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对欧阳询介绍很少啊,谁有更多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史料对欧阳询介绍很少啊,谁有更多的资料?,第1张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雀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常见欧书碑刻有:

1、《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

2、《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4、《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楷书,是欧阳询得意的作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书36行,行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欧阳洵以楷书名,其实他的行书也很出色,其中以《梦奠帖》为最佳。《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七十八字,无款,但流传有序。郭天锡在跋中曰:“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合了了汉朝隶书和晋代楷书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汲取长其他书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他书法的整体风格偏严谨工整。

他的字体的形状虽然有些长,但是整齐紧密,布局非常合理,整篇看起来显得很有气势,四面具备,八面玲珑,却又恰到好处。他的书法用笔工整,笔力刚健一丝不苟,长短适宜,远远超出了同辈同时期的书法学家。后来更是名声鹊起,书法被很多人临摹。他和虞世南都是因为书法而在初唐有了名气,被人们并称为“欧虞” ,同时也是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比较严谨。字形虽然有些长,不过分布却非常匀称,字间又比较紧密,显得非常有气势,但是却不凌厉,给人恰到好处的欣赏感。他的书法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字体都是向右延伸,不过好在重心比较稳固。

最为后人赞颂的是欧阳询的楷书,他的楷书笔力刚劲,笔法精通,结构上态度严谨,后世的人学习书法,很多都受了欧阳询的影响,他的楷书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同样继承了欧阳询的书法,不过也有自己的特色,被人称为大小欧阳。

欧阳询在长期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总结了练习书法的八个要素,为后世研习书法的人指点了道路。

欧阳询虞恭公碑译文是什么

碑,石碑。碑文,就是石碑上刻得字,我国大多的石碑都是葬碑,上面所刻的字当然就是墓志铭了。据记载虞恭公碑高约为三点六米,宽一米多,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碑之一。

公元637年,由已经八十一岁高龄欧阳询在岑文本编撰后所书写的。全文有二十八行,每行约五十九个字,共约两千八百个字。经过风雨的侵蚀,现在所存仅八百多字,从整体上来看,该碑分布均匀,结构严整。书写平正密合,笔法严整,字正笔圆,结构颇见古韵,被评价为楷书之最,为后世所效仿,其文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时期,碑石的下半部分出现了断裂,同时又因为小孩的嬉闹,使得下半部分的位置有所移动。在当时对该碑的评价虽然高,但是学习的人并不多。宋朝的拓本最多也就是上半部分的八百多个字,之后又有翁方纲和罗振玉等人进行修补,为人们提供了参考资料,可惜的是其释文一直未能有幸与世人见面。

就传世拓本而言,有北宋的陆谨庭旧藏,这应该是除四川王华德藏本之外的最好的一个拓本了,可惜的是并没有流传下来,只留存在了王壮弘的记载中。另外还有南皮张之万旧藏浓墨拓以及三行六字的陈镛藏本,四行七字的王华德珍藏本和相对而言较多的四行八字——嘉庆内府旧藏宋拓本、临川李氏十宝本和四欧堂本。残卷则是能看见四百多个字的贵池刘氏藏本。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全文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歌,也知道这首歌的灵感来源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那么这跟我们今天要谈的《兰亭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容我一一为你道来。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但是欧阳询的《兰亭记》是楷书。行书跟楷书的区别很大,想必也就不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了。但是书法也是有共通之处的。欧阳询最初学习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之后又学习了秦篆、汉隶、魏碑等,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书法被后世称为“欧体”。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最初的老师是书法世家的卫夫人以及他的叔父王廙,随后又专心研究秦汉篆隶大师的作品,博采众长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行书,其《兰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有了前者王羲之的成就,再要书写《兰亭记》就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因为如果你写的不好,是会被世人耻笑的。不得不说欧阳询有着非凡的胆识,他不但有楷书写了《兰亭记》,同时也用自身的才气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兰亭记》一文结构严谨,用笔险绝,字体挺拔秀丽,气势浑然天成,被世人称之为欧体书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兰亭记》原石已将流失,其拓本传世的也非常少,而且都被珍藏,很少现世,所以见过真的人寥寥无几。

