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俄国王室世系表,沙俄皇室族谱,最好有图
俄国王室世系表
基辅罗斯
862— 879年留里克
879— 912年奥列格(882年迁都基辅,从此开始基辅罗斯的统治)
912— 945年伊戈尔
945— 962年奥尔加摄政(伊戈尔妻)
962— 973年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
973— 980年雅罗波尔克一世
980—1015年弗拉基米尔一世
1015—1019年斯维亚托波尔克一世
1019—1054年雅罗斯拉夫一世
1054—年雅罗斯拉夫死后,其子三分天下,基辅罗斯解体。
1054—1073年伊兹雅斯拉夫
1073—1078年斯维亚托斯拉夫二世
1078—1093年弗塞沃洛德一世
1093—1113年斯维亚托波克二世
1113—1125年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
1125—1132年穆斯提斯拉夫一世
穆斯提斯拉夫一世死后,罗斯完全进入封建割据时期。
1132—1139年雅罗波尔克二世
1139—1146年弗塞沃洛德二世
1146—1154年维雅切斯拉夫
1154—1157年尤里·乔治·多戈里奇一世
弗拉基米尔大公统治时期
1157—1175年安德列·安德鲁一世·伯格柳别斯基
1157—1176年迈克尔
1176—1212年弗塞沃洛德三世
1212—1217年,1218—1238年尤里二世
1217—1218年康斯坦丁
蒙古统治时期
1238—1246年雅罗斯拉夫二世
1246—1247年斯维亚托斯拉夫
1248—1249年迈克尔
1249—1253年安德列二世
1253—1263年亚历山大一世
1263—1272年雅罗斯拉夫三世(特维尔公)
1272—1276年巴西尔·瓦西里
1276—1281年,1283—1294年德米特里厄斯·季米特里
1281—1283年,1294—1304年安德列三世
1304—1319年米切尔(特维尔公)
1318—1326年尤里·达尼洛维奇(莫斯科公)
1326—1327年亚历山大二世(特维尔公)
1328—1331年亚历山大三世
莫斯科大公国
1263—1303年丹尼尔
1303—1325年尤里三世
1325—1341年
1331—1341年立陶宛伊凡一世(又称“钱袋”伊凡)
1332—1341年弗拉基米尔
1341—1353年西蒙
1353—1359年伊凡二世
1359—1389年季米特里·顿斯科伊(顿斯科伊意思为“顿河英雄”)
1389—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1462年瓦西里二世(“失明大公”)
1462—1505年伊凡三世(伊凡大帝,1480年脱离蒙古统治)
1505—1533年 瓦西里三世
1533—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1547正式称“沙皇”)
1584—1598年费多尔·狄奥多一世(1598年沙皇费奥多尔死,无嗣,留里克王朝告终。)
王朝混乱时期
1598—1605年鲍里斯·戈都诺夫
1605年费奥多尔·狄奥多二世
1605—1606年季米特里一世(伪沙皇)
1606—1610年巴西尔四世·叔伊斯基
1607—1610年德米特里厄斯·季米特里二世(伪沙皇)
1610—1613年伏拉斯基拉夫(波兰公)
罗曼诺夫王朝
1613—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1676年阿列克斯
1676—1682年狄奥多三世
1682—1696年伊凡五世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1730年彼得二世
1730—1740年安娜·伊凡诺芙娜
1740—1741年伊凡六世
1741—1762年叶丽萨维塔·伊丽莎白
1762年彼得三世
1762—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1801年保罗一世
1801—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
1881—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
1894—1917年尼古拉二世
米哈伊尔算是一位开国之君,但他得以登基大宝,并非因文治武功,而是全俄缙绅大会选举的结果,更是偶然因素多于必然因素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违反其本人意愿,被别人逼来做沙皇的。
米哈伊尔当时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此前名不见经传。如果按照家谱算起来,米哈伊尔也可以算是皇亲国戚,和留里克王朝有些渊源:他是伊凡雷帝的第一个妻子,也就是皇后阿纳斯塔西娅的侄孙。此外,罗曼诺夫家族在俄罗斯内忧外患交迫的“混乱时代”也因为大义不屈的举动赢得俄罗斯人的爱戴,获得一定的声誉。当年戈东诺夫强行把米哈伊尔的父亲,也就是费奥多尔·罗曼诺夫强行送进修道院,当了教士,改名为神父菲拉列特;后来伪季米特里二世又把菲拉列特神父掠走,任命他做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在波兰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起义军赶出莫斯科后,菲拉列特大牧首拒绝与波兰国王西格蒙德合作,在民族利益上不作丝毫让步,遭到波兰军队逮捕并被长期关押。
1613年2月21日,俄罗斯全地会议,也就是全俄缙绅大会,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做沙皇。新沙皇选举产生后,俄罗斯正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无主状态,也标志着俄罗斯“空位时期”一个阶段的结束。
米哈伊尔当选沙皇后,莫斯科全城向他发誓效忠,此后又向俄罗斯各城市发去诏书,宣告新沙皇的诞生,并由莫斯科的使者在各地教堂接受民众的效忠宣誓。同时莫斯科组织了隆重的使团,前往米哈伊尔的封地科斯特洛马,迎接他来莫斯科登基。
1613年7月11日这一天是米哈伊尔的十七岁生日,也就在这一天他正式登基,成为俄罗斯沙皇。
1614年,扎鲁茨基和玛丽娜·姆尼舍克被沙皇的军队抓获。为了断绝后患,大贵族们通过沙皇下令,将玛琳娜四岁的儿子吊死在谢尔普霍夫要塞大门上,扎鲁茨基被砍头,玛丽娜·姆尼舍克被投入监狱。后来她死于狱中。当时人们队玛丽娜·姆尼舍克的普遍印象就是,她信仰邪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女巫。在她死后,有人诅咒罗曼诺夫家族,说米哈伊尔下令杀死年幼的儿童必将得到报应。不想这个诅咒竟一语成谶,三百年后,少年的末代皇子阿列克谢和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遭到枪杀。
1617年,西格蒙德三世派弗拉迪斯拉夫领兵,前来攻打莫斯科,想要以武力夺取俄罗斯沙皇宝座。1618年9月份,弗拉迪斯拉夫开始进攻莫斯科城,但被守城军队击退。在此后的战斗中,波兰军队受到重创,被迫放弃军事行动,转而和俄罗斯开始谈判。最后两国签订了为期十四年的合约,俄罗斯割让给波兰大片领土,但波兰同时承认米哈伊尔是俄罗斯沙皇。
