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党的名人有哪些,党姓历史,党姓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姓党的名人有哪些,党姓历史,党姓的来源,第1张

宣姓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君的赐号;一说是宣姓来自春秋时期的孙叔孙侨如的谥号。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厉王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周厉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山西霍县)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于彘邑。周厉王出逃后,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自周厉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结果被国人们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们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周厉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扶持姬静继位。姬静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史称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史称宣氏正宗。

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静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宣氏合谱;

宣姓源于子姓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为宋宣公。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他临死前,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而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去世后,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宣”,史称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宣氏正宗。

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宣氏合谱。

宣姓源于谥号

源于姬姓,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中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率军参与了著名的“鞍之战”,在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棘”并夺取汶阳,在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在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秋季率军攻伐宋国,在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在鲁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秋季出使齐国,在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87年)娶齐国女姜氏,在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86年)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85年),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孟氏两家族,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被驱逐出境,出奔齐国,后至卫国为卿,后逝世于异国他乡。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晋国、卫国、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因此在他逝世后,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宣”,史称宣伯。

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职业技能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宣,全称为“宣矩”,最早是距离单位,后成为周王朝时期的一种职业技能考评标准,进而演变为官称。“一矩”,就是古代车轮的周长之距离,而“一宣”就是半矩,也就是半个车轮周长的距离,是两周时期的距离法度。能够熟练地驾御马车、牛车,令其行止于一宣之内,堪称最优秀的驭手,因此,“宣”成为评价驾御者技能的标准,最优秀的驭手即称“宣”、或“宣人”。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记载:“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在“宣”、或“宣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职业称谓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专业制玉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宣,实际上是“瑄”,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在上古时期,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其中直径大于六寸者,称作“瑄”,为国宝,要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其称为“瑄工”、“瑄人”。在典籍《尔雅·释器》中记载:“璧大六寸,谓之宣。”后世的郭璞在注释《汉书》时更明确地指明:“瑄,瑄玉是也。瑄、宣同。”

在“瑄工”、“瑄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瑄氏。古代“瑄”、“宣”二字通义,因有简笔为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地名

源于地名,出自秦、汉时期古宣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到了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

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有在战乱纷叠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以备亲里联络,遂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宣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1]

宣姓迁徙分布

编辑

宣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但属于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门阀;

宣氏主要出自古代君王、贵族的谥号;

“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是古代谥法之一,凡是君主、贵族、大夫者一生“善闻周达”,逝世后便谥称作“宣”。如周宣王、宋宣公等,都是“善闻周达”之君,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以先祖谥号为姓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氏,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

宣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始平郡(今陕西兴平)形成望族。

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无为、合肥、天长、芜湖、宣州,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2]

宣姓家谱文献

编辑

宣姓郡望始平郡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民国)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清)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清)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清)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无为县濡湏宣氏宗谱,(清)宣祝三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鰲桂堂署字号木刻活字印本,到2015年3月止仅存八册,卷二与卷三各一册,卷四、五、七各二册。

宣姓郡望堂号

编辑

宣姓郡望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姓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宣姓字辈排行

编辑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洪武移民后宣坝7~14世“承士大正志光宗式”,15~44世“锡之恒善以守帮国永保其昌乃为有庆继世滋荣孝友同敦百川归一克蕃”;“仁义礼智信传家正典长孝贤登世德绍记永芬芳”。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著荣光 可以定家邦 裕后承前业 永远锡祯祥”。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

宣姓家族用联

编辑

宣姓四言通联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全联典指宣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才推人表;德重主知: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庆元府人宣缯,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而做官,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宰相),后官观文殿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云阳人宣秉,字巨公,王莽曾征他做官,他不去。刘秀建东汉,任他为御史中丞。生活极为俭朴,刘秀曾到他家,为之叹息,赐给他布帛帷帐等物。后官大司徒。

巨公高节;南仲岩栖: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宣秉,字巨公,少有高节,王莽征而不至。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宣明,字南仲,隐于长汀城南五里的岩洞间。

宣姓五言通联

诗坛留雅韵;画苑耀长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字汝昭,嘉定人。授经里中,邑之治诗者多出其门。以乡贡谒选,得惠州府同知,以廉惠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宣亨,汴人。精花鸟。宣和中,久在画院。入蜀时,徽宋留之。

