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排名,高的姓氏起源?
排名前一百和分布统计
01王:总人口9520万,占全国717%。河南为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华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 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 湘鄂王氏宗亲网 华夏王氏网
02李:总人口9340万,占全国7%,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李氏网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李氏族谱网 李氏宗亲网 高明李氏宗亲会
03张:总人口8960万,占全国674%。河南为张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世界张氏 张姓全球网 中华张氏网 华夏张氏统谱 肥东张氏宗亲网
04刘:总人口6770万,占全国51%。山东为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河北。
世界刘氏 新加坡刘氏总会 汉家刘氏网 龙门刘氏网 刘氏宗亲网
05陈:总人口6130万,占全国461%。广东为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四川。
世界陈氏大联盟总会 陈氏大宗祠 陈氏研究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台湾陈氏宗亲会
06杨:总人口4270万,占全国322%。四川为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云南。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网 杨氏族谱 中华民族杨氏 杨氏宗亲论坛
07黄:总人口3260万,占全国245%。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西、四川。
黄族缙绅 黄氏宗亲网 浙南黄氏研究会 巴中黄氏网 客家黄氏网
08吴:总人口2680万,占全国2%。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安徽。
吴氏网 吴姓之家 中华至德吴氏宗亲网 吴氏在线 广西吴氏网
09赵:总人口2670万,占全国2%。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国赵氏家谱网 赵氏福泉堂 赵氏网 赵氏文化博览 安溪太湖赵氏家谱网
10周:总人口2520万,占全国19%。湖南为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四川。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 中华周氏网 中华周氏湖北联谊会 周氏藤县网站
11徐:总人口1930万,占全国14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浙江。
浙江徐氏网 徐氏宗亲网 皖西南徐氏宗亲网 深圳徐氏网
12孙:总人口1830万,占全国138%。山东为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
世界孙氏联谊会 中华孙氏 中华牛山孙氏网 河南孙氏文化研究
13马:总人口1720万,占全国129%。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甘肃、山东。
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 马氏家族网 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
14朱:总人口1700万,占全国128%。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安徽、河南。
朱氏家族网 朱氏宗亲网 观音堂朱氏家谱网 太湖朱氏网 无为朱氏宗亲网
15胡:总人口1550万,占全国116%。湖北为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湖南、四川。
中华胡氏联谊会 胡氏宗亲网 世界胡氏宗亲 安徽胡氏宗亲网 建潮胡氏网
16林:总人口1510万,占全国113%。广东为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台湾。
林氏宗亲网 世界林氏宗亲网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总会 沅澧林氏宗亲网
新会林氏宗亲网 中国林氏宗亲网 林氏论坛
17郭:总人口1500万,占全国113%。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北、山东。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氏宗亲总会 郭氏网 冀鲁郭氏网 淮海郭氏网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 百奇郭氏回族宗亲网 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 郭氏秉诚宗谱网
18何:总人口1400万,占全国106%。四川为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西、浙江。
世界何氏网 中华何氏网 江苏何氏网 湖北何氏网 河南何氏网
19高:总人口1330万,占全国1%。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浙江。
天下高氏 高氏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华夏高氏网 厦门高氏网
20罗:总人口1260万,占全国095%。四川为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东、湖南。
罗氏通谱网 中华罗氏网 中华罗氏联谊网 罗氏家园 罗氏宗亲网
21郑:总人口1240万,占全国093%。广东为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浙江。
世郑之窗 荥阳郑氏nbsp; 世界郑氏网 山西郑氏网 福建云霄郑氏网
22梁:总人口1130万,占全国085%。广东为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梁氏网 阳江梁氏宗亲网 中华林氏文化研究 南洋梁氏公会
23谢:总人口1010万,占全国07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中华谢氏网 岭南谢氏网 谢氏宗亲网 川渝谢氏网 化州谢氏网
24宋:总人口932万,占全国07%。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宋氏家族网 宝庆宋氏网 宋氏寻根网 中国琅琊(临沂)宋氏文化网
25唐:总人口917万,占全国069%。四川为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广西。
唐氏宗族 中华唐氏网 唐氏家园/span> 漳州唐氏宗亲网
26许:总人口881万,占全国066%。广东为许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安徽。
许氏宗亲网 庐江戴桥许氏宗亲网 许氏宗亲会 中华许氏网 世界许氏宗亲总会
27邓:总人口821万,占全国062%。广东为邓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香港邓氏宗亲会 宣汉县邓氏宗亲网 邓氏宗亲网 中华邓氏家族网 华夏邓氏宗亲网
28冯:总人口818万,占全国062%。广东为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香港冯氏宗亲会 中国冯氏宗亲网 中华冯氏网 冯氏论坛
29韩:总人口815万,占全国061%。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应城韩氏宗亲网 安阳韩氏宗亲网 华夏韩氏 世界韩氏宗亲联合总会
30曹:总人口791万,占全国06%。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山东。
江阴曹氏网 曹氏家谱文化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31曾:总人口772万,占全国058%。湖南为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四川。
曾氏宗亲网 曾氏网 广西曾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论坛
32彭:总人口766万,占全国058%。湖南为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北。
