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马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回族马氏的由来,第1张

马 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回族马姓由来主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回族人物志明代》)如元世祖时,回族人“阿合马”官拜丞相,其后以名为姓,如玛合麻、玛合木、马哈马、摩诃沙、马哈木、马哈默、马速忽等亦曰马姓。

乌玛儿、亦思马因、哲玛鲁丁等后裔多取中间的“马”为姓。如清代内务府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姓等等。

即便是本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姓。如“吉雅漠迪、默里契沙、吉雅谟丁”等,默和漠音与马相近,故为马姓。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名字,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这也就是“以名为姓”和马姓现在是回族第一大姓的缘故之一。

取自先民住地或部族的意译为姓,如元代葛逻禄人(即哈剌鲁人,原中亚巴尔喀什湖地区驻牧的游牧部族),在公元1211年自愿跟随成吉思汗,组成哈剌鲁军参加了元帝国征战,后大批入居内地囤居,成为回回户的成员。而“葛逻禄”的汉译意思为“马”,故回族姓马的也就多了。

回族中的马姓,还有部分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姓的。据云南《保氏宗谱》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姓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姓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

也有一部分属于赐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鲁密国(今伊斯坦布尔一带)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赐姓马,封回回大师”。《宋元以来的中国回回天文学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华居北京,因姓马,名信”。(《回回历史与文化》)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马黑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回回历史与文化》)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回回历史与文化》)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国回族大词典》)马姓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回族(如中亚东干)中也有分布。此外,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中姓马的也很多。

1 有关南靖土楼的作文和资料

土楼建筑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漳州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漳州土楼数量最多:共800多座。建楼最早: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规模最大: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官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奇: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 ,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南靖土楼 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是我所见到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中国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带领师生完成《福建南靖圆寨实测图集》后说:“没有看到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

有四位专家评价过土楼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

——史蒂汶斯·安德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

“这是世界第一流的生土建筑”,“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又似蘑菇拔地飞腾而上。”

——茂本计一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这是土楼博物馆。”

——郑孝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南靖土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是非常奇异的,在世界民居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路秉杰(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2 有关南靖土楼的作文和资料

南靖土楼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结构特点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漳州土楼数量最多:共800多座。

主要特色

最高的土楼——长教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共5层,高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根。令人称奇的是,这座楼建于沼泽地上却没有桩基,就像一艘大船飘浮在海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巍然屹立。

最大的土楼——书洋顺裕楼。建于1937年,外廊直径86米,每层72间,4层计288间,楼中又有80间,共368间。背山面水,气势恢宏,有“王中之王”的盛誉。

最小的土楼——南坑翠林楼。内墙直径只有9米,3层36间。

保护最完好的土楼——梅林怀远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直径38米,高4层145米,共136间。楼内雕梁画栋,佳联成对,读来回味无穷。处于核心位置的“斯是室”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精巧秀气,古朴天然,置身其中,仿佛有朗朗书声。这是一座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

最奇特的土楼——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形土楼(步云楼)、一座椭圆形土楼(文昌楼)和三座圆形土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组合而成,布局合理,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居高俯瞰如绽放的梅花,山脚远眺又似布达拉宫,是土楼民居中最精美的组合群体

3 漳州土楼作文

有人喜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人喜爱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有人喜爱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建筑,而我,独爱美丽富饶的家园,亲爱的母亲——漳州。为什么呢?因为,漳州有许多名胜古迹,尤其是有振撼世界的建筑瑰宝——客家土楼群。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我却觉得漳州人杰地灵,并不比“苏杭”逊色。在闽南西北部的漳州南靖山区,有一群群形状各异的建筑“怪物”,人们从飞机上俯瞰,这些奇特的建筑物像地下冒出来的巨大蘑菇,又似天上掉下的飞碟。这就是被国外专家誉为“世界第一流生土建筑”、“世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的南靖客家土楼群。

南靖县境内有近千座土楼。它们遍布于南坑、书洋、梅林、奎洋等乡镇。仅素有“土楼之乡”之称的书洋镇境内,就有370多座土楼呢。

土楼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造型奇特,其中书洋镇曲江村的和坑土楼群尤为美妙绝伦,曾被日本《建筑杂志》记者拍摄,用作该刊的封面哩!

