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全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武汉全氏家谱字辈,第1张

全(Quán)源出有三:

1、出自泉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元代有位少数民族首领叫万全,其子以父字为姓,改姓为全氏;

②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

全氏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姓氏呢,可以通过寻根问祖。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呢。百姓通谱

何氏家谱

前言

我何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肇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皇帝。皇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居于姬水,故又姓姬。所以,何姓最初实为姬姓。传至桓叔成师,共30世。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桓叔次子万封于韩原<今山西芮城县西>,史称韩万,子爵,仕大夫,故亦称武子万。至万重曾孙厥,厥因救赵氏孤儿脱险,历史对他评价很高,正式以韩为氏,尊万为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共26世。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杀韩王安。二十九年<公元218年>,韩相国平之子张良为韩报仇,雇力士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始皇疑六国皇室贵族所为,派人四处侦灭,适韩王安次子允,偕夫人张氏,子隆,孙骘,曾孙信等匿居庐江郡东乡津,以撑船为业。秦探登舟查问姓氏,韩允指“河”姓,讹韩为何得以脱险,遂一家改姓何氏,从庐江郡迁扶风郡北隐居,何姓遂由此而来。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亚仲公信复迁庐江郡治舒县定居,复姓韩不到十年,时逢韩王姓,淮阴侯韩信被汉王刘邦怀疑谋反先后被戮,有仇家借此生由陷害亚种公韩信,信长子堿,次子蔗为避父仇又遁迹庐江郡<今安徽>西部山区,遇吕后侦探诘问姓氏,兄弟又分别指以何姓,讹韩为何脱险。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尊允为何氏受姓始祖,正式改名何堿、何蔗、从此不复姓韩,定居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县>。传至何全皋共30世。何全皋,长子何中立,字大体,唐大中三年<849年>生于袁州<今山西>宜春郡新喻县大石桥何家街,后移籍洪州<今江西>豫章郡高安县临江镇南京街铁索桥。任河阳节度使,魏博左司马。因父何全皋被军人所害,料难袭父职,逃奔京都长安<今西安>,改授兵部司马,继迁河南节度使,封简命侯。咸通中,南诏陷播州,乾符二年,夜郎复叛,何中立被封平播将军,谨奉禧宗之命,挂大将军印,领兵伐播。三战皆捷。后因兵少难攻,请命益师。乾符三年,朝廷派杨端合兵助阵。播平,封中立祖为播州总管,赐以爵士,许以子孙世袭,永镇边疆,设总管府于播东九龙镇<今团泽镇九龙场>,距中立祖墓仅数里<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洪水村养马塘>。中立祖传至懋公共23世。

我祖懋公及堂伯祖、堂叔祖忠、思、惠<景庆子、清公孙>,恩、勤、殷、德<景富子、灏公孙>叔祖志、恕、慈<景秋子海公孙>,因杨氏谋反而停袭。杨端28世孙杨应龙于明万历19年<1591年>谋反,滥杀属官、百姓,恩公于宋世臣等愤极赴京上书。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廷命李化龙总督十五省区官兵24万赴播围剿,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困于海龙囤,决战114天,囤破应龙自焚。其时恩、思、殷三公领兵助剿,但忠公孙汉良被应龙逼而附逆被诛杀。万历二十九年<公元601年>明廷废播州,分设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两军民府,改土归流,废世袭制,将我何氏受封田土收回出售民间。恩,思,殷有功于朝,其后裔分赴各地办差。

因上述诸因,各房天各一方。堂叔伯思、惠雁居青山,恩葬青山将军山,殷葬青山枣园寺捕鼠穴,德移居后坝。叔祖志迁湄潭,恕迁南乡平水里,慈迁遵义。传至我支"必"字辈<2003年>共17世。

我何氏从公孙轩辕皇帝<姬姓世系>传至桓叔公成师,以姬姓共30世近千年。从桓叔子韩万<晋韩世系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以韩为姓共26世近600百年。从亚仲公韩信次子何蔗<庐江世系何姓始祖>传至何全噑共30世近千年。从何全噑子大本公何中立<遵义世系,入播始祖>传至何懋共23世700年。从何懋予<"邦"字>传至今<2003年>我支“必”字辈,共16世四百年。自皇帝至今<2004年>为帝为王为后为蔗人者共125世近四千年。

我遵义何氏出自蔗公。何氏受姓虽晚于兄弟姓氏,但据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却居全国第十七位。自始祖中立公入播以来,何氏在遵义亦属大姓。但由于传之久远,又缺乏统一完整的族谱,族种相互联系甚少。同姓之间视如路人。为缅怀祖先业绩,发扬我族优良传统,族内早萌发了重修族谱的意愿。2003年清明节,何洪举在中桥何氏将军坟扫墓之时,倡导重修族谱,得到各地宗亲的支持,实为幸事。

族谱摘录

1、 何氏宗谱

庐江郡县出韩王安,为秦所废,其子孙避秦乱则转音为“何”;原出自周武王弟叔虞之后,其音为“角”。三何竞爽丕开东海,箕求四友斋芳,大展庐江学问。晋何元静,字思澄,作游山诗见重于沈约,为侍郎御史,少与族弟水部逊散子郎,俱擅文,名谚云:东海三何。子郎独多。宋何长瑜,与谢灵运、荀雍、羊睿,以文章相赏,号日四友,秉性仁厚,土多归之,往城断狱以春秋,民化恩礼之治。汉何武,扬州刺史,秉性仁厚,好讲上类,士多归之,在任无赫赫之声,常步九江,广得郡守戴,不法状圣圣慎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圣,子容为盗板击庐江狱。武平心决之得不死矣。报服去任后,人常见其德恩思之释。

