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书法的四大家族,指哪四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晋朝书法的四大家族,指哪四家?,第1张

晋代出现了许多书法世家。如以卫觊之子卫瑾为代表的卫氏世家,以张芝的外孙索靖为代表的索氏世家,以陆机、陆云兄弟为代表的陆氏世家,以郗鉴为代表的郗氏世家,以庾亮、庾怿、庾冰、庾翼兄弟为代表的庾氏世家,以谢尚、谢万兄弟为代表的谢氏世家,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王氏世家等等。成就最高的是王氏家族。一般称晋四家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王、谢、郗、庾;其二是卫、索、陆、王。

发布时间:2019-09-01 00:12 来源:中国报道 编者按仲雍,吴国第二代君主,泰伯无子,泰伯死后仲雍继位,仲雍死后,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了,季简儿子叔达继位,叔达死了其子周章继位。周章时期,正是周武王战胜殷商纣王的时候,周武王称王后就开始寻找当年让位给他爷爷季历的大哥太伯、二哥仲雍的亲属。找到了周章,这时周章已经是吴王,于是就此仍封于吴,还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北边,也就是虞国,位列诸侯,虞仲也就是仲雍的曾孙,虞国建于此时,直到后来被晋献公用假道伐虢之计所灭。 原标题《讨论+阎氏起源刍议》 关于阎姓起源,可谓是众所周知,人人都可说的几句,上网一搜便全部映入眼帘,阎乡、阎城、阎邑,还有楚国大夫阎敖,还有诸如各种少数民族改姓。由于我学识尚浅,这里仅就姬姓阎氏三起源述说一二,供大家参考,以期有用。 稽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北宋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南宋郑樵编纂的《通志·氏族略》等具有代表性的姓氏书籍记载,对阎姓起源的记载大体一致,主要有三大起源: 01周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 02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 ”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 03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 以上三处起源皆因封地得氏,可以说都有典籍史书记载,又因现在网络的便捷,人所众知,很多新修谱牒,也都引用之。虽大都引用,但深入探讨者甚少。今,我兴致而起,简述之。 首先,咱们还是先回到记载阎姓起源的这些史籍上,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仅仅记载了阎姓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然后又记载了后世阎姓的部分名人,但却没有记载起源始祖到后世名人的世系!也就是说书籍中记载的阎姓人物并不知道属于哪一起源,进一步也说明其中记载的三个起源不知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或者都是真的。 下面咱们分别说说阎乡、阎城、阎邑三大起源:阎乡 据史书载,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有剪商之意,深为喜爱孙儿姬昌,言:「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而公有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三曰季历。长子太伯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于是携二弟仲雍奔走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后文王姬昌顺利登基,武王继承王业,伐纣灭商,天下大定,大行封建制度。寻泰伯、仲雍后裔,得仲雍曾孙周章,周章已君吴;复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为伯爵。 阎乡,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全国大多数的《阎氏族谱》都记载为阎乡泰伯后裔,这么多的族谱记载,而且还言之凿凿,可以确信,仲奕封地阎乡是可信的。特别是山东德让堂阎氏家族的《阎乡家乘》记载说:洪武三年,七十九世祖国宝公奉诏携谱东迁卜居兖州宁邑,而且家乘还将黄帝至泰伯、泰伯至今的每一代世系记载的都非常清晰。再有甘肃陇南市徽县栗川乡阎庄阎氏家族,其始祖为汉末荥阳人、尚书令阎章,也是称为泰伯之后。还有诸如四川宜宾三让堂、江苏徐州树德堂等家族的族谱也认定自己为泰伯后裔。 阎城文王姬昌子武王姬发,发子成王姬诵,诵子康王姬钊,钊子昭王姬瑕。从时间上来看,是周朝第三位君主康王时受封,时间比较早。但从今天的各地《阎氏族谱》记载看,很少有记载说是康王后裔。而且手心有「 ”阎”字一说,本身就比较可疑。因此,此起源可信度不大。 阎邑史载,周公灭唐地,封成王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子姬燮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传至春秋晋成公时,封公子姬懿于阎邑。这是阎姓得姓比较晚的一说,有部分族谱记载为唐叔虞之后,但唐叔虞至今或者姬懿至今的阎姓世系记载从未露世。值得一提的是,唐叔虞也是泰伯曾孙辈,甚至有族谱序这样写道:「 ”惟我族系出天潢、源分周室,泰伯曾孙叔虞后裔王职供于阎土。”首先「 ”泰伯曾孙叔虞”的写法肯定是错误的,也就说明此支阎姓后裔,可能已经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泰伯后裔,还是唐叔虞后裔啦。 阎邑受封说历史最晚,按说可信度高才对。但竟然没有一个从姬懿传承下来的谱系,这是可疑的。另外从时间上比较,左传载,鲁昭公(前560年—前510年)时,晋大夫阎嘉与周甘人争阎田;而姬懿受封阎邑应该是在晋成公(前606年—前600年)时期。按照这个时间推测,阎嘉时期,姬懿后代当时还是姓姬不会姓阎,因为按照正常规律和史书记载,都是在封国被灭,后裔以地或以国为姓。也就说明,阎嘉不可能是姬懿后人。再者,假设阎嘉是姬懿后人,阎嘉据姬懿不过50年时间,姬懿作为阎邑君主,阎嘉作为晋国大夫,地位相当之高,如果是父子或祖孙关系,作为王族,史书必会记载,但事实是恰恰没有任何记载。 综上所述阎姓三大起源便比较清晰的展现出来。姬懿受封阎邑一说目前还未找到确凿的证据,不能断定真假,但可信度上就打了折扣。阎城一说,仅仅手心有字就给后人打了很大的一个问号。阎乡泰伯曾孙仲奕一说,相比之下,可信度更大。来源:中华阎氏网 关于阎姓阎姓部分出自 姬姓 ,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 仲雍 和 季历 。