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僎《十月梅花书赠》原文及翻译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卢僎《十月梅花书赠》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十月梅花书赠原文: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故园风花虚洛汭,穷峡凝云度岁华。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却想华年故国时,唯余一片空心在。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傥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十月梅花书赠注释

1、洛汭:古地域名,亦称什谷,即今河南巩义河洛镇洛口村一带,在孝义镇东155公里处,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2、傥[tǎng]1同「倘」。2〔倜~〕见「倜」。3失意注释

十月梅花书赠赏析

 卢僎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主人十月咏梅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词作品: 十月梅花书赠 诗词作者: 唐代 卢僎 诗词归类: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

属于巩义市。

据显示,兴洛仓路位于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兴洛仓路:呈南北走向,南至西岭机井,北至老奋沟口,全长约800米,宽25米。沿线有群众居住,上跨兴洛仓隧道,现拟命名为兴洛仓路,因兴洛仓在此岭。

巩义基本情况介绍

巩义总的概貌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作定性的描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地灵人杰、经济繁荣、社会昌明。 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濒黄河,东瞻河南省会郑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阳,国土面积1041 平方公里,北纬 34”31' 一 34”52' ,东经 112”49' - 113”17',属典型的豫西浅山丘陵区。秦时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巩县。建国后,巩义隶属郑州专署, 1955 年 1 月改属开封专署, 1983 年 8 月复属郑州市, 1991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仍隶属郑州市,现辖16个镇、5个街道,292个行政村,人口79万,耕地50多万亩人口 79 万人,有汉、回、维吾 尔、彝、苗、白等民族。

1992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5年位居河南省首位,连续9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目前的排名是45位。是河南省赋予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扩权县市、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和科技进步示范区。

上世纪20年代,吴佩孚就在巩义办兵工厂——孝义兵工厂,蒋介石时期是全国三大兵工厂之一,这里面还诞生了“中正牌”手枪。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巩义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在巩义出现了50多家小烟草厂,大部分是巩义人自己投资兴建的。这50多家小烟草厂后来合并成一家,搬到新郑,成为现在新郑卷烟集团的前身。

197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说,巩义市回郭镇“孕育诞生的社队企业是中国农村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邓小平在昔阳会议上号召全国学回郭镇。同时,巩义回郭镇被称为中原的“小上海”,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黄河和伊洛河的汇流处就在巩义,这里曾经演绎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象神龟负图、龙马献书,河图洛书就诞生在这里,伏羲八卦也诞生在这里,帝王祭天、修坛沉璧、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很多历史典故、故事也在这里演绎。

北宋皇陵,是巩义又一大文物特点。整个北宋时期,从赵匡胤和他的父亲以及后代,全部葬在巩义,称为七帝八陵,还有名臣良将如包拯、寇准、杨六郎等也都葬在巩义。从风水学上讲,巩义是风水好,所以赵匡胤,北宋整个的皇亲国戚以及名臣良将都葬在巩义,形成了一个宋陵群。

康百万庄园,是一种商业文化的代表、庄园文化的代表。康百万庄园和四川的刘文彩庄园、山东的牟二黑庄园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和沈万三、阮子兰又被并称为三大活财神。以康应魁为代表的康百万家族,起于明末,衰于民国,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兴盛了12代400多年。相传当年是“马跑千里不食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当时康家有18万亩良田,再加上漕运、商业等,生意已经做到了日本东京。

还有和少林寺、白马寺齐名的青龙山慈云寺。少林寺叫武寺,慈云寺叫文寺;洛阳的白马寺叫下寺,慈云寺叫上寺。唐僧取经回来以后是先到慈云寺,再到白马寺;吴承恩撰写《西游记》,就是在慈云寺创作的。

