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姜姓族谱、家谱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
1、相传夏禹的后代有以南(男)为姓者,见《史记夏本纪》;
2、《姓源韵谱》: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夜梦赤龙入怀,怀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宣王)在周初时为大夫;(浙江温州说)
3、《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春秋时姬姓卫灵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有以南为姓(河北枣强、陕西渭南说);
4、春秋时晋国高士隐于南乡,其后裔改姓南(山西说)。
5、满族的南姓,来自那拉氏
历史名人:
春秋鲁有南蒯。战国卫国大夫南文子。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洛阳令南卓、名将南霁云。 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有清白之名。南宪仲、南居益父子为明朝工部尚书。南仝为明南京四川道御史。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近当代南姓名人:
南汉宸 ,首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山西洪洞人)。南振中 ,现新华社总编(河南人)。南汉忱,民主爱国人士,教育家(河北泊头人)。南运生,现河北画院院长(河北任丘人)。南云端,中国工人出版社总编。南慧云,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南平, 文革时期一省部级干部。南勇 , 中国足协书记、副主席。
而据山西侨联新发布:南氏起源于山西,为春秋晋隐士后裔,现该省20024人,排129位。
在河北 、山东交界一带 世代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 (河北沧县兴济人,现其陵为十三陵西北角的泰陵,03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并办理了很多好事如奉圣旨顺民意,修兴济减河(天津称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而其两兄弟张延龄、鹤龄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占民田等。1547年,即张皇后死后5年,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处逃跑 ,为便于以后相认,由张姓分 东、南、西、北四个姓氏。 为此 ,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在当地,南姓与东姓历史上就论一家人。(此说在河北、山东、天津一带广为流传而且极为一致)。
南氏族谱]序
[南氏族谱]由二十二世孙,俊生制作成软盘,便于保存。
天开地辟人因以生之人生之初一二世年代伊迩祖宗易知家谱有无无关轻重也再传数传人丁繁衍村落不必一方子孙又各异派后世子姓所由由后推前因支知本非家谱之记载说明鲜不至明近而昧远失迷祖宗有无家谱由是以观谱谍所系诚重事也如吾族南姓一家祖宗相传以来谓系周朝苗裔本姓姬氏起周及秦仍然姓姬及遭秦乱族人四出头前人等恐迷本宗相议指门为姓出南门者即便姓南出东门者即便姓东北西亦然始更东姓者名唤东磷更南姓者名唤南裕北与西族姓氏空传名号实迹失迷即吾祖南裕亦非即居棘津本居陕西华州渭南县自大明国初永乐年间始祖讳公全为避凶年巡胞兄讳公正迁居之所始寄迹于枣邑始祖三代本有旧谱藏于厅堂后遇火灾焚化此时急为修整尚能记忆庶不至失迷宗谱无奈越历数世无复序者迨及长门十三世孙讳凤鸣次门十五世孙讳锟者意欲复修不料志未逐而去世后凤鸣子讳立才业悯旧谱之即失复惧后人之迷宗于是要会族人复修家谱以承先志以觉后人因命锟子讳毓杰登其名而序之上自始祖公全以下分为二大支但始祖以下四世失传不能记忆六世以下誊支派列名次庶后世展卷豁目爽心以俟异日之再序者。
