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族谱
俾嗣秦,而封其弟康于夏阳梁山为梁伯,建立梁国(夏阳今陕西韩城县),数传至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为秦所灭,其遗民就以国名“梁”为氏。
2、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以晋有解梁城、高粱、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
3、战国初,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
4、周平王之子姬唐,封于南梁,其子孙也以梁为姓。
以上数支皆奉梁康伯为授姓始祖。梁氏发祥于龙丘、天水、安定郡,成为望族,因名“安定堂”。
自开世太始祖康公起,历世人才辈出:黄帝(轩辕氏),五世孙伯益随夏禹(公元前2100年前后)治水有功,禹曾拟禅位于伯益。禹崩伯益避于箕山让位禹子启,启继承王位。自此开始父传子家天下时代。
伯益后裔大骆非子,邑于秦其曾孙生秦仲,秦仲少子康受周宣王(公元前827年甲戌---公元前782年已未)封于夏阳梁山授梁伯国号梁。后为秦穆公所并。子孙奔晋其子孙遂以国号为姓,梁姓自是开始。历代尊康公为始祖伯益为鼻祖,自伯益至康公共37代世。
世 代 直 系 傍 系
第一世 康(伯)中国第一个姓梁人公元前827年
第二世 爱敬
第三世 许公字益耳,为晋大夫,生礼
第四世 礼生整
第五世 整生怀存
第六世 怀生辅
第七世 辅生鳣。匡、弼,
第八世 祖鳣公字叔鱼,少居阜齐之千乘(千乘,汉县名,今山东青州高苑县)长居曲阜,从学孔子,列于七十二贤。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赠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封千乘侯,从其少居之乡也。妣曾氏,生周、同,
第九世 周生直乔、
第十世 直生量
第十一世 量生俊、休
第十二世 俊生贤、质贲
第十三世 贤生俨,
第十四世 俨生里重。
十五世祖 里公、为秦大夫,生寿。
十六世祖 寿公讳有常。周赧王时为秦大夫。后为将军与士卒同甘苦。生干、干。
十七世祖 干公,为秦将军,生观相。
十八世祖 观相公,为陈涉将尉,生婴、杰。
十九世祖 婴公,汉高祖时为将军,食邑于新安,生连、惠、
二十世祖 连公,汉景帝时为叶县令,生缙。
二十一世 缙生琏瑚、璋,
二十二世 琏生壮、刚、
二十三世 壮公字子行号芝亭。汉昭帝时举贤良。生式。
二十四世 式生彰,
二十五世 彰生镐,
二十六世 镐生纯。茂秦、茂芳,茂秦生巡、
二十七世 纯公又名统字仲宁,公在西汉时仕州群,更始时为中郎将,安集凉州,拜酒泉太守。光武建武初,诏加宣德将军,封成义侯,更封高山侯,拜大中大夫,诸子皆为郎。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二十八世生松、竦、恭。
二十九世 松公字伯孙,少为郎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迁虎贲中郎将,袭侯爵。光武崩,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迁太仆。后以怨望下狱,生觉
三十 世 觉公生统
三十一世 统公又名竦字叔敬。公少习《孟氏易》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作《七序》班固见而称之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世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尝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辟命并无所就。生才、仲、美。
三十二世祖 才公,封乐平侯,官到大鸿胪,生裔。
三十三世祖 裔公字伯夏。少以外戚拜郎中,迁费门侍郎。顺帝永建元年,袭封乘氏侯。三年,帝选公女及妹妹掖庭,迁侍中、屯骑校尉。阳嘉元年,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加位特进、拜执金吾。三年,为大将军。永和六年。薨。赐溢忠侯。生冀、不疑、蒙。
三十四世祖 不疑公,初为侍中,永和六年,拜河南尹。建和元年,封颖阳侯,万户。公好经书,善待士,与兄冀不合,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皆先兄卒,不与延熹之祸。生经、络。
三十五世祖 经生智。
三十六世祖 智生鸿
三十七世祖 鸿生柱华。
三十八世祖 柱华公,襄州刺史,生敏、勤。
三十九世祖 勤生鲁。
四十世 祖 鲁生虞。
四十一世祖 虞生绩、缉。
四十二世祖 缉生诗、礼、乐。
四十三世祖 乐生彦先、彦光。
四十四世祖 彦光生采。
四十五世祖 采公,五经博士,生澄、湛。
四十六世祖 澄生泉、度。
四十七世祖 度生仁览。
四十八世祖 仁览生梗。
四十九世祖 梗生敏功。
五十世 祖 敏功生宠、宪。
五十一世祖 宠生襄、褒。
五十二世祖 襄生惟讷。
五十三世祖 惟讷生铨、寅。
五十四世祖 铨生颙、颐。
五十五世祖 颙生友儒。
五十六世祖 友儒生嗣功、嗣先。
五十七世祖 嗣功生永思。
五十八世祖 永思生经。
五十九世祖 经生孚。
六十世 祖 孚生狱。
六十一世祖 狱生子克、子贵、子实。
六十二世祖 子贵生绍。