还有北魏石窟,它里面有石雕帝后礼佛图、飞天等,人民大会堂天花板上的那个设计,就是受到石窟寺飞天的启发以后设计出来的。

早在 30 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多处。夏代曾建都斟郡(今稍柴、罗庄一带)。西周、春秋时,巩为巩伯国。战国,称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 )置巩县。巩县以 “ 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 而得名,历代因之。又因地扼古都洛阳,故史有 “ 东都锁钥 ” 之称。巩义为历史古邑,是古代名人活动和墓葬的宝地。据先秦典籍载,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等都曾在这里活动,创造了为后人称道的尧天舜日式的稳定与繁荣。境内的古斟郡(今销柴、罗庄一带)曾是夏王朝建都的地方。汤(前 16 世纪期间),大旱七年,汤以六事自责,身祷于桑林之野(今鲁庄一带);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前 11 世纪期间),至鲸水(巩义西北部,滨黄河),见殷大臣胶见;西周穆王(前 947 一前 928 )初, 东游黄泽(今和义沟村),宿于曲洛;春秋时代,周敬王十月二十一日到郊(罗庄附近); 秦朝二十八年(前 219 ),始皇帝出巡,经巩东去;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 400 )九月,孝文帝元宏在小平津(今康店裴峪)阅兵;隋大业元年( 605 )八月,炀帝巡游江都(今扬州),从话渠口坐小朱舰途经洛口(今河洛镇洛口村),换乘大龙舟入黄河南下;唐太宗贞观 19 年(公元 645 年),太宗驾临巩县石窟寺朝佛;唐朝睿宗太极元年,诗圣杜甫诞生于南瑶湾(今站街镇南瑶湾村);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977 )二 月,太宗赵员到巩义,住洛口,赐西山名“太平岗”;真宗景德 4 年(公元 1007 年), 真宗赵恒驾临巩义,祭把永安请陵;清朝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慈接太后和光绪皇帝从 西安返京,途驻驾巩县城(今站街镇老城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 )四月,宋太祖赵匡于永昌陵(今西村镇常封);至造三年( 977 )三月,太宗赵灵葬于永熙陵(今西村镇 涵论村东);乾兴元年( 1022 )十月,葬其宗赵恒于永定陵(今芝田镇蔡庄岭);仁宗天圣 元年( 1O2 ),寇准归葬于孝义保(今芝田镇寇家湾);嘉佑八年( 106 )十月,葬仁宗赵侦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等等。

尤其是古代文人学士、墨客骚人、高僧名道来巩著书讲学、撰书碑刻、隐居传教者故不胜举。如汉代曹植,晋代潘岳,唐代储光合、岑参、韦应物、刘禹锡,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清代张汉等均游历于此,并赋诗赞巩。

在中国历史上,巩义曾出现过不少名人。春秋时期哲学家程本,著有《子华子》传世;汉代尹勋,时称“八顾”之一,被誉为“天下英藩尹伯元”;晋代植物学家嵇含,他是世界第一位植物学家,所著《南方草木状》为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唐代诗圣杜甫,著有文集传世;金代有文状元卢亚;清代有武状元牛凤山。政界、军界的刘振华、刘茂恩、吴桂贤(当年的副总理)、王国权、张浩若到现在我们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从我们的豫剧大师,最近国务院才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常香玉到书画家谢瑞阶、陈天然,音乐家吴歌等,都是巩义人。

侯村东北的“女娲陵”分正、副二陵,正陵埋葬女娲之体,副陵埋葬女娲生前所用之物。在副陵东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娲皇庙”,自古以来侯村“娲皇庙”与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地位相当,一直是享受历代帝王祭祀的国家神庙;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称:“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今河南孟 津县老城乡雷河村有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的“龙马负图寺”,寺内供奉有伏羲和龙马的塑像;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东黄河南岸有“伏羲台”,台东有一个15平方米的洼地,称“羲皇池”,相传台为当年伏羲画八卦之处,池为画卦着墨处;《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载:“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浮戏山在今河南省登封、新密、荥阳、巩义一带,以浮戏山为主区形成了河洛地带的伏羲文化圈:新密市来集乡的“伏羲女娲祠”也叫做“娘娘庙”,庙门额题“伏羲女娲祠”及“人祖之源”。

新密西北牛店乡的“补子庙”即伏羲庙。新密尖山天皇顶的“祖始庙”或称“始祖庙”,庙内供奉伏羲、女娲。祖始庙下面的“红石沟”,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炼五色石的地方。大火把沟里的石头都烧红了,因此叫“红石沟”。此外,登封市的三皇庙内,供奉伏羲、女娲与神农。在少室山侧的中坡上建有伏羲女娲庙。荥阳汜水紫金山上有伏羲庙,汜水白玉岭上有女娲祠。新密与新郑交界处风后岭的得名,据说与伏羲、女娲姓风有关。在豫东平原,历史文化名城淮阳古称“陈”,被誉为“羲皇故都”。《左传》说:“陈,太皞之虚也。”王符《潜夫论》、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 罗泌《路史》、徐坚《初学记》、 郑樵《通志》、 马骕《绎史》、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等,都说伏羲都于陈。淮阳作为羲皇故都,这里还有著名的“大昊伏羲陵”。淮阳西邻西华县,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乡思都岗村的女娲城,被称为“女娲氏之故墟”或“女娲之都”。

女娲城西有女娲陵,城内有女娲阁;上蔡县塔桥乡白圭庙村建有白龟祠,亦称白龟庙,庙内祀伏羲,有伏羲墓和伏羲画卦亭,相传为伏羲当年画卦处。此外,豫北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市境内有始祖山、女娲山、伏羲祠、女娲祠、祖先洞、补天台、女娲洞、泥人场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地点,大都分布着仰韶文化遗存。文献记载、历史传说可与考古发现互相补证,表明这里既属于远古华夏文化系统,也在伏羲文化圈内,由此可见伏羲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振华说:“至于陕、甘及巴蜀等地的伏羲、女娲时代的文化,在最近的考古、历史、民族迁徙的研究,基本上属于中原伏羲文化的辐射现象,时间也晚的多。

卢僎《十月梅花书赠》原文及翻译赏析

十月梅花书赠原文: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故园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