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的类别特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4收藏

堂号的类别特色,第1张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 寸黯 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绪拔贡,寸时桢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夕阳西照下,荷塘路口新寨路标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步行数十步, 阳光如水般从屋脊流泻下来,带走了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久违的火辣辣 ,在这四月雨季里,像是刚刚长出的嫩芽,一股芬芳的花香在古巷上肆意蔓延,我的脚步不由得放慢,驻足凝思。山脚下,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的很光滑,磨得发亮。古巷宽约一米八,有点窄,在交通工具机械化的当下已不能适应往来需要。但它不失简约,斑驳的墙壁,古老的墙体,散落着零碎的瓦片,这是幸运的,当那些不幸者直接掉到地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就是一个传说了,当如同古董珍稀的瓦片不慎滑落到地上,“啪啪”声音分明是凄凉的。 青苔悄然爬满了小巷两边的青石板,用指尖轻轻一划,划过的是一道世事沧桑人生无奈。

荷塘村位于钟山荷塘风景区中,荷塘老寨为该景区主要村庄。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四面环山,荷据中央,村绕塘转,屋建池旁,且青石铺路,绿树掩映。 古道老屋,实为一处古老乡村的原始标本。20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普查时,在该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的遗存,并采集了大量的大熊猫、犀牛、亚洲象、野猪、鹿等野生动物的骨化石,到目前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所成列的大熊猫化石标本仍是在该村后山岩洞所采集的。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辖老寨、新寨、九屋、吉塘、龙岩口、鹧鸪湾、白霞街以及湾岛山共8个自然村,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目前全村有730户32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8户958人。

从一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翻过去,顺着一条四五米宽的小路走大约一千米,就到荷塘村的老寨——土名叫荷塘肚。右面是戏台,面山而居,戏台前面是两排瓦房,原荷塘小学所在地。老寨的建筑将岭南古建筑风格融入其中,红砖黛瓦,砖木结构,出于保护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原滋原味的风格。

在老寨,我在古戏台左看右看,“看到了什么啦”有个男中音在耳畔回响。原来是老伙计钟大超,他正劳动回来,见我在这里,就主动过来搭讪,“等一下进去搞两杯啊!”笑魇如花,热情还是像以往那样。现在还清楚记得第一次遇到钟大超的情景——正月二十五某宗亲家聚会,大家围坐一张长条桌子边吃边聊,席间有人提议要用后烈庙建醮乐捐的余款修路,众说纷纭,大超讲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建议修路没错,在理事会基金力所能及情况下,可以提出在代表会上讨论通过;其次做事情要讲原则,不应朝令夕改,修路事项没在建醮活动项目内,若看到项目资金有余就随意使用,乱了章法外,同时还引来不同声音;综合以上可以这么说,修路事项可以在下次理事会全会上提出,能通过就执行。”不偏不倚,合情合理,得到大家的赞同,首倡修路的宗亲欣然接受,不再言语。

走在荷塘老寨的古巷中, 这里早已没有孩童跳跃的身影,稚嫩的童音在这销声匿迹,只留下历史的烙印,随着记忆长河左突右冲的冲刷,当年挤挤的老房子,现在人走楼空了。 轻轻扣回的旧式木栅栏,木质大门的圆形拉手,黑乎乎的,像百岁老人的脸,写满沧桑。古巷没有城市的喧哗吵闹,像平静的水,又似一杯茗茶,一段不长的路,隔开了左右两个世界。出外打工拼出一片天空,少年踏着青石板的街面走出去后才知道背后蕴藏着很多的故事。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 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为国家第六批入选历史古村落,荷塘村发现的古墓有距今600多年的明甫公墓。 如在土名扛塘岭的明故曾祖考锺贵讳明甫十七公之墓。“吾曾祖系明甫公也始祖永杨公之曾孙也生于元末终于永乐年间葬于土名扛塘岭丙山壬向为坟坂江南颢自元初时吾始祖杨公居富水白霞塘后坊一六都甲……丙子岁十一世孙丙吉率合族等依原古碑复重修建立垂清乾二十一年丙子岁清明日”。