何敞,字文高,官河南太守,郡有冤狱,以春秋至义断之百姓阴德,廷尉天报九九子孙,白衣尚书诏赐双双弟兄。

汉何比干,字少卿,武帝朝廷尉,时张汤持法严而比干以仁恕判之,所全活者千余人,惟汝号曰何公,忽有老妪造门,曰:公先世阴德及公之身又治狱多平反,今天赐策以广公后因出怀中,策九百九十枚,曰:子孙佩印符如此算。

南北朝何点,字子皙。或驾柴车或蹑草履,随意所适,必醉归。人谓之通隐,梁帝赐以鹿皮,中召见引入华林园,诏拜常侍,点以手将帝鬓曰:乃钦臣老耶遂辞之,弟胤字子李,世称点为大山胤,为小山慕会嵇之胜弃家而往,诏起关禄大夫遣司马王果劝驾不应谓果。曰:卿何不表留同我隐。果曰:不闻有此例。胤曰:檀弓巷皆言物始。何必曰:例诏赐白衣尚书禄命山阴库钱月给五万皆固辞。

南北朝何敬容,字国礼官史部尚书,性好清洁,衣冠必丽,武帝朝常有侍臣袍服卷摺。帝恕曰:卿衣带如绳,将何所缚。敬容希旨每以,衣常不整伏床熨之暑月背为之焦。

何昌寓,字俨望,敬容之父。独立不辞所交皆名士为宰相,以清白称有姓闵者乞宫自告子骞笑遥遥华谓矣,赏梅赋诗。扬州东阁之与玩瓯为记零陵溪上之娱。

南北朝何逊为扬州法官,宅有梅花一株,逊常吟咏于其下,后迁洛阳,思花,再请往其任上许之抵扬州,花方盛开,逊于东阁延名士醉赏之。

何彦章谪居零陵,曰:玩瓯溪上,乃作亭自为之记仙游湖侧弟兄炼丹乘鱼云母溪边女子食粉皆轻身。 何氏九仙其世代莫可嵇考兄弟九人,居仙湖侧丹成各乘鱼飞去世于唐。何仙姑,增城人,何泰之女也。生时紫云绕室,住云母溪一夕,梦神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誓不嫁,往来山岭其行如飞,唐太后遣使召见中路,不知所之,仙姑永州产幼时遇异人与一桃,食之,遂辟彀能遁,知人吉凶。

明何瑞徵,河南人,崇祯戊辰榜眼,广静寡欲,文渊之却馆鼎新咳唾,成株景明之美才胜逸。

明何文渊,广昌人,守温州广静寡欲,一郡大治后,为刑部侍郎,金者却之有馆历吏部尚书。

明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与李崆峒等号四杰,美才胜逸咳唾成珠。

明何恩,官宣尉司使中军,有功于朝,请入圣庙。

明何彦清,播州安抚使,安民勤政平播有功,请入圣庙。

晋何琦,字万伦,繁昌人,好古博学,苦家无以养,出为泾县令。母亡,遂杜门谢客,高尚洁志,累召不起,后桓温过其境,曰:此中有人。

唐何番和州人,为大学士十余年学成,行高诸生不敢与齿。宋,同舍将往附蕃正色叱之故六馆无受污者后韩愈为之立传。宋何琬,字子浙江龙泉人柙宗常书其名于屛曰政事何琬文章弃涛涛亦同里之人也。

晋何准,字幼则,充之弟,高尚其志,洁身寡欲,胶州府累辟不就,充为剽骑将军,劝准仕,准曰:第五之名,何减剽骑,准兄弟中第五。故云其穆帝后也,稚好出剑,挺英气于少年,善谈老庄,着才名于幼岁。

明何直,东莞人,少英伟。好出剑,历湖广。布政二十年。无微遣一心夷上夙夜寅畏,尤功臣所难。

三国时何晏,字平叔,东莞人,美姿容面如传粉,以才名著。官吏部尚书,善谈老庄,士大夫多宗之。

唐何叔度,潜江人,少笃行。谊姨与叔度母厚母亡,奉姨若母姨卒塑望必往哭之,哀官太常有声子尚之为吏部归省叔度问曰:汝日倾朝送,可有几人对曰:数百。笑曰:此吏部耳非为何德彦也昔。毁浩作豫章令郊钱者篆及江亭往曰:故旧无后相窥世谓尚之立身简约实奉叔度之遗教云。

晋何克,字次道,潜江人,初辟王敦兄,时卢守贫甚,敦于坐中,称曰:家兄在郡,定往人士皆可许允。曰:所闻异是敦御之庾。

亮尝为曰:气度风概有万夫之望。累迁尚书令辅幼主正色,立朝以社稷为己任谥文穆。

唐何易,为宜昌令,治民有则家给人足,人皆息讼狱中草满度庭,可张罗人有落花讼庭间草生囹圄静之歌。

梁何凤为建安太守,极仁慈伏腊每放归家皆依期而至,位居乌府里赐柏台。

明,何敏中,洪武以才行卓异,任祁门知县,上书言时政得失,朝廷嘉之,行人赐以樽酒,陛徽州府,后转嘉兴府,所至有政声。

2、 庐江谱序

始祖讳中立,字大本,唐河阳节度使,弘敬祖之后矣。于僖宗乾符二年,奉旨平播,殁于播之东乡,至今碑迹尚存,是为何姓之始祖也。后因杨氏叛乱,谱系失传。复由恩、思、勤三祖于明之僖宗五年纂修家谱,以遗至今。

