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林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数量排行
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姓氏源流
林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林姓皇帝一共36位
林姓的皇帝有林士弘。
林士弘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战败投降,后又退守安成山洞,不久病死。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隋炀帝下诏命治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兵前去讨伐操师乞。操师乞中流矢而死,林士弘替代他统帅部众。林士弘与刘子翊在彭蠡湖交战,刘子翊战败身亡。林士弘军威大振,兵力达到十余万人。十二月初十日,林士弘据守虔州,自称南越王。
扩展资料:
林姓的其他名人:
1、林彪
林彪,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
1925年参加中国***;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2、林森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尚干镇凤港村人,近代政治家。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而任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
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林士弘
林姓是贵族吗
林姓是贵族。林姓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林姓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林姓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在民间,比干一直被尊为“文曲星”。
林氏家谱24字辈
加了《_》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字辈排行
地区——————字辈
山_东济_宁:英宪存凡发正祥
山_东聊_城:希泽万际思学孟常
福_建漳_浦:祥景邦,顺长_道,世学克崇,绳日志绅_士;庆华_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_。
台_湾雾_峰:文朝资正_义武_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
福_建平_和: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_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_建石_狮: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
福_建厚_泽: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_建永_春: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_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_建钞_坑: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_露_润_日映枝叶新
广_东高_州:为善心常泰行仁福定隆高瞻辉百粤永世建奇功
广_东化_州:芳朝秀_士永可作圣贤名积德恒茂盛子_孙万代兴忠_义仁_爱敬事业倍增成勇登科_学顶国_家富_强定
广_东揭_阳: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
广_东潮_安: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_西灵_山: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_建远祖念宾阳
湖_北沔_阳: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声显诗书泽堂高日_月光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
湖_北黄_冈: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
安_徽金_寨:廷_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
安_徽潜_山:国_朝思荣远声闻泰斗联诒谋宏燕翼忠孝振家_传本绍宜同庆祥昭启大全立常崇善法继盛敏名贤
辽_宁庄_河:文鸿辉成德_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_东文_登: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河_南洛_阳: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_界秀光_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_建本宗家尚书崇文_章振_兴_新_中_华
广东林氏家族很厉害吗
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历史来源: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 ……
从我记事起,父亲只给我讲祖父的事,我也只见过祖父,再上一辈的人和事我就没见过、没听过。大概祖父的上辈不是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祖父林起锵,手工业工人,做黑白铁的。他从小学徒,成人后和他的弟弟在福州市内安泰桥附近开了一家黑白铁铺,制造水壶、水桶、脸盆、火锅、水槽、水管,也帮人安装水槽、水管。帮工的还有叔公的大儿子林仁祥。
祖父娶了贤惠的妻子陈氏。祖母个子不高,长得很清秀,说话轻声细语的,脸上总带着微笑。她是劳动人民出身,没读过书。不过她很聪明,陪伴我父亲念书认得不少字,后来也会看唱本,但不会写。祖父在外干活,祖母在内干家务。祖母生了两孩子:大儿子林俊卿,二女儿的名字我不晓得了。我的姑姑爱上了街坊的一个年轻店员,我的祖母看不上,不同意这门亲事,结果烈性子的姑姑悬梁自尽。我没见过这位姑姑,是听我母亲说的。