此碑文是荷塘村的谱牒研究者钟志平一番整理后梳理出来的。“从二世仲康公往下排,南英公是十世,到我辈是二十二世。”钟志平是市内某职校老师,业余爱好之一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族谱,乐此不疲。山上的墓碑,由于长年累月风吹雨淋,风化剥蚀严重,做清明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是象征性用手擦擦,看看墓主人的名字、自己家人的,打住了;隔了几代人,清洁工作再次削减,久而久之,变成一个公墓,人们做公祭时才来,关心程度就更小。为了理顺“我从哪里来”祖源关系,钟志平老师徒手前往,用艾草和树叶嚼碎作汁,一点一点涂抹在模糊的字上,再用糯米粉敷盖,最后才用清水冲洗,终于使百年老碑面貌一新。钟老师就是用这种土办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寻找一个又一个坟茔,掌握一手资料。

据老人口口相传和平蛮封地碑记载,荷塘传统村落始迁祖钟益(号伯)公, 配朱氏,生八子: 仲朝、仲廷、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当地史称八户钟)。益公系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朱家巷十四都人。明洪武廿三年(公元1390年),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十六都花山垌瑶人作乱,益奉皇命亲率八子入桂平蛮。功成后皇敕益公为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百姓称:十九指挥官员),子孙世袭,花山地界山林即给该军,而后在小南门立基繁衍。传至第十代钟南英,大约在明中期,相传因帮助宝塘山廖氏人家打赢官司,廖氏人家将荷塘该地送给其养马,后钟南英其及后人在该地建村立寨。其后裔主要分布在荷塘老寨、新寨、九屋、龙岩口、鹧鸪湾以及搬迁清塘、燕塘、英家等地共6个自然村2000多人。至今该村荷塘新寨老寨姓钟的宗族传衍了22代,2017年,出版了村子里第一本家谱。

荷塘村俚语方言以钟山土话为主 ,它属于粤语次方言,虽然它与广州的现代粤语已经有不少的差别,但它是古广信早期粤语的遗存,保留着“羹”“箸”“渠”等古汉语词语。

坐落在老寨西北面山腰间的一个岩洞,这是个阔达百余平米的地方,据说这里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还起到掩藏老百姓粮食作用,日军一个小分队窜到荷塘村抓夫抢丁,弄得里外人心惶惶、鸡飞狗跳、翻箱倒柜后,纳闷这里怎么粮食这么少?一一盘问,未遂。有意火烧整个村子,以报复村民的不配合。倏忽间,一古稀老者来到日军小头目面前,说:“阁下在放火前,先看看这里的地势吧!”二狗子翻译后,小头目半信半疑,环顾四周。只见进出道路不见踪影、群山环绕之下村中茅草房屋一座紧挨一座,自己恍然一小小东西,置身于大火之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禁汗然,遂打消一烧了之的念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走在山水相间的生态荷塘老寨里,进入一种自然新常态,心也变得如花一般美好、如水一般宽广,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情景真美! 如果你在五六月来,俯瞰山下,房屋中间,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菡萏花开,香远气新。塘水木然,水绿如染,水平如镜,静如处子,房屋如织。老房子大多是旧式上三下二结构,硬山顶式,其间不乏有上一点年纪的,青砖黛瓦,砖木结构,透露出岁月静好流水无情的沧桑。

穿过每一片林子、越过每一个山峰、走过每一块沃野,都会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柔美乐章,而那花草、树木、屋舍、小径便成了跳动的音符。那远处群山,层层叠叠,云雾缭绕,近处绿油油的原野,形态各异的山峰倒影和珍贵的树木花草,让荷塘平阔恬静和巧夺天工的自然造化,共同构成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景。

荷塘村附近有一个自然村,这就是文物古迹白霞街巡检司古址所在地的白霞街。据县志载: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设巡检司于公安镇荷塘村白霞街。明代,广西的地方武装称为守御所、哨堡、巡检司,清代则改为营、汛、塘。当时在白霞街的这些官府机构称为八司府。白霞街作为巡检司和营汛塘有316年的时间,直到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白霞街巡检司移至昭平樟木林。