欧阳询的代表作是哪一部

历史名人,都是有自己的代表作品的,就算是没有代表作品,那么历史贡献一定是会有的,不然怎么名垂千古。可是大家别忘了跟名垂千古对应的一次词叫做遗臭万年,比如秦桧。

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欧阳询是属于哪一类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代表作品吧,想必那时你自己就会有一番定论了。

喜欢书法的,再详细一些说是喜欢楷书的朋友一定听过这么一个人,他擅长楷书碑刻,现今可以看到的作品就有十几种,虽然经过专家认定是真迹的只有四种,但是这也够让许多的我们学习很久了的。

欧阳询的许多作品都完整的流传了下来,比如记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避暑的《九成宫醴泉铭》,该作是魏征编撰的,然后他再以楷书写成,当时欧阳询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却依旧笔法严整,丝毫不显姿嵋之态,其书法造诣可见一斑。被赞为“楷书之极则”的《九成宫醴泉铭》一直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另外还有楷书作品《三十六计》、《八诀》、《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化度寺塔铭》和以小楷写成的佛教经典作品《心经》。行书作品则以以《梦奠帖》、《张翰帖》最为出名。

隶书作品有《唐故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写于贞观年间,碑文是李百药撰写的。欧阳询的隶书流传下来的非常少,而这篇碑文笔法严谨,气势雄健,颇有六朝遗风。

欧阳询书法特点在于哪里

欧阳询是我国唐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祖籍是在潭州临湘也是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长沙市人,他自小时候就聪明机智,思维敏捷,后来更是对史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可以说的上是博览群书。

而其中他又对书法特别痴迷,最喜欢联系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王羲之的基础上,柔和了汉隶的特点,自成一体。在隋朝时期他的书法就非常有名,后来又担任太常博士一职。

他的书法继承了魏晋时期的经验和特点,又在汉隶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用笔从古书中出,所以浓重磅礴,干净利落,疏密相当,紧密结合,可以用“险劲”两个字概括,在当时就曾名扬到其他的国家,曾有朝鲜使者慕名而来,可见欧阳询在当初的书法界的名气,可是他却依旧不骄不躁,照样严谨小心的练习书法。

据说欧阳询的相貌丑陋,但是他聪明有觉悟,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之首,而后世所流传出来的“欧阳结体三十六法”也是从他的书法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和方法,对后世后人们的书法入门提供了重要的方式。

他的书法整体来说相对严谨,字体偏长却分布均匀,气势非常奔放,虽然多数向右倾斜,不过重心很稳固,几乎没有倾斜的感觉,他书法的这一特点是后世人竞相练习的重点。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心经全文介绍

欧阳询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在隋朝时就已经小有名气,曾经做过太常博士。他也被封为是初唐四大家之首,在当时的社会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欧阳询书法从魏晋流传下来的经验中又揉合了众家之所长,最终自成一体,有了自己书法的特地单。他下笔的手法和古隶相似,比较凝重沉着,转折处非常利落。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可算是名扬天下,在唐代那种书法学发展迅速而鼎盛的时期,凡是有人提起楷书,都会说起欧阳询。不过欧阳询在书法上依旧兢兢业业,时时钻研。

欧阳询写的《化度寺禅师舍利塔名》《皇甫诞碑》等著作被誉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十分的严谨肃穆,后世人所说的“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里面摸索出来的经验。

《心经》全名是《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佛教经典书籍,虽然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却是完整的概括了六百卷的《般若波罗蜜经》的所阐述的核心精华。菩萨想要成就无上智慧,就必须要修习《心经》,这本书值得反复的思考,而欧阳询的书法更是锦上添花,给予了这部《心经》更特殊的意义。是现存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欧阳询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也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地位。

