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露的介绍
曹云露(1910~1939),寿县小甸集曹家岗人。民国17 年,经曹广化介绍加入中国***。11924年进入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淮上中学补习班”学习,并秘密参加“皖北青年社”(即黄青团组织)。1939年9月,在鄂东“夏家山事件”中,被扣留押解浠水。10月21日,被杀害于湖北浠水县汪岗乡南氏祠。
张树侯
张树侯(1866~1935),本名张之屏,字树侯,以字行,室名晚菘堂,安徽寿县(今安徽寿县瓦埠镇)人。辛亥革命元老。自幼勤奋好学。清末,与同里柏文蔚、孙毓筠创办“强立学社”,倡言革命。1903年曾参与在安庆谋划起义,事泄,避走脱险。后与柏文蔚等人一起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辛亥武昌起义,助张汇滔响应。中华民国成立后,协助孙毓筠督皖,因政局混乱,自知非政治才,遂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于金石书法,好之尤笃。1935年因病逝世。生平著有《书法真诠》、《淮南耆旧小传》、《晚菘堂诗草》等。
中文名:张树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寿县
出生日期:1866年
逝世日期:1935年
职业:革命家
信仰: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书法真诠》、《淮南耆旧小传》、《晚菘堂诗草》
本名:张之屏
人物生平
张之屏(1866~1935),字树侯,安徽寿县瓦埠乡曹家岗村西邢家岗人,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其父张子兰,中过秀才,因生活所迫,就馆寿县。树侯幼年从父兄读书,不久,父亲去世,靠兄长西园、朗轩抚养成人。树侯在求学之余,也做些杂活,如推磨种菜之类。
1890年,张树侯考上秀才。此后,他渐渐接触了反清思想,产生了革命抱负,因而放弃科举考试。为了摆脱家庭的拖累,便于进行革命活动,遂将老母、妻子迁依岳家曹氏,即曹少修烈士先人之家,在寿县瓦埠地方。
1898年,张树侯与同乡数人密谋革命,创办了“强立学社”,与孙毓筠所办的“阜才学堂”共同在寿州传播反清革命思想。接着,寿州有志之士,如孙养癯、段云、权道涵、石寅生等先后东渡,留学日本,寻求出路。他为了学习军事,培养革命力量,扩大革命活动,乃于1904年和张子嘉、吕宪集、吕竣泉、孙卓如等数十人,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并与柏文蔚等革命党人相联络。1905年春,他改充安庆鸣凤学堂教习,以为接洽密会场所。
原先,有皖北人郭其昌,是哥老会首领,谋在安庆起义未成,被捕下狱。树侯潜入狱中与郭其昌通气,了解到匿迹省垣的哥老会地下组织,遂与联系,集结党人,多次密商,议定外联豫皖会党,内集在省的革命志士,共谋大举;标营中以柏文蔚为内线,先夺械弹,攻占省城。其时,树侯有书愤一诗云:“昆仑东下五千年,莽莽神州我占先。太息武功凋谢尽,乘时恢复莫盘桓。”当得知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成立时,又有一诗云:“同盟军书传海外,三千侠士仗江流。中原从此除膻种,汉族还须再出头!”由于他的活动频繁,风声所播,为寿州豪绅孙某侦悉。孙某径向两江总督周馥告密。周馥密檄皖抚,先杀郭其昌于狱中而不布,同日晚,又派兵来围鸣凤学堂,意图逮捕他。幸为同乡卞秉粲(寿县人,当时名华章)得悉,急来鸣凤学堂通知张树侯,他立即逃走,同前来捕他的兵,相距甚近,仅隔前后门而已。其在《晚菘堂谈屑》中记有:“时将天晚,在院纳凉,悉讯后,为避人疑,手持芭蕉扇一把,伪为大便,光脊而出。”