1619年,米哈伊尔的父亲,菲拉列特大牧首被波兰释放,回到了俄罗斯。米哈伊尔下诏规定,大牧首菲拉列特享有与沙皇同等的待遇,菲拉列特的命令等同于沙皇诏书,大牧首成为实际上的太上皇。此后,菲拉列特大牧首逐渐掌握了实权,以铁腕手段开始对俄罗斯实行统治。最终菲拉列特大牧首将大贵族实力排挤出了决策中心。也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才在实际上结束了自伊凡雷帝之后开始的“混乱时代”。
1632年4月,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去世,波兰举国发丧。俄罗斯认为时机已到,大举兴兵,军队浩浩荡荡开往西线。最初俄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数座城市,打到了斯摩棱斯克城下。波兰王子弗拉迪斯拉夫继位,得到战报,马上集合军队,驰援斯摩棱斯克。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城下久攻不克,伤亡惨重,最终兵粮殆尽,只好无功而返。
1633年,菲拉列特大牧首病逝。莫斯科朝中的大贵族们卷土重来,再度掌握了实际权力。沙皇米哈伊尔并未对此进行抗争,而是以息事宁人的超然态度,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
1626年,米哈伊尔再度结婚,这一次选中的皇后是叶夫多基娅·斯特列什涅娃。婚后米哈伊尔有了几个孩子,但是能够活到成年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阿列克谢,另一个是公主伊琳娜。
1644年,郁郁寡欢的沙皇米哈伊尔病重。1645年6月12日,米哈伊尔自觉死期将近,就把群臣和皇太子招至榻前,下诏立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为沙皇,并指派大贵族莫罗佐夫为辅政大臣。次日凌晨3点,沙皇米哈伊尔因水肿辞世。
曾纪泽是怎么死的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其实在他之前,曾国藩还有一个儿子,叫曾纪第。可是很不幸,曾纪第在很小的时候,就意外得了天花而夭折。所以出生在曾纪第之后的曾纪泽,名正言顺就成了曾国藩的长子,还承袭了他的爵位。
曾纪泽画像
曾纪泽一生的主要功绩,就是出使俄国,就伊犁问题和俄国开展交涉。最终在曾纪泽的据理力争之下,俄国同意将伊犁以东的大片土地交还给中国。成为了中国晚清外交史上唯一的一次胜利。
那么,曾纪泽怎么死的呢?
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无故挑衅中国越南边境,引起中国在西南的军民强烈的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关于战后的交涉上,中国虽然打了胜仗,但在国力在和当时的强国法国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法国在外交上步步紧逼。此时,曾纪泽已经病重,但他在病中依然坚持和法国外交官们的斗争,他向朝廷提议,就算打不过,也应该屡败屡战,维护国体,并制定了“备御六策”。
但是当时软弱的清 被法国慑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1886年,曾纪泽回到国内,朝廷让他担任一个海军事务衙门帮办大臣。这个职务看上去虽然官位很大,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这让一腔报国的热忱的曾纪泽感到心情很郁闷。再加上他多面奔波,积劳成疾,终于在1890年郁郁而亡,享年51岁。死后皇帝赐谥号慧敏。
所以,曾纪泽的死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心情抑郁,第二就是积劳成疾。
曾纪泽女儿介绍
曾纪泽是中国著名的外交家,曾国藩的次子,死于光绪十六年。生有二子二女。曾纪泽的女儿分别叫做曾广璇和曾广珣。
曾纪泽的女儿曾广璇和李经馥的婚礼
曾广璇生于1860年7月24日,死于1889年5月4日,年仅29岁。曾广璇的丈夫是李鹤章的儿子,晚清重臣李鸿章之侄李经馥。两人应属于政治上的联姻关系。李经馥比曾广璇还小一岁,出生于1861年12月18日。他性格比较温顺,和人交往比较随意,曾多次救助灾民,在朝中很有声望,官至一品荣禄大夫。曾广璇随后也被朝廷册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两人婚后并没有后代,李经馥唯一的儿子李国芝是他和二夫人陈氏所生的。曾广璇在1889年忽然得了暴病而亡。虽然曾氏一族都在湖南,但因为她是已经嫁出去的人,所以她被葬在李经馥的家乡安徽合肥东乡。1902年,李经馥也死了,两人被合葬一处。
曾纪泽的次女曾广珣嫁给了浙江吴兴人吴永。吴永是个很能干的人,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慈禧太后仓皇逃离北京,一路上风声鹤唳。当他们来到怀来县的时候,当时任知县的吴永正好和义和团在打仗。但尽管如此,吴永还是做好了接驾的准备,让慈禧太后有了喘息之机。后来他一路高升,娶了曾纪泽的次女曾广珣。但是曾广珣和他姐姐一样,并没有活到多大岁数,不久也病逝了。死后,被葬于浙江。
曾纪泽的女儿都死得很早,而由于她们都是名门之后,生前地位也较显赫。但由于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在她们身上,所以史料中对她们生前情况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在曾氏家谱中能找到一些倪端。
曾纪泽收回伊犁过程一波三折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沙皇俄国以“代守”的名义占领了中国在西北汴京的伊犁地区。八年后,光绪皇帝派崇厚来到俄国,和俄国沙皇就伊犁 问题展开谈判。但是俄国的态度十分强硬,崇厚被迫在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条约内容,伊犁孤城归还给清朝,而周边的许多土地却都被割让给了俄国。
曾纪泽旧照
得到这个消息,光绪皇帝十分震惊,他派出曾纪泽再次出使俄国,就收回伊犁地区问题与俄国展开谈判。然而曾纪泽的这次出使俄国,收回伊犁可谓是一波三折。
他刚刚到达俄国,去俄国外部拜会,就遭到格尔斯的冷眼相对,格尔斯认为双方既然已经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就应该按照条约内容执行,没有什么好谈判的了。曾纪泽和他针锋相对,他说,大清朝廷并没有认可这个条约,只是俄国单方面认同而已。所以他的这次来,是为了条约内容进一步谈判。而俄国方面又认为,既然大清朝廷不同意这个条约,关于如何执行这个条约的内容,理应由俄国派出使者到北京进行详谈。曾纪泽知道,一旦俄国使者到达了北京,逼迫朝廷就范,到时事情恐怕会不可收拾,所以他赶紧向朝廷上书,制止俄国使者去北京。
俄国见识到了曾纪泽的能言善辩,所以他们只好用武力威胁,他们威胁曾纪泽说,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派遣海军逼近清朝海域。但是曾纪泽并不为其所动,他直言相对,说左宗棠现在率领的军队正在附近,如果俄国敢贸然犯边,清朝也将就此作出强烈的反应。
终于,在曾纪泽的坚持下,俄国答应修改条约内容,虽然伊犁以西的土地仍被俄国强行霸占,但是以东的大面积土地全部被收回,并取消了俄国人到中国内陆经商的特权,废除了俄国穿着在松花江一代行驶通商。
曾纪泽收回伊犁虽然一波三折,但这次外交的成功,却是中国晚清时期唯一的一次胜利,当时大清的国力和俄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曾纪泽却并不畏惧,他坚持以大清的利益为重,最终夺回了伊犁以东的土地,维护了中国在西北的 。