看到其他答案其实有些答非所问,讲的既然是唐代书法家的相互传承,那么我就从最早开始说起。

初唐书法家最值得一提的有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欧阳询不用说,早年的经历使他既有南方帖学书风又有北方碑学之面貌。

重点是以智永为线索,二王笔法的传承。

实际上他们的关系很好清理,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他的书法是家学,在书法上,智永又是虞世南的老师,虞世南本人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师,同样是太宗书法上老师的还有褚遂良,而写了文赋的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本质上,他们传承的都是源自王羲之的笔法。

虞世南实际上在书法方面,传授给褚遂良、欧阳询。

褚遂良又传笔法于李邕、薛稷。家族式的传承在唐以及唐以前是书法传承普遍特点。要么是父子,如二王;要么师徒,例如张旭颜真卿、颜真卿怀素;要么舅甥,虞世南陆柬之;总之笔法不传外人。

中唐时的草圣张旭母亲是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又是学的陆柬之家传笔法,而后颜真卿两度辞官求学于张旭,与张旭并称的怀素又于颜真卿处学得笔法。

这就是大致上的,唐代书法家相互传承的关系。最后帖几一张我们的临作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他在唐太宗时,为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他是古代十大书法名家之一。

欧阳询从小就聪慧绝伦,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他最早学习东晋书法大家“书圣”王羲之及北齐著名书法家刘珉的书法。

《仲尼梦奠帖》共78字,无款印。此帖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

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高士奇等名士以及清内府等递藏。

元代书法家郭天锡曾说:此本劲睑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书。

到了后来,欧阳询开始逐渐尝试着改变他书法的字体,变得笔力险劲,自成面目,终于自成一家,人们称这种字体为“欧体”。

欧阳询练字曾经因为学习篆隶书而从中学习到了笔法的应用技巧,临晋帖得到了书法之神韵所在,临摹隋碑最终得到了书法的灵魂。欧阳询经过长时间地总结和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独创的以笔力遒劲、结构险峻的“圆畅方挺”为特点的新式书体。他把两晋和南北朝以来兴起、演变的楷、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欧体的出现称为当时书法的一绝,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人们只要得到欧阳询所书的尺牍文字,都会以为楷范,进行临摹,所以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朝书法艺术的兴盛及所获得的功绩与唐太宗有立即关联。唐太宗出生于北方地区庶族大地主家中,但钦慕南方地区文化艺术,并且书法艺术功底颇高,不但工篆书、飞白,行草书得二王法,临古帖殆于真实,并且对书画有很高的审美观看法,他曾对朝官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局势,唯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论书》)。又说:“字以神为精魂,以心为骨筋,以副毛为肌肤,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十足冲和为妙”(《指意》)。他写字的《晋祠铭》外貌虽与书法家赵孟頫不一样,但神气十足冲和的确已达上品,堪与匹敌。

欧阳询与虞世南的人生轨迹基本相同:二人都出生南陈朝,爸爸均为南陈官员;南陈亡后,二人都是在元朝做官;隋亡后,二人又都投奔窦建德的东夏王朝;窦建德去世后,二人又都降唐,在唐代做官。话说二人的文才和书法艺术都很好,因此在元朝都获得了隋炀帝杨广的选任。元朝被灭后又一起降了窦建德,欧阳询变成礼仪知识领域的最大首长——太常卿,虞世南则是神经中枢行政机关门下省的要职——贰侍中。2年后,唐太宗灭了东夏,二人一起降唐。一开始,欧阳询由于是李渊的故人,或是遭受器重的,但迅速,他就资金投入李建成一派,而虞世南则变成了唐太宗的智囊。