时霍邱人郑赞丞(芳荪)及李广缙(又名北申),均系淮上志士,在皖南广德筹办矿务局,遂奔就之,暂在那里隐避。清吏逮捕落空,便下令通缉,一时风声险恶。张树侯怕致郑、李受累,乃潜走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和尚,隐伏暂避,化名“尹其康”,法号“隐康”。并得与浙省革命志士相往还,一住数月。迨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应李光炯之邀,还俗,就任皖江公学经学讲师,得与吴_谷等相结识,遂参加同盟会。在离杭时曾有诗云:“骇浪惊涛卷地来,血花剑影事堪哀。武林一去几千里,浙水吴山日溯洄。”在芜湖曾有诗示同仁云:“漫言祖国凭谁挽,要识民权自有真。万里沙场三尺剑,愿将鲜血洗乾坤!”又有:“频年碌碌走风尘,车马关河总怆神。世界大千犹有憾,鸠江讲学亦论兵。”可见,他反清的革命思想是很坚决的。
当时革命,南方特盛,清廷对南方更是严加戒备。张树侯分析当时形势后,认为北方还有隙可乘。适有卞秉粲、杨端甫在吉林胡殿甲处供职。胡殿甲也是寿州人,任吉林军统领,兼吉林陆军小学总办。经卞秉粲等向胡殿甲推荐,聘树侯为陆军小学教习。他于1906年秋初,毅然出塞,并约有六安彭卓甫、霍山朱则羲等人同赴东北。时柏文蔚也在东北。
当时吉林省的革命活动,咸以张树侯和柏文蔚为领袖,壮志雄心,密谋大举,惜在事将成熟之时,为吉林长官达桂侦悉,派队逮捕他们,幸在胡殿甲的保护下,得以脱险。张树侯和卞秉粲两人化装夜走延吉岗,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陈其顺是东北人,时招募吉林边境流民(中、朝均有)两万余人,在清津为朝鲜拆城筑路。张树侯以同胞身分投效,得为陈其顺办文牍,日渐接近,并向陈其顺解释反清革命道理,动员他率领拆城工众参加起义,深得陈其顺欣许,并把他的话,名之曰“打江山”。那时拆城工众多系赋敛所逼,生活无路而来,所以一招即应。于是,一面派卞秉粲往日本谒中山先生,商筹款械,一面又派工长某东北人与有关方面相联系,计划进扑吉林并策动胡殿甲为内应,期以吉林为根据地。不意卞秉粲到日本时,适中山先生亲赴蒙自发难,因时间较久,清津拆城筑路已告竣工,不得不将工众遣散,而柏文蔚等也都已南返,因此起义计划没有实现。张树侯嗟叹不已,作诗云:“吉林西去走车难,石子垒踉路百盘。壮志豪情余涕泪,灯光剑影照心肝。”
1907年,张树侯遄返家乡,就芍西学堂教务,仍以反清革命思想灌输学生,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均是他学生,深受其影响而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同时与家乡革命同仁相联系。次年春,熊成基、范传甲安庆举义失败。熊成基来寿县,就访于芍西学堂。树侯意欲留熊成基在寿,约同仁举民团以应之,而熊成基认为皖省环境险恶,乃远走省外,不幸在吉林就义,范传甲亦在安庆牺牲,一时皖省反清革命转向低潮。
1909年春,树侯离芍西教职,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在沪组织革命机构,寓李少川家。李家为苏、皖间反清人士的联络机关。树侯专任各方联络工作。