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荷塘村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 近年,老寨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已经成为百里水墨画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兴旅游开发产业。很多人家已陆续搬迁到外面,将老房子转卖出去,也有自己做的。每天往来游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在游玩之时,可以享受到村中有水、水中有人的自然奇观,赏心悦目。清澈的倒影呈现出一种纯天然通透的绝色翡翠,撩拨心弦,令人如醉。

国家持续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像其他贫困村一样,荷塘村的精准扶贫早早进入县镇村三级干部的心中,产业扶贫成了重中之重。结合荷塘是一个古村,这里的奇山荷塘峰影闻名遐迩,优越的自然资源,促成了百里水墨画廊景区的升级开发,如今,初具雏形的景区每天游客来往如梭,不仅仅是本地的人来观光,远在区外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今年农历三月三节日,百里水墨画廊迎来了央视新闻频道在这里录播纪录片视频。

从国道323北侧的荷塘村委获悉,百里水墨画廊项目用地总面积为358056亩,目标是以休体闲度假为重点,成为钟山县对外宣传的名片。这个定位无疑是荷塘古村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依托该项目平台,村民们可以就近就业,也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措施。该项目拟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迎宾广场、百荷迎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大门、游船码头、荷塘闻香、荷海娃鸣、花田态喜事、房车营地、极限攀岩、阳廊光草坪、田园雅筑、梦幻乐园、观光热气球、稻田露营、田园迷充村宫、五彩花田、采摘果园、荷池映月、生态停车场等。目前为止项目主体已完成,陆续迎接游客。

百里水墨画廊给荷塘古村带来了生机,荷塘古村落获得凤凰涅槃的新生。 今年中最响亮的一声雷炸响了,炸醒了蛰伏一冬的虫鸟,炸出了嫩绿的芽尖,炸醒了古村的人们:“春天来了!”这是600年中最有朝气的日子,沉重灰暗的历史已成为过去!轻盈爽亮的新生活就要到来,脱贫致富像含苞待放的桃花,一路走下去满满的惊喜等着勤劳的人们!

荷塘,有你——生命更有意义。

单 SHAN

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寻根溯源

单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路史》及《千家姓》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南),为畿内侯,世为周卿士,单襄公之后为单氏。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于单邑,其后以邑为氏。

3、上郡单氏出自氐人。据《通鉴》所载,晋怀帝永嘉二年,氐酋单征降刘渊。

4、清满洲八旗姓都善氏,敖拉氏后均改为单氏;达翰尔族敖沃勒、索多尔、克力彻尔等氏,汉姓为单;今蒙古、彝、满、保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臻。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宠信,但由于长幼有序,故其兄钊被立为太子,为加强王权统治,封臻为卿,赏赐单邑,为畿内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国,用以拱卫京师。其后有以国为氏者,一说其裔单襄公之后方有单姓,因襄公为春秋时人,年代较远,似难令人信服,但因姬臻首封于单,故后世单姓大多尊其为单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单姓发源于今河南孟津,历西周而东周,臻之后皆为周卿士,如:

1、春秋时单襄公之后有单成公、单武公、单穆公等皆为周卿士,由于其家族势力庞大,人口众多,嫡庶有别,平王东迁等其他一些原因,致使单姓在先秦时已散居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2、秦汉之际,单姓继续繁衍于北方各省,并有一支西迁甘肃陇西,此支单姓在东汉魏晋时昌盛为陇西大姓,后世南方各地之单姓多由此地和河南郡分衍而出。

3、秦末汉初为单姓发展史上的高峰期,由于追随高祖刘邦征讨天下立下奇功,单姓有三人功封列侯,并世袭罔替。他们是昌武侯单宁、昌武靖信侯单究、中牟共侯单右车。汉末时,繁衍于河南郡的单姓家族势力庞大,门第高耸,以单超为其代表,故后世单姓有以河南为其郡望堂号的。

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单姓人依旧以北方各省为其主要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也有播迁今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者。唐代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加剧了单姓南迁的步伐,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均有单姓人迁居。

