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的家谱文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7收藏

温姓的家谱文献,第1张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三卷,(明)陈辅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同弓乡山明村。

全国温氏家谱,(清)温藏麟、温成泰等修,清顺治十二年~咸丰十年(公元1655~1860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新疆大学图书馆。

香港新界粉岭龙头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西贡豪涌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温氏东支族谱,(清)温璞温、瑗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祁县温氏家谱二卷,(清)温秀容校定,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祁县文物管理所。

福建漳州龙溪太原堂温氏衍派族谱,(清)温克忠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漳州龙溪太原堂温氏衍派氏族谱,(清)温献琛钞,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江西宁都温氏家谱八本。(清)温亨如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芭温氏族谱五卷,前编两册,后编三册,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宁都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宁都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西石城太原堂温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新都温氏余庆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恕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氏余庆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玉等编辑,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新都温氏庆余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玉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陕西关中温氏族谱,(民国)温良儒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关中温氏族谱,(民国)温良儒编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西北农学院图书馆、陕西省汉中市图书馆。

江西万载温氏族谱六卷,前编、后编各一卷,(民国)温明照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洛阳唐村温氏家谱,(现代)温保善、温如圣等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洛阳唐村温氏家谱,(现代)温保善等纂修,1965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著者、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山明村。

台湾温氏大族谱,(现代)温万宝等编修,始修于民国六十四年(公元1975年),重修于民国八十四年(公元199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台北市温氏宗祠、新竹县温氏宗祠。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长白先民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记载:

⑴满族温佳氏,满语为W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⑵满族温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撒部,满语为Wenc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⑶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温敦氏、温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称温都尔氏。后多冠汉姓为温氏、孔氏、都氏、文氏、闻氏等。

⑷满族温察拉氏,满语为Wencara Hala,世居黑龙江讷穆尔河温察拉屯(今黑龙江上游支流),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⑸满族温彻亨氏,满语为Wenceheng Hala,满语“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⑹满族温登额氏,亦称文车亨氏、稳赤亨氏、温都尔氏,满语为Wendenge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⑺满族温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温迪掀部,金国时期称女真温迪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Wentehe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里(今吉林临江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http://wwwwschnnet/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

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

命姓,称温姓。

2、出自郤姓。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

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

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郤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

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

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郤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

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郤至打着一头野猪,派

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死孟

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决定除

掉郤氏。这个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錡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郤至却认

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

子灭掉了郤氏。郤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己姓。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

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

)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2、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

一带。

========================

源自上古;望出平原。

诗赋精工,佥羡西昆雅体1;

文章璀灿,允称江左高才2。

注释:1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后官至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赋,八韵为一篇,据说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称他为“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又以词闻名,并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诗存310余首,词存约70首。有《温庭筠竺集》等。西昆体,指温庭筠、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的文风。有《西昆酬唱集》,故称西昆体。

2后魏中军大将军温子升,字鹏举,冤句人。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四代持名节3;一门尽公卿4。

注释:3唐代礼、工部尚书、黎国公温大雅及其四代孙太常侍温佶,均名重节高。

4唐代名宦温彦宏、彦博、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兄弟三人,并州人,俱知名。高祖时,彦宏参予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贞观中,彦博封虞国公;彦将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犹存壮心5。

注释:5明代进士、监察御史温如玉书联。温如玉,郧县人。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6。

注释:6唐代诗人温庭筠《利州南渡》诗联句。

瓶梅香笔砚;窗雪泠书琴7。

注释:7温秀才书房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1世温厚仲立,传家国开宗。贤乃道之宝,儒为席上珍。

2江西万载 温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 6卷前编后编 温明照主修 9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派语01-1088878

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润(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伦,天开奇彩凤,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远,兰芳枝永新,景运同元泰,朝家代作宾。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34023html

温姓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风范”、“郡望名门”、“堂号堂联”、“家序辈字”、“传闻典故”等方面。温姓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姓的内容,有着自己族姓的特色,这也是其不同于他姓之处。

温姓的精神风范,反映出温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上。古代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良善公作《家训》六则,可窥斑而知豹:一孝顺父母;二和睦兄弟;三严端品行;四崇尚节俭;五公明息诉;六积德锦后。

