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姓 代氏家谱 代姓起源 代姓名人 代姓的来源 代姓简介
■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历史名人
戴 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 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 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 宣传部长,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 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受伤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代锋,1966年7月生,湖北随州人, 党员。大专文化,襄樊市樊城区清河口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家富,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前程村治调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洪慎,1949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市第十五中学一级教师。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员。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代汝宽,1934年10月生,云南普洱人, 党员,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普洱县支行总会计,高级会计师,云南省金融会计学会理事,普洱县合订协会理事,普洱县珠算协会副会长。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代路,1940年生,山东济南人。剧作家。原名戴文迎。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开始从事话剧艺术。历任演员、导演、编剧。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戏剧家协会主席、青岛话剧院党总支书记、一级编剧。摘自《世界艺术家名人》。
■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2、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号还有:“广陵堂”、“清河堂”、“清华堂”、“清河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等堂号。
■戴姓宗祠通用联
〖戴姓宗祠门楣题辞〗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席传易学;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
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
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
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帘外微风斜燕影;
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赠尚书衔,谥文节。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对第三。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戴川戴氏“敦叙堂”联。
戴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
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
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
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
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
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
“戴”为氏。
3、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
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卯[卯,读音作máo(ㄇㄠˊ),亦可读作mǎo(ㄇㄠ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史料记载来看,茆、卯二氏为同宗。茆氏的始祖为茆叔,为西周初期周公旦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茆氏,后有简笔为卯氏者。
今山东省定陶、巢县、单县,以及河南省的民权县等地的卯氏族人,据传皆为周公旦第三子茆叔之后裔,姓氏读音作máo(ㄇㄠˊ)。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明朝时期 将领石纳,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卯氏 ,原为西北 石姓,明初随军迁居威宁。据威宁卯家沟《卯氏碑序》:“始祖石纳,原系东方鞑靼回,明倡义起兵,率众归……”卯氏后人传说,在先祖时期,因皇帝赐晏,封为卯氏。卯氏在定居威宁后,变教为汉族,是威宁和滇东北地区的大姓之一。
根据《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先祖石纳将军墓碑》记载:“吾祖原姓石,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沐英征云南,从陕西平凉府迁居到云贵高原的乌撒,吾祖立有战功被朝廷封为将军,统领乌撒卫所,并赐三卯之地(一说三箭之地)屯田戍边,洪武皇帝赐姓卯。
