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超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超越,第1张

一、不可选择的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01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选择上哪所学校,和谁做朋友,和谁结婚……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那就是谁来做我们的父母。父母生了我们、养了我们,给了我们最初的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在成长路上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步,尤其是对我们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这种影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童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方式以及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所塑造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各种各样的观点,会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0219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宋倩和乔卫东因为感情出现裂缝而离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倩的生活状态,所以时常暴躁易怒,加上天生的控制型性格,一直想掌控女儿英子,为她设计人生的道路。无论是家庭显规则还是潜规则,除了跟学习有关的活动,其他一概不允许有,甚至英子要上哪个学校,都得由她决定,就算英子保持着学霸的地位,也不能停止她控制的欲望。还时常将“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自己想做的事,你对得起我吗?”挂在嘴边,逼到英子走投无路,崩溃轻生。

03而有个高情商父亲的方一凡家庭情况就大不一样,虽然文化成绩上不了台面,高二会考时差点就被留级,但在方圆看来,这都不算事儿。他的横竖看教育论特别值得学习:

他对媳妇说:“看孩子要竖着看,不要横着看。横着看,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看到的都是缺点;竖着看,拿这一次跟上一次比较,就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又对儿子说:“看妈妈要横着看,不要竖着看。竖着看妈妈,看到的都是缺点,脾气大,要求多;但你横着看妈妈,跟其他妈妈比一比,你妈妈真是个好妈妈。”

方一凡每次遇到事儿,只要一看见他爸爸,就有了安全感。因为父亲智慧如此,孩子自然相信。

不同的原生家庭孕育出完全不同人格的孩子,可见原生家庭的影响对我们的一生有多么重要。父亲的大格局,母亲的好情绪,是一个原生家庭最好的风水。原生家庭的风水好,孩子自然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反之,会活得很负累。

二、原生家庭不可逆转,难道只能听天由命?

01有一句谚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什么样的家庭就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个道理。听起来这有点“宿命论”的意思,会不会有些伙伴质疑:假如我生在一个不好的家庭里,有一对情商不高的父母,那一辈子就这么完啦?其实不然,虽说原生家庭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成长,但面对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遇到一对强势的父母,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一切听父母的安排;而有些人呢,会非常叛逆,偏偏不听父母的话,父母指东他向西;也有些人,或许会指责自己的父母,并想要改变他们;还有一些人,做法更为极端,干脆与父母决裂,老死不相往来。不同的选择就会成就不同的人生。

02电视剧《都挺好》中女一号苏明玉,因为原生家庭父母重男轻女的原因,十八岁独立,自己挣钱供自己上学,在奋斗中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职场女精英!

苏母对三个孩子不同的态度,却成就了三个孩子不同的人生,苏明玉虽然在苏家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她 凭着独立的性格、顽强的闯劲、执着的坚韧,最后事业、爱情双丰收成,稳稳的成就人生,迈向辉煌 。生命真正的意义非在听天由命中慢慢变好,而应学习哪吒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无论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只要不认命敢拼命,就有机会改变命运!

三、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超越

01虽然以上都是电视剧里的桥段,但现实生活时时上演。就如我有一个朋友,家里有兄妹二人两个孩子,原本一儿一女就是“好”,在旁人眼里,这家人应该很幸福美满。但事与愿违,夫妻俩关系很紧张,时常为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

两个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哥哥变得胆小怕事,性格内向。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娃,都在母亲的安排下进行着。然后媳妇因为受不了这种家庭氛围气之下离开了家,留下了两个孩子和生性不善言辞的哥哥,日子过得浪不浪家不家。

妹妹却大不一样,初中开始就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路线走,虽然中途就缀了学,但凭着勇敢和坚强,还有对生活的不服输,终于在远离家乡的城市打出了一片天下。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恰恰说明:命运本来就是由我不由他。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会带给我们多深的伤害,但只要不信命,就能改变命。

