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汾的古代人物
刘汾自幼聪敏好学,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公元871年)23岁登进士第,初授兵部员外郎。乾符二年(875),黄巢起兵响应王仙芝。四年,黄巢起义军攻打河南。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义军前锋诸将,义军失利。五年,刘汾会元裕捕杀王仙芝于黄梅。王仙芝部将尚让率余众归黄巢。黄巢起义军势力聚增,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刘汾奉命率部围剿追击,自岭南至襄阳,行巡荆门关,会同江西招讨使曹全政、父刘巨容等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执义军将领13人,斩俘义军17万。黄巢与尚让率余众冲出重围,渡江转战饶、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官至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等职。这时,饶、信一带经战火纷乱,到处是黄埃赤地,民不聊生。刘汾为弥补屠杀起义农民之过,实行抚恤政策,“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李克用等几经残酷镇压后,宣告失败。刘汾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龙纪元年(889),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刘巨容被杀。刘汾与弟鄱阳县令刘迪经此变故,已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遂隐居信州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景福元年(892),刘汾在饶州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买得荒闲田800余亩(今万年盘岭、大源、梨树坞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树坞乡南嵩坞)一座,邀请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 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刘汾兄弟忠孝,下诏:“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赐优免。”故南山寺改称“南山七诏寺”。刘汾之女金姑美貌无比,唐皇欲纳之为妃,刘汾不从,慌称金姑为哑女,已人庵为尼。其后,金姑果刺舌成哑,并矢志隐修于南山寺。后来唐皇得知真情,为金姑之志所感动,特赦金姑无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复刘汾的官爵,又进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右仆射等职。不久,刘汾病逝,葬于南山。
刘汾生有14子,后散住饶、信等地。弋阳万年刘姓多为其后裔。著有《大赦庵记》。
生十四子:汉兴、汉升、汉从、汉明、汉宗、汉瑞、汉广、汉匡、汉胜、汉吞、汉英、汉宁、汉彬、汉平。
长子汉兴,父丧后独自还乡徐州。
次子汉升,迁居安庆望江,其孙谟和诲2人同迁清源。
三子汉从,居归仁乡新陂里,后裔庆十一迁麻城!
四子汉明,迁弋阳之官庄。
五子汉宗,迁弋阳之兰溪。
六子汉瑞,迁铅山,其孙婴公卜居锦屏山。
七子汉广,迁信之上饶县葛源。生四子义昭、义允、义员、义方,三子义员居豫章郡彭泽竹垣坂。
八子汉匡,迁上饶之乐平县勇山。
九子汉胜,与子孙迁于鄱阳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阳县凰岗镇清塘村,后赤壁、谷城、成都、石首、竹山刘氏多为其后。
十子汉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迁乐平之湖围,孙广微又迁鄱阳之义城。
十一子汉英,与子迁于新陂里之大桥后又迁流芳!
