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氏家谱,玉 家 珍 文 再往下续都是什么辈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谭氏家谱,玉 家 珍 文 再往下续都是什么辈字,第1张

家族字辈:

1、茶陵鹤湖谭氏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猷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

2、茶陵石牀谭氏始祖:谭世勣

家族字辈:启永绍士,谭世之作,斯文相传,其兆可卜,上光宗祖,太振家学,孝友行修,书策信笃,敦敏思勤,防检由约,仰维德范,敬慎亲睦。 

3、茶陵岱塘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4、衡山烧田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必法冠允明端,学世大光尚,毓秀芝兰聚,家承祖泽长,祥开衡岳远,忠孝裕贤良,雅昶晖常煦,怡和福自昌,清廉守正道,国泰寿宁康。

5、隆回福田谭氏 始祖:谭良进

家族字辈:良才国龙志,景秀添文永,昌隆世代兴,仁能忠有德,克绍显宗承。作善家声振,多贤理道明,诗书传教泽,守纪兆升平,育建宏先绪,贻谋裕后昆,英华光伟业。

6、衡山罗陂谭氏 始祖:谭海荪

家族字辈:海明雅韵步南薰,朝陛尚昌时,兹本积方火,斯才盛益奇,忠良承世业,礼义继家规,允以恢先绪,于宗立丕基。

7、邵阳平乡谭氏 始祖:谭成孙

家族字辈:成宗祖应,志政兴邦,定国再添,世代荣昌,大学之道,修齐为先,新民至善,绪绍前贤,肇基南楚,科第愈联,庆馀福积,纯嘏绵延。 

8、涟源兰田谭氏 始祖:谭学林

家族字辈:景十宗明祖,应用志必先,延添建星嗣,仁能钟美德,孝顺显周亲。

9、新化骑龙山谭氏 始祖:谭信福

家族字辈:丙友汝志添,景永朝正奉,胜文绍大希,仁政昌期国,万春显宗亲。续班次:铭鼎勋华运,登云际会新,洪基膺福履,广业裕经纶。 

10、怀化麻阳谭氏 始祖:谭子兴

家族字辈:世子永必善,正文再绍忠,相维贤作宝,学贵运气隆,发积开昌达,长荣庆万钟。由生宝移斯亚溪再迁楠木桥老字派:秀文实思单,贵祖胜兴单,国真元五正,天大有承先。

扩展资料

俩谭姓人将族谱上溯至春秋时期:

吉林市65岁男子谭雨明历时20余年,完成了80多万字的《舒兰谭家岗谭氏宗谱》族谱,并绘制了18米长的谱图。从明朝洪武年间到2008年,时跨640年谱系,共计23代。他打算再修全国的族谱。

“我也姓谭,家里也有个族谱。希望可以与谭雨明取得联系,对他修全国谭姓族谱有帮助。”2011年11月21日,长春市民63岁的谭守松说。昨日,记者与谭雨明一起来到谭守松家。没想到,这一次见面,直接将谭守松的家族历史追溯到了春秋时期。

“天下谭姓是一家。”谭雨明指着谭氏受姓图说:“谭姓人的祖先是谭祁,也被称为谭子。”

谭雨明介绍,根据多方考证,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姓嬴。周朝时,伯益之后嬴祁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国被齐国灭亡,嬴祁逃奔到莒国,为表示不忘故土之意,决定以国为姓。这就是谭姓的起源。“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族谱所佐证。”

“我们的家训上,也一直特别说明了,谭姓人不许通婚。不管是否有联系、差了多少代,都不可让两个姓谭的人结合在一起。”谭雨明说。

谭姓-

俩谭姓人将族谱上溯至春秋时期-凤凰网

一、姓氏源流

浑(Hún 浑)姓源出有二:

1、《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三魂》记载(节录):“浑,姬姓。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友。友孙穆公:其子偃字子游,其孙为游氏。游氏之孙罕,字子宽,又别为浑氏。”《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春秋时郑穆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称游氏;游氏之孙为浑罕,生子宽,别为浑氏,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所改:

①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南北朝时,匈奴浑邪王随北魏入中原,以浑为氏。

② 据《通志·氏族略》载,吐谷浑部落的后人,简改为汉姓浑氏。

二、迁徙分布

有据可查目前浑姓约1000多人于河北省泊头市四营乡王官屯居住,只有少数人因工作迁出外地。

三、浑姓名人:西夏武功大夫浑进忠、武节大夫浑光忠;唐朝有宁朔郡王浑释之、中书令浑瑊;五代时有浑解楼等。

浑 瑊:唐朝名将。本名日进(736-800)。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西南)人。铁勒族浑部。世为唐将。善骑射。十余岁入朔方军,随父释之征战,勇冠诸军,授折冲果毅。唐天宝十二载(753年),率部入碛西,破突厥阿布思,迁中郎将。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征战河北,射杀安禄山骁将李立节,迁右骁卫将军。从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收复两京(今西安、洛阳),破安庆绪于新乡(今属河南),擢武锋军使。从副元帅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大小数十战,功最多,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仆固怀恩反唐时,率部归郭子仪,为朔方行营兵马使,从子仪抵御吐蕃于邠州(治今陕西彬县)。永泰元年(765年),与讨击使白元光拒吐蕃军10万于奉天(今乾县),率骁骑200冲入吐蕃军中,擒其将,又引兵夜袭其营,经多次激战,斩5000余人。大历二年(767年),从郭子仪讨平华州叛将周智光,攻取同州(治今大荔)。八年,率步骑5000与吐蕃战于宜禄(今长武),初战失利,旋引军趋秦原(今甘肃清水东)截击吐蕃,尽夺其所掠而还。后戍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西北)防秋。十一年,领邠州刺史,击退吐蕃于方渠(今甘肃怀县)、怀安(今华池西北)。十三年,回纥侵太原(今太原西南),任都知兵马使,率诸军自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以南布防以拒之,回纥引去。十四年,任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不久,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士哗变,随唐德宗出奔奉天,任京畿、渭北节度使,领兵数千抗击朱泚数万叛军的围攻。在近月无援、城中粮尽的情况下,激励士卒,浴血奋战,挖地道、烧云桥,随机应敌;身中流矢,犹奋战不退,终保奉天。兴元元年(784年)正月,任行在都知兵马使。二月,李怀光叛变,与朱泚连兵,浑瑊护卫德宗由奉天逃往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东)。三月,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行营兵马副元帅。四月,率诸军出斜谷(今眉县西南)向京畿,大破朱泚军于武亭川(今武功西北漆水河),斩万余人,进屯奉天,与屯兵东渭桥的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李晟东西相应,进逼长安。五月,在李晟克复长安同日,攻取咸阳(今咸阳东北)。以功加侍中,封咸宁郡王。九月,任朔方行营兵马副元帅,与晋、慈、隰行营兵马副元帅马燧等合兵进讨李怀光。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败李怀光军于长春宫(今大荔朝邑镇西北)南。八月,平定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因功加检校司空。出镇河中。三年,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于平凉(今属甘肃),被吐蕃劫持副使以下60余人,浑瑊只身逃脱,入朝待罪。德宗不究,令还河中。四年,加邠、宁、庆副元帅。十二年,进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十五年十二月初二卒。

浑释之:唐代将领,名将浑瑊的父亲。世代为兰州都督,有将才。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广德(约763-764)时代抵御吐蕃入侵,阵亡于灵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

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浑姓宗祠通用对联

〖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咸宁王果成良将;

朔方军累立战功。

——佚名撰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将领浑瑊,本名日进,先世为铁勒族浑部,兰州人,世代为将领。他十余岁人朔方军,代宗时,跟从郭子仪击退吐蕃贵族侵扰,升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年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他保护德宗,坚守奉天,后相继平定了朱泚、李怀光叛军,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行营兵马副元帅,封咸宁郡王。为人谦虚谨慎,虽位极将相,却从不恃功傲物。下联典指浑瑊的父亲浑释之,唐代将领。世代为兰州都督,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

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

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故事亭) 2018-02-12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看历史故事,_拼多多,给你满意的答案

本月3930人下载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免费小说_历史小故事_上七猫免费看

根据学前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七猫免费小说」真正免费小说神器,全部免费,历史小故事,点击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本月204477人下载

咨询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王姓的传说故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15条评论

菊菊的可乐12

👏👍

查看全部1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怀恩家谱APP:专业家谱编修软件

电脑端,手机端皆可编修,支持多人编修,导出打印电子档,专业系统,操作简易,高级别安全以及隐私系统!编修家谱,寻根问祖,宗亲交流!