田螺坑的五座土楼,既像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个圆环,又像一朵大梅花绽放在大地上,其布局真是巧夺天工啊!难怪中外建筑专家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楼群”,“没看到田螺坑土楼,不算真正看到客家土楼”。

从外面看土楼,其形状有方形、扇形、曲尺形等不同形状,然而,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致相同。土楼中间是开阔的天井,一楼是厨房,二楼是贮藏室,三楼以上才是住房。

土楼建筑是客家人建造的,10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的偏僻山区,为了预防野兽、盗匪及当地人的侵拢,他们建筑了这种可集中居住,易于防守的城堡式土楼。

近年来,已有数以万计的中外专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他们无不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世界建筑的瑰宝”。而我,与此同时,也被家乡有这样的土楼群深深地陶醉了。

美啊!漳州土楼,您是漳州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是漳州人民的骄傲,我们为有您而深感自豪!

是啊,漳州的风光名胜,奇山秀水,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您有机会能来美丽富饶的漳州细细品味吧!可是,不管怎样,品味漳州风光的第一站,一定到南靖的客家土楼群来呀!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更爱美丽富饶的家园——漳州。

4 我的家乡是南靖土楼科岭村作文怎么写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如画、依山傍水的地方。

在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谁撒了一大把的金子似的,波光粼粼。一条条不知名的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的小鱼游行的速度可真够快的,比同学们赛跑时的速度还快呢!在村后,是一座座苍翠欲滴的大山。山上,一棵棵大树高耸入云,就像是一

位位守护神,守护着远近乡民的安全。一棵棵像碧玉装扮过的小草,就像我一样想快点长高,不甘示弱地拼命往上生长,让大山拥有了一件翠绿

的衣裳。在村旁,是一家家货品丰富、价廉物美的商店和一条又宽又长的马路。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奔到商店去买东西吃。每次吃完之后,心

里总是美滋滋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美得没人能画得了的地方。

5 名人名家写土楼的作文

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漳州土楼数量最多:共800多座。建楼最早: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规模最大: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官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奇: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 ,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南靖土楼 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是我所见到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中

6 南靖家乡民俗的作文

南靖土楼 第三实验小学 荭晔 车在山路上盘旋着,山上烟雾缭绕,时不时的让人感到冷。

暑假,我和妈妈、妹妹等人来到了南靖,参观土楼。路上向导简老师就给我们介绍:土楼分布在龙岩、南靖、安溪一代。

土楼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 。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

车在山路上盘旋着,山上烟雾缭绕,时不时的让人感到冷。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总算到了目的地,过了隧道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那里的空气更加清新了。

我们先去书阳镇的田螺坑,据说田螺姑娘的故事就在这流传,我们在观景台上领略到了“四菜一汤。”瞧:我拍下的照片吧!四个圆形的土楼围着一个方形。

之后我们还去看了历经七百年风风雨雨的裕昌楼。裕昌楼也被人称为了东倒西歪楼。

它是一个很大的圆形的土楼,共五层。主体是土做的。

进了土楼,我发现土楼的路是用圆圆的青鹅卵石铺成的,石子的表面很光滑。走廊是用很粗的杉木做成的。

土楼里还住着很多人呢。他们在门口摆着许多纪念品做买卖,还有一些老人坐在自做的竹椅上纳凉。

我还参观了他们的厨房,跟我们的大不一样。抬头仰望天空,土楼就像一口井,我们都像一只一只的井底之! “土楼为什么要建这个样子呢?”我很好奇。

向导简老师回答:“因为那时候有倭寇,土楼是为了防止倭寇的入侵。还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还有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的特点。

我们的祖宗利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这么大的土楼,多不容易啊!” “土楼为什么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仍然不倒呢?” 简老师说:“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杉木等……可坚固了!” 我们还参观了好几处的土楼,各有各的特色。我们百看不厌。

接着我们来到了高山水乡——塔下村!塔下村位于书洋镇,不大的村子中间,这里有清澈的山间溪流,犹如玉带,蜿蜒在山坳里;沿河溪而建的土楼有方、有圆,坐落在河溪两岸。山村小屋层层叠加,错落有致;古桥架通两岸村落,走在溪边,仿佛游玩在“江南水乡”,忽然又在梦境;村后的山峰好比苏州的假山,更比假山雄壮!家门口的村民、嬉戏小童、懒洋洋的动物、河流里的小鱼等,游人好象走在油画里似的,流连忘返不归闹市! 塔下村是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张,早年不少人“下南洋”,主要是去泰国和缅甸。

事业有成后,回乡铺路搭桥,光耀门楣,因此不大的塔下村却有5座形态各异的桥。进村的3公里的柏油路,也是华侨捐建的。

山坡上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家庙——德远堂,始建于明朝,清乾隆25年重修。门前树立着历代功德、名人旗杆!褒扬了祖辈们重学和厚德的优良传统。

畅游之余,不禁怀念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更有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的超凡脱世感觉。

