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直在乡下生活,为什么皇室族谱里面还有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刘备一直在乡下生活,为什么皇室族谱里面还有他?,第1张

刘备还有一个刘皇叔的称号,是因为刘协见到刘备之后叫了他皇叔,而我们知道,汉朝时期因为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因此在各地分封的诸侯,一代代传下去都会逐渐没落,原本还是诸侯,但是后来基本上都成了平民,刘秀、刘备都是如此。不过,刘备出生的时候是在乡下,生活也一直都在乡下,为什么还能在皇室的族谱上面看到他的名字族谱上面又是如何记录刘备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古代皇室是如何记录族谱的

三国当中的刘备用自己刘皇叔的身份,从一个卖草鞋的二道贩子,一步步走到了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可以说中山靖王后代的这个头衔真心好用。可让人奇怪的是刘备出生于乡下,并且之后的生活也一直在乡下,汉室的皇族世谱是如何记录到他的身份呢

首先在汉朝有一种叫“宗正”的机构,专门用来记录汉室子孙的数量与名字,大家可以理解为家谱之类的东西。

毕竟古代人在生孩子方面真心太有天赋了,只要你敢放开口让他们生,十几二十个真心不在话下,这还是普通人家。

像皇室家族当中,老婆的数量多了之后,更是可以加大孩子的出产量,尤其是中山靖王这头传说中的种猪,足足有一百五十来个儿子。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并且能生的不光他一个,所以皇族专门派人记录一下这些孩子们的数量与名字,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了这个记录只是起到个记录的意思而已,至于福利就免了,毕竟越往后的人口数量越多,就算是当朝天子也养不起这么张嘴呀。

所以刘备的族谱才会被皇室所收录,但只是记录一个简单的名字与出生年纪,只要刘备能证明自己的出生时间点,就可以对得上。

毕竟古代人对于生辰八字很是重视,轻易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只要你能对得上这个生辰八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2、汉献帝对刘备的需要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当时的汉献帝急需人来帮他打开局面,所以刘备这个中山靖王真与假并不重要,只要他可以帮自己办事,给他一个名号又如何。

曹操扶持汉献帝就是为了给自己服务,所以汉献帝的权势一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说这种局面如果不能打破的话,等曹操的羽翼丰满之后,也就到了对汉献帝亮刀的时刻。

虽然朝中依然还有很多人支持汉献帝,但这些人的能力真心有点弱。

其实也不能说是弱,只能说这些人在汉朝的朝中待久了,很多事情都要照章办事,像曹操这种不讲规则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跟对方反抗。

而此时刘备的出现,直接让汉献帝看到了希望,明明是一个布衣出身,却有一股敢拼敢打的猛劲,这是朝中这些人所不具备的。

或者说朝中这些人想反抗曹操,却不敢站出来,大家都在等着别人领出头,然后自己跟着一起摇一下旗,即便失败了,曹操也会因为自己不是领头者,从轻发落。

说白了这些人其实被曹操吓怕了,任何事都不敢冒头了,只有刘备这个愣头青敢上,也就是说只要刘备这个愣头青冲上去,余下的这些臣子们就可以抱团跟曹操对抗。

3、刘备需要有一个身份

但此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刘备的身份问题,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想出头就一定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头,让大家可以很有信心的站在他的身边。

于是汉献帝直接把刘备刘皇叔的身份给坐实了,其实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后代都不重要,重要是此时的汉献帝很需要他,所以他就是正牌的刘皇叔。

然后刘备带着正牌刘皇叔的名号,拿着衣带诏开始搞事情了,只是曹操的反应比较快,朝中的大臣们还没有搞事情,就被全部收拾掉了,刘备因为多年的逃跑经验,从而成功的逃出了生天,从此开始了自己“招摇撞骗”的一生。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菜九段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手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者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的意味。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识。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人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应该说也做到了。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般的事业。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般的社会崇敬呢?答案是,从来没有。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级”专着的作者,得不到圣人级的待遇?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绝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为尘世间的屈辱以腐刑为最,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再也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圣物。果不其然,不仅后世学人每每发出“史迁不察”之类的词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觉地将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马迁这杆大秤掂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打理前史,也在于其能预见其身后之事。当人们为司马迁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嘘不已的同时,又免不了堕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后仍延绵不去的世俗观念中去,从而不会以虔诚的崇敬面对司马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但也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或许会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咎由自取。这种认识无疑是指责司马迁烧糊过洗脚水,完全是厚颜无耻地替统治者的残暴张目。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汉代也是寻常之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就记有一个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闻失侯夺爵。所以对司马迁的受刑原由还应当遵从他本人的说法,即“上以为仆沮贰师”,也就是蒙受了莫须有的腹诽罪。因此,可以断言,两千年前司马迁蒙受的冤屈,是的罪过。