1547年1月19日,庄严肃穆的克里姆林宫乌斯宾大教堂正在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当满头银发的大主教马卡里把镶满珠宝的莫诺马赫皇冠郑重地戴在年仅十七岁的大公伊凡四世(又被称为伊凡雷帝)头上的时候,俄罗斯 历史 上新的一页开始了。
伊凡四世加冕成为俄国 历史 上的第一个沙皇,这决不仅仅意味着“称号”的改变,而是代表着一个民族帝国意识形态的形成。从这时起,到十九世纪末的仅仅四百年时间,沙皇俄国从一个地处欧亚平原一隅的、面积28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扩张速度!
从伊凡四世起,象征着沙皇统治的双鹰旗帜,就开始在北半球的上空猎猎飘扬。
那么,沙皇俄国为何如此扩张成性呢?它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如何?扩张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它本身所具有的东方基因,又是如何形成和助长了它在东方的扩张?另外,沙皇除了他手中高举的军刀以外,他还拥有什么魔力和法宝,驱使那些好战的哥萨克分子,像决了堤的洪水,向广阔的欧亚平原没有遮拦地倾泄而去?这一系列看似简单实则颇费考究的向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兴趣。
一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
俄罗斯发祥于欧亚大平原。它的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大地,既没有高山大川可凭,也没有雄关要隘可守。对于一个刚刚诞生的国家来说,欧亚大平原是一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毫无安全可言。因此,它饱受过侵略和奴役之苦,那些神出鬼没的草原飞骑和金戈铁马的鞑靼军队,就曾是酷爱自由与独立的俄罗斯的大敌。在经过了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的血与火的洗礼后,俄罗斯终于挣脱了鞑靼人奴役的枷锁,但是,就像胜利来之不易一样,要保卫胜利也是极不容易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扩张边界,以防止他们的敌人接近他们。
这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规律,一种本能而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曾经指出:生存和安全是人的头等需要。一个民族的心理也是这样。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扩张行为,也只是出自一个单纯的欲望——继续生存的本能,这是一种对地形所造成的危险的直接反映。
近代地理大发现认为,有没有出海口和领海,几乎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近代 社会 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方面,俄国也有着先天的缺陷。因为濒临俄国北部和东部的海洋,尽管海岸线很长,实际上却不能用于经济上的需要。唯一起着海上大门作用的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白海上的一个港口,但它一年也有9个月的封冻期。
铁路时代出现前,一个国家没有出海口,就等于与世隔绝,它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将停滞不前,对外贸易也将仰人鼻息。因此,寻找出海口的愿望,也是助长俄国向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到彼得一世时期,向海洋扩张的愿望就更为迫切了。马克思曾经评论说:“‘俄国需要有水域’这句话,成了彼得一生的座右铭。”
此外,人烟稀少的亚欧大平原,还使俄国远离当时世界上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这就导致了俄罗斯文化上的孤立,从而迫使它不断地寻求与西方的一些中心对话。
俄罗斯的这种地理环境,一方面赋予了它对外扩张的内在要求,另外,也提供了它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既然亚欧大平原只是一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它没有山川河流作为屏障来保护一个弱小的俄国,同样,它也不会有障碍来阻挡一个野心勃勃而又日渐强大的俄国。遍布于亚欧平原上的横交错的河流网,四通八达的连水陆路,无疑助长了它向南到黑海、向西到波罗的海的大移动。再加上广阔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就给俄罗斯向东殖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空前的机会。
有关地理环境引起扩张的观点,在许多学者们看来也是成立的。尼古拉·伯狄阿耶夫在他的论文《论空间对俄国人精神的抑制》一文中,就清楚地写道:“我虽然不是从亚欧平原成长起来的俄罗斯国家的同情者,但我也认识到它是为控制广阔土地而斗争的产物。我认为是自卫迫使俄罗斯人赶走侵略者,并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坚定地保卫自己,但由于居住的地方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自然保护条件,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扩张他们的边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说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尽管早期的俄罗斯就野心勃勃地极欲扩张它的版图,但它毕竟还面临着复杂的周边环境。
西面,与俄国毗邻的有立沃尼亚(约相当于今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立沃尼亚以南是立陶宛大公国。俄国的西北方则为瑞典(其版图包括芬兰)。这些国家是俄国向西方扩张的严重障碍。特别是立沃尼亚位于俄国进入波罗的海的咽喉之地。立沃尼亚原为日耳曼骑士团的领地,后来成为独立国家。十六世纪时,立沃尼亚四分五裂,内战频仍,名义上是日耳曼帝国的组成部分,并受罗马教皇的庇护,实际上成为它的邻国瑞典、丹麦、波兰、立陶宛长期争夺的一块肥肉,俄国也想染指其间。至于波兰、立陶宛控制下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早就成了沙皇俄国觊觎的对象了。但是,和当时的东北欧强国瑞典、丹麦、波兰、立陶宛比起来,俄国还只是一只初生牛犊,尽管勇气可嘉,毕竟实力有限。不过,随着俄国实力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都纷纷成了它的俎上肉。