5、南宋偏安江南直至灭亡,夷族入侵,铁蹄蹂躏,江浙之单姓西迁江西,南徙闽粤。

6、元末明初,群雄并起,逐鹿华东、华中,民不聊生,两湖和蜀地之百姓有避难入迁云贵高原者。明初甫定江山,中原、华东、华中百姓十不存二,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朱明王朝遂决定移山西之百姓于上述之地,于是山西单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

7、明清以后,单姓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有华东沿海之单姓渡海赴台,也有山东之单姓入迁东北三省,并有少量之单姓远赴欧美。�

如今,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单姓约占全国汉族单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

郡望堂号

单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安南郡,东汉时所设,治所在道(故城在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

2、河南郡,汉代所设,治所在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

堂号:“南安”、“陇西”、“河南”、“培心”等。

宗族特征

1、单族繁盛,英贤辈出。自得姓以来,单姓名人众多,各行各业均有出类拔萃者。

2、单姓历史悠久。自臻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汉时单姓家族传嗣清楚。如单右车子为单缯,孙为单终根,曾孙单舜,六世孙单充国。单究子名单如意,孙名单贾成,曾孙单德,七世孙单万年

单姓家谱目录

10390天津宝坻单氏家乘

(清)单 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10391江苏南通通州单氏族谱八卷

(清)单思恭编 单嘉居等增订

清道光刻光绪补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392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

(明)单金初撰

清乾隆间燕诒堂刻本 八册

科图

10393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十六卷

(民国)单世雄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0394浙江鄞县四明同道单氏宗谱四卷

民国六年(1917)重修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

10395浙江鄞县鄞西古林单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年(1941)童修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

10396浙江奉化晦 单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静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97浙江奉化晦 单氏宗谱五卷

(民国)竺子侃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98浙江绍兴单氏宗谱不分卷

清末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0399浙江东阳荷塘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单鸣琴纂

民国六年(1917)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塘西乡

10400浙江临海东侯单氏宗谱六卷

(民国)单道坦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注:单一星等初修於乾隆四十三年。

10401山东高密单军氏家乘不分卷

(清)单作哲续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辽宁图 美国

注:单崇这首修於明万历间。

10402山东高密单氏宗谱不分卷

(清)单寿等续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科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四川大学

10403山东高密单氏家乘不分卷

(清)单镇 单程等续修

清道光二年(1842)刻本

辽宁图

10404山东高密单氏家乘不分卷

(清)单可璩 单昭虔等续修

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10405山东高密单氏家乘

(清)单嵩龄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3)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10406湖北新洲单氏宗谱首一卷

(民国)单恩富 单恩棠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单岗乡单岗村

10407湖南攸县单氏十修族谱□□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湖南图

10408广东东莞岭南单氏十修族谱一卷

(清)单广仁编辑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美国

10409 星江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单绍圭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首、1-4、7-15)

10410 单氏宗谱十卷

(民国)单宗朴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孝友堂铅印本 十册

南京图

名人精粹

1、单 卷 : 相传是原始社会后期东夷族中影响很大的氏族首领有才德,受人拥戴,舜曾拜他为师,古人尊他为单父舜诚心要把天下让给他,坚辞不受,隐逸深山

2、单襄公 : 春秋时周人,名朝。周定王卿士,食邑于单。奉命聘于宋,又假道过陈聘楚,预言陈国必亡,果验。

3、单 究 : 西汉人。初以舍人从刘邦起兵,入汉为郎,定三秦,以郎骑将军击诸侯。高祖六年,封昌武侯。卒谥靖信。

4、单右车 : 西汉人。刘邦微时有急,右车以马给之。后以卒从刘邦起事于沛。入汉,以郎击英布。后封中牟侯,卒谥共。

5、单 宁 : 西汉人。从刘邦起兵,任郎中,从定三秦,以功封昌武侯。

6、单 ? : 山阳湖陆(今河南焦作)人,东汉大臣。明天官、算术。举孝廉,稍迁太史令,侍中,出为汉中太守,后拜尚书卒。

7、单 超 : 河南(今洛阳)人,东汉显宦。初为中常侍,后与桓帝共除专权之梁冀,封为新丰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后拜车骑将军。