1910年间,在沪同志咸以内地发展为重要,一旦首义,才有群众基础。树侯遂与张汇滔、管鹏等先后转回寿县,组织力量,来往城乡各地,联络乡里武装,为辛亥的淮上军开创了基础。
1911年春,各方同仁,群集广州,将谋大举。张树侯与董少亭动身前来,及至九江,得悉广州起义失败,乃复回里门。
是年秋,武昌起义,淮上军崛起寿州。树侯与瓦埠的方振九率乡里子弟自瓦埠湖东,迂回到湖西各集镇,城乡均兵未血刃而光复。十月初,淮上军出师毗邻各县时,他先则率众到合肥与孙品骖相会,继则时而寿县,时而六安,时而阜、颍,与张汇滔、权道涵等人,共策整军安民计划。据权道涵生前谈,淮上军所到之处,军政府印均为张树侯所手刻。
民国成立以后,有些人争官、争利,喧嚷一时,而张树侯一向是奔走劳瘁,决不钻营宦途。1912年自题小照诗云“试把余生付金石,更将遗恨托芸编”,大有借书画以了天年之慨。
袁氏称帝之际,各地酝酿倒袁,他为黄少泉写了一些诗,这里录二首。诗云:“汉上军声卷地来,江淮千里战云开。浔阳九派岩关壮,赖有将军筑炮台。”“帝业于今已化羊,一肩行李莫还乡。溯风凛冽方凄紧,漫把良弓一例藏。”这时,倪嗣冲督皖,仇视党人,东南五省通缉张树侯的命令齐下,被迫匿于肥西童茂倩家。时川督陈宦,系童茂倩的学生,藉此渊源,张树侯离开合肥,潜走六安,偕同徐迂亭经鄂入川。未几,云南护国军起,他和迂亭指陈利害,策动川督归附,以讨袁军。
1916年,张树侯返回家乡。继此,北洋军阀当道,国事日非,他决心不参与军政活动,打算隐居教学。
1918年,张树侯曾受聘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讲授经学与书法。时值五四运动,他目击时艰,再次愤然归里,匿迹于寿州、六安、合肥等地乡间。
大革命伊始,设帐于肥西童茂倩家,每与童老谈及时政,追怀中山先生,曾有句云:“北上燕京拯故国,遗留三策共千秋(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当“四·一二”惨案消息传来,曾以书愤诗二十首加以抨击,兹记其一首云:“风云义烈感沧桑,痛哭血花溅沪江。新义三民嗟幻影,神州暗淡恨茫茫。”此时,其子张曙云(原自上海大学随周总理至广州,进黄埔,从军北伐,加入***)在北伐军总部任编辑,来信问时事,复信中根据他自己的见解,有云:“当今青年,如大海孤舟,方向为主,一时逆风起处,澎湃狂澜,则飘荡中流,不知所止,尔曹其勉乎哉。”并有诗云:“应识庐山真面目,漫将璞玉当石沙!”
1925年,袁子金北伐驻军石家庄,于民间得戚继光遗砚。袁归里后,以示张树侯,属为之铭。此砚为广东端砚,长方形,抄手式。长17厘米,宽11厘米,厚65厘米。石质细腻,雕琢精巧,又系名人用砚,为端砚中之珍品。左侧行书戚继光铭文,曰:“他山之石,允文允武,决疑定计,取君之府,军书飞驰,日傍午,传檄天下惟赖汝,四海一,与汝息。继光铭。”右侧张树侯隶书曰:“民国十四年,袁子金师长北伐驻军石家庄,得戚南塘少保遗砚于民家。归里后,以示张树侯,属为之铭。铭曰(篆书):‘明季多难,少保以生,今复多难,赉在将军,古人往矣,此传薪。’”
1930年,张树侯应友人李少川约去上海,居沪二载,多结翰墨之缘。
1932年,张树侯以自己在燕京大学习字科教学讲义为基础著述的《书法真诠》在上海出版,《书法真诠》与以往的书法理论著作相比,呈现出思想解放认识超前、思辨深刻见解独具、语言精练立说严谨等特点。
1933年,王亚樵遭国民政府通缉时曾到张树侯上海家中躲避。
1934年,张树侯应前安徽省烈士省葬委员会之请,为辛亥以来安徽死难烈士撰刻碑文而回居安庆。朋辈为之欢欣,各省友人,咸以诗文寄颂,陈独秀、段祺瑞、汪兆铭、孙科、柏文蔚、于右任、翁文灏、齐白石等均寄有贺幅,达近千件之多。甚至有从海外寄画者。
