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追寻英语的起源
http://wwwedu999com
老师:今天咱们要来探讨英语的起源。你知道著名的环状石柱群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吗
那时距今大约4000年前。当时住在英国的人,从几千年前直到公元元年左右,一直都使用居尔特语。你知道现在英语里有多少居尔特语词汇吗事实上,英语中几乎已经找不到居尔特语的痕迹了。
学生:也就是说英语起源于居尔特语,而最初的居尔特语却在英语中消失了
先生:本来修建环状石柱群的人是居尔特人,英语也该属於居尔特语,但事实上英语却隶属于日尔曼语。分类比较复杂,可以参照下列年表。根据分类,从公元450年-1100年间的西日尔曼语才真正是英语的起源。
年代 语言
公元前 居尔特语(几千年)
公元~450年 罗马人统治
450年~1100年 Old English(古英语)、西日尔曼语
1100年~1500年 Middle English(中世纪英语)
1066年 The Norman Conquest 以后
1500年~现代 Modern English(现代英语)
不借助字典,若要完全阅读书籍没有障碍,完全听懂所听到的话语,一般需要2万左右的词汇量。但最初的英语里,只有2万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000左右的词汇。这里所说的最初的英语,是指上表中德西日尔曼语。现代英语中70%以上的词汇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你知道为什么英语不属於拉丁语系却隶属于日尔曼语系吗
学生:如果从英语中派生词的数量来看,英语应该属於拉丁语系(古意大利语派) 才对呀。
老师:与印欧语系相关的语派包括以下四类。日尔曼语的代表语言是德语,拉丁语则是古意大利语派中的一支。而现代居尔特语则只是零星分布在以爱尔兰为中心的部分地区。
希腊语派:希腊语
古意大利语派: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日尔曼语派的北日尔曼语:挪威语、丹麦语、瑞典语等、日尔曼语派的西日尔曼语:德语、荷兰语、英语等
居尔特语派:爱尔兰语、苏格兰语、威尔士语
学生:哇,原来英语是日尔曼语啊。
老师:明白为什么英语是日尔曼语了吗。那时因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基本词汇都是日尔曼语系的缘故。
学生:基本词汇究竟是怎样的词汇呢。
老师:中学学的词汇大都是日尔曼语词汇。例如,以下6个基本动词,get、give、make、have、take、do,可以说只要熟练掌握这这几个词的用法便可学会英语对话的基本动词。你可以查查这几个词的词源,应该都是OE词汇,也就是古英语,是450年到1100年之间只用的日尔曼语词汇。
学生:原来如此,我终於明白字典上OE的意思了。我以前还以为是中世纪英语的意思呢。
老师:日常会话中反复出现的基本词1000词中,六、七成都是日尔曼语词汇。如果牢牢掌握了基本词汇,英语词汇的学习也就能显著进步。但日尔曼语在2万英语词汇中仅占十分之一。
学生:那是不是说要学好基本词汇,就要掌握灵活区分日尔曼语和拉丁语区别的词汇学习方法呢通过关注词源来背英语单词真的很难啊。老翻字典又觉得麻烦。
老师:其实只要日常英语会话或写电子邮件时,熟练掌握以日尔曼语动词为主的基本词,便可学会地道的英语。如果要提高阅读听力的能力,在掌握日尔曼语动词的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还需要熟练掌握拉丁语(古意大利语派)词汇和主语、宾语等。咱们今天也就是为了打好基础,才学习英语的历史的。
学生:公元450年以后,日尔曼人入侵英国,是不是把居尔特人都消灭了
老师:据说是如此。所以,没有被西日尔曼人政府的苏格兰和威尔士人,至今仍仇视英格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足球。即便现在提到England(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人不认为和自己有关。如果不提UK(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便不代表日本所说的英国全国。由於日尔曼人(学术上定义为英国人)的统治,居尔特语被日尔曼语取代并终於从英语中消失了。这是公元450年到1066年之间发生的事情。1066年发生了使英语发生巨大变化的大事,这就是Norman
Conquest(诺尔曼征服)。咱们下次继续讲。
居尔特语言现在所剩无几。石柱群时代生活在英国的人被称为不列颠人。居尔特人使用的是居尔特语,如果从4000年的历史来看,英语最早的起源应该是居尔特语。据说威尔士、苏格兰的居尔特语,经过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星恩娅唱的歌就是爱尔兰语,不少人认为那最完整地保留了居尔特语的风格。
Unit5 Beyond Babies
不要孩子
By Stefan Theil
在雅典市中心繁华的柯诺那基广场的时尚的初音岛咖啡店里,三十多岁或四十出头的希腊语专业人员沉浸在冰卡布奇诺咖啡里,过奢侈的生活。 他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当然,关系:男子不愿承诺,女性的独立,何时有孩子,或者说,逐渐是否有他们所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一个孩子的机会越来越小,37岁的行政助理美联社新闻社说。“但我不会只是因为要一个孩子而嫁给任何人。”她热爱她的工作,并从她那些紧密团结、志同道合的朋友那里得到她的社会支持,对于希腊年轻人来说,这些朋友渐渐充当了家人的角色。“如果在45岁,我仍然膝下无子,我会考虑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她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个人成就取决于它 。
在几十年前,Petropoulou和她的朋友们可能已经被认为是,嗯,奇怪的。 希腊被称为欧洲最传统的社会,在那里东正教的对于结婚和繁衍的严格戒律当道。强大的社会和宗教禁忌的标记是像不能怀孕的老处女一样的妇女无子,和对中年男子性偏好单一的怀疑。 渐渐地,在一代人期间,由于诸多因素,包括女性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选择以及希腊融入欧盟的主流文化,那种严格的社会限制基本上已经消失了。结果是:结婚率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并在每名妇女生育平均为13,是世界上最低的生育率。 这样的年轻希腊人,如果时间恰当拥有孩子是不错的。但他们肯定不是必不可少的。
