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家族族谱
拼音 Lo
郡望 豫章郡
名人 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 缺
文献 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清代胶州湾勘界碑
此石碑至今仍完好矗立在河套街道潮海东社区前海路。碑上面大体的内容就是潮海东徐氏家族海疆范围。潮海分为潮海东和潮海西,潮海东几乎全姓徐,潮海西几乎全姓陈。徐氏族人于明朝先来此地建立潮海,而后划分海疆。
根据碑文记载,徐氏海疆的范围:南至铁骑山女姑口(现流亭街道西山),西至打碾石(不知道在哪里,社区老人也无从知晓),北至土茔子(现位于青岛出口加工区内,为战争年代狼烟点燃地,已经不复存在),东至尚家沟小石滩(尚家沟存在,但是小石滩在哪里无从知晓)。
乾隆壬辰年(1772年),时宰相刘罗锅刘墉在山角村(今河套街道山角社区)刘氏族的请愿下(传刘墉与山角村刘氏为同族),亲自主持时胶州湾北岸几个村重新划分海疆,结束徐氏独享海疆的历史。
古烽火台遗址
古时,大沽河、胶莱河、桃源河等河流汇流入海之地称为“汇海口”,地处汇海口东侧的河套一带称“汇海社”,“河套村”因坐落在两条沙河之间而得名。河套地域海岸线曲折,古为海防重地。明初,为抗击倭寇,在此建四处烽火台,并派兵驻防。
据罗家营村罗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罗氏祖从云南安阳县迁来建村。因村西南有一座烽火台(俗称“烟台”“大茔子”),又因地处即墨县最西南部,故村名称“西南茔子”,后以姓冠名“罗家营”,距今已600多年。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汇海口设千总一员,统兵驻守海防。
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力衰弱,烽火台无兵驻守,于清末坍塌。“文革”时期又有三座烽火台被铲为耕地,今仅有一处遗址尚存。
“港(当地方言念jiang)门口”的兴衰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加修沿海公路,并在潮海村西港门口建据点一处。港门口,对于整个河套街道上了年纪的人再熟悉不过。它位于潮海西社区西侧,今将军花园所在地。很难想象,这里在一百多年前还是渔船往来的港口码头,沧海桑田,这里由于泥沙淤积,距离海岸已经有2公里的距离。
蝴蝶山
蝴蝶山,亦为一个旧地名。早些年间,今潮海西社区西侧有渔船往来避风的“港(方言念jiang)门口”。港门口东岸为潮海,北岸为孙哥庄旧村,西岸为罗家营,当乘船于海上望罗家营、潮海、孙哥庄三个村子,宛如一只蝴蝶,潮海与罗家营为蝴蝶两翼,孙哥庄旧村位于蝴蝶身子,因此,渔民间有流传“守着蝴蝶山,入了港门口,天风不翻”,这也说明了港门口为天然避风良港。如今,海水退去,只留下一段记忆。
大涧石门山奇景
域内大涧村西北靠近桃源河处有一山缝,深邃莫测。山缝两侧为陡峭光滑的耸立崖壁,酷似一座“石门”。因石门地处大涧村地界,故称“大涧石门山”。石门附近,怪石嶙峋,形状各异,人们按其形状称为“石牛”“石马”等。从石门山北部胶州一带的村庄向南遥望石门山,只见石门高耸,山势巍峨。每当要下雨时,便有云雾从石门洞中飘出。农谚有“石门山生云,必有雨来临”之说。
民间传说石门洞中住着神仙李灵仙,那儿也有天地人间,风调雨顺,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人们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到处是欢声笑语,没有邪恶争斗。洞外贫苦百姓还能时常得到洞中仙人的接济。石门的右前方有一像“牛”的巨石,兀立于桃源河岸边。传说此石是神仙所饲黄牛,夜入庄稼地,因贪吃至日出不归,被农民断喝一声,受惊后卧地化为“石牛”。流传在河套一带大涧石门山洞的故事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述大同小异。当地人认为陶渊明所记“桃花源”就在大涧石门山洞里。因为石门山洞前清澈潺潺的小河也名“桃源河”。
一村两区的岁月
罗家营村,旧称西南茔。德占青岛时期,强租胶州湾。其中一块租借碑将罗家营的西南半村划进了租借地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村因一条路分为不同归属管辖,于是便有了罗家营子和南茔子两个部分,直到解放后,南茔子部分才由胶州营海划回。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一般认为,经历元末动乱与永乐扫北,山东人口殆尽,由此,明朝开始了山西以及云南移民填山东。在河套街道,葬礼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孝子朝西南方向为父母“指路”。为什么朝西南方向,因为,河套街道乃至整个青岛市的村庄多数由明代云南移民而来,朝西南方向指路,为的就是将魂魄送回西南老家。然而,河套街道所有的姓氏都是从云南而来的吗?当然不是。
从云南移民而来的姓氏以罗家营社区罗姓,潮海东社区徐姓等为代表,而潮海西社区陈姓是从四川因职务调整移民山东,山角社区刘姓从安徽而来,更有甚者,传上疃社区的王姓是躲过“永乐扫北”而幸存的“土著”。因此,朝西南方向“指路”,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风俗,但河套街道的姓氏来自五湖四海。
贺州市桂岭三水口罗氏开基祖罗达元。据<豫章三水口罗氏族谱>记载,达元公是珠系46世孙洪德公的15世孙,也就是珠系的61世孙。
洪德公,纬必元字北谷名成格,别号大郎。配九妻,生十八子。
大三公,名明字彦兰。洪德公三子,宋嘉定庚午年三月十八日子时生.进士第.广东兴宁县尉,因迁兴宁西厢雷峰岭居于深塘基,为迁长乐始祖。姚邱氏,生二子:罗安.罗宁字伯镛。
(以上族谱记载不是很清楚,有很多疑问)
伯镛公,名宁,妣曾氏:生二子,承宗.承祖(组绶)。
(以下转为“组绶”世系)
一世 承祖,字组绶,号法安,居广东嘉应州长乐(现五华县),妣周氏,生二子,允忠(万惠).允炯。
二世 炯公,妣吕氏,生子,参孙。
三世 参孙,妣张氏,生子,法游。
四世 法游,妣张氏,生子,法禄。
五世 法禄,妣周氏,生子,法善。
六世 法善,妣古妙玉,生子,法仙。
七世 法仙,妣卓妙寿,生子,贵二郎。
八世 贵二郎,妣曾妙兰,刘氏,生子,廷标。
九世 廷标,妣张氏,生子,鸣登。
十世 鸣登,妣张氏,生子,学周.学召.学绍(留在广东五华)。
十一世 学周,妣曾氏,生子,文彦。
十二世 文彦,妣刘氏,生子,长焕元,次子达元,三子三元。
十三世 焕元,妣黄氏,生子,扬富.扬贵。
十三世 达元,妣刘氏,生子,扬名.扬声.扬显.扬国.扬著。
达元公自清乾隆已卯岁二十四年六月(公元一七五九年),孤身一人从广东五华县(原长乐县)黄洞迁徙到广西贺州县桂岭镇(现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三水口村。
广西贺州区铺门镇三元村十甲罗氏开基祖彦政公为珠公五十一世,昌龄公七世孙,谷诚公之子。
