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第1张

李善长被朱元璋评为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国公,死后封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这样的一位大臣,为什么在晚年会遭到灭门之祸呢?

 

李善长功劳堪称第一,得意忘形之态暴露无遗。朱元璋心里清楚,建立大明王朝,功劳第一的人肯定是徐达。徐达作为朱元璋军中的大元帅,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而且都是他作为主帅。所以大明的江山一大半都是徐达打下来的,轮功劳自然是徐达第一。 可是朱元璋将一个搞后勤的李善长排在了功臣第一位,其实就是为了打压徐达。

因为徐达是武将等级最高的,又被封为右丞相,位极人臣。朱元璋必须要敲打敲打徐达,以免徐达犯错误。可是这给了李善长一种错觉,他似乎真的觉得自己就是大明第一元勋了。 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所以李善长在大明开国以后,骄傲的态度,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给自己家里修筑相府,李善长居然动用了汤和手下的300士卒。朝廷命官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就私自动用士卒,这是要杀头的。可是李善长认为自己有资格这么做,似乎不怎么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而且李善长与胡惟庸交好,所以时常收取胡惟庸所孝敬的不少好处,逐渐变成了一名贪官,这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

 

胡惟庸案件,其实并没有牵扯到李善长。胡惟庸做宰相的时候,李善长已经退休了。所以李善长压根就管不了胡惟庸胡作非为的事情,直到刘伯温被害死了以后,朱元璋终于对胡惟庸下手了。不出手还好,一出手那就是大手笔,将胡惟庸全家杀掉除外,还牵连了两万多人同时赴死。这可是震惊天下的大案子,胡惟庸跟李善长是亲家关系,所以李善长也免不了要遭罪。但是朱元璋卖了李善长一个面子,并没有祸及李善长包括他的家人。

甚至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也参与到了胡维庸案件的时候,朱元璋也没有对他弟弟李存义和侄儿下手。原本朱元璋认为这是给足了李善长面子,李善长应该过来感谢一下自己,没想到李善长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及这件事。我认为这件事不怪李善长,毕竟他弟弟这件事李善长也未必就涉及参与了,而且一旦向朱元璋表示感谢的话,那就等于证明了弟弟确实参与了这件事。所以李善长什么都没有提,可朱元璋心里非常不爽啊,他认为李善长太不像话了,居然连自己的面子都不顾。

 

胡惟庸被杀十年以后,李善长终究被牵连进胡惟庸案。胡惟庸的事情过了足足十年的时间,李善长的问题才重新被提了出来。事情的起因是李善长的一个叫丁斌的亲戚,曾经在胡惟庸府上做事。后来也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件之中,而李善长见朱元璋居然没有赦免丁斌,实在是太不给自己面子了,所以李善长主动提出要朱元璋赦免丁斌。

之前朱元璋主动赦免了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儿,李善长不来谢恩,现在没有赦免他的亲戚,他就跑过来讨恩赏。这一点让朱元璋十分恶心,所以朱元璋不仅没有赦免丁斌,而且决定对丁斌严惩不贷。 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或又告善长云:“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丁斌的供词中,居然将李存义和他儿子再次供了出来,原来他们俩居然是胡惟庸谋反的党羽。这件事可不是小事了,朱元璋再次逮捕了李存义父子。万万没想到的是,李存义父子居然将李善长给供了出来,说李善长事先是知道胡惟庸准备造反的。李善长既然知道这件事,却没有通知朱元璋,那跟谋反没有两样了。所以朱元璋这才抓了李善长一家,不仅杀了76岁的李善长,而且将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几乎都给杀光了。只有驸马被流放而活了下来。

 

个人观点:我认为李善长被杀,跟胡惟庸案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李善长被杀以后,虞部郎中王国用大胆上书,向朱元璋说了一系列李善长不会谋反的道理,有理有据。李善长是大明第一功臣,世代世袭国公,又跟朱元璋联姻,已经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造反。毕竟胡惟庸造反成功了也不会把皇位让给他坐。

朱元璋看了这份奏折以后,居然没有处罚王国用,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这件事的问题,李善长的死,并不是因为他参与了胡维庸的谋反,一定另有隐情,而且是朱元璋不愿提及的事情。这件事肯定不可能被写入史书,胡维庸案子已经过去了十年,再拿出来说,未免有些牵强。所以我认为,主要是李善长与朱元璋的矛盾逐渐爆发了。 朱元璋这辈子最痛恨贪官,他曾经因为贪腐世间杀了好几万人,可见朱元璋的决心。

可是作为朱元璋亲封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居然也是个贪官。这就让朱元璋有些不能接受了。此外,李善长越来越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这也是事实。期间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肯定是在胡惟庸被杀后的这十年里,两人之间的矛盾完全暴露了出来。这才导致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痛下杀手,跟胡惟庸的案子绝对没有关联。