在希腊,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在激增的人口数下,有孩子们不再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 “在许多社会里从未有过无子女的女性和男性是合法的现象。”,研究在伦敦经济学院研究此现象的凯瑟琳哈基姆说。在像瑞士和新加坡、加拿大和韩国这类迥异国度中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迁,年轻人把生育推迟到30好几,甚至到40多岁或更大的年龄,以此来延续他们不受子女拖累的成年期。
根本没有孩子的群体越来越大。在德国西部,在受过大学教育的妇女中终身无子女已经达到30%,这个数据也在低等阶层的男性中迅速上升。在英国,无子女的妇女人数在20年增加了一倍。在日本一个出生率令人沮丧的地区,每125妇女代表,30岁的妇女仍然膝下无子的记录从1985年的24%增加到56%。 “她们做母亲与否决定着日本的未来。”日本国立人口研究所的美穗说。
无子女的趋势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在英国,有一个渐渐庞大的图书市场,如“Child-Free and Loving It,”,记者Nicki Defago说,她写这本书是为了“让妇女了解她们对于孩子的抵触感是完全正常的。”N新的无子女支持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Vancouver-based No Kidding到英国的Childfree Association。在日本,这种推迟生育或不生育的趋势导致了一系列产品的问世,如床上用品供应商Kameo生产的“男友臂枕”,并为空前的养宠物热推波助澜。 利用在日本年轻人中间地位日益提高的这些“baby-substitutes ”,本田现在正在设计让狗的板条箱取代儿童座椅的汽车,甚至创造了一个放置哈巴狗的地方。
在澳大利亚,房地产开发商和代理商都集中在了增长最快的无子女家庭类型。这些无子女人士有着逐渐增强的购买力,操控着昂贵地区的房地产如曼哈顿和伦敦市中心的房地产价格;最近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有孩子的邻居搬来,房价将降低5%。酒店也为无子女人士提供餐饮服务,意大利的La Veduta国家度假承诺,“你的托斯卡纳度假不会被儿童的呼声破坏。”在罗马,许多餐馆明确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儿童不欢迎,比如有些“俱乐部”明确规定其成员必须是18岁以上。
无子女群体最新的趋势不遵循历史模式。在几个世纪以来的西欧,对于四分之一的女性保持无子女是寻常的,比今天任何国家的比率都要高。(事实上,人口学家说,这是家庭幸福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无视历史的常态),但是,人们在过去未生育通常是贫困或者社会动荡使然,或者是战争年代缺少男人的缘故;最多也只有3%的夫妻没有生育能力。今天对于要孩子与否是好多复杂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包括关系,职业机会,生活方式和经济组合等。
新型的正常的无子女群体影响着社会各阶层,而不仅仅是刚刚定型的城市懒虫或DINKs(双收入无孩子)。 凯蒂霍夫曼,柏林西部的Friesack村37岁的发型师说:“当我是一个小女孩时,我知道内心深处我不想要孩子。” 生长在共产主义东德,压力来自于结婚和18岁怀孕,这符合国家下达的水平。随着柏林墙倒塌,她将能够自由选择她的生活。 她的丈夫,一个39岁的消防队员,拉斯说,他也早已对孩子漠不关心 “在车站带孩子的家伙告诉我们这些无子女人士,我们应该履行我们的责任,以致德国不会灭亡,”他说。 “但如果我看到今天的失业,我会说一点点[人口]萎缩不能损害什么。”
无子女家庭早已在北美和西欧的大城市变的常见,他们正在快速获得比较传统的农村社会的接受。仅仅在几十年以前,像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南欧国家是人丁兴旺、宗族紧密团结的代名词,那些不合这种模式的人会遭到社会的摒弃。现在,这三个国家一道成为欧洲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今天接近四分之一的40岁意大利妇女仍然希望没有孩子。
Unit6 The Ties That Bind
关系的约束
By Clanudia Kalb
我们的血液,认为我们是谁的秘密。人类基因组有999 %相同; ,远远超过了多样化的类似。但是,这微小的01%的差异,揭示了我们祖先的线索。近年来,声称通过基因检测跟踪的背景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万人擦洗自己的脸颊,邮寄,并在他们的DNA发现他们来自何处。远隔重洋的堂兄弟寻找对方;家庭传说被推翻。六年前的“基因家谱”一词是毫无意义的的,但现在的利益是巨大的。
作为个人追查其个人家庭的叙述,人口遗传学家正在寻求更大的故事告诉人类。一种遗传性的“亚当”和“夏娃” - - 我们最近的共同祖先一直追溯到非洲,在地图上发现其他有趣的祖先遍布着。一组科学家最近发现, 40 %的世界Ashkenazi犹太人是仅仅四个女人的后裔;另有报道,在爱尔兰西北部的五个男性一个可能是一个传奇的第五世纪军阀的后裔。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努力,是国家地理学会的4000万美元的基因地理工程,其目的是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土著居民在未来五年的10万个DNA样本。其目标是:从目前的每天跟踪人类的根,回到我们这个物种的起源。,斯宾塞井,创建项目总监说 “是人类历史的虚拟博物馆。”
基因测试是如何工作的呢?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的DNA不仅决定了我们的眼睛的颜色,它也包含了我们祖先的足迹。一个孩子的基因组几乎完全是由父亲和母亲的联盟创造了遗传物质的混合。只有两个部分的基因组保持纯洁的,由队友的DNA的影响污点: Y(向下传递从父亲到儿子) ,线粒体DNA (由母亲传染给两个儿子和女儿) 。有时,在这些地区产生突变,创造独特的A、G、C和T的家谱路标或标志序列 - 提供链接落后的时候,不只是父亲和母亲的祖先,但他们住的地方。刮一下你的脸颊内侧,支付$ 100及以上,一个测试公司将映射到你自己的遗传模式被称为一个单倍型,你的DNA标记,然后告诉你从哪个人类树的主要分支而来。
结合了单体型的后人,现在可以在互联网上加入姓项目。这些网上社区,让人们比较基因组。找到一个匹配,您可能能够填补你的家庭树的分支。 “最终,你就可以查询数据库,并找亲戚,你甚至不知道你有,”索伦森的首席科学官斯科特伍德沃德说。