六十三世祖 绍公字继美,举进士第,广东提干。公事父母至孝。母疾,挂冠归。及母卒,守墓庐,手植松柏,号碧林亭,有甘露降,芝草生。苏东坡往见之,题其亭曰甘露亭,松曰瑞松。居南雄珠玑巷。为入粤始祖。生抚民、爱民。
六十四世祖 抚民公,举进士第史科给事中,生六子:永保、永安、永受、永定、永昌、永宁。
六十五世祖 永保公,进士第福建通政使司通政使,妣陈氏,诰封淑人。公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又迁居古冈州(即新会)仓步巷。。公葬开平县梁金山顶眠犬望月形,陈氏夫人墓在鹤山县八角台一名仙人下棋心上穴土人叫秦王点兵形。永保公生子四子绍源号东溪、绍渊号南溪、绍江号西溪、绍海号北溪。永安公及其后裔迁居南海、顺德、中山、佛山、三水各县。永受公开肇庆、阳江、阳春、恩平各派。永定公开东莞、增城、顺德各派。永昌公初迁新会东头里,后开新安各派,后又开四会各派。永宁公初迁新兴。
六十六世祖 绍海号北溪,葬于广东鹤山古劳。分派到恩平齐洞、鹤山宅梧、云浮鹏石。生若龙、若凤
六十七世祖 若龙公讳遗成,葬于开平齐洞洞口地面,呼作“草鞋”形穴,公生宣政
六十八世祖 宣政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公生广七、广八迁居阳光县北门(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
六十九世祖 广七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公生文瑞、文圭
七十世 祖 文瑞公生三子:福孙、麟孙、鼎孙
七十一世祖 鼎孙生二子:朝英、朝杰
七十二世祖 朝英分派到齐不洞水头、三挺各乡。公生三子:材植、材梓、郭惠
七十三世祖 郭惠公,葬于尖石洞独鹤山下呼作“下马铺毡”公生长受
七十四世祖 长受公,葬于尖石洞独鹤山下呼作“下马铺毡”公生惟中、怀中
七十五世祖 怀中公葬于齐洞村后大坑塘左单提形。公生
七十六世祖 钳公葬于齐洞村后大坑塘“呼作南蛇抡哈”生二子:扬德字梅麓、继德字梅青迁居宅梧堂马山德村
七十七世祖 梅麓从齐洞迁居宅梧堂马南门村是宅梧梁氏始祖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命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都是周武王分封皋陶后裔所建封国,号称“群舒”。后灭于楚。公族后代以国名为姓。②出自任姓,黄帝之后。据《潜夫论》及《左传正义》等所载,谢、章、薛、舒、吕、祝、佟、泉、毕、过,此十国乃任姓后裔小国,春秋时舒国子孙以国为氏。③出自他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清满洲八旗姓舒穆禄氏、舒觉罗氏、舒佳氏、他塔喇氏等后均改为舒姓;满、土家、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舒姓。 始祖:皋陶。 迁徙: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57年徐国灭舒,前552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舒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繁衍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秦统一六国,不久又为汉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后北方各地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舒姓成了北方著姓之一。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目前舒姓人口列全国第147位。 郡望: 庐江郡 秦代九江郡,治所在舒城,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长江以北庐江西南一带。
巨鹿郡 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巨鹿,相当于现在河北平乡至晋县一带。
京兆郡 治所在长安,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西安西北至华县一带。 堂号: 阆风堂 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200余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巨鹿、庐江。②自立堂号:紫阳、兰藻、厚德、伊登等。 字辈: 某支舒氏字辈:景祚文明启,光辉远秀新。学开方可进,敦厚永从仁。
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北通山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献在忠诚。克思全美道,继续作良仁。
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致和公后裔舒氏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北麻城舒氏字辈:致光宗保惟万世,鼎文祀国功如空。登汝长洪盛仕厚,富贵荣华永远通。昌隆纪泽开新宇,汉晋熙元振亚东。卫泰安平经惠理,德智仁杰伟玉中。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四川舒氏字辈:贤天廷子衷,正德永世隆。