历经六百多年繁衍生息,该支卯氏家族遍及云贵高原,至今人口近十余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大方县、修文县、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六枝县、镇宁县;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彝良县、会泽县、鲁甸县、永善县、镇雄县、富源县、宣威市、曲靖市;四川省金阳县、德昌县、西昌市。该支卯氏家族所在的乌撒,清朝以后改威宁府,是以彝族苗族为土著,元朝时期转入 ,故现在称威宁彝族苗族 自治县。现散居云贵川的该支卯氏子孙均从威宁县迁出。根据史籍《明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1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明王朝统治西南地区时期,当地土著举行多次反叛朝廷的起义,卯氏先祖作为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曾被多次派往云贵高原周边平叛守城,故卯氏族人在征讨过程中散居于云贵高原各地。”
该支卯氏原为 石氏,出身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将领,后在镇守西南地区时,多次参与乌撒卫所(今贵州威宁)的镇压戍边战争,因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卯”,因以改姓为卯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陆终第五子晏安的封地邾,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卯氏源出朱氏。朱氏出邑名,源于陆终第五子晏安封于邾,食采于曹;经二十四世传至曹侠,周武王姬发封功臣曹侠于邾子国;至四十四世,仪父仕齐桓公有功,被进爵为子爵,始平王为邾国之君;传至五十四世春秋时,朱茅荑鸿被楚国所并,子孙避乱于沛国,遂将“邾”去“邑”以单字为姓氏,称朱氏。
朱氏传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后,部分皇室族人从北京逃出后,躲到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落户于此。由于朱氏族人们大都能识文断字,常为邻居代写家信、春联等,因此很受邻里的尊敬。
传说,有一次一位朱氏族人与邻友喝酒,酒后失言,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后越想越怕,怕消息传出去招来杀身之祸,便决定离开曹州。为了减小目标,族人们分开迁逃,在分离之时,正好是早晨的卯时(清晨5:00~7:00之间),于是大家共同约定,改姓为“卯”,以后遇到姓卯的,就是一家人,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据说,当时曾有一部分人去云南投奔吴三桂了,其余的多数人皆迁至今山东单县蔡堂镇的卯楼。
当时,大太监王承恩的母亲带着一部分朱明皇室族人来到了卯楼安居下来,因此,该支卯氏族人皆奉王承恩的母亲为卯家恩人,其逝世后被卯氏族人安葬在今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现在每次卯氏族人祭拜先人,都要先祭拜王老夫人。
当时卯氏族人在山东单县蔡堂镇也是大户人家,但却有一条严厉的家规:所有的族人皆不得考取满清功名,永不为官。
卯时族人原来都住在卯楼,后来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许多人都陆续搬走了,没走了的人后来也搬迁到不远处的郝庄,卯楼现在只剩下一些破房子和一个老枣树林。但周围县市的卯氏族人一直都互有联系,包括山东的单县卯庄、定陶、安徽临泉、江苏的铜山县、丰县,以及山西等地。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子于则,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
于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内乡),称为于则。于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于氏。通常认为于则是于氏的始祖。
于氏一族传至北宋末期著名宰相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升兵部左侍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季,在与蒙古瓦剌部也先军的决战中,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果断拱推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稳定了朝堂。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他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农历1月中旬,明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农历1月22日卯时,于谦在京师被杀害。于谦被害当天,京城百姓哭声震天,行刑之时,乌云蔽日,可谓是天怒人怨。
锦衣卫的官兵在抄查于谦的家产时,什么罪证也没查出来,只看到于谦家的房屋仅能挡住风雨,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书籍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间正室的大门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里面是明景帝所赐的蟒衣、剑器等,密封得很严,从来没有动用过。锦衣卫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不禁失声恸哭。
