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家谱建字辈是多少代
孟氏子孙的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建字辈为86代
中国人讲究辈分,不论什么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分排序。但是,在所有辈分的排序中,以孔孟两家最为独特。一是两家的辈分一样;二是两家的辈分从来不乱,走遍天下都一样,绝对不会发生混乱的情况。不像其他姓氏,有很多分支,而每个分支的辈分都不一样。那么孔孟这样的辈分是怎么定下来,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呢?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稀、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被称为亚圣,所以孟家的辈分排列和孔家一样。同样的辈分排列的还有曾、颜两个姓氏,他们主要是因为曾子、颜回。比如,相声演员孟繁贵,就和孔繁森一个辈分,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孔祥熙的,比这低一辈。不过,因为孔家是圣人之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一般说来,孟、曾、颜三姓氏要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遇到比孔姓高辈分的情况,孔姓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一般不去和他比辈分高。要是比孔家低呢,就可以直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姓见到孟姓也一样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个礼貌的问题,不是让人一定要这样做的。
孟氏家谱辈份查询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氏家谱字辈大全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 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姓孟的家谱?《孟氏家谱》中提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一、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二、孟氏家谱的发展
明景泰年间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
明末六十六至七十五代,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六至八十五代,立“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近现代七十六至一百零五代,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
这样,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昌”字辈共105代。
扩展资料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十分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族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
从五十五代到一百零五代: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
、锡、世、绪、昌。 (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 孟氏家谱字辈孟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朝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族字辈,实际上是因孟子为孔子贤弟子子思之门人之故,行辈使用的就是孔氏家族字辈,从孔氏四十六代起计序。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孟子后代宗谱排辈字有哪些?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至7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至9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至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扩展资料: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发,也可以说孟氏是周武王的后代。只不过孟姓起源于西周姬姓,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发所以,孟姓就要以孟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谱》摆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
孟丽君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女扮男装的,所以起名字时可能就是假的了。而且是戏文,所以真实性有待考察。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http://wwwkongorgcn/ 孔氏宗亲网
孟家家谱建字辈是多少代
本文2023-11-30 17:43: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