后来寻流必溯其原始支派演之,有自探末求其本,乃识支分之有间尝考我庐江世系,由季唐逆而溯之,遥而嵇之。秦汉以上,而至于唐虞三代,三皇五帝间诚帝王之后裔也。何则按公孙轩辕皇帝之次子少昊,金天师氏能修太昊庖义之法,别姓为姬,其子孙帝喾高辛氏任其姓,而长子后稷乃周武王十五世之祖也,武王弟叔虞之少子封于韩,至春秋时晋强而灭之,封桓叔之子万于韩原,其姓始异姬而为韩,传至韩王安,而后又为暴秦所灭,其子孙为避秦难始转音为何,或曰何本为韩。韩为杞夏后也,然考夏之后,未有封于韩,未可信矣。此不过嵇之载籍核之,世纪一观其渊源之乐而已,至若世序相继各号居里,又安能得其详细哉。出险迁至于汉与三国及两晋南北朝及至隋与唐之乾符年间,计二千二百而二十年矣,则更姓之后大约有四十余世乎,可知始祖以前由有宗观始祖以后,不少族谱属也。忆自韩原颠沛则燕赵齐鲁诸邦,七国三楚之地,何不可适乎则弘敬祖之镇河阳大本,祖之起豫章,原由于江西,无足疑矣。

3、始祖大本何司马公叙

本大祖者,系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大石桥何家街生长人氏,后移籍清江县南京街铁索桥,乃大唐文宗武宗朝,为河阳节度使,弘敬祖之后也,历宣宗、懿宗。而中立荷蒙国恩,为兵部司马,恪恭厥戬翼戴,王家时有播之遗孽,咸中南诏等寇陷播州,朝廷闻报,至僖宗乾符而年,钦命我祖大本公受平蛮,奉旨来播,我祖不畏强,御兵讨奈寇繁兵寡弗克剿除爱请命益师,乾符三年,朝议命太师武略将军杨端督军同伐,我祖同寅协恭会师助阵披坚执将士协心努力,攻讨始剿除夜郎浮竹等处,夷贼复请靖播疆复平成功复命,朝廷恩诏,凡平播功臣照职留守管理,永镇边疆,故我祖与杨氏统罗田、张、谭、袁、吴、卢七姓,目领黄平草堂二处,安抚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六山长官司传袭自乾符年间起历昭宗宣宗,五代梁、唐、晋、汉、周越宋及元至明之十三主,神宗时因杨端二十七世孙应龙肆虐逆乱我恩祖、思祖、不得已同宋世臣等临阙告变朝命命李化龙驻重庆,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分兵九路并进,应龙自焚朝议亭,袭设流更播州为遵邑,吾家之恩袭顿止鸣呼,我始祖忠勤王国佑后人其能已于恩哉。

何氏世系表

(黄帝—公元2004年必字辈近4000年)

何氏(69代),出自韩氏(26代),韩氏出自姬姓(30代)。从公元2004年“必”字辈上溯到轩辕黄帝,共125代,近4000年。

姬姓世系(黄帝—桓叔公·成师)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轩辕 黄帝 五帝 帝 嫘祖 玄嚣、昌意 姬 水 妻四人 生25子后生姬

2 玄嚣 青阳 五帝 候 江水(河南安阳)

昌意 五帝 昌仆 高阳 若水(四川省内)

3 蛟极 五帝 候 河 南 濮 阳

4 帝喾 高辛 五帝 帝 姜原、常仪、义和、庆都、尚狄 后稷、契、放勋、挚、厌越 同 上上 五妃对应五子

5 挚 五帝 帝

放勋 陶唐 五帝 帝 山 西 平 阳西平阳 帝光

放弃 后稷 五帝 高级农官 不窟 邰

厌越 五帝

6 不窟 夏 高级农官 鞠 甘 肃

7 鞠 鞠陶 夏 公刘 后 阳 不 窟 城

8 公刘 夏 部落长 庆节 后 阳 不 窟 城

9 庆节 商 部落长 皇仆 彬 殷汤王时在位

10 皇仆 商 部落长 差费 彬 帝外丙时在位

11 启辛 韩武子 周 前408 大夫 虔 平 阳 晋三卿之一

12 虔 韩景侯 周 前403 候 取 迁 阳 瞿 晋三卿之一、封侯

13 取 韩烈侯 周 前397 候 彪 阳 瞿 韩国君

14 彪 韩文侯 周 前385 候 阳 瞿 韩国君

15 韩哀侯 周 前375 候 若山 迁 新 郑 韩国君

16 若 韩懿侯 周 候 武 新 郑 韩国君

17 武 韩昭侯 周 候 儒 新 郑 韩国君

18 儒 韩宜惠王 周 前323 候 仓 新 郑 韩国君

19 仓 韩襄王 周 前296 候 婴、咎、虮虱 新 郑 韩国君

20 咎 韩厘王 周 前273 候 突 新 郑 兄逝事位

21 突 韩桓惠王 周 前237 候 安、非 新 郑

22 安 韩安王 周 前234 候 成、亮 新 郑 秦侵韩、追杀安、子逃

23 两 子信 秦 前218 张氏 隆、冉 新 郑 迁庐江

24 隆 子孟 秦 田氏 骘 扶 风

25 骘 雍伯 秦 信 扶 风

26 信 亚仲 秦 前202 太守 伍氏 庶 庐 江 文帝封太守

韩姓世系(韩万—亚仲公·韩信)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韩万 公子万 周 前710 候 赇伯 韩原 尊为韩受信始祖

