、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按照惯例,家谱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谱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担任,或推举本房贤能者为领谱人。

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要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检查。祠堂族人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纂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

祠堂有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宗,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理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门向族人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诫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让族人了解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人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它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凡大事,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都有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人可以各抒己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

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族长就像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家规家训)。在祠堂里,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祠堂是一个家族中的活动中心,用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利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他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

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 范围将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他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 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2

一、祠堂对女人的禁忌

祠堂是男权社会施展自己权威的场所,只有男人才能进入祠堂,进行各种家族的活动。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进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惩罚,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发生了不好的关系,被人抓住,就得进祠堂接受家族长辈的惩罚,严重的绑在笼子里,和男人一起沉在水里淹死,也就是俗话说的“浸猪笼”。

二、祠堂的风水

1、祠堂要选好地址场所,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明堂宽大,方正,背山面水,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坐北朝南。

2、尽量避开居民楼、学校、工厂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 延伸阅读:村,庄,楼,寨,屯,堡,营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

3、占龙脉,祠堂是先人的归宿,也就是庇佑子孙后代的地方,若想要人才辈出,就要选择在龙脉之上。

4、水塘是祠堂的关键所在,俗话说“遇水则发”,想要子孙满堂,财运连连,必须背靠为实,水抱宗门。

5、地势地形要前低后高,书曰:“前低后高,世出英豪。”最理想是靠山面水的地方。

6、祠堂内部结构、布局、尺寸都要十分讲究,建祠堂不同于建一般民宅,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7、格定坐向。天地分三元九运,建造有二十四山向。祠堂的坐向不可随便立,这关系到全村或一个家族的兴衰荣枯。

8、祠堂的修建,择定吉日吉时开工,祭祀。日课书有云:“不得真龙得日月,也应富贵旺人家”说的是巧用天时的重要性。

9、没有理想的地坪就要人工打造。包括堆山、掘池、填缺、放水、植树、种草,等。

10、现代祠堂从整体布局上也要讲坐势、朝案。最重要的地方,空间要大,建筑要高大,材质要好,采光要足。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3

一、祠堂入伙禁

1、选址禁忌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再就是禁忌左右不衬,四势看起来不匀和。

要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小中见大等涵构。最好的环境模式是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着,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主要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按风水定律:“左环右抱必有气”。这是生气、灵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坐北朝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的其他方位的。

2、规模禁忌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

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

“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另外也有“三纵三横”的布局,建筑形式以硬山为主,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的建筑群。

二、建祠堂的风水有何讲究

1、一般来说过于祠堂顶端的楼房的风水其实会很容易招来阳气,阳气过于的旺盛那么房子的磁场也就很难的稳定,在风水的格局中,楼顶如果是阳光过于的充足,也都会很容易产生光煞,一旦光煞受到了影响则会非常不利族人的健康。

2、祠堂楼顶中的风水也都讲究着方正不缺角,缺角的房子最不利的那就是财运的发展,如果在楼顶建房,房子最好是以方正形为主,否则在家居中容易会有破财和耗财的说法,很容易使房屋不聚财。

3、如果族人里有孕妇时是绝对不可以建修建祠堂的,就是小小的修造那也要避免,就算是换磁砖也不行,这属于大忌,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对孕妇造成流产,而且也会影响着人的性格,给人造成一种压抑的性格,不利身心的健康。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扩展资料: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家谱

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一)谱序:即家谱的序言。

(二)题辞:大多是历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所写的赞誉之词,放在显著位置,用以炫耀家世。

(三)恩荣:也称告身、诰敕、赐谕、宸章、封典、世恩、公文、褒颂、恩荣录、恩纶录等,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诏命、赐字、御制碑文、祭文,或各种匾额等,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显祖德。

(四)凡例:也有的称谱例,主要是以条文形式阐明本谱的纂修原则、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

(五)谱论:也称谱说、援古,主要是收录前代名人学者关于谱学理论的简要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述,其中尤以欧阳修、苏洵、朱熹、程颐、曾巩等宋代文学家论述最为普遍。

(六)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一般都有图版,其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水源或住宅四至方位图。

(七)节孝:宋代以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荣耀,因此很多家谱在首卷都立节孝一章,对本族德行懿范者(如节妇、烈女、孝子)列传志行,内容包括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八)像赞:刊登始祖或著名祖先的画像,并附上赞语。正面为像,背面为像赞。

(九)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承传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后世不太清楚,然而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求证。

(十)世系: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承继关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垂丝图、根图,这是家谱的重要内容。

(十一)世系录:也有的家谱称作“世序”、“世传”、“世系考”、“传实”、“行实”、“世录”、“齿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按照家族辈份、长幼顺序,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

(十二)派语:也称字辈,是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的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字辈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来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十三)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的必载内容,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

(十四)祠堂、祠产、坊墓:记载家族祠堂的建筑图案、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联、祠匾、配享、祭祀、管理,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牌坊、祖茔及各房各支墓地的分布和坐向等。

(十五)仕宦录:也称荐辟系、科第录,用以记载本家族历代及第入仕之人的姓名、履历、科名、政绩、功勋、著作等。

(十六)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志略等,与世系录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记载,而传记则为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者方可入传。古代有“生不入传”的规定。

(十七)志: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数据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

(十八)杂记:其它类目不收或遣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契约、诉讼文书等,范围很广很杂。

(十九)文献:也有称著述、艺文、文苑等,所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

(二十)修谱姓氏: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二十一)五服图:五服是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色。

(二十二)余庆录:家谱修成,本册后面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二十三)领谱字号:专门记载族谱的编号、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谱人的名字,定期抽查,以防丢失或外传。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

太岳堂许氏源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太祖大经公,迁入肖县南彰山今许堂,九八年叙家谱,从十六世始叙四十世:锡敬成继崇,同辅致昭明,树德培本厚,孝念奉先宗,辰宇浩强峰,霖纲显暑松,升泰福良展圣惠耀琪颂。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

在家谱中,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我是河南人,我们傅姓怎么由平陆一带到南阳来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谱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姊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谱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谱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火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

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谱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更新于 2018-04-27

来自作品集姓氏普籍

有人知道胡氏宗祠姓名族谱吗

胡姓的由来 [ 录入者:南山 | 时间:2006-10-22 16:34:07 | 作者:网络资料 | 来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姓的由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