南面,与俄国连界的是从金帐汗国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克里米亚汗国,再往南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的前身为突厥人,它们于1453年征服拜占庭后建立奥斯曼帝国,它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地跨欧亚非三洲,特别是控制着黑海与地中海相连结的咽喉要道——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克里米亚本身实力不强,但它得到了强大的土耳其的支持,不仅堵塞了俄国进入黑海的道路,而且还经常袭扰俄国。
东面,与俄国接壤的是位于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以东则是诺盖汗国,再往东就是失必儿汗国了,这些汗国都是从金帐汗国中分离出来的。伏尔加河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向被俄国扩张主义者称为“天下胜地”。喀山汗国的首都喀山城是通向乌拉尔一带的必经之地,也是东欧、北欧同高加索、中亚地区贸易往来的冲要之道。如果俄国一旦占领喀山,即可获得东进和南下的基地。再加上喀山等诸汗国实力相对弱小,因而就成了俄国扩张主义者的首批祭品。
吉普赛式的斯拉夫人
如果说自然环境造就了俄罗斯的扩张主义的话,那么,这种扩张主义的早期特征则是斯拉夫民族对亚欧平原长达数世纪之久的移民过程。从许许多多生动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知道了一个喜欢迁徙的民族——吉普赛人。他们携儿带女,轻装简从,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而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似乎也有着吉普赛人的习性,在广阔的亚欧平原上漂泊、游荡,艰难地繁衍着他们的生机和文化。
据编年史记载,斯拉夫人对亚欧平原自愿或非自愿的移民,比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所有其它表现要早出现几个世纪。一般说来,斯拉夫农民的漂泊迁移,并不像吉普赛人那样浪漫,而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被迫不断深入内地和向北或向东推进的:寻找没有游牧部落袭击危险的土地;获得自由土地的愿望;希望躲避国家那些贪得无厌的税吏和募兵官。早在六世纪东斯拉夫部落到第聂伯河起,他们就开始利用第聂伯河方便的交通条件来扩大他们的领域。他们顺利地向南移动,远达黑海南岸并且往北到达伏尔加河上游。
从十一世纪开始,斯拉夫人的移民进入第二个阶段。波洛伏齐游牧部落的蜂拥而至,使基辅周围的南部草原生活变得日益不稳定,于是许多斯拉夫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去,其中许多人的迁移完全超越了过去斯拉夫人的定居线。这批移民的到来,使附近地区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日益强大起来。这个公国位于蒙古人控制的罗斯地区的中心地带,而后来的莫斯科公国,就恰好诞生在这里。
在蒙古人统治的时代,斯拉夫人的扩张主义和移民传统虽然被限定往北方发展,但决不能说它们移民的范围缩小了,恰恰相反,数千逃难的农民逃往卡累利阿以躲避蒙古人的恐怖,因而给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提供了一个要求合并该地区的机会。
斯拉夫族迁徙的第四次浪潮是从十六世纪中期开始的,这时俄罗斯国家已经建立,这次迁徙的浪潮成了任何官方的政治合并的先声,并为俄罗斯后来的边界扩张奠定了基础。当时,立沃尼亚战争在进行,为了反抗无休止的战争加诸农民的横征暴敛和拉枫征兵,也由于响应回到南方肥沃土地去的多年梦想的召唤,数千莫斯科国的农民向南方迁徙,其中大半迁入顿河流域和顿涅茨克河流域渺无人烟的土地。随着最初的农民进一步向南移动,他们建立起一些新的哥萨克社区,这些社区正好处于莫斯科政府的代理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因此,俄罗斯向黑海扩张最早的事实就是半逃亡的农民偶然的推进,如果没有他们的先期移民,那么征服和兼并黑海地区的进程就会被大大地推迟了。农民成了俄罗斯扩张的先遣队。斯拉夫农民最后一次迁徙的浪潮发生在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初,这是对开垦拥有诱人的自由土地的西伯利亚的响应,也是再次为反对压在莫斯科国全体农民身上越来越重的横征暴敛的一次无声反抗。提起“西伯利亚”,一般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在他们的想象中也许会涌现出沼泽密布、冰雪茫茫的蛮荒景象。人们也许还会认为这里除了偶尔出现几个原始的土著外,就是满山遍野的野狼,间或有几个手持火枪的哥萨克······当然,这只是一般人的想象而已。其实,在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看来,这里是一片绚丽多彩的土地,到处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的生活充满艰辛也富有自由。无论是宁静夏日贝加尔湖阳光明媚的景致,或是西伯利亚土著居民的纯朴热情,都令许许多多的拓荒者们心向神往。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最后一次农民迁徙的浪潮却大大地促进了政治的统一。这次迁徙严格说来是随着皮货商人之后的,可是,在政府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之前,农民迁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以商人和教士为代表的俄罗斯官方人士,而且总是在数量上大大超过由国家遣往的移民。十七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由于农奴制度的强化,自发移居的农民的数量大大减少了。以后,沙皇政府又严格地规定了农民流入西伯利亚的比例,从此,斯拉夫农民的移民浪潮基本停止。
但是,回顾十七世纪以前的 历史 ,我们发现,俄罗斯农民几乎在一切情况下都是走在国家官吏之前的,因此,他们才是亚欧大草原上真正的拓荒者。为了寻求肥沃土地或为了免遭游牧民的袭击或为了逃避国家的兵税,冒险的俄罗斯农民以他们勇敢而不畏艰辛的行动,扩大了俄罗斯人对于自然界的不幸的是,他们勇敢的行动,反倒给他们力求逃避的那国家开辟了扩张的道路。他们越是走在政府的前头,他们就越是助长了俄罗斯扩张主义加快速度。
金钱的诱惑