2 赇伯 周 前677 大夫 简 韩原

3 简 定伯 周 大夫 舆 韩原

4 舆 周 大夫 劂 韩原

5 劂 韩献子 周 大夫 无忌、起 韩原 晋六卿之一

6 起 韩宜子 周 前500 大夫 倾 迁平阳 晋六卿之一

7 倾 韩贞子 周 前500 大夫 不信 平阳 晋六卿之一

8 不信 韩简子

伯音 周 大夫 庚 平阳 晋四卿之一

9 庚 韩庄子 周 大夫 虎 平阳 晋四卿之一

10 虎 韩康子 周 前472 大夫 启辛 平阳 晋四卿之一

11 启辛 韩武子 周 前408 大夫 虔 平阳 晋三卿之一

12 虔 韩景候 周 前403 候 取 迁阳霍 晋三卿之一封侯

13 取 韩列候 周 前397 候 彪 阳霍 韩国君

14 彪 韩文侯 周 385 候 阳霍 韩国君

15 韩哀侯 周 前375 候 若山 迁新郑 韩国君

16 若 韩懿侯 周 候 武 新郑 韩国君

17 武 韩昭侯 周 候 儒 新郑 韩国君

18 儒 韩宜惠王 周 前323 候 仓 新郑 韩国君

19 仓 韩襄王 周 前296 候 婴、咎、虮虱 新郑 韩国君

20 咎 韩厘王 周 前273 候 突 新郑 兄逝事位

21 突 韩桓惠王 周 前237 候 安、非 新郑

22 安 韩王安 周 前234 候 成、亮 新郑 秦侵韩、追杀安、子逃

23 亮 子信 秦 前218 张氏 隆、冉 新郑 迁庐江

24 隆 子孟 秦 田氏 骘 扶风

25 骘 雍伯 秦 信 扶风

26 信 亚仲 秦 前202 太守 伍氏 庶 庐江 文帝太守

庐江何姓世系(何庶出—全阜公)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接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何庶 自修 西汉 前196 王氏 赞、成、宠、业、是 庐江 因“何”逃生、更何

2 何成 伯爱 西汉 前165 候 左、张氏 果 庐江

3 何果 长孟 西汉 元岂 前134 候 肖、张氏 金干、银干、比干、启先 庐江 平阳候

4 何比干 少卿 西汉 征机 前90 太守 张、黄氏 共10子 扶风

5 何寿 西汉 河平 前27 都尉 显、并 阜县 比干第八子

6 何显 西汉 光延 光禄夫 鄢 阜县 何寿长子

7 何鄢 西汉 元始 都尉 宠 平陵

8 何宠 东汉 元和 公元40 太守 敞 扶风平陵

9 何敞 文高 东汉 永之 公元100 太守 豹 扶风平陵

10 何豹 东汉 永宁 公元125 少府 休

11 邵公 东汉 光和 公元178 谏议大夫 昌 山东曲阜 董仲舒四传弟子

12 何昌 三国 公元208 桢 迁庐江

13 何桢 三国 公元240 候 龛、助、恽 庐江 娄候

14 何恽 三国 太康 公元283 太守 睿 庐江

15 何睿 西晋 太康 公元283 太守 闳、楷、充、准 建康

16 何淮 幼道 西晋 建武 公元307 太守 放、澄 庐江

17 何 西晋 隍安 公元360 太守 元度等七子 庐江

18 何元度 西晋 元兴 公元420 太守 僧达 庐江

19 何僧达 南朝 建元 公元480 太守 法胜 庐江

20 何法胜 南朝 大同 公元530 太守 之元 庐江

21 何之元 世伯 南朝 太平 公元560 太守 伯典 庐江

22 何伯典 宪章 隋朝 仁寿 公元600 焕、炯 晋陵 儒家学

23 何炯 唐朝 贞观 公元630 源精 晋陵

24 何源精 唐朝 上元 公元670 孝物 晋陵 大学子

25 何孝物 唐朝 贞观 公元700 军校 俊 晋陵

26 何俊 唐朝 景云 公元710 军校 默 晋陵

27 何默 唐朝 天宝 公元750 太常卿 进淘 灵武

28 何进淘 端公 唐朝 大何 公元833 太傅 弘敬 灵武

29 何弘敬 重顺 唐朝 开成 公元836 兵马使 全 江陵

30 何全 唐朝 咸通 公元860 中 书 令、节 度 使 中立、神剑 江陵 30

遵义何姓世系(何中立—懋公)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何中立 大本 唐朝 乾符 公元870 司马 和柴杨任氏 正乾、正坤 临江 命入播平夷

2 何正乾 唐朝 天佑 公元900 总管 九子,长继业 九龙 播州

3 何继业 汉祥 北宋 乾德 公元963 总管 承宦 九龙

4 何承宦 世嘉 北宋 潡化 公元1030 总管 万 九龙

5 何万 渊 北宋 元符 公元1098 总管 文宗 九龙

6 何文宗 瑜 北宋 宜和 公元1119 总管 轸 九龙

7 何轸 南宋 绍兴 公元1134 总督 昌盛

8 何昌盛 南宋 隆兴 公元1163 总管 新民

9 何新民 南宋 嘉定 公元1210 总督 果

10 何果 光实 元朝 公元1250 宜慰使 彦清 四川 镇国将军

11 何彦清 元朝 元至 公元1278 安抚使 钦 播州 播州安抚使

12 何钦 元朝 至元 公元1281 总管 荣祖 播州

13 何荣祖 元朝 至正 公元1340 总管 婴、童 播州

14 何婴 元朝 字正 公元1366 总管 友喜 播州 改总管为长官

15 何友喜 明朝 洪武 公元1368 长官 、宜、瑛 播州

16 何琛 明朝 洪武 公元1395 长官 祥、实、申、敬、克 播州

17 何祥 明朝 永乐 公元1411 长官 敬、德 播州

18 何敬德 明朝 正统 公元1437 长官 晖 播州

19 何晖 明朝 景泰 公元1452 长官 敏林、敏叔 播州

20 何敏林 明朝 天顺 公元1463 长官 田氏 清、灏、海 播州

21 何海 明朝 成化 公元1478 将军 景秋 播州

22 何景秋 明朝 弘治 公元1490 将军 懋、志、恕、慈 播州

23 何懋 明朝 嘉庆 公元1550 邦禄、邦爵、邦朝 上桥

字派、流芳录、祖墓原族谱摘录

懋公世系字派

懋公子邦爵、邦禄、邦朝。因当时时局混乱,各居一方。子孙遍布遵义、松林、忠庄、新卜、花山、茅坡、官田坝、尚嵇等地。现各房字派混乱,相见不相识,犹如路人。邦禄公第十三代孙商讨修谱拜祖等事宜。一致认为原字派从“邦”始至“先”共三十个字。现已取至第十六辈“必”字,所剩仅十四个字,故决定原十三字不变,新增十个字,共四十个字。