1935年4月18日拂晓,张树侯在安庆南庄岭省葬委员会内住处逝世。先生身后,纸笔一束,清风两袖。老友柏文蔚、权道涵、孙养癯、江彤侯等缅怀旧谊,为之集资公葬于安庆城西烈士祠后院内(老火药库的旧址)。
张树侯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均享有盛名。书法各体兼优,隶书更擅其长。客居省城安庆,《学风》杂志载文称“求书者日夕盈门,有洛阳纸贵之势”。晚年喜画梅花。《申报》于1933年发表过他的一幅梅花图,并附之以跋云:“先生沉酣八法,指研篆刻,以倒海屠龙之手,写暮年伏枥之心”
文学成就
张树侯先生,性耿介,学术方面也迥异流俗。早年潜心儒家经籍,虽然科举出身,却反对科举制度。曾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尤重视史学,对历代典章文物、治乱得失根源的阐述颇有见地。
生平力学,工书画,尤精篆刻。时人将他与宣城杨大_、舒城王仁峰并称为“皖省三大家”。小传有云:“平生嗜好甚多,以窭贫故,力不逮亦不暇也。惟于金石文字,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罔弗搜罗,以资效仿,至老不衰。”书法真、草、隶、篆,各体兼优,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古篆隶书,更擅其长。他对书法的研究,极为精审,著有《书法真诠》一本,1932年出版于上海。该书分十八章详述书法的用笔、结构、择师、养气等各个方面。“以五千年之考定,证三千岁之源流,开后进之坦途,辟前人之怪论,要言不烦,读之心折”,《书法真诠·跋》谓其“以吉金文字之法,纳入今隶,综括挥写,一任天机流衍。”于右任先生曾亲自为该书题诗一首:“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绘画自谓未精,而晚年喜作墨梅及著色红梅,笔力苍劲峭拔。据识者云,是用篆籀笔法兼以行草之功所作。
人谓其书法,源于石刻入手,称之“张铁笔”。其亲刻印章,乃属常事。巨碣大碑,均是自己撰文,自己刻字,往往不先书而以白刃刻于石上者,与书后刻者无异。据说张树侯少年时见石匠锻磨,便学着用小刀刻石。久之,能不要字模,用刀直刻石上,以刀作笔,运用自如,刀法凝炼,炉火纯青。
先生之遗墨,各地多有藏者,尤以皖省为多。惜自抗战以来,迭经兵燹,损失不少。据说,权道涵生前藏有梅花册页一卷,并有真、草、隶、篆各体题词,所盖印章,均系自刻,可谓三绝。篆隶册页二卷,均存杨慕起处。石刻包括有西庐寺通元长老传碑、安庆五烈士碑、九烈士纪念碑、范传甲烈士碑、碧溪精舍记碑、寿县涌泉庵记碑、瓦埠方氏神道碑、合肥明教寺梅花碑,以及私人的墓碑等。
著作除《书法真诠》出版外,尚有《淮上革命史》二卷,是为淮上革命的专著(稿存管曙东处)。有《淮南耆旧小传》一卷,系明末以来及太平天国、捻军、书画家、方外等人物的传记。还著有《尚书注》二卷,《联语录存》一卷,《树侯印存》一卷,《晚菘堂诗草》、《晚菘堂谈屑》数卷,《诗文录存》数十卷。
张之屏(1866~1935),字树侯,安徽寿县瓦埠乡曹家岗村西邢家岗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其父张子兰,中过秀才,因生活所迫,就馆寿县。树侯幼年从父兄读书,不久,父亲去世,靠兄长西园、朗轩抚养成人。树侯在求学之余,也做些杂活,如推磨种菜之类。
1890年,张树侯考上秀才。此后,他渐渐接触了反清思想,产生了革命抱负,因而放弃科举考试。为了摆脱家庭的拖累,便于进行革命活动,遂将老母、妻子迁依岳家曹氏,即曹少修烈士先人之家,在寿县瓦埠地方。