明初是金陵望族,住乌衣巷。洪武八年(1375年),由金陵迁至广西贺州区铺门镇三元村, 彦政公生五子,福填、福镜、福纲、福衍、福珪都聚居于桃源洞口,福衍房四世荣种公迁桂,福珪房华迪公迁广东封开县金庄镇,福镜房六世华琢公长子富义迁仁义镇高田寨,次子富经迁步涌寨,六世后裔居120多个村寨,有分支迁四川。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 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罗荣桓(1902-1963)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从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党代表。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在辽沈战役中,他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罗11—45 宣汉普光罗家坝姓一脉,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县高阶堰迁四川太平(今万源长坝乡)长坝豆坪寺落业,后迁居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先祖罗孟宗兄弟四人为避兵祸,除留老幺仍住湖北守墓外,其他兄弟3人分逃四川。入川时,兄弟们害怕年久无证,将先祖所存金盘一个,碎分四件,四兄弟各携一件作家传宝,相约“后有金盘相合者,即是一脉”。后代子孙为了不忘自己的根,历代修谱,其谱名均为《金盘罗氏宗谱》。该脉还散居毛坝、上峡、土主等乡镇和开江、万源、通川区等县市。迄今已630年,繁衍子孙24代共4万余人。排行16字:孟显元应,祝万果太(山、阳),仕(足)浩洪奇,维榜香中(明、堂、文)。清道光年间罗思举修谱议排行20字:镇材泽兴元,建章广盛传,东太达承永,新绍起俊贤。1999年再议排行20字:修天地真清,法古今完人,文韬武英杰,齐家治国能。
罗11—46 渠县新市乡飞燕村罗姓一脉,始迁祖罗庄于明未清初从湖广迁入。流传字辈28字:先有春世存广昌,克应明达必才良,英华祥瑞开林本,朝延永代纯芝光。
罗11—47 渠县大峡乡大峡村朝门院罗姓一脉,始迁祖罗殿舞,于明未清初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高阶堰,先迁入渠县三汇古堰河,繁衍后代,再移居大峡朝门院。该支罗姓流传字辈20字:奇山大仕万,代兴文林隆,忠正仁良显,永传礼义昌。
罗11—48 宣汉县天生镇罗家渡罗姓一脉,始迁祖罗辛兴,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由楚入蜀落业四川绥定府东邑蛾城里三湾铺(今天生镇)罗家湾。后迁东邑前河德安里三溪沟八庙上沟兰家坝庙家湾下沟唐家嘴。罗辛兴向氏孙子天元、大元、四元、六元、正元、君元、益元、应元、目元。其后离分布龙观、东安、五宝、土黄、三胜、明月乡镇。字辈20字:正元高祖德,仁义礼智信,英才永蔚起,家富世余庆。
罗11—49 宣汉县塔河乡罗家沟罗姓一脉,先世罗约成,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先世上辈由湖广落业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长田坝,尔后罗约成之弟移居今凉风垭罗家湾。罗约成移居今塔河乡十五村罗家沟;罗约成之子罗兴文之后裔分布于塔河、上峡、凤林等地。字辈20字,鼎代宗智瑶。约兴万世加,称开之大秀,富贵永千秋。
罗11—50 宣汉县塔河乡柴家梁罗姓一脉,始迁祖罗辛元,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人,由楚入川落业于四川宣汉县塔河乡十三村柴家梁。罗辛元之子罗相品后裔分布于南坝、上峡、华井等乡镇。字辈40字:辛相仲玉尔,大文占朝廷,登有艺珍忠,俊显元孙宗,定根运泽长,应仁天其香,金能全斯启,世道达才昌。
罗11—51 宣汉县渡口乡罗家湾罗姓一脉,先世罗文方,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入蜀川北顺庆府大竹县新屋咀。清光绪年间(1875年)迁川东,开邑老五甲天子城(今重庆市开县满月乡天水村)落业定居。罗文方之子罗远清,罗远清之子罗仕珍之孙罗德荣其后裔分布开县满月乡、宣汉县三墩乡及城口县等地。罗文方第七代孙罗祖玉(妻蔡氏),由开县满月乡甘泉村迁宣汉县渡口乡三村罗家湾。字辈40字:益元绵选一。文远仕德高,遵祖荣华富,贵永兴长昌,盛大吉政安,臣汉流海洋,冰宴梁祝方,久治国儒朝正。
罗11—52 宣汉县樊哙镇枣树坪罗姓一脉,先世罗上国,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人,由楚入蜀到开邑(今重庆市)天子店,后分迁东邑前江河上中区十五甲(今樊哙镇枣树坪)落业定居。其后裔分布樊哙,成虎等乡镇,字辈15字: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忠厚传家室。
罗11—53 宣汉县黄金乡龙子溪罗姓一脉,先世罗传高,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人氏,入川落业于今重庆市巫溪县尖山区黄泥村五社鹰咀岩。罗传高之子罗柏松,罗柏松之妻谢合香,于1953年全家人口迁宣汉黄金乡龙子溪(七村)、桃子园(八村)、尔后迁居凤林一村定居至今,其后代分布四川宣汉,重庆巫溪和新疆尔勤。字辈20字:忠义传柏世,永贵富长春,万肆启可昌,洪开典尚贵。
罗11—54 宣汉县风鸣乡罗姓一脉,始迁祖罗妙林,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地县孝感乡高家堰人,弃楚入蜀落业于四川平昌(江口)县岩口乡方山寨,其后裔分布在宣汉县凤鸣、花池、沿山、庆云、马渡、隘口等乡镇。字辈80字:老字辈40字:一本如星布,含辉庆有关,承先培世德,毓秀兆时昌,应著声名远,宜昭福禄长,读书存克继,万古尚闻名;新增字辈40字:宏图启骏业,宗荣人健强,壮怀抒大志,丹心盈策方,栋梁旺华国,纲常在豫章,黄梁树润泽,英杰延家邦。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满 族 家 谱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 ,并 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拨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 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 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 ,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 景福长”。