一、 原有字派

邦永登文德,金汝国光宗。

为仁洪应学,必正万仕元。

二、 新字派

邦永登文德,金汝国光宗。

为仁洪应学,必正万仕元。

廷明在世远,立志辉祖先。

何氏家谱参考资料

荣华承继业,富贵传佳声。

后记

为了修好这部族谱,使族人更加团结亲密,且激励后人奋发,夜静更深核实材料,编排族谱。

因时间仓促,加之资料不全,编写水平低,错误在所难免,殷切期望给与谅解。

编辑:何应泉

欢迎加入何氏家谱QQ群:119013197

山东德州全氏支谱六卷,(清)金俊书等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宝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全氏家谱,(现代)全光泉纂,1995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全氏一支字辈:“仁义孝起振兴家德积善余庆昌绍世泽”。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3616815html

全氏是我国汉名族的姓氏之一,在家谱字辈上在各地区不同的族谱记载上或都会有些区别,例如:“经济能华国孝友心显扬诏皓尔贤嗣克勤为令子恭谦乃善良”都是在一些地区所常见的字辈,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今江浙地区)。之后到了唐朝时期,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祖国,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到了元、明、清诸朝时期,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全氏各地家谱中的字辈有:

湖南衡阳全氏字辈:百世本支同-子才来自宋-荣郎启衡阳-景文宜雨众-惟单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续述-先德裕宏昌-孝友城家爱-声明应国光

浙江温州永嘉字辈:景蝉汾窠恭孟仲洪希思 光家国仁立 一朝承大培 显启定兴常 统正同毓秀 纯善衍庆昌 芳兰必玉瑞 桂馥有莲香。

贵州德江全氏字辈:景林道宗庆,福德明守贤,国正云(荣)祥(华)盛(顺),文兴太吉昌。始祖全麻革。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一支:护总清载,法佛道文,显化帮国,丕庆家声,尚德立业,以守其成。

山东莱西全氏字辈:政修启本。

青海湟中全氏字辈:延生明文

四川渠县全氏字辈:百世本同枝子才来自宋荣朗启衡阳景旻宜尔众为单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继述先德裕宏昌孝友承家庆声名膺国光。

山东临沂全氏字辈:凤永宗传先德(得)庆(向)昌允希明运兴建国正慎私仁忠常。

山东青岛全氏字辈:民保振文成盛。

  四川渠县龙凤乡全姓分支字辈:信中本万映,祥山自然必,文玉宗贤堂,体裕保安康。(二十字)

  四川渠县建国乡全姓分支字辈:应祥舒多然,芝永万文明,国正天心顺,隆瑞定太平,承先启后裔,忠孝礼义兴。(三十字)

 辽宁本溪全氏字辈:国德福占奎洪。

 重庆高青字辈:天泽河敬江 水下东海福

  重庆横山字辈:天尚星斗现 东水福下江

  湖南沅陵全氏字辈:仲聪文宣 法华万志 永廷思大 朝国奉士 天其我存 正心修身 家学为本 世代昌明 远开甲第 绍启能人 务太上德 民安邦清。(仲荣公、一甲思芳公后裔)

  湖南沅陵、永顺、贵州荔波全氏一支:仲聪文宣 法华万志 永廷思大 朝国奉士 天其我存 正心修身 家学为本 世代昌明 远开甲第 绍启能人 务太上德 民安邦清。

  湖北荆门全氏字辈:永炎志士昌正本从文。

  湖北武汉全氏字辈:邦家名义显息起必鸿张士学绍先德星光永定强先德裕宏昌。

 辽宁大连全氏字辈:尚仁厚希。

  辽宁鞍山全氏字辈:庭锡维明利。

  重庆铜梁字辈:其火大木承水 生王朝人嘉。

  湖北宜城全氏字辈:永炳德广兆中国(先)世泽万代齐文明。

 重庆潼南全氏字辈:永,文,廷,世,兴,伯,大,士,一,二,三,成,德,孝,从,本,纪,敦,家。

  湖南桑植芭茅溪全氏字辈:思添永应玉,伯养启国正,大世士荣文,宗成明德胜,忠贞观上智志,孝友生城敬,富贵光干年,齐家余善庆。

  湖南常德:文时可国承进应定启永世克有成学{秀}必敦

《百家姓》编录的意义重大,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姓氏。它能够帮助人们寻找宗脉源流,也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家姓的具体姓氏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却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丌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跋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郈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内容源自网络)

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由来,是特有文化的表现。如果你和别人是同一姓氏,说不定几百年前还是一家人。《百家姓》将常见的姓氏编辑成四字一句话的押韵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帮助大家记忆。

《百家姓》的姓氏排名顺序则是依据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是人口数量或者首字母的先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时期,各大家族的所属地位。

《百家姓》虽然教育意义不大,但却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一种独特文化的存在,同样值得学习和阅读。

我给大家介绍王氏家谱,您在为宝宝取名的同时,想先了解一下百家姓中王氏家谱的相关资料吗。为你精心介绍了王氏家谱,姓族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很好的帮助您了解王氏家谱,姓族谱。

01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传记的家族发展史书,它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于封建时代。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后有《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盛行、谱学大兴,形成了一门研究姓氏、贵族门第的宗法修谱学说。隋唐宋后则私家修谱盛行,遍布各家各族。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经岁月浸蚀,流传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三万多种,是除国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种史书,其内容价值。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研究认识。