学士谥忠靖;司徙称巨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士宣缯,庆元府人。嘉定中,拜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谥忠靖。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秉,云阳人。字巨公。少修高节。光武初征拜御史中丞。性俭约,帝幸其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即赐以而帛帷帐什物。后拜大司徒。

政绩号廉惠;武功封南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将领宣虎,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卒谥严。

宣姓七言通联

帝有仁后成元佑;民无冤辞夥俊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宋英宗之后宣仁皇后,毫州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息县知宣仲庸,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宣姓十言通联

预定策功,高爵追封上国;会同独坐,芳名丕显京师--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殿大学士宣缯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宣秉事典。[1]

宣姓历史名人

编辑

宣珍之

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

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

明代中书舍人。

宣温

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

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中共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

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大波;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大波,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宣铁吾

(1896 ~ 1964),本县小东乡高等小学毕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毕业。其父为蒋介石青年时代拜把兄弟,故蒋视其为子侄。曾任绍兴国耻图雪会干事,杭州印刷工人俱乐部执行委员长,杭州青年协作会委员

宣铁吾将军

等。1923年到广州,入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任卫士,曾加入中共。1924年1月由沈定一(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倪忧天(杭州文化印书局经理)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春由胡公冕、徐树桐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连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营长,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中共组织关系,但因对清党和大屠杀不满,脱离部队,往青岛任青岛市航务局科长,市政府土地局第四科科长,青岛宪兵司令部团长。1928年春任杭州军官训练班第三大队大队长,同年冬并入中央军校第七期,仍任大队长。兼任中央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筹备委员。不久转任南京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中央警卫军第二师参谋长。1932年1月任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底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1933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复兴社特务处骨干成员,浙江省政府保安处处长兼杭州警备司令。1936年10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司令.浙江抗敌自卫团副总司令。浙江戒严司令,浙江防空司令.并兼任金兰、绍兴戒严司令和浙江省保安纵队司令,三青团浙江省分团主任、干事长。1938年春,其基本部队改编为陆军预备第十师,任师长。1939年2月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第九十一军军长。兼钱塘江北岸守备司令。1943年2月当选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监察。同年8月赴重庆任军委会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署署长。1945年8月,陆大将官班毕业,任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主任,后任上海市警察局长兼淞沪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绥靖公署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委员,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夏往香港定居,后转赴台北,曾任南山工商职业学校常务董事。1964年2月6日病逝。台湾出版有《黄埔一期宣铁吾将军纪念集》等。

宣秉

字巨公;冯翊云阳人,著名东汉大臣。

宣虎

著名汉朝将领。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逝世后谥号为“严”,史称严侯。

宣明

字南仲;汀洲人,著名宋朝隐士。

宣缯

庆元府人,著名南宋大臣。

宣亨

汴凉人,著名宋朝画家。

宣昶

字汝昭;嘉定人,著名明朝大臣。

宣仲庸

著名明朝清吏。

宣鼎

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人。著名晚清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

宣澍甘

(1858-1910),谱名懋甫,号时生,字雨人,惜阴堂主人,浙江诸曁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文学著作《二度梅》、《金兰筏》。学术著作《说文声母歌括》,该书于2007年在《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作家出版社)中再版。传世书法见《梅领课子图》(西泠出版社)中。

宣姓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君的赐号;一说是宣姓来自春秋时期的孙叔孙侨如的谥号。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厉王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周厉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山西霍县)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于彘邑。周厉王出逃后,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自周厉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结果被国人们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们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周厉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扶持姬静继位。姬静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史称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史称宣氏正宗。

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静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宣氏合谱;

宣姓源于子姓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为宋宣公。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他临死前,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而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去世后,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宣”,史称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宣氏正宗。

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宣氏合谱。

宣姓源于谥号

源于姬姓,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中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率军参与了著名的“鞍之战”,在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棘”并夺取汶阳,在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在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秋季率军攻伐宋国,在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在鲁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秋季出使齐国,在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87年)娶齐国女姜氏,在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86年)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85年),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孟氏两家族,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被驱逐出境,出奔齐国,后至卫国为卿,后逝世于异国他乡。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晋国、卫国、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因此在他逝世后,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宣”,史称宣伯。