8、单太后(单渊之女):十六国时汉(前赵)人。刘渊称汉帝,立为皇后。刘渊死后,刘聪即位,尊为皇太后。

9、单雄信 : 曹州济阴(今山东荷泽)人,一说东郡人。与翟让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军中号“飞将”。后降王世充,署为大将军。李世民围东都,他援枪出拒,战败被俘,被斩于洛阳。

10、单思远 : 雄信孙,唐代官吏。玄宗时曾任魏州刺史,有善政。后任河南尹,官至岐州刺史。

11、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单雄信第十一代孙,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为推翻唐王朝的腐朽统治作出了贡献

12、单 锡 : 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宋代学者。仁宗进士,累官知德兴县。博贯穷书,通阴阳图纬星历之学,苏轼爱其贤,以姊苏八姐之女嫁予他。

13、单 锷: 1031--1110,字季隐,单锡弟,宋代学者。仁宗进士,不就官,独留心吴中水利,经三十余年,著成《吴中水利书》,又撰《诗》、《易》、《春秋》诸经义解。

14、单 炜: 辰州沅陵(今属湖南)人,宋代学者。武举得官,好古博雅,与姜夔友善。喜画竹,书法得二王法度,尤善考订法书。

15、单 父: 字仲儒,宋洛阳人,以悉心培养牡丹而出名,能变易千种,人称花师。

16、单 煦: 字孟阳,宋朝平原人中进士后,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煦友爱,他15岁时,兄单熙殁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17、单 时: 宋代殿中侍御使,乾道中,上疏谏击毬,为孝宗喜纳除谏议大夫

18、单景升: 元代增城人,养母至孝,母殁后守孝三年,人称孝子

19、单安仁: 凤阳府(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严整军伍,敌不敢犯。洪武元年擢工部尚书仍领将作事,诸所营造均称帝意,后改兵部尚书。

20、单 恂: 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崇祯十三年进士,知麻城县。工诗词,力扫陈言。有《竹香庵词》、《白燕庵诗集》。

21、单思恭: 扬州人,清朝诗人,著有诗集<<甜雪斋集>>

22、单俊良: 萧山人,以踏车灌田之劳,创造牛车,以机轮转之,天下法之,事半功倍

23、单 辅: (1538~1592) 字序弼,号岩泉。德化县城南郊高阳人。为官高洁廉正,处污泥而不染,为古瓷都德化历史上名驰遐迩的“清官”。

24、单明诩: 高密人,仕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衔,相当于现在国家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25、单若鲁: 单明诩之子,仕至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国家设立的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祭酒就是最高长官.

26、单 糜: 清代乾隆龙门知县,字耀灵,山东高密人,进士,在任知县时,劝民耕种,改变专门畜牧之业,累官铜仁府,有政声。

27、单作哲: 山东高密人,师从方苞,为桐城派主要代表

28、单懋谦: 湖北襄阳人,清代大臣。道光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御太平军。同治间历阅卷大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

29、单毓华: 字枚叔。江苏泰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县、州、府童子试,均为第一名。光绪二十五年人南京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 学位。光绪三十四年回国,殿试中举人。先后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震旦大学、上海法政学院 、上海法学院教授 、上海三吴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律师

30、单 声: 旅欧华侨领袖,江苏泰州人,商业奇才。

31、单田芳: 原名单传忠,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书坛常青藤”、”评书大王”、”铁嘴钢牙单田芳”.把他讲过的所有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出,可以整整30年.

32、单亦先: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高密人.

33、单 平: 天津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

34、单 伟: 职业漫画人,漫画界****.搞笑是他作品的主要作风.