在促使向外扩张的诸因素中,贸易是最恒久不变的因素。早在俄罗斯统一国家出现之前,这种商业与扩张互为推动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了。北欧海盗出身的瓦良格人首先发现了斯拉夫人地区巨大的商业意义:他们的领土能够用来连接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与加罗林帝国的市场之间的贸易路线。于是,瓦良格人南下征服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辅罗斯,为了实现他们建立商业大帝国的梦想,最初的几个基辅大公执行着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处理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方面,基辅把对外扩张作为对外贸易的补充,几次发动了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最终迫使后者接受屈辱的条约,为基辅罗斯的商品和奴隶贸易进入拜占庭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俄罗斯国家统一以后,莫斯科商人控制并且主持着罗斯地区的贸易事业,伊凡四世时,因为贸易冲突而引发的国际争端达到了严重的关头。1552年对“天下胜地”喀山的迅速征服被伪装成为一次反对伊斯兰教徒的基督教十字军,而1554年和1556年征服阿斯特拉罕时就公然以给莫斯科的贸易打开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为目标。1558年,为了不使俄罗斯被排挤到欧洲贸易活动的外围,伊凡四世冒着极大的危险,发动了耗费巨大的立沃尼亚战争,以求在波罗的海海岸为莫斯科获得一个港口。因为在伊凡四世看来,只要他保有哪怕是最小的一个港口,这个战争就证明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但由于波兰、立陶宛和瑞典三方都反对伊凡插足波罗的海,因而伊凡四世最终一无所得。
在彼得以前莫斯科国领土扩张的最后阶段多半是为贸易事业推动。这种由于经济上的贪婪而引发的对外扩张在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达到了高峰。前面说过,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是艰辛的,但是那里也埋藏着淘金者的梦想。许许多多希望发财致富的商人和哥萨克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在西伯利亚寻找着发财的机会,他们中间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则长眠于此。
对于商人们的冒险和扩张,沙皇政府是完全同意的。它先是授予大商人斯特罗干诺夫家族一项政府专利权,允许他们在西伯利亚进行殖民掠夺。对于那些自发前往东方的人们,沙皇政府则通过一种纳贡效忠(以毛皮、牲畜等纳贡)的制度把他们管理起来。到1590年,沙皇政府又派出军队永久驻扎西伯利亚,用来镇压地方的起义。
沙皇政府与商人的紧密合作,不仅巩固了它在西伯利亚的势力,而且主持了不断向东寻求皮货的探险。这个殖民扩张进程于1648年达到了顶点,在这一年里,谢苗·迭日涅夫通过白令海峡自欧亚大陆的东北角到达了美洲大陆。
因为贸易的关系,沙皇政府除了在东方冒险外,还在西方与南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在西方主要是争夺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南方则是为了打通由黑海到地中海的商路,这一切都在证明,是金钱和贸易的巨大诱惑,促使沙皇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扩张战争。贸易与扩张,有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时代的商业民族中的发展,是和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直接结合在一起的。”俄国的商人阶级也是这样,为了保证贸易道路、商业利润以及殖民掠夺,不断地支持和推动沙皇政府向外扩张。
正教的光辉
宗教原则虽然从来没有靠牺牲政治的利益而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却常常成为一个有用的理论,因为它能掩盖扩张者为掠夺金银财富而发动战争的凡俗动机。从988年罗斯军队皈依罗斯人的生活方式,鼓舞和发展了他们个人的和公众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东正教赋予俄罗斯人一种世界观,使他们可以向其周围的人们-东面的伊斯兰教徒和西面的罗马天主教徒-定出自己的方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斯兰教徒和罗马天主教徒都对他们的政治生存因而也对他们的宗教生存摆出了一种威胁姿态。
基辅和莫斯科公国反对信仰其他宗教的国家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并且以十字军的形式出现:夺取新的领土以扩充东正教的边界。因此,我们除了看到由地理限制引起的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和经济欲望引起的贪婪外,我们还能看到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另一方面,即由宗教的救世主义产生的热诚。既然俄罗斯被信仰其他宗教的列强长期包围,那么东正教在彼得以前俄罗斯的征服理论中就成了坚定不移的信仰。
伊凡四世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就是以宗教的名义完成的,有些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征服和扩张有时也假借宗教的名义。莫斯科特列基雅科夫画廊展出的著名圣像《教会的得胜》,就充分说明了伊凡四世是如何假借宗教的名义进行他的扩张事业的。这幅圣像表示沙皇伊凡与大天使米哈伊尔和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并列,表示在崇高的东正教征服者的神圣传统中,伊凡乃是神圣的后裔。当伊凡在劲头十足地与立沃尼亚人进行战争时,就把他们都当做是不信上帝的人。他还三番五次地把自己描绘成基督教的监护人,因而被赋予了统一基督教世界的任务,以便与他的伟大前辈康斯坦丁皇帝媲美。
就俄罗斯教会来说,它在配合莫斯科当局扩大边界方面也是毫不示弱的。从1328年俄罗斯的总主教移居莫斯科起,他们对莫斯科大公们日益增强的野心就更加给予道义上的支持。1453年,当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陷落使莫斯科国成为唯一自治的东正教的政治体系时,教会在努力发展莫斯科国的帝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呼声变得更响亮了。瓦西里三世时期,僧侣弗洛菲正式提出了“第三罗马”的理论。他在给瓦西里三世的文件中阐述了这一理论,他写道:
“至高至贵的君主,基督教正教的沙皇,大公陛下······您将取代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地位。
“第一个罗马因信奉异端而垮台,第二个罗马一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之门也被伊斯兰教徒的战斧所劈开。现在这里是新的第三罗马,保持您的皇位以及神圣使徒的教会,使宇宙之内、普天之下,永远照耀着正教信仰的阳光。
“尊敬的沙皇啊!因为一切信仰基督教的王国将统一于您的王国,您也将成为普天之下基督教的沙皇。
“尊敬的沙皇,请自尊自爱吧!全部基督教王国将统一于您。两个罗马已经垮掉了。第三个罗马屹立着,而第四个罗马永不会有。”
这种呼声就是要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全世界的基督教王国要统一于沙皇俄国,而沙皇将成为全部东正教徒的沙皇。