陕西彭祖文化网 大别山彭氏宗亲会 彭祖文化网 世界彭氏 彭氏文化网
33萧:总人口739万,占全国056%。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萧氏宗亲网 萧氏档案馆 漳州萧氏网 德化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苏盐城萧氏宗亲会
34蔡:总人口701万,占全国053%。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台湾、福建。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 蔡氏宗亲网 蔡氏宗祠 桃园蔡氏宗亲网
35潘:总人口687万,占全国052%。安徽为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广西。
潘氏宗亲网 潘氏族谱网 中华潘氏宗亲网 潘氏宗亲网 粤西潘氏宗亲网
36田:总人口685万,占全国052%。河南为田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田氏家谱网 华夏田氏网 华夏田氏论坛
37董:总人口677万,占全国051%。山东为董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董氏宗亲网 陇西董氏网 南雄珠玑巷后裔董氏网
38袁:总人口667万,占全国05%。四川为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宁波西袁氏联谊会 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网 袁氏研究网
39于:总人口642万,占全国048%。山东为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于氏宗亲网 于氏天空网
40余:总人口633万,占全国048%。湖北为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余氏网 余氏家族 余氏门户 余氏宗亲 余氏普庵网 中华铁改余氏网
41叶: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广东为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福建。
叶氏宗亲网
42蒋: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四川为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江苏。
蒋氏文化网 中华蒋氏宗亲网 一梅堂蒋氏网 中华武岭蒋氏宗谱网
43杜:总人口619万,占全国047%。河南为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杜氏宗亲会 杜氏族谱
44苏:总人口606万,占全国046%。广东为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永春苏氏宗亲会 苏氏宗亲网 广西苏氏宗亲会
45魏:总人口603万,占全国045%。河南为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世界魏氏宗亲网 中华魏氏网 河南魏氏宗亲网 兰州魏氏网
46程:总人口601万,占全国045%。安徽为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湖北。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 山东程氏宗亲网 新安程氏文化网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联谊会专题网 江西程氏联谊会
47吕:总人口596万,占全国045%。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吕氏家谱网 新加坡吕氏公会
48丁:总人口576万,占全国043%。江苏为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安徽。
大连丁氏宗亲网 中华丁氏
49沈:总人口550万,占全国041%。江苏为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上海。
沈氏宗亲网 沈氏家谱网 师桥沈氏宗亲
50任:总人口547万,占全国041%。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全球任氏宗亲网 中原任氏宗亲网 炎黄任氏 宜兴市筱里任氏宗亲网
51姚:总人口538万,占全国04%。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广东。
姚氏宗亲网 姚氏宗亲家园
52卢: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广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卢氏网
53傅: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河南为傅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傅氏宗亲网 江西傅氏宗亲网 安徽傅氏网 中华傅圣网 醴陵傅氏宗亲联谊会
54钟:总人口533万,占全国04%。广东为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四川。
钟氏宗亲网 安徽钟氏宗亲会
55姜:总人口523万,占全国039%。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姜氏族谱网 中国姜氏宗亲会
56崔:总人口509万,占全国038%。山东为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崔氏家园网 中华崔氏网
57谭:总人口499万,占全国038%。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重庆。
台山谭氏宗亲网
58廖:总人口487万,占全国037%。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广西。
世界廖氏宗亲网 巴蜀廖氏宗亲网 廖氏宗亲论坛 珠岩廖氏宗亲网
59范:总人口485万,占全国036%。河南为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范氏宗亲网 范氏家谱网 范氏宗亲
60汪:总人口483万,占全国036%。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江西。
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氏宗亲网
61陆:总人口480万,占全国036%。广西为陆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上海。
陆氏联盟 陆氏家园
62金:总人口467万,占全国035%。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吉林。
中华金氏宗亲联谊会 炎黄金氏文化网 金氏网 中国金氏宗亲网 少昊金氏宗亲网
63石:总人口455万,占全国034%。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贵州。
天下石氏论坛 天下石姓网
64戴:总人口449万,占全国034%。江苏为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中华戴氏论坛 老戴家 广西戴氏宗亲网
65贾:总人口439万,占全国033%。河南为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贾氏宗源吧
66韦:总人口430万,占全国032%。广西为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广东。
韦氏宗亲网
67夏:总人口426万,占全国03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湖北。
潜川夏氏宗亲网
68邱:总人口423万,占全国032%。广东为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中华邱氏网 仙游邱氏宗亲网
69方:总人口413万,占全国031%。安徽为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湖北。
华夏方氏网 方氏网 中华方氏文化网
70侯:总人口401万,占全国03%。河南为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中华侯氏联谊网 侯氏在线网 侯氏宗谱网
71邹:总人口394万,占全国0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邹氏宗亲网论坛