在我记忆里,祖父就不干活了。父亲工作后,他就离开了黑白铁铺。他觉得儿子能挣钱了,他劳累了一辈子,该享清福了。他不爱活动,很少出门,后来有病就整天躺在床上。他爱吃糕点,却又吃得不多,床头上的饼干筒里的糕点就常长虫子。他不爱说话,跟我很少说什么。我只记得他为我被妈妈打求过一次情。大约1943年或者1944年就去世了。
我的祖母跟祖父不一样。我记得1941年她跟一家人到了霞浦,爸爸收入不足维持家庭的开支,她五十多岁的人,也不顾是县里初级中学校长他妈这种老太太的身份,到资本家开的烟厂去当工人,在烟卷纸上印商标。早去晚归,从不喊累。过年时节,她掏出自己劳动挣来的印着大红公鸡的票子给我和姐妹们做压岁钱。她爱看戏,也帮着妈妈干点家务。我从小跟她一起睡,她给我讲好多的故事,多半是古代的,岳母刺字啦,孟母三迁啦,三娘教子啦,薛仁贵征东啦,王宝钏苦守寒窑啦,等等。她也爱活动,常上街走走。她的母亲一直跟着她生活。我这位太奶奶也勤劳能干,干了许多家务事,可是不像祖母那样亲切。1946年逝世了。她这一死,奶奶伤心得神经错乱,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才恢复正常,可是过后一年她也和我们分手了,让我们一家人好悲伤。
……
父亲林俊卿,生来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奶奶教他什么他都一学就会,记性忒好。爷爷见此子秉性优良,寄予厚望,就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希望他学而优则仕。父亲也不辜负爹妈的厚望,努力读书,成绩斐然。中学毕业,考上美国人办的福州协和大学教育系。大学为父亲的中文和英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可是大学毕业却遇到就业的困难,在省会福州找不到工作,只好到外县的中学教书。他一人在尤溪、屏南、将乐等地教书,1940年调到霞浦初级中学当校长。这时他来信要妈妈把全家人送到霞浦来。家里上有爷爷、奶奶、太奶奶和妈妈,下有我大姐、二姐、我和三妹共八口人,还有一大堆衣物用具的行李。那时从福州到霞浦,没有公路,不通车,只能肩挑步行。爸爸公务在身,实在脱不开身来接家眷。妈妈胆大心细,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就挑起重担。她一人收拾行李,雇佣挑夫,安排出发事宜。从福州到霞浦,爬山越岭,走了四天。特别是过罗源县的飞鸾岭,山高林密,土匪出没。妈妈探明情况,承诺给挑夫赏银,让他们早动身,趁中午人多的时候过岭,躲过一劫。我们一家到霞浦一年左右,父亲就不当中学校长了,遂后,他到福安县中学去教书。大约一年后又回到霞浦县,当县的教育科科长。那时的县长也是福州人,也姓林,拉父亲给他当秘书。由于外地派和本地派的矛盾,林县长去职,父亲也干不下去了,遂于1944年8月携带全家回到福州。才回福州一个月,福州就二度沦陷,落入日本鬼子手中。父亲不愿意给日本人干事,就赋闲在家,让我回到霞浦投靠大姐,念完小学。二姐送我跟随跑单帮的人去霞浦,送我到了那里再回福州。抗战胜利后,爸爸先在福建学院附中教书,而后转到省立福州中学(即后来的福州市第一中学)教书,一直到退休。爸爸在“文革”中也受到冲击,后来历史问题搞清楚了,平反了。他在福一中先后教过语文和英语,当了班主任,很受学生的爱戴。他一生爱吟诗作词,写了不少诗词,可惜烧了一批,只留下不到百首。爸爸和妈妈曾经两上北京,留下的诗篇中有一半就是在北京写的,反映了他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爸爸还擅于乐器,他会拉京胡、二胡,会弹月琴、琵琶,爱哼京剧和福州戏,也爱为人伴奏。可是解放前整天愁吃愁穿,很少有闲情逸致吹拉弹唱,解放后又老了,才偶尔为之。
爸爸从福一中退休后,继续在福州市给学生补习功课,干了几年。七十七岁后,他才放下粉笔,陪伴妈妈安享晚年。1990年10月,死于尿中毒,享年82岁。
妈妈郭声玉,她的父亲是私塾教师,她的母亲是家庭妇女。妈妈少年失去父母,在姑妈家长大,念到初中,未满18岁就嫁给父亲。她有个哥哥郭声远,到上海给人当学徒。妈妈中等身材,端庄清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抚育子女,善待亲友。她生了13个孩子,3男10女,由于家境经济拮据,妈妈咬了咬牙,狠了狠心,把7个女儿,也就是我的4个姐姐和3个妹妹给了人,有的给船民,有的给天主堂,后来都找不到了。留下了3男3女,即大姐林君瑜、二姐林君瑾、三妹林君琪、我、大弟林君衡、二弟林君铎。
妈妈解放前是家庭妇女,解放后参加街道办的幼儿园工作。她曾四度来北京。她生性乐观豁达,当父亲“文革”中被揪斗时,她劝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这不过是一时乌云遮蔽,总会雨过天晴的。她勤俭持家,以父亲微薄的工资把一家老小衣食住行打点得像模像样,受到邻里和亲朋好友的称赞。她爱看书、看戏、打麻将,也爱走亲戚。她善于处理家庭中的矛盾,该管则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能超脱。她赢得全家老小的敬爱。她注意保健。当她走得动的时候,每天清晨上公园去活动;当她走不动的时候,就在家中走上几百步。她的生活很有规律。所以,虽然她一辈子没吃什么好的,但她长命百岁,活到九十九,2005年6月5日无疾而终。
…… ……
梅县林姓渊源与宗族文化述略
据《林氏世糸总记》和《姓纂》载:“林氏出自子姓,黄帝后裔,历夏、商32代而生比干,为商纣王少师。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洒色,朝廷中以比干为首的文武大臣为着国家利益,直谏纣王。纣王执迷不误,反而怒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还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为避纣王之难,避居于牧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纣得胜后,下旨修建毕干墓,寻访比干后人,拜见其子泉。泉以其居长林石室而生,周武赐泉为林姓,改名为坚。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坚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为冀州之地又称西河。长林现在河南省卫辉市附近,该市建有比干墓。
林姓始祖比干。二世为林坚,生子林载。三世林载生三子,长子为林磋。四世林磋为冀州牧,官司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时为大将军。
比干22世孙林才,周平王时为大将军。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时是孔子的学生,后仕为大夫,列七十二贤。