7 南靖家乡民俗的作文

南靖土楼

第三实验小学 荭晔

车在山路上盘旋着,山上烟雾缭绕,时不时的让人感到冷。

暑假,我和妈妈、妹妹等人来到了南靖,参观土楼。路上向导简老师就给我们介绍:土楼分布在龙岩、南靖、安溪一代。土楼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 。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

车在山路上盘旋着,山上烟雾缭绕,时不时的让人感到冷。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总算到了目的地,过了隧道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那里的空气更加清新了。我们先去书阳镇的田螺坑,据说田螺姑娘的故事就在这流传,我们在观景台上领略到了“四菜一汤。”瞧:我拍下的照片吧!四个圆形的土楼围着一个方形。

之后我们还去看了历经七百年风风雨雨的裕昌楼。裕昌楼也被人称为了东倒西歪楼。它是一个很大的圆形的土楼,共五层。主体是土做的。 进了土楼,我发现土楼的路是用圆圆的青鹅卵石铺成的,石子的表面很光滑。走廊是用很粗的杉木做成的。 土楼里还住着很多人呢。他们在门口摆着许多纪念品做买卖,还有一些老人坐在自做的竹椅上纳凉。我还参观了他们的厨房,跟我们的大不一样。抬头仰望天空,土楼就像一口井,我们都像一只一只的井底之!

“土楼为什么要建这个样子呢?”我很好奇。

向导简老师回答:“因为那时候有倭寇,土楼是为了防止倭寇的入侵。还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还有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的特点。我们的祖宗利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这么大的土楼,多不容易啊!”

“土楼为什么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仍然不倒呢?”

简老师说:“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杉木等……可坚固了!”

我们还参观了好几处的土楼,各有各的特色。我们百看不厌。

接着我们来到了高山水乡——塔下村!塔下村位于书洋镇,不大的村子中间,这里有清澈的山间溪流,犹如玉带,蜿蜒在山坳里;沿河溪而建的土楼有方、有圆,坐落在河溪两岸。山村小屋层层叠加,错落有致;古桥架通两岸村落,走在溪边,仿佛游玩在“江南水乡”,忽然又在梦境;村后的山峰好比苏州的假山,更比假山雄壮!家门口的村民、嬉戏小童、懒洋洋的动物、河流里的小鱼等,游人好象走在油画里似的,流连忘返不归闹市!

塔下村是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张,早年不少人“下南洋”,主要是去泰国和缅甸。事业有成后,回乡铺路搭桥,光耀门楣,因此不大的塔下村却有5座形态各异的桥。进村的3公里的柏油路,也是华侨捐建的。

山坡上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家庙——德远堂,始建于明朝,清乾隆25年重修。门前树立着历代功德、名人旗杆!褒扬了祖辈们重学和厚德的优良传统。畅游之余,不禁怀念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更有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的超凡脱世感觉!

8 作文 福建土楼游记

[作文 福建土楼游记] 快看啊,那些圆柱形的楼房是干什么的啊?在旅游大巴上的我们,透过窗户看见了一个个好似蘑菇的圆柱型建筑,乍一看又好像是天外飞碟!导游拍拍手,我们立刻朝他那边望去,他清清嗓子说:今天晚上我们就在这里住下,等一下在我这里领房间的钥匙,作文 福建土楼游记。什么?!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住下?

到了目的地我就迫不及待的冲下巴士——一个个巨大的圆柱型建筑引入眼帘,像古代的瓦房,顶上盖了瓦砖,与那些古代建筑不同的是,它的四面八方都是被土围起来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客家民居?

走进侨福楼,一位老人坐在门旁,房梁上柱有鸟巢,老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建这栋楼的楼主,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了银钩,好奇心使我问了他许多关于土楼的问题,他说,他已经有80岁了,当初他的爸爸妈妈生了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三,老大、老二、老四,在外地赚足了钱准备盖房子。老三,就是他出力。

由于是在山区,为了防盗匪的骚扰,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哦,原来是这样啊。由于我们是游客所以住在侨福楼,着名的承启楼在我们的旁边。

吃完了晚饭,我和妈妈去了承启楼,大门旁边的对联上写着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初中一年级作文《作文 福建土楼游记》。我们走进大门,一圈都是居民,圆柱的里面还有圆柱,大土楼里面还有三圈小土楼,我们好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为了不迷路,我们只在外圈走,土楼里一共有4层楼,听里面的人家说:土楼一共有400多间房,就是说你一年都住这里,一天一间房也住不完。由此可以知道这里住着上千人,他们全部都姓梁,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由于太晚了,我和妈妈就回到了侨福楼,我们住在第3层,侨福楼里面是一片空地,铺满了石头,还有一口井,我们从井里打了水在房间里睡了,房里没有空调但是也很凉快。

早晨,鸟巢里的小鸟围绕着圆形的屋顶转了一圈两圈,抬头向天空上望去,我们像在一口井里一样,天空也是圆的,颇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呢。

我们收拾好行李,与老人告别,我们走上巴士,我恋恋不舍的望望福建土楼,我真想一直呆在这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总归得向新的旅程出发了。

福建土楼真是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啊!