当然,葛先生丝毫没有认为司马迁是罪有应得。这可以从文章处处表现出来的对统治的厌恶及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结论。但葛先生的无意识还是受了世俗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他把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和现象与司马迁扯到了一起。须知,不论对什么人来说,只要能与司马迁放在一处较高下,都是一种抬举,而不是相反。另外,有关货殖问题,胡适先生曾有过与葛先生类似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原载《读书》1997年3期刊发时有删节,现全文刊布)

古史杂识之 皇帝的家谱

菜九段

菜九读《史记》成痴,也不知不觉接受了司马迁的主张,以为但凡立了大功的人,其后世或者不会默默无闻。按这个逻辑,像司马迁本人及李广家族因蒙受了不小的屈辱,其后世就没有理由不发达起来。在李广家族,自有李唐皇室自承为其后人,而司马迁的后人就无声无息。菜九对此心有不甘,决心从皇帝的家谱中找到有利于菜九痴迷的证据。本来古代正史就被后世诮为帝王之家谱嘛。或者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从司马氏皇室及李氏皇室的家谱从看出若干破绽。

先来看看司马皇室的家谱。《晋书·宣帝纪》将世系一直上溯到秦末汉初司马昂,其曰: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司马昂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隽,隽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而在《三国志·魏志》司马懿之兄司马朗的传记里,仅仅说了个河内温人也。裴松之注引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隽字符异……父防,字建公。司马彪本人就是司马懿的侄子,他就没有把司马氏的族谱上溯到《晋书》提到的那么远。而与司马懿是同时代人的陈寿,也没提到过司马氏有如此显赫的祖先,那么,这个显赫祖先说法显然是后出的。大概司马氏后人觉得自家的皇帝之位是从曹氏手中不那么光彩地夺得,面子上不那么好看,为了强调自己的高贵血统,就把家谱上溯到司马昂。但比较一下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看出,两者的一脉相承之处。在司马迁的笔下,重黎及程伯休甫都是提到的,但后者的情况就与司马皇室的说法有异,司马迁说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然后分为在卫在赵在秦的三支,司马迁本人是从在秦一支延续下来的,而司马昂这一支则是从在赵一支延续下来的。但司马皇室的家谱没说的那么详细,从其续家谱的出现距司马迁数百年时间跨度来看,多半是抄袭了司马迁的家谱。于是问题来了,其上溯到司马昂或为冒认,或为有所讳,或者兼而有之。说其冒认,是因为其没讲清楚是从司马昂以下哪一支衍生而来,因为据《汉书·高帝纪》的说法,司马昂死得不明不白,其是否有子嗣传下来就很可疑。如果有子嗣传下来,又是其哪一子,没交代,看来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说不清。司马迁序家谱,自司马错而下,总能还出几个名字;而皇室的家谱,司马昂上面光秃秃,下面也是光秃秃,到了八世后才突然冒出了个司马钧,这个连司马彪都没有提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如何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只有被司马迁提到的人才出现在皇室的家谱中,而司马迁没提到的人,皇室家谱也还不出来,这就摆明了是照抄太史公的家谱。

联想到司马迁所说的“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的说法,会不会因为司马皇族与司马迁有什么瓜葛,觉得没什么面子,有意略去这一节不说,而将家谱挂靠到司马昂那一支名下?联系到李唐皇室的作法,这种可能是有的。从司马昌到司马迁传了四代也不过百年的光景,而从司马昂传到所谓的司马钧仅仅八代就传了三百年,好象不那么谐调。司马迁有外孙杨恽,其有女儿是肯定的,没有司马迁儿子的记载,但《汉书·司马迁传》称王莽时封司马迁之后为史通子,则其族香火未息也是可以肯定的。按司马迁家族的传承速度,从司马迁往下两百年,则有传八世的可能。这样的推测可能过于大胆了,但如果两者没有一点关系,司马皇族抄司马迁的家谱干什么?总不能因为所谓的司马昂家并没有家谱传下来,就只好到司马迁那里去抄。而真要抄的话,至少前面应该抄抄对,却偏偏抄个错的,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其家谱是刻意做出来的。所以菜九总存了这样一个念头,即司马皇室的家谱是冒认司马昂为祖先,他们甚至可能就是司马迁的后人。这个连史学大家、司马皇室后人司马光都没议过的问题可能太匪夷所思了,但至少可能对一半,即《晋书》的提法不可信。