02所以问题来了: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并超越原生家庭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了解家庭关系,只有将家庭关系梳理清楚,才能制定超越计划,分为六步:

第一步: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里都有谁。

第二步:联系家庭成员,让他们帮助你对这份家谱进行查漏补缺。

第三步:创建家庭历史记录。所谓家庭历史记录,就是各位亲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第四步:把所有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且试着找出其中的联系所在。

第五步:通过“一对一”的探亲家访,把之前假设的问题向家人提出,进行验证。

第六步: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就是要重新进行自我分化。

03 家庭关系梳理清楚了,如何才能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呢?在这一步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己,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你”或者是“我们”的角度,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点:要有清晰的目标。追求自我,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什么人、什么事对你来说重要,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有了这些目标,你就会了然于胸,然后你可以把这些目标坦诚地告诉家人,表达清楚。具有清晰目标的人,感情是成熟的,不需要别人来满足你的自尊。

第二点:要去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对你的不认同,因为产生分歧很正常,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两片不同的叶子,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变得相同。人也一样,你有你的自我,他人有他人的自我,面对不同,完全可以求同存异,没有必要同化。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第三点:要保持中立的原则。尽量远离三角关系、同盟军。由于三角关系中充满了焦虑和冲突,陷入慢性焦虑的人,很容易影响到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幸福。这要求我们怎么做呢?就是“去三角化”,保持中立的原则,与其他两人保持平等的情绪接触,又能保持适当的情绪抽离,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人。

第四点: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家庭的分歧中,“期望对方改变”往往是众多矛盾的根源。所以解决分歧,要学会自我反省,从改变自己着手,自己为自己负责。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而不是强迫他人必须改变。做好你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如果对方和你一样珍惜这段关系,他也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每一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产物,每一位父母为孩子拟定的规则可能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是源于爱。只是他们并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无法觉察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就算已经觉察,他们也会把这些行为归纳为“爱”。假如我们不能去改变原生家庭对待我们的方式,那就用行动去改变自己,愿每一位被原生家庭影响的伙伴能学习苏明玉的勇敢,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去超越,去遇见完美的自己。

 

文/新的遇见

1、成熟的关系中需要 两个阶段、8个元素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第一个基础阶段之上。哪个阶段的元素缺失了,我们的关系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反复寻找,心理成长也会停滞在那个阶段。。

最初的、最早出现的元素对我们的生存最重要,比如需要抱持和依恋才可以建立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地基,其它的部分才可以慢慢地加盖上去,像盖房子一样。

2、 重建依恋系统是修复原生家庭问题的核心 ,每个人都在寻求对他人的依恋。早期的母婴依恋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生存最重要的保障。我们会 在家庭之外寻找替代性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方式之一。

譬如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让来访者接触到与原生家庭不同的接纳方式,他就会慢慢的知道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一样,而是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值得信赖的他人。

咨询可以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存在,他在其中习得新的关系模式,并借助咨询作为桥梁,逐步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他就有了一个修复后的内在家庭结构,与他原生家庭的结构是非常不一样的,他就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展自我,去生活、去工作、建立爱的关系。

或者,我们可能在家庭之外的生活中去寻找 替代性客体 ,像是更理想化的父母。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在心理层面满足了原有关系的缺失部分。这是我们本能的修复原生家庭关系的努力,也是我们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家是我们内部世界的基础,也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没有人是毫无归属感的,我们会本能地寻求依恋,寻求与人的关系,然后在我们的内心慢慢的建立起一套心理上的关系模式。

如果依恋系统能够很好地被重建,我们的内部关系模板就会发生变化,我们体会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就会更自信,内心也更饱满,更相信他人对我们的回应,这就是足够好的替代性养育的力量。

3、我们早期的经验是可以被慢慢修复的 ,因为除了父母,我们的人生还会遇到很多其他人……父母是我们经历的第一任家人,也是我们经历的最早的、原初的客体,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