72熊:总人口384万,占全国029%。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熊氏宗亲网 熊氏宗族网
73孟:总人口383万,占全国029%。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中华孟氏宗亲网 徐州孟氏宗亲网 中华吉林孟氏宗亲会
74秦:总人口379万,占全国029%。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江苏。
秦氏联谊会
75白:总人口374万,占全国028%。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陕西。
中华白氏网 世界白氏宗亲网 新加坡白氏公会
76江:总人口369万,占全国028%。广东为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江西。
广东江氏网 江氏古国网 江氏源流网
77阎:总人口360万,占全国027%。河南为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中文百科在线
78薜:总人口347万,占全国026%。江苏为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山东。
薛氏家族网
79尹:总人口346万,占全国026%。湖南为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全球尹氏网
80段:总人口320万,占全国024%。河南为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云南、湖南。
古藤段氏网 段氏宗亲网
81雷:总人口319万,占全国024%。四川为雷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全球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 华夏龙氏网
82黎:总人口288万,占全国022%。广东为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湖南。
黎氏联谊网 黎氏大家族
83史:总人口285万,占全国021%。河南为史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史氏春秋
84龙:总人口281万,占全国021%。湖南为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四川。
龙氏腾飞网 涟源龙氏人文网 龙氏家园网 华夏龙氏网
85陶: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云南。
中国皖西北陶氏家亲会 中华陶氏网 陶氏会馆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
86贺: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陕西、河南。
中华贺氏网 贺氏家族
87顾:总人口272万,占全国021%。江苏为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上海、浙江。
中华顾氏网
88毛: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毛氏宗谱网 元庄毛氏家谱
89郝: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河北为郝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西、河南。
中华郝氏论坛
90龚: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龚氏宗亲网 中华龚氏联谊总会 龚氏网 龚氏商业网
91邵:总人口262万,占全国02%。山东为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浙江。
邵氏春秋 邵氏宗亲网 中华邵氏联谊会
92万:总人口254万,占全国019%。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万氏宗亲论坛 孝感万氏宗亲
93钱:总人口249万,占全国019%。江苏为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安徽。
长乐钱氏宗谱网 钱氏家族网
94严:总人口246万,占全国019%。江苏为严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漳州严氏宗亲网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
95赖: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东为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赖氏宗亲网 赖氏大家园 世界赖氏网
96覃: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谭覃氏宗亲会 覃氏宗族网 中华覃氏网
97洪: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福建、广东。
洪氏宗亲网 洪氏网上家谱
98武:总人口239万,占全国018%。山西为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河南。
武氏宗亲网
99莫:总人口233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湖南。
莫氏宗亲网 全球莫氏宗亲网 莫氏庄园陈列馆
100孔:总人口231万,占全国017%。山东为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孔氏宗亲网 孔氏南宗家庙
63代至67代(明建文2年赐):宏、闻、贞、尚、衍。
68代至77代(明崇祯元年定):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78代至87代(清同治二年定):令、德、维、垂、佑、 亲、绍、念、显、扬。
88代至97代(清同治九年赐):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国、贤。
1、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2、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3、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主要来源
来源一:
太子巫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2]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2]
韦姓的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g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纭!薄对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源流二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明末小说《樵书》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源流三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 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q桓彦范传》:“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赐姓韦”。《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迹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始祖 :元哲为彭祖玄孙(彭祖生,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分布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
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壮 族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 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 ,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以居地为姓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⑤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