说来也怪,李唐皇室的家谱也是出自《晋书》。在《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是这样记载的: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

但《史记》所记的李氏家谱不是这样的。那么,这个记载可靠程度如何,写史者或出于某种造假目的而未考虑到情理的严密性,但不妨让我们这些心怀疑虑者替他们扳扳指头算计一下。司马迁记李广之先为秦将李信,即抓燕太子丹的那个人。李广本人于汉孝文帝十四年从军。在此之前,汉立国刘邦十二年减五得七年,惠帝七年,吕太后八年,至孝文帝十四年,共三十六年。李广的曾祖似没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生下第四代成年名将。考《史》《汉》二书,那个时期似无与西方作战的历史记载。这个曾祖仲翔的来历就有点莫名其妙了。须知,司马迁本人与李广一家三代关系都好,他是李广或李敢的老部下,李广与其子李敢都做过郎中令,司马迁在成年前应该在宫中为郎,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在宫中服役,应该与司马迁照过面。他们的家谱,应该以司马迁所说为准。至于其它人的话,要么是胡说八道,要么是别有用心。

那么,是不是李唐与李广没有任何关系,菜九也不这么看。菜九以为他是故意把水搅浑,以扰乱视听。因为李唐皇室已将他们的祖先上溯到老子李耳,如果李广与他毫无关系,他用不着生拉硬套这层关系,授人以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太有关系,且有难言之隐。比如,他就没有说自己是李广的哪一支所传就很令人起疑。由此联想到李太白叙家世,称其隋末一支,窜入碎叶云云,故意语焉不详,原因是有难言之隐。比如有人指认李白是唐初玄武门事变死难的李建成或李元吉之后,因在李世民后人当权的时代,这个身份还是不暴露为好,所以才这么说。而李唐皇室的难言之隐,可能是与李陵有关。李陵的作战下场与《晋书》家谱中的曾祖相类。而且李广有三个儿子都有名有姓,为什么到了李唐皇室这里,就连有名有姓的记录也弃之不顾,这就奇了。司马皇室抄《史记》的家谱,连司马昂子孙的姓名也还不出来,是因为司马迁没说过,他们也不便生造。而李广三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说得更明白透彻。为什么不说,大概认为不便说。如果是李椒、李敢,就没什么需要回避的,而如果是李当户,则其后为李陵,就有点不好说了。为什么不好说?原来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说,自李陵一家被汉朝廷屠灭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以为耻”。或许这个引以为耻的情形延续了很长时间,所以李唐皇室发达以后,可能就不愿意提那些容易引起人们不快联想的旧事,所以就将他们奉为老祖宗李广的家谱都改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晋书》是唐太宗时由房玄龄等人主持修撰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了一点稿,没准就是李世民授意房氏做了手脚。早年菜九看过一篇文章说胡有九种,其中有一种称之为李陵胡。说明李陵留在汉地的家小被灭绝后,其在匈奴所繁衍之子子孙孙蔚为大观。而李陵在匈奴所娶托跋氏所生子,即北魏太武帝之祖先。当年崔浩将拓跋皇族血脉上续到李陵,被唐人刘知己斥为无稽之谈,但刘知己的说法亦不足以服众。如网友独孤如愿于2004�10�15�1:52:57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栏目里称:“刘盼遂的三篇《李唐为蕃姓考》和王桐龄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经过一再论证,认定李氏出自拓跋族。其主要理由是:一,据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李氏自言高祖李渊七世祖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唐僧人法琳曾冒丧生之险,当着李世民的面加以驳斥:‘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是拓跋达阇的苗裔,自称陇西大族李氏之后,实属假冒。显然,法琳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决不敢口出狂言。”照这个说法,李唐一脉出自胡地、出自拓跋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法琳斥李氏与李广无关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毕竟拓跋氏与李陵有这样那样的牵连。

最后的看法是,司马皇室与李唐皇室的不实家谱都是在《晋书》中搞出来的。按说李唐不应该替司马皇室遮掩,但为什么两个明显站不住脚的家谱都留存了下来,这确实是个费解的谜。