明朝(1368年—1644年),共 276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历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年代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直隶:京师、南京

布政使司(省):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管黑龙江流域——西起阿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1409年建立,共持续25年,后废弃。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大明开国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随朱元璋,以其才智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李善长的功绩

元朝末年,统治者昏庸腐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 拉开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序幕。当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 时,李善长为避乱而隐于滁州东山之下,他时刻关注天下形 势,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领的军队是众多起义军中的一支。与其它义军相比,这支军队作战勇猛、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护。朱元璋告诫诸将:“克城以武,戡乱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严禁将士劫掠财物烧毁房屋。除了严明军纪外,他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为口号,采取笼络地主阶级的措施,争取汉人的支持。他广招贤能之士,以礼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长于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时来投,被命为掌书记。

朱元璋向李善长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时,李善长答道:“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 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的这番话为朱元璋实现霸业指明了方向。朱元璋从此视李善长为左膀右臂,对其委以重任,让其参与决策制定。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辅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和诸将、严明军纪。

朱元璋曾对李善长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独存,故亦相继而亡。汝宜鉴其失,务协调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李善长深以为然。对于归降的将士,李善长能够辨别贤愚,调和诸将,使将士消除疑虑,安心跟随朱元璋。李善长还严于整顿军纪,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处张贴禁令,以此禁止将士侵扰百姓。

2、留守后方、供应军需。

朱元璋得以扫除强敌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都让李善长留守后方,由他统筹全局,转运粮草,供应前方军需。同时,李善长还加强后方军事防务,发展后方经济,保证后方秩序稳定、减轻人民负担。在李善长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后方百姓安居乐业、将士和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李善长在后方的管理,为朱元璋在前线作战争取最后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3、发展经济、革除积弊。

李善长注重发展经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以此来缓解阶级矛盾。他整顿盐法、钱法、茶法、铁冶及鱼税等税收,革除积弊,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积极推广实践朱元璋的屯田垦荒思想,在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发展水利事业,使许多荒地变为良田,起到了“国用益饶,而民不困”的积极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奋斗中,朱元璋和李善长维系在一起,建立了一种君对臣信任、臣对主 忠心的关系模式。李善长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军需供应充足,为朱元璋取得前线作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所以,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李善长功不可没。

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相国,让他改革元朝旧制,制定新的礼制,作《郊社宗庙仪》,并重新改定官制,明确各部责任,使新建立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有序运转。李善长还负责监修国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书。李善长定礼制、改官制、修史书,为明朝初年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长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评价说:“善长虽 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升李善长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被赐予丹书铁卷。

洪武四年,李善长“以疾致仕”,回安徽凤阳老家休养。恰好朱元璋准备在凤阳兴建中都城,决定将这个工程交由赋闲在家的李善长负责。李善长受命后,凡事亲力亲为,使得营建工作迅速展开。李善长的表现,让朱元璋很是满意。李善长还对迁徙到凤阳地区的十四万江南民户负责安置,监督其垦种。几年之后,这 一地区出现了桑榆相望、粮仓充实的景象。朱元璋不仅亲赐物品给李善长,还提升其弟李存义为太仆寺丞,两年后又将大公主嫁于其子李祺,结成了儿女亲家。至此,李善长的荣耀和光彩达到了顶点。

李善长荣宠至极,自然会招来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挤。洪武二年,杨宪与李善长发生了夺相矛盾。杨宪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见贤等人向朱元璋进谗言,表示李善长没有为相的才能,并弹劾李善长排挤大臣,放肆为奸等事,朱元璋听后不为所动。之后,李善长揭发杨宪诬陷中书省汪广洋等不法事。最终结果是杨宪治罪被杀。由此可见,洪武初年的李善长深得朱元璋的宠信,朱元璋对他比非常宽容。

三、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诛杀

明初百废待兴,不仅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还要完成国家统一事业,扫荡蒙元残余势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经过明朝初年的努力后,洪武中期社会逐渐繁荣,政治也比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从这时起,朱元璋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渐转向了猜忌,最后转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屠戮。

从客观上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贵极而骄,越礼违规、胡作非为,失去了为官应有的谨慎。李善长以其智谋,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长有心计却没有远见,在得宠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为官的谨 慎。李善长表面不与人争,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权利,他便会想方设法实施报复。与朱元璋成儿女 亲家后,李善长更加有恃无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减俸禄,以示警告。