姓韦的由来? 韦氏起源
一、豕韦
豕,即古代猪的意思,韦即是围起来。豕韦合起来就是在某地围起来饲养动物的地名,原始社会属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狩猎到多余的猎物就圈起来饲养,需要派人去训养和守护;这个地名就叫豕韦;
《史记。夏本纪》载:……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
《氏族志》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u、曹、斯、芈。己姓之嗣f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Q川。Q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秃姓Q夷、豢龙,则夏灭之。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后有刘累,能畜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至周为唐杜氏。
《汉书韦贤传》载: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纭M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勋绩惟光。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王赧听谮,实绝我邦。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由王室。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队。我祖斯微,迁于彭城,在予小子,勤诶厥生,厄此秦,耒耜以耕。悠悠秦,上天不宁,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豕韦韦鼎编《韦氏谱》七卷:初,韦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上每与公王宴赏,鼎恒预焉。高祖尝从容谓之曰:“韦世康与公相去远近?”鼎对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帝曰:“公百世卿族,何得尔也。”乃命官给酒肴,遣世康与鼎还杜陵,乐饮十余日。鼎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余世,作《韦氏谱》七卷。
唐《宰相世系表》载:韦姓出自风姓,彭祖之后在豕韦,周赧王时始失国(周赧王灭豕韦),后子孙以国为姓,即韦姓。《宰相世系表》和韦贤传相互印证了一个事实,周赧王灭豕韦后,才有豕韦民逃到彭城(徐州),以故豕韦住地为姓,周赧王从公元前314年开始在位,就算一上台就灭掉豕韦,到公元前180年韩信幼子成年实际相差134年,最多就3、4代人。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有姓名即是贵族,遍阅古籍无一韦姓人,最早韦姓人就是从韦孟开始,就算他五代祖即改韦姓,也不能算迄今5000年或4000年。
关于韦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韦姓的来源 历史上的韦姓名人 韦姓人口数量 韦姓族谱 30分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
有没有谁知道韦氏家族的来源? 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彭祖为颛顼四世孙,颛顼为黄帝二世孙。这样,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韦氏数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
韦(Wéi 韦)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 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请问广西东兰韦氏(壮族)的宗祠出自何处?姓氏由来?何处迁至 壮族又怎么来由?望前辈指点! 在广西相传着:韦氏属韩信后代。文字记载是有,但不全,版本也多,大同小异。(欢迎感兴趣的、有识之士前来考究。)
今年又逢清明节,(4月11日)我们再相约来到都街山顶做韦天贡太公太奶清明,巧遇从环江川山来的一位八旬老翁,(他们说几乎每年都看到此翁。)
老人的一席话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摘:
宗源史诗二首 韦天贡
《一》
楚汉争雄论战场,碧波潋滟柳风扬。
信翁率部征齐地,铁马金戈陷城阳。
不是信公龙虎斗,何来吕后马头娘?
奸人毒害千家苦,后世同思汉齐王。
《二》
鼻祖英豪建汉邦,名登青史世流芳。
钟灵毓秀丹心上,显贵成章正气扬。
相传兰桂思德远,永葆荣华礼仪昌。
宗源鲁地兖州府,遗脉贤孙镇南疆。
请参考
hongdougxnews/1
rxzx/showaspid=41
韦姓氏的由来主要分布在哪些省 韦氏的主要来源主要有
1、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元哲于涿韦(今河南省滑县妹村)立国,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4、成吉思汗后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后,编入明朝军籍,因靖难之役有功受封, 且赐汉姓韦
二、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常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关于邓姓的历史资料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寻根问祖是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
姓氏又是每一个人
的标志。我姓邓,但我却不知道邓姓的来源,根在哪里、始祖是谁、
有哪些名人、
往昔如何,
今日怎样……所以我对邓姓的历史和现状作
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
2
、
询问家长。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网络
邓姓的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邓氏源自曼氏。
曼氏是被颛顼帝赐姓为曼的少昊金天氏
的后代,他们所建立的邓国是殷时的诸
侯国,直至公元前
678
年才为楚国所灭,
邓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邓氏。
另据《邓氏族谱序》记载,南唐李后主
之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后来为逃避
宋太祖的追杀而改姓了邓,成为邓氏的
又一支来源。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四、
结论。
为邓姓赢得美名的,
当首推当代伟人邓小平,
他是中国***第
一代、第二代的主要***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邓小平之外,
历史上还出
现了很多的邓姓名人,例如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法家先驱邓析,西
汉时蜀中富豪、大夫邓通,东汉大司徒邓禹,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
蜀汉大将邓芝,宋代思想家邓牧,元代书法家邓文源,清代书法家邓
石如,清末两广总督邓廷桢、海军将领邓世昌、诗人邓辅纶、著作家
邓显鹤等。如今,
以人口多寡来算,邓姓是中国第三十六大姓。据不
完全统计全国约有
702
万邓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54
%。
编辑于 2015-05-2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5条评论
留下评论,万一火了呢
滨滨数码1
好赞
热心网友1
福嘘嘘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周易取名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 2020新生宝宝取名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属性要符合您的金木水火土属性缺项,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金木水火土分析过程严谨,起名连起来顺口,叫起来好听!