回到菜九的初衷上来,还可以引用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李广遗裔之蕃昌》作结。其曰:“司马迁与李陵善。陵生降,堕其家声。故《史记》于其祖李广之有功不侯,三致意焉。后人遂以广杀降致族灭之报。其实广之十六世孙暠,在晋,霸有秦凉。及薨,国人谥曰武昭王。又七世,至唐高祖,遂有天下,子孙相传三百年,国祚与汉相等。陵之子孙,至唐为黠斯称可汗,君于漠北,亦垂百年。是广遗裔之蓖盛昌炽,远胜卫、霍。杜甫诗,李广无功缘数奇。奇于生前,而昌于身后。广固无遗憾。迁亦不必代抱不平矣。” 倘事情真如上文所料中,则菜九也无须抱不平矣。题外话是,司马迁一生,大概就是在李陵问题上没说老实话,他说自己与李陵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他与李家三代有如此渊源,又印象如此之好,怎么会不偏袒李陵呢。只是他的倾向在当时是允许的,就是没有想到由此得罪了皇帝。

  (1)威塞克斯王朝

  House of Wessex

  埃格伯特 King Egbert

  埃塞尔沃夫 King Aethelwulf

  埃塞尔巴德 King Aethelbald

  埃塞尔伯特 King Aethelbert

  埃塞尔雷德一世 King Aethelred I

  阿尔弗雷德大帝 King Alfred the Great

  爱德华一世 King Edward I the Elder "长王"

  埃塞尔斯坦 King Athelstan

  埃德蒙一世 King Edmund I

  埃德雷德 King Eadred

  埃德威格 King Eadwig (Edwy)

  埃德加 King Edgar the Peaceable "和平王"

  爱德华二世 King Edward II the Martyr "殉教王"

  埃塞尔雷德二世 King Aethelred II the Unready "无头脑者"

  埃德蒙二世 King Edmund II the Ironside "铁甲王"

  (2)丹麦王朝

  Danish Line

  克努特大帝 Canute I the Great(丹麦文作Knud den Store)

  哈罗德一世(哈拉尔) Harald I, Harefoot "兔足王"

  克努特二世(哈德克努特) Canute II, Hardicanute/Hardeknud

  (3)威塞克斯王朝

  House of Wessex

  爱德华三世 King Edward III the Confessor "忏悔王"

  哈罗德二世 Harold Goldwin

  2,英格兰君主[1066--1603]

  (1)诺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

  1066-1087 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1087-1100 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

  1100-1135 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1135-1154 斯蒂芬 King Stephen (布卢瓦王朝)

  (2)安茹王朝

  House of Anjou

  1154-1189 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1189-1199 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狮心王"

  1199-1216 约翰 King John Lackland "无地王"

  (3)金雀花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216-1272 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

  1272-1307 爱德华一世 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长脚王"

  1307-1327 爱德华二世 King Edward II

  1327-1377 爱德华三世 King Edward III

  1377-1399 理查二世 King Richard II

  (4)兰开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

  1399-1413 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1413-1422 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

  1422-1461, 1470-1471 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

  (5)约克王朝

  House of York

  1461-1483 爱德华四世 King Edward IV

  1483 爱德华五世 King Edward V

  1483-1485 理查三世 King Richard III

  (6)都铎王朝

  House of Tudor

  1485-1509 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

  1509-1547 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

  1547-1553 爱德华六世 King Edward VI

  1553 简•格雷 Lady Jane Grey

  1553-1558 玛丽一世 Queen Mary I the Bloody "血腥玛丽"

  1558-1603 伊丽莎白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3,苏格兰君主[到1603}

  (1)亚尔宾王朝

  House of Alpin

  肯尼思一世 King Kenneth I McAlpin

  唐纳德一世 King Donald I

  君士坦丁一世 King Constantine I

  艾德王 King Aed

  奥凯德王 King Eochaid

  唐纳德二世 King Donald II

  君士坦丁二世 King Constantine II

  (2)邓凯尔德王朝

  House of Dunkeld

  马尔科姆一世 King Malcolm I

  英多尔夫王 King Indolf

  杜夫王 King Dubh

  科林王 King Cuilean

  肯尼思二世 King Kenneth II

  君士坦丁三世 King Constantine III

  肯尼思三世 King Kenneth III

  马尔科姆二世 King Malcolm II

  邓肯一世 King Duncan I

  麦克白 King Macbeth

  卢拉赫王 King Lulach

  (3)坎莫尔王朝

  House of Canmore

  马尔科姆三世 King Malcolm III (Canmore)

  唐纳德•班 King Donald Ban

  邓肯二世 King Duncan II

  唐纳德•班和埃德蒙(共同执政) King Donald Ban and King Edmund

  埃德加 King Edgar the Peaceable "和平王"

  亚历山大一世 King Alexander the Fierce "暴躁王"

  大卫一世 King David I

  马尔科姆四世 King Malcolm IV the Maiden "未婚王"

  威廉 King William the Lion "雄狮王"

  亚历山大二世 King Alexander II

  亚历山大三世 King Alexander III

  玛格丽特女王 Queen Margaret (Maid of Norway)