玄武门事变后,二人的人生轨迹逐渐发生极大的更改:虞世南备受唐太宗信赖,而欧阳询则被排挤在关键集团公司以外,仅仅担任一些闲暇岗位。欧阳询是唐初四大书家之一(也有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书法艺术诸体均擅,尤以正楷知名,“险劲”是其鲜明特点。他以"二王"为基本,普遍消化吸收索靖及北碑的清刚猛厉之书风,而写作更新体,世称“欧体”,对后人危害非常大。除此之外他的楷书也甚为高超。著作兼取南北方书法艺术的精粹,是优秀的楷模,对唐代正楷的发展趋势有关键的奉献。他广为流传迄今的磨叽有《卜商帖》《梦奠帖》《九成宫醴泉铭》等。

他的儿子欧阳通亦长而书法艺术,承传父风。有著作传奇世界。欧阳询如“新瘥患者,色调苍老,行为不辞辛劳。”不难看出人体孱弱,而办事勤快,刻苦。由此可见书业必有基本功。苏东坡立即云:率更(欧阳询)貌寒寝,敏悟绝人,其书劲险刻厉。古代人称欧阳询拿笔为方,少圆笔。《醴泉铭》:具备醇朴,法方,展现了汉朝分隶。再加上先秦之楷,斟酌成醴泉铭之高华书体。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里天气还有点凉,不过玄武门这边的气氛却很热烈,唐太宗李世民召集了满朝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正在此大摆宴席,君臣联欢,一片其乐融融。

太宗见氛围热烈,心情那是好得很,便命侍从拿纸笔来,他要露一手绝活——飞白书。

飞白书是 一种书特殊的书法字体,是汉朝大书法家蔡邕所创, 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是没墨的枯笔写出,别有一番风韵,想要练成还是不容易的。

群臣见此情景,都翘首以待,太宗大笔挥下,刷刷刷连写几张,写完了便拿在手里说,谁能从他手里抢到,就赐给谁了。

皇帝都开了金口,群臣们当然要配合,借着酒意便一股脑儿地涌上去抢,散骑常侍刘洎大概是真喝醉了,眼看抢不着,一着急居然跳上御床,成功地抢到了一纸。

抢到了!耶,开心!

但是有什么好像不对?

当然不对了大哥,你可是跳上了御床,皇帝的宝座,你竟然敢踩上去了,是想谋反吗?你死定了……

太宗却哈哈大笑说:“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西汉才女班婕妤曾经拒绝汉成帝邀她同坐帝王车辇的要求,被赞为贤良,不过这与刘洎跳上龙床实在没什么关系,要有也是衬托出刘洎的无礼,太宗这么说,不过是扯开话题,幽默了一把。

毕竟宴会的主题是君臣同欢,且刘洎也是无心之举,何不做个顺水人情,既显得自己大度,还能收买人心,简直太划算了。

总之最后刘洎不但没被怪罪,还成功地得到了皇帝的亲笔御书一张,人生赢家啊。

要说太宗李世民也不是自卖自夸,他在书法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 北宋书法理论家朱长文评论太宗的书法道:“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也。”

太宗还写过几篇书法理论,《笔法诀》《论书》《指意》 都很有见地,为后人所重视。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的部分书法刻本,如《晋祠之铭并序》《屏风书》《温泉铭》以及行书《两度帖》和楷书《五言秋日效庾信体诗帖》等。

其中《晋祠之铭并序》在山西太原晋祠内, 此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史上第一个用行书来写的碑, 在此之前,所有的碑都是篆隶楷书,从来没人用行书写碑的。

但唐太宗从来都是一个敢于打破规矩的人,如果他守规矩,也就做不了皇帝,实现不了贞观之治。

倒不是因为他偏要以行书写碑,真相是因为太宗不擅长写正体字,可是他身为皇帝,有些碑文是必须要亲自写的,与其写自己不拿手的篆书、隶书或者楷书,给世人留个不好的印象,还不如打破规矩,写自己擅长的。

所以太宗就以自己擅长的行书入碑,用飞白书写碑额, 他的书法中自有一股别人无法比拟的王者气象, 行书碑刻,笔力雄健、气势不凡。

有了皇帝带头,行书碑这种书法形式在唐代的碑刻文化中就逐渐风靡起来,也是唐朝一大特色。

身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太宗虽然很喜爱书法,但能用来提升个人技艺的时间却不多,他曾经对大臣说:

像书法这样的技艺,不是着急要做的事,但只要时时留心揣摩,没有不能学精的,就怕心生懈怠,不能专精长久地投入。

中国书法史有两大盛世,一是东晋,二是唐朝,而唐朝书法之兴盛,离不开历代帝王的倡导之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以科举取士,我们知道唐诗的兴盛就与唐朝科举考诗赋有关,书法也是,唐朝选士标准“身、言、书、判”,书法也是取士的一个重要标准。

甚至在国学中还设立了书学科目为必修,贞观元年,在弘文馆学习书法的就有五品以上子弟24人,唐太宗让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书,贞观二年又开办置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

此外,他还在朝堂大殿的屏风上张贴亲笔书写的、关于前代政治兴亡得失的语录和逸事,一来能让群臣接受思想教育,二来还能接受书法审美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做皇帝的如此喜欢和推崇书法,自然是在唐朝上下兴起了一片好学书法之风。

太宗个人喜好对唐朝书坛影响之大的,还有一桩事,就是独尊王羲之。

李世民有多崇拜和喜欢王羲之呢?喜欢到要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赞词, 唐太宗诏令房玄龄、许敬宗等人主持编修《晋书》,完成后他单独为王羲之传写赞。

在此赞中,太宗说魏晋以来的书家,如钟繇、王献之、萧子云等都有瑕疵,只有王羲之是最完美无缺的,他说:

本来在此之前,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各有千秋,有人认为王羲之更好,也有不少人认为王献之更胜一筹。

但太宗更喜欢王羲之的骨感型书法,不喜欢王献之的肉感型书法,他的审美影响了整个初唐书法的审美标准, 王羲之被奉为“书圣”,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

不仅如此,他还到处搜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再命人临拓后赐给皇太子、亲王以及亲近的大臣。

以至于当时不仅士大夫皆宗法王羲之,僧侣仙道、士子文人莫不以学习和模仿王羲之书法为 时尚 ,整个大唐王朝都掀起了狂热的王羲之风。

今天我们能见到许多珍贵的王羲之的真迹,还是要感谢太宗的努力,不然这些书帖散落在民间,大多的下场都是消失了。

王羲之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与太宗有着解不开的谜团。

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说,太宗四处搜求墨宝真迹,却始终找不到《兰亭集序》,多方打听后得知《兰亭集序》已由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传给了弟子辩才,但辩才却不承认有此事。

于是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带着几分王羲之的真品,去辩才所在的浙江湖州永欣寺做卧底,待骗得老和尚辩才的信任后,顺利地让辩才拿出《兰亭集序》给他看,由此《兰亭集序》才被收入宫中。

《兰亭记》的最后说,太宗得到《兰亭集序》之后非常喜欢,日夜带在身边,死前留下遗言,要太子将《兰亭集序》给他陪葬,从此世间再无《兰亭集序》,留下的只是临拓本。

故事的真假一直有争论, 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接近于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原本的临摹作品,就是太宗命人临摹的版本,因上面加盖有“神龙”朱印,被称为“神龙本《兰亭》”。