尝读史三皇以后记载不传有天下者之姓氏司马公则采陈氏世编增纂而分注之夫以人皇以后不能无帝王尚资旁说以续正史况余八世祖由南家庄迁居西黄甫村尚有坟头世次昭穆可按顾不可以续入谱牒乎概自迁居西黄甫村以后至程绪已经八世而南家庄谱牒之修则族史毓杰为之其谱序云 :前本有旧谱藏于
厅后乃经回禄之灾遂昧世系之次幸有前南庄之谱以前后村族人称呼推之当是十六世本此以按坟头亦复昭然不爽因登其名而为之序彼时余祖已列成均余父已入黉宫未尝与基事也至嘉庆已卯科余中副车有前村族伯邑庠生方杰偕族兄毓杰惠而好我为我历阅坟头确明余系十六世孙是岁孟冬拜谒坟墓遍叙族人信乎水得其源木得其本矣然斯时余父及余实不敢强疑为信也因相与返复慎审焉谓余非南家庄迁去也则黄甫坟之名胡以在南家庄村西北也谓余非自西茔迁自黄甫坟也胡以西茔始祖之前正当者为毓杰之祖偏列於右者为兴祖之祖偏列於左者更无人耶谓始祖仅有二子也胡为乎不左右以葬而一正当以偏列耶则为二支之后由西茔迁至黄甫坟无疑矣且以世次考之谓余非系十六世也胡为乎南茔五世西茔一世黄甫坟二世
迁居西黄甫更八世也谓余系黄甫坟二世以下旁列坟头之后则迁居西黄甫祗七世而可何以有八世也则吾八世祖当於旁列坟头并列无疑也又况旁列坟头有留穴未葬可证也且以年齿齐之毓杰兄为长支兴祖族祖为三支余为二支人生三十年为一世以齿序考之当不至甚远也呜乎余父子推思至此经昼夜不能眠矣到此愈知前村族伯邑庠生方杰族兄毓杰生之为惠心人也乃又有疑者余迁居西黄甫之始祖名天眷与南家庄之名玉谟玉烈者仅为三世兄弟何以不同字命名也又不敢遽登谱者自己卯至己丑复十年矣再订毓杰族兄始知其谓公全以下四世失传者非真而所谓玉谟玉烈者亦因前南家庄之九世附会而名之名乎至此余始了然矣余始了然矣会族人欲复叙家谱因载余家之谱登之而为之序是序也非敢略族人而单言余家但以同宗为族所以叙余家者正所以序族人也然余於此尚有惧矣知我者其以此也夫罪我者其以此也矣。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岁次己丑清明节己卯科副榜侯选直隶州州判十六世孙程绪沐手敬书。
南氏族谱序
吾族自周朝以来绵绵延延迄今数千年矣然其居枣邑也自永乐年始祖讳公全始旧有谱焚於火其后传至长门十四世孙讳立才及次门十六世孙讳毓杰悯旧牒之既失始说焉至今传至献身又数世矣予尝谓谱牒之修上以考累代之世系下以分子姓之支派所系岂不重哉因语及十九世孙春旺共成之春旺应之曰诺於是偏告族人期竣事焉噫世风之不古久矣小加大疏间亲少凌长驯至一本之亲视若路人焉甚至不如路人焉岂果人心之独薄与抑以睦族之说有所未讲也夫其视为后世之子姓兄弟览斯谱者相与敦宗相与睦族不使一本者视为路人也是则吾之厚望也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七世孙廷献序修
盖家谱者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莫不以家谱为重者也夫吾始祖南公全自陕西迁居枣强县南家庄以来本有家谱藏于厅堂后遇火灾焚化未及修整已经数世自吾高祖讳毓杰悯旧谱之既失思来世之难序遂与西黄甫副榜公名程绪者重修家谱自今又经数世尚未重序遂与族人共议重序家谱莫不欣然於是以故者登名于谱现存者笔之於书予系十九世孙讳春旺继吾高祖之志也然予所又忧虑者祖茔坟墓不清次序难辨支派远近不能以了然遂与元侄名福太者议於坟墓绘图向元侄惠而好我怡然乐为将坟墓阅历清楚某茔迁至某茔某穴跟至某穴一一指点清楚绘图登於谱书之后卷吾之志遂矣且又思虑各茔地亩自明至清历多年文契失迷毫无凭证欲立文契无由可书幸遇正堂张公偏查红契无契者补契予遂将各茔地亩丈量清楚乘亩数以捕红契为后世之凭证也予又恐日久年远文契难保无虞因立碑碣将各茔阔步亩数刻造碑文以裕后世为凭为证是为序也。
立碑碣於九世祖玉谟坟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予系十九世孙讳春旺字芳盛沐手敬书。
谱牒者族人分世之造册也,上考累代世系下分支派,似水之求源木之求本,以至不失迷祖宗,吾祖历数朝何以改姓?何以迁居?时何社会历史背境?
