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家谱一隅·乾隆:玉田刘氏宗谱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浙江开化、遂安《玉田刘氏宗谱》
励双杰
乾隆二十八年刻本,刘大景、刘增禄等纂修,四卷,四册。
刘氏家谱,我经手的家谱中,数量最多,现仍有百余部入藏。此《玉田刘氏宗谱》在2004年12月19日与《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一同购得。当时送谱来的黄山潘先生,已在2008年上半年因病仙逝,年未及甲子。潘先生与余先生友善,合伙贩书,我与他们相识于1999年初的姚北古玩城,相交甚融,后在他们处得家谱、古籍不少,价平直而质较高。今翻此谱,犹思潘先生昔日英容笑貌,心仍戚戚不已。
谱以端一为迁浙始祖。端一,讳缙,字伯良,号师古,唐末宋初人,世系说他“因世多故,不乐仕进,爰由歙州篁墩而隐于常之邑西青草树居焉。后累辟不起,博校诸书,士乐从之。又号古叟,是吾开阳玉田始祖。”
十二世昌公,行迁二,字用祥,于宋宝佑间自玉田卜筑十三都洽坑而居。
端一公五世孙毅,随父迁遂安。二十世应奇,字文田,万历十年以遂安黎墅田屋之便,遂家。
此即洽坑与黎墅两支合修,家谱每册之首,均钤有“洽坑黎墅两局同修”一印。当时共印二十三部,我这一部,是“往”字号,原由“黎墅派居程家坞国泰公支下众收。”
如果从始迁祖端一再往上推,这个家族绝对不得了。卷二之首,有《刘氏上古纪原图引》,一世夏公,谥定公,周安王时官为大夫;八世刘邦,字季高,祖皇帝,在位十二年;十六世刘秀,光武皇帝,在位三十三年,二十七世刘备,字玄德,昭烈皇帝,在位三年,生一子禅,即阿斗,后帝,在位四十年,晋封为安乐公;五十世就是端一公。自上至下,白纸黑字,家谱载得一清二楚。此若被CCTV们和某些专家们发现,也许又将是另一番光景。孔夫子旧书网“书店联盟”上一个叫“ 藏一藏网站 ”的书店,有一部民国年间所修的江西信丰《信邑刘氏笃伦堂六修族谱》,因为里面也有刘邦、刘备的世系,八册家谱,开了3000000元的价,好家伙,3后面是六个0,很是厉害。可问题是,在其它的刘姓家谱中,找出刘邦、刘备的世系,也并不难。
开化、遂安两地,与徽州相邻,其地所修家谱,承袭徽州家谱风格,用纸用墨,最有讲究,况且开化又是出开化纸的风水宝。谱之最末有“排行”一节,云:“谱牒之修,刊刻成书,匪直为观美也,盖将传及后世,披阅之下,一则见开创之艰难,而不敢陨越以贻羞;一则知祖宗之字号,而不敢命名以犯讳。”虽言明“匪直为观美”,但仍是一丝不苟,颇见功力。
刘氏寿二公大成谱派
寿福惟敦本,因之象著详
垂型居孔固,植业训多方
盛会和同肇,纯儒达远扬
存真宣性理,立法重伦常
茂毓增其吉,加培笃尔康
万年绳祖武,高第耀朝堂
续派
睿智安社稷,仁廉振国邦
太乙辉黎阁,尚义绍墨庄
擎科靖寰宇,文韬铸栋梁
世祚乾坤定,永延泽荣昌
姓氏来源
1 出自伊祁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氏。
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
此为祁姓之刘。
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刘氏唐国,把唐遗族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国,最后一任国君杜伯周宣王时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
其孙晋国大夫士会因国内动乱出奔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3出自姬姓。
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刘聚,相传为刘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
另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到刘邑,号称刘康公。
其后代亦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的又一来源。
这两支姬姓刘氏后代均无显族。
4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姓刘或赐姓刘。
一、赐姓刘氏,据史书记载:
(1)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
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二、改姓刘氏:
(1)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
(2)安定三水人卢方,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
(3)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
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4)唐代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
(5)宋真宗继位后,因刘皇后从小无亲,为龚美之父收养,真宗赐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6)北汉君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改姓刘。
刘继恩之弟刘继元,本姓何,亦改姓刘,后继帝位。