小儿子季历生一子 姬昌 (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泰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异体字「 ”闫”。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 ”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 晋成公 的儿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省安邑),后被 晋国 所灭。 源流三 出自芈姓。楚国公族,有阎敖。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阎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阎敖。 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阎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扎鲁特蒙古岳诺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岳诺特氏多改汉字姓为阎氏、门氏、伊氏等。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巴克桑氏,满语拼音为Baksang Hala,汉义「 ”六十斛”,也就是「 ”三十石”,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 满族中仍有巴克桑氏族人,清末民初多改汉字单姓为阎氏。 ⑵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拼音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改汉姓为阎氏。 ⑶满族阎佳氏,亦称严佳氏、雅佳氏,满语拼音为Y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⑷满族阎拉扎氏,亦称颜扎氏、燕札氏、颜查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黑龙江下游苏城)、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颜氏、为官者多改汉字姓为阎氏、张氏等。 ⑸满族颜珠氏,亦称颜之氏,满语拼音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村(今吉林珲春海兰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⑹满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氏、焉哲勒氏,满语拼音为Yangiri Hala,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杨氏、韩氏、沈氏等。 源流六 源于 达斡尔族 。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⑴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通古斯语拼音「 ”Aora”,汉义「 ”山”,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黑龙江多金(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 雅克萨 城以西)、呼伦贝尔(今 内蒙古 海拉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Aor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单氏、敖氏、山氏、苏氏、鄂氏等。⑵达斡尔族索多哩氏,亦称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满语拼音为Sodoli Hala,为敖拉氏部落的分支,世居黑龙江。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索氏、敖氏等。⑶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满语拼音为Yarci Hala。为达斡尔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末民初改汉字单姓为阎氏。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 高山族 、 黎族 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阎氏,世代相传至今。注:阎姓今多简写作「 ”闫”字。当代《姓谱》分闫、阎二姓,编写者考证不实导致的。又据《五音集韵》载,闫「 ”同阎义,俗用”。闫、阎二姓实为一姓,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由于阎姓被「 ”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当代《百家姓》里,两姓并存。古代百家姓只有「 ”阎”姓。 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望出太原。——佚名撰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阎姓的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阎姓源于姬姓。周武王封泰伯的曾孙仲奕在阎乡,其后称为阎氏。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⑻赫佳氏:

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

赫佳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⑼赫锡赫理氏:

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 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

赫锡赫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⑽赫叶勒氏:

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 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

赫叶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赫、贺氏、何氏等。

⑾赫哲氏:

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 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

赫哲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⑿黑赫穆氏:

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 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

黑赫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⒀亨奇勒氏:

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 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

亨奇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2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赫尔诺络雅苏氏:

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 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

赫尔诺络雅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⑵赫齐拉氏:

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

赫齐拉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2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⑴赫鲁克氏:

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⑵赫勒氏:

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

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⑶赫锡特氏:

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

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3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年间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称其为“珠赫”, 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多为 。

融于 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为 ,绝不说是犹太族人。

二字辈: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

三迁徙分布:

汉族赫氏多分布于今湖南、河南、台湾等诸省,以及马来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

蒙古族赫氏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满族赫氏先居于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杨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长甸、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另有两支迁居至今黑龙江省双城县。

四郡望:

盛乐郡:西汉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祁县东部一带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历史名人

赫天浪:(公元1923~今),满族,辽宁辽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 军官、基础教育家。

赫荣耀:(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沈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赫兴中:(公元1943~今),河北新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赫 炬:(公元1942~今),辽宁人。著名金融管理专家。

赫建华:(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著名跳伞运运健将。

赫金全:(公元1949~今),河南潍阳人。著名地方国防工作者。

赫国胜:(公元1956~今),辽宁沈阳人。著名金融学专家、教育家。

赫永峰:(公元1956~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东潍县人。著名国画家。

曹姓起源

一关于[曹"字: 曹语发生远古是汉语原始语根之一 原始语称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为曹夏代商国国君叫曹圉(Yǔ音语谓养马的地方)是昌若之子继昌若而立曹圉亦作粮圉曹圉可能指粮库或马圈说明夏代商国国君是管粮库或马圈的官并以之为氏的后世仍叫在树上作窝栖息的远古人为有巢氏盛牲畜饲料的长条形器具叫猪槽马槽盛饮料或液体的器具叫酒槽水槽两边高起中间凹下的物体凹下的部分叫槽漕河是运粮草的河道漕粮指漕运的粮食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槽也指房子槽坊旧时称酿酒的工场毋庸置疑[曹"语的原始义是指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 曹同古代的法官攀亲始于奴隶社会相传在夏芬(槐)时[作圜土"(今本<竹书纪年>)[圜土"据东汉时的经学家郑玄解释:[圜土狱城也"(<周礼·大司寇>注)也就是监狱因这种监狱是用土筑成一个圆形将罪人囚禁在其中因占地面积较大故称之为[狱城"这是古代画地为牢的最早监狱因监狱具有空间容纳性原始语当呼之为[曹"我国夏朝所在的河南中原为干燥的黄土地在黄土地挖个深洞或用黄土筑成[圜土"用以关押供奴隶主役使的犯人不使其逃跑这是简便易行的设施 原始人的语言简单贫乏常用一个语音指代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既然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叫做曹那么把掌管囚禁奴隶和罪人于[圜土"之中的职官称为[曹"并以之为官名 后世对曹的原始义既有继承也有引申许慎及之后的文字学家说曹之本义指古代之诉讼(即古代的法官)亦引申为官吏分科司职治事之组织曰曹汉置尚书五人一人仆射四人分四曹东汉尚书六人分五曹,一曹与后世之一部同其后官制迭更晋及南北朝多至数十曹直至清代始无曹名

二曹姓来源有六:

1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国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现过[积芦灰以止*水"的著名女神女娲居住于共(今河南省辉县)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据说在颛顼时共工曾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作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到了[华夏部落联盟"时期又出现了治水英雄鲧和禹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水却未取得成功其后禹总结了鲧用筑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人大河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曹安始居于今河南灵宝县曹水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代国君附近有曹阳坑曹阳墟 曹安后来曾被禹所攻禹为什么攻曹呢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禹攻曹曹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诗序>所谓[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灭夏后曹姓又常与商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因被商讨伐而东迁于山东定陶县河南滑县曹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卫国的曹邑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击败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汉代有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云:西河族(今河南省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漕氏又演化为糟氏<续通志·氏族略六>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2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出自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