科学也可以发现古代文化的链接,甚至宗教遗产。卡尔Skorecki博士告诉记者,从童年,他的Cohanim之一,从摩西的哥哥亚伦,高犹太牧师后裔。在犹太教堂坐一天,他发现,另一种被称为“托拉”科恩看着像他这样的的话。 “他是一个北非血统的犹太男性,我是欧洲血统的犹太男性, ” Skorecki ,以色列技术研究所,回忆思考。 “如果他有这个传统,我有这个传统,也许有一个更大的机会,我们分享类似的标记的Y染色体上。 ”口述历史从科恩的父亲传下来的科恩的儿子也被铭刻在他们的DNA ? Skorecki ,遗传学家迈克尔哈默亚利桑那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同事们研究的DNA样本后,发现遗传Cohanim签名。
科学有它的局限性。由于研究人员没有任何实际的脱氧核糖核酸从喜欢的成吉思汗,证明直接后裔从某些历史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测试家族通过染色体和线粒体基因有严重的局限性,它只能告诉你:你的直接父系或母系血统,不是祖先的足迹隐藏在其他的基因组。一些科学家担心,这些试验将被用来作为娱乐,或人民将链接行为或特点与种族,一个已被辱骂在最近的历史。
最有趣的结果可能来自调查进入人体,而不是个人,祖先。用分子标记和时钟计算数学模型,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直到测试,科学家争论是否人类起源于非洲,或在一个不同的地方在全球各地。这些最近的调查结果支持这一理论,人类是从一个小群体的人谁住在非洲成千上万年前。
但当团体旅客离开大陆?谁遇到混杂着前进的道路?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亚力山大大帝征服中亚,留下一个遗传线索?这些问题都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威尔斯希望答案。地图项目,去年推出的伙伴,是邀请公众测试自己的基因,并已超过1 00000人购买了9995美元的抽汲工具。但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收集样品从土著人口全世界的基因可以举行线索的起源和全球移民——而且很快去做,在这些脆弱的人口死亡或离开其祖先的家园之前。
去年秋天,威尔斯收拾500血液收集管,针头,抹布和脸颊拭子并前往乍得,一个项目的第一个试验场,在那里他花了300样本从城镇和村庄周围的国家。三十五到40来自成员孤立的laal社区,其人口,在不到750,并还在下降。威尔斯担心这样的社区会死在未来10至30年,以它的价值和文化传统和古代语言——信息,可以提供重要的见解的第一人,生活在非洲中部超过40000年前。”我们可以使用基因找出一些伟大的奥秘,来获得过去的感觉,”威尔斯说。
不是每个人都支持地图项目。土著人民有自己的殖民掠夺,和许多,仍然怀疑主流文化,在警惕交给他们的血液和它所包含的信息。”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故事的创作,但有另一个故事需要滚出去,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部落的代表,迈克尔电说。威尔斯说,他理解土著问题,但他发现,一旦细节解释,就兴奋起来了。“有人发现它令人着迷,他们携带这一历史性文件内的细胞。”科学家正在拼凑的首卷本历史。
英语的起源:
In 1066, William I, the Duke of Normandy, who ruled northwest of the Kingdom of France, conquered the Kingdom of England and became King of England All the British nobles were changed into French and intermarried with the nobles of France
公元1066年,割据法兰西王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王国,成为英格兰国王,所有的英国贵族也都换成法国人,并且和法国本土的贵族通婚。
During the more than 300 years of the Norman Conquest, the monarchs and nobles of the Kingdom of England spoke French, while the clergy used Latin and Middle English Around 1500, Middle English evolved into Modern English
诺曼征服的三百余年间,英格兰王国的君主与贵族都讲法语,教士们则习用拉丁语,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中古英语演变成为近代英语。
The spelling letters used in modern English are also completely borrowed from 26 letters The so-called "English alphabet" is the spelling letter used by ancient Romans in writing English began to use the Latin alphabet as a spelling system around the sixth century AD in Anglo-Saxon times
现代英语所使用的拼写字母,也是完全借用了26个字母。所谓“英语字母”,就是古罗马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拼写字母。英语开始以拉丁字母作为拼写系统大约是在公元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The missionaries introduced letters in order to record the local language into words The problem they faced was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40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in English at that time, but the Latin letters could not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So they used the methods of adding letters, adding mutants to letters, and connecting two letters to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Later, a text system of 26 Latin letters plus plus some spelling rules was formed in Old English