皇太后听到于谦被处死的消息后,叹息、哀悼了好多天。事后,明英宗自己也后悔自己错杀了一位忠臣。而那些诬陷于谦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接二连三地被明英宗以贪污或谋反罪落狱,使于谦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
明宪宗成化二年,于谦的冤案昭雪,明宪宗在诏书中赞叹于谦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诏书被天下人传诵,历史终于还忠臣以公道。于谦留下了惊世千古的名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痛感于一代“救时宰相”于谦被害的日子,有于谦的后人以其被害时刻“卯”改姓为卯氏,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二各支始祖:
卯纳(石纳):一世祖,祖籍明陕西省平凉府人,迁封定海将军,镇守乌撒卫。娶刘氏。生二子:长子卯京,次子卯东。
卯 京:二世祖,封标骑将军,娶李氏镇守云南长官司。坟基在卯家沟(草海边)坐北向南。次祖卯东,娶安氏居住在官庄卯官屯(离草海不远处)坟基卯官屯。坐东向西有碑记。
卯世尊:三世祖,京卯之长子,文生。娶蒋氏,住威宁府卯官屯。生二子一女,坟基在卯家沟坐北向南。
卯世耀:三世祖,京卯之次子,武生。娶刘氏,生二子一女。移居鲁安州。
卯世夺:三世祖,京卯之三子,贡生。娶妻陈氏。
卯建宗:四世祖,卯世尊之长子,娶管氏生四子职千总住石河。
卯成宗:四世祖,卯世尊之次子,娶殷氏职守都司调云南海司生二子。
卯德宗:四世祖,卯世耀之子,教授。娶张氏移居普安州。
卯升阳:五世祖,卯建宗之长子,娶管氏生三子。
卯升云:五世祖,卯建宗之次子,娶赵氏生二子。
卯升龙:五世祖,卯成宗之长子。
卯升朝:五世祖,卯成宗之次子。
卯升科:五世祖,卯成宗之三子。
卯升堂:五世祖,卯成宗之四子。俱随调云南望海司。
卯应奎:六世祖,卯升阳之长子,娶刘氏,职务副总兵,调云南楚雄镇守。坟基在卯官屯坐东向西。
卯应夺:六世祖,卯升阳之次子,文生。
卯吉祥:七世祖,卯应奎之长子,娶贺殷马氏生三子。
卯 祯:七世祖,卯应奎之次子,娶李氏。
卯闻序:八世祖,卯吉祥之长子,娶施氏生一子一女。
卯闻学:八世祖,卯吉祥之次子,娶殷氏生一子。
卯闻重:八世祖,卯吉祥之三子,娶陈氏生一子一女。
卯建国:九世祖,卯闻序之长子,娶耿氏。
卯建成:九世祖,卯闻学之长子,娶苗氏。搬贵定县。
卯建栋:九世祖,卯闻学次子,娶邹氏。移居宣威后所。
卯建梁:九世祖,卯闻学三子,娶吴氏。居云南,阵亡。
卯建高:九世祖,卯闻重之长子,娶李氏。生一子向阳。
卯向阳:十世祖,卯建高之子,娶戚李氏生四子一女。住阁下。坟基在卯家山坐南向北有碑记。
卯有忠:十一世祖,卯向阳之长子。娶马氏,生一子一女。住阁下。坟基在卯家山坐西向东有碑记。
卯有广:十一世祖,卯向阳之次子,娶陈氏,过继毕节陈门,名自新。坟基在威宁鲁章。
卯有箕:十一世祖,卯向阳之三子,娶李氏。住母打鹿,即现今的卯大路。
卯有明:十一世祖,卯向阳之四子,娶管氏。生三子二女。
卯沾荣:十二世祖,卯有忠之子,娶王氏。
卯启琏:十二世祖,卯有箕长子,娶王氏。生三子。封武略将军,阵亡。坟基在阁下坐西向东有碑记。长子卯级寅,次子卯钢寅,三子卯统寅。
卯加荣:十二世祖,卯有明长子,娶李氏。
卯升荣:十二世祖,卯有明次子,娶赵氏。
卯德荣:十二世祖,卯有明三子,娶刘氏,生一子。移居鲁甸。
三分布
今山东省的菏泽市单县蔡堂镇郝庄、卯庄,定陶市,安徽省的临泉县,江苏省的铜山县、丰县,山西省,贵州省的毕节市翠屏村西安组、威宁县,四川省的金阳县对坪,河南省的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卯屯村、民权县,云南省的曲靖市富源县竹园乡的大假角村、彝良县、卯雄、昭通市鲁甸卯家竹林、东川市会泽县可河二道桥石嘴子尹家湾,甘肃省的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庆坪乡龚家沟村等地,均有卯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
武 州:一称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
威宁县:元明时期称乌撒卫(乌撒军民府治),亦称乌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
五家乘谱牒:
山东单县卯氏宗谱,著者待考,1963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卯楼村卯氏宗祠。
贵州威宁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卯氏宗祠。
六字辈排行:
山东,安徽卯氏字辈:“崇德宏广万元明金其福俊文思学继庆贺建国昌”。
贵州威宁卯氏字辈:“世宗升应祥闻建阳有荣启寅文开岱廷昭照时昌升明光永亮钟龄祯毓秀兴国复安邦洪龙跃海宇武德树朝纲良翰培贤士奇才献法章春锦继远煜嘉晏庆云洲孝贵承志睿俊鹏广积辉”。
七历史名人:
卯在东:(生卒年待考),阶州人。著名明朝官吏。其人美丰仪,善谈论,志操轶群。授中城兵马左右,录请不避权贵。后迁河南府。
卯晓岚:(公元1939~今),甘肃武都马街乡人(今甘肃陇南武都)。著名大型真菌分类学家
卯稳国:(公元1956~今),云南富源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迪庆州委书记。
戴氏宗谱序
戴氏出殷汤之后,国于宋,有谥戴公者。子孙因以为氏。初殷后得者十人,殷氏、汤氏、宋氏、孔氏、华氏、肃氏、林氏、褚氏、皇甫氏、而戴氏其一也。其后戴氏子孙,蕃衍散处郡围,居亳州者以谯国为望:居扬州者以广陵为望:居齐州者以济阴为望。由汉以来,代有文人,大小戴以礼学显,凭以明经显,南渡,若渊若邈若逵各以勋德著。若尚书侍郎济,中书侍郎夔,亦其杰然者也。李唐初兴,胄、至德父子相继名臣。而戴氏益大济后家歙之篁墩,都使扩始迁婺源之桂岩,(唐)天祜中,大尉陶公,雅尚书汪公,英武命帅师讨乱,累著勋绩,没于兵马使,其子寿代领其众,仕后唐,为中书舍人。寿之子安,仕南唐,为光禄大夫,其孙匡宜、匡德、复登明经三传科。汪陶二公牒命手贴暨光禄公诰命俱存。武功文学世济其美亦云盛矣,迄今三百年,家传厚德,代跻上寿家诵户弦,入贤关试礼部者,相踵未艾也,于乎,惟善可以寿后,惟学可以亢宗,父子兄弟尚其勖哉。尝读苏文安先生族谱引,有曰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视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生矣。善哉、言乎,是谱之所以作也,为吾宗者,因其流之异,溯其源之同,必修吕正献之家法,广范文正之义田,而又由近及远,访岷隐之史学,寻石屏之诗卷,考端明之易说,而且参之名公巨卿以订其异同,则尊祖睦族之谊,得而可垂诸来裔矣。虽未能如朱文公之族谱,苏文安序引之意,亦庶几云尔。时