3出自姬姓 相传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省定陶西南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有曹县)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曹姓的受姓始祖 曹国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国636年其世系为: 曹叔姬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发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子继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国国君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卒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曹侯曹国国君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曹云曹国国君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国国君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公元前-公元前826)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其弟鲜(一作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曹戴伯曹鲜(公元前-前796)一作苏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为惠伯 曹惠伯曹雉(公元前-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际曹国国君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公元前-公元前760)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公元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杀而代之是为穆公 曹穆公曹武(公元前-公元前757)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杀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卒子终生立是为桓公 曹桓公曹终生(公元前-公元前720)春秋曹国国君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公元前-公元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国国君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卒太子羁立

曹君曹羁春秋曹国国君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伐曹羁奔陈曹赤(一作夷赤为戎之外孙)归曹是为僖公 曹僖公曹赤(公元前一公元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国国君继曹羁而立公元前670一公元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 662)卒子班立是为昭公 曹昭公曹班(公元前-公元前653)春秋曹国国君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公元前662一公元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59)赤狄攻邢邢溃乃与齐宋之师救之败赤狄邢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公元前-公元前618)春秋曹国国君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公元前653一公元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公元前645)与齐宋鲁陈卫郑许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省聊城东北)谋救徐伐楚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十二年(公元前641)不服宋宋师围之十六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过曹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伐曹执公后释之公乃会诸侯于许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卒子寿立是为文公 曹文公曹寿(公元前-公元前595)春秋曹国国君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多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5)卒子庐(一作疆)立是为宣公 曹宣公曹庐(公元前-公元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国国君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公元前595一公元前578年在位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晋谋伐秦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晋率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庶弟(一作庶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成公 成公曹负刍(公元前-公元前555)春秋曹国国君宣公庐庶弟 (一说为庶子)继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曹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而征战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省茌平西南)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围临淄负刍卒于伐齐军次子滕(一作胜)立是为武公 武公曹滕(公元前-公元前528)一名胜春秋曹国国君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8)卒子(氵页)(或作顷)立是为平公 曹平公曹(氵页)(公元前-公元前524)或名顷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曹平公四年公元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公元前-公元前515)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氵页)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公元前515)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曹野(公元前-公元前510)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公元前510)乎公之弟通杀公而自立是为隐公 曹隐公曹通(公元前-公元前506)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平公(氵页)弟继声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曹隐公四年公元前506)参与晋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会诸侯之盟谋伐楚是年声公之弟露杀公自立是为靖公 曹靖公曹露(公元前-公元前502)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氵页)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卒子伯阳立 曹伯曹阳(公元前-公元前487)春秋曹国末代国君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公元前502一公元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猎之事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阳且言田弋之说曹阳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说服曹阳背晋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公元前498)卫伐曹克郊(今山东省菏泽境)而还三十二年(公元前488)郑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郑之患不可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宋破曹俘君而杀之曹亡 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菏泽定陶二邑凡曹姓纳粮每升较他姓减三文<县志>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5他姓改作曹姓 后汉有曹嵩(曹操之父)本姓夏侯后改姓曹是为安徽曹氏

6少数民族曹姓 1)匈奴族曹姓<晋书>载记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又载有贰城胡曹寅献马3000匹以寅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公元413年北魏初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人入蒲子(今山西省隰县)推曹龙为大单于公元416年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后秦人平阳曹弘被推为大单于<晋书·世祖纪>有山胡曹仆浑是投降汉人的匈奴族演变为步落稽胡 2)满族曹姓索佳氏改曹氏索氏分布于鄂尔坤俄漠和界凡长白山马尔敦大凌河等地鄂托氏后改为曹氏分布于赫图阿拉叶赫乌喇地方 3)蒙古族曹姓曹光明镇江人曹春林法库人曹都巴林右旗人曹里鹰原为民勤汉人迁阿拉善族起蒙古各察来台 4)藏族曹氏大通县大通川土千总户曹通温布番族以曹为姓清乾隆九年以功授职 5)瑶族曹姓泰国德伊兑村十二姓之一原住南京迁潮州府河杨河元末大乱又迁贵州再转迁泰国北部山区 6)阿昌族曹姓曹老莘陇川县芒东寨经师曹秉薄原为汉人明洪武二年迁腾越又到绮罗罗文冲关璋娶阿昌族女哄氏而成为阿昌族一支迁路西县高埂田为阿昌族一支迁萝卜坝成为傣族一支到陇川县小新寨成为景颇族载瓦支 7)布朗族曹姓勐腊县倚邦土千总曹当斋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征普思逆夷杀贼有功给土千总

爱新觉罗氏后裔之后流落何方?