1898年,张树侯与同乡数人密谋革命,创办了“强立学社”,与孙毓筠所办的“阜才学堂”共同在寿州传播反清革命思想。接着,寿州有志之士,如孙养癯、段云、权道涵、石寅生等先后东渡,留学日本,寻求出路。他为了学习军事,培养革命力量,扩大革命活动,乃于1904年和张子嘉、吕宪集、吕竣泉、孙卓如等数十人,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并与柏文蔚等革命党人相联络。1905年春,他改充安庆鸣凤学堂教习,以为接洽密会场所。
原先,有皖北人郭其昌,是哥老会首领,谋在安庆起义未成,被捕下狱。树侯潜入狱中与郭其昌通气,了解到匿迹省垣的哥老会地下组织,遂与联系,集结党人,多次密商,议定外联豫皖会党,内集在省的革命志士,共谋大举;标营中以柏文蔚为内线,先夺械弹,攻占省城。其时,树侯有书愤一诗云:“昆仑东下五千年,莽莽神州我占先。太息武功凋谢尽,乘时恢复莫盘桓。”当得知同盟会于东京成立时,又有一诗云:“同盟军书传海外,三千侠士仗江流。中原从此除膻种,汉族还须再出头!”由于他的活动频繁,风声所播,为寿州豪绅孙某侦悉。孙某径向两江总督周馥告密。周馥密檄皖抚,先杀郭其昌于狱中而不布,同日晚,又派兵来围鸣凤学堂,意图逮捕他。幸为同乡卞秉粲(寿县人,当时名华章)得悉,急来鸣凤学堂通知张树侯,他立即逃走,同前来捕他的兵,相距甚近,仅隔前后门而已。其在《晚菘堂谈屑》中记有:“时将天晚,在院纳凉,悉讯后,为避人疑,手持芭蕉扇一把,伪为大便,光脊而出。”
时霍邱人郑赞丞(芳荪)及李广缙(又名北申),均系淮上志士,在皖南广德筹办矿务局,遂奔就之,暂在那里隐避。清吏逮捕落空,便下令通缉,一时风声险恶。张树侯怕致郑、李受累,乃潜走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和尚,隐伏暂避,化名“尹其康”,法号“隐康”。并得与浙省革命志士相往还,一住数月。迨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应李光炯之邀,还俗,就任皖江公学经学讲师,得与吴旸谷等相结识,遂参加同盟会。在离杭时曾有诗云:“骇浪惊涛卷地来,血花剑影事堪哀。武林一去几千里,浙水吴山日溯洄。”在芜湖曾有诗示同仁云:“漫言祖国凭谁挽,要识民权自有真。万里沙场三尺剑,愿将鲜血洗乾坤!”又有:“频年碌碌走风尘,车马关河总怆神。世界大千犹有憾,鸠江讲学亦论兵。”可见,他反清的革命思想是很坚决的。
当时革命,南方特盛,清廷对南方更是严加戒备。张树侯分析当时形势后,认为北方还有隙可乘。适有卞秉粲、杨端甫在吉林胡殿甲处供职。胡殿甲也是寿州人,任吉林军统领,兼吉林陆军小学总办。经卞秉粲等向胡殿甲推荐,聘树侯为陆军小学教习。他于1906年秋初,毅然出塞,并约有六安彭卓甫、霍山朱则羲等人同赴东北。时柏文蔚也在东北。
当时吉林省的革命活动,咸以张树侯和柏文蔚为领袖,壮志雄心,密谋大举,惜在事将成熟之时,为吉林长官达桂侦悉,派队逮捕他们,幸在胡殿甲的保护下,得以脱险。张树侯和卞秉粲两人化装夜走延吉岗,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陈其顺是东北人,时招募吉林边境流民(中、朝均有)两万余人,在清津为朝鲜拆城筑路。张树侯以同胞身分投效,得为陈其顺办文牍,日渐接近,并向陈其顺解释反清革命道理,动员他率领拆城工众参加起义,深得陈其顺欣许,并把他的话,名之曰“打江山”。那时拆城工众多系赋敛所逼,生活无路而来,所以一招即应。于是,一面派卞秉粲往日本谒中山先生,商筹款械,一面又派工长某东北人与有关方面相联系,计划进扑吉林并策动胡殿甲为内应,期以吉林为根据地。不意卞秉粲到日本时,适中山先生亲赴蒙自发难,因时间较久,清津拆城筑路已告竣工,不得不将工众遣散,而柏文蔚等也都已南返,因此起义计划没有实现。张树侯嗟叹不已,作诗云:“吉林西去走车难,石子垒踉路百盘。壮志豪情余涕泪,灯光剑影照心肝。”