湖北咸宁舒氏字辈:□尚建昌象,再耀安宗成,克诗严美道,继序(绪)祚良仁。
江西抚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名人: 舒元舆(-835),唐文学家。婺州东阳(浙江东阳)人。擢进士高第,调鄠县尉。累迁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李宗闵以其浮躁,改任著作郎。后李训擢其为左司郎中,迁至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言其“诡谋谬算,日与训比,败天下事,二人为之也”。与李训谋除宦官,事败,同被杀。工诗善文。《牡丹赋》篇,时称其工。有《舒元舆集》。
舒雅(-1009),北宋学者。字子正,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唐时,受知于韩熙载,保大间熙载知贡举,以状元及第。入宋,历将作监丞、屯田员外郎,充秘阁校理,迁职方员外郎。咸平末,出知舒州。秩满乞致仕,掌潜山灵仙观。真宗东封,加主客郎中,改直昭文馆,转刑部。舒雅多预文事,于太平兴国中修《文苑英华》,淳化中校《史记》、前后《汉书》,至道中修《续通典》,咸平中校七经疏义。撰有《山海经图》、《十九代史目》等。好学善属文,与吴淑齐名。晚年与西昆派诗人相酬唱,为西昆派诗人中年最长者。《全宋诗》录其诗五首,《全宋文》收其文三篇。
舒亶(1041—1103),北宋臣。字信道,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举进士。历审官院主簿、奉礼郎、太子中允、提举两浙常平。元丰初,以权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奏劾苏轼作诗讥讪时事,轼下御史狱。官至龙图阁待制,卒,赠直学士。
舒翁,南宋陶瓷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镇人。永和镇唐时即以瓷器著名。他烧制玩具、仙佛最精,其女舒娇长于制垆瓮,亦擅上釉构图。产品以白、黑为主,乾道间最盛行,传盛水其中久而不变色味,永和诸窑中最为有名。后世称为吉州窑。
舒璘(1136-1199),南宋臣、学者。字元质、元宾,奉化(属浙江)人。从学张栻、陆九渊、朱熹、吕祖谦。家书曾言:“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宋史》)。乾道进士。教授徽州,时称第一教官。知平阳县,严除郡政之苛。通判宣州卒。袁燮曾谓璘“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有《舒文靖集》。
舒芬(1484-1527),明臣。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正德进士。授修撰。因极谏武宗南巡被廷杖,谪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时复官,因大礼议下狱廷杖夺俸。母丧归,病卒,世称“忠孝状元”。《明史》载其“负气峻厉”,“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有《太极绎义》、《周礼定本》、《梓溪文抄》等。
舒赫德(-1703),清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姓舒穆鲁,字伯雄,别字明亭。雍正年间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后迁监察御史。乾隆时,历任副都御史、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经筵讲官、国史馆副总裁、参赞大臣,直至英武殿大学士。他曾随傅恒参赞军务,指挥大金川之战,还长期参加并指挥平定西部回域之战,功著西陲。
舒位(1765-1816),清文学家。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立人,小字犀禅,号铁云。乾隆举人。家贫,以馆幕为生。曾随王朝梧至贵州作宾客。博学,善书画,尤工诗、乐府。书各体皆工。作画师徐渭,诗与王昙、孙原湘齐名。著有《瓶水斋诗集》、《皋桥今雨集》等。另有《瓶笙馆修箫谱》,收其杂剧《卓女当垆》、《博望访星》、《樊姬拥髻》、《酉阳修月》等。
其他舒姓名人有东汉义士舒邵;宋学者舒亢、舒邦佐,陶瓷家舒娇;明官吏舒化、舒清;清将领舒赛、舒明、舒亮、舒常、舒保,医学家舒诏,诗人舒焘等。近当代舒姓名人有红军将领舒传贤、舒翼,辞书编纂家舒新城,作家舒庆春(老舍)、舒乙、舒群,书法家舒同,诗人舒婷,作曲家舒模、舒风,**演员舒秀文、舒适,弹词演员舒三和,舞蹈家舒巧等。