虽然都主教和教士们在直接影响莫斯科国的领土野心方面并不成功,但他们能够把救世主和宗教使命的生气勃勃的 情感 灌输进莫斯科国的外交政策。到伊凡四世统治时,整个朝廷受到一种基督教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气氛的影响,这种气氛一方面增强了把新教徒赶出波罗的海的欲望,另一方面在东方穆斯林地区加强了基督教广泛殖民的政策。
在十七世纪初,当弗拉莱特总主教与他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沙皇共同统治时,教会有更多的机会指导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到1633年弗拉莱特死之前,他拟订了计划,以便有朝一日罗曼诺夫王朝的俄国能够进行反对波兰的战争,不仅要报复在混乱时期波兰的干涉,而且要使好战的东正教与好战的波兰天主教打仗。他这样做的时候得到了老百姓的有力支持,因为他们把波兰看成是反对基督的化身。随着1652年尼康总主教的就职,俄国更加转向信奉东正教的东方,并且拟就了解放那个地区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们的计划。一旦波兰被迫宣布中立和东乌克兰被兼并,这种野心就与莫斯科现实主义的计划相吻合,即与土耳其打仗。从十四世纪以来,侵略成性的基督教君主的原则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世界野心已经结合起来,到1700年他们终于完全合拍了。这时,沙皇认为,俄罗斯强大到足以向土耳其人挑战了。巴尔干半岛的关键是信奉东正教的各族人民,这给俄罗斯提供了一个进入巴尔干地区的绝好口实-解放巴尔干。这最终使俄罗斯人的贸易有一个通过战略要津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出口。
沙皇-帝国意识的象征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统治者开始把自己说成是罗马皇帝的后裔和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甚至把自己描绘成金帐汗国的大汗继承人。这种努力把自己装扮成正统继承人的做法,在中国 历史 上也曾出现过,但这种情况在西方似乎更多。
就俄国 历史 来说,早在伊凡·卡利达时期,这位号称“钱袋”的大公在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后,就把它(指称号)扩大为“全俄罗斯之王”。伊凡在这样做的时候宣告说:我们是伟大的留里克家族的后裔,留里克王朝的世袭权起先确定在基辅,后来移往弗拉基米尔和苏兹达尔,现在已经在莫斯科确立起来了。这种宣称自己为某一个伟大家族后裔的做法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种表面上的虚荣,而是反映出莫斯科公国所逐渐形成起来的帝国意识形态。因为他们的所追求的目标是收回他们的“世袭领地”(遗产),也就是世世代代扩大领土的幻想。
1473年以后,伊凡大帝在许多场合都用“沙皇”这一称呼号,这是莫斯科公国在帝国意识形态方面采取的一个象征性步骤。“沙皇”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恺撒”,意思是“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原来是俄国人用来称呼拜占庭皇帝的,后来,俄国人也以此来称呼蒙古可汗。
伊凡大帝的这一举动,关系到下列的事实,即留里克家谱把莫斯科公国的家族上溯到古代罗马皇帝。为了给日耳曼皇帝(他也把自己当作罗马统治权的继承人)以深刻的印象,伊凡还使用了双头鹰的国徽(这原来是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对此,恩格斯曾经形象地指出:“当君士坦丁堡刚落入土耳其人之手,莫斯科大公就把拜占庭皇帝的双头鹰加入了自己的国徽,从而宣称自己是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和复仇者;大家都知道,从那时起俄国人就力求占领沙皇格勒即沙皇城(他们在自己的语言中是这样称呼君士坦丁堡的)。后来小俄罗斯的富饶平原又引起了他们吞并的欲望。”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为“沙皇”,这表明,他也成了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总之,莫斯科的统治者们采用和从战略意义上运用种种称号以及为这些称号附加上意识形态,这不仅想要表示与其他统治者平等,而且等于公开宣布了扩张主义计划,这对于莫斯科的一些敌对国家来说,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
莫斯科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还日益觉得他们是金帐汗国的遗产继承者,并把金账汗国曾经拥有的全部领域作为俄罗斯帝国政策的一种最终目标。在俄罗斯统治者看来,只有它才最有资格提出在前宗主的区域内充当领导者的要求。在对伏尔加河中、下游的两汗国进行征服的过程中,尽管莫斯科曾策动信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作为一支基督教十字军而进行战斗,可是,莫斯科国的统治者却是以充当早先金帐汗国旧址的当然继承人来进行这次东方战役的。在俄罗斯的思想里,把沙皇的称号与罗马恺撒的概念联想起来以前,沙皇这个称号同“汗”这个称号早就是同义语了。在伊凡三世取得喀山战役胜利之后,他才第一次采用了“沙皇”的称号。当伊凡四世以“沙皇”之尊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时,他乃是作为金帐汗国的汗的真正继承人而这样做的。在向东征服的过程中,沙皇政府利用许多土耳其部落和蒙古部落把它当做可汗继承人的这种感觉,为它的征服活动创造了心理上的有利局面。直到十八和十九世纪,对于加尔梅克和布里亚特人来说,沙皇还是他们心目中的“白汗”。
这样,“沙皇”这一明显表露俄罗斯帝国心迹的称号,就成了一个万能的法宝。在向西方推进的时候,俄罗斯的统治者就把自己看作是罗马皇帝的后裔和拜占庭皇帝的神圣继承人;在向东方推进的时候,他又是金帐汗国的继承人了。东正教的俄罗斯尽管曾打着“维护正教信仰”的旗帜对外用兵,但它却是心甘情愿地承认伟大的穆斯林统治者的威望的。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利用了自己辉煌的过去——由基辅罗斯以及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所提供的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它的勃勃野心添上一层美丽的谎言罢了。但是,从俄罗斯发动的历次战争的动机来看,我们又几乎可以说,正是这种妄想至高无上的勃勃野心,构成了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最大动力。
参考资料:
1