降[降,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亦可读作jiàng(ㄐㄧㄤˋ),但不可读作xiáng(ㄒㄧ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尨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国学大师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曾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帝匠在河南濮阳,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故为东夷族。

在古籍《五德志》、《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凯、捣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人谓之八凯。”

尨降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尨降氏,后分衍为尨氏、降氏两支,实为同宗同源,史称降氏正宗。

“降”,其字在在典籍《礼记·丧服小记》中有注:“‘不以贰降’,降,一本作‘隆’。”史学太公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业隆于襁褓”,汉书“隆”作“降”,著名的南宋朝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注解:“隆,读如‘厖降’之‘降’。”著名明朝学者王铎也注按:“降,读为‘隆’。”即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子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成王封唐叔姬虞于唐,其子为晋侯,周夷王姬燮继位后,晋侯迁国于晋水,改国号为晋,建都于晋水之阳安邑闻喜一带,其地晋国人称之为“隆”。

在春秋时期的古晋国,“隆”与“降”二字通假,因此又可称降城,秦始皇后来曾在该地焚书坑儒,并非今山西绛县。这在《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晋国后来亡于贵胄后裔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有其降城国人以地名为姓氏,称降氏,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高丽王朝王建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王建有后裔以“天降斯人而承天下”为得,取姓氏为天降氏(천강성←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明末清初有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者,按汉族习惯,将其姓氏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降氏(강성←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读音作jiàng(ㄐㄧㄤ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降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平定西南,最后留守在西南边疆,后迁驻广西地区,和当地的壮族同胞通婚,逐渐演变为壮族。

满族降氏,是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编外的姓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后金初年,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四处征伐,统一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各民族部落,凡在战争中俘获而又投降者,便随意赐予姓氏称呼,降氏即为其中之一,满语读音作Giang Hala,即jiàng(ㄐㄧㄤˋ)。

由于地位低下,或为包衣(家奴),或为兵勇炮灰、或为杂役,因此不入满清姓氏典籍。

二分布:

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偏关、介休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宁晋县、怀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黑龙江省的望奎县,以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降绍瑞:(公元1937~今),曾用名降绍睿;山西介休人。著名图书馆学专家。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59年至今一直在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工作。

先后做过借阅、图书宣传、阅读辅导,到工厂、郊区农村进行科技服务,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迁入新馆整理书库、采用中图法改编图书。可以说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大都做过,比较熟练掌握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规律、特点和方法。制定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对青年同志传、帮、带。

1984年到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担任馆长,上靠领导、下靠群众,克服人少,经济不足困难,发挥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书育人职能。1985年起使跨入市级文明图书馆行列。1989年成为天津市十二个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唯一的全国文明图书馆。

1989年10月起,担任区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队伍建设,开发利用文献资源,馆网协作,建设和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连续十年保持市级文明图书馆称号。199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1994年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

多次被评为先进上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学术研讨,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会议或刊物交流发表获奖。1998年8月编著《走进图书馆丛书——初中生读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其生平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

降绵续:(公元1939~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军工企业专家。

高级工程师,二重集团模锻分厂质管科科长。

1964年以来先后参与216火炮及航空模锻件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自行设计了大型圆形模锻件带斜度的切边模冲头、燕尾退楔装置等。

撰写“高筋模锻件放心品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其工艺改进”论文,获二重科技论文二等奖;1981年负责重型汽车复杂模锻件的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

降大任:(公元1943~今),山西忻州人。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1966年9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69年任山西忻县工交局干事,1975年5月调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1977年调任 日报社编辑、记者。

1980年10月调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院任《晋阳学刊》编辑,1995年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兼主任。兼任全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 特殊津贴。

多年于编务之余,从事历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女神的故乡》、《咏史诗注析》(与张仁健合作)、《美与艺术》、《元遗山新论》、《黄河古诗词》、《侯方域、汪琬、魏禧散文选》、《气生道成》等七种。

参与编辑了《山西地方史论丛》(第一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名词典》等,编有《唐风集》、《新诗精华》、《名联集锦》、《古人家训》等书。在国家一级报刊发表论文有《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趋向:自由体与逼近口语》、《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论元好向的气节问题》、《对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反思》、《文化研究15问》、《论 的文化扬弃论》等,被多种报刊转载,摘介。

另发表其他报刊文章三百篇左右。论文《仓央加措情歌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获1980年 自治区文艺评论二等奖。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153期、227期分别对专著《咏史诗注析》、《黄河古诗词》专文评价,认为填补了古典诗歌分类选注的空白,两书注释准确简要,足见功力。《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专文评介《元遗山新论》,认为该书系建国后大陆学界对金元之际文化名人元好向研究的第一部论著,该书被中国民族大学中文系列为研究生教材。