广告2019-11-08
邓姓的历史发展
源出一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今天湖北襄阳邓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 ,而且这些祖先都不姓邓,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断这22代根本不足信。),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源出二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源出三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源出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阳邓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团山镇邓城,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邓州,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1赞·122浏览2016-05-13
邓氏起源和现况的调荃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实质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华姓氏当中,邓姓不属于大姓,在全国近13亿人口当中,邓姓人群大约占了0.54%,总人口在700万左右,在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34位。 然而,邓姓历史渊源极为深刻,历代名人纷至辈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创造了中华姓氏文化光辉灿烂的奇迹。 邓姓最早发源于中原。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邓地,并建立了邓国。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阳。曼姓是少吴之子的姓氏。少吴是黄帝的儿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少吴有二十四个分支,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境内,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因有功被少昊赐曼姓,一直下传到殷商,曼姓在邓地立国后,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并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十五年后(前688年),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明渊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为此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明渊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大夫们坚持进谏道:“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地和五谷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明渊固执己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地攻打邓国。周鳌王四年(前681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邓州有个吾离村,有座吾离冢。吾离也是邓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儿子为邓祁候。楚国灭了邓国之后,吾离的妹妹邓曼是楚文王的的母亲,亦即为楚武王的夫人。因为西周之间存有甥舅关系,所以亡国只是更号易帜,邓氏民众虽然没有遭受战争以及亡国劫难,但是,有的民众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择居于华厦大地。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姓人家的厅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7)-辉(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宣(19)尚(20)-粹(21)-明渊,计22代,经600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楚文王夫人是邓曼子孙之裔女。邓氏22世侯爵明渊称文王之子为甥,楚文王三子获悉楚将伐邓,便向邓侯渊明传报,明渊不听外甥之言,以致邓国为楚所灭,邓侯明渊成了亡国之君。 明渊之后的邓氏世系递演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监(30)-恺(31)-安(32)-襄(33)-沦(34)-铭(35)一文仲(36)一灏乎(37)一缙光(38)一成(39)一玢。从明渊痛失侯爵至玢,历430余年,南阳邓氏在沉寂中复苏。从邓史到邓耀一连三代都为布衣。至邓侃,时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执政。邓侃几经努力,开始跻身仕途,在徐州为官。25年后,其子邓或秉承父志,奋发向上,在周敬王时封中丞大夫。此后几代,邓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职不显。直至公元前314年,邓文仲才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宰,并冈官调,开始播迁繁衍,从新野迁居河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邓成任沧州刺史,其子邓玢浩封为大夫。 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41世中书大夫邓敏生二子,长子为通,次子为远。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为生,人称黄头郎。据传,汉文帝夜梦有黄头郎推他上天见玉帝,然后派人找到了邓通,两人相见恨晚。因此,邓通深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汉文帝赐给邓通严道铜山,并允许他铸造钱币,富堪敌国。其后百余年,历奎(43)-广汉(44)-锦(45)-明。汉朝皇帝几经换代,邓氏族人仍有不少辅佐汉朝者。邓广汉,汉宣帝时为长乐府中丞大夫。邓明,平帝时为御史大夫,时年仅l8岁。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即是西汉末大臣邓明的长子,南阳邓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邓州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个汉桑城,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邓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东汉房子侯邓晨,娶刘秀的姐姐为妻;江汉的高密侯邓禹,在刘秀的二十宿将中排在首位;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是邓禹的后代;还有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汉献帝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可谓是群众璀璨,万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邓禹(2—58),东汉新野人,字仲华。是邓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自小聪明好学,与年长七岁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起兵反莽后,拜邓禹为军师。邓禹为刘秀“延揽英雄,取信于民,立高祖之业而夺天下"。刘秀对其言听计从,把他视为刘邦身边的张良。