李善长在致仕之后,仍参与朝政事务,在中央和地方拥有很大的势力,是淮西功臣集团的核心领导。这个集团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明朝建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日益骄奢、专横跋扈,逐渐沉溺争权夺势之中。甚至他们的仆从和家人也无视法度,倚仗权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俨然成为一霸。淮西功臣逐渐退变为挖封建统治墙角的破坏力量,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从主观上说,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对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为了巩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须强化皇权,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而淮西功臣集团正是他最大的威胁。朱元璋对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剧命运的开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担心自己死后,朱标无法驾驭这些文臣武将,所以, 他要先替儿子“拔钉子”,来解除身后之患。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使朱元璋逐渐疏远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里都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这必然导致他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由信任转向疏远,最后不惜大开杀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为谋反和通倭被杀。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亲信,又与他有亲戚关系,朱元璋便想借此案来打压李善长。终于在十年之后,借胡惟庸曾劝过李善长一同谋反之事,作为诛杀李善长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赐死,全家七十余口被杀,仅一个当了驸马的儿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作《昭示奸党录》,公布天下。

四、李善长之死分析

追溯李善长的人生轨迹,从开国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李善长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长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

1、据《明史》载,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忮刻”为嫉妒刻薄之义,是心胸自私狭隘的同义语。如他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被治罪,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竟置国家法度于不顾,从一己私利出发,多次为李彬开脱罪责,为刘基的调查设置障碍。无奈之下,刘基只得奏准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将李彬处死。为此,李善长常耿耿于怀,常暗中加害刘基,逼得刘基只好回家避祸。

李善长的心胸狭隘还表现在他素有居功自傲与贪赃纳贿的毛病。 《明史》载,大明立国后,“(太祖)浸厌善长,故有易相之议”,从中看出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也透露出朱元璋对李善长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选问题,朱元璋曾问计于刘基。刘基既肯定了李善长的优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后事难料”,事实果如刘基所言。

《明史》还记载李善长“贵富极,意稍骄,有心计而无远识”,这都说明了他 的自私狭隘。这使得他对别人容易产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别人,从而树敌过多。这都为李善长日后走上末路植下了祸根,成为他与朱元璋矛盾加剧的诱因。

2、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长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与他们拉 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在执政方面处处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淮西集团成员在疯狂追求财富的同时,排斥异己, 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淮西集团势力疯狂滋长,触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必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东窗事发后,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淮西集团势力的过度膨胀不仅加剧了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有导致自己大权旁落的危险。鉴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计地遏制这一势力做强做大,“胡蓝之狱”便拉开了帷幕。朱元璋本人虽发迹于淮西集团,但一旦大权在握,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即刻成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朱元璋虽口头上说李善长功劳堪比汉代萧何,但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后清洗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的一个重要借口。

李善长倾尽一生之力辅佐朱元璋,在达到人生荣誉的顶峰后,迎来的却是全家人被杀戮的悲剧命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纵着生杀予夺之权。在打天下时,朱元璋能礼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后,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胁都扼杀在摇篮之中。“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后被杀者达十几万人。大量功臣良将的被杀,使朝中无良将可 调,无谋臣可议。“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够顺利夺取皇位,与朱元璋大杀功臣有着一定的关系。

古代君主为了维护“家天下”统治,会扫除一切威胁皇权的因素;臣子为了扩大政治、经济权利,必然会有损于封建政权统治。朱元璋与李善长关系的变化,就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表面上,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是因为他与“胡维庸案”有牵连。事实上,这只是个幌子。即使李善长没有卷入此案,他最终也会死!自古以来,“功德高遮主”是绝对禁忌。在安抚了世界之后,天皇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稳定他的皇权和统治。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的第一个皇帝都很强大,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俗话说,“侍君如侍虎”,因为皇帝本人掌握着生死大权,千百年来,即使是忠臣良将,也有不少死于冤屈。

明朝建设后,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寒农民,底层农民的苦难生活有了极大的体会,所以做了以后的皇帝本人非常关心百姓,也有很多人在制定政策时都很好。

明朝首任宰相李善长是早前被朱元璋杀害的人之一。李善长在朱元璋创业时向朱元璋提出,一直在后方纸张军械的过程中,为朱元璋的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支持,为了建立明朝的臂章,朱元璋还称赞他为“活着负责任的人”,为了表扬英雄,还特意给李善长一片“金子”从死亡中恢复过来。

但李善长在晚年糊涂时卷入了“胡伟勇”案,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0多岁了,本应享受余生,享受家庭欢乐的时光,却遭受了这场灾难。眼看着不仅与他同病相怜,甚至连同谋家人都参与其中,情急之下的李善长想到皇上要给他的那块金子“不死”,于是拿着这最后的“生命线”直奔皇宫,希望看到皇上在他对明朝的功勋而宽宏大量,退让,原谅自己和一个第。看着70多岁的李善长跪着求情,朱元璋依然不为所动,又让李善长仔细看了看背后的“死免金牌”,原来有一句话:“死免除叛乱”。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善长被朱元璋评为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国公,死后封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这样的一位大臣,为什么在晚年会遭到灭门之祸呢? 李善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