当时的传教士们为了把当地语言记录成文字而引进字母,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英语共有超过40种不同的音,而拉丁字母无法一一对应,于是他们用增加字母、在字母上加变音符号、两个字母连写等方法来对应不同的发音,之后慢慢形成了古英语用26个拉丁字母+&来拼写并伴有一些拼写规则的文字系统。
扩展资料
1、词汇量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总计990,000个),但如果要估计具体数字,必须先判断哪些能够算作其单词。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词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
2、语法
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虽然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学者试图把法语和古拉丁语的语法应用于英语,但是并不成功。英语与其他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屈折变化,也失去了几乎所有阴阳性变化,基本上,英语除了人称代词以外,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别了,它更强调词语间相对固定的顺序,也就是说英语正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
-英语
dress
读音:英 [dres] 美 [drɛs]
n衣服;礼服;连衣裙;装饰
vt& vi打扮;穿着;给…穿衣
adj连衣裙的;须穿礼服的;适合于正式场合的;办公时(或半正式场合)穿戴的
vt给…穿衣;给…提供衣服;装潢,装饰或装点;排成列
vi穿衣;排列整齐
第三人称单数: dresses 复数: dresses 现在分词: dressing 过去式: dressed 过去分词: dressed
例句:
1、She was wearing a black dress
她穿一条黑色连衣裙。
2、Her nails were painted bright red to match her dress
她的指甲涂成了大红色,为的是与裙子相配。
3、She wore a sleeveless silk dress
她身穿一袭无袖真丝连衣裙。
扩展资料:
同义词
one-piece dress
读音:英 [ˈwʌnˌpi:s dres] 美 [ˈwʌnˌpis drɛs]
n连衣裙,上下身连在一起的衣服
例句:
1、On a dancing party, I knew beautiful of she, she wears a white one-piece dress, a head of shawl grows hair
在一次舞会上,我认识了漂亮的她,她身穿白色连衣裙,一头披肩长发。
2、Louise recalls glimpsing Lucie on her way out in sandals and a black one-piece dress, and a silver necklace with hearts on it
路易斯回忆说她当时看到露茜穿着一双便鞋,黑色连衣裙,戴着一条心形银项链。
3、Michelle Obama, on the other hand, used a cape-like shirt to match a cherry one-piece long dress
米歇尔?奥巴马则用斗篷式外套搭配樱桃红色的连衣裙。
国籍(正式用语):Nationality
在公文中Nationality一栏填写国籍
民族(广义):Nation 比如 中华民族 Chinese nation 民族英雄 national hero民族(狭义):Ethnicity(正式) Ethnic(非正式) 比如 汉族 Han Ethnicity 56个民族 56 ethnicities 说中国有56个nation,会被指分裂国家的。
另外,对外国人说自己是华人,这个 华人 其实指广义民族,用Chinese,56个民族的人都这样讲。
再比如,中国籍朝鲜族人 Chinese Korean 美国籍犹太人 American Jewish 美籍华人 American Chinese
另外,美国籍中国朝鲜族,用American Chinese ,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与南北韩没什么关系。
扩展资料:
国籍的取得、丧失和变更由国籍法规定。取得国籍主要有出生和入籍两种方式。
因出生而取得国籍,国际上有血统制和出生地制两种原则。采取出生地制的国家,不问父母的国籍,孩子出生在本国即取得本国国籍。采用血统原则的国家,则不管出生地如何,孩子的国籍必须随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国籍。
入籍是指外国人或无国籍的人,按照某国法律规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取得该国国籍。另外还有通过结婚、收养等方式取得某国国籍的。
由于各国对国籍的规定不同,往往会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双重国籍或无国籍的现象。例如,采取血统原则国家的公民,在采取出生地原则国家生的小孩,就同时具有两个国家的国籍。
反之,采取出生地原则的国家中的公民,在采取血统原则国家生的小孩,则不具有任何一国的国籍。
-国籍
英语的起源
一 英语的“家谱”
英语是印欧 (1ndo-European)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语言。讲印欧诸种语言的总人数约有十八亿七千五百万,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国梵文(Sanskrit)学者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欧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数语言,包括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及古印度语属于同一“家族”。