哨子河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火神庙胡同,后移居哨子河松 树沟,自六世祖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 云”。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拨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拨驻开原,同年又拨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德 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 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 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 姓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八字诗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 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拨至岫岩。 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毛来岫 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喜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拨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 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 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 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 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 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氏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黄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拨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 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 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 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钧溥林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拨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 富贵荣、崇兴宁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 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拨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 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 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 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董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其先祖撒玛哈先落户于北京,后移居雅河洪家堡东 十八副甲。行辈排20字诗为:“永成恩德志、广绪玉忠长、丰启明世显、立帝振家昌”。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进京 , 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乡罗氏(萨各达氏)。正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三太拨来岫岩 驻防,住茧场沟。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拨兵岫岩驻防 。自第八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于岫岩北关门山坟沟中处为高祖立 坟。
哈达碑镇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 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 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 哈达碑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 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苏子沟镇、兴隆镇张(彰)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随其父布尔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卫,正三品骁骑校。后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护驾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奖,提拔为锦州右卫副都统,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时,携带他的两个儿子 福兴阿、福伦阿及其家眷来到岫岩“跑马占地”。长子福兴阿在苏子沟北黄岭松树嘴(后称 张家隈)定居下来,次子福伦阿在兴隆大榆树定居下来。其彰姓后来演变为“弓”、“长” 张,但也有人继续用彰冠姓的。从彰武泰起行辈排列十字诗为:“武福宗继鸿,魁景云乐天 ”。
罗氏家族族谱
本文2023-12-01 00:19: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