1907年,张树侯遄返家乡,就芍西学堂教务,仍以反清革命思想灌输学生,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均是他学生,深受其影响而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同时与家乡革命同仁相联系。次年春,熊成基、范传甲安庆举义失败。熊成基来寿县,就访于芍西学堂。树侯意欲留熊成基在寿,约同仁举民团以应之,而熊成基认为皖省环境险恶,乃远走省外,不幸在吉林就义,范传甲亦在安庆牺牲,一时皖省反清革命转向低潮。
1909年春,树侯离芍西教职,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在沪组织革命机构,寓李少川家。李家为苏、皖间反清人士的联络机关。树侯专任各方联络工作。
1910年间,在沪同志咸以内地发展为重要,一旦首义,才有群众基础。树侯遂与张汇滔、管鹏等先后转回寿县,组织力量,来往城乡各地,联络乡里武装,为辛亥的淮上军开创了基础。
1911年春,各方同仁,群集广州,将谋大举。张树侯与董少亭动身前来,及至九江,得悉广州起义失败,乃复回里门。
是年秋,武昌起义,淮上军崛起寿州。树侯与瓦埠的方振九率乡里子弟自瓦埠湖东,迂回到湖西各集镇,城乡均兵未血刃而光复。十月初,淮上军出师毗邻各县时,他先则率众到合肥与孙品骖相会,继则时而寿县,时而六安,时而阜、颍,与张汇滔、权道涵等人,共策整军安民计划。据权道涵生前谈,淮上军所到之处,军政府印均为张树侯所手刻。
民国成立以后,有些人争官、争利,喧嚷一时,而张树侯一向是奔走劳瘁,决不钻营宦途。1912年自题小照诗云“试把余生付金石,更将遗恨托芸编”,大有借书画以了天年之慨。
袁氏称帝之际,各地酝酿倒袁,他为黄少泉写了一些诗,这里录二首。诗云:“汉上军声卷地来,江淮千里战云开。浔阳九派岩关壮,赖有将军筑炮台。”“帝业于今已化羊,一肩行李莫还乡。溯风凛冽方凄紧,漫把良弓一例藏。”这时,倪嗣冲督皖,仇视党人,东南五省通缉张树侯的命令齐下,被迫匿于肥西童茂倩家。时川督陈宦,系童茂倩的学生,藉此渊源,张树侯离开合肥,潜走六安,偕同徐迂亭经鄂入川。未几,云南护国军起,他和迂亭指陈利害,策动川督归附,以讨袁军。
1916年,张树侯返回家乡。继此,北洋军阀当道,国事日非,他决心不参与军政活动,打算隐居教学。
1918年,张树侯曾受聘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讲授经学与书法。时值五四运动,他目击时艰,再次愤然归里,匿迹于寿州、六安、合肥等地乡间。
大革命伊始,设帐于肥西童茂倩家,每与童老谈及时政,追怀中山先生,曾有句云:“北上燕京拯故国,遗留三策共千秋(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当“四·一二”惨案消息传来,曾以书愤诗二十首加以抨击,兹记其一首云:“风云义烈感沧桑,痛哭血花溅沪江。新义三民嗟幻影,神州暗淡恨茫茫。”此时,其子张曙云(原自上海大学随周总理至广州,进黄埔,从军北伐,加入***)在北伐军总部任编辑,来信问时事,复信中根据他自己的见解,有云:“当今青年,如大海孤舟,方向为主,一时逆风起处,澎湃狂澜,则飘荡中流,不知所止,尔曹其勉乎哉。”并有诗云:“应识庐山真面目,漫将璞玉当石沙!”