吾族为周朝姬姓后裔,易姓至今已近二千年了,然始祖於明朝永乐年初,由陕西渭南县迁居枣强县也已五百多年。由渭南何村迁来?易姓至今繁衍了多少代?与复姓南宫、南门有否姓氏亲缘,不得而知,但与东姓、西姓相遇者,亦言原为姬姓,传说相同,相认同宗,亲如一家。
因旧谱已失记载失传,现存谱也因前南庄附会而名,遍览旧谱及序文始知有失传者、外出者,不知所至者,更有名下无任何记载者这些并不等於下无传人,只是记载不全及年代久远失去联系罢了。由明至今已五百多年,外出他乡者不知繁衍了多少后代,故即在天南地北相遇者具视为一家。
这次修序依据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本,距今一百六十年了,及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本,具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无法保存,故与二十世明参商议修序,并与西黄甫十八世英征取得联系为尽力将外出他乡者载入知其地址者遍发书信,取得联系索取下代子孙名字载入谱牒,以备后序。
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二十二世孙俊先敬书。
程绪系十六世孙南茔五世南公全以下四世失传西茔一世亦失传此一世与长支毓杰兄三支兴祖族祖同祖以下分为三支:长支毓杰兄之祖次支程绪之祖三支兴祖族祖之祖毓杰兄谱名为南汉亦因前南家庄之谱附会为之余黄甫坟之始祖与毓杰兄之祖名闻德者同世黄甫坟之二世与毓杰兄之祖名果者同世余迁居西黄甫村之始祖名天眷者与毓杰兄之祖名玉谟者同世玉谟以上四世之名俱毓杰兄因前南家庄之谱附会名之是毓杰兄自公全以下八世失传而余家七世失传也即其实而载之不敢忘郭公夏五之义也。
南氏族谱正文
始 祖 南 公 全
以下二世至五世失传墓在南茔,由六世祖分二大支。
六世长支 南海 子 闻礼
二支 南汉 长子 闻德
次子 闻道
七世长支 海 子 闻礼 子 南强
二支 汉长子 闻德 长子 南果
次子 南劲
汉次子 闻道 子 南刚
八世长支 闻礼子 南强 长子 玉前
次子 玉敬
二支 闻德长子 南果 长子 玉谟
次子 玉烈
闻德次子 南劲 长子 玉诰
次子 玉用
三子 玉钦
闻道子 南刚 长子 玉喜
次子 玉知
九世长支 强长子 玉前 长子 自修
次子 自振
强次子 玉敬 子 自达
二支 果长子 玉谟 子 自竞
果次子 玉烈 子 自贵
劲长子 玉诰 长子 南水改自瑞
次子 南超
劲次子 玉用 子 自行
劲三子 玉钦 长子 自秋
次子 自全
刚长子 玉喜 长子 自魁
次子 自强
三子 自道
刚次子 玉知 子 自得
十世长支 玉前长子 自修 继子 思难(系自振五子)
玉前次子 自振 长子 思温
次子 思忠
三子 失名(绝)
五子 思难(出继自修)
玉敬子 自达 子 思俭
二支 玉谟子 自竞 长子 思恭
次子 思敬
三子 思贤
玉烈子 自贵 子 思齐
玉诰长子 自瑞 子 玉衡 改思德
玉诰次子 南超 子 (少亡失名)
玉用子 自行 子 思瑞
玉钦长子 自秋 子 思玉
玉钦次子 自全 长子 思智
次子 仪庭 改思庭
三子 思信
玉喜长子 自魁 子 思才
玉喜次子 自强 长子 思刚
次子 思问
玉喜三子 自道 子 思勤
玉知子 自德 长、次、三(失名绝)
四子 思聪
五子 (绝)
十一世长支 自修继子 思难 子 兴周
自振长子 思温 子 有山
自振次子 思忠 长子 岐山
次子 临山
三子 岐武
自达子 思俭 子 衡山(绝)
十一世二支 自竞长子 思恭 长子 乳名大鸿
次子 二鸿(绝)
三子 (少亡)
自竞次子 思敬 长子 喜茂
次子 喜福
自竞三子 思贤 子 喜太
自贵子 思齐 子 喜隆
自瑞子 思德 长子 宗周
次子 宗召
三子 宗文
四子 宗武
自行子 思瑞 长子 喜平
次子 喜中
自秋子 思玉 子 宗有
自全长子 思智 子 喜和
自全次子 思庭 长、次、三(少亡失名绝)
四子 喜盛
自全三子 思信 长子 喜荣
次子 (外号十八大,外出虎皮口)
三子 喜章(绝)
四子 万枝
自魁子 思才 长子 传 德(乳名和尚,迁居正定
府西北,离城十二里湛村)
次子 承德
自强长子 思刚 子 东贵
自强次子 思问 长子 喜功
次、三(失名绝)
自道子 思勤 子 成文(绝)
自德子 思聪 继子 旺楼
十二世长支 思难子 兴周 长子 凤德(绝)