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晋愍帝时,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入击中原,历史上称“五胡乱华”,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至江淮地区,有一部分过长江向南迁徙。这次北方汉人的大迁徙。林禄举族护驾愍帝渡江定都建业(今南京)。林禄后任晋安(今福建地)刺史,后病逝官邸,追封为晋安王,葬于九龙岗,两个儿子定居晋安。林禄为林氏入闽始祖,
林禄的子孙分迁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晋陈宣帝大建4年为朝廷丞相,年老辞官后定居福建莆田县北螺村,为福建莆田开居祖;林万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县林家厢。
因林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梅县和梅江区林氏祖宗的迁徙路线。
林万春的后裔林岩(林氏87世),官为杭州府御史,定居广东程乡县(今梅县)西角,置许、蓝两姓房屋,田地59亩,粮80余石。林岩生一子林王。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为唐代林姓入梅县最早的一支。
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岁的林秀峰到梅县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后避乱迁至五华陈沙甫,娶张义山之女为妻,生三子。秀峰后裔有迁兴宁,梅县东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
梅县的林氏多为福建甫田、泉州、晋江迁来。有的是由福建莆田迁拮阳,再由拮阳分迁梅县。
梅县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林姓是福建甫田分支。明朝初年,该系林姓是由广东拮阳县移居至嘉应州程乡县(梅县)松源葵坑开基,再由松源分迁至石扇镇吧庄蔼慈坑。
林氏由闽入粤来梅县开居,历唐、宋、元、明、清、民国,人口不断蕃衍。外迁人口不计,现居住梅城及梅县、梅江区的东郊、西郊、城东、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瑶上、城东、径义、畲江、水车、梅南、长沙、西洋、白宫、丙村、松口、松源、隆文、白渡等27个乡镇111个管理区。据1992年统计梅县和梅江区共有林姓21870人,居县区人口排列第12位。
梅县林氏迁居国外人的众多,人口数难于统计。迁居国外华侨始于何时无可查考。有据可查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约1750年前后),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有一部分人迁台湾。
祟拜祖宗寻根问祖
祭祖祠、祖墓是纪念祖宗,激励后人的传统的宗族文化活动。而今梅州各地林氏都建有祠堂,规模有大有小,有总祠有分祠。
祭祖祠、祖墓是林氏传统的宗族活动之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梅州老一辈的林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从福建迁来,祖屋的堂号,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的得过什么功名、官职等。如《比干墓的传说》、《林家诗》、《天上圣母“妈祖”》等故事传说。
旧时林县林姓人家有很多人信奉“圣母神”,经常到“圣母庙”(妈祖庙)去膜拜圣母娘(即林默娘)。
旧时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农历八月)的习俗。
祭祖祠的时间是农历12月年30日(年三十日)上午,规模不一,有单家独户举行,有整屋整族合祭。祭品以“三牲”为主,有钱人家则全猪全羊。
祭祖墓时,全族或整屋的男女老幼力求参加,人多能显示此系宗族人丁兴旺。祭祖那天上午,男人擎着彩旗敲锣打鼓,女人挑着祭品,抬着全猪全羊,列队而行,浩浩荡荡前往祖墓所在地。祭祖墓时,由族中长老在祖墓前念祭文,子孙们列队站在墓前聆听,祭文内容是讲述先祖的创业精神和丰功伟绩,本族人的迁徙历史。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内外交往频繁,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异地他乡的梅州林氏裔孙乡梓情浓勃发,返乡观光探亲、寻根问祖、借此联络亲情乡谊。很多侨居在异国它乡的梅州林氏后裔,他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居地瞻仰祭拜祖墓、祖祠,抒发思乡之情。
近年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乡亲一样,总是不忘祖宗的发脉之地,这些致富了的林氏后裔们慷慨解囊,修建祠堂,建学校,捐资公益事业,办实业。回报父老乡亲,回报林氏的祖宗赤足走过的山山水水。
石扇吧庄林姓迁居台湾己有25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后,两岸交往频繁,激发了海外林氏宗亲的桑样情怀,他们回大陆寻根问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们不忘祖宗发脉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资家乡公益事业。
旅居印尼的林清荣、林荣章先生,香港的林国英先生、林凌运女士,台湾的林飞虎、林和平等人。他们事业有成,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钱、捐物。
林飞虎先生的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畲村),早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曾服务于政界,1945年到台湾,现是新竹市长青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出有个人画册、自传。他热爱家乡,他多次组团回祖国观光访问,为海峡两岸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绩。他为梅州、台湾的文化团体牵针引线,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区海峡两岸书画联展”和“1994年梅州城区书画艺术在台湾的联展”活动,1997年广东汉剧团到台湾访问演出,2000年他率领台湾新竹客家业余三脚采茶剧团梅州市、蕉岭、大埔、五华的等地访问演出。他还出资在梅州市办了一间中专学校。他先后被台湾政府授“模范父亲”“文化先锋”等荣誉奖证、奖章。