一、寻根溯祖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②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二、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战国时因被朝鲜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一位。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 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 通德堂 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 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荥阳、洛阳、高密、雍州、陇西、南阳、会稽。②自立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著经等。 郡望 荥阳郡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洛阳郡 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 高密郡 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 雍州郡 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陇西郡 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地区。 会稽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山东;郯城县,新村乡炉上村,有郑氏族谱三卷,2004年又修两卷,共计五卷。系明初山西大同长清县野雀窝迁来。堂号,通德堂。 河南:河南柘城县安平乡郑寨 族谱两卷,分郑氏族谱和朱氏族谱,系洪武二年春吾祖兄弟三人由晋西南洪桐县迁至宁陵西北鞋城寺(今郑楼),后为家焉吾祖二人遂迁河南鹿邑西北七十五里鲁台寺南居之今日(今郑寨)因由当时同姓难能一村,兄弟二人一人随母亲朱姓已达到同住一村之目的。郑朱是同胞由此而来。
五、字辈
贵州六枝郑氏字辈:登仕崇尚宪 连洪在开元 兴启文明友 掌安国大全 安徽利辛郑氏字辈:怀朝逢夫春 震殿国俊永 士贤家兴旺 立德大有成 安徽怀宁郑氏字辈:一邦思有道 万世永承因 本立生之久 光先启后人 泉州惠安郑氏字辈: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武荣郑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 福建漳州郑氏字辈: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自天然。 广东潮阳郑氏字辈:朝锡熙良,际会永康。 台湾郑氏字辈: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湖北郑氏字辈:举国天文 家应必昌 朝廷万世 永照书香。 永春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郑氏开基派字辈: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语江派字辈: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石井派字辈: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郑氏字辈:火木相洛,传业必成。海澄派字辈: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郑氏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湖南资阳郑氏原派语: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续派语: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衢州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传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山东段宅郑氏字辈:秀奉大世国,德烈希泰学,宗兰桂纪昌,茂兆树延祥,云景光玉桓,建承善立传,春天顺宝恒,新文振华廷。 山东郯城郑氏字辈,洪彬兴化育,修善庆祯祥,恒久家声振,钦承祖德昌,学士广文安,永吉怀如保,志远思效子,传世方可茂,侦光名翔贵,喻茸程钧洁。郑小状20090409 四川通江郑氏字辈:应世天开吉,文光照璧山。
广东刘氏及兴宁各地刘氏全部认错了祖《兴宁刘氏假谱》
九州汉岩(今赣州会昌汉仙岩)乌鸦引路虔台志虔南刘家大树《虔南第一山》(天龙山)。
当今天下各地刘氏和八十年代出生的刘氏基本都不了解广东兴宁岗背镇榕树(刘村)是如何
伪造开七公假谱的,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早在1983年伪造开七公放假坟时就被当地各
刘村骂它们在骗刘家人的钱财,此事在兴宁各地刘村无人不知兴宁伪造开七公假坟的事件。
后来为何又继续伪造了呢,因为得到了泰国刘氏的支持,泰国刘氏出了五万元伪造开七公坟
的经费,加上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高潮,老人穷了一辈子穷怕了,穷人喜欢见钱都眼开,
加上有兴宁地方政府出面说合,兴宁各地刘村不得不挂靠在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门下,
兴宁各地刘村被迫无奈认了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伪造的开七公假坟(乱石堆无名氏坟)
为祖宗。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没有论何一字的家传辈分,则让兴宁各地有辈分的刘村