原始印欧人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居住在何方 他们的语言究竞是什么样子的 对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仍缺乏文献的考证。但是通过长时期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得出了探索性的结论他们发现: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义的词,这说明原始印欧语最初是在气候比较冷的地一带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热带地区动植物名称的词,如“狮子”、“大象”、“稻米”、“竹”、“棕榈树”等,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欧语系各语种中却都有表示“白杨”、“栎树”、“柳树”、“白桦”、“熊”、“狼”、“羊”、“鹰”、“蜜蜂”等动植物名称的相似词。通过这样的探索和研究,许多人认为,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欧洲中东部曾居隹着一些游牧部落,他们饲养着象羊、狗、奶牛和马这样的家畜,会使用马和简陋的马车,并能够驰骋于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欧人,他们用于交际的语言就是原始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这些原始印欧人开始迁徒。有些向西移动,有些向东移动,而有些则向南移动,到达今天的南亚次大陆。这些部落的大迁徒导致印欧语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语与古代欧洲语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历史根源即在于此。
印欧语系包括:(一)印度语族(Indic);(二).伊朗语族(Iranian);(三)斯拉夫语族(Slavic),(四)波罗的话族(Baltic),(五)日耳曼语族(Germanic),(六)拉丁语族(亦称罗曼语族[Romance]), (七)凯尔特语族(Celtic),(八)希腊语族;(九)阿尔巴尼亚语(Albanian),(十)亚美尼亚语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罗语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语族(Hittite)。日耳曼语族是一个比较大的语族。它又分为三个语支:(一)东日耳曼语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现已绝迹的哥特语(Gothic)为代表;(二)北日耳曼语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欧语(Oid Norse)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语(Norwegian)、冰岛语(Icelandic)、瑞典语和丹麦语等;(三)西日耳曼语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语(Low German) 今日的荷兰语(Dutch)、高地德语(High German)、英语、弗里西亚语(Frisian)佛兰芒语(Flemish)等。因此,我们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
二 英语的形成
英国南面隔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与法国相望,东面和东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与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遥对。距 欧洲大陆最窄处的多佛尔海峡仅三十公里宽。英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包括三个地区:英格兰占南部和中部,威尔士占西部山地半岛,苏格兰占北部;其中以英格兰最为重要。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语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为了说明英语的起源,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英语形之前的英国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经证明,古代印欧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颠诸岛上已居住着旧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时,不列颠诸岛和欧洲大陆是连成一片的,英国和法国之间还没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莱茵河(the Rhine)与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间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国仍属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九千年的时候;由于地壳的变迁,大不列颠诸岛从欧洲大陆分离出来。所以史前的旧石器人能够在不列颠定居下来并不足为怪。曾任过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召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说英语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居住在不列颠的旧石器人:很明显,那些赤身裸体或只披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觅食于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猎于沼泽、草滩至于他们所说的语言,尚无史料可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地中海地区来到不列颠岛定居。他们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时征服了先前在那儿居住的旧石器人。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Celts)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国南部地区,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颠之前,他们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来到不列颠后,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每到一处,他们都对伊比利亚人进行残酷的杀戳。