1925年,袁子金北伐驻军石家庄,于民间得戚继光遗砚。袁归里后,以示张树侯,属为之铭。此砚为广东端砚,长方形,抄手式。长17 厘米,宽11厘米,厚65 厘米。石质细腻,雕琢精巧,又系名人用砚,为端砚中之珍品。左侧行书戚继光铭文,曰:“他山之石,允文允武,决疑定计,取君之府,军书飞驰,日傍午,传檄天下惟赖汝,四海一,与汝息。继光铭。”右侧张树侯隶书曰:“民国十四年,袁子金师长北伐驻军石家庄,得戚南塘少保遗砚于民家。归里后,以示张树侯,属为之铭。铭曰(篆书):‘明季多难,少保以生,今复多难,赉在将军,古人往矣,此传薪。’”
1930年,张树侯应友人李少川约去上海,居沪二载,多结翰墨之缘。
1932年,张树侯以自己在燕京大学习字科教学讲义为基础著述的《书法真诠》在上海出版,《书法真诠》与以往的书法理论著作相比,呈现出思想解放认识超前、思辨深刻见解独具、语言精练立说严谨等特点。
1934年,应前安徽省烈士省葬委员会之请,为辛亥以来安徽死难烈士撰刻碑文而回居安庆。朋辈为之欢欣,各省友人,咸以诗文寄颂,陈独秀、段祺瑞、汪兆铭、孙科、柏文蔚、于右任、翁文灏、齐白石等均寄有贺幅,达近千件之多。甚至有从海外寄画者。
1935年4月18日拂晓,张树侯在安庆南庄岭省葬委员会内住处逝世。先生身后,纸笔一束,清风两袖。老友柏文蔚、权道涵、孙养癯、江彤侯等缅怀旧谊,为之集资公葬于安庆城西烈士祠后院内(老火药库的旧址)。
张树侯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均享有盛名。书法各体兼优,隶书更擅其长。客居省城安庆,《学风》杂志载文称“求书者日夕盈门,有洛阳纸贵之势”。晚年喜画梅花。《申报》于1933年发表过他的一幅梅花图,并附之以跋云:“先生沉酣八法,指研篆刻,以倒海屠龙之手,写暮年伏枥之心……”
小甸集——中共安徽省党组织的发祥地。五四运动后,尤其是中国***成立之后,马列主义在寿县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开来。在上海、芜湖等地求学的进步学生接触了马列主义的宣传,从1919年到1923年之间,寿县在芜湖读书的薛卓汉、曹渊、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方运炽等10余名学生组织了“爱社”,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同家乡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联系。芜湖中学毕业后有的回到家乡,在学校里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另一部分学生,如薛卓汉、方运炽、曹蕴真、徐梦秋等转入我党领导的上海大学读书,并加入党组织。***员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根据党的指示,接受了在寿县发展党组织的任务。1923年冬,寿县小甸集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安徽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特支书记曹蕴真,特支直属中央领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为寿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随着组织的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相继建立了县委、中心县委,在党的领导下, 1931年举行了著名的“瓦埠暴动”,诞生了一支工农红军。这支队伍由游击小组发展到游击师,转战于合肥、舒城、巢县、无为等地。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武装力量。小甸集特支的成立推动了安徽党组织的发展。
淮上中学补习社党支部。寿县小甸集特支建立后,党团组织发展很快,支部纷纷建立。1924年暑期,上海大学党组织派党员胡允恭和凤台的吴云等6人回原籍寿县、凤台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寿凤两地失学学生较多,他们回来后,决定利用这一条件,发展组织。经过积极的筹备,在寿县小甸集曹小郢子开办了淮上中学补习社,补习社距小甸集仅2余华里,补习社招收了三四十名失学青年,讲授《社会进化史》、《唯物史观浅说》等,介绍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阅读《悯农》、《蚕妇》等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诗句。补习社传播革命思想,影响很大。补习社里建立了党支部,胡允恭任书记,直属党中央领导。这些学生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纷纷要求参加革命,曹少修、李坦等人入党,曹云露、曹广海等人入团。
一门三烈士——曹渊、曹云露、曹少修。曹渊烈士故居(亦三烈士故居)位于曹家岗,在小甸集以北3余华里处。曹渊,字溥泉,1902年2月出生,幼年曾随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张树侯读书,受革命思想启蒙。五四运动后在芜湖读书,与薛卓汉等寿县青年学生组织“爱社”,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结业前加入中国***。历任学兵连党代表、国民革命军连长、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等职,他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东征,平叛和北伐战争。战争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英勇机智,屡建战功。在攻打武昌战役中血染疆场,壮烈牺牲,年仅25 岁。
曹云露,曹渊烈士侄儿。1910年生,1924年在淮上中学补习社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1931年寿县“瓦埠暴动”后诞生了一支工农红军。曹云露领导的游击队在与敌斗争中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游击师。1937年春夏间,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1938年安徽工委成立,曹云露任工委书记,组建了皖北抗日游击队。1939年曹云露在湖北浠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