南北朝时兴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佚。今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个人手中的王姓族谱家谱,绝大部分为近代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就王氏一族,现传世之家乘谱牒,也有几千部以上,近来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就存有王氏家谱五百多部。那么王氏最早的一部家谱是谁?于何时修撰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王氏家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家谱。目前我们所考证家谱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时刘孝标著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此书曾大量引用过《王氏家谱》,唐初李善的《文选注》也引用了《王氏家族》,那么至少可以断言,王氏家谱必定形成于南北朝之前,东晋员外郎贾弼就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东海王氏都名列其中,由此看来自晋以来王氏修续家谱已在各地王氏族人中广泛发展开来。

梁武帝时,王僧孺任天下家谱总编纂官,并奉诏改定《百家谱》,编汇巨部宝典《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抄》十卷,是各姓家谱之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两个以研究姓氏谱学而著名的家族,一个是贾氏、一个就是王氏。 世称“贾王之学”,后世更称家谱之学为“贾王之学”。

王氏既是研究谱牒学的世家,那么编撰自己完整的家谱世表也就是理所当然了,隋唐五代王氏谱学通行于世,被天下诸姓奉为修撰家谱之样本,现所知北周王褒曾撰《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南齐王逡之撰续《王氏家谱》四卷,《百家拾遗 》一卷,《南族谱》二卷,唐王玄感撰《姓氏论》十卷,王方庆撰《王氏家谱》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

宋元以后则私家修谱之风大兴,以至今日散布于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的王氏族人基本都有自己保存的王氏家谱。就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的王氏家谱。就有一百一十二部之多,北京图书馆收藏的王氏家谱也有一百一十九种。此外,近年来成立于山西太原的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也藏有王姓家谱计二百六十余部,如把各地王氏家谱汇集一起,其版本之多流传之广,真可称世界家族史书之最。在诸多存世的王氏家谱中,现可查到的存世最久、论述最详、最具文化特色、可称之为学术宝典的当为宋翰林学士汪藻撰修的《琅玡临沂王氏谱》。

汪藻字彦章,饶卅德兴人,历微高二宗。一生方直不容朝中,学多识广,曾参与修攥《九域图志》、《微宗实录》等书。绍兴八年著《世说叙录》两卷刊行于世并为书中二十六个著名家族编修家乘谱牒,《琅玡临沂王氏谱》在此书中名列第一。

这部家谱是一部琅琊王氏汉隋六百年的家族文化史。谱书中详述了显贵无比的琅琊王氏,汇《汉书》正史有传的六十三人,及《世说新语》等笔记资料的野史传记王氏人物为一体,世代相传、累世相积、编撰而成。此家谱分三个大部分,其一是世系表,将后汉王融、王祥至隋王猛等二百四十七人依世系排为十二世;于每世中书出该世王氏名讳;下注其父名,兄弟数人者只在长兄名下注父名,余人不注,条理清楚,一见分明。二是家谱正文是根据世系表而编纂的,分世祥述每世表中诸人、字号、父讳、行次、时代、官职、封爵、享年、谥号等,对著名人物则有小传。其三为附录,考证王氏来源并与诸王氏之关系等。

此部王氏家谱修撰严谨,一切均以史为据,没有充足的史料,绝不推断演译,是一部存世最早、最完整、最具史学价值的王氏传家宝典。这部家谱的雕印本现藏日本,1962年中华书局曾翻印发行,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曾影印出版。

汪藻的《世说新语》中,紧排《琅玡临沂王氏谱》之后就是《太原晋阳王氏谱》此谱是后汉南北朝间太原王氏十世、五十余人的家谱总汇,也是天下王氏第二大显贵家族太原王氏数百年的光辉记录,此谱记太原王氏始自后汉王柔、王泽二兄弟,传记三国大司空王昶,西晋大司徒王浑,东晋尚书令王坦之,大将军王恭及两晋三位皇后。

这部家谱还把《世说新语》中琅玡太原二望王姓名人一一列出说明,并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不直呼其名的王氏人物,加注名号,把两族共计四十六人的别称字号,统一排列出来,对历史研究,提供了方便,使此谱价值大增,该谱版本亦流传日本。能于《琅玡临沂王氏谱》和《太原王氏谱》所媲美的王氏家族宝典则非《开闽忠懿王氏族谱》莫属了,此谱是开闽王氏家族之总谱,始修于北宋熙宁九年,以后各代续修增补,至清咸丰六年汇合成王氏族谱,是福建广东台湾以及香港、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王氏后裔的传家宝典,现福建师大图书馆存有。该谱汇集了开闽王氏历次修谱的序、跋、碑文、墓志、祭词、家训、家规等,以忠懿王世系为主,附列各支脉来源,谱中称闽之王氏出琅玡其远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三十八代传至唐宰相王綝,即王审知五世祖,綝有子名王晔,唐贞元中守定城,为光州王姓始祖,王晔玄孙王审知唐末与兄王潮入闽建国,称闽王,传三世,立国三十七年。子孙亡国后散居各地,所以称开闽王氏,该谱共修记二十四个支系,至清代修谱时已传至二十九世,其后世王氏子孙遍布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外,现今闽台及海外王姓族人多认为是开闽忠懿王之后裔。

在历代修续的王氏家谱中,宋代修续的王氏家谱最为规范,其中多请名人作序题跋。宋《衡阳渔溪王氏谱》是著名诗词大家欧阳修作序,文正公王旦的墓志铭也是欧阳修所撰,苏东坡则写下了著名的三槐堂铭,朱熹,宋漮等大家亦为王氏诸谱作序。这些诗词经学宗师大手笔的序言使王氏家谱名辉倍增,为历代王氏后裔所珍藏。至元明以后王氏家谱则和诸姓家谱一样由开始的贵族化逐渐演变为平民家族文献了。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之家谱祖训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之族谱家训

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风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

 

以上是王氏家谱,王姓族谱的详细介绍,您在为宝宝取名的同时,还可先了解一下百家姓中王姓起名,王姓起名大全和姓王的名人及王姓起源的相关资料。然后再根据名字大全和免费起名为您的宝宝取个好名字。