清朝爱新觉罗的后裔之后都四散而去了,有的改姓。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 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民国至新中国文革期间族人多将姓氏改为汉姓, 如金、艾、赵、肇、罗、王等。

清朝末代皇帝宣统未生子。下面是他的亲戚都是爱新觉罗是的后裔。

溥仪有三个弟弟,七个妹妹,分别如下:

二弟 溥杰(1907年—1994年),字“俊之”。娶嵯峨浩,生两女,享年88岁。

大妹 韫媖(1909年—1925年),嫁郭布罗·润良,无子女,享年17岁。

二妹 韫和(1911年—2001年),改名“金欣如”;嫁郑广元,生一子三女,享年91岁。

三妹 韫颖(1913年—1992年),改名“金蕊秀”;嫁郭布罗·润麒,生三女,享年80岁。

四妹 韫娴(1914年—2003年),改名“金韫娴”;嫁赵琪璠,生一对子女,享年90岁。

三弟 溥倛(1915年—1918年),四岁夭折。

五妹 韫馨(1917年—1998年),改名“金蕊洁”;嫁万嘉熙,生三子一女,享年82岁。

四弟 溥任(1918年—),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两女,现年93岁。

六妹 韫娱(1919年—1982年),字“芯多”,改名“溥韫娱”;嫁王爱兰,生一子四女,享年64岁。

七妹 韫欢(1921年—2005年),字“芯笑”,改名“金志坚”;嫁乔宏治,生两子一女,享年85岁。

堂兄弟  

爱新觉罗·溥聪。 

爱新觉罗·溥儁,光绪大阿哥。

爱新觉罗·溥侗,民国四公子之一。

爱新觉罗·溥佐,书画家。

爱新觉罗·溥伟,清末恭亲王,溥仪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光绪末期三太子之一。

爱新觉罗·溥儒,书画家。

爱新觉罗·溥伒,书画家,光绪末期三太子之一

爱新觉罗·善耆,清末肃亲王,川岛芳子之父。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源于早期女真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 hala(汉语哈喇、哈拉)。

古女真人并不注重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为姓。比如完颜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颜,叶赫部的人就大都姓叶赫。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旧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远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觉罗。遂随部族冠姓爱新(满语 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为远支,则冠以觉罗(满语 goro 或 gioro,远支的意思)。

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觉罗(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满洲姓氏

一部分是姓(哈喇),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类似的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康熙六十年时,康熙曾就爱新觉罗的这个姓与乾隆有过对话。

康熙:“你知道爱新觉罗的意思吗?”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康熙:“那你觉得这世上最宝贵的是金子吗?“

乾隆:“不是,仁义为最宝贵。”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

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

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2011年9月15日,“清祖文化园”在吉林省敦化市开园,在其主体建筑“清祖祠”里,一幅清代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族谱问世,该族谱长40米,高10米,是全中国面积最大的族谱之一。

参考链接:

爱新觉罗氏-

姓金的会不会是清朝爱新觉罗氏的后裔。

有一支据说是爱新觉罗氏改的。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满族诸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在清兴祖佟·福满、清景祖佟·觉昌安的清朝满族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族人中,皆取意为汉姓金氏,时代相传。 ⑵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以地为氏,后多冠汉姓为金氏、楚氏等。 ⑶满族金佳氏,满语为G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⑷满族精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精氏等。 ⑸满族精格哩氏,亦称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汉义“洁净”,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精氏、孙氏、景氏等。 ⑹满族索尔济氏,满语为Si Hala,以地为氏,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索氏、锁氏、关氏等。 ⑺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满语为Sirhi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姓为氏,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金氏、谢氏等。 ⑻今辽宁丹东东沟大孤山镇满族金氏的始祖为佟·猛特木,他曾在后金时期督师南关,连战连捷,深受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所器重。后因为恃权私收降女为妻,被佟·努尔哈赤定罪处斩。经诸位大臣力保其征战之功,方予免死,却被贬配至辽东。其后裔爱新觉罗·塔石后来乘船过海,隐居在辽宁丹东的大孤山下,后代子孙散居在东沟金大岭、三道洼等地。满族金氏显祖爱新觉罗·塔石的后裔皆为宗室金氏。[1] 姓金的会不会是清朝爱新觉罗氏的后裔。

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 赵等。 你可以去满洲论坛里问问,那里比较专业! 爱新觉罗现在还有后代吗?