初一:张栩莎

9 撒拉族土楼作文350字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一起自驾去福建。我们先去了福州,然后去了厦门,在厦门玩了两天以后,我们去了世界遗产——福建南靖土楼的田螺坑土楼群。一大早,我们就开车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沿途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香蕉园。在刚听到土楼这个名字时,我有一个疑问:土楼难道都是用土做出来的吗?3 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到达了土楼。首先,我们去了“四菜一汤”土楼群,这个名字可形象了。因为,一共有四个圆的土楼和一个方的土楼,从高处往下看,四个圆的好像四盆菜,一个方的好像一碗汤,所以叫做“四菜一汤”。

在土楼里边的介绍上写着:土楼是用土、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做成的,墙厚一米五多,土楼可以抗震、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等等关于土楼的知识。原来土楼里边还有可以吃的糯米饭和红糖啊,哈哈,真有趣。我还看到,土楼一般都是四层,第一层是厨房,第二层是仓库,第三第四层是卧室,每家都是每层各一间。有的土楼可以住三四十户人家,大的甚至可以住两百户人家呢。

第二站,我们去了有七百年历史的“东倒西歪“楼。它是世界第一奇楼,因为里面有许多歪歪扭扭的柱子。据说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过几百年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真是奇迹呀。我觉得造土楼的人们真厉害,能在高山上用土造楼呀!

截至2019年,邵东辖4个乡、18个镇、3个街道,分别是双凤乡、周官桥乡、堡面前乡、斫𥕢乡(斫曹乡)、牛马司镇、九龙岭镇、仙槎桥镇、火厂坪镇、佘田桥镇、灵官殿镇、团山镇、砂石镇、廉桥镇、流光岭镇、流泽镇、魏家桥镇、野鸡坪镇、杨桥镇、水东江镇、黑田铺镇、简家陇镇、界岭镇、两市塘街道、宋家塘街道、大禾塘街道。

县人民政府驻地大禾塘街道兴和大道288号。

2015年,根据邵东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范家山镇与牛马司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牛马司镇;黄陂桥乡、大禾塘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大禾塘街道;石株桥乡、灵官殿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灵官殿镇。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邵东县减少3个乡级建制。

扩展资料

邵东市境内属湘中丘陵地带,为浸融蚀地貌。丘岗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118%,山地占2169%,平原多为溪谷平原,仅占1085%。地势南北崛起向中部倾斜,中部抬升向东西两向成阶梯式倾斜,成为境内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邵东处雪峰山和南岭山系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丘岗谷地遍布,伴有低丘小平原和若干小型盆地地势为地南北山地崛起,中部抬升向东西倾斜。

——邵东

黄河

黄河 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长度 5464 km源头海拔 4800 m平均流量 17745 m³/s流域面积 752443 km²源头 青海省注入 渤海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饔玫娜嘶蚣�澹�拖窳⒃诨坪蛹ち髦械捻浦�揭谎�m浦�狡涫凳且痪奘��挥诨坪尤�畔慷蔚募绷髦校�且桓鍪�海�顺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黄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黄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情况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工,于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亿亩,增长了8倍,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3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许多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棉基地。

黄河下游现共修建引黄涵闸94座,引黄灌溉和抗旱浇地面积达3600多万亩,平均年引水量近10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沿黄20个地、市的百余县用上了黄河水。

黄河水资源利用范围,已从过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转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沿河兰州、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均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农村2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也靠黄河供水得到解决。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岛)、引黄济卫(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共580亿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属较高水平。据综合分析计算,建国50年来,引黄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亿元。

防洪历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黄河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条古河道。

黄河水神与灵物的传说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大禹,是国人最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为世人所无限敬仰。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意义却在于:首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创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黄河历1400余年无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黄河河道也被世人认为是最佳的河道,并长期影响着后人的治河活动。

伴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有时也把大禹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继河伯之后的黄河水神。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而且站在阁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黄河。开封城东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铜像。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九曲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

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 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 族、普米族、羌 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 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 族、壮 族;

阿昌族、白 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

中国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以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

1、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2、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瑶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中国,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3、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4、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5、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民族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参考资料:

少数民族-

回族马氏的由来

马 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回族马姓由来主要主要有以下几种:“‘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