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el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卢(Gaul)之后来到不列颠。那时,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颠,而是想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恺撒大帝的这次‘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恺撒大帝第二次亲临不列颠。这次,他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的凯尔特人发生了一些冲突。恺撒大帝虽然取胜,但并没有能使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卢;在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间,罗马帝国并没有对不列颠构成很大的威胁。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后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罗迪斯(Claudius)率领四万人马,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军事占领,罗马文化与风格习惯渗入不列颠。罗马人的服装、装饰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颠得到推广;社会生活开始:“罗马化”这必然导致拉丁语在不列颠的传播。在以胜利者自居的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无疑是“低贱的”,凯尔特语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时,在不列颠,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商业用语等均是拉丁语;拉丁语成了上层凯尔特人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凯尔特语词汇为什么很少能幸存下来的历史原因。在今日英语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的词汇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凯尔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凯尔特语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词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着凯尔特语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顶)一词的成分。英国著名城市多尔佛(Dover)、约克(York)的名称也源于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罗马人才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开始撤离不列颠。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不列颠诸岛。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纪末,大不列颠请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属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诸岛、德国西北沿海一带。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往往统称为“蛮族部落”。他们从事畜牧和狩猎,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农耕。他们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财产,农业经营带有原始的流动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军事首领。他们的财富和权势在频繁的掠夺中剧增。军事首领名义上是由民众大会推选产生的,实际上都出于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这种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称作军事民主制;他这样写道:“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这些民族把获得财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上;观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 这些所谓的‘蛮族”,在摧毁当时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以及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诞生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颠后,盎格鲁人主要占领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区;撒克逊人主要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区;朱特人主要盘踞在英格兰东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汉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于英格兰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怀特岛(the Isle of Wight),形成许多小国。