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念诵妙法莲华经观丗音菩萨普门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佛教经典念诵妙法莲华经观丗音菩萨普门品,第1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糟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具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螈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终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时常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弟子愿以此功德,特别回向给我今世及生生世世父母,师长和无始劫以来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冤亲债主,过去故杀、错杀、误杀的一切生灵及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除碍解苦,得大利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遍)

普门品是佛教经名之一。由姚秦鸠摩罗什译长行,隋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偈颂。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略名,《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因该经文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圆通之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示现三十二应身,普使有情圆成佛道,开周遍法界之门,广济众生,故名“普门品”。河西王沮渠蒙逊时代,此品举世流通,功验最多,历久不衰。

由以上可知,楼主当然可以每天只读《普门品》了。但是,首先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念诵《普门品》。如果求福报,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楼主就可以多多念诵。但是,如果楼主,想求解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请楼主看看下面《六祖坛经》里头关于《法华经》的一个故事:

首先诵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故事如下: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又一僧名法达,当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来至漕溪山,礼拜。

宗宝本关于法达来见惠能时的傲慢,在敦煌本里悉数没有。如果我认定《坛经》只有一个本子是真,那我就可以以此来支持敦煌本是天台宗经藏的节本的说法,因为这明显为天台宗僧人讳。但这种考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然而,从宗宝本所载,可知天台宗在当时影响之大。像惠能这样不识字,没有政治背景不说,还遭到很有背景的势力追杀,一般僧人都是看不起,来挑战的。

下一章《顿渐品》末尾,是这样一段话:“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在大乘寺本中,是这样说的:“诸宗难问,僧俗约千余人,皆起恶心,欲相难问。师言:(下略)”,人数多到千余人哪,在今天也不是个小数字,何况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远低得多,都来诘难,惠能就凭一张嘴,舌战群僧,还不能像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样,嬉笑怒骂,讽刺挖苦;而要人心服口服,五体投地,这是多么不容易。非见性大菩萨怎么做得到?

法达就是这千余人中的一个,且看惠能是怎么接引他的。

法达礼拜而不叩头,这是有意为之,看惠能怎么应对。如果计较,则显得小气,以什么方式表示礼敬,是礼敬人的自由选择,佛门中说,来者都是菩萨,你怎么能计较呢?计较不是说明你有人、我分别,有贡高我慢,以为自己理所当然可以接受别人的叩首礼?但若不闻不问,不予计较,则说明你底气不足,不敢当其锋锐。

惠能的反应可谓高明:“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你这样行礼,还不如不行礼。一句话就点出你这么做是有意的,要表示些什么。但这样表示是很幼稚的。完全是大人不计小人过,觉得对方举动好玩的口吻。我们可以想见惠能是笑嘻嘻地说这句话的。你自以为这样做很聪明,其实正显出了你的不成熟。然后问:“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你心中必定有样东西,就好像揣着一块玉,来献宝,那拿出来看看,你想来干了些什么?

法达一下子被惠能的态度给弄傻了,就老实回答:“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这回答固然还有些得意,但已经是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口吻了。

惠能朗声大笑(我听见的):“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你才读了三千遍啊?你如果读到了一万遍,得到了经文的要义,再不自以为了不起,那么,可以和我同道一起修行了。“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你现在把读法华经三千遍这件事,当作包袱背在身上,称为后世你的贡高我慢的果报,都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可惜啊!“听吾偈曰”,我说个偈你听听:“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对人礼拜,本来是为了摧折自己傲慢的幢幡,为什么行礼头不触地?有“我”相、“我”执,罪业就产生了,没有“功德”相,才获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到这个时候,法达的傲气开始转变为服气。惠能大师进一步开导他,问他叫什么名字。

听到他名叫“法达”,就在“法达”名字上做文章。你名字叫“法达”,又哪里做到通达了法理?辜负了这个好名字,我再说个偈你听听。你的名字叫法达,勤奋读经不休息。但空口读诵只是因循声音文句,要明心见性才可以说是行菩萨道。你今天到这里也是有缘,我且告诉你佛教奥义。只要相信佛并非以言辞说法,妙法莲花就脱口而出。这样轻松、幽默,寓庄于谐,不由人不心悦诚服。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问大师言:“弟子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痴,大师智慧广大,愿为除疑。”