次子 凤彩(绝)
思温子 有山 子 凤吉
思忠长子 岐山 继孙 立才(系凤鸣长子)
思忠次子 临山 继子 凤亮(系岐武次子)
思忠三子 岐武 长子 凤鸣
次子 凤亮(出继临山)
思俭子 衡山(绝)
十二世二支 思恭子 大鸿 子 福禄
思敬长子 喜茂 子 祥宗
思敬次子 喜福 子 祥麟
思贤子 喜太 长子 (失名绝)
次子 吉麟
三子 南山
思齐子 喜隆 无嗣 (过江姓子名六绝)
思德长子 宗周 子 南彦
思德次子 宗召 长子 南礼
次子 南名山
三子 南义
思德三子 宗文 长子 (少亡)
次子 志友
三子 鸿山
思德四子 宗武 长子 南端
次子 南正
三子 南直
思瑞长子 喜平 长子 (乳名大麻子)
次子 进禄(外出京东遵化州袁果庄)
三子 三才(出继喜和)
思瑞次子 喜中 子 有林
思玉子 宗有 子 德禄(少亡)
思智子 喜和 继子 三才(系喜平三子)
思庭子 喜盛 子 南瑞
思信长子 喜荣 子 美禄
思信次子 大八十 子 (乳名南福,外出虎皮口)
思信三子 喜章(绝)
思信四子 万枝 子 (乳名长生绝)
思才长子 传德(乳名和尚,迁居正定府西北,离城
十二里湛村,长、次、三绝)
思才次子 成德 子 永禄
思刚子 东贵 长子 永利
次子 永财(出继喜功)
思问子 喜功 继子 永财(系东贵次子)
思勤子 成文(绝)
思聪继子 旺楼 子 (乳名南波,外出)
十三世长支 兴周长子 凤德(绝)
次子 凤彩(绝)
岐山 无嗣 十四世继孙 立才
有山子 凤吉 子 福张(外出)
临山继子 凤亮(绝)
岐武子 凤鸣 长子 立才(出继岐山)
次子 达才(绝)
十三世二支 大鸿子 福禄 长子 守才
次子 大才
喜茂子 祥宇 长子 明才
次子 临才
三子 义才
喜福子 祥麟 子 福起
喜太次子 吉麟 继子 英才(系南山次子)
喜太三子 南山 长子 奇才(号德魁)
次子 英才(出继胞伯吉麟)
宗周子 南彦 继子 兴才(系名山长子)
宗召长子 南礼 子 有才
宗召次子 名山 长子 兴才(出继南彦)
次子 旺才(无嗣)
宗召三子 南义 无嗣
宗文次子 志友 无嗣
宗文三子 鸿山 长子 (少亡)
次子 文才
宗武长子 南端 子 发才
宗武次子 南正 子 敏才
宗武三子 南直 子 建才
喜平长子 大麻子 无嗣
喜平次子 进禄 子 士荣(父子外出京东遵
化州不知所至)
喜忠子 有林 长子 京才
次子 容才(绝)
宗有子 德禄(绝)
喜和继子 三才 子 福至
喜盛子 南瑞 长子 (少亡)
次子 (少亡)
喜荣子 美禄 长子 进才
次子 兴德
大八十子 南福 (外出虎皮口)
万枝子 长生(绝)
成德子 永禄 子 荣祖
东贵长子 永利 子 兴祖
东贵次子 永才(绝)
旺楼子 南波(外出)
十四世长支 凤吉子 福张(外出)
岐山继孙 立才(系凤鸣长子)
凤鸣次子 达才(绝)
十四世二支 福禄长子 守才 长子 南锦
次子 南铎(出继义才)
三子 南铭
福禄次子 大才 子 南镰
祥宇长子 明才 子 南珍
祥宇次子 临才 继子 二麻子(系福起二子少亡)
祥宇三子 义才 继子 南铎(系守才次子)
祥麟子 福起 (长、三麻子具少亡)
次子 二麻子(出继临才)
吉麟继子 英才 子 南伦
南山次子 奇才(号德魁) 子 南锟(号明池监生)
南彦继子 兴才(绝一女配后十七户李仁起为妻)
南礼子 有才 长子 南玉
次子 兴帮(改南珠)
三子 奠帮
四子 南敏
五子 治帮(出继文才)
名山子 旺才(绝)
鸿山子 文才 继子 治帮(系有才五子)
南端子 发才 子 (少亡)
南正子 敏才 子 安帮改永魁
南直子 建才 长子 连魁
次子 芳魁改连相
进禄子 士荣 (父子外出京东遵化州袁果庄)
有林长子 京才 子 智强
义子 方刚(带来本姓李,配赵氏
带来一子名存盛本姓张)
有林次子 容才(绝)
三才子 福至 子 智明
美禄长子 进才 子 怀明
美禄次子 兴德 子 通明
永禄子 荣祖 子 南壁(绝)
永利子 兴祖 长子 南琳
次子 南赞改南锡
十五世长支已无记载,以下俱为二支
十五世二支 守才长子 南锦 子 毓豪
守才次子 南铭(改光辉) 子 毓芳
大才子 南镰 长子 毓廷(绝)
次子 毓荣
明才子 南珍 子 毓秀
临才继子 二麻子 无嗣
义才继子 南铎 子 毓清
英才子 南伦 长子 毓俊
次子 毓文(绝)
三子 毓明
奇才子 南锟(号明池监生)子 毓杰号钟英
有才长子 南玉 长子 文豹
次子 云豹(改文虎出继胞叔南敏)
有才次子 南珠 长子 毓瑞
次子 毓福