公元七世纪初,这些小园合并为七个王国:南部有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萨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东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鲁人的梅尔西亚(Mercia)、诺森伯里亚(Northumbria),和东盎格里亚(East Anglia);东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国。各国竞相争雄,达两百年之久;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这三个日耳曼部族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这些方言均属低地西日耳曼语(Low West Germanic)。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三个部落在语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们都使用一种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线组成,以便于刻在木头或石块上,是一种由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发展起来的北欧碑文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逐渐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渐溶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枣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古英语。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经过一系列民族迁移与征服的过程所形成的。
那么English和England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原来,凯尔特人将征服他们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习惯地统称为Saxons(撒克逊人)。早期拉丁语学者仿照凯尔特人的习惯.也将这三个日耳曼部族称作Saxones.并将他们征服的不列颠称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纪. 由于用森伯利亚王国和梅尔西亚王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剧增,而在这棿�ň酉吕吹闹饕�前桓衤橙耍��栽缙诶�⊙д哂殖S/FONT>Angli和Anglia指所有的三个部族和他们在不列颠所占有的地盘。随后,Angli和Anglia在拉丁语著作中分别代替了Saxones和Saxonia。到了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当时通行在不列颠岛上的语言称作Englisc(盎格鲁人一直就是这样称呼其使用的语言的),三个入侵的日耳曼部族则统称为Angelcynn(=kin of the Angles即“盎格鲁人的家族”)到了公元1000年整个国家则被称作Englaland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由于语言内部在发音和拼写方面发生了演变Englisc和Englaland才变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
在追溯英语的历史发展时,我们通常将它分为三个时期:(一)古英语(Old English),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二)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从公元1150年至1500年;,(三)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从1500年至今。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把1500/FONT>1700年的英语称作“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1700年至今的英语称作“后期现代英语”(Later Modern English)。这样的分期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它有助于我们对英语历史发展全过程的了解和研究。
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
盛 谏
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他在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 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人之有愁,则表情呆滞,眉头紧缩。而愁音正是发自喉头深处,且发音时表情恰如罹愁之态。“乐”意为心喜,其发音轻松且呈喜笑颜开之表情…”(见赵维森,象声表意——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人文,2001年10月第九十四期,香港)直接象声 原本比较明确,提出任意性的鼻祖索绪尔也未能否认,汉语生成的研讨的重点应在间接象征。此文为间接象声表意法提供的例证正如作者所述“最为曲尽其妙”,作为艺术描写可以( 西方语言学界通常将这一类象征例入修辞类),作为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想象因素未免太多些。例如“愁”发chou音时有罹愁之态,那么如果要解说“仇”字呢?有仇恨之态?同一发音怎能有不同之态?
李海霞:“声象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它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作用,或云声音的象征义。在一种语言中,哪个声音(包括音素、音素组合、单音节、双音节)表示哪类意义,常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声象。声象来自原生词。当某个造词者把一个自认为“合适”的音同一个意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最初的声象就出现了。但这时它是个人的和偶然的。当第二个人仿拟该词造成一个意义相关的新词时,一种约定俗成的声象就诞生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有关意义归到此音或近似此音的符号之下 。”后来她做了两个命名实验,又进行了逻辑推理“我们既然承认孳生词的产生来自对母词的模仿,为可不能承认原生词的产生也来自某种模仿?人对客观万物的认识都循着由已知达未知的路子,惟原生词的创制例外:音义任意结合,这个说不通。”(见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p237,巴蜀书社,2002)