但是我们可以 不断地接纳新的经验,不断地冲刷我们的认知,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慢慢地淡化或者稀释过往的影响,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经验。最终我们的人格是我们同所有他人互动经验的沉淀物,不仅仅是父母。

最终影响我们的是内心系统构建起来的家人、父母形象,如何在内部构建我们的关系模板,丰富、扩充我们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构建,这是影响我们最大的部分。

4 、重建依恋系统的步骤:

尝试去了解父母,甚至祖辈的生活经历,了解父母各自的童年经历,了解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以及当我们出生时,他们的状况如何?当我们开始了解童年时不了解的信息,通过成熟的视角,我们会调整对父母的看法和形象,也就逐渐能够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父母。从过去的生活模式中脱离出来,发展出新的理解、新的生活模式,发展自己的方式去转化与父母或内在父母的关系。

我们从童年创伤恢复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对恢复后的状态可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

修复后的我们不会焕然如新,但会在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坚韧,更加丰富。

真正阻碍我们的是在早年经历中学会的负面的自我认知和思维模式,这些旧有的认知和思维阻碍、限制了我们的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去学习接纳新的自我认知,学习原来不会的自我支持的方法。

随时觉察我们的原生家庭情结,当我们的意识看到了,便不再被潜意识控制,我们可以观察了解它,并可以用成人的力量和资源去应对。

因为现在与儿时的自己不同,我们有能力做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应对了。

如何面对原生家庭,更多取决于自我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创伤所在,相应的心理问题就可以慢慢去疗愈。

不断的刷新自我认知,可以慢慢的改变我们认识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可以慢慢的走出原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随着我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事物的态度和视角的改变,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部分。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显然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注定了我们的人格和人生。因为成长和见识的扩展,会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稀释家庭的影响,接纳新的经验。

每个个体都有它独特的特质和应对方式,心理模式也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遇到更多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扩大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应对方式。我们会不断的慢慢升级,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觉察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大脑是终身可塑的系统,认知也是。

环境越大,信息越开放,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容易被冲淡。

原生家庭情结的影响之一是让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自己,一方面自我批评的习惯放大了我们的缺点,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视而不见。

我们需要重新了解自己,就像重新了解父母一样。其中有个巨大的转折点是当我们意识到父母对我们的态度跟我们自己没有关系,而是与父母本人的特征有关,我们身上被挑剔的感受,不被爱的羞耻感、自责和内疚感都会开始慢慢的消退。

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这条自我成长和疗愈的路上,有很多的同伴,这种不再孤独的感觉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改变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关于自己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新的人际关系背景下,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尝试新的思考和行动方法,建立新的经验和模式。

因此,自我修复和疗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以线性的方式很快的进行。当你陷入旧模式的时候,前进或后退或停滞不前都是很正常的。不必苛求自己,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旅途。而我们的成长注定是被创痛推动着,没有完美的环境,只有不断地适应。当你从漫长的内心黑暗孤独中走出,你将获得心灵的自由。

课程的最后一节,老师总结得特别好,而且也分享了一个严重分离创伤的个案如何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获得新的客体体验,以新的视角去看待早年创伤并重新赋意,通过发展自我觉察,慢慢转化在早期创伤中形成的自动式反应模式,发展出一个体验上更安全、自由的自我,破茧而出,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分化,是我们真正获得内在成长的起点。

无论早期是有严重的创伤还是一些带有遗憾的缺失,抑或在这个茧中其实还是满足、舒服的,我们都需要建立觉察,有意识地发力去破茧,才能真正面对外面的世界和未来的成长,这个过程会有痛苦,而且无人可以替代。

呼应老师说的对于创伤的重新赋意和调整期待,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叙事疗法的观点,即使没有咨询师,每个人也可以在内在去尝试做这种“叙事”:

但凡能够成为心理困扰或者精神困扰的一些事件,它有一个中介变量是绕不过去,就是当它给人带来心理创伤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问题。