认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原本是乱石堆无名氏开七公假坟为祖(伪造于1997年)。
自从笔者发现开七公与广传公相差120岁(二个甲子)后,于2004年在网络《刘氏家园》论坛
上公开后,引发全国各地刘氏进行大讨论,在全国各地刘氏的讨论声中,兴宁岗背镇榕树村
(刘村)理事会不得不公开各种有关开七公老谱(民国谱)龙川刘氏谱和刘国翔及刘展程谱。
2005年兴宁刘光给刘氏家园网站站长写信要求加盟《刘氏家园》网站和刘恒心发起的世刘会
组织。因为改革开放广东沿海外商华侨在国内的影响较大,兴宁刘氏用钱买通了刘氏家园,
同时还用钱入座了世刘会总统的宝座,从此世刘会变成了名符其实的世刘会骗子集团,从此
拉开了兴宁刘氏疯狂行骗天下刘氏钱财之路。世刘会借刘氏之名在全国各地到处发展下线
《刘氏联谊会》并公开向全国各地刘氏买卖兴宁刘氏假谱,只要有钱不管何姓氏(百家姓)
人人可买到兴宁刘氏假谱,给天下刘氏造成了极大的刘氏假谱的灾难,比文革之灾还要强千倍。
兴宁刘氏以世刘会之名号召下线(各省刘氏联谊会)伪造各地刘氏假谱,兴宁刘氏借世刘会
之名从中挣取会员费和各种非法集资,各省刘氏联谊会又继续发展下线《市县级刘氏联谊会》,
形成一种姓氏传销组织(金字塔骗局),县级刘氏联谊会把骗来各地刘村的钱财和上线(市级)
进行提成,把骗来的钱上交百分之五十给市级刘氏联谊会,市级又把骗来的钱财上交百分之五十
给省级刘氏联谊会,省级刘氏联谊会再把骗来的钱财上交百分之五十给兴宁刘氏(世刘会),
兴宁刘氏骗子集团借世刘会之名(大股东)再和江苏世刘氏骗子集团分脏,由于分脏不均和
眼红兴宁刘氏骗子集团骗了这么多钱财,江苏刘氏和兴宁刘氏出现利益分争。因此就出现了
以兴宁刘氏骗子集团为首的海外世刘会骗子集团和以江苏丰县刘氏为首的江苏世刘会骗子集团,
江苏世刘会骗子集团为了抵制兴宁刘氏骗子集团借世刘会之名座大,则在重庆又发展了重庆
刘氏骗子集团为第三枝重庆世刘会骗子集团组织。世刘会骗子集团和各省刘氏联谊会的特点
就是以行骗天下刘氏钱财和从事各种非法集资为目的。犯《非刘氏不王者》祖训,占山为王。
天下各地自称是开七公后裔,都说开七公是福建刘祥之子刘天赐的第十五代孙或二十代孙,
如果按祖训家规,那天下自称是开七公的后裔必须到福建去认祖宗,为何兴宁刘氏敢独立称宗。
是谁赐封了兴宁刘氏是宗,刘氏家族的宗枝房派都要经过刘家大树赐封后,才有宗枝房派的地位,
天下刘氏只知道开七公十四房,为何不说十四宗或十四枝,天下刘氏还不知道什么叫《房》
《房》就是还没有经过刘家大树赐封,无论是多少百年也无法变成枝派或宗派。天下刘氏都知
道广传认宗诗《二七男儿共炽昌》,这首认宗诗就是经过刘家大树《永定祀》赐封后,由房变枝
的结果,经刘家大树开枝散叶赐封之后,从此开七十四房变成了千枝万派。
如今广东全省(兴宁各地刘村)全部认错了祖,连开七公的祖坟在那里都不知道,把兴宁岗背镇
榕树村(刘村)用乱石堆无名氏坟(没有墓志铭的坟)伪造成开七公假坟,叫兴宁各地刘村及
迁居在全国各地的开七公后裔来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认开七公假坟为祖宗,把天下刘氏
系出神农炎帝《监明》变成了《源明》,这是天下刘氏的耻辱。刘姓来源都改变了还谈什么家族。
我们来看看当年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如何伪造开七公假谱的,1995年前后由香港刘宇新出资
五万元为兴宁刘氏修谱启动经费,人宗长14人,懂事会58人,委员108人。兴宁有27个镇,每个镇
设3名修谱联络员,共有50名联络员。要求镇一级联络员,凡是对镇内有刘村或有刘姓的人家必须
强行设立一个修谱登记员,兴宁全县共有250名左右的修谱登记员,登记员必须强行入户登记。
不公男女老少,一律强行要求入谱,强行叫它们交人头税(人头钱)。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兴宁全县各地27个镇刘村登记入谱的资料就报上来了,兴宁岗背镇
榕树村(刘村)自己没有刘氏谱怎么办,不知道世序如何,必须找到民国谱(1928年)才能衍接
到开七公的世系,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就发动大家去找,后来龙川县有人送来了几本民国谱
(1928年)分房谱,幸好龙川贝岭长房家保存有完好的民国谱(1928年)继修的刘氏谱73本,同意
借给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复印用来伪造兴宁开七公谱(假谱)。
以开七公十世孙刘连城(万历年谱)和开七公二十五世孙刘国翔民国(1928年)谱本及刘展程谱,
二种谱一起修入兴宁刘氏总谱内,以供大家对二种谱系的识别和查考。
关于开七公和广传公相差120岁(二个甲子)的问题,是依据香港刘兴邦谱和湖南刘氏谱写进去的。
广传公七十三岁后生有三子,广传公150岁生下第三子(巨源公)。
后来有互联网了,才查到有关广传公的资料,《永乐大典》记载,刘并字清淑号广传,宁化县人。
端平二年进士,调会昌尉,瑞金知县。从各种方志中查到广传公生于公元1208年,那广传公和十四子
的出生岁数就有很大的出入,问题自然就会爆露了,许多兴宁各地刘氏提出怀疑,这给兴宁刘氏岗背镇
榕树村(刘村)伪造开七公谱(假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135世(开七公)到154世(开七公)谱说
都有,最后定为源明刘氏第135世开七公,136世广传公世派。
广东各地有关龙公开七公广传公的说法,刘墉谱说龙公生于公元1255年(死于73岁),刘少卯谱说龙公
生于公元1140年(死于73岁),和平县谱说龙公生于公元1176年。