有啊。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 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现在估计子孙很少。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肇",有的为"罗"等等。 爱新觉罗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爱新觉罗现在姓什么在哪儿 爱新觉罗家族后代还有多少

爱新觉罗氏的近支从康熙年间开始采用 按辈分取名的方法: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圣、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如今差不多发展到“闿”字一辈了。

清朝覆灭后,“爱新觉罗”一度成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词,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爱新觉罗氏都改姓金、肇、毓、艾、罗、骆、赵……

有学者估计,清朝覆亡时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应该接近14万人(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的后裔也算在内),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多分布在北京、河北、东北三省。他们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爱新觉罗后代中书画家很多,据统计有100多位书画名家。比如爱新觉罗·紫薇,是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第4代孙女。对媒体,她表示:“从心底里,我对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感到自豪,因为我们这个家族里出了康熙、乾隆这样的好皇上,这份荣耀不允许我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事情。”关于姓氏与事业,她说:“画会好卖一些,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本姓爱新觉罗,是雍正帝九世孙,他的高祖父是乾隆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弘昼,但启功先生却从来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只说姓启名功,有人曾给他写信“爱新觉罗·启功”收,他连看都不看,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老先生曾言“不吃祖宗饭,不做八旗子弟”,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靠家族图名牟利,就像王羲之落款时从不写上自己是琅琊王的后代,但书圣的地位却是自己挣来的。启功说他给百家姓增加一个姓氏:启。

爱新觉罗氏后人姓什么?

他们的姓氏没变

如 爱新觉罗·宝璇:载丰王爷的孙女———香港声乐协会会长 爱新觉罗·启贤:清皇室后裔,一九三六年生于吉林,现居北京。启贤先生自幼喜书画,临习柳、颜法贴,尤爱秦汉隶简,但不图于传统,在博采众长中独树一帜,将隶书笔法掺入行草。 爱新觉罗启星:虽然是影坛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其清醇亮丽的形象却会令广大观众耳目一新。去年毕业于北京**学院表演系的她是满清皇室后裔,还未毕业,便因演出《舞出彩虹》而崭露头角,并被擅画古典美女的导演陈逸峰评价为“前途无可 的当代新星”。 爱新觉罗启骧,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歌:1955年生,满族正黄旗。北京书协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会员。 爱新觉罗贝怡:真真正正的中国公主!目前在香港从事模特儿行业,由于其具有皇室血统,故出道以来特别引人注目。 爱新觉罗氏真的是宋徽宗的后裔吗 有没有证据

没有证据。

宋徽宗的后裔,在金国就是奴隶的存在。不可能让他们有翻身的会的, 爱新觉罗(329)后裔(15)

普[普,读音作pǔ(ㄆㄨ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为七个部分,以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其中,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名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

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汉化为单姓普氏者,亦有改为周氏者。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后隋朝时期的上柱国周摇,就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第二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在少数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谐音“普”为汉字单姓,称普氏。

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被称作“嶲”、“昆明”,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状态,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马头山、底尼、阿戛米等地。

据史学界一些专家的考察,认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时代的古滇人,从易门甲浦菜子山、赵普寨子山两个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片来看,易门早就有古人类居住,这些土著古人与南迁的一部份氐羌族融合成为当地较早的彝族先民。

水塘乡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迁至昆明数代后,又被外族驱至易门浦贝,最后又被逐到水塘乡一带。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别占居了红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树等山寨。新华浪巴铺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时期入滇,先落籍定远,后分支庙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铺)。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则氏在清朝光绪年间从牟定秧田冲迁入。

自两汉以后,内地汉族人民因各种历史原因陆续迁入云南,部份辗转至易门,与当地的土著彝族先民来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同胞。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元朝时期蒙古族普鲁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普鲁氏部落,元朝时期据驻毗沙普鲁地区(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时期称“于阗”,但非汉、唐时期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普鲁地区以盛产昆山美玉和葡萄干。