三子 毓祥
有才三子 奠帮 长子 毓严
次子 毓华(出继智明)
三子 毓辉(改凤山出继智强)
有才四子 南敏 继子 文虎(系南玉次子)
文才继子 治帮 长子 毓谟(改毓锡)
次子 毓烈(改毓德)
三子 毓恒
敏才子 永魁 继子 凤怀(系连相次子)
建才长子 连魁 子 凤柱
建才次子 连相 长子 凤明
次子 凤怀(出继永魁)
三子 凤仪
京才子 智强 继子 凤山(系奠帮三子)
京才义子 方刚 义子 存盛(改毓厅)
福至子 智明 子 毓零(少亡)
继子 毓华(系奠帮次子)
进才子 怀明 子 毓聪
兴德子 通明 子 盛刚(少亡)
荣祖子 南壁(绝)
兴祖长子 南琳 子 毓盛
兴祖次子 南锡 子 毓礼
十六世二支 南锦子 毓豪 子 德存
南铭子 毓芳 长子 德顺(出继毓清)
次子 德旺
南镰长子 毓廷 无嗣
南镰次子 毓荣(少亡)
南珍子 毓秀 子 德深(外出夏津武茔子)
南铎子 毓清 继子 德顺(系毓芳长子)
南伦长子 毓俊 长子 致中
次子 守中
三子 建中(出继董庄赵氏)
南伦次子 毓文(绝)
南伦三子 毓明(绝)
南锟子 毓杰(号锤英)长子 德一
次子 智二(少亡)
三子 省三(号希增)
四子 瑞五
五子 德六
南玉长子 文豹 长子 (少亡)
次子 廷魁
南珠长子 毓瑞
南珠次子 毓福 子 廷立
南珠三子 毓祥(字庆声) 子 廷献
奠帮长子 毓严 子 廷公
南敏继子 文虎 长子 (乳名大白腊外出)
次子 廷彦
治帮长子 毓锡 子 廷文
治帮次子 毓恒 长子 廷选
次子 廷福
三子 廷职(外出病故)
治帮三子 毓德 长子 廷贵
次子 廷英
三子 廷富
四子 廷方
永魁继子 凤怀 子 廷玉
连魁子 凤柱 长子 廷仪
次子 廷禄
连相长子 凤明
连相三子 凤仪
智强继子 凤山 子 廷桢
方刚义子 毓厅 子 廷俊(四老平)
智明子 毓零(少亡)
智明继子 毓华(绝)
怀明子 毓聪 长子 廷儒
次子 廷明
三子 廷来改廷月
通明子 盛刚(绝)
南琳子 毓盛 长子 明祥
次子 五臣改明德
南锡子 毓礼 子 明新
十七世二支 毓豪子 德存(外出病故)子 凤岐(外出)
毓芳次子 德旺 子 凤岗改福元
毓秀子 德深 子 南八(父子外出夏津武茔子)
毓清继子 德顺 长子 仁元 福旺
次子 义元 福长
三子 礼元 福成
四子 智元 福和
五子 信元 福开
毓俊长子 致中
毓俊次子 守中 子 明元
毓俊三子 建中(出继董家庄赵氏)
毓杰长子 德一(少亡)
毓杰次子 智二(少亡)
毓杰三子 省三(号希增)长子 魁元
次子 武元
三子 文元
毓杰四子 瑞五 继子 德元(系德六长子)
毓杰五子 德六 长子 德元(出继胞伯瑞五)
次子 庆元
文豹子 廷魁 长子 万福(外出)
次子 万顺
毓福子 廷立(字献文)长子 万祥(凤瑞)
次子 万常(出继廷献)
三子 万和
毓祥子 廷献(号铭阁) 子 万魁(殇记埋西茔)
继子 万常(系廷立次子)
毓严子 廷公 继子 万清(系廷桢长子)
文虎长子 乳名大白腊(外出)
文虎次子 廷彦 长子 万声
次子 万春
毓锡子 廷文 子 万成
毓德长子 廷贵 继子 万庄(系廷英长子)
毓德次子 廷英 长子 万庄(出继廷贵)
次子 万帮(绝)
三子 万恒(绝)
四子 万明(绝)
毓德三子 廷富 继子 万林(系廷方长子)
毓德四子 廷方 长子 万林(出继廷富)
次子 万玉
三子 万凤
四子 万起
毓恒长子 廷选 继子 万德(系廷福长子迁故城
齐杏基)
毓恒次子 廷福 长子 万德(出继廷选)
次子 万仓(迁故城齐杏基)
毓恒三子 廷职(外出病故)
凤怀子 廷玉
凤柱长子 廷义
凤柱次子 廷禄
凤山子 廷桢 长子 万清(出继廷公)
次子 万振
三子 万增
毓厅子 廷俊(绝)
毓聪长子 廷儒 继子 庆祥(廷月长子)
毓聪次子 廷明 继子 庆立(系廷月次子)
毓聪三子 廷月 长子 庆祥(出继廷儒)
次子 庆立(出继廷明)
三子 庆连
毓盛长子 明祥 长子 怀玉
次子 怀金
三子 怀起
四子 怀昌
五子 怀刚
毓盛次子 明德 子 怀庆
毓礼子 明新 长子 怀旺
次子 怀银
十八世二支 德存子 凤岐(外出,乳名五老闷)
德旺子 福元
南五(迁北流常村,经去查考只知大号南五,已
不知真名,他是仁元亲弟兄呢,还是福元、
凤岐?记载不明。子 长根)
德深子 南八(外出夏津武茔子)
德顺长子 仁元 长子 书堂
次子 书太
德顺次子 义元 长子 书香
次子 书廷
三子 书申(俱绝)
德顺三子 礼元 子 书昌