  (4)巴里奥尔王朝

  House of Balliol

  约翰•巴里奥尔 John Balliol

  (5)布鲁斯王朝

  House of Bruce

  1306-1329 罗伯特一世 (罗伯特•布鲁斯) King Robert I the Bruce

  1329-1371 大卫二世 King David II

  (6)斯图亚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t

  1371-1390 罗伯特二世 King Robert II

  1390-1406 罗伯特三世 King Robert III

  1406-1437 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1437-1460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1460-1488 詹姆斯三世 King James III

  1488-1513 詹姆斯四世 King James IV

  1513-1542 詹姆斯五世 King James V

  1542-1567 玛丽•斯图亚特 Queen Mary of Scots

  1567-1603 詹姆斯六世 King James VI

  4,英国君主[1603--]

  (1)斯图亚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t

  1603-1625 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1625-1649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2)共和政府

  1653-1658 奥利弗•克伦威尔,护国公

  1658-1659 理查•克伦威尔,护国公

  (3)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House of Stewart

  1660-1685 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

  1685-1688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1689-1694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

  1694-1702 威廉三世 King William III

  1702-1714 安妮女王 Queen Anne

  (4)汉诺威王朝

  House of Hannover

  1714-1727 乔治一世 King George I

  1727-1760 乔治二世 King George II

  1760-1820 乔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1820-1830 (1811-1820 摄政) 乔治四世 King George IV

  1830-1837 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

  1837-1901 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

  (5)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901-1910 爱德华七世 King Edward VII

  1910-1917 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

  (6)温莎王朝

  The House of Windsor

  1917-1936 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

  1936 爱德华八世 King Edward VIII

  1936-1952 乔治六世 King George VI

  1952- 伊丽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一继承人: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储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子)

  第二继承人:威尔士的威廉王子殿下(查尔斯王储的长子)

  第三继承人:威尔士的亨利王子殿下(查尔斯王储的次子)

  第四继承人: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次子)

  第五继承人:约克的比阿特丽斯公主殿下(约克公爵的长女)

  第六继承人:约克的欧吉妮公主殿下(约克公爵的次女)

  第七继承人: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王子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三子)

  第八继承人:塞文子爵詹姆士 (威塞克斯伯爵的儿子)

  第十继承人: 路易斯•温莎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皇室按照什么依据排出每个字辈的

解析:

用字辈的方法起名,最常见的是字义的不同。用于排辈份的字大都由吉祥庆颂的字眼组合成文来表达某种意思,如常用的有紫气东来、龙凤呈祥、五世其昌、光耀门庭、诗礼传家、忠厚继世等。或是顺口韵文,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

辈次取名传人皇室,最严格的恐怕要数清王朝。明代朱元璋规定,朱姓子孙必须由礼部起名。清朝王室自康熙开始,按字辈命名,不仅规定了必用字,而且规定了第二字的偏旁,如雍正这一辈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胤祯等。雍正皇帝是第四子,正名胤真。乾隆这一辈皇子,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乾隆皇帝名弘历)。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熔绘了“岁朝图’’进呈孝圣后,乾隆就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句,以后乾隆就在弘以下,选字“永、绵、奕、载”四字,作为取名辈字,道光又在“载”之后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皇帝又在“启”字辈下选定“焘、屹、增、棋”四字。因此清朝皇室从雍

正辈起,取名用字的顺序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增、祺。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溥”字辈,清王朝就被推翻了,以后取名是否使用这些辈字,就不得而知了。

字辈起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现象,上自皇室家族,下至黎民百姓,甚至和尚道士都喜用。它所固定的取名用字,具有相当稳定的因素,可以世世代代秩序井然地延续下去,而不同于有些方法变化无常,特别是它的传承性,可帮助人们推行世系序列,对于那些侨居海外的侨胞及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寻根认祖、分清乡亲邻里、长幼辈次等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又具有因袭性、保守性,它把人的名字局限在一个框定的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人的意志与独立人格,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同时它也含有浓重的封建家族观念,不利于人际往来和团结。

目前,绝大多数的姓氏家族,都还有自己的排行字辈,例如广西合浦县公馆陈族的字辈:仕国明其德道英才克振继绪联芳科第永锡家世荣昌。

但是不像明清时代,一定要严格按字辈起名,而是有的按,有的不按。

刘备一直在乡下生活,为什么皇室族谱里面还有他?

刘备还有一个刘皇叔的称号,是因为刘协见到刘备之后叫了他皇叔,而我们知道,汉朝时期因为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因此在各地分封的诸侯,一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