2004年农历十月初三,在海内外林氏乡亲的倡议下“蔼慈坑林氏宗亲会” 召集在梅州城区和附近村庄宗亲开会,筹备祭祖活动 ,中午设席60台宴请参会人员。
宗族活动目的是:加深宗亲情谊,宣传宗族文化;启发族人要承先启后,继承先祖的创业精神;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共建家园。
林氏宗族文化
《林家诗》
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旧时异地林氏祖叔相见均于能背《林家侍》为佐证。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
宋仁宗御书题诗如下: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芝兴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月中。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天上圣母“妈祖”,中国和平女神——林默
林愿是福建莆田林氏后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经擢第,官翰林检讨,授国子监祭酒。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
相传公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于福建甫田县湄洲岛,因满月仍不曾哭闹,故父母给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学慈善,谙熟天文海情和医学,指引渔民耕海谋生,教导民众水上救助,并施医济世,深得人民尊敬爱戴。会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28岁的林默升天仙逊。海峡两岸人民闻汛遂相邀于她出生地湄州岛建庙纪念,尊称她为“马祖”寓意她比母亲还亲。不久妈祖德名传到朝廷,皇上也为之感动。从宋徽宗宣和5年到清朝道光为止,历代皇帝对马祖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圣母。于是妈祖贤德之名由海峡两岸传到整个江南,继而传到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区。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马祖庙、宫4000多座,妈祖信众达2亿多人。仅台湾岛内就有800多座马祖宫庙,1600多万信众。占岛内人口的80%。我国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代信奉着马祖——海上女神。同时马祖也被外国人友人誉为中国的和平女神。广州市建有雄伟的马祖庙。梅州各地也有圣宫(即马祖庙)。
随着各地信众不断到湄州马祖庙朝圣活动,相信今后的马祖文化还会更加弘扬光大。
林氏宗族人才辈出
旧时梅县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尝奖”的资金鼓励本族学子读书。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内的收入作为本宗族的集体资金,这种资金称“公尝”(即本宗族的公用资金,由宗族***管埋),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兴办本族的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支持鼓励本族子弟上学。旧时有些学校是本宗族办的,有的地方则把祠堂作学堂,用公尝的钱请私塾教师,支持本宗族的学子完成小学教育。本宗族子弟习成绩名列前矛者,给予奖励,贫穷家庭的学生免费读书,俗称“尝缴上学”。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尝可资助本族的学子渎大学。每年学期考试或春节前夕,按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予奖励。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地方的海外侨胞和己致富的企业家们,都愿为当地学校或本宗族的学子捐赠奖学金、奖教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学出色者,赞助本宗族作家出书。
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因而林氏后裔人才辈出,文人多当官的多。下面列举事例。
林氏来梅后裔中较著名的有:丙村镇田头林奕孟,封武德将军。清乾隆年间,他仿效台湾筑陂的方法,在家乡丙村银场溪筑了36陂,引水灌溉农田。西郊乡林绍龙,清嘉庆七年进士,任云南按察史。南口锦鸡林绍斐(竹君),民国初年任广西都督府参谋长、广西民政长等职。丙村银竹林百举,同盟会员,南社诗人,曾任国史馆编纂。白宫林风眠,著名画家,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南口绵鸡林伦彦,教授,曾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程江长滩林登云,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林氏家族根在中原,历经一千多年发脉播衍,在闽粤地区得以发展壮大,而且远播至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林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花繁五洲,成为客家姓氏中的一支辉煌的群族。林氏家族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林」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国等地。
二 ;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家族名人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抚,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后又起用,卒諡文忠。著有政书、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及作家。学识渊博,精通英文,才智杰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著有《开明英文文法》、《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无所不谈合集》等。