德顺四子 智元
德顺五子 信元 长子 书森
次子 书贞
三子 书州
守中子 明元 子 春长
省三长子 魁元 长子 春旺
次子 春廷(出继武元)
省三次子 武元 继子 春廷(系魁元次子)
省三三子 文元 子 春煦(绝)
瑞五继子 德元 子 春和(成)
德六次子 庆元 长子 春年
次子 春月
廷魁长子 万福(外出)
廷魁次子 万顺 继子 存元(改世存系万声次子)
廷立长子 万祥(凤瑞) 长子 庚元(必世庚)
次子 昆元(改世昆少亡)
廷献继子 万常 长子 庚辰(改世利)
次子 庚未(改世印绝)
廷立三子 万和 子 庚田(改世田)
廷献子 万魁(殇记埋西茔)
廷公继子 万清 子 宽元(改世宽少亡)
廷彦长子 万声 长子 金元(改世金)
次子 存元(改世存出继万顺)
三子 福元(改世福)
廷彦次子 万春 子 保元(改世保)
廷文子 万成 子 连旺(改世英)
廷贵继子 万庄 子 连营(改世杰)
廷英子 (万帮、万恒、万明俱绝)
廷富继子 万林 长子 连波(改世波)
次子 连增(改世增)
廷方次子 万玉(绝)
廷方三子 万凤(绝)
廷方四子 万起 子 连浩(改世法)
廷选继子 万德 子 宝祥(改世祥)
廷福次子 万仓 长子 向明(改世明)
次子 向和(改世和)
廷桢次子 万振(绝)
廷桢三子 万增 子 国忠(改世忠迁唐家林村)
廷儒继子 庆祥 长子 存香(改世香)
次子 存禄(改世禄)
廷明继子 庆立 长子 存海(改世海)
次子 存河(改世河)
三子 存水(改世水)
廷月三子 庆连 子 存所(改世芳)
明祥长子 怀玉 长子 福长
次子 福站(少亡)
三子 福振
明祥次子 怀金 子 福顺(鸡西市)
明祥三子 怀棋(绝)
明祥四子 怀昌 子 福林
明祥五子 怀刚(绝)
明德子 怀庆 长子 福石
次子 福恒(住北京)
三子 福达
四子 福训(少亡)
明新长子 怀旺(绝)
明新次子 怀银 子 福君(外出东北阿荣旗)
十九世二支 南长根 子 金荣(北流常)
仁元长子 书堂 长子 双兰(迁东北牙克石)
次子 双维
三子 双桐(住哈尔滨)
四子 双岗
五子 双五
六子 双七
仁元次子 书太 子 双久(阿荣旗)
义元子 书香、书廷、书申(绝)
礼元子 书昌 长子 双正(住北京)
次子 双稳(住阿荣旗)
三子 双群
四子 双影(住东北大庆)
五子 双盘
六子 双轩
信元长子 书森(绝)
信元次子 书贞 子 双升(住北京)
信元三子 书州 长子 双庄(住盘锦市)
次子 双文
明元子 春长 长子 锡福
次子 锡禄
三子 锡祯
四子 锡祥(绝)
魁元长子 春旺 长子 锡全(绝)
次子 锡彦
武元继子 春廷 长子 锡关
次子 锡雎
三子 锡麟
四子 锡趾
文元子 春煦 子 锡礼(绝)
德元子 春和(成) 长子 锡长
次子 锡平
庆元长子 春年 长子 锡温
次子 锡良
庆元次子 春月 长子 锡恭
次子 锡俭
三子 锡让
万顺子 世存 长子 立太(少亡)
次子 立波(改明辰)
万祥长子 世庚 长子 立本(改明本)
次子 立章(改明章)
三子 立忠(改明忠)
万祥次子 世昆(绝)
万常长子 世利 子 福来(改明参)
万常次子 世印(绝)
万和子 世田 长子 立台(改明辅)
次子 立珍(改明弼)
三子 立池(改明奎)
万清子 世宽(少亡)
万声长子 世金 子 立贞(改明贞)
万声三子 世福 长子 立明(改明立张家口)
次子 立岗(改明远)
三子 立荣(改明荣出继世保)
万春子 世保 继子 明荣(系世福三子北京)
万成子 世英 长子 双六(改明义)
次子 双禄(改明远)
三子 双站(改明站)
万庄子 世杰 长子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志里面记载,姜姓,石桥镇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后裔。
「姜」源出
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堂号