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职业技能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宣,全称为“宣矩”,最早是距离单位,后成为周王朝时期的一种职业技能考评标准,进而演变为官称。“一矩”,就是古代车轮的周长之距离,而“一宣”就是半矩,也就是半个车轮周长的距离,是两周时期的距离法度。能够熟练地驾御马车、牛车,令其行止于一宣之内,堪称最优秀的驭手,因此,“宣”成为评价驾御者技能的标准,最优秀的驭手即称“宣”、或“宣人”。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记载:“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在“宣”、或“宣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职业称谓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专业制玉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宣,实际上是“瑄”,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在上古时期,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其中直径大于六寸者,称作“瑄”,为国宝,要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其称为“瑄工”、“瑄人”。在典籍《尔雅·释器》中记载:“璧大六寸,谓之宣。”后世的郭璞在注释《汉书》时更明确地指明:“瑄,瑄玉是也。瑄、宣同。”

在“瑄工”、“瑄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瑄氏。古代“瑄”、“宣”二字通义,因有简笔为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地名

源于地名,出自秦、汉时期古宣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到了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

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有在战乱纷叠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以备亲里联络,遂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宣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1]

宣姓迁徙分布

编辑

宣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但属于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门阀;

宣氏主要出自古代君王、贵族的谥号;

“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是古代谥法之一,凡是君主、贵族、大夫者一生“善闻周达”,逝世后便谥称作“宣”。如周宣王、宋宣公等,都是“善闻周达”之君,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以先祖谥号为姓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氏,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

宣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始平郡(今陕西兴平)形成望族。

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无为、合肥、天长、芜湖、宣州,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2]

宣姓家谱文献

编辑

宣姓郡望始平郡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民国)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清)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清)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清)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无为县濡湏宣氏宗谱,(清)宣祝三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鰲桂堂署字号木刻活字印本,到2015年3月止仅存八册,卷二与卷三各一册,卷四、五、七各二册。

宣姓郡望堂号

编辑

宣姓郡望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姓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宣姓字辈排行

编辑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洪武移民后宣坝7~14世“承士大正志光宗式”,15~44世“锡之恒善以守帮国永保其昌乃为有庆继世滋荣孝友同敦百川归一克蕃”;“仁义礼智信传家正典长孝贤登世德绍记永芬芳”。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著荣光 可以定家邦 裕后承前业 永远锡祯祥”。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

宣姓家族用联

编辑

宣姓四言通联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全联典指宣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才推人表;德重主知: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庆元府人宣缯,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而做官,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宰相),后官观文殿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云阳人宣秉,字巨公,王莽曾征他做官,他不去。刘秀建东汉,任他为御史中丞。生活极为俭朴,刘秀曾到他家,为之叹息,赐给他布帛帷帐等物。后官大司徒。

巨公高节;南仲岩栖: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宣秉,字巨公,少有高节,王莽征而不至。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宣明,字南仲,隐于长汀城南五里的岩洞间。

宣姓五言通联

诗坛留雅韵;画苑耀长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字汝昭,嘉定人。授经里中,邑之治诗者多出其门。以乡贡谒选,得惠州府同知,以廉惠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宣亨,汴人。精花鸟。宣和中,久在画院。入蜀时,徽宋留之。

学士谥忠靖;司徙称巨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士宣缯,庆元府人。嘉定中,拜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谥忠靖。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秉,云阳人。字巨公。少修高节。光武初征拜御史中丞。性俭约,帝幸其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即赐以而帛帷帐什物。后拜大司徒。

政绩号廉惠;武功封南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将领宣虎,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卒谥严。

宣姓七言通联

帝有仁后成元佑;民无冤辞夥俊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宋英宗之后宣仁皇后,毫州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息县知宣仲庸,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宣姓十言通联

预定策功,高爵追封上国;会同独坐,芳名丕显京师--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殿大学士宣缯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宣秉事典。[1]

宣姓历史名人

编辑

宣珍之

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

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

明代中书舍人。

宣温

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

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中共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

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大波;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大波,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宣铁吾

(1896 ~ 1964),本县小东乡高等小学毕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毕业。其父为蒋介石青年时代拜把兄弟,故蒋视其为子侄。曾任绍兴国耻图雪会干事,杭州印刷工人俱乐部执行委员长,杭州青年协作会委员