 

家谱好像按地方分的

你看看这个 上面资料比较全 左边的也能选着看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参考资料: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这支张氏辈分有--世,亦---发,长,祥,孝---

我爷爷是发字辈的,我爸长字辈的,我是祥字辈的----

下面的找了好久,你慢慢看吧

1行一世张挥:子二:张昧和张般

2行二世张昧,子二:张台骀公、张允格公

3行三世张允格,子一:张伊源公

4行四世张伊源,子四:张突美、张简竹、张侯公、张谟公

5行五世张突美,子三:张德公、张实公、张咸公

6行六世张咸公,子一:张绍公

7行七世张绍公,子一:张伯明公

8行八世张伯明,子三:张有伦公、张有球公、张有从公

9行九世张有伦,子一:张方公

10行十世张方公,子一:张考公

11行十一世张考公,子一:张厥旦公

12行十二世张厥旦,子一:张存公

13行十三世张存公,子一:张珍公

14行十四世张珍公,子一:张古公

15行十五世张古公,子三:张刘公、张外公、张来公

16行十六世张刘公,子一:张寿公

17行十七世张寿公,子一:张戊公

18行十六世张来公,子一:张厚公-上接15行-

19行十七世张厚公,子一:张成公

20行十八世张成公,子一:张伟公

21行十九世张伟公,子二:张占公、张玷公

22行二十世张玷公,子一:张遐公

23行二十一世张遐公,子一:张裔公

24行二十二世张裔公,子一:张就公

25行二十三世张就公,子一:张岐公

26行二十四世张岐公,子二:张茂公、张盛公

27行二十五世张茂公,子一:张基公

28行二十六世张基公,子一:张蕃公

29行二十七世张蕃公,子一:张适公

30行二十八世张适公,子一:张戈鲁公

31行二十九世张戈鲁公,子一:张寰人公

32行三十世张寰人公,子一:张庄公

33行三十一世张庄公,子一:张万特公

34行三十二世张万特,公子一:张奇公

35行三十三世张奇公,子一:张伯衍公

36行三十四世张伯衍,公子一:张读宏公

37行三十五世张读宏,公子二:张琛公、张嵩公

38行三十六世张琛公,子一:张隆公

39行三十七世张隆公,子一:张申公

40行三十八世张申公,无传

41行二十五世张盛公,子一:张协之公-上接26行-

42行二十六世张协子公,子一:张檠缨公

43行二十七世张檠缨公,子一:张敌公

44行二十八世张敌公,子三:张远公、张过公、张近公

45行二十九世张近公,子一:张牛公

46行三十世张牛公,子一:张妙今

47行三十一世张妙公,子一:张续公

48行三十二世张续公,子一:张松公

49行五世张谟公,子二:张纪公、张义公-上接4行-

50行六世张义公,子一:张芳公

52行七世张芳公,子一:张祖公

53行八世张祖公,子一:张依公

54行九世张依公,子一;张的公

55行十世张的公,无后

56行五世张简竹公,子二:张正公;张果-上接4行-

57行六世张果公,子一:张青公

58行七世张青公,子一:张元公

59行八世张元公,子二:张育公、张乐公

60行九世张乐公,子一:张世兴公

61行十世张世兴,子一:张彭祖公

62行十一世张彭祖公,子一:张乾公

63行十二世张乾公,无后

64行五世张侯公,子三:张立方公、张敬和公、张若公-上接4行-

65行六世张若公,子二:张道公、张圣公

66行七世张道公,子一:张平公

67行七世张圣公,子二:张中华公、张远大公

68行八世张中华,子一、张雄公

68行八世张远大,子一、张英公

69行九世张雄公、张英公,无传

70行六世张敬和公,子二:张升公、张泰公

71行七世张升公,子三:张先公、张贵公、张义公

72行八世张先公,子一:张坚公,张坚公被称为玉皇大帝

73行八世张义公,子一;张单公,张单公为灶神

74行六世张立方公,子二:张乾公、张坤公

75行七世张乾公,子二:张政公、张齐公

76行八世张齐公,子一:张广公

77行九世张广公,子一:张有公

78行十世张有公,子一:张颜公

79行十一世张颜公,无传

80行七世张坤公,子一:张敦吾公

81行八世张敦吾公,子一;张效公

82行九世张效公,子一:张重熙公

83行十世张重熙公,子一:张吴光公

84行十一世张吴光公,子一:张天杰公

85行十二世张天杰公,子一:张钦若公

86行十三世张钦若公,子二:张桃公、张榆公

87行十四世张桃公,子一;张师公

88行十五世张师公,子一:张宣公

89行十六世张宣公,子二:张隐公、张骘公

90行十七世张骘公,子二:张采公、张宓公

91行十八世张宓公,子一:张孝公

92行十九世张孝公,子二:张丞公、张永公

93行二十世张丞公,子一:张爨公

94行二十一世张爨公,子一:张琮公

95行二十二世张琮公,子二:张琴公、张奕公

96行二十三世张琴公,子一:张赞公

97行二十四世张赞公,无后

98行二十世张永公,子一:张伯彦公-上接92行

99行二十一世张伯彦公,子一:张道绍公

100行二十二世张道绍公,子二:张恒公、张昊公

101行二十三世张昊公,子一:张表公

102行十四世张榆公,子二:张临公、张卧公-上接86行

103行十五世张临公,子一:张宜公

104行十六世张宜公,子一:张阳公

105行十七世张阳公,子一:张安公

106行十八世张安公,子一:张考公

107行十九世张考公,子一:张承公

108行二十世张承公,子二:张喾公、张璺公

109行二十一世张喾公,子三:张珑公、张琦公、张珍公

110行二十二世张珑公,子一:张纲公

111行二十三世张纲公,子一:张奇之公

112行二十四世张奇之公,子一:张流椒公

113行二十五世张流椒公,子一:张庆公

114行二十六世张庆公,子一:张仲文公