伊凡四世即位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公和领主贵族(波雅尔)的割据势力还很强大,沙皇政权极不稳固。伊凡四世依靠服役贵族和城市市民镇压人民起义,同时不断同领主贵族展开斗争。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以利于自己对全国的统治,1549年2月底,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开了有领主贵族、服役贵族、高级僧侣和政府高级官员等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编纂新法典以代替《1497年法典》,并宣布实行旨在巩固皇权的改革。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即等级代表会议。
它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建立。后来,凡遇国家大事,均由贵族、僧侣、城市民众3个等级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讨论决定。贵族在会议上起着主导作用。会议的期限和议程由沙皇决定。除国家农民的代表偶尔参加会议外,占人口大多数的契约农和债农均被排挤在外。17世纪上半期,会议频繁召开,对巩固沙皇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613年,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为沙皇(见罗曼诺夫王朝)。1648~1649年缙绅会议通过的《会典》表明沙皇政权的巩固。17世纪下半期俄国处于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时期,缙绅会议很少召开。1683~1684年召开了最后一次缙绅会议,通过了同波兰缔结的《永久和约》。随着绝对君主制的建立,缙绅会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
沙皇俄国原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革命运动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至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并赋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二届国家杜马,但随后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都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苏联解体后,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了“国家杜马”的名称。
根据欧洲王族家谱年鉴的记载,俄罗斯在1910年时实施的是普鲁士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个政体建立于1905年10月,并且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罗斯皇帝的权利是专制而且无限的。
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国杜马开始后(1906年4月27日),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宪法,因为还缺少了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却给了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冲突而已。因此,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1905年10月17日,情况就改变了,皇帝自愿限制他的立法权力。他认为在没有经过帝国杜马(一个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无法通过成为法律。虽然在1906年4月28日时出现了与上述道德责任相关的法律,并且和组织法一起扩增,但同时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马的权利,并且他也行使了这项权利。
根据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和帝国杜马合并成为立法的上议院,并且皇帝的立法权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和两议院合作才能正常运作。
受到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于同年8月6日谢尔盖维特发表宣言召开国家杜马,在最初杜马不过被认为和清朝立宪运动的资政院同等的产物,在十月宣言发布之后,尼古拉二世承诺这个议会将用以维护人民的基本自由,国家杜马会在各界广泛的参予下组成,国家杜马将被赋予监督以及立法大权。然而尼古拉二世其实还是想保留它自身专制的权力,在1906年杜马成立以前先颁布了宪法,其中明定沙皇未丧失部长的任命权,也不用向杜马负起行政上的政治责任,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解散议会。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妥协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现在,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宪法往往是钦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在现代,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只有个别国家实行:约旦、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科威特、巴林等国,主要在中东地区。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的反战请愿,由于军警擅自开枪镇压造成了所谓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导火索。此次革命虽然成功被镇压,然而严重撼动了沙皇的威权。并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于是沙皇启用斯托雷平进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后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并严厉镇压农民运动,尽管颇具成效,可惜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俄国加入英法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俄国长达长达三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扩展资料
政治制度
根据欧洲王族家谱年鉴的记载,俄罗斯在1910年时实施的是普鲁士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个政体建立于1905年10月,并且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罗斯皇帝的权利是专制而且无限的。
