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家谱怎么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5收藏

家族家谱怎么写?,第1张

家谱的范本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右侧的24各项。右侧的这24种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擡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族谱怎么写

第1项:谱名

第2项:谱序

第3项:谱例

第4项:谱论

第5项:恩荣录

第6项:像赞、遗像

第7项:姓氏源流

第8项:族规家法

第9项:祠堂

第10项:五服图

第11项:世系

第12项:传记

第13项:谱系本记

第14项:族产

第15项:契据文约

第16项:坟茔第17项:名迹录

第18项:任宦记

第19项:年谱

第20项:艺文

第21项:字辈谱

第22项:领谱字号

第23项:续后篇

第24项:捐修人名

家族族谱是怎么回事呢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 >

家族族谱表格怎么写

你说的是世系表吧,用一张大纸,所有人按辈分由上而下,呈金字塔形,每个名字的旁边应有配偶的名字。夫妻之间连以横线,横线中间用竖线垂下,写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如果是过继的,按古代谱法不写,今天修谱可以写,不过,与养父母之间可以用虚线表示,以免弄乱。另,女儿女婿在现在也应该上谱,不必拘泥古法。

家谱怎么写

家谱拼音:

[jiā pǔ]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家谱_百度汉语

[释义] 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家谱中的家族大传怎么写

首先要写明始祖何人,何时由何地迁居到现在的地方。然后就大体说一下从始祖之后,繁衍多少世,区分昭穆支派,然后大体说一下本宗族的祖训,优良传统。最后再罗列几位家族名人,或者是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族人。结尾的时候要勉励族人向先祖学习,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就可以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的朱元璋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

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当时朱元璋与马氏夫妇膝下无子,就认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沐英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童年。

年少从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沐英随军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辞辛劳。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年仅十八岁的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先是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江西上饶)。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属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恢复沐姓,并命他移师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征战天下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给予全权派往关陕,体察民情,布施皇上恩惠。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

洪武十年(1377年)农历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去世,沐英率领军队返回,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世袭凭证。

洪武十一年(1378年)农历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擒获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经过流沙,用了七天到达距敌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从后面偷袭敌人,两路左右夹击沐英简介,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元朝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及其全部。

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独当一面,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俘虏知院李宣及部众。

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元朝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前去抵御。沐英等人率领士兵冒着雾前进,迅速到达曲靖。

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朝军队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对自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几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朝军队趁机渡江。

沐英让勇猛会游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后与达里麻的军队展开大战。达里麻大败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都放还故乡,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后面有点苍山,前面有洱海,号称天险。

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段世聚众守在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沐英、蓝玉派遣王弼进攻上关,沐英、蓝玉亲自率兵进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队人马攀援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作为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在他的后面跟随。段世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沐英闻讯悲伤过度而咳血。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的儿子),昆明城中缺粮,多数士兵生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稳定了局势。

镇守云南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酋长作乱,沐英将其征讨降服。并趁机平定普定、广南诸蛮,打通田州粮道。洪武十九年(1386年)农历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耕。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蛮族,并奉诏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垒,留下军队屯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蛮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大竹筒,筒中装设标枪,锐气十足。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都督冯诚率领前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即将开战,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于是乘风大呼,炮弩齐发,象都掉头而跑。昔剌亦是蛮寇枭将,他殊死而战,左军稍有退却。沐英登高望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首级砍来。左帅见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惧,奋力大呼而突入阵中。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蛮贼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思伦发逃走,诸蛮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会合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息越州酋长阿资及广西阿赤部。

沐英命令军队边防守边种田,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沐英简介,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沐英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

因病去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季,沐英去京师朝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赐宴沐英,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朱元璋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沐英返回云南后,在景东再败麓川,思伦发乞降,进贡土产。阿资又反叛,沐英率军将其击败。云南全部平定,沐英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通过翻译辗转前来进贡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该形式写作方法如下:

1、要明确写生平的目的,配合其他文章、图画、照片向人们客观地介绍此人物的全面而概括的事迹。

2、人物生平的篇幅要尽量简短,语言尽量精炼,可以省去带歌颂、赞扬的词语。

3、要掌握写生平的表达方法和人称。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对话这六种表达方法中,写生平用得多是叙述和说明两种方法。叙述时,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他”的口吻去叙述他人的事迹、因此,凡写生平都是用第三人称。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改造和发展,家谱的格式逐渐成熟、定型和完备。总揽明清时期的家谱,一部完整的家谱的格式大体是这样的:

1谱序

内容主要介绍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过程,修谱人员组成,家族姓氏源流,迁徙经过,郡望,历次修谱情况,编谱原则等。如果过去已经修过谱,旧谱的谱序一并收入新谱。谱序作者可以由主编撰写,也可请名人撰写。

2凡例

主要确定若干条指导修谱的准则,记述家谱编修原则与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类目分类理由、适用范围,人物入谱标准及其他有关问题的说明。

3谱论

不少家谱专门辟有谱论一章,收录前代名人学士对谱学论述以及对古代谱学经典的摘录,为本谱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4恩荣录

主要内容是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匾、赐联、御制碑文等,以及地方官员的赐认谕文字等,以显示朝廷对该家族的奖励,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身价。

5像赞、遗像

是本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置于卷首,用于光大族望,鞭策子孙。一般排列顺序:从皇帝到姓氏始祖、历代英贤、始迁祖,再到本房祖先像。

6姓氏源流

姓氏是家族的根。姓氏来自何处,根就在哪里。由于时间久远,姓氏十分复杂,有的无法考证,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姓源多元。因此,家谱需要设一章以记述全家族的得姓来源和始末,本族的历史渊源与始末,本族始祖、始迁祖、世派、迁徙经过和原委,族人的分布,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地环境与历史以及各支派外迁历史最为重要,必须详查记述。

7家训族规

是家族为了家族稳定发展,自己主持制定,用以教育、规范和约束家族成员的训诫和法规。其内容十分广泛,条目很多,主要内容是修身、齐家、忠君、敬祖、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睦乡里、守法纪等,要求族人必须严守族规,若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

8祠堂、祠产、坟墓

祠堂是家族祭祀和议事的场所,一般有祠堂的碑文、词联、祠匾和祠堂内神位世次排列等。祠产是记录家族共同财产如祠田、坟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记录族中公共坟地、牌坊等。坟墓包括基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9宇辈谱

也称派语,一般是用家族成员的姓名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选择有一定涵义的字,按五言,七言组成字辈谱。在封建社会里,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字辈谱。有的是帝王赐予,多数是祖先商定,从始祖开始到后代子孙,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10世系

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体部分,是所有的家谱都共有的,是家谱区别于正史、方志的重要标志。图表排列有横式,竖式和一贯式三种类型。一般以五式为一表。

11世系录

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相同,是记载家族成员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即本人的名、字、义名、字、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时、寿数、官职、墓地、妻妾的生卒年月时,诰告,岳家、子女嫁之人等。

12图

在家谱的卷首绘有本家族的祖庙、坟墓、祠堂和学校、牧场、山村、桥梁、房屋等族产图,在近代又增加了族人居住图及照片等。

13志

利用记事的体裁,专门记载家族中科名、节寿、仕宦、宗寿、封赠、学校、祠堂、祖产分布、生活环境等资料,内容较为广泛。

14五服图

五服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颜色,即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而穿的一种服饰。由于五服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仅举行丧礼需要穿戴,而且执行宗族事务,执行法律时都会涉及五服,所以,家谱要记载五服图。

15传记

传记又称行状、行述、志略等。主要是记述本家族中英贤名臣,能工巧匠和有重要贡献而又有影响的人物事迹。明清时期,多记载所谓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通过传记,可了解传主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

16艺文

主要收录本家族中先人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家训、族规、行状和各种文章等。有的全文收录,有的只列其目录

17年谱

对家族中有影响力、德高望重的重要人物,专门记载他们的出生年月日及其生平事迹。

18契纸文约

专门记载和收录与族产有关的契纸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家族内部承嗣、婚姻、分家等文书契约。

19领谱字号

古代家谱修成后,很重视保密,为防止外传,在家谱后面都注有顺序号,然后登记造册,某人领某号,并定期抽查。也有的家谱排列许多字,一户族人给一字为领谱字号

20纂修人员和捐资人员名单

家谱最后列出本谱领衔主纂、编修人员姓名;捐资人面姓名,捐资数额以及资金的收支情况

21附记

是家谱编后的说明。简述编修家谱的历程和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的说明。

家族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范本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