刘秀于建武元年称帝,号汉武帝。定都洛阳,统一全国,辉炳东汉。由于邓禹功高盖主,被迫交出兵权,回邓尉山隐居。历代百姓对邓禹敬若神明。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邓芝(-251),是邓禹的后代,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曹操麾下的邓艾(197—264),封万城亭侯,征西将军,为一代各将,帮曹操率军灭蜀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邓艾的功绩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祸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邓艾不知,终被司马昭杀害于四川。 北宋时,成都有邓绾(1028—1086)、邓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邓姓,湖南、江西邓姓,均为邓绾之后。他们都大显身手,为国建功立业。邓询武为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宋徽宗时担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恩典为宰相。 江苏的邓姓有位杰出的人物邓廷桢(1775—1846),江宁人,嘉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曾与林则徐一起禁烟,整顿海防,建筑炮台,在厦门击退来犯的英舰。后来遭受投降派陷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并充军伊犁。 广东的邓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邓禹的后裔邓向、邓升、邓华山、邓绾,都是广东南雄邓氏开基祖。 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邓姓由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梅县松口,邓志斋被奉为入粤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他的子孙散居广东蕉岭、饶平、陆丰、惠州等地。 进入台湾的邓姓,大多在明、清两代。他们的祖籍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他们使用的堂号主要是南阳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们把东汉高密侯邓禹奉为始祖。 台湾的邓姓记载是从邓显祖入台开始的。邓显祖江西抚州宜黄人,他先到达福建,后来随郑成功入岛,住在新化一带,死后葬在八卦山。 邓姓在台湾的人数,已进入一百个大姓之列。 邓姓发展到唐宋之际,南唐后主李璟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为躲避宋太宗的诏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苏,以父封邓王为姓。因此,至今江苏省境内的邓姓多为李从镒的后裔。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 邓攸(一326年),号伯道,东晋平阳襄陵人。现在南方客家又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并迁播至香港、台湾、越南等海外。而客家历史名人邓绾,即为邓绥传人。邓绾(1028—1086年)为宋成都双流人。为北宋官吏,进土第一。熙宁三年(1070年),通判宁州(今甘肃宁县),时王安石变法。绾与安石政见相同,曾上时政十篇支持变法,历任集贤阁校理、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协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续知陈州、湖州,旋迁翰林学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九年(1076年)因在宋神宗赵顼面前进谏,被顼帝责以有失中丞直谏,故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赵琐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召邓绾出知州。邓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不愿出任,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于泉州仁辅试剑乡。邓绾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龙岩市长汀、上杭、连城等县,并迁播至广东、江西等。 邓姓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伟大的氏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邓姓创造了中华姓氏光辉灿烂的文化。各地邓姓的郡望以及堂号就是邓姓氏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邓姓郡望主要有南阳、安定、平阳、长沙、陈郡等。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开基祖为邓况。 安定郡 置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其开基祖为东汉武威太守邓世龙。 平阳郡 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金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县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北魏移治于白马城(今临汾市)。开基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东汉复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区。其开基祖为东晋荆州刺吏邓祭。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三国魏改为陈国,后复为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与郡望相关联的堂号,堂联,也具有氏族极强的特征。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看堂号和堂联就能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何处及其他族姓特征。 邓姓堂号有南阳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艺堂、执艺堂、平寿堂、谦恕堂、遗经堂、三登堂、萃涣堂、承启堂、十贤堂、敦本堂、嗣藻堂、锦文堂、杖策堂、两秀堂、集文堂、雍睦堂、报本堂、敦睦堂、继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积善堂、绳武堂、孝思堂等。 因邓姓源于南阳,且东汉南阳邓氏世代显贵,邓姓便以“南阳堂”为堂号。邓禹在刘秀统一过程中功劳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画中兴功臣28人图象于云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称,而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为第一宿。 邓姓的通用堂联是: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望采纳,谢谢)
10赞·339浏览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有哪些?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19赞·436浏览2019-11-12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快快快!
望采纳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
中国姓氏排名,高的姓氏起源?
本文2023-11-30 20:4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