叙事疗法的创伤干预很大程度上就是陪伴来访者找到新的多元的解读给他带来的新的体验。经过创伤的人,记忆往往并不准确。让一些事件变成创伤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记忆再造,或者说我们的记忆的重新解读。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版本讲述生命故事。

解构在哲学理念上是通过呈现背景来改变图形的意义。完形疗法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理念就是,如果你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叫做unfinished business,就是未尽事物,就会成为你情绪和心理能量的一个集结点,它是你心理活动的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图形,然后它的背后的那些心理活动的内容叫背景。

解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我们去关注那个背景,然后来看这个凸显出来的图形的意义 ,这点借用了完形疗法的概念,但是和完形疗法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完形疗法会针对图形,就是我们要把这个图形识别出来,然后去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哪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就满足它,不管是象征的还是实际的方式满足,然后它就会退到图形背景里边去。叙事解构关注的焦点刚好不是图形,而是是刻意的去关注背景。然后通过背景去看这个图形的意义。

叙事就是层层解构这个背景,从而提炼出图形的意义。 每当补充一个细节,你会有新的发现,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希望。会在细节的补充可以去否认前面的些创伤性的描述。

解构是有意义的,但因为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否定了它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绝望,创伤会给人带来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不是说他不会做什么,而是他做的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比如说亲人亡故,你不能让他死而复生。比如说离婚,出轨,什么重要关系的破裂,你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很多受过创伤的人的期待是,你有没有办法让我回到过去,就像时光穿梭机一样的,这个期待本身是他产生创伤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有很多创伤看上去是个人的,实际上是家族的一种延伸。利用家谱图去了解家族故事,看到更多历史和面向,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摆脱原生家庭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要把摆脱原生家庭想的太过极端,人生美好的事物很多。获得独立生活和生存能力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主性和独立性:

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优点和弱点。通过反思和自我探索,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谁,以及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 设定个人目标:制定明确的个人目标,包括教育、事业、财务独立、居住环境等方面。这些目标将成为你摆脱原生家庭并追求自主性的驱动力。

3 独立经济:努力获得经济独立。这意味着在财务上不再依赖原生家庭的支持。积极寻找工作、学习管理个人财务、制定预算并建立紧急储蓄等,都有助于实现经济独立。

4 寻求支持网络:建立和扩大你的社交圈子,寻找支持和理解的人。参加兴趣小组、社区活动、志愿者组织或专业网络等,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互相支持和鼓励。

5 建立健康边界:确立健康的边界,包括与家人的关系。学会说不,保护自己的权益和需要。与家人进行开放和坦诚的沟通,并明确表达你的意愿和界限。

6 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投资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个人发展工作坊、阅读自助书籍、参加心理健康课程等,提升自我意识和心理弹性。

7 建立独立的生活方式: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包括自理、家务、烹饪、时间管理等。通过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能够更好地适应独立生活并展示自己的成熟和自主性。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和努力,但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你可以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并建立自己独立而有意义的生活。

人民日报说的, 我非常赞同——命运有三个转折点:1原生家庭2夫妻伴侣3觉醒的自己

若没有优越的家庭,如意的伴侣,就一定要唤醒那个强大的自己,重新洗牌!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成长,长大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就不知不觉地印刻到我们未来的人生当中。

有一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听到过:“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先不论这句话正确与否,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阴影,确实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然而,原生家庭并不是决定我们的唯一因素,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进行原生家谱图探索,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提到家族家谱,我们马上能够想到的可能是七大姑八大爷,自己有哪些家人、亲戚。好像它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自己是从何而来,又背负着怎样的家族使命往哪里而去。

但其实,家谱图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了解自己,梳理自己的事业、财富、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是整合自我、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最近约我咨询的伙伴,已经有了这个重要觉察,和更有力量的选择和行动。

祝福你们找到觉醒的自己!也赞叹自己在全力支持生命绽放。

我相信,这是一份给自己最特别的新年礼物!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超越

一、不可选择的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01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选择上哪所学校,和谁做朋友,和谁结婚……但是,有一样东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