宋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己未正月十七世孙仲杞述
第一世
黄帝:
以土德旺天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建都涿鹿(今河北涿县)少典国君之子母附宝孕而生帝於轩辕之寿丘因名轩辕本姓公孙长於姬水遂以姬姓国於有熊氏代神农为天子帝始作甲子造律吕作舟车制衣裳对古代文明贡献甚大配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曰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生苍林万阳其馀从妾生子十六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於十二姓馀者未详崩葬於荆山之阳桥山括地志云宁州罗川县东八十裏子午岭(今陕西黄陵县)
第二世
玄嚣:名挚姬姓 黄帝长子《帝王世纪》曰少昊帝
母嫘祖生邑於穷桑国之青阳亦号青阳氏继天子位从都曲阜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龙修太昊伏羲之德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傅位颛顼故曰少昊氏崩葬山东兖州曲阜县西南玄阳山之原
第三世
矫极:因高阳氏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故让位於颛顼
第四世
帝喾:名梦 高辛氏五帝之一
妃四元妃邰氏曰姜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曰简狄有玄乌之祥生契三妃陈锋氏曰庆都孕十四月生尧帝於丹陵四妃取訾氏曰常仪生挚喾年十五佑颛顼治天下三十岁代高阳为天子都亳今商丘县南在位七十年据(帝王世纪)寿一百零五岁墓商丘县城南高辛集
第五世
契:名阏伯
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赐子姓任唐尧之火正官保管火种观测辰星运行规律并适应天气的变化安排农时祭祀火星其後又任舜之司徒为我国天文历法创始祖后人对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称他为火神契逝後葬于所居高台被尊称为火神台也称阏伯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观星台阏伯封号商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位於河南商丘西南三裏王坟乡
第六世
昭明:夏诸侯 后皆子姓
第七世
相士:夏诸侯 继祖父火正司星之职商这势力发展到渤海一带
第八世
昌若:夏诸侯
第九世
曹圉:昌若之子 夏诸侯
第十世
冥:夏诸侯 善治水
第十一世
振:夏诸侯 《纪年》载有殷王子亥甲骨文称王亥 弟:王恒
善于丈量计算商贾始祖从事畜牧业马车制造者
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
第十二世
微:夏诸侯 史称上甲微
《竹书纪年》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因父放牧到黄河北岸被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夺去牛马微年长向河伯借兵攻有易杀绵臣夺回牛马报父仇
第十三世
报乙:夏诸侯
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甲骨文字缀合成果《甲骨拼合集》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之世系“报丁、报乙、报丙”世次有误应订正为“报乙、报丙、报丁”
第十四世
报丙:夏诸侯
第十五世
报丁:夏诸侯
第十六世
主壬:夏诸侯
第十七世
主癸:夏诸侯
第十八世
天乙:名履 史称商汤、成汤、武汤
契之十四世孙商太祖商朝开国之君甲骨文称大乙商族首领夏王朝腐朽众叛亲离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翦除夏王朝方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各部落纷至纳贡归服任人於贤重用奴隶出身伊尹为相兴国强盛後逐放夏桀於南巢国号商都亳子姓传到纣十七世三十帝
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夏朝商诸侯十三年为商朝天子)《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公元前1742年—公元前1730年)
第十九世
太丁:商代王亦称大丁《史记》载未登帝位去世
外丙:《史记》曰帝外丙即位二年(公元前1729年—公元前1728年)
仲壬:商懿王名庸《史记》曰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立太丁子太甲即帝位(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24年)
第二十世
太甲:名至太丁之子汤嫡长孙继叔仲壬位商朝第四任君主
号太宗在皇宫娇生惯养看不起奴隶出身伊尹以暴治民经尹先劝规不改後给尹放逐祖墓地桐宫(即今河南偃师县)经看墓者演说祖史三年後而悔改成为明君《帝王世纪》曰太甲反位又不怨故更尊伊尹曰保衡即《春秋传》所谓伊尹放太甲卒为明王是也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孔丛子》所谓“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谓之明王者也”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1723年—公元前1690年)
第廿一世
沃丁:名绚继太甲位居毫葬狄泉(河南洛阳)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689年—公元前1662年)