(7)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8)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冒姓刘。
(三)少数民族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
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 氏子孙皆姓刘。
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前赵国建立者刘曜、大夏国建立者刘屈孑(即赫连勃勃)都是匈奴贵族。
(2)汉光武帝刘秀子刘辅被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于匈奴,被囚于独山下(今辽宁海城县境)。
刘进伯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至其六世孙名刘罗辰者,随北魏孝文帝迁徙洛阳。
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将大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突厥沙陀刘姓
①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字姓。
沙陀刘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
后虽国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后世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4)契丹刘姓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金代“移喇氏”后人也有改刘姓的。
(“移喇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的满语译音)
(5) 刘姓
中国 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
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
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 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
(6)蒙古族刘姓
①元代,元仁宗为蒙古族人呼图克特穆尔取 姓名,因其母为 ,姓刘,故叫刘汉卿。
②明初,朱元璋推行汉化政策,给一些少数民族贵族赐汉姓,其中赐给蒙古贵族萨尔图姓刘名允信。
(7)满族刘姓
①满族人刘姓始于元代。
女真人写古伦氏迁居中原,改姓刘名国杰。
②清代满族人大量入关,接受汉文化。
康熙、雍正时,八旗子弟纷纷改用汉姓。
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基本与汉族人同化,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有刘姓。
(8) 尔族刘姓
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
元代在河南为官的 尔族人在元亡后,其后裔多改姓。
刘姓 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9)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
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
(10)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初屯田戍边的汉族官兵,其子孙后代与当地民族通婚,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汉姓氏。
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1)朝鲜族刘氏。
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
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12)京族刘氏。
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
越南的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
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3)藏族刘氏:在藏族人中,自古以来是有名无姓,但有自己特有的家族名与部族徽号:
如:德格家族、卡隆家族、兰齐默家族、罗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乌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绒布家族、曲羝轮珠家族,喀居丹增家族,巴朗结赞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热卡巴家族、聂荣克玛家族、贡那家族、康葛吉玛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勒旺家族、贡勃土司家族等其汉姓均为刘,当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来自于德格家族的萨朗仁波切(刘子寿),著名摄影家卡隆-兰齐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刘华),世界著名藏族艺人来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顿珠(刘多吉)。