朱文俊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中转述(未指明出处和时间):“帕盖特(Richard Paget)在汉语、波利尼西亚语和闪语中发现了大量所谓动作意念词(gesture symbolism)”,“他认为这些词反映了发音器官模仿外部世界动态与轮廓的能力,而且交际本身似乎就起源于整个人体姿态体现原始生活基本动作的一种体系,发音器官的肌肉只不过把这些姿态微缩化罢了,换句话说,肌肉运动导致的发音产生了意念化的话语,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缩呈现物体的受阻状”(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3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他接着写道:“人皆有表达之欲望,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体各发音器官,如舌、唇、牙、腭、声带等,它们在多感官综合感觉因素的支配下,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在这种再现行为中所产生的声音自然会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这种声音不再是任意的,如同文字符号一样,是人类规定的。自然,与意念有关联的声音,乃人类表达锁链(自然物——感官——综合感觉——发声器官——模拟声音——自然物再现)的一个环节。”“关于汉语元音和辅音的象征意义,试举如下诸例:1体积 发音时,舌位靠后,口腔大且气流浑厚者或有时伴以鼻腔共鸣者,形体大,如[a][o][u]元音及其组合”;“而舌位靠前,口腔变窄且气流纤细者,形体则小,如[e][i]元音及其组合(按原则[e]象征体积大于[i]的)”。“2性别 男女起名在选词上既要看词义,也重音质。男儿要表现雄伟、刚毅、勇武等,则挑响亮、浑厚、有气势的音,如[a][o][u]及其组合音,间或夹带鼻音”;“而女儿家则要显示清秀、柔顺、纯净等,故应选清脆、悦耳、柔和的音,发音时口形小,以[i][e]与其他元音或清辅音组合为主”。“3动态 A喷发状 发音时,气流受唇、舌、牙、龈等器官的阻塞,从而急促喷出口腔,由此产生的音往往象征与空气或液体有关的人的突发行为或自然界的急促运动”。“B摩擦状 发音时,外出气流因舌、唇肌肉运动而受阻,由狭窄的口腔缝隙中压挤或擦挤出来,这样产生的摩擦音常象征受压挤物体的运动或运动中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表面的各种情况”。“C开闭状 …一般腔大口阔的音象征扩展状,而腔小口窄的音象征收缩状”。“其他类型还有一些,譬如舌头后缩,双唇紧闭,气流受堵后压出鼻腔,这样产生的音形容闷气状”。4形态 A中空体 舌根拢起,双唇先闭,口腔中空,气流先后从鼻腔和口腔喷出,由此形成的音象征某些容器”;“也有由舌尖与上齿龈封住气流,使之从鼻腔和口腔中喷出而产生的音,…它们也有同样的象征意义”。“B上下位置 有些音通过舌尖、舌面或舌根的拢起和下落象征物体位置的高低”。(详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40,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以上二说,意思相近:发音器官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 模仿行为产生的声音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蒋善国在说明形声字“声符兼义并且就是它的语源的这类”时写道: “人类发音机官的运动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大概发音器官运动时,至少要发生两种感觉:一是触觉,例如唇跟唇的接触,舌跟齿的接触等。二是运动感觉,例如舌的上下,口腔的开闭等。接触的部位有广狭、程度有宽紧,遂发生种种不同的触觉,每一种触觉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每一种运动感觉也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义。由于人类用口势拟意,出现了语音。语音的成立,一方面是有了概念,一方面是有意地使用了口势。到概念词出现时,在筑成它的劳动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的经验习惯,使口舌的拟势行动依着概念词所属的劳动类型而作出合适的姿态。表现甚么概念,就作出什么口势;有甚么口势,就发生甚么声音。概念近的口势近,口势近的声音近,所以‘音近义通’。语源或音根便在口势拟意的过程中形成了。例如双唇遮口,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些遮蔽、模糊等的音字,双唇相打的口势说出些相碰、相合的音字,双唇相分的口势说出些相分的音字,舌前上打的口势说出打击、挺进的音字,,舌前上挤,摩擦气流的口势说出细小、散碎的音字,舌前上按,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贴近、按入的音字…。”随之他以此分析梁启超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作为例证(见蒋善国,汉字的组成与性质,p258,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蒋善国(1898~1986)曾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的助教,继承 并发展了梁启超的音近义通说的研究。 《汉字的组成与性质》写成于1956年,可能是明确提出语音起源于口势拟意的第一人。由于他的研究重点在文字学,用“口势拟意”说明音根为何音义相关,因此他可能不关心语言学对间接拟声的讨论,也未能进一步与语言起源联系起来。文革初期我因迷于“文字改革”,查阅并抄录了许多文字学资料,注意到这部分内容。近年来探讨语言起源和语词理据的文章发表了不少,好像还没见到提及蒋善国先生的这项工作成果的。特此推介。
英语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本文2023-12-01 00:13: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