刘展程谱说和五华绵洋谱说开七公生于宋末之时,蕉崔金沙谱说开七公生于公元1325年,福建汀州谱说
开七公生于公元1356年。泰国谱说广传公于公元1235年中进士,湖南衡山刘氏四修谱(民国三十年彭城本)
说广传公明初从嘉应州出守赣州,任满定居瑞金。
我们从以上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在1995年伪造开七公假时的来龙去脉大体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现来看看其它来源于兴宁岗背镇榕树村(刘村)的一些对外说法。
此资料是根据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1783)开七公16世孙(有待求证)文华殿太学士刘墉撰修《刘氏集注重修族谱》为依据。145世祖:龙公,字景庆,号远浩,妣谢氏、李氏、陈氏;生9子:开一、开二、开三、开四、开五、开六、开七、开八、开九。开七公为146世祖。(有些谱开七公世系为135世)“近代祖系”由开七公列为刘氏由闽入粤开基始祖。(开七公、广传公和14个孙子皆为仕,83个曾孙中有40多人为仕)。
开七公和广传公的出生年份是根据香港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兴邦(巨汉公后裔)先生的《刘氏宗族本系接代简表》加进去的,与兴宁谱的年份相差120年,即二个甲子,有待求证。
146世祖 潮循梅肇基始祖,(刘氏由闽入粤开基祖)讳开七公(1180~),字必高。妣黄氏、龚氏;生一子:广传。江西谱载生4子:广传,广德,广信(倩),广宝。台湾谱载:刘开七生4子:广龙、广传、广庆、广信。明朝状元(江西嗣孙)刘统升撰刘氏历代流传宗谱总序中载:开七公“生二子,长讳广天,乏嗣;次讳广传,前名广川。妣杨、马二太君,共生十四房。”公生於南宋孝宗庚子岁,即公元1180年;由福建宁化石壁洞迁居宁化县城。官授宋末(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
147世祖 2世祖 讳广传公(1208~),又名弁,号清淑。妣马氏、杨氏,
生14子次第如下:巨源、巨湶(氵+泉)、巨汌(氵+川)、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又称“二七男儿”)
广东兴宁《刘氏族谱》全谱 共15卷
存有:广东龙川卷、广东乐昌卷、广西柳州基隆卷、福建南平松溪卷广东饶平新丰县杨康卷、广东翁源卷
(笔者注,为何没有福建汀州刘氏谱)
巨湶房千四郎系文二支法随派
径南刘屋三枝(第围)。
巨湶房满江系法明支孟祥派
龙北官田刘屋三枝(第围)
巨湶房法宣系德广支法旺派
叶南刘屋十一枝(第围)
巨湶房法宣系德升支法鹏派
叶南刘屋三枝(第围)
巨湶房念九郎系德哉支法开派
径心刘屋十一枝(第围)
巨湶房念九郎系德哉支法传派
径心刘屋十六枝(第围)
(包括江西寻邬吉潭古丰村刘屋在内)
巨湶房念九郎系德哉支念二郎派
坭陂刘屋三枝(第围)
巨湶房念九郎系仕什郎支法兴派
新圩刘屋三十枝(第围)
(包括梅县畲江汀洞法宗系在内)
巨汌房致中系法聪支
合水五枝刘屋和叶塘十五枝刘屋(第围)
巨汌房致中系法明支
合水刘屋十枝(第围)
巨汌房致中系
叶塘刘屋三枝(第围)
三房巨汌房致和系仁济支
叶塘刘屋十四枝和新陂刘屋五枝(第围)
三房巨汌房致和系仁寿支
杂乱无章集兴宁各刘村刘屋十几枝(第围)
巨汌房致和系仁杰支子恭派宏道脉
叶南刘屋十三枝和新陂刘屋七枝及叶塘刘屋三枝(第围)
巨汌房致和系仁杰支子恭派明道脉
叶南刘屋十六枝和新陂刘屋十枝(第围)
八房巨涟各种支系
水口刘屋七十四枝和坜陂刘屋二十二枝及永和龙田新圩各刘屋五枝(第围)
巨渊房派下
石马刘屋十枝和龙田刁坊刘屋各四枝(第围)
巨浪房传下
罗浮刘屋十枝(第围)
巨波房登科系
罗浮罗岗坜陂刘屋各三枝(共九枝第围)
巨江房城海系和城池系
罗浮和兴田各一枝(第围)
巨河房传下
刁坊宁新永和刘屋各三枝(共十二枝第围)
巨汉房念一郎系
叶塘合水新陂等刘屋共四枝(第围)
巨深房浪公系
罗溪刘屋二枝(第围)
以上刘村挂靠兴宁刘村(刘启先)骗子谱下,全部认错了祖宗。
从1997年以前,还没有出现巨淮房系。
兴宁辈份;祥天沐龙任若参德月梅富春贵龙开广(共十六字)。
永丰辈份;祥天沐龙任若参德月梅富春子庭崇(共十五字)。
刘绎谱辈份;国正宏永家学代昌守道承先各登玉堂克存忠孝
和顺楚杨祖宗赐德子孙发祥派衍千秋公候万代(四言八句共40字)
江西府义宁州天禄祠有赞说(笔者注,大家注意谱中强调了江西天禄祠堂有赞)。
龙庆云从日,朝延颂太平,尊承福粤绪,雅起桂兰英,禄阁家声远,瑞金运化宏,
传经徽典则,立学功宜裕,纯修德自成,观光抡俊士,达政撰名即,怀绵辉琼玉,
涵华灿秀莹,克修丰沛美,嘉绩庆长赓(笔者注;天禄祠赞五言十五句,共75字)。
(笔者从中择一字;云颂福桂家运徽功德抡撰辉灿丰庆(共15字),
刘国翔谱以拾公为重点家世谱说,家传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因刘国翔是国字辈。
刘展程谱以十六世刘墉家世为重点谱说,出于光绪三十四年前后,刘展程谱以
懋德堂为记忆草本,以发源地在光绪三十四年祀修开五开六和开九祖坟的年号相吻合,
广东全省刘村挂靠兴宁刘村都认错了祖,
广东全省刘村理事会务必做好退出兴宁刘村骗子集团组织重新寻找审刘村自己的家世。
最少这些刘村挂靠在兴宁刘村谱下的刘村必须退出兴宁刘村(刘启先)骗子集团。
新圩大村枫子径坑尾定元世系
龙田坪垷鸣凤围世系
合水双溪隆兴围世系(大树谱名刘隆孝)
福兴高田兴安围仁寿裔世系
刁坊长段铺朝宗第世系
兴城区西郊朝天围刘屋世系
新陂洋岗黎屋巷司马第世系
叶南麻岭学堂岭嘉俊裔世系