宣铁吾将军

等。1923年到广州,入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任卫士,曾加入中共。1924年1月由沈定一(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倪忧天(杭州文化印书局经理)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春由胡公冕、徐树桐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连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营长,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中共组织关系,但因对清党和大屠杀不满,脱离部队,往青岛任青岛市航务局科长,市政府土地局第四科科长,青岛宪兵司令部团长。1928年春任杭州军官训练班第三大队大队长,同年冬并入中央军校第七期,仍任大队长。兼任中央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筹备委员。不久转任南京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中央警卫军第二师参谋长。1932年1月任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底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1933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复兴社特务处骨干成员,浙江省政府保安处处长兼杭州警备司令。1936年10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司令.浙江抗敌自卫团副总司令。浙江戒严司令,浙江防空司令.并兼任金兰、绍兴戒严司令和浙江省保安纵队司令,三青团浙江省分团主任、干事长。1938年春,其基本部队改编为陆军预备第十师,任师长。1939年2月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第九十一军军长。兼钱塘江北岸守备司令。1943年2月当选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监察。同年8月赴重庆任军委会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署署长。1945年8月,陆大将官班毕业,任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主任,后任上海市警察局长兼淞沪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绥靖公署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委员,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夏往香港定居,后转赴台北,曾任南山工商职业学校常务董事。1964年2月6日病逝。台湾出版有《黄埔一期宣铁吾将军纪念集》等。

宣秉

字巨公;冯翊云阳人,著名东汉大臣。

宣虎

著名汉朝将领。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逝世后谥号为“严”,史称严侯。

宣明

字南仲;汀洲人,著名宋朝隐士。

宣缯

庆元府人,著名南宋大臣。

宣亨

汴凉人,著名宋朝画家。

宣昶

字汝昭;嘉定人,著名明朝大臣。

宣仲庸

著名明朝清吏。

宣鼎

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人。著名晚清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

宣澍甘

(1858-1910),谱名懋甫,号时生,字雨人,惜阴堂主人,浙江诸曁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文学著作《二度梅》、《金兰筏》。学术著作《说文声母歌括》,该书于2007年在《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作家出版社)中再版。传世书法见《梅领课子图》(西泠出版社)中。

姚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排行第51位。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50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左右 。宋至今千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东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7%。全国形成了以皖浙苏、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一o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49%的姚姓人群。

家谱文献

河北青县姚氏家谱2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省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

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民国)姚仁焯修,民国5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姚氏重修族谱6卷,(清)姚廷甫主修,清道光9年公元1829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毘陵姚氏宗谱30卷,首1卷,(清)姚师傅等重修,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明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州姚氏宗谱4卷,(清)姚家楫等修,清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式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支谱,(清)姚文馥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燕翼堂手写本1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丹徒姚氏五修族谱4卷,首1卷,附2卷,(清)姚承宪修,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8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2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徒姚氏重修族谱稿著者待考,著者待考,稿本1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徙姚氏族谱四卷,首1卷,附2卷,(清)姚承宪纂修,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12卷,(清)姚盂廉重修,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14卷,(清)姚澍垣、姚家骏等续修,清光绪29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第11卷)。

江苏常州毗陵姚氏宗谱6卷,(清)姚世福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谐孝堂木刻活字印本6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毘陵姚氏宗谱6卷,(清)姚世福、姚盘富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谐孝堂木刻活字印本6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溧阳姚氏宗谱45卷,首3卷,(清)姚庆福、姚恩溥等续辑,清光绪15年(公元1889年)藻镱堂木刻活字印本54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熟城东姚氏世系考,(民国)姚锡祚、姚尔钧等纂修,民国31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2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浙江宁波姚氏宗谱6卷,(清)姚煃纂,清嘉庆24年(公元1819年)修,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重校。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

浙江余姚古虞姚氏宗谱6卷,(清)姚升南等重修,清同治17年(公元1809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注:始修於唐代姚恩廉,是为8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云楼姚氏宗谱12卷,(清)姚凤泉、姚安治等纂修,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耕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4卷、第8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梨洲文献馆。

浙江鄞县鄞锡山姚氏家乘2卷首2卷末2卷,(民国)张琴纂修,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察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姚氏宗谱30卷,(清)姚守烈续修,清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15卷、第27卷。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前山姚氏宗谱1卷,(民国)王醒华重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学山堂家谱,(清)姚应龙辑,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姚允升抄补,清乾隆24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家乘,(清)姚澍重辑,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5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6卷,(清)姚淳起重编,清雍正2年(公元1724年)手抄本12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另有1部仅存1卷)、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20卷,首1卷,(清)姚培纯、姚学邃等重修,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修,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12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今仅存第17卷)、上海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姚氏家乘世系1卷,支系1卷,谱牒4卷,首1卷,(清)姚世锡纂修,清朝年间红栏格手抄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著者待考,稿本12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姚氏家谱,(清)姚振宗增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增补师石山房手抄本2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3卷,(清)姚日炎修,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5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6卷,(清)姚文登、姚汝宾修,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6卷,(清)姚沛然纂修,清光绪4年(公元1878年)耕山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6卷,(民国)姚稼夫等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梓井山堂木刻活字印本6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郡马遗芳姚氏宗谱6卷,著者待考,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6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共有10部)。