妈祖
地望分布:山西西河郡,福建南安郡,江苏下邳郡。
林姓起源参考之二
林姓起源于3100年前,其先宗是殷商纣王的忠臣----比干。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候反叛,贤德的忠臣比干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比干竟"进谏不去者三日 ",惹恼了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为躲避追杀,便连夜奔于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逃到长林山一洞中生下一男孩,名坚。周武王伐纣得胜,陈夫人便将坚归于周,周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林姓第一人是比干之子林坚。
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迁,进入江苏、浙江一带。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林姓,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后又有东南沿海各地大批林姓移居台湾,繁衍发展,又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1992年后,世界各地许多林氏后裔多次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较大规模的有:
1993年5月,世界各地20多个代表团共527名海内外林氏后裔到卫辉寻根。
林姓起源参考之三
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在台湾有一百八十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排名第二,仅次于陈姓,故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商朝末年,纣王荒*无道,百姓苦不堪言。纣王的叔父比干,在其他王室成员如微子,箕子等进谏不听,相继离去的情况下,仍然冒死进谏,最后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的石洞里生下了孩子,取名叫坚,字长思。不久,周武王灭商,陈夫人带着儿子投靠了武王姬发,得到很好的待遇,武王并且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生的,赐他姓林,林坚因此而成为林姓的始祖。林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林姓也有出自姬姓的,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林开的后代;也有出自鲁国林放的后代;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因为迁都洛阳,还曾经把代北的鲜卑族丘林氏改成了林姓。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中原林姓遭到政治迫害,大量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到西晋末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唐代开元年间,林之祥的儿子林鉴,成为林姓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西河,南安,博陵,南郡,下邳,晋安,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琼州,长城,光山,岭南,浙杭,江西等。科举时代,福建乡试有『无林不开榜』之说,代表林氏在福建地区,不但人口多,而且人才也很多的意思。
何谓姓?姓在母系 社会 就已经出现,是以母系为血统而组成的血亲团体,也是对外交往中表明自己身份的徽记。何为氏?氏是由姓中繁衍生出来的分支,是旧时特权和地位的标志。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的改姓等。
子姓林氏;相传比干三代孤忠,正直敢言,后被商纣王挖心致死,其夫人妫氏逃难至河南卫辉一带的长陵生下一子。周武王继发灭商以后,赐他儿子林姓,名:林坚,并将其封在今河南安平县一带。林坚是最早的林姓人士,后人尊他为林姓的受姓始祖。林坚的后裔,后来形成了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为林姓最大支派。“西河郡”是林姓的第一大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余代,八百余年。
姬姓林氏,是东周周平王之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姬姓之林,起源于河南洛阳一带,林氏家谱中称为“河南林”。
鲜卑族中有丘林姓氏,后改为林姓。满族中林佳氏和布萨氏后也改为汉姓“林”。
林姓的发源地,是河南卫辉。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族人前去祭祖的圣地。生活在北方的林姓,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至福建各地,后又逐步迁至广东、台湾等地。生活在海外的林姓大多是从福建、台湾等地迁至的。
早报讯 一套族谱在300多年后得以“重见天日”:这套装在黑色檀木盒子里的林姓族谱,近日在安溪县湖头镇一古厝里被挖出。
8月2日,记者前往安溪县湖头镇采访了该套族谱的主人林宗凯先生。
现年68岁的林宗凯老先生,系湖头林氏的第13世孙。记者看到,林老先生从一个黑色檀木盒子里,拿出一叠已经发黄的线装书。最上面一本封面上写着“莲城候伯林氏分派入湖武城林家谱”几个楷体字。这套林氏族谱共有8本,虽已流传300多年,仍然保存得十分完好。
林宗凯老先生说,这套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林氏族谱是近日才从一祖厝内挖出的。这套族谱共8本。据称,当时编写这套族谱,整整花了10年时间,民国年间为了躲避战乱,编撰者把这套族谱放在一个檀木盒子里妥加保存。
据史载,林姓是以周朝时期忠谏之臣———比干为始祖,其后裔枝繁叶茂,遍布海内外。而安溪湖头林氏则于清初年间,由惠安崇武迁入安溪湖头的。这套族谱详细地记载了林氏家族于清初年间,由惠安崇武迁入安溪湖头后300多年的历史。