广告2021-03-16

王姓的传说故事?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4赞·39浏览2020-05-14

王姓的故事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1]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2赞·3,136浏览2021-01-01

王姓的传说故事(短)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236赞·6,143浏览2016-12-01

姓氏王的传说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扩展资料:

1、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王姓

166赞·9,528浏览2019-10-13

谁能简要介绍一下王姓的传说故事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3、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4、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5、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6、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7、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8、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

9、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10、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11、华树洪庆宪 文德继世昌(山东济南)

12、国世兴 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龙口黄城集)

13、 “,端树仁晶旺。”(山东泰安肥城)

14、。。。。云峰世绪 慎守家某 恪光祖德。。。。(山东淄博淄川区 河夹庄 岱家庄 )

15、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于安安)

16、----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嘉祥县于凤涛)

17、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省泗水于润玲)

18、绍成宝友文学(山东招远南乡)

19、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于庄)

20、甲九兴 吉汝光庆衍 召立敬长恒 建修永茂凡 梓化增相连 现存明伦启 春祚怀保安(山东泰安肥城于[汝]飞、吉林于衍林)

21、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胶南海青于家村 始祖于天宝)

22、文、。。。、德、新、京、现、兆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 于兆修)

23、永 忠 万 瑞 彩 章 (山东即墨)

24、西,令,长,潭,宗,之(山东省潍坊市于河镇远里西村)

25、文、洪、学、昌(山东聊城临清 于昌利)

26、泽澄含书秀,泮浚向殿荣。麟凤鸣岐瑞,述先庆兆祥。 (山东德州乐陵于秀明 光绪贰年修谱 )

27、井 立 祥 旭 其 (于首祥山东聊城)

28、成奉兴龄殿(十六世) 祥怀修善珂 恒春福庆天 贞德有法明 振志学文厚 永世传常年 (山东临沂沂南县于家庄及散出支系于殿海)

宾[宾,读音作bīn(ㄅㄧㄣ)]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晚期武丁时期贞卜史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从最近收集的近百年出土的甲骨文考古资料中,台湾宾泽欧发现殷商晚期武丁时期有一重要贞卜史官,名姓为“宾”。在出土的许多武丁时期的甲骨契刻卜辞上,都有他的贞卜纪录以及签名。据专家学者考证,“宾”为当时“宾氏族”的首领,入为商朝君主武丁服务,任重要贞卜人的职务,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史官,当时宾氏族有封地名“宾”,首领也曾封有爵位称“子宾”。如果这些资料得到进一步的考证,就可以将宾氏家族的历史,从东周春秋再往前推五百年,直到殷商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400~前1300年左右)。

从四川宾劲松搜集的资料看,依据《左传》,《春秋》,《战国策》等史书的记载,在东周与春秋战国相互交错的年代,宾氏就有宾孟(又名宾起),宾滑在东周任大夫,而宾胥无、宾媚人在齐国做大夫。不过从这几位祖先在历史进程中进行政治活动的时期看,可以排出一个顺序:宾胥无→宾媚人→宾孟(起)→宾滑。据台湾泽欧族兄考证说:周桓王之后有宾氏。

推断宾氏最早在历史上出现的时候,大约就东周春秋周桓王时期,约公元前719~前697年间,而最早出现确定人物名姓与事迹的,应就是宾胥无。

二郡望:

大梁郡:大梁郡有两处:①始见于战国魏惠王三十一年的大梁郡,魏国自安邑迁都于大梁。秦始皇二十三年命王贲攻魏,引浚仪渠水灌大梁,城遂毁。汉朝时期置陈留郡浚仪县、祥符县,大梁故城在浚仪县西,祥符县西北。祥符县后改称开封县,旧浚仪县省入。隋、唐诸朝以后,又通称开封为汴梁、汴京或大梁,现为河南省开封市。②称广梁郡的大梁郡。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置大梁郡于今安徽广德县境内的石封县。承圣元年,一说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割故鄣、广德县置广梁郡,取广德县、大梁郡各一字合成吉利语,治石封,领一个县。《隋书·地理志》避炀帝讳写成“大梁郡”。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八月丙寅,改为陈留郡。

三字辈排行:

广西全州宾氏字辈:“松竹继学惟启应甲汝丙辛仲……以世朝廷时付宏国正民安永孝忠自(绵俊业怀恩)泽雍睦敦伦景福长毓秀森芳昭旺发名垂寰宇颂辉光”。

四川中江重庆大足宾氏字辈:“一朝宏国正世代有贤良理(礼)义通权道登明达上邦”。

湖南衡山宾氏字辈:“律本懋修仕显鸿猷光昭志典阀阅延庥”。

四历史名人:

宾胥无:(公元前685~前641年待考),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曾任齐国大夫,与管仲一道辅助齐桓公称霸。齐桓公当政时期为前685~643年,管仲生于公元前725年,逝世于公元前645年,可见宾胥无当生活在公元前600年以前。据台湾泽欧族兄考证,时约公元前685~前641年。

宾媚人:(公元前?~前573年),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周成公二年任齐国国佐。他擅长外交活动,又称国差、国武子、国子,事见《大雅·既醉》、《小雅·信南山》、《商颂·长发》。

周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被聘到鲁国,周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被杀害。

宾 起:(生卒年待考),即宾孟;河南人。著名周景王时的重臣。

周景王于公元前?~前520年在位,而且宾孟在周景王去世后,公元前520年6月11日的葬礼上单穆公发动了政变,他首先杀死了儒子王大夫宾起(《文子》一书作者),立了孔子。

史籍《左传》中说: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单子立刘蚡,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告诉宾起要立王子朝为太子,而单穆公和刘献公庶子伯蚠“恶宾起之为人,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

宾 滑:(生卒年待考),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史籍《左传昭公九年》中有“王有姻丧,使赵成如周吊,且致阎田与襚,反颖俘。王亦使宾滑执甘大夫襄以说于晋,晋人礼而归之”的记载(周王也派大夫宾滑逮了甘地的大夫襄,来讨晋国的喜欢。晋人也遣返在颖地抓到的俘虏)。

宾一兵:(公元1916~今),湖南湘潭人。著名高级农艺师。

任职于湖南省农业厅,现退休。系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等。

宾占元:(公元1933~今),湖南衡山人。著名高级经济师。

宾伯骏:(公元1935~今),湖南长沙人。著名花卉盆景艺术家。

宾德智:(公元1937~今),著名地矿部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局助理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宾世岳:(公元1941~今),广东乐昌人,中学一级教师。

韶关市第九中学副校长。系广东省集邮协会副会长。主集中国各时期邮票;兼集原地封、极限片。多次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有邮集参加中山市纪念孙中山邮展、韶关市邮展等。对原地封。极限片、加字明信片有独到研究,多篇邮文发表于报刊。自办《韶关集邮》季刊。

宾本义:(公元1944~今),著名机械工程师。

发明有“半喂 合收割机”。

宾业明:(公元1945~今),广西博白人。永安乡乡长。

宾新群:(公元1954~今),女,著名湘潭市优秀教师。

湘潭县茶恩镇联校双凤学校小学一级教师;民办教师。在二十多年教育教学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宾进林:(公元1955~今),广西人。著名记者。

《桂林乡情报》社采编记者、政工师。

宾勇进:(公元1957~今),广西玉林人。著名文化人。

现任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书画师等,山东天香书画院名誉教授,桂林爱华书画艺术教育学校客座教授。

谭氏家谱,玉 家 珍 文 再往下续都是什么辈字

家族字辈:1、茶陵鹤湖谭氏始祖:谭可奕家族字辈: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猷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2、茶陵石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