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子女后代今何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郭子仪的子女后代今何在?,第1张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需抽丝剥茧方能体会。

以前为什么不爱学历史?因为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划重点。

知识传授者,如果自己都不觉得所讲有意思,怎会让学习者感兴趣呢?

最近习勤礼碑,特好奇颜真卿(709-784,唐名臣、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在他曾祖(爷爷的爸爸)的碑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碑文不难读,只是人名、官名,稍微有点扑朔迷离。

将其家谱罗列清晰后,再看真卿在71岁时给他去世多年的曾祖颜勤礼写的碑文,不能不佩服古人对文字运用的严丝合缝。

真卿给曾祖写碑文的逻辑是从勤礼的高祖(+4,上四代人)介绍到其玄孙(-4,下四代人),就是“九族”,这些人经历朝代为南朝(宋、齐、梁、陈)—隋—唐。

高祖(颜远见,+4,北齐)、曾祖(颜协,+3,北齐)、祖父(颜子推,+2,北齐、隋)、父亲(颜思鲁,+1,唐)、颜勤礼(大哥师古,0,唐)、儿子(颜昭甫,-1)、孙子(颜惟贞,-2)、曾孙(颜真卿,-3)、玄孙(-4)。

颜家的家谱,第一代追溯到颜回(孔子的高徒)。然后到第33代,就是《颜勤礼碑》中提到的颜勤礼的高祖(+4),颜远见,官至齐御史中丞。

齐国被梁武帝萧衍接管后,颜远见绝食而亡(古人和现代人差不多,巴巴为气节亡的就那么三两个,所以史书有记载)。

曾祖颜协,北齐也任官职,他有三儿子:颜子仪、颜子善和颜子推。

没错,颜子推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勤礼的祖父。颜子推在北齐任职黄门侍郎,到隋朝为东宫学士(一个意思,都是太子的伴读、老师之类)。

题外话,颜子推辅助的是杨坚的长孙(本有大好前景,无奈太子杨勇被废,其长子也被罢黜,最后还被隋炀帝给毒死了)。

颜家后人自此出生地统一为国都长安。但他们总说“祖籍琅玡临沂人”,那是因为颜回山东人啊,这么一说多是颜氏后人的自豪感。

颜子推作为古代文学家、教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有情怀的,比如思乡不忘本。于是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

颜氏这一族在经史子集方面的造诣颇深,按现代话说就是,书读得好。所以人夸贞观年间著名的宰相温大临(彦博)兄弟都拿思鲁两兄弟来对照,前者在政治方面走得远,后者在学术路上走得远。

思鲁有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德)。

颜师古(勤礼大哥)也是唐代有名的经、史学家、语言学家,先后辅助李渊、李世明,随太宗征辽东,病逝,65岁。这四兄弟都是皇家文学院鼎鼎有名、显赫一时的人物。

颜家,到颜勤礼这个分支,出了点问题,以致后两代都比较冷门了。

直到出了颜杲卿和颜真卿两堂兄弟(曾孙辈),前者也是鼎鼎有名有气节之人(安史之乱,被安禄山凌迟处死;文天祥赞誉之人),后者名气不用说了(八卦下,真卿是在75高龄被小人缢死的)。

勤礼出了什么问题呢,他娶了不该娶之人。

他有两位夫人,大房殷夫人(也是名门之家,回头说)生有二子,真卿的爷爷 颜昭甫 是这位夫人生得。

继房柳氏,生有五子,这位柳氏有个亲哥哥恰好是唐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王氏没斗过武则天,之后一系列受牵连——勤礼被降职,柳氏的五子终身不准入仕。

颜昭甫在儿子惟贞(颜真卿的爹)和元孙(颜真卿的大伯)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颜家家道中落。

幸好昭甫娶了个好媳妇,殷仲容(武则天时代唐书法家、画家、善篆刻,官至秘书丞、工部郎中)的姐妹。这两小兄弟就被寄养在舅父仲容家里,随着习字。

殷仲容娶妻颜颀(颜师古之女;即殷仲容一方面是惟贞的舅父,一方面是其堂姑父)——有没有感觉颜家和殷家联姻太多,回头再细细八卦这两家联姻的事。

由于太穷,惟贞和元孙两兄弟只能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字,所以他俩之后的成就以草隶出名(绝对也是舅父兼堂姑父殷仲容教得好)。

不要觉得颜真卿从父亲那能学到多少,他和他爹惟贞一样可怜,幼年失怙。真卿三岁,惟贞去世,历史记录他的母亲也称殷氏——我彻底凌乱了。

所以在勤礼碑最后,真卿写得情真意重,可怜兮兮,俺大白话翻译下哈:“晚辈我有幸给您老人家立传,可惜我从小死了爹,没办法接受父亲的教导,也没法间接多听您的教诲。现在我也老了,多数长辈都故去了,也没人给我讲诉您的事迹了。所以,您有很多美德,造就了这么多优秀的后辈,但终有遗憾未能尽述。”

有人说真卿是被其亲姑妈颜真定教导出来的(真卿给姑母写过碑文“殷履直妻颜氏碑”,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是这碑文,名字肯定传不下来)。

细细一查,颜家女子也是人物啊(武后酷刑时代,割耳争讼为叔父颜敬仲伸冤)。

蓦地发现,其夫钱塘县丞殷履直。

颜家和殷家,这个扯不清啊。那就索性一块扯扯吧。

殷家:1殷英童(北周御史正中大夫)——2殷闻礼(唐太子中舍人,与颜师古共事修史)——3殷令名(唐光禄卿、初唐书法家)——4殷仲容(初唐书法家、画家、工部郎中)(其他的分支实在查不到);

颜家:1颜思鲁(长宁王侍读)——2颜师古/颜勤礼——3颜昭甫——4颜元孙/颜惟贞/颜真定(女)——5颜杲卿/颜真卿

亲上加亲的事件:1)颜思鲁娶殷英童之女(殷英童很赏识思鲁,在其诗集中称其颜郎,收录两人唱和诗20余首);2)颜勤礼娶妻殷氏(昭甫的妈);3)殷仲容娶颜师古之女颜颀;4)颜昭甫娶殷仲容姐妹(殷氏,名未知,惟贞的娘);5)颜真定的夫君是殷履直(查不到人物细节);6)真卿的母亲也叫殷氏,即颜惟贞也娶了殷家女儿。

终于明白啥叫世交了,投缘地恨不得把后世子孙全牵连到一块去。

郭子仪的子女后代今何在?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