温氏的郡望名门,主要有:河内郡,温氏发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温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温氏三彦;河南郡,有晋代温羡六龙和宋代温仲舒,还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平原郡等,都是温氏名人较多之地。

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

温氏祠堂的堂联,大都是将祖先的事迹,艺术地展现出来,达到数典敬祖、泽被后代目地。如:“才谐三子(三彦),诗美八叉(温庭筠)”、“雅闻鹏举(温子升),明沏犀燃(温峤)”、“六龙忠孝家声远(温羡),三彦鸿才世泽长(温彦博)”。

温氏的家序辈字,即每一代人名字中占用一字,以表示人伦辈序,便于祖孙区别。如温县温氏希望壮大家族:“永存兴世庆,振国立玉基。”福建上杭温氏家迁南国不忘祖地:“叔虞始封唐,太原实发祥。”这些都有明显的氏族特色。

温氏的传闻典故,都是祖先们脍炙人口的史迹形成,使族人世代不忘。如:《古温二主》《太原三彦》《犀燃现怪》《诗美八叉》《六龙之秀》《温寇齐名》《雅闻鹏举》《七相之才》等,具有典型的史迹教育意义。

温氏的诗歌文章,无论是在古谱中,还是当前新谱中,都有搜集的诗词和优秀文章。这是传承族人文化、展现族人才艺、激励族人后代的表现,许多他姓族谱是不曾见到的。如广东梅州温氏谱中搜集了清代诗人温训的诗歌。

温氏族谱的修撰,十分讲究源流,多请文才清雅和具有名气者撰写,把其族其枝的来龙去脉整理的清晰可见。如在《广东温氏发展史》中,有篇南宋宰相文天祥写的《温氏源流初修序》,把自唐叔虞至当地温氏传承论述相当明了。

在当今温氏族谱中,已不单单记载源流和世系人名,或者再抄录一些优秀诗文,而是开始规范编写。他们不但整理了从前族谱中的内容,分成章节段落,而且重视历史文献考证,还增加了温氏居住区概况介绍。

值得重视的是台湾苗粟温氏祠堂里,有两幅对联表达了他们不忘中华先祖、继承光大民族文化的心声:“光大晋唐宋祖业,弘扬三六八家声”,“六龙忠孝家声远,三彦鸿才世泽长”。其游子之心可以一目了然。

温氏发祥于山西太原,为晋世家太原望族,故冠太原堂。迄今3100多年,一脉绵延,已传190多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分播于山西、河南、天津、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市和港澳、台湾、南洋群岛及国外开基创业。这正是:祖发中原,为晋世家,太原望族,宗流源远。河内南迁,世胄支繁,基居江右,再播岭南。世系渊远,瓜瓞绵绵,后嗣昌炽,福禄齐天。

为温氏历代演派分祧有序传记,更好地为各地温氏辈分世系的区别与统一,使彼此间能有一个合理的称呼。于民国五年(1916)间(迄今约90年),在建大安温氏宗祠时,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地宗亲文豪智士聚于广东省陆丰县大安,研讨温氏发展和续编族谱,紫金县中坝温氏思敬公后裔温聘先为研讨会主要成员之一,集体研讨创编了温氏世系歌:

叔虞始封唐,

太原实发祥;

有晋乃南渡,

忠武著建康;

江右再迁播,

岭表献荣光;

箕裘世济美,

种族日蕃昌;

贤豪相继起,

富贵海天长;

宗团期永固,

奕冀庆流芳。

温氏世系歌,内涵深刻,充分体现了温氏发展情况和继承了客家人崇尚文化的传统美德,深受宗亲的认可和广泛的使用,为温氏文化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十分深远。本世系歌中的每一字,代表着我们温氏顺序高低的世辈,六十代后,轮回使用。在使用中,各支系可根据本世系歌再纳入新居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温氏人家,字号排辈,对号入座,辈分世次,有条不紊,昭穆有序,先进文化,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温姓的家谱文献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三卷,(明)陈辅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同弓乡山明村。全国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