(转自德钦寺藏传史书《王道世系明鉴》)
刘氏青藜堂不是皇族。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刘氏家族是自古以来的大家族,老家支系是青藜堂(青藜指拐杖),此堂号来源于西汉刘向(西汉皇族刘交五世孙)。西汉成帝末年,时值元宵节,人皆出游,唯向不出。刘氏青黎堂的起源:据记载,刘三公原籍山东微山县塘湖乡枋头村,明嘉靖年间由山东迁居雎宁刘圩。
刘淑人(1506—1555):东阿苫山人,明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世称于阁老)之母。道光本《东阿县志》卷十四:“刘淑人,户部郎中田女也。幼好学,静慈孝恭,孝经诸史,靡不遐览。长适平凉同知于玭,生五子。(按,经考实为四子,即慎动、慎思、慎言、慎行,第五子慎由,系妾黎氏生。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二十四《亡弟稚川茂才墓志铭》:“少弟无欺者,名慎由,庶母黎孺人出也……先妣淑人,有四男一女,皆已成立,而会府君客游陇西,卜簉金城,孺人在侍,逾年归里,举弟于舍。府君为其少也,貌清而慧绝,锺爱之。淑人之爱又甚,朝夕抱弄膝上,口枣粟啖之;夜则置诸怀而卧;时啼不休,辄为披衣起坐,至申旦不寝。孺人性卞善,折梃笞儿,夫人闻辄谯之:‘若母敢笞吾儿也!’出则携以自随,时诧内党:‘此吾老生儿!’兄娣以淑人爱之,故亦忘其异母出者。”又同书同卷之《亡兄阜泉处士墓志铭》:“于氏自海上西迁,四世而为先考宗伯府君。府君五子,妣淑人出者四。”《亡兄太学都讲航隐先生墓志铭》:“吾家故居海上,西迁四世而为先宗伯府君。府君举五子,先淑人出者四焉。”)经书皆其口授。三子慎言,嘉靖壬子举人。四子慎行,官至东阁大学士,谥文定。其诸子皆为邑名士。淑人随夫任秦雍、河洛间,题咏甚多。”于慎行之母肖像画轴 画像与于慎行画像出于同人之手,明万历三十二年由“会稽金生”所画。画为绢本绫裱。画主人着诰命服饰端坐式全身像。画心纵156厘米,横87厘米。现藏于平阴县博物馆。
东阿县苫山村,今天看来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小村子。在明代,这座村庄的三个名门望族中出了五个进士,是著名的人才之乡。其中刘氏家族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明代“文学为一时之冠”的于慎行,就在刘氏家族兴办的东流书院里,接受启蒙教育。
“山屏一曲抱寒塘,玉砌千层泛碧香。”东流书院创始人刘约曾题诗描绘东流泉池景象。依秀山,傍幽林,绕清泉,东流书院虽偏居乡村,却时有文人显贵访问,留下诗篇。记者实地寻访,旧景今已无处可寻,在苫山刘氏24世传人刘宪秀口中,家族从政办学的故事仍可娓娓道来。
刘约罢官还乡建精舍
刘约,字博之,号黄石,是于慎行的曾外公。他于明成化年间,考中二甲进士,官秩从三品。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的《苫羊山志》,记述此人奉公守法,政绩突出。
刘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可追溯至刘约的父亲刘观。刘观年轻时,随父在国子监读书,聪明好学。为治家,刘观遵从父命,不参加科举考试,回乡率家人精心耕作,勤俭持家,没过几年刘家家境富裕兴旺起来。他爱好慈善,在苫山一面治理家业,一面兴办私塾。
刘约因袭父亲个性,秉性正直。他任河南右参政时,驻南阳,到任便铲除豪强,剔除贪官,奖励廉吏。南阳人曾为刘约建祠供奉。
刘约官秩从三品,但政治生涯曲折,经历了大起大落。1507年春,刘约任河南参政,分守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河北(地区名,辖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地区)两道。分封此地的皇亲徽王,以征荒地为名,侵占民间粮田千余顷归王庄所有。此事有人告发,刘约态度坚决:“夺民田,百姓以何为生!”于是照实情上报朝廷。当时宦官刘瑾把持朝政,主管内行厂特务机关。徽王贿赂刘瑾,刘瑾派亲信复查,以诬陷皇室亲王为由,弹劾刘约。刘约被绑到京城,罢官贬为平民。
刘约归乡后,在邑城东阿镇南风景秀丽的东流泉构筑精舍,教授后人诗书。闲暇时徜徉山林泉水间,歌咏风月。刘约胸怀坦荡,一生好客,虽为庶民仍有四方宾客来往。
正德五年,刘瑾被诛杀,皇帝下诏刘约官复原职,刘约没有上任。苫山李仁、刘隅等一批人才皆由他培养。
刘田刚直为政抗权贵
刘田,字伯耕,号东溪,是于慎行的外公。他年仅17岁中试举人,24岁进士出身,初授北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知县。
在苫山刘氏家族中,刘田个性鲜明,豪荡无拘。当时皇上权臣喜欢珍奇生物,地方官吏争相进献。元氏县有人得到珍稀白兔送到县里,县丞等官都去祝贺,刘田设宴当场把白兔烹了,笑说:“献白兔以助皇上*乐,不利朝政皇纲。为己利而害国殃民,我不能做这样的事。”县丞等为之钦服。
当时宦官刘瑾专权,为加强对京畿周围控制,于正德五年七八月间私派宦官二人,巡查刺探。所到之处,知县到郊外迎谒,百般效劳。此二人到了元氏县,不见动静,便坐在驿馆里传令召见。刘田乘车直驶驿馆,宦官二人有恃无恐,在堂上并不起座。刘田厉声喝斥:“阉胡无礼,为何不给长者让座!”二人大吃一惊,唤随从拿住刘田。刘田气愤至极,提起一人掷于堂上,叫下吏捆绑送狱。他对二人说:“胆大包天,竟敢诈称皇命,刺探国家郡邑大事,我要上书朝廷严加惩处!”二人因奉刘瑾私令,怕事情暴露,惊慌跪地求饶。