该族谱记载,安溪湖头林姓,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早在安溪置县之时,林八郎就迁至到湖头,开基创业并为平寇献出生命。当时人们为了纪念林八郎,就中湖头镇竹山村修建了一座庙宇,叫“猴山庙”。同在竹山村,清初还出了个叫名林孺的总兵,他曾协助施琅将军,为收复台湾征战而出谋献策,其墓志铭至今尚存。而崇武与湖头同是历史文化名镇,崇武林姓,是于明初随江夏侯周德兴开创崇武城堡。而且崇武林姓还出了个女名人,那就是“天妃娘娘”林默娘。(林福龙)
「林」源出 : 一; 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 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 散居於周,鲁,齐,卫国等地。 二;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家族名人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抚, 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 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后又起用,卒諡文忠。著有政书、 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龙溪人, 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及作家。学识渊博,精通英文, 才智杰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著有《开明英文文法》 、《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 无所不谈合集》等。 妈祖 地望分布:山西西河郡,福建南安郡,江苏下邳郡。 林姓起源参考之二 林姓起源于3100年前,其先宗是殷商纣王的忠臣----比干。 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候反叛, 贤德的忠臣比干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比干竟" 进谏不去者三日 ",惹恼了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 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为躲避追杀,便连夜奔于牧野( 今河南省卫辉市),逃到长林山一洞中生下一男孩,名坚。 周武王伐纣得胜,陈夫人便将坚归于周,周王以其居长林而生, 遂因林而命氏。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 林姓第一人是比干之子林坚。 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迁, 进入江苏、浙江一带。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 直接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林姓,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 后又有东南沿海各地大批林姓移居台湾,繁衍发展, 又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1992年后,世界各地许多林氏后裔多次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 较大规模的有: 1993年5月, 世界各地20多个代表团共527名海内外林氏后裔到卫辉寻根。 林姓起源参考之三 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 在台湾有一百八十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排名第二, 仅次于陈姓,故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林姓最早出自子姓, 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商朝末年, 纣王荒*无道,百姓苦不堪言。纣王的叔父比干, 在其他王室成员如微子,箕子等进谏不听,相继离去的情况下, 仍然冒死进谏,最后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 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 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的石洞里生下了孩子, 取名叫坚,字长思。不久,周武王灭商, 陈夫人带着儿子投靠了武王姬发,得到很好的待遇, 武王并且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生的,赐他姓林, 林坚因此而成为林姓的始祖。林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 林姓也有出自姬姓的,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林开的后代; 也有出自鲁国林放的后代;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因为迁都洛阳, 还曾经把代北的鲜卑族丘林氏改成了林姓。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 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 中原林姓遭到政治迫害,大量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 到西晋末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唐代开元年间, 林之祥的儿子林鉴,成为林姓最早到达台湾的人。 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西河,南安,博陵,南郡,下邳,晋安, 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 琼州,长城,光山,岭南,浙杭,江西等。科举时代,福建乡试有『 无林不开榜』之说,代表林氏在福建地区,不但人口多, 而且人才也很多的意思。
林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本文2023-12-01 01:1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