叶南西山走马岭禄阁第世系
叶南麻岭学堂岭必魁裔世系
叶南河西俊盛大夫第朝义第磐安围善庆围世系
新陂洋岗凤翔围世系
水口石下老屋廷钦世系
水口石下老屋廷化世系
水口荷树园岭背盛德楼世系
坜陂红卫赤子树下廷佐世系
石马三眼桥大夫第世系
宁新黄岭乌云岗大刘屋世系
罗浮浮美咸水村承通分祠鸿仪第垂光第发祥第世系
合水龙池头村禾塘奄世德发祥世系
增城围龙屋(刘村)大夫第
兴宁罗岗镇官庄村恒丰围刘村大夫第
凡是1997年以前挂靠在广东兴宁刘氏(刘启先)骗子集团组织的各地刘村,
务必退出重新寻找审查各自的刘村家世祖源。
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到江西虔南第一山(天龙山)刘家大树之地《开七公故里》
寻找你们的祖源和家世来龙去脉。
刘家大树在此把刘家大树保存下来的乾隆板《开七公谱》(桃川刘氏四修谱)展现给天下刘氏看看。
2016年6月8日
江西虔南第一山天龙山《刘家大树》开七公故里(刘祥之子天赐祖源故里)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昌文建清茂有士之升立登永成兆国大乐平吉斯悦庆安发。
袁氏字辈排序如下:
全国通用袁氏字辈: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
河南睢县睢阳尚书袁氏字辈:水从美德俊忠孝兴天长续志圣贤继诗信颂华堂乾方昭九川恩惠普海洋。
河南汝州寄料袁家庄:山佰银丙福,学光德润相,显达锦泽隆,明庆瑞治华(本支同河南伊川袁氏同出一脉,其对应为福—道,学—学,光—书其后一一对应)。
河南伊川袁氏字辈:鹏登高振世,有用正平章,道学书中化,安全自定邦,德志恩光良,永惠明润祥,建贵绍昌耀,进玉景伟刚。
河南省柘城县袁姓字辈:心克树庆丙继康。
河南省光山县袁姓字辈:正殿传辉彩,儒登映茂迟。
安徽庐江县潜川袁氏宗谱字派引:棕依得胜,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为上世民,建业守信,立爱成春。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卧雪堂袁氏宗谱:中正至上,唯善则昌,崇德之家,修文习武。
安徽濉溪县临涣镇袁氏字辈: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兴家为从化,长盛荣光华。
安徽濉溪县孙疃镇袁氏字辈(祖籍起源河南,后迁至安徽袁店,最后迁此地):克登应希,化行楠(读“南”音)邦,新法严权,常庆永光。
仲房宁支派:辉亮超芳显耀元生光先任远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业标示梅定友宜招瓒贤球完玠汉历贵良万庄蒿贯仁永俊爵海木花田亩苖端崇林锡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宁支派:桂桥松标柯林彩樟庆靡旺东凉奉幅洪谅槐都云赁朝凤高升享锦绣进达选周通遵逵连盈义礼智信和睦乡珍湖宝联珠球瑾祥璋温浪良恭让俭鳌纶纪定芎芥芨芙芬树杏杰杓森东梁受材烘蚨见喜宏禄文阳秀祥登。
润房宁支派:阴惠敏越广陆久忠。
秉房宁支派:荣弦魁瑞科鹿福寿明廷振富贵兴昆岳伦汉选。
往应房宁支派:游汼庄敬莅威。
国房宁支派:川蕴美华麒。
秀房兰支派:原亨利贞溪岚钱纪晓观瞻纹经益圃旺秀挥芫望树桥江逢馨滕牙珠顶枘户成名位寿承京纲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华翼清英金茎荄芬蒂葩业测甸宦宫熏蒸吐艳涌田庄。
上高茜坑支派:熙开黄道。
江西永修袁氏字辈:合起文名盛,洪涛自汝阳,徽猷勤远绍,立世永和昌。
江西吉安伦乐堂:庆振兴绳武光先。
江西兴国和寻乌袁氏字辈:若尚尊靓敬祖养才育英。
江西永丰袁氏字辈:智信范先徽伟勋直邦基章协庆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永丰黄竹坑字辈:邦欲举飞鸿志。
江西宁都袁氏字辈:已近添子上顶宗昌承厚德明扬邦国震加深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辈:绍启洪忠英锐简以国仕一(维)世(彩广)腾(文伟大)鸣(曰(鸣)宗(思清)上(增)树定升为愈效福华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辈: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江西丰城袁氏字辈:刻文少宪正经仁斯启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辈:满景志豪。
江西乐平堂袁氏字辈:小千万绍相次兴罕创展府廷表汉清顺法涌源浃溥溶沧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潜沱濆汧汜澜湄津洛汭洚沣沇菏汶源深流远长存。
江西乐安袁氏字辈:绍南求宗远尚惟再达道履一汝应图万世承恩德复观光上国孙谋启后昌豫泰恒临宅名寿齐日月禄佐永绵延文章显登科训厚继书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江西庐陵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江苏苏州袁氏字辈:金(敬)承(诚)善正若履(吕)有恒守。
江苏宿迁袁氏字辈:学丙文光彩凤硕章广修庭训家谋永昌。
江苏丰县袁氏字辈:道开永毓长兴隆吉庆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启祯祥乐圣成恩厚经纬效宏章正发建新景晋宪贯英芳。