太庚:名辨又作大庚 太甲次子
《纪年》称小庚继沃丁位崩後由子小甲继位諡号宣王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661年—公元前1637年)
第廿二世
小甲:名高太庚之子 居毫葬狄泉在位十七年(公元前1636年—公元前1620年)
雍巳:名伷太庚之子 在位十二年(公元前1619年—公元前1608年)
太戊:名密太庚之子
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史记·殷本纪》载述雍己在位时“殷道衰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607年—公元前1533年)
廿三世
仲丁:名庄太戊之子
《纪年》毫迁都於嚣《史记》称迁都敖在位十三年(公元前1532年—公元前1520年)
外壬:名发太戊之子 甲骨文称卜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1519年—公元前1505年)
河檀甲:名整太戊之子 在甲骨文中作戋甲继外壬位自嚣迁都于相《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九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在位九年(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6年)
第廿四世
祖乙:名滕 仲丁之子 《纪年》曰胜《史记·殷本纪》称为河亶甲之子甲骨文记载是仲丁之子当以甲骨文为准祖乙在位时国运再度中兴曾迁国都由相迁耿迁邢最後迁庇(今山东鱼台)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葬于狄泉据传“春节”和“万年历”是此时樵夫万年发明在位十九年(公元前1495年—公元前1477年)
第廿五世
祖辛:名旦 《史记》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476年—公元前1461年)葬于狄泉其弟沃甲继位
沃甲:名逾《世本》作开甲甲骨文曰羌甲《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年《史记》记在位二十五年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460年—公元前1436年)
第廿六世
祖丁:名新 祖辛之子《竹书纪年》载在位九年继叔沃甲位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04年)由堂弟沃甲之子南庚继位
南庚:名更 沃甲之子《史记》南庚在位二十九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六年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 崩传位于祖丁之子阳甲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403年—公元前1378年)
第廿七世
阳甲:名和 祖丁之子 甲骨文中称象甲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史记》阳甲在位十七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四年葬于狄泉在位六年(公元前1377年—公元前1372年)
盤庚:名旬 祖丁之子 甲骨文做般庚继位第三年迁都于殷从此政治稳定国又复兴改国号为殷商朝也被称为殷商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71年—公元前1344年)
小辛:名颂 祖丁之子 继位後殷复衰落《竹书纪年》载在位三年病死葬于殷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343年—公元前1323
年)
小乙:名敛 祖丁之子 《竹书纪年》称在位十年《史记》载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22年—公元前1295年
第廿八世
武丁:名昭 号高宗 小乙之子 即位後任用傅说和甘盤等贤臣先後征服多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殷墟卜辞载武丁配偶妇好也亲自率军征伐羌方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广大疆域《史记殷本纪》称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史称“武丁中兴”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1294年—公元前1236年)
第廿九世
祖己:武丁之子 《史记》称祖己未继君位《帝王世纪》作孝己《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为武丁嫡长子《太平御览》载孝己母早亡继母妣辛虐待流放孝己饿死於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祖己位居武丁之後祖庚之前
祖庚:名曜 武丁之子 《竹书纪年》载在位十一年《史记》在位七年(公元前1235年—公元前1229年)
祖甲:名载 武丁之子 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早期政治家《史记》称他荒*无度商朝再度衰落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1228年—公元前1196年)
第卅世
廪辛:名先 祖甲之子《竹书纪年》称冯辛在位四年崩在位六年(公元前1195年—公元前1190年)
庚丁:名嚣 祖甲之子 甲骨文作康丁 祖甲之子《今本竹书纪年》称在位八年《史记》曰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69年)
第卅一世
武乙:名瞿 庚丁之子 《纪年》曰武乙继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裏玉十瑴马八匹《後汉书·东夷传》载武乙时“东夷寖盛大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史记·殷本纪》载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殁在位四年(公元前1168年—公元前1165年)