普鲁,在蒙语中为“火山”之意,普鲁氏部落以为部落名称,后在明朝初期以谐音汉字改为普氏、鲁氏、陆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达普图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达普图氏,亦称大卜苏氏,世居黑龙江雅鲁河(今黑龙江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所Daputu Hala,后冠汉姓为普氏、达氏、图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以及金过时期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辽宁锦县南塔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②满族嘉布塔喇氏,亦称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满语为Giyabut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尼雅满山(今长白山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贾氏。

③满族普佳氏,满语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区(今辽宁锦州)。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蒲氏。

普姓是罕见姓氏(即总人口数在12万到12万的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石林等地。另外,河南、山西(有说法是说多位于山西垣曲一带)也有普姓存在。汉、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

湖北应城市长江埠有两个普姓村庄,有大普村和贾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并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潮汕在潮州湘桥区有数户普姓。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网 步氏 秘氏 别氏同姓会 巴氏 宝氏 补氏

贝氏家网 贝氏家族 贲氏家族 毕氏族谱 毕氏 边氏家族 卞氏 邴氏

卜氏文化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宾氏家族

C 程氏网 程氏家谱网 程氏家谱 淳氏 从氏 中华崔氏网 崔氏家园 崔氏宗亲网

仓氏 天下一蔡 蔡氏宗亲联谊会 蔡氏宗祠 蔡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蔡氏公会 巢氏 广西岑氏宗亲网

岑氏寻根 单氏 台山陈氏宗亲网 义门陈氏宗亲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陈氏宗亲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利川家族会

下坑陈氏续修谱志 陈氏家园网 曹氏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中国曹氏网 中国成氏宗谱 新马成氏宗亲会 成氏宗亲信息驿站

苍氏 晁氏宗亲网 柴氏网上家园 柴姓网 车氏 池氏宗亲 储氏 中华褚氏家族网

常氏家族官方博客 昌氏 畅氏

D 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华夏邓氏 戴氏宗亲网 狄氏 刁氏 丁姓人家 东氏 东方