江苏徐州袁氏字辈:学振道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辈: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礼让为先。
江苏睢宁袁氏字辈:崇本树宗保世永裕。
江苏睢宁刘圩、袁圩、袁前楼、袁集袁氏字辈:树美秀从雅帮修祺。
江苏连云港袁氏字辈:极玉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邳县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启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允)启(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港头袁氏字辈: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江苏盐城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射阳袁氏字辈:国井世友克,吉建方贵本,立子毕广昌,学以致其道。
浙江诸暨袁氏字辈:成富荫义旭曙晨宪拱忠良方桢燝增钧润启昌宗凝承永世德龙章耀汉功荘敬裕宽仁千载庆光荣。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辈:万正建肇懋广时兴伯一开式光辉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维新自求多福永振家声。
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字辈:校修明正。
浙江慈城袁氏字辈:登伦孝有大。
浙江鄞县袁氏字辈:大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
浙江鉴桥袁氏字辈:宏象开天永丕朝纲家传忠孝世继贤良同仁可久厚德必昌庆余一本名振万方。
浙江宁海袁氏字辈:良辰时光美,臣贤天子仁。士钦祖德,学显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辈:汝世应弘道君怀尚国光继安明圣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齐开福庆长太和维正直积善起贤良。
浙江龙泉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广东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广东台山赤溪镇袁氏字辈:永启鸿优功广大宁开经济德宏深。
广东潮汕袁氏字辈:
第一支系:巨朝仲廷大允若肖远源通彦伯景舜子庆经卿天;
第二支系:元业公敦裕家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器康佑进年长。
广东韶关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广东始兴袁氏字辈:明叔财宏光学孝肇云远世盛家兴。
广东汕尾袁氏字辈:寿德容碧凤我锡成居奇元胜占向聚桂学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伦华国帝君振兴邦。
广东饶平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山东临沭袁氏字辈:文邦宗应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十五字用完后续)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忠孝多毓祥,修齐重敦伦。
湖北咸宁龙潭袁氏字辈:天进思鉴兴延胜惟正国忠继仕世定袁宋德汝南肇起长发其祥承先裕后永锡之光大启人文万代荣昌克绳祖武在振伦常。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乡袁氏宗谱:正世良大有,壹贰叁秀明,忠孝纯祖武,诗书永代兴,国家隆道德,仁义显朝廷,文字先开瑞,云光启継承。
湖南湘阴《石园袁氏族谱》字辈:亢宗文志大奇,伟添时奉尚兴应启富贵生成家国纲纪,先民有作,景行维贤,永世克孝,德备才全。
湖南浏阳石围袁氏的字辈(自第二世始):宗文大志,奇伟时添奉尚应兴启富生贵成家国光,名登榜首,宦绍汝南,鸿禧永锡,万世其昌。
扩展资料:
袁氏家谱文献现状
现今传世的袁氏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如:
河南睢县《睢阳尚书袁氏家谱》,清顺治十八年袁赋诚、袁赋正等纂修,手抄本。公元1986年《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之重修母本。
安徽庐江潜川袁氏宗谱分为聚、兴、广三之派系,清康熙二十五年(1486年)创修,民国五年(1916年)六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七修。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袁若启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宗臣堂木
梁氏族谱
本文2023-12-01 04:48: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