在回京路上,二人将此事告知真定知府,知府十分恐惧,以千金奉送二人谢罪,不敢让刘田知道。事后,刘田入京觐见,这两个宦官把事情告诉了刘瑾,刘瑾欲置他死地。京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没人敢收留刘田。刘田置生死于度外,穿便服安闲地进入京城,准备明日觐见。随从都吓得颤惊,但刘田饮酒高歌,毫无惧色。
命悬一线之时,突然听到街巷人声汹汹,以为刘瑾党徒来了。原来,刘瑾事发败露,当晚(明正德五年八月戊申日)被诛,全城百姓涌上街头欢庆。刘田幸免一死,升为户部主事,不久升员外郎,官秩从五品。
刘田38岁病逝于北京任上。刘田的女儿刘淑人,是一位才女。幼年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十余岁精通四书五经及历史典籍。喜爱文学,尤擅律诗,生平题咏甚多,是当时著名女诗人。于慎行父亲于仳早逝,母亲刘淑人口授经书,更多地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刘隅还乡扩建东流书院
刘隅,字叔正,号范东。刘隅是刘约的第三个儿子,刘田的弟弟,官秩正三品。当时刘氏家族一门父子三进士,同朝为官,显赫一时。但因袭家族传统,皆清正廉明,不阿权贵。
刘隅生而颖秀,天性好学,传说他年少时读书坐卧楼上,三年不下楼。嘉靖元年,皇帝下诏毁*祠,与原东流精舍相邻的洪福寺,毁为乡社。当时刘隅尚是举人,和同乡李仁一起上书府台,欲将其父刘约所建精舍和洪福寺旧址合并,改名东流书院,和其他庠生、举人共读其中。第二年,刘隅、李仁都中了进士。
刘隅的政治生涯,亦大起大落。嘉靖十九年,刘隅政绩突出受到嘉奖,晋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个性刚毅,善于用兵。当时边关告急,刘隅上书“守御九策”被朝廷采用,确定以山西平定州为北京门庭,储备兵力,大修龙固、娘子二关,预备火器战车。刘隅用兵赏罚分明,重金奖赏战死士兵家属,将士都愿听他指挥。但这个举动有失条律规定,谏官以犒军费巨大为由弹劾刘隅,皇帝下诏,刘隅被罢官归家。
刘隅罢官还乡后,买地筑堰扩建东流书院,亲自教授课业。建东流书院正祠四楹、大门四楹,祠后东西厢各四楹,又建藏书楼,其原精舍地增减讲堂四楹。教学用具刘隅自己置备,又买百亩田作为书院学田。因书院为刘隅所建,又亲自任教和主持学务,人们又以其号称之为“范东书院”。
嘉靖二十一年,查明刘隅没有贪污军费,赦罪召还复任,刘隅拒绝。他家居 24年,课教乡间诸生。当时的举人、平凉府知府于仳(于慎行父亲),进士、中丞孟一脉,进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等,都是东流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
于慎行因袭家学人脉
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官至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史书中,于慎行文学成就超群,但个性保守,恪守儒家礼制,其个性的形成,和家学因袭不无关系。
在东阿苫山,仍然流传着于慎行的轶闻。于慎行十岁时,就读于东流书院,家人和书童陪伴他,去兖州参加省学政主持的科考。路经一桃园,正值桃花盛开,慎行折了一枝,一路玩赏来到考场,舍不得丢弃,把桃花藏在袖子里。恰好考题为“桃花赋”,正中下怀。于慎行挥笔而就,第一个交上考卷。学政见案下一少年举手交卷,便起座俯身去接,瞥见其袖内桃花,顺口念到:“小学生,袖桃花,暗藏春色。”慎行知道学政在考自己,灵机一动,深施一礼,对答:“老大人,坐高堂,明察秋毫。”学政被少年慎行的才华达礼所打动,在卷子上直接写了“中”字,十岁的于慎行破例批准赴省参加选拔庠生的院试。
明万历初年,于慎行以史官身份充任万历皇帝老师。于慎行严为帝师,一次课时,万历背诵不出文章,于慎行便用戒尺打他手掌。侍读告知皇太后,太后立即来到御书房,拉起万历就走,并愤然说:“我儿子读书做皇帝,不读书也做皇帝。”于慎行跪奏太后:“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太后醒悟,让万历跪求老师教诲。
于慎行是明朝三位皇帝的老师,他死后葬于故乡,万历皇帝在其墓前御植60余株稀有白皮松,代替皇帝守孝。
纵观于慎行40年仕途,曾三次罢官,22年赋闲在家,最长的一次长达 17年。有史学家评论,他秉性忠诚,是明代官场上的异类。但终能三起三落不倒,离不开苫山刘氏家族为他提供了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官场上深厚的人脉。
因于慎行带来荣耀,刘氏墓茔形制得到扩建,占地近百亩,称为刘林。刘林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猪、望天猴等队列,雕刻细腻。1958年元旦开工兴建水利工程,沉沙池经过刘林。为保护历史文物,东阿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现场指挥民工,把著名的墓碑、重要石雕安全放倒,原地保存,免于人祸。沉沙池放水后,墓碑石雕淤于地下两米左右,现仅有墓茔门坊可见。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玉田刘氏宗谱
本文2023-11-30 17:43: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