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余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于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余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余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于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余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余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于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于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余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
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扩展资料:
姜姓名人: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2、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
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
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
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3、姜夔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
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姓
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春秋战国时代的姜姓诸侯国主要有齐国和鄣国。到战国中期,姜齐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相关信息: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祖姜遇,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吾始祖遇公携三子世魁、世标、世章由山西洪洞游于洛,为爱嵩士之美卜居焉,后庄名定为中溪乃取磻溪之意。始祖定居十余年后,带三子到汝州市一带定居,现村名为姜家庄(大程朱姜村)。现从姜庄分出的族人已遍及汝州寄料镇的吕庄、妻贤庄、张坡;汝州杨楼镇的姜家沟、赵沟、王楼袁庄、夏庄;庙下乡的杨庄、吕庄、春店;温泉镇的温泉、连庄;临汝镇的临汝镇、菜园;汝阳县三屯乡的王坪;小店乡的关帝庙村等十数个自然村,目前有2000余人。
平顶山汝州市杨楼乡姜庄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迁自伊川中溪村)
洛阳汝阳字辈: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 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 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 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 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 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迁祖姜遇携世魁、世标、世章三子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吾族自炎帝肇基,太岳,佐夏,磻溪,左周封齐,太公望后,其一支迁于吴,又迁于越,复迁于燕京,最后迁于晋之洪洞,洪武二年(1369),由洪洞西游于洛。已有600余年)我的不知道有没有一样的?