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国杜马开始后(1906年4月27日),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宪法,因为还缺少了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却给了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冲突而已。那么,当前看来,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俄罗斯帝国
1
伊凡四世即位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公和领主贵族(波雅尔)的割据势力还很强大,沙皇政权极不稳固。伊凡四世依靠服役贵族和城市市民镇压人民起义,同时不断同领主贵族展开斗争。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以利于自己对全国的统治,1549年2月底,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开了有领主贵族、服役贵族、高级僧侣和政府高级官员等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编纂新法典以代替《1497年法典》,并宣布实行旨在巩固皇权的改革。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即等级代表会议。
它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建立。后来,凡遇国家大事,均由贵族、僧侣、城市民众3个等级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讨论决定。贵族在会议上起着主导作用。会议的期限和议程由沙皇决定。除国家农民的代表偶尔参加会议外,占人口大多数的契约农和债农均被排挤在外。17世纪上半期,会议频繁召开,对巩固沙皇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613年,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为沙皇(见罗曼诺夫王朝)。1648~1649年缙绅会议通过的《会典》表明沙皇政权的巩固。17世纪下半期俄国处于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时期,缙绅会议很少召开。1683~1684年召开了最后一次缙绅会议,通过了同波兰缔结的《永久和约》。随着绝对君主制的建立,缙绅会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
沙皇俄国原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革命运动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至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并赋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二届国家杜马,但随后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都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苏联解体后,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了“国家杜马”的名称。
根据欧洲王族家谱年鉴的记载,俄罗斯在1910年时实施的是普鲁士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个政体建立于1905年10月,并且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罗斯皇帝的权利是专制而且无限的。
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国杜马开始后(1906年4月27日),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宪法,因为还缺少了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却给了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冲突而已。因此,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1905年10月17日,情况就改变了,皇帝自愿限制他的立法权力。他认为在没有经过帝国杜马(一个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无法通过成为法律。虽然在1906年4月28日时出现了与上述道德责任相关的法律,并且和组织法一起扩增,但同时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马的权利,并且他也行使了这项权利。
根据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和帝国杜马合并成为立法的上议院,并且皇帝的立法权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和两议院合作才能正常运作。
受到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于同年8月6日谢尔盖维特发表宣言召开国家杜马,在最初杜马不过被认为和清朝立宪运动的资政院同等的产物,在十月宣言发布之后,尼古拉二世承诺这个议会将用以维护人民的基本自由,国家杜马会在各界广泛的参予下组成,国家杜马将被赋予监督以及立法大权。然而尼古拉二世其实还是想保留它自身专制的权力,在1906年杜马成立以前先颁布了宪法,其中明定沙皇未丧失部长的任命权,也不用向杜马负起行政上的政治责任,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解散议会。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妥协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现在,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宪法往往是钦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在现代,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只有个别国家实行:约旦、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科威特、巴林等国,主要在中东地区。
求俄国王室世系表,沙俄皇室族谱,最好有图
本文2023-12-01 04:09: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