115行二十七世张仲文公,子一:张逸公

116行二十八世张逸公,子一:张敩公

117行二十二世张琦公,子二:张契公、张希公-上接109行

118行二十三世张希公,子一:张燧公

119行二十四世张燧公,子二:张迈公、张遵公

120行二十五世张遵公,子一;张丝公

121行二十六世张丝公

122行二十五世张迈公,子二:张经公、张纶公-上接119行

123行二十六世张经公,子一:张穆公

124行二十七世张穆公,无传

125行二十六世张纶公,子一:张文公

126行二十七世张文公,子一:张伯先公

127行二十八世张伯先公,子一:张龙翔公

128行二十九世张龙翔公,子二:张广公、张旦公

129行三十世张旦公,子一:张玫公

130行三十一世张玫公,子一:张和

131行三十二世张和公,子一:张庚公、张雍公

132行三十三世张雍公,子一:张显公

133行三十四世张显公,子一:张休公

134行三十五世张休公,子一:张逊公

135行三十六世张逊公,子一:张郢公

136行三十七世张郢公,子一:张取公

137行三十八世张取公,子一:张顺公

138行三十九世张顺公,子一:张圉公

139行四十世张圉公,子一:张肃公

140行四十一世张肃公,子一:张永公

141行四十二世张永公,子一:张流公

142行四十三世张流公,无传

143行三十世张广公,子一:张汝胄公-上接128行

144行三十一世张汝胄公,子:张时英公

145行三十二世张时英公,子一:张琏公

146行三十三世张琏公,子一:张器之公

147行三十四世张器之公,子一:张迪宗公

148行三十五世张迪宗公,子一:张琳玉公

149行三十六世张琳玉公,子一:张绮公

150行三十七世张绮公,子一:张熙公

151行三十八世张熙公,子一:张同人公

152行三十九世张同人公,子一:张良父公

153行四十世张良父公,子一:张致静公

154行四十一世张致静公,子一:张景福介

156行四十二世张景福公,子一:张襄公

157行四十三世张襄公,子一:张明公

158行四十四世张明公,子一:张分辅公

159行四十五世张分辅公,子一:张仁贵公

160行四十六世张仁贵公,无传

161行二十二世张珍公,子一:张余公-上接109行

162行二十三世张余公,子一:张躜公

163行二十四世张躜公,子一;张秦公

164行二十五世张秦公,子一:张还公

165行二十六世张还公,子一:张纯公

166行二十七世张纯公,子一:张质公

167行二十八世张质公,子二;张厢公、张康公

168行二十九世张康公,子一:张启公

169行三十世张启公,子一:张立公

170行三十一世张立公,子一:张瑰公

171行三十二世张瑰公,子一:张秣公

172行三十三世张秣公,子一:张庖公

173行三十四世张庖公,子一:张颢公

174行三十五世张颢公,子一:张洙公

175行三十六世张洙公,子一:张逸公

176行三十七世张逸公,子一:张都公

177行三十八世张都公,子一:张助公

178行三十九世张助公,子一:张须公

179行四十世张须公,子一:张圆公

180行四十一世张圆公,子一:张肃公

181行四十二世张肃公,子一:张昶公

182行四十三世张昶公,子一:张浚公

183行四十四世张浚公,子一:张惠公

184行四十五世张惠公,子一:张谊公

185行四十六世张谊公,子一:张稳公

186行四十七世张稳公,子一:张元公

187行四十八世张元公,子二:张奎公、张正公

188行四十九世张正公,子一:张炳公

189行五十世张炳公,子二:张振公、张辰公

190行五十一世张振公,子一:张顺必

191行五十二世张顺必

192行五十一世张辰公,子一:张本公-上接189行

193行五十二世张本公,子三:张灼公、张燥公、张焰公

194行五十三世张灼公,子一:张兖公

195行五十四世张充公,子一:张灵公

196行五十五世张灵公,子一:宏公

197行五十六世张宏公,子一:张道公、张绅公

198行五十七世张道公,子一:张仲公

199行五十八世张仲公,子二:张逸公、张众公

200行五十九世张众公,子一:张叔谦公

201行六十世张叔谦公,子一:张卓公

202行六十一世张卓公,子一:张宪公

203行六十二世张宪公,子一:张淩公

204行六十三世张淩公,子三:张汝郊公、张汝乐卩公、张汝郃公

205行六十四世张汝乐公,子一:张伋公

206行六十四世张汝郊公,子一:张微公

207行六十五世张徵公,子一:张房公

208行六十六世张房公,子一:张策公

209行六十七世张策公,子一:张义公

210行六十八世张义公,子二:张寿公、张焘公

211行六十九世张寿公,子一:张晋公

212行六十九世张焘公,子一:张普公

213行七十世张普公,子一:张凝公

214行七十一世张凝公,子一:张伯公

215行七十二世张伯公,子一:张孝公

216行五十九世张逸公,子一:张伯谦公-上接199行

217行六十世张伯谦公,子一;张信明公

218行六十一世张信明公,子二:张贵公、张实公

219行六十二世张实公,子一:张禹臣公

220行六十三世张禹臣公,子一:张元驭公

221行六十四世张元驭公,子一:张熙公

222行六十五世张熙公,子一:张叔玄公

223行六十六世张叔玄公,子一:张奉义公

224行六十七世张奉义公,子一:张高陵公

225行六十八世张高陵公,子一:张宣武公

226行六十九世张宣武公,子一:张侯

227行七十世张侯公,子一:张老

228行七十一世张老公,子一:张君臣

229行七十二世张君臣公,子一:张趯公

230行七十三世张趯公三子:张骼公:张髓公:张体公

武汉全氏家谱字辈

全(Quán)源出有三:1、出自泉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