十二子汉宁,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义真)迁流芳,义玉迁张溪。
十三子汉彬,长子居东山,次子通任宣州通判居琴溪,后裔迁万山黄柏。
十四子汉平
大赦庵记
☆刘汾
汾,大中十三年进士。屡擢兵部侍郎。以讨黄巢功转信州军押衙都团练讨击使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尚书右仆射。镇守饶、信二州。文德二年进(阙一字)南节度使。
○大赦庵记
汾自大中己卯登科以来,官至兵部员外郎。咸通三年迁本部侍郎,出(阙)河南招讨使。乾符二年,黄巢起兵应王仙芝。四年,巢寇河南。汾屡战,斩其前锋诸将,贼遂败衄。五年,会元裕斩王仙芝於黄梅。巢方攻亳州,汾帅众直抵城下,贼遂引退。会尚让帅仙芝馀众归巢,号冲天大将军,引兵南寇福建。汾剿追之,巢又自岭南趋襄阳。汾出师间行巡荆门,会父刘巨容、曹全亦合军待焉,俱以兵伏林中,贼至伏发,大破其众,斩俘一十七万。巢与尚让收馀众渡江,转掠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广明元年十一月,巢陷京师,车驾幸蜀。中和元年三月,汾转京城四面行营招讨使。巢遣其将尚让王播帅众五万寇凤翔,汾与都统郑畋、唐宏英等勒兵待之,大破其众於龙尾陂,斩首二万级,伏尸数百里。中和二年八月,汾转信州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时饶信经巢兵火馀,民不聊生。汾一意抚恤,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四年六月,巢围陈州。汾会李克用至,遂去趋汴。克用追及中牟,大破之,让率众降。汾与李师悦率尚让追剿馀众,至虎狼谷。巢甥林吉斩巢兄弟妻子首献以降,由是巢祸既灭。
汾再战再克,十无一失。蒙诏镇守饶、信二州,连年不得回朝。汾遂寓居广信路弋阳县归仁乡四十六都新陂里。夙夕感激,视干戈则思斗,居村落则思耕。光启二年,佃得荒间山田一段,约计八百馀亩,名曰南山。坐落饶州路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居崇山峻岭之间,人境寥绝。东至弋阳高界培分水为界,西至丰乐风门岭洪鹤山嘴为界。南至归桂乡东源坑合水为界,北至丰乐乡红鹤山盘岭分水为界。四至分明,源头坞尾,上{山罪}下坳,与外并无一毫之间。其田地成者少,荒者多。召人勤力其中,尽一夫可受。屡次召佃耕种,俱各辞以不能。
汾起微陋,致身荣显,忝有九妻。曰郑氏,赠信国夫人。曰鲍氏,曰宋氏,曰王氏,曰马氏,亦赠夫人。曰张氏,曰郭氏,曰李氏,曰武氏,俱有淑行。生子十有四人,曰兴、曰升、曰从、曰明、曰宗、曰瑞、曰广、曰匡、曰胜、曰吞、曰英、曰宁、曰彬、曰平。此岂非荷祖德哉!又且连年奉诏征讨,百战百克,未能一归故土。於祖宗之德,并无寸报,久违春秋二祭。文德元年,汾谨将前山田地施舍,创立禅寺一所,名曰南山寺。召到属郡鄱阳北隅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五人,入寺住持。勤於开耕,守奉祖宗春秋二祭,及礼三宝慈尊,兼得利生益死。
景福元年,佛殿、观音堂、坐禅亭并东西廊房俱克完焉。已经奏达,朝廷念汾忠孝,诏曰:“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沐优免。”故寺曰南山七诏寺,庵曰大赦庵。二年,汾又进(疑)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散骑常侍右千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右仆射。汾念累荷朝廷诏赦,蒙恩不浅。於是将本身居官政事缘由,施山创寺事实,录作二本。一以垂之家谱,以儆后人,勿坠吾志;一以给付僧人,收管山田。凡诸僧人在寺住持,务要各守本分,不许贪花好酒,妄将田地移丘换段,及盗卖等情。其山已有四大界至,诸人不许侵占;第僧众务要常守清净,奉礼三宝。其常用食物,铜铁器皿,俱各完全,不可遗漏。如有此等僧众,即便赔还。所建三宝殿、观音堂、坐禅亭及东西廊房,四时俱检看,漏烂即行修礼,不可怠慢。亦且吾家子弟,不许常行到寺,需索酒食。遇春秋二祭,止许二三人到寺,拜谒祖先即返,不许动骚常住。自兹之后。僧众不从吾言者,即便斥退。吾之后人不从吾言者,定准不孝论。故书是说,以为砧基之本云。
刘汾世系
炎帝—→黄帝—→少昊—→蟜极—→帝喾(kù)—→尧—→ 01世祖 源明 02世祖 永河 03世祖 济乐 04世祖 岁纪 05世祖 正坤 06世祖 长历 07世祖 德尧 08世祖 仁宏 09世祖 廷光 10世祖 爵南 11世祖 行矩 12世祖 复旺 13世祖 茂清 14世祖 孔阳 15世祖 日永 16世祖 得荣 17世祖 聚义 18世祖 刘累 19世祖 昌益 20世祖 刘歆 21世祖 咏八 22世祖 相承 23世祖 全福 24世祖 美勋 25世祖 钊宁 26世祖 昞宽 27世祖 文盛 28世祖 锦遥 29世祖 升吉 30世祖 瑞明 31世祖 先柱 32世祖 源传 33世祖 维宗 34世祖 新兴 35世祖 建侣 36世祖 文桢 37世祖 晨禄 38世祖 任玉 39世祖 添桢 40世祖 树鸿 41世祖 登贵 42世祖 俊通 43世祖 彦武 44世祖 标林 45世祖 德朋 46世祖 敬典 47世祖 