法达真心承认自己未解经意,对经文心中常有疑问,得不到解答,向大师请教,说明他是可造之才。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痴,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惠能首先指出,法本大,是心不达,经无疑,是心有疑。所有佛经,无论深说、浅说,方便说、究竟说,佛理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法无不达,人有愚智。但每部佛经所说都有侧重点,就是说这部经的宗旨。明白了经的宗旨,方可论经,因为你知道了这部经所说意思在整个佛教理论系统中的位置,可以从总体来理解经说的深意。因此,惠能问他法华经的宗旨是什么。

法达被惠能一问,应该汗都出来了。他读了三千遍,却说不出法华经宗旨是什么。只能承认自己“根性暗钝”。

惠能就说:“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大师的水平就显出来了。你读了三千遍不知宗旨,我听你读一遍就可以给你解释。这牛皮可不是吹的,到时候解释是要你读过三千遍的人认可的。我想,法达心里一定将信将疑,可能还有些不服气。虽然我不知宗旨,但经文我是熟透了。你说出法华经的宗旨来,我是一定能辨别的。且听你怎么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

法达取经,对大师读一遍。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很长,共二十八品(章),七万多字。譬喻品是第三品,至譬喻品是一万多字,约全文五分之一,至少诵读一个多小时。诵读全文,则要一天。因此,从情理上,以宗宝本说读至譬喻品为是。

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六祖闻已,即识佛意,便已法达,说法华经。

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如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有一佛乘。”

大师:“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即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上十六字是正法。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吾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上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正心,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

大师言:“法达,此事法达,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

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

譬喻品提出火宅与羊车、鹿车、牛车譬喻,以“火宅”喻世间,以“长者”喻佛,以“诸子”喻众生,以长者诱引诸子出火宅的“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说明三乘是诱引众生脱离世间之苦的方便说法,出离世间后,还是要对其说佛乘,无余涅盘原无三乘,三乘就是一佛乘。这是法华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可以说是法华经的核心,后世说法华经,也多是说这一章阐说之理,火宅与三车的譬喻相当著名,可以说是学佛者的基础知识。惠能头一回闻法华经,至譬喻品,即知是全经宗旨所在,真是超等大智慧人,不由人不服。他认定譬喻品所说是法华经宗旨,是有理由的,不是我认为是宗旨就是宗旨了。理由有两条:

一,“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因缘出世”,即“出世因缘”,为什么要出世(因)?怎么出世(缘)?

为什么要出世?因为世间就像火宅,众生就像长者的儿子们,不知道已经起火了,还在里面嬉戏,而等知道起火,因为门小,和慌乱挤踏,就来不及逃脱了。

怎么出世?长者就想出办法,用儿子们喜欢的羊车、鹿车、牛车,诱引儿子们到门外,就是用三乘方便说,来接引众生。经文里特别说明,佛有大神通,但不能以神通度脱众生;就像长者强有力,但不能以强力把儿子一个个拖出火宅。因为长者有力却只有一人,拖出这个儿子,去拖另一个,被强拖出的儿子又会跑回火宅中去,因为他不知宅已起火。也可能造成混乱,争先恐后,反而造成死伤。所以,要叫儿子们出离火宅,只有善巧设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他们自己愿意从火宅出来,终究还是自度。

因此,火宅和三车的譬喻实在太好了。“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这就是惠能要法达读法华经到这里为至的第二个理由。对理解法华经宗旨来说,这个譬喻足够说明问题了,以后譬喻再多,也不会超过它。听了这个譬喻还不明白宗旨,那么,后面譬喻听多了,可能更加迷失。

以下,惠能就抓住“因缘出世”这个宗旨,展开论述,把法华经的宗旨和禅宗的宗旨融会贯通。

法华经是说三乘方便出世的,禅宗是说直指人心,见性出世的,怎么融会贯通呢?