浙江兰溪龙山姚氏宗谱20卷,著者待考,民国2年(公元19l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共山张乡。

浙江兰溪姚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手抄本,今仅存第3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姚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登胜乡文化站。

浙江兰溪姚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登胜乡东姚村。

安徽歙县歙南武担姚氏支谱3卷,首1卷、末1卷,(民国)姚邦燮修,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麻溪姚氏七修宗谱24卷,首一卷,附姚氏先德传7卷,(清)姚寿昌等编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12册,今缺第6~11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24卷,首一卷,附姚氏先德传7卷,(民国)姚国桢、姚联奎纂修,民国10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16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桐城姚氏家谱(残卷),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秋浦霞湖姚氏家谱4卷,(明)程文肃纂修,明隆庆3年(公元1569年)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姚氏重修族谱附录,(民国)姚公礼主修,民国20年(公元1932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赣榆县档案馆。

山东泰安姚氏家谱,(清)姚克乾纂修,清嘉庐20年(公元1815年)居敬斋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山东省泰安县图书馆。

山西晋溪姚氏宗谱16卷,姚肇全重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会宗堂刊印本16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南渑池姚氏宗谱1卷,(民国)姚振华等纂,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渑池县档案馆。

河南陕县姚氏族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陕县档案馆。

河南东姚氏宗谱著者待考,姚氏公修,清同治年间刻本1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

湖北汉阳姚氏宗谱16卷,(民国)姚芳勋等修,民国10年(公元1921年)成务堂活字刊印本17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汉阳姚氏宗谱首编8卷,正编12卷,(民国)姚慕水、姚政桓等撰,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重华堂木刻活字印本20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南宁乡姚氏续修族谱,首2卷,(清)姚宗析纂,清同治10年(公元1871年)吴兴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上下册)。

广东平远姚氏宗谱3卷,(民国)姚克明、姚鸿颖等三修,民国5年(公元191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平远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姚氏族谱1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l2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三胜乡。

四川宣汉姚氏族谱1卷,著者待考,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清溪乡。

四川万翠姚氏後裔重修族谱15卷,(明)姚邦谟纂修,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姚氏家乘4卷,(清)姚澍纂,清光绪15年(公元1889年)丽泽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姚氏宗谱6卷,(清)姚士童等重修,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姚氏家谱4卷,首1卷,(清)姚康泽修,清光绪27年(公元1901年)舜井堂木刻活字印本4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城西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姚仁寿重修,清钞补光绪30年(公元1904年)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城东姚氏世系考,(民国)姚锡祚、姚鸿祥纂修,民国31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2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氏宗谱8卷,姚继唐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8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姚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8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杨中县图书馆。

姚氏续修支谱8卷,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8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氏重修支谱10卷,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10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绵江堂木刻活字印本18册,今仅存第1~12卷、第15~20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湖南益阳姚氏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勋猷著鼎铭”。

湖南平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廷思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广西市里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启振乾坤”。

安徽合肥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江苏盱眙姚氏字辈:“瑞玉兰生辉”。

姚氏雍睦堂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暎朝霞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姚氏一支字辈: “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姚氏一支字辈:永常久福秀 锡成益洪隆 忠贤全德信 瑞肇振玉明[10]

四川资阳姚氏字辈:史翰文章重 卿士若永良 臣忠常贞靖 宣藩德惠长

山东临沂费县姚氏一支辈:汝舜禹扬启章吉玉连锡;应文景德尊宗道学孔思;仁义礼智信正大光明仕;性情自爱国一家庆传之[11] 。

安徽省当涂县姚氏一支字辈:正志光明,克昌其寿。

湖南省永顺县万坪镇晓寨村姚氏(三公后裔)字辈:良宗千;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

姓党的名人有哪些,党姓历史,党姓的来源

宣姓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