廷声 48世祖 元振 49世祖 胜海 50世祖 致禄 51世祖 隰叔 52世祖 士云 53世祖 仓模 54世祖 华封 55世祖 禄源 56世祖 星亮 57世祖 拱昭 58世祖 报联 59世祖 士阳 60世祖 宗仁 61世祖 大化 62世祖 闵鸿 63世祖 大禄 64世祖 富仙 65世祖 贵文 66世祖 刘得 67世祖 璋秀 68世祖 全盛 69世祖 榜照 70世祖 显科 71世祖 思泷 72世祖 恩盛 73世祖 荣 74世祖 煓 75世祖 邦 76世祖 肥 77世祖 章 78世祖 喜 79世祖 皋 80世祖 质 81世祖 渊 82世祖 长 83世祖 屈厘 84世祖 元 85世祖 荫 86世祖 振 87世祖 畴 88世祖 殷 89世祖 琨 90世祖 宏 91世祖 耽 92世祖 恽 93世祖 燕 94世祖 蕴初 95世祖 器资 96世祖 寅 97世祖 冲 98世祖 登 99世祖 裕仁 100世祖 遥基 101世祖 穆 102世祖 明 103世祖 炫 104世祖 婴 105世祖 德威 106世祖 曜 107世祖 栾 108世祖 高 109世祖 友文 110世祖 材中 111世祖 近仁 112世祖 隆道 113世祖 巨容 114世祖 汾
鲍氏家族的来源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食采于鲍邑,因以为鲍氏,称鲍敬叔。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族复姓俟[qi]力伐氏,迁居中原后改为汉姓“鲍”氏。各家的家谱不同可在查询。安徽有多少姓鲍的一般省级没有统计,你要找当地县志或地名志有统计数字。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鲍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鲍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1鲍氏
分布地区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得姓始祖
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宋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江苏等。明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4干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明时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当代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鲍姓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青海、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北、河南,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闽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南、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家族名人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鲍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2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家族名人
鲍叔牙
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于桓公,卒佐桓公成霸业。世多称其知人而笃于友谊。
鲍靓 神仙太守
鲍姑
地望分布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蔡氏族谱是按照省份划分的,共分为12个,分别为:
蔡氏族谱: [湖北石首];
蔡氏族谱: [玉山];
[慈溪蔡氏宗谱]: 不分卷;
浦阳香溪蔡氏宗谱;
蔡氏世系源流;
沩宁蔡氏东宗谱: 十八卷:[宁乡];
德清蔡氏宗谱: 十二卷;
蔡氏重修宗谱: [丹阳];
乌砶蔡氏宗谱: 二十一卷:[暨阳];
德清城关蔡氏家谱: 不分卷;
蔡氏族谱: 不分卷:[武陵];
湖南攸县渌田蔡氏九修族谱: 十一卷:[湖南攸县]。
扩展资料: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
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蔡姓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刘汾的古代人物
本文2023-11-30 20:47: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