惠能大师就引用法华经文:“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所引经文在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中: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惠能大师的阐述,完全是依据这段经文来说的。因此,后人理解禅宗“教外别传”,“不落言筌”,就是不主张读经、不引经据典,这完全是误解。这误解包括以后的一些禅师。在惠能大师那里,从来没有把读经和参禅对立起来,从来没有离开经文自说一套。“不落言筌”,是指不要执著在文字相上,像法达那样读了三千遍,引用一些经中文句可能头头是道,自以为得意,不见惠能,还不知道自己不识经文宗旨,就是落了言筌,落入了语言圈套。不是佛经中有语言圈套,是自己着相形成的自缚的语言圈套。

惠能接着解释,“唯以一大事因缘”,只有一件“大事因缘”,为什么这么说?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这是从经文“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中概括出来,而“佛之知见”是“因”,“开”“示”“悟”“入”四法门就是“缘”,就是要用这四种方法来使众生得佛知见。

惠能特别指明:“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本来经文说得明明白白“欲令众生”、“欲示众生”,“开、示、悟、入”的对象是众生,但还是有误解:“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对众生的执迷不悟,实在是办法缺缺。经中说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服,即此可见一斑。所以惠能接着说:“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不是比登天还难的事,“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莫向外求,与佛无二”,用现在的话来说,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就是了。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惠能这样说,真是苦口婆心,非常恳切。想不到法达说:“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法达这话是针对惠能最后一句:“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牦牛爱尾”,也典出《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据说,牦牛很爱护它的尾巴,若尾一缕,挂着于树,即使见猎人要来杀它,它宁肯死掉,也要保护尾巴不受到损伤。牦牛爱尾,经中是比喻“深著于五欲”的,惠能认为执著在经的文言相上,和“深著于五欲”无异,法达不服气了,照你这么说,只要理解经义,用不着诵经了?

换一个人,可能会很失望、很生气,我跟你说了那么多,等于白说了。叫你不要着相,还是那么着相。执著在经的文言相上,作为贡高我慢的资本,和深著五欲,又什么不同?孺子不可教也。

但惠能还是很耐心地对他作解释:“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汝念”之“念”,指“正念”、“念佛”,这个“念”,不是口念(诵),而是心念,念是惦记、挂念的意思。惠能为说明这层意思,又提出“转经”、“被经转”的概念。“转”,就是主动,对象为我所用;“被转”即是被动,我被对象牵着走。“转”还是“被转”,关键要心行。明白大义,照此实践。

惠能还说了一段偈句:“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你心在迷中,就被法华经的词句弄得团团转;你心开悟了,就能利用法华经的文句说法。长时间的读经不明宗旨,其实就是和佛法大义在打冤家。不着想(无念),你的挂念就在正道上;记挂在世事诸相上(有念),你的念头,无论善恶,都可能是邪的。但有念、无念,断见、常见,正道、邪道,都还是相,做到有念、无念等都不执著,就像长年驾驭大白牛车,行一佛乘道。

法达听到这里,“不觉悲泣”,禁不住哭了起来。他读了七年法华经,读了三千遍,不知道佛法大义,只觉得佛法奥义难信难解,现在被惠能一语道破,明心见性,这是喜极而泣。因为他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经历,所以深知看似“全不费功夫”的“得来”之可贵。又因为自己的态度是这样傲慢无礼,还不断顶撞大师,而惠能大师是这样谆谆教导,殷勤恳切,这是惭愧而泣。“不觉悲泣”,说明他真是有了感悟。

但是,法达虽然悟到了自性本来俱足,不要身外觅佛的道理,但还是有疑问不能解决。就再次提问:“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华经中说的这层意思,也在方便品中。法达问:所有大声闻(阿罗汉)、辟支佛和菩萨,再想象再猜度再思考,都无法测量出佛智的深度。现在您说还没入道的凡夫,只要悟见自性,就称之为“佛之知见”,我不是上根人,所以对这似乎矛盾的说法难免有疑问,怕犯谤佛、谤法的错误。