第卅二世
太丁:名托 甲骨文中作文武丁
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竹书纪年》在位十三年《史记》在位三年(公元前1164年—公元前1162年
第卅三世
帝乙:名羡《吕氏春秋·当务》曰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载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启中曰衍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衍也尚为妾及立为後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
帝乙有三子启衍辛无争议而箕子为帝乙之子文献说法不一武王灭商後封箕子於朝鲜《竹书纪年》在位在位九年《帝王世纪》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125年)
比干:名干 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是林氏的太始祖二十岁乙太师高位辅佐帝乙继托孤重辅帝辛从政四十馀载年纣王暴虐荒*横徵暴敛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六十三岁周武王封比干垄为国神赐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諡“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第卅四世
微子:帝乙之子 名开讳曰启
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无道启数谏纣而不听为周所灭启肉袒面膊以续殷祀而封微地(即今微山)子爵封武庚禄父继殷庚叛为周公平之後成王始封启於宋不以臣相待故皿宾王墓於商丘县西南二十五裏青岗寺村
宋国第一任国君建都商丘立国受封下传三十三君历二十六世唐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曾立子微庙碑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十一月重修殷微子墓。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末“三仁”
微仲:帝乙之子 名衍或泄曰仲思 宋国第二任国君
帝辛:帝乙之子 名受或受德史称商纣王商朝末代帝王纣王暴虐无道武王伐之纣自焚在位五十二年(公元前1124年—公元前1173年)《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十三年
第卅五世
宋稽:名稽 继召伯
宋国第三任国君微仲之子详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多数谱记微子启为宋公稽直系不符史书 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适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微仲衍继兄微子启位为宋公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过其故故以旧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犹称微至於稽乃称宋公也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国第三代国君仁而爱民宽其政国乃治
武庚:帝辛之子
武王封武庚禄父主殷使管叔度蔡叔鲜传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国政故管蔡疑之与武庚作乱为旦平之诛武庚杀管放蔡乃命微子代殷
第卅六世
丁申:名申 宋国第四任国君
第卅七世
湣公:子姓名共宋之诸侯 宋国第五任国君
焬公:名熙 宋国第六任国君 被鲋祀诛杀
第卅八世
厉公:名鲋祀 湣公之子 宋国第七任国君
缗公庶长子因不服叔父炀公熙继位杀熙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於是自立史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
费父何:湣公之子 宋大夫 弗父何是孔子之远祖
第卅九世
嫠公:名举 厉公之子 宋之诸侯
宋国第八任国君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八五九年至公元前八三一年)举崩子覵立
第四十世
惠公:名覵宋国第九任国君《十二诸侯年表》载三十一年(公元前八三0年至公元前八00年)宋惠公薨葬于商丘
第四十一世
哀公:名史逸 宋之诸侯宋国第十任国君在位仅一年崩子撝公继位
四十二世
戴公:名撝 宋国第十一任国君 称宋戴撝公为戴姓第一世始祖
戴姓聚集地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
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戴姓是台湾的一个大姓位居第五十二位。主要集中在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也有不少。台湾戴姓的始祖是清代雍下年间从福建来的。最初到达现在的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然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有来自嘉应州的戴姓入垦今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则有泉州人戴南仁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新富里开垦等等。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代姓 代氏家谱 代姓起源 代姓名人 代姓的来源 代姓简介
本文2023-12-01 06:30: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