降玉琳:(公元1945~今),笔名降于斯;河北怀安人。著名现代国画工笔大师。

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现任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矿务局工会组宣部部长,海勃湾矿务局文联秘书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乌海市美术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曾下乡当知青,也当过煤矿工人,中学时曾从师于著名国画家白铭先生。

一直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乌海市展览,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同时有十余幅获奖。其中,《四季花鸟屏》获内蒙第三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二等奖;参加《中国煤矿第二届美术书法展》,作品《残荷图》在中国职工画廊展出;作品《荷塘》获内蒙古第四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一等奖,入选《晋煤杯全国煤矿职工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作品《仙人头》获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作品《荷塘情趣》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美展优秀奖。

多年来潜心于工运理论研究,有十篇论文在自治区论文评选中获奖,如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获内蒙古自治区工运理论论文评选一等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会工作运作的构想》获1994年度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十余篇次文章被收录于《中国工会理论文库》等十余部国家级论文典集。

曾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个人传略先后被编入,当代中国英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高级专业干部实绩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华百科英才大典》。

1992年荣获“全国煤炭系统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内蒙古总工会与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读书自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授予“自学成才”奖。

降 绛:(公元1945~今),壮族;广西上思人。著名民族文化专家。

摄影师。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副主编《可爱的上思》一书被地市、省区、全国性报刊、出版社采用的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章、三百多篇(幅),其中有二十多幅照片被《广西年鉴》、《广西画报》、《民族画报》采用。

论文《发展糖蔗生产对上思脱贫致富的作用》不仅被《防城港日报》、《中国乡镇、社科要论文摘》等九家报刊采用,还应邀到大连、西安、武汉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文被评为全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开发十万大山旅游资源的探讨》、《开发十万大山三大工程的思考》等分别获第二、三、四、五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或三等奖。选入《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中国当代社科文论丛书《改革开放文论》、《世纪文典》等十多部巨著。

二十多年来,先后获地厅级以上先进或奖励三十余次,其中省部级奖九次,晋升一级工资。学术研究成果选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1998年被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授予研究员,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降经元:(公元1946~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地方戏剧艺术家。

1965年毕业于山西晋中艺术学校。

1959年参加山西介休晋剧团,1960年随介休新艺晋剧团划归四川成都市。1961年回山西和原晋中青年晋剧团合并,送晋中艺校学艺,学业期满后,在晋中青年晋剧团和晋中晋剧团担任须生演员。

历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现任晋中晋剧团党支部书记、晋中文化局党委委员、兼任晋中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山西剧协会员。

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近四十年,演出剧目有四十多个。1982年获晋中地区优秀演员奖。1984年主演《杨儒传奇》参加华北四省振兴晋剧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7年在新编历史剧《齐宫外史》中饰晏要参加晋中地区调演获主角一等奖。1991年再获地区现代戏调演一等奖。1995年10月以《下河东》一折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1996年10月在新编历史剧《绵山祭》参加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出中扮演《晋文公》又获优秀配角奖。

1995年12月被授予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戏剧出版社为其录制了《墙头记》、《杨儒传奇》、《二进宫》、《将相和》等唱片。

1984年山西广播电台为其举办了戏曲专题节目。先后在省电台播出的节目有十几出戏的选场和选集。

降 云:(公元1952~今),女,笔名绛云、雨兆;北京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民革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北京市人民 特邀监察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委员。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李姓与公子》、《孔子》、《工熙凤》,评论集《艺苑撷草》、《拾遗集》、《艺海给珠》,工具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论文有《鲁迅论我国古代神话的散亡》、《评三泽玲尔否定屈原作 的五点理由》,编校《诗林广记》、《竹庄诗话》,主编、撰稿《中外小说大辞典》,编撰《中外儿童文学精华》、《新编世界童话一百篇》,编著《历代诗话论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史记》、《友谊词选》、《鹧鸪天词选注》、《贺新郎词选注》等,编辑图书数十种。

其所编《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屈大均全集》、《屈原与他的时代》等,分别获国家、省部级图书奖。

堂号的类别特色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