这个问题真是很难,我在读到这里,掩卷不看惠能的回答,先自己想一想,想了半天,没有满意的答案,觉得要费很多口舌,也未必能说清楚。再开卷看惠能的回答,不禁拍案叫绝。

惠能说:“经意分明,汝自迷背。”经文说得很明白,是你自己执迷,所以与经文背离。为什么这么说?“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真是一语中的,振聋发聩!我当时读到这句话,震惊、兴奋,茅塞顿开,心情难以名状。

说穿了好像很简单,佛智无穷,是无底洞,任你用什么尺子去量,即使用光速去度量,也不可度量。要度量佛智,本来就错了。随便你怎么去计算、怎么去推论,你越是要去度量,离开佛智就越远。

所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其实是不会去测量佛智的。但“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因为凡夫有佛智到底多深的疑问,所以佛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再怎么也测不出佛智的深度。

义理是这么明白,还是不可着相的问题,还是本性离一切相的道理,但要你自己回答,却不能得其要领。可知见性说是易事,行即非易事。

法达还问:“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这个问题其实是,你不是说凡夫一悟就入佛之知见吗?那实际修行中怎么还会有三乘区别呢?

惠能回答的一段话中,关键一句是:“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昔时”就是你在迷之时,众生在迷,就假立三车,诱引出火宅。“今时”就欲点醒你使你开悟之时,所以对你说唯有一乘是实之理,“只教汝去假归实”。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在曹溪被惠能大师一句点破,这三千部经等于白读。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不明白什么是佛出世的宗旨,怎么能使无始以来执著狂妄之心熄火呢?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羊车、鹿车、牛车是为方便说法而设,声闻为初乘,辟支佛(缘觉)为中乘,菩萨道为后乘,佛对不同根性众生,用不同乘接引,都是善巧弘扬佛法。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谁知道火宅内的众生,本具佛性,就是法中之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法达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彼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

惠能知道法达这下是真有所悟了,就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称得上的是“念经僧”。宗宝本说:“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由此可见,禅宗是不反对念经的,而“念经僧”也是种荣誉。

读普门品和读大乘离文字普光明都是佛教修行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但两者的内容和修行方法有所不同。

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一部分,是佛教教育中最为基础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普门品中强调了菩萨道的重要性,提倡众生以菩萨心去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普门品的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佛教观念和修行方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则是一部介绍密宗修行方法的经典,是密宗修行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经典之一。大乘离文字普光明中讲述了密宗修行的种种细节和技巧,包括了不同的咒语、法器、法相等等内容。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佛教修行基础和对密宗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其中的内容。

因此,如果你是初学者,建议先读普门品,建立正确的佛教观念和修行方向;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的佛教修行基础并对密宗感兴趣,可以尝试阅读大乘离文字普光明,掌握密宗修行的方法和技巧。

普门品是从“无尽意菩萨”开始念,从“世尊妙相具”开始诵念的称作普门颂。诵念普门颂和普门品的功德一样,只是普门品的篇幅略长,通常诵念普门品的较普遍。

普门品诵念仪轨,1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薰);2南无本室释迦牟尼佛(或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3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4诵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尽意菩萨);5大悲咒(一遍或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或一百零八遍);6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或其它回向偈)

普门颂诵念仪轨,1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三称;2普门颂;3回向

有累世的@杀@生因果导致的 需要超度才行

念诵不如抄经文 抄经文不如礼佛拜忏 力度是关键 效果各不同

念诵为辅 抄经文为主 (或念诵地藏菩萨名号)

抄经文-----《地藏经》 (100部) 《药师经》 (100部)普门品(不

限多少)

任何纸笔都行的 太多 可以烧掉 灰入干净流动水里即可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

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

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夕所造诸恶业,皆由无

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不可思议,常念观音菩萨,或者普门品,一定消灾解难,万事吉祥。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坠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具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予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敬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坠,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坠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扭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螈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制电,降雹沭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衣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终

----------------------------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时常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祁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佛教经典念诵妙法莲华经观丗音菩萨普门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糟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