董氏 窦氏 都氏 堵氏 杜氏宗亲网 中华杜氏宗亲 澹台 达氏

笪氏 丹氏 钭氏 段氏宗亲网 顿氏 多氏 第五 东门

东郭 端木世家 段干 党氏 段氏宗亲网

E 阿氏 鄂氏 恩氏文化

F 中华房氏 中华费氏宗亲会 封氏 世界冯氏宗亲会 中华冯氏网 凤氏 伏氏 富氏

符氏 扶氏 中华傅姓文化网 贲氏 法氏 方氏谱牒学 风氏 逢氏

酆氏 樊氏 范氏 丰氏

G 郭氏之源 干氏 甘氏 盖氏 郜氏 戈氏 葛氏 龚氏

弓氏 贡氏 巩氏 公氏 公羊氏 公冶氏 公孙氏 谷氏

顾氏 谷梁氏 公良氏 公西氏 归氏 广氏 缑氏 勾氏

宫氏 耿氏 国氏 高氏 桂氏 妫氏 昝氏 关氏

管氏 顾氏 辜氏家园

H 贺氏 韩氏 杭氏 郝氏中华 何氏英才网 和氏 洪氏 弘氏

中华侯氏家族 侯氏家族 胡氏宗亲网 汉川胡氏 花氏 黄氏 宦氏 滑氏

桓氏 皇甫氏 惠氏 霍氏 哈氏 海氏 衡氏 后氏

扈氏 怀氏 赫连氏 呼延氏 红氏 华氏

J 姬氏 计氏 纪氏 季氏 暨氏 冀氏 中华贾氏网 简氏

江氏 姜氏宗亲网 蒋氏 焦氏 揭氏 解氏 金氏 靳氏

井氏 景氏 琚氏 鞠氏 具氏 吉氏

K 卡氏 阚氏 柯氏公会 孔氏宗亲网 寇氏 匡氏 邝氏 阔氏

康氏

L 兰氏详解 兰姓名人 蓝氏 郎氏名人 劳氏 雷氏 冷氏 黎氏

李氏公会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网 练氏 梁氏 廖氏 蔺氏 林氏宗亲网

凌氏 刘氏家园 汉家刘氏网 隆氏 娄氏 楼氏 卢氏 芦氏

鲁氏 陆氏 鹿氏 路氏 吕氏 栾氏 罗氏通谱网 骆氏

联氏 连氏 赖氏 廉氏 龙氏

M 麻氏 马氏家族网 买氏 满氏 毛氏网 枚氏 梅氏 美氏

中国孟子 米氏 苗氏 闵氏 缪氏 莫氏 牟氏 母氏

牧氏 睦氏 慕氏 穆氏

N 中华牛氏家族 乃氏 南氏 倪氏 聂氏 宁氏 农氏 努氏

O 欧氏 区氏 欧阳氏

P 潘氏宗亲网 盘氏 裴氏 彭家网络 濮氏 朴氏 浦氏

Q 秦氏文化网 戚氏 漆氏 祁氏 齐氏 强氏 乔氏宗亲网 钱氏

青氏 邱氏 秋氏 裘氏 曲氏 屈氏 中华渠氏 全氏

权氏 瞿氏 邱氏宗亲网 乔氏宗亲网

R 任氏宗亲网 冉氏网 饶氏 戎氏 荣氏 茹氏 阮氏 芮氏

瑞氏 闰氏

S 商氏 赛氏 桑氏 沙氏 山氏 尚氏 烧氏 邵氏

申氏 沈氏 中华余氏网 孙氏宗亲论坛

盛氏 师氏 施氏 时氏 石氏 束氏 史氏 舒氏

司氏 斯氏 苏氏 宿氏 宋氏 索氏 生氏 隋氏

栗氏

T 唐氏 邰氏 谈氏 覃氏 谭氏 汤氏 唐氏 涛氏

桃氏 通氏 陶氏 滕氏 天氏 华夏田氏网 田氏宗亲网 田氏论坛

佟氏 量氏 中华涂氏 屠氏 托氏 脱氏 铁氏

W 魏氏魏网 韦氏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汪氏 危氏 威氏

卫氏 温氏宗亲网 闻氏 文氏 翁氏 乌氏 邬氏 巫氏网

毋氏 吴氏 吾氏 伍氏 武氏 宛氏 万氏 邬氏宗亲网

X 夏氏 奚氏 锡氏 席氏 夏氏 鲜氏 洗氏 向氏

项氏 漳州萧氏网 霄氏 小氏 肖氏宗亲网 肖氏家族网 辛氏 欣氏

邢氏 幸氏 熊氏 胥氏 须氏 徐氏 许氏文化网 序氏

宣氏 中华薛氏家族 寻氏 中华谢氏网

Y 叶氏 焉氏 鄢氏 延氏 闫氏 严氏 言氏 阎氏

颜氏 晏氏 燕氏 羊氏 阳氏 杨氏 姚氏 野氏

衣氏 依氏 易氏 栾氏 殷氏 尹氏译站 应氏 雍氏

尤氏 由氏 游氏 右氏 于氏 余网 俞氏 虞氏

禹氏 玉氏 郁氏 喻氏 无氏 原氏 袁氏 岳飞网

云氏 运氏 云氏宗亲网 于姓的天空

Z 新加坡张氏总会 中华张氏网 张姓论坛 泽氏 曾氏宗亲网 扎氏 翟氏 詹氏

占氏 湛氏 章氏文化研究网 赵氏宗亲 针氏 甄氏宗亲网 甄氏集团 郑氏

支氏 中华郅氏网站 自贡钟氏 中华周氏网 朱氏家族 诸氏 竹氏 竺氏

祖氏 邹氏宗亲网 中华邹氏族谱网 自氏 潮汕卓氏宗亲会 壮氏 庄氏宗亲会 祝氏宗谱

中华左氏 宗氏 正氏 昝氏 臧氏家谱

晋朝书法的四大家族,指哪四家?

晋代出现了许多书法世家。如以卫觊之子卫瑾为代表的卫氏世家,以张芝的外孙索靖为代表的索氏世家,以陆机、陆云兄弟为代表的陆氏世家,以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