曹少修,曹渊烈士二哥。早年参加淮上军。1913年讨袁之役,起兵参与讨袁,失败遭通缉。1924年在淮上中学补习社入党,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坚持对敌斗争,在寿县即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是三烈士中参加革命最早,牺牲最晚的烈士。
将军故里。在共和国开国将军中有位资历颇丰的将军曹广化,他出生在小甸集附近的王岗子。在芜湖中学读书期间,受到了五四运动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与薛卓汉、曹渊等组织了“爱社”,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26年春入广州农民讲习所第六期学习,并加入中国***。7月与崔筱斋等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他们建立了中共合肥北乡党支部,是合肥地区最早党支部,并在淮河以南组建了安徽最早农民协会组织。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成立,决定成立寿县(寿凤)临委。10月,经过调整的中共寿县临时县委由曹广化任书记,1931年任寿县县委书记,直至带领游击队员随红二十五军进入大别山区。
小甸集这块红色沃土是许多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像1931年9月在黄家坝战斗中牺牲的游击大队大队长曹鼎,1934年秋在舒城春秋山战斗中牺牲的曹广海等许多烈士都是出生于小甸集,革命先烈的不怕牺牲精神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小甸大地上的儿女。
今日的小甸镇是寿县的经济重镇、农业大镇,是发展中的一块红色沃土。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将抓住中共小甸集特支——中共安徽省党组织的发源地以及镇内的寿县革命烈士陵园、曹渊故居、淮上中学补习社等红色旅游资源的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老区经济发展。
曹云露(1910~1939),寿县小甸集曹家岗人。7 岁从张树侯先生读书。12 岁入小甸小学,受老师曹蕴真(中共党员)影响,接触一些进步书籍。民国13 年(1924 年)夏,在淮上中学补习班学习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入凤阳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因抨击社会受到当局干涉,被迫离校回家。民国15 年入贵池中学,后弃读,回家乡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7 年,经曹广化介绍加入中国***。1917年从邻村邢家岗张树侯先生读书,1922年就读于小甸集小学。1924年进入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淮上中学补习班”学习,并秘密参加“皖北青年社”(即黄青团组织)。1925年,赴凤阳安徽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因聚会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遭到地方当局的粗暴干涉,遂愤然离校回家。1926年,贵池中学读书。1927年,弃学回乡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中国***,在上奠寺小学教书,秘密宣传革命。1930年,与曹鼎、曹广化发动农民、学生数百人,将土豪方贤甫、方朝先揪出游街示众。1931年,瓦埠农民暴动失败后,他在艰难环境中继续坚持地下活动。1932年4月,参加曹广海、孙瑞训领导的游击活动,成为游击队的骨干。1934年,中共寿县中心县委将各游击小组合编为皖北红军游击大队,他任组织组长。曾以送“明信片”为名,率领游击队员趁势袭击众兴集区公署,缴枪30余支。9月,出任由皖北游击大队与合肥游击队合编成的皖西北游击大队参谋长。1935年2月,被选为中共皖西北特委宣传委员。皖西北游击大队扩编为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后,他任师参谋长,并率部经常活动于舒城、庐江、合肥、无为、巢县、含山、潜山、太湖等地区,先后镇压了肥南尹家店民团团长余国风、聚集集民团团长老万头、五十铺民团头子宣冠伯和臭名昭著的“汪家五虎”,缴获一批枪支。同年夏,奔袭合肥西乡魏西洼子的反动武装,活捉民团头子魏守殿。9月率“黄渡之战”突围人员进入大别山,与孙仲德会合,进入舒城春秋山一带活动。1935年12月,他率部再次攻打庐江北乡戴家桥,开仓济民。1936年2月,被选为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6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2月,回安徽开展敌后抗日工作,途中,中原局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工委书记。为成立寿县东南抗日后援会,凤阳抗日游击大队,恢复寿县、六安、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县党组织作出贡献。1938年5月先后任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路第三直属大队大队长、中共寿县中心县委书记兼寿县县委书记、新四军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后因受纵队司令员的诬陷,被调往鄂豫皖区党委另行分配。1939年春,被派往鄂东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后为新四军五大队)任第三营(即三中队)教导员。为扩大抗日武装,加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9月,在鄂东“夏家山事件”中,被扣留押解浠水 。10月21日,被杀害于湖北浠水县汪岗乡南氏祠。
曹云露的介绍
本文2023-12-01 04:05: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