唐太宗无疑是个爱江山,并将江山治理得很好的明君,在此同时,他对唐朝书法的影响和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爱江山,也不影响爱书法。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生平 早年 唐太宗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逼父亲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 机构。 [编辑] 玄武门之变 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衞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 王 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来高祖让位,他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贞观之治 贞观元年(西元627年),人口因隋末战争锐减,户不满三百万,经 唐太宗 君臣四分之一世纪的努力,政治安定、国力强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630年,唐太宗令李靖出师塞外,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东突厥,唐太宗因此被各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唐朝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唐太宗本身也是个雄武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本人亦以雄健善辩闻名,隋朝却因此铸下衰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唐太宗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甚至造成了多次让唐太宗尴尬、下不了台的局面。晚年的唐太宗虽然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同时评述了自己的功过。 唐太宗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号为「文皇帝」。 修史之证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轶事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家庭 温泉铭(局部) 放大 温泉铭(局部) [编辑] 妻妾 长孙皇后 韦贵妃 徐贤妃 杨妃(隋炀帝女) 阴妃 燕妃 杨妃 王氏 杨氏(李元吉之妻) 武才人 子女 子 1 皇太子李承干(母长孙皇后) 2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3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4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5 齐王李祐(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6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7 蒋王李恽(母王氏) 8 越王李贞(母燕妃) 9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10 纪王李慎(母韦妃) 11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12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13 赵王李福(母杨妃) 14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 女 1 襄城公主 2 汝南公主 3 南平公主 4 遂安公主 5 长乐公主(母长孙皇后) 6 豫章公主 7 比景公主 8 普安公主 9 东阳公主(母长孙皇后) 10 临川公主(母韦贵妃) 11 清河公主李敬 12 兰陵公主李淑 13 晋安公主 14 安康公主 15 新兴公主 16 城阳公主 17 合浦公主 18 金山公主 19 晋阳公主李明达(母长孙皇后) 20 常山公主 21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21200729

中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便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的鼎盛,而且李世民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他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不惜重金搜购大王墨迹三千六百纸。  李世民「以书师虞世南」(《宣和书谱》),常与虞世南论书,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唐太宗书法师承魏晋,《书小史》称其「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晋祠铭》为其书法杰作,当时各国使节都将精拓本带回去,广泛宣传。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 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1900年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  《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

参考: thx~

欧阳询的书法理论

  传授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八诀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扫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结字三十六法

  后人根据欧阳询的结字特点总结了三十六种结字的法则,称为欧阳结字三十六法。

  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曡”、“垒”、“药”、“鸾”、“惊”、“鹭”、“鬐”、“声”、“医”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禹"、“爽"、“尔"、“襄"、“甬"、“耳"、“娄"、“由"、“垂"、“车"、“无"、“密"之类,《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挑¤: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马"旁、“糹"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羉[上无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糹"出;如“办"字,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鸥”、“鶠”、“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碍,然后为佳,此类严也。

  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建"字是也。

  覆盖: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贴零: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 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捷速:如“凤"、“风”之类,两边速宜圆¤,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满不要虚:如“园"、“圃”、“图"、“国”、“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是也。

  意连: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云"头、“穴"、“宀”、“荣字头”头,“奢”、“金"、“食"、“夅”、“巷”、“泰”之类是也。

  垂曳:垂如“都”、“乡”、“卿”、“卯”、“夅"之类,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类是也。

  借换:如《醴泉铭》“秘”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黄庭经》“¤”字,“¤”字,亦借换也。又如“灵,,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换也。又如“苏”之为“蘓”、“秋”之为“秌",“鹅”之为“¤[上我下鸟]”,为“¤[左鸟右我]”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增减: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建”之为“¤”,是也。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美”之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如“龙”、“诗"、“讐”、“转”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

  撑拄: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可观。如“可"、“下”、“永"、“亨"、“亭"、“宁"、“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于”、“弓”之类是也。

  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讐”、“斑”之类,尤欲相朝揖,《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救应: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附离: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飞"、“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

  包裹: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 却好: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小成大:字以大成小者,如“门",“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后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欠”字一拔,“戈"字一点之类是也。 小大成形: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

  小大 大小:《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称。"亦一说也。

  左小右大: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

  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此二节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谓单肩。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

  褊: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为褊也。

  各自成形: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详也。

  相管领: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应接: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忄"自相应接;三点者如“糹"则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无"二字,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接又作灬亦相应接;至于丿、\[捺]、“水"、“木"、“州"、“无"之类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学者能以意消详,触类而长之可也。

史料对欧阳询介绍很少啊,谁有更多的资料?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