唐朝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字辈:“世运承先泽光华继后如家国文明远廷贤任尔思一邦登政仕永绍吉人图三伯从公久天壁可为谟子能辉前志兆泰俊良储”。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山东莱阳姜姓一支字辈:“国祖德千秋远”。 山东莱阳姜姓一支字辈:“廷玉日世翕永成书”。 山东蓬莱姜姓一支字辈:“世守仁可长”。 山东蓬莱姜姓一支字辈:“德必希成作树传家福善名”。 山东泰安东平姜姓字辈:“发祥志兰方”。 山东泰安姜姓字辈:“炎锡汉桂焕培明潞树烯增”。 山东荷泽巨野姜姓字辈:“金全发……” 山东登州宁海姜姓字辈:“云玉万殿……” 山东登州文登姜姓字辈:“财世福国学永云连会玉”。 山东潍坊昌邑姜姓字辈:“起言义则思”。 山东潍坊姜姓字辈:“玉官传明祥”。 山东济宁姜姓字辈:“延庆开元美玉”。 山东威海姜姓字辈:“学书宜立志明”。 山东平度姜姓字辈:“天作书连进学”。 山东巨野姜姓字辈:“九守永传慎福贵常青广自体玉先连”。 山东牟平姜姓字辈:“文国兴逢英”。 山东德州姜姓字辈:“文九□殿振延秀智仁圣”。 山东黄县姜姓字辈:“思启建国开元”。 山东聊城姜姓字辈:“久志清会明”。 山东姜姓一支字辈:“齐儒圣兆聘渭访续祥邦国治诚顺诰恒富裕利长仲法奎培运永冠西世昌”。 江西瑞邑井泉庄姜氏字辈:“储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之)”。注:从“储”开始接续。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绍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泰千文受斌延鸿玉以兴太一仲良季达光圣开成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守应自先景从明哲钦尊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太宗彦文国寿定保德元朝典时福单延汝周启应永世家茂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苏盐城姜姓字辈:“杰善芝家必有余庆”。 江苏盐城建湖姜姓字辈:“曰有效启玉(东)海基”。 江苏盐城大纵湖姜姓字辈:“山文昌章中正大”。 江苏扬州姜姓字辈:“洪昌明正宝”。 江苏邗江姜姓字辈:“朝拜治国民律修义德”。 江苏淮安姜姓字辈:“学万守成文道其昌邦国之江”。 江苏赣榆姜姓字辈:“开致仁守(正)先(修)启(在)厚统”。 江苏常州姜姓字辈:“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辽宁丹东姜姓字辈:“文明兆忠奎庭广福来祥”。 辽宁营口大石桥姜姓字辈:“日思祖得弼希成莫秉亦元可嗣声务若本存大作用乃为克世以传鸣”。 辽宁大连姜姓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辽宁大连瓦房店姜姓字辈:“国年玉林丰福庆永长生”。 辽宁大连庄河姜姓字辈:“鸣德作天志”。 辽宁满族姜姓字辈:“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辽宁姜姓一支字辈:“清殿永远礼智信”。 湖北南漳姜姓字辈:“文茂永德福庆国语正大光明”。 湖北竹山姜姓字辈:“复兴盛世启忠厚传家庭”。 湖北荆州监利姜姓字辈:“遇世正志定学应昌大开祥运修齐景盛明”。 湖北襄樊谷城姜姓字辈:“春发元茂英”。 四川广安姜姓字辈:“腾学文永开通大以丰锡兴荣自有光”。 四川姜姓一支字辈:“万德方宏龚东”。 四川广元姜姓字辈:“庭成玉得(德)绍民(元)国”。 四川内江姜姓字辈:“文之月成应国光思德树明清天福太永兴桂维修”。 安徽滁州姜姓字辈:“文永长维广家乐世书必有相”。 安徽定远姜姓字辈:“志文天朝尔廷必洪大学士业守书田国华克正祖德延长”。 安徽五河姜姓字辈:“忠厚传家远”。 安徽桐城姜姓字辈:“神祖为上之字国昌恭宽信敏长发其强”。 吉林长春姜氏字辈:“启炎义再思深修有余庆”。 云南姜姓一支字辈:“武英南进显”。 浙江苍南姜氏字辈:“植炳培锦溯集荣增”。 河南信阳姜姓字辈:“宾东朝德有富荣国玉春满堂万代长青”。 河北姜姓一支字辈:“登德志海春树永福贵”。 新疆奇台姜姓字辈:“三子学文基有德世来元”。 贵州遵义姜姓字辈: 一房支派:“光在文希单正起芳明天修德能传远万古永流源”; 二房支派:“文之月成应国光思德树明清天福泰永兴桂维修”; 三房支派:“禹国若朝单文正廷子如应顺尧邦美可立定林谟”。 重庆奉节姜姓字辈:“庭宗万代陈先泽大学启兴传明达世德远文门在朝端”。 黑龙江姜姓一支字辈:“文功成志殿永记诗书化维怀”。 姜姓一支字辈:“少崇肃法进德益彰衡红光正家兆义昌”。 姜姓一支字辈:“全永克修日力安”。 姜姓一支字辈:“照勇锡文宝开自良兆修立怀本居东邦传家道令宗乃启昌”。 姜姓一支字辈:“四红业守书田国华克正”。 姜姓一支字辈:“文尚四合一虎庭更有海贵万永明振兴中国立尊天”。 姜姓一支字辈:“鸿连宗光远世瞻祖名长”。